生物一轮用书必修三(上).doc

上传人:江*** 文档编号:4194328 上传时间:2021-05-08 格式:DOC 页数:179 大小:1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一轮用书必修三(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生物一轮用书必修三(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一轮用书必修三(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一轮用书必修三(上).doc(17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24讲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实例(江南博哥)最新考纲1.稳态的生理意义()。2.体温调节、水盐调节( )。1.内环境的组成与功能(1)体液与内环境:(2)内环境的功能: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3)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2.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1)填写血浆主要成分示意图:(2)判断下列物质哪些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血红蛋白尿素CO2水胰岛素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胃蛋白酶抗体血浆蛋白胰淀粉酶上述物质中因其只能存在于细胞内,不能视作内环境成分;而存在于消化道中,因其与外界直接相通,也不属内环境成分,故属内环境成分。(3)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请对应写出下列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细胞名称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_毛细血

2、管壁细胞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_血细胞_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_提示组织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组织液血浆淋巴、血浆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其调节(2)稳态失衡: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原因(3)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4)内环境中pH调节的过程图解:下面三幅图为体液或内环境组成及调节机制,请思考。1.针对图甲分析:(1)先据D两端均为单向箭头,确认D为_,它单向来自于B_,单向汇入A_。(2)图中B一方面与A双向物质交换,另一方面可与C_进行双向物质交换,图中a、b、c分别为B与C、A与B及B与D间间隔的“屏障”,则a、b、c依次为_、_、_(填结构名称)。(3)D液

3、体需经d过程注入A液体,则d过程表示_,D在_处与A汇合。提示(1)淋巴组织液血浆(2)细胞内液细胞膜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3)淋巴循环左右锁骨下静脉2.针对图乙分析:(1)图乙中a液、b液、c液、d液依次对应图甲的哪些字母?组织水肿是指哪处液体积聚?(2)长期蛋白质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a液渗透压发生何种变化?提示(1)图乙中a、b、c、d依次对应图甲中A、D、B、C;c液。(2)长期蛋白质营养供应不足会导致血浆(a液)渗透压下降。3.图丙是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图,A、B是相应调节系统,A、B分别指何种调节?提示免疫调节、体液调节。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NaCl中Na参与血浆渗透压形成而Cl

4、不参与(2016海南卷,19A)()(2)人体血浆中含有浆细胞分泌的蛋白质(2015海南卷,11C)()(3)人体细胞内O2/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质基质高(2015山东卷,4B)()(4)患者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可出现组织水肿(2015四川卷,5B)()(5)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2013海南,20B)()(6)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物质(2013海南,19D)()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2P9,考查角度侧重内环境组成、成分、理化性质及其稳态与调节,强化记忆是解答本类题的关键。2.(教材P5“旁栏思考题”改编)生理盐水的浓度是多少?医院里给病人输

5、液时为何必须使用生理盐水或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浓度过高、过低有何后果?提示人的生理盐水是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这样的溶液及质量分数为5%葡萄糖注射液所提供的渗透压与血浆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相同,所以是血浆的等渗溶液。如果输液时使用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低于或高于质量分数为0.9%,则会造成组织细胞吸水或失水,从而不能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内环境组成及功能1.(2015全国课标,3)某同学给健康实验兔静脉滴注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生理盐水)20 mL后,会出现的现象是()A.输入的溶液会从血浆进入组织液B.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分别增加10 mLC.细胞内液Na的增加远

6、大于细胞外液Na的增加D.输入的Na中50%进入细胞内液,50%分布在细胞外液解析正常机体可以通过调节维持稳态,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机体可以通过泌尿系统把一部分水和无机盐排出体外,B错误;在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占有明显优势的是钠离子和氯离子,因此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中的钠离子主要留在细胞外液中,C、D错误。答案A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与抗体结合能发生在中B.图中是血浆,内含葡萄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成分C.图中与最主要的区别是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D.图中是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又称细胞外液解析本题首先应根据题图判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故B选项中,

7、是组织液,且组织液中不含血浆蛋白。答案B1.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2.内环境及其组成中的3个“必须认准”(1)必须认准2类“非内环境物质”专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如血红蛋白、核酸、呼吸酶等)不属内环境成分。专存在于与外界相通腔(如消化道、呼吸道、膀胱等)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2)必须认准4类内环境物质(3)必须认准发生于内环境中的4类反应酸碱缓冲对参与的对碱或酸的缓冲反应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的反应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反应激素与靶细胞膜外侧特异性受体的结合内环境稳态及其意义1.(2014全国课标,3)内环境稳态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内环境保持相对稳

8、定有利于机体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B.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C.维持内环境中Na、K浓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解析丙酮酸的氧化分解发生在细胞内的线粒体中,而不是内环境中,D错误。答案D2.(2016四川资阳诊断)下列实例中属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的是()A.细胞代谢离不开酶的催化,酶的活性受细胞内温度、pH的影响B.细胞代谢活动发生在内环境中,内环境必须保持各物质含量的相对稳定C.氧气为有氧呼吸的原料,组织液中氧气含量必须维持绝对稳定D.即使二氧化碳为细胞代谢终

9、产物,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解析选项A,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细胞内温度、pH的大小不属于内环境的条件;选项B,细胞代谢活动发生在细胞内,而不是内环境;选项C,组织液中氧气含量维持相对稳定,而非绝对稳定;选项D,二氧化碳作为内环境的气体成分之一,其含量也要维持相对稳定。答案D内环境稳态失衡分析(1)各指标稳态的意义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体温、pH相对稳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渗透压相对稳定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2)组织水肿成因分析组织间隙中积聚的组织液过多将导致组织水肿,其引发原因如下:(3)理化性质失调后果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

10、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发热。(4)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含量失衡后果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蛋白质含量降低,可出现组织水肿;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1.体温调节的结构与机制(1)体温调节的结构温度感受器:不只分布在皮肤中,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2)体温调节的机制低温环境高温环境2.水盐平衡调节机制(1)调节机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2)调节过程(3)调节图解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被人轮状病毒感染的患者严重脱水后,经

11、下丘脑合成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将减少(2016四川卷,6D)()(2)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不受神经纤维的支配(2015海南卷,13C)()(3)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2015海南卷,13D)()(4)下丘脑参与人体体温调节和水盐平衡调节(2012海南卷,10AB改编)()(5)长时间不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2012新课标卷,3B)()2.(教材P33练习2改编)有些同学为减少去厕所的次数而很少喝水,这是否可取?为什么?提示不可取。虽然人体每天摄入和排出的水量是基本相等的,但还是需要一定的水量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喝水过少,尿量就会很少,那些应通过尿液排

12、出的体内代谢废物无法正常排出,就会造成人体内环境的紊乱。水盐平衡调节及其意义1.(2016全国课标卷,3)下列有关动物水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外液渗透压的改变可影响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的量B.肾小管通过主动运输吸收水的过程受抗利尿激素的调节C.摄盐过多后饮水量的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D.饮水增加导致尿生成增加有利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相对恒定解析肾小管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答案B2.(2016辽宁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水盐调节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图中的甲是饮水不足、机体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B.乙、丙、丁分别是下丘脑、大脑皮层、肾小管和

13、集合管C.图中所示过程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D.渴觉在大脑皮层产生,所以水盐调节中枢在大脑皮层解析渴觉虽然在大脑皮层中产生,但水盐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D错误。答案D课标卷对水平衡调节的考查侧重于“抗利尿激素”的来源(下丘脑产生)、作用部位及作用效果,此外对抗利尿激素分泌的诱发因素即渗透压变化也多有考查。解题时,可采用如下方法简洁记忆5项指标的变化(记两头联中间,即两头一致中间相反)此外,做题时常混淆“渴觉感受器”与“渴觉形成场所”前者为“下丘脑”,后者为“大脑皮层”。体温调节1.(2015海南卷,14)关于人体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呼气是人体的主要散热途径B.骨骼肌和肝脏是人体的主

14、要产热器官C.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人体产热的重要途径D.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也有感受体温变化的功能解析体温的恒定对于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人体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热量的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其次是呼气、排尿、排便等,所以A错误,B、C正确。答案A2.如图是人体体温调节的曲线图,请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环境温度为25 时,单位时间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B.t1到t2间散热量增加是由人体体温与环境温度的温差加大造成的C.t2以后,散热量减少,这是体温调节的结果D.t3以后,产热量小于散热量解析正常人体单位时

15、间产热量等于散热量,由图可以看出,25 时和t3以后,机体散热量保持恒定,说明此时机体产热量基本不发生变化。从高温环境初到低温环境时,由于温差的存在,物理散热加快,随后机体通过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维持体温稳定,但从总体上看,25 和10 时机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都增加。答案D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易错防范清零易错清零易错点1混淆血液、血浆及血红蛋白、血浆蛋白点拨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前者属内环境,后者不属内环境。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部分,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血浆蛋白是血浆中200多种蛋白质的总称,为血浆中含量最多的“固体”成分。(注:血浆蛋白

16、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对血浆渗透压维持具重要意义)易错点2不能澄清O2、葡萄糖分子由外界环境到作用场所的跨膜层数点拨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分析(1)葡萄糖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小肠上皮细胞(两层)进、出小肠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组织细胞(一层)7层。(2)O2经过的膜层数至少为:进、出肺泡壁细胞(两层)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两次、四层)进、出红细胞(两层)进组织细胞(一层)进线粒体(两层)11层。注:跨越一层细胞跨越两层生物膜跨越一层生物膜跨越两层磷脂分子易错点3误认为“内环境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点拨细胞代谢主要发生于细胞内,其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内环境为细胞生活提供了直

17、接的液体环境,它可将营养物质、O2等送入细胞,并接纳细胞排出的代谢废物,发生于内环境中的反应主要涉及酸碱缓冲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及递质与受体结合等。易错点4内环境稳态应澄清的两个误区点拨(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易错点5误认为冬季“产热散热”或体温持续维持较高水平时“产热散热”,并认为炎热环境中体温只有“神经调节”点拨只要体温稳定,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无论体温37 ,还是甲亢病人的偏高体温(如一直维持在39 )均应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否则产热散热则体温升高,反之则体温降低。人在冬季散

18、热增多,产热也增多,在炎热环境中散热减少,产热也减少,故无论冬季还是夏季,产热与散热都维持动态平衡。此外无论寒冷还是炎热环境,体温调节均既存在神经调节也存在体液调节。纠错小练1.(2016中原名校联考)下列不属于血浆蛋白功能的是()A.参与氧气运输 B.参与免疫C.参与生命活动调节 D.维持渗透压解析血浆蛋白位于内环境中,维持着渗透压,血浆中还有抗体参与了免疫,还有一些蛋白质类的激素参与生命活动的调节,而参与氧气运输的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不是血浆蛋白。答案A2.如图所示为人体内某些生命活动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B、D表示细胞外液,即人体的内环境,C表示细胞内液B.小肠上皮细胞所处

19、的内环境是A和D,毛细血管壁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B和DC.红细胞内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发挥作用至少需要穿过4层膜D.正常人体内B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由于在其中存在着HCO与H2CO3等缓冲物质解析由题图可知A是肠腔,其与外界环境相通,因此A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和B项错误。红细胞携带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内部之后,要发挥作用还需要进入线粒体,由于线粒体是双层膜,所以,至少需要穿过6层膜,C项错误。答案D3.(2016福建莆田质检)下列关于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成分中含有血浆蛋白、葡萄糖、CO2、神经递质等物质B.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C.维持内环

20、境的稳态离不开体内细胞的参与D.血浆的pH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HCO、HPO等离子有关解析机体进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而不是在内环境中。答案B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说法中,正确的是()A.病人体温维持在40 的高温时产热大于散热,是神经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B.冬季产热多,散热少,夏季则相反C.在体温和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失调时,均可通过口服相应激素得到一定的缓解D.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只有产热与散热维持平衡,方可保持体温恒定解析“维持”40 时其产热与散热应相等;冬季产热多、散热多,夏季则相反;抗利尿激素不能口服。答案D随堂真题演练1.(2015海南卷,18)人体中血浆、组织液和

21、淋巴等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和组织液都有运输激素的作用B.血浆和淋巴都是免疫细胞的生存环境C.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和组织液中D.组织液中的蛋白质浓度低于血浆中的蛋白质浓度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C错误。答案C2.(2014海南卷,14)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家兔体内发生一定变化,一段时间后恢复正常。注射后随即发生的变化是()A.红细胞吸水增加 B.胰岛素分泌降低C.肝糖原的分解增加 D.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解析给正常家兔静脉注射一定量的高渗葡萄糖溶液后,血浆渗透压迅速升高,红细胞失水;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肝糖原分解减少,故选

22、D。答案D3.(2014全国课标,31)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渗透压与动物血浆渗透压基本相同。现给正常小鼠静脉输入一定量的该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输入对小鼠会有一定影响。回答下列问题。(1)输入的葡萄糖进入细胞,经过氧化分解,其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细胞外液,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出现障碍,则会引起细胞外液的pH_。(2)血浆中的葡萄糖不断进入细胞被利用,细胞外液渗透压_,尿量_,从而使渗透压恢复到原来的水平。(3)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时,细胞内液的渗透压_(填“会”或“不会”)发生变化。答案(1)呼吸下降(2)降低增加(3)会(时间:25分钟满分:100分)1

23、.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交换过程,AE表示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相关结构,是相关生理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A为呼吸系统,B为消化系统B.图中C为泌尿系统,表示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C.图中D可表示皮肤汗腺对废物的排泄作用D.图中E表示体液,图示信息表明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解析图中E为内环境或细胞外液。答案D2.(2016江苏盐城模拟)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定向运送到甲状腺B.人体遇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均可参与机体产热调节C.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既受血糖浓度的调节

24、,也受神经调节D.饮水不足会引起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解析激素可定向作用于(而不是定向运送至)靶细胞。答案A3.(2016兰州模拟)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B.神经递质、抗体等物质的合成过程发生在内环境中C.内环境中Na浓度下降,会降低神经细胞的正常兴奋性D.内环境稳态有利于新陈代谢过程中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解析神经递质、抗体都是在细胞内合成的,合成以后被分泌到细胞外,故B项不正确。答案B4.关于人体内环境与健康的叙述,错误的是()A.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B.内环境pH恢复正常是由于缓冲

25、物质的存在C.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造成组织水肿D.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机体的内环境就不能维持稳定状态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血浆等;由于缓冲物质的存在,内环境pH维持在7.357.45之间;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引起组织水肿;运动后Na、K排出体外较多,但机体的内环境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答案D5.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模式图,在中应当用双向箭头表示的有几处()A.1处 B.2处 C.3处 D.4处解析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同时内环境中组织液与血浆之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之间相互渗透,故图中有3处应当用双向箭头

26、表示,即。答案C6.(2016齐鲁名校协作体联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B.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D.钙离子、呼吸酶、葡萄糖和血浆蛋白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解析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浆(非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A错误;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较,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B正确;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组织液和血浆,C错误;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D错误。答案B7.(2017湖北省黄石市高三调研)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

27、确的是()A.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中B.、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C.与、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解析神经递质分泌后进入组织液,故可以存在于组织液中,A正确;据分析可知,、依次为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B错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基本相同,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使大脑皮层产生渴觉,D正确。答案B8.如图是炎热环境下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据图判断不正确的是()A.图中B所在器官的名称是下丘脑B.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作为信息来调节汗液的分泌C.炎热环境下,除图示过程外,肌肉和肝脏的产热量都会减少D.

28、炎热环境中,机体散热的唯一途径就是分泌汗液解析结合体温调节过程可知,A、C分别表示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表示下丘脑中的体温调节中枢。由图可知,分泌的汗液可以刺激温觉感受器,调节汗液的分泌。炎热环境中,机体散热的途径有很多,如分泌汗液、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等。答案D9.(2016重庆南开中学月考)下图为某同学“饥寒交迫”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AD为器官或细胞,为激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产生冷觉的A是_,运动能调节体温的原因是_。(2)当激素以B为靶细胞时,体现了激素的_调节。(3)与激素在血糖调节方面相互拮抗的激素是_。(4)人在寒冷环境比炎热环

29、境中更容易集中精力,神经兴奋性更高的主要原因是_。相同饮水量的情况下,冬天的尿液比夏天多的主要原因是_。答案(1)下丘脑大脑皮层运动时肌肉的细胞呼吸加快,释放的能量增多,同时散失的热量也增加(2)反馈(3)胰岛素(4)甲状腺激素含量较高,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汗液分泌较少1.(2016河南洛阳检测)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有关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大量出汗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B.细胞不仅依赖于内环境,也参与了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C.正常人剧烈运动后,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D.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不一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解析钠离子主要位于细胞

30、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A正确;细胞会消耗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也会将分泌物和代谢物释放到内环境中,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B正确;正常人剧烈运动后,乳酸进入血液,经过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血浆的pH仍能维持近中性,C正确;当内环境稳态遭受破坏后,一定会引起细胞代谢紊乱,D错误。答案D2.(2016东北三省名校联考,38)下列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和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排尿量减少B.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减少C.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D.水和无机盐平衡是体液调节的结果解析人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升高,排尿量减少,A错误

31、;人体大量失水后,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B错误;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D错误。答案C3.(2016泰安期末)如图表示下丘脑神经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甲处的某种激素可提高下丘脑神经细胞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的能力C.食物过碱可引起甲处渗透压升高,从而引起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D.下丘脑神经细胞、甲、乙三部分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下丘脑神经细胞解析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应增多。答案C4.(2016四川成都七中检测)运动时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渗透压与血

32、浆相等,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出汗可使血浆渗透压降低B.出汗不利于体温维持稳定C.汗腺导管重吸收Na需要消耗ATPD.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减弱解析汗液在流经汗腺导管排出体外过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重吸收,使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运动时机体产热增加,出汗有利于机体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B错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增加,D错误。答案C5.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B.中无机盐浓度过高

33、时,垂体释放的相关激素会减少C.正常情况下,的稳态维持只与神经和体液调节有关D.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处渗透压下降,处的渗透压明显上升解析血浆与组织液之间是双向箭头,组织液可以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可以回流到血浆,因此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人体内环境;血浆中无机盐浓度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当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血浆渗透压下降,导致组织液增多,因此处的渗透压也会下降。答案A6.(2016潍坊期末)下图为抗利尿激素调节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水通透性变化示意图,图中A、B、C代表不同的结

34、构或物质。a、b代表含水通道蛋白囊泡的不同转运过程。请据图回答:(1)肾小管上皮细胞之间通过结构A紧密连接而封闭了细胞间隙,能防止B_(填名称)和原尿混合,维持二者的渗透压梯度。(2)肾小管上皮细胞中水通道蛋白在_中合成,最终经过_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3)抗利尿激素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膜上C_(名称)结合后,启动a过程,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_。(4)当正常人一次饮用100 mL清水,约过半小时后,尿量就开始增加。其调节过程是。请完善:_。管腔侧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在细胞膜的凹陷处集中,然后形成内陷囊泡,b过程增强。_。解析(1)组织细胞间隙间

35、充满了“组织液”。(2)水通道蛋白在核糖体中合成,最终通过高尔基体加工、包装并转移至囊泡膜上。(3)抗利尿激素可与靶细胞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图示信息显示当抗利尿激素结合后,可启动a过程,而a过程可使囊泡膜与管腔侧细胞膜融合,从而增加膜上的水通道蛋白数量,从而使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强。(4)饮水可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从而使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减少,进而削弱图示a过程加强b过程,最终导致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由此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答案(1)组织液(2)核糖体高尔基体(3)(抗利尿激素)受体对水的通透性增强(4)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体液中抗利尿激素减少管腔侧

36、细胞膜水通道蛋白数量减少,降低了管腔侧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导致排尿量增加7.在寒冷环境中,人的体温调节机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b指的是_。在图中“”内画上“”或“”,其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2)当血液中激素c的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机体会通过相应的调节,致使该激素的含量不至于过高。请在图中用虚线箭头及“”或“”表示相应的调节。(3)为验证小白鼠体温调节中枢是器官A而不是脊髓,请完成以下实验。实验步骤:取生理状况相同的小白鼠若干,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并测量三组小白鼠的体温;甲组_,乙组破坏器官A,丙组破坏脊髓;将三组小白鼠_,一段时间后,测量体温并比较体温是否

37、变化。预测实验结果:_。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2)(3)实验步骤:不作处理放在相同的寒冷环境中预测实验结果:甲组小白鼠体温不变化,乙组小白鼠体温变化,丙组小白鼠体温不变化第25讲神经调节最新考纲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2.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3.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元(1)神经元结构(2)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2.反射(1)类型:依据有无大脑皮层参与,将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如看见山楂流唾液)和非条件反射(如吃到山楂流唾液)。(2)结构基础:反射弧。3.反射弧1.真题重组判断正误(1)如图显示恐惧反射的建立过程。将建立反射后的小鼠放回反射箱时

38、,小鼠体内不会发生呼吸加速,心跳加快等现象(2016上海卷,10C、D)()(2)反射弧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2014海南卷,11)()(3)某人眼球被意外撞击,产生金星四溅的感觉是非条件反射(2012重庆,5C)()(4)起跑动作的产生是非条件反射的结果,其调节的神经中枢是听觉中枢(广东,4AB)()以上内容主要源自人教必修3 P1617,考查内容侧重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类型的判断、反射弧分析等。2.(教材P17“思考与讨论”改编)(1)剖析“神经元”、“神经纤维”与“神经”的关系。提示神经元包括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突起一般又可分为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的长的突起外表大都套有一层鞘,组成神

39、经纤维。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面包着由结缔组织形成的膜,构成一条神经。(2)一个完整的反射弧能否由一个神经元构成?提示不能;至少需要两个,如膝跳反射等单突触反射的传入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中枢(即脊髓)后,直达腹根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而绝大多数的反射活动都是多突触反射,也就是需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神经元参与;而且反射活动越复杂,参与的神经元越多。反射及其类型的判断1.(2012全国新课标)当人看到酸梅时唾液分泌会大量增加。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A.这一反射过程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B.这是一种反射活动,其效应器是唾液腺C.酸梅色泽直接刺激神经中枢引起唾液分泌D.这一过程中有“电化学电”信号

40、的转化解析看到酸梅分泌唾液应属“条件反射”,需大脑皮层参与,其中酸梅色泽可刺激视觉感受器进而引发兴奋的传导及反射的形成。答案C2.现象:小明的手指不小心碰到一个很烫的物品后将手缩回;现象:小明伸手拿别人的物品时被口头拒绝而将手缩回。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比较见下表,正确的是()选项比较项目现象现象A反射弧的完整性不完整完整B是否需要大脑皮层参与可以不要一定需要C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少D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多少解析两个现象中的缩手反应的反射弧都是完整的,否则不能完成缩手反应;现象I的神经中枢在脊髓,现象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故B正确;现象I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少,现象中参与反射的神经元数量多

41、;两现象中与缩手相关的肌细胞数量应相当。 答案B1.“三看法”判断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2.“反射”形成的两个必备条件(1)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反射弧任何一部分受损,均不能完成反射。若不经历完整反射弧,仅刺激效应器所引发的反应不可称“反射”。(2)要有适宜刺激(含刺激种类及刺激强度均适宜)。反射弧的结构及功能1.(2012新课标全国卷)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回答下列问题。(1)图(a)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a是_,b是_,c是_,d是_。(2)人体

42、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中_的调控。(3)图(a)中神经元和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的_(填“轴突”“树突”或“细胞体”)。解析由图(a)及题干描述可知,该反射弧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神经冲动沿传入神经(b)传导到脑干中的神经中枢(a),再沿传出神经(c)传到效应器(d),引起呼吸肌收缩,产生深吸气动作使肺扩张(引起呼气)。人体屏住呼吸是有大脑皮层参与的有意识的活动。图(b)中的突触小体是由上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是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形成了轴突胞体型突触。答案(1)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大脑皮层(3)轴突细胞体2.人手指意外触到蜡烛火焰,引起屈肘反射,其反射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高中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