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doc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4165006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内科学讲义:神经系统疾病.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病因分类与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病因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以大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遗传因素。脑部因素:先天性疾病;外伤;高热惊厥后遗症;感染;脑血管疾病;颅内肿瘤;变性疾病。全身因素:中毒;营养代谢性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年龄;月经;时间;睡眠不足、疲劳、饥饿、便秘、饮酒、情感冲动以及各种一过性代谢紊乱和过敏反应。分类与临床表现分类:按照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部分性发作单纯性:无意识障碍,可分为运动、体觉或特殊感觉、自主神经、精神性症状发作。复杂性:有意识障碍,可分为先有单纯部分性发作,继有意识

2、障碍,以及开始即有意识障碍:仅有意识障碍;伴自动症。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强直、阵挛、肌阵挛(抽搐性)、失张力(非抽搐性)发作、失神发作(典型与非典型)。不能分类的癫痫发作:指因资料不充分或不完全,分类标准无法将其归类的发作。临床表现癫痫有多种发作类型,发作的症状均具有短暂性、刻板性、间歇型、反复发作性的特点。部分性发作单纯部分性发作:一般不超过1分钟,表现为简单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或精神症状,发作时意识始终存在,发作后能复述发作的细节:部分运动性发作:局部肢体抽动,多见于一侧口角、手指或足趾,也可累及一侧肢体;发作时头眼突然向一侧偏转,也可伴躯干的旋转,

3、称旋转性发作,可发展成全面性强直-阵挛;体觉性发作或特殊感觉性发作:体觉性发作为发生在口角、舌、手指或足趾的发作性麻木感、针刺感、触电感等;特殊感觉性发作,视觉性、听觉性、嗅觉性、眩晕性;自主神经性发作:表现为皮肤发红或苍白、血压升高、心悸、多汗、恶心呕吐、腹痛、大便失禁、头痛、嗜睡等;精神性发作:如似曾相识、似不相识、快速回顾往事、强迫思维等;情感异常如无名恐惧、愤怒、忧郁和欣快等;错觉如视物变大或变小,感觉本人肢体变化等。复杂部分性发作:其典型发作特征为发作起始出现错觉、幻觉、似曾相识感、恐惧、胃气上升感、心悸等症状,随后出现意识障碍、自动症和遗忘症;有时发作开始即为意识障碍,持续数分钟至

4、数十分钟;有的仅有意识障碍。自动症患者往往先瞪视不动,然后做出协调无意识的活动。神志逐渐清醒,对发作情况完全不能回忆。临床表现部分性发作继发为全面性发作:患者可出现局灶性脑损害的表现,如头转向一侧或双眼向一侧凝视,或一侧肢体抽搐更剧烈。全面性发作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即大发作。以意识丧失和全身对称性抽搐为特征。分3期:强直期:突然意识丧失,摔倒在地,全身骨骼肌持续性收缩;上睑抬起,眼球上翻,喉部痉挛,发出叫声;口先强张,而后突闭,常咬破舌;颈部和躯干先屈曲后反张;强直期持续1020秒后肢端出现微颤转入阵挛期。阵挛期:震颤幅度增大并延及全身,呈对称性、节律性四肢抽动,先快后慢;最后一次强烈阵挛后

5、抽搐停止,所有肌肉松弛。痉挛后期: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和大小便失禁。呼吸先恢复,口鼻喷出泡沫或血沫,心率、血压、瞳孔等恢复正常,肌张力松弛,意识逐渐恢复。自发作至意识恢复约510分钟。醒后感头昏、头痛、全身酸痛乏力,对抽搐全无记忆。强直性发作:肌肉强烈收缩,使身体固定于特殊体位,头眼偏斜、躯干呈角弓反张、呼吸暂停、瞳孔散大。阵挛性发作:婴儿肢体呈节律性反复抽动。肌阵挛发作:全身或某一肌群短暂闪电样肌肉收缩。失张力性发作:肌张力突然丧失,表现为头部和肢体下垂,或跌倒。失神发作:突然发生和突然终止的意识丧失是失神发作的特征。典型失神发作通常称小发作。多见于儿童或少年,突然短暂的意识丧失

6、,停止当时的活动,呼之不应,两眼瞪视不动,约530秒,无先兆和局部症状,可伴有简单的自动性动作,如擦鼻、咀嚼、吞咽等,手中持物可坠落,一般不会跌倒。事后对发作不能回忆,每天可发作数次至数百次。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病史:需了解整个发作过程,包括发作的环境、时程、发作时姿态、面色、声音,有无肢体抽搐及大致顺序,发作后表现,有无怪异行为和精神失常,既往的发作史,发作的年龄、诱因,发作频率,有无产伤、头颅外伤、脑膜炎、脑炎、寄生虫感染史以及家族史等。脑电图:最重要的辅助诊断依据。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如CT、MR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及各种化验如血常规、血糖、血钙、大便虫卵、脑脊液等检查。鉴别诊断:与晕

7、厥、假性癫痫发作(癔病性发作)等鉴别。治疗发作时治疗一般处理:对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患者,精神症状发作者应防止其自伤或伤人。抽搐时间偏长者可给苯巴比妥0.2g肌注。癫痫持续状态的急救迅速控制发作安定类药物为首选药。成年患者用地西泮,15分钟后如复发可重复给药;苯妥英钠;异戊巴比妥钠;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辅助抗癫痫药物。对症治疗;维持治疗:抽搐停止后,可给苯巴比妥肌注,每812小时1次维持控制。同时鼻饲或口服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待口服药物达到有效血浓度后可逐渐停用苯巴比妥。发作间歇期治疗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选药与用药个体化;观察药物的疗效及毒副作用;停药:失神发作应完全控制,至少1年后才能停药;

8、其他类型癫痫应完全控制3年以上,才能逐渐停药;病因治疗;常用抗癫痫药物选择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大发作: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丙戊酸钠、扑痫酮、氯硝西泮。强直阵挛性发作:丙戊酸钠、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扑痫酮、氯硝西泮。失神发作:丙戊酸钠、乙琥胺、氯硝西泮。婴儿痉挛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氯硝西泮。手术治疗。脑梗死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病因与发病机制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血流中断,相应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从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急性脑血管病。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皮层支管腔狭窄或闭塞并

9、形成血栓,导致脑组织血流中断,出现缺血、缺氧性坏死。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脑栓塞:最常见的病因是心源性脑栓塞。腔隙性梗死:发生于大脑深部及脑干的缺血性微梗死灶。最主要的病因是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约占脑梗死的20%,其直径常1.5cm。临床表现一般表现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内发展达高峰。 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内逐渐加重。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常见脑动脉闭塞的表现颈内动脉闭塞综合征: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矇、Horner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

10、、失写和失认。大脑中动脉: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大脑前动脉: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下肢重于上肢的偏瘫;对侧足、小腿运动和感觉障碍;排尿障碍;可有强握、吸吮反射、精神障碍。大脑后动脉:对侧同向偏盲及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有失读、失写、失用及失认。椎-基底动脉: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并迅速出现昏迷、面瘫、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突发头晕、呕吐、眼震;同侧面部痛,温觉丧失,吞咽困难,共济失调,Horner征;对侧躯干痛温觉丧失;中脑腹侧综合征:病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

11、;脑桥腹外侧综合征:病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麻痹,对侧偏瘫;闭锁综合征:意识清楚,四肢瘫痪,不能说话和吞咽。 小脑梗死:常有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共济失调。腔隙综合征纯运动性轻偏瘫以同侧的面部、肩和腿完全或不完全的瘫痪为主,不伴有其他缺失体征,在脑卒中的任何时间无嗜睡;纯感觉性卒中以偏侧感觉减退和(或)感觉异常为主要表现;感觉运动性卒中出现偏身感觉障碍合并轻偏瘫;共济失调性偏瘫可有同侧共济失调-脚轻瘫综合征或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临床分型完全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较重、较完全,常有完全性瘫痪及昏迷,于数小时内(6小时)达到高峰。进展性卒中: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在48小时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

12、重。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小时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不留后遗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T:急性脑梗死通常在起病2448小时后可见闭塞血管低密度病变区,并能发现周围水肿区,以及有无合并出血和脑疝。在35天内可见缺血性脑水肿高峰期,23周后完全消退。磁共振(MRI):早期发现大面积脑梗死,特别是脑干和小脑的病灶,以及腔隙梗死。脑脊液:应在CT或MRI检查后才考虑是否进行腰椎穿刺。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慎行腰椎穿刺。其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MRA)心电图、TCD频谱图、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等。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有动

13、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等病史;常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史,表现为发作性半身乏力、麻木、自主运动功能丧失或眩晕伴共济失调,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可完全恢复;突然起病,出现局限性神经缺失症状,并持续24小时以上;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可用某一血管综合征解释; 意识常清楚或轻度障碍,多无脑膜刺激征;脑部CT、MRI检查可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并可排除脑出血、肿瘤和炎症性疾病。鉴别诊断颅内占位病变:病程长,有进行性颅内压升高和局限性神经体征,造影可有脑血管移位,CT、MRI可发现占位病灶。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脑卒中引起的面瘫为中枢性面瘫,表现病灶对侧眼裂以下面瘫,皱眉

14、和闭眼动作正常,常伴舌瘫和偏瘫;周围性面瘫表现为同侧表情肌瘫痪、额纹减少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无偏瘫。治疗一般治疗。溶栓治疗:常用的溶栓药物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降纤治疗:脑梗死早期可选用降纤治疗,尤其适用于合并高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常用巴曲酶。 抗凝治疗:常用低分子肝素每天12次皮下注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常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神经保护剂:常用胞二磷胆碱等。减轻脑的缺血性损伤:亚低温(3235)对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常用药物为尼莫地平。恢复期治疗:早期进行功能锻炼、预防复发、控制危险因素、针灸、理疗等。脑出血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

15、及鉴别诊断治疗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因 高血压-最常见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血液病(白血病再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炎脑肿瘤抗凝及溶栓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发病机制 长期高血压导致深穿支动脉微小动脉瘤急性高血压(血压突然升高) 脑动脉壁薄弱, 肌层外膜结缔组织较少, 缺乏外弹力层临床表现高血压性脑出血常发生于50岁以上, 男性略多活动激动时发病, 多无预兆剧烈头痛呕吐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而异轻偏瘫是基底节丘脑内囊出血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 常为局灶性重症迅速转入意识模糊与昏迷壳核出血壳核出血高血

16、压性脑出血最常见部位轻型多为壳核或丘脑的小量出血,表现为“三偏”重型多为壳核或丘脑的大量出血,血肿侵及内囊或破入脑室,病情凶险,出现意识障碍极重型可出现四肢强直性痉挛丘脑出血脑桥出血大量出血(血肿5ml)累及脑桥双侧常破入第四脑室或向背侧扩展至中脑数秒至数分钟陷入昏迷四肢瘫去大脑强直发作双侧针尖样瞳孔与固定正中位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躯干39C以上而四肢不热)中枢性呼吸障碍与眼球浮动(双眼下跳性移动)通常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交叉性瘫痪与共济失调性轻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与核间性眼肌麻痹可无意识障碍, 可恢复较好小脑出血轻型: 眩晕呕吐共济失调与眼震重型:颅内压迅速增高、昏迷、枕骨

17、大孔疝形成而死亡脑叶出血头痛呕吐失语症视野异常脑膜刺激征顶叶出血常见, 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额叶出血偏瘫失语摸索等颞叶出血失语精神症状枕叶出血对侧偏盲 辅助检查CT检查 CT检查首选圆形与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 边界清楚CT显示左侧壳核出血高密度病灶辅助检查MRI检查 分辨45w的脑出血(CT不能辨认) 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活动与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偏瘫失语等局灶性神经症状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CT检查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高血压脑出血须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常见脑卒中鉴别表常见脑卒中鉴表鉴别要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

18、腔出血发病年龄60岁以上多见青壮年多见5060岁多见不定常见病因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房颤高血压及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起病状态多于安静时、血压下降时不定活动、情绪激动、血压升高时活动、激动时起病速度较缓(小时、天)最急(秒、分)急(分、小时)急(分)续表鉴别要点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较多少、短暂常有,进行性加重少、轻、谵妄头痛、呕吐少有少有常有剧烈偏瘫等有有多有多无脑膜刺激症无无偶有明显头颅CT脑内低密度灶脑内低密度灶脑内高密度灶蛛网膜下腔高密度影脑脊液多正常多正常血性,压力高均匀血性DSA可见阻塞的血管可见阻塞的血管可见破裂的血管可见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诊断与

19、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脑出血(突然发病迅速昏迷)须与治疗挽救生命减少神经功能残疾降低复发率 内科治疗一般治疗安静卧床重症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瞳孔与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动脉血氧饱和度90%以上)加强护理, 保持肢体功能位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合理降压(舒张压约100mmHg)亚低温治疗并发症治疗外科治疗脑出血后出现颅内高压和脑水肿并有明显占位效应者,外科清除血肿、制止出血是降低颅内高压、挽救生命的重要手段。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严重并发症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病因与发病机制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破入蛛网膜下

20、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脑底囊性动脉瘤破裂,其次为脑动静脉畸形,其他病因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炎、结缔组织病、颅内肿瘤、血液病、溶栓或抗凝治疗后等。发病机制:当动脉瘤破裂,血液涌入蛛网膜下腔,引起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梗阻性脑积水,脑血管痉挛,严重者发生脑梗死及继发性脑缺血。临床表现起病前数天或数周有头痛、恶心症状,常在剧烈运动和活动中突然起病,剧烈头痛呈爆裂样发作,可放射至枕后或颈部,并伴喷射性呕吐;少数人有癫痫样发作和精神症状。体检脑膜刺激征明显。严重并发症再出血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CT:出现脑基底部脑池、脑沟及外侧裂的高密度

21、影。脑脊液检查:起病12小时后呈特征性改变,为均匀血性,压力增高,离心后呈淡黄色。脑血管造影:急性期可能诱发再出血。还可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其他:眼底检查;经颅多普勒(TCD);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学等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依据:突发剧烈头痛伴脑膜刺激征阳性,眼底检查可见出血,尤其是玻璃体膜下出血;CT检查阳性,脑脊液均匀血性;有条件可选择DSA、MRA、CTA等脑动脉造影,有助于明确病因。鉴别诊断:与急性脑膜炎鉴别;与其他脑卒中的鉴别见前表。治疗一般处理:绝对卧床46周。避免用力;保持大便通畅;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再出血和迟发性脑梗死。降低颅压:常用甘露醇、呋塞米、甘油果糖等。因颅内血肿而病情加重者可采用减压术或脑室引流术。止血剂:常用氨基己酸及氨甲苯酸。防治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口服。手术治疗 第10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