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初中语文 .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618182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初中语文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初中语文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初中语文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初中语文 .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2009学年度北京市东城区第二学期初三综合练习(一)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6页,六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在试卷、机读卡和答题纸密封线内相应位置认真填写学校名称、姓名和准考证号。3第卷共五道大题,22道小题;第卷为作文。4选择题答案填涂在机读卡上,其余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机读卡、答题纸一并交回。第卷(共60分)一、选择。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颈椎(jn) 颁

2、发(bn) 层峦叠嶂(zhn)B贮藏(zh) 巢穴(xu) 迥然不同(jin)C氛围(fn) 联袂(mi) 斤斤计较(jio)D避讳(hu) 着落(zhu) 牵强附会(qi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翘首 安详 首屈一指B炒作 幽静 明查秋毫C履行 创义 源远流长D策划 双赢 夸夸奇谈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A重新装修过的校舍整洁敞亮,焕然一新。 B小明一有问题就去请教老师,真是不耻下问。C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靠集体的力量赢得了这场篮球比赛。 D老人经常对我们说:“人要讲情义。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啊!”4结合语境,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遍布中国的古村落,

3、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一个重要窗口。它们看似陈旧,却反映着辉煌的过去。A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B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C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D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错误的一项是A饮酒 陶渊明 东晋B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代C醉翁亭记 欧阳修 宋代D范进中举 吴敬梓 明代二、填空(共8分)6默写(5分) ,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4、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之间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7名著阅读(3分) 从下面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按要求填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武松打虎 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选择 这个故事出自 ,作者是 ,该部名著中的另一个故事是 。三、综合性学习(共7分)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即将来临,老师组织某校初三年级学生参观了北京民俗博物馆,了解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请你完成以下三项任务。8展厅的一块展板上有以下两则材料请你概括它们的主要信息。(2分)【材料一】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积淀下来的丰厚遗产,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

5、化资源和祖先的智慧。目前,由于现代时尚对传统民俗的冲击,青少年对圣诞节等“洋节”津津乐道,而对端午节、重阳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却缺乏认知,缺乏热情。我们期待着广大青少年能借助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喜爱,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材料二】09年3月关于端午节、圣诞节的调查表认知程度热情程度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端午节高高低高中低圣诞节低中高低低高9晓华的参观笔记中有两处不属于端午节的习俗,请你把它们挑出来。(将句子的序号填入下面的横线处)(2分)举行龙舟竞渡。有白天的比赛,有晚上的比赛;有水上竞渡,有陆地上的竞渡旱龙舟。佩戴装有艾叶的香包,驱毒辟邪。老人喜欢戴桃子、荷

6、花形状的,孩子喜欢戴老虎、牡丹形状的。赏月、拜月,然后按人口把月饼切成若干块,每人都要品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男女老幼出去郊游,采集花草,做“斗百草”的游戏。回家后将花草煮水喝,舒筋活血,以利健康。吃花糕,“登高”之意。边赏菊边饮菊花酒。年轻人这一天要特别敬祝老人健康长寿。吃粽子。有些地区尤其讲究吃黄鱼、黄瓜、咸蛋黄、雄黄酒和用黄豆饭包的粽子,称为“吃五黄”。 不属于端午节习俗的是:第 句 第 句10离开北京民俗博物馆的时候,工作人员热情地要求你在留言簿上写几句参观心得。(要用上“窗口”、“传统节日文化”两个词语)(3分)四、阅读曹刿论战,完成1113题。(共9分)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7、,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8、,故逐之。” 1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2分)A小惠未徧 弗敢加也 B公将驰之 彼竭我盈C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D衣食所安 公问其故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3文中划线句子对刻画曹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3分)五、现代文阅读(共26分)阅读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完成1416题。(11分)我爱北京的小胡同 季羡林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份。 六十多年前,我到北京来考大学,就下榻于西单大木仓里面一条小胡同中的一个小公寓里。白天忙于到沙滩北大三院去应试。北大与清

9、华各考试三天,考得我焦头烂额,精疲力尽。夜里回到公寓小屋中,还要忍受臭虫的围攻,特别可怕的是那些臭虫的空降部队,防不胜防。但是,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在黄昏时分,总要到西单一带去逛街。街灯并不辉煌,“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会令人不快,我们却甘之若饴。耳听铿锵清脆悠扬有致的京腔,如闻仙乐。此时鼻管里会蓦地涌入一股幽香,是从路旁小花摊上的栀子花和茉莉花那里散发出来的。回到公寓,又能听到小胡同中的叫卖声:“驴肉驴肉”“王致和臭豆腐!”其声悠扬深邃,还含有一点凄清之意。这声音把我送入梦中,送到与臭虫搏斗的战场上。 将近五十年前,我在欧洲呆了十多年以后,又回到了故都。这一次是住在东城

10、的一条小胡同里:翠花胡同,与南面的东厂胡同为邻。我住的地方后门在翠花胡同,前门则在东厂胡同,其大可知。里面重楼复阁,回廊盘曲,庭院错落,花园重叠。一个陌生人走进去,必然是如入迷宫,不辨东西。然而,这样复杂的内容,无论是从前面的东厂胡同,还是从后面的翠花胡同,都是看不出来的。外面十分简单,里面十分复杂;外面十分平凡,里面十分神奇。这是北京许多小胡同共有的特点。据说当年黎元洪大总统在这里住过。我住在这里的时候,北大校长胡适住在黎元洪曾经住过的房子里。我住的地方仅仅是这个大院子中的一个旮旯,在西北角上。但是这个旮旯也并不小,是一个三进的院子,我第一次体会到“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我住在最深一层院子

11、的东房中,院子里摆满了汉代的砖棺。黄昏时分,总会让人感觉到鬼影憧憧,毛骨悚然。所以很少有人敢在晚上来拜访我,我每日“与鬼为邻”,倒也过得很安静。 第二进院子里有很多树木,我最初没有注意是什幺树。有一个夏日的晚上,刚下过一阵雨,我走到树下,忽然闻到一股幽香。原来这些是马缨花树,树上正开着繁花,幽香就是从这里散发出来的。 这一下子让我回忆起十几年前西单的栀子花和茉莉花的香气。当时我是一个十九岁的大孩子,现在已经成为中年人。相距将近二十年的两个我,忽然融合到一起来了。 不管是六十多年还是五十年,都成为过去了。现在北京的面貌天天在改变,层楼摩天,国道宽敞。然而那些可爱的小胡同,却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

12、噬掉了。看来在现实中小胡同的命运和地位都要日趋消沉,这是不可抗御的,也不一定就算是坏事。可是我仍然执着地爱着我的小胡同。就让它们在我的心中占一个地位吧,永远,永远。 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14“我们这一帮山东来的学生仍然能够苦中作乐”这句话中的“乐”具体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3分) “我”对街灯并不辉煌且“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街道甘之若饴; ; ; 。15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朴实、自然、幽默、生动、深情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特点,试举一例进行分析。(3分)16文中划线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小胡同”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自己对小胡同的观感或体验,就这段话中让你感触最深

13、的一点,说说你的理解或感受。(5分)阅读下文,完成1719题。(8分)玉,积山川之精,人文之美。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它对中华民族的精神、道德、审美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战国时期有名的“和氏璧”价值连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并由宰相李斯书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刻于其上。明清时期,中华民族国粹之一的玉文化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此时的作品,集数千年玉文化之大成,玉质之美,品种之多,雕琢之精,应用之广,都是空前绝后的。管子说:“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古代封禅用的书文,刻在玉上,称之为玉牒;外交使节用的信物,称之为玉节。由此可见,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14、的重要地位。 玉,致密坚硬,滑润光莹,古人把玉加以人格化,认为玉有“仁、义、智、勇、洁”五德,故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说。玉,是吉庆、祥和、幸福等精神美的象征,因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往往运用象征寓意或谐音取意的手法把玉制成丰富多样的器物、饰品等,借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玉楼”、“玉堂”均指华丽的宫殿或住宅。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玉”字。皎洁的月亮中有一团黑影,古人不知其奥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捣药”的故事,此后,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词指代月亮,既文雅又神秘。 玉,是权力的象征。除了玉玺外,“金科玉律”用来指不可变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

15、象征,如“化干戈为玉帛”。助人成功用“玉成”一词。至于玉色纯净,质地坚密。常用来比喻节操,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此外,玉还被广泛用来描写大自然的景色。“风花雪月”中,除了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风”之外,后三者都常用“玉”来吟咏赞颂:槐树花朴素洁白,便有了“玉树”之称,一些纯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前冠以“玉”字,如玉兰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龙”来比喻漫天大雪,多么壮观!17文章第段引用管子“先王以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句话的目的是什么?(2分)18文章第段列举的带“玉”字的词语,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玉和金一样,是宝贵的象征”的?(3分)19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16、。 鱼形玉器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良渚(zh)文化”,到了唐代、宋代开始盛行。特别是明、清两代,鱼形玉器造型繁多,工艺精湛,最常见的是把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代表着美好、富足;还有把佛手、寿桃和石榴雕刻在一起,称为“三多”,意指多福、多寿、多子。请你写出“莲花和鲤鱼雕刻在一起”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并借助文章中相关知识,对这种造型的玉器的象征义作简要解说。(3分)象征义:_(请用四字词语作答) 解说: 阅读学问和智慧,完成2022题。(7分)学问和智慧 罗家伦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

17、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思,一种远瞻;它是人生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称之为“有学问的笨伯”,中国称之为“两脚书橱”。反过来说,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

18、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音k k 勤劳不懈的样子)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学问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

19、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它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它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教堂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21请简要分析第段的论证过程。(3分)2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段中划线句子的理解。(2分)六、作文(60分)23题目:心愿要求:不限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作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总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