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四).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60269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作业(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课时作业(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作业(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作业(四).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时作业(四)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鸦片战争之前)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2020大同高三联合考试)明大学士李东阳疏言“内阁与瑾(宦官刘瑾),职掌相关,凡调旨撰敕,或被改再三,或径自窜改,或持归私室,假手他人。臣虽委曲匡持,而因循隐忍,所损已多。”李东阳所述主要是由于()A内阁只是内侍机构 B宦官职掌裁定权C皇帝专制皇权至上 D丞相制度被废除C材料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现象,宦官专权是皇帝专制皇权至上的产物,故选C项;内阁的地位、性质与宦官专权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宦官没有裁定权,裁决权属于皇帝,排除B项;明太祖废丞相后,直到明成祖才设立内阁,丞相制度被废除与宦官专权没

2、有因果关系,排除D项。2(2020德州市二模)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以当上旨,吏治涣然丕变矣。下逮仁、宜,抚循休息,民人安乐,吏治澄清者百余年。”这说明()A重典治吏规范统治秩序B社会基层管理强化C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淡化D明初经济迅速恢复A由材料“大明律中官吏徇私犯罪行为的惩处比前代更为周备严厉,(官吏)一时守令畏法,洁己爱民吏治澄清者百余年”可知,明朝以重典来治理官吏,规范官吏的从政行为,有效维护了统治的秩序,故选A项;大明律针对的对象显然不仅仅是基层官员,故B项结论无法得出,排除;材料中“洁己爱民”“下逮仁、宜”等说法恰是儒家思想

3、的体现,故无法得出淡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明朝政治层面的内容,而不是经济层面的内容,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3(2020山东省聊城一中4月模拟)从汉到清,中央与地方的财税分成比例各有不同。汉代中央与地方的赋税比例一般是46,唐代比例一般为55,宋代比例大致为64,元代比例为73,明代比例高达82,清代比例虽有下降但仍为73。该变化反映了()A集权制度的强化 B地方机构的膨胀C赋税名目的增加 D小农经济的发展A中央与地方财税分成的比例中中央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说明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故选A项;地方分成的比例越来越小,无法说明地方机构膨胀和赋税名目的增加,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的是赋税制度

4、,不能体现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4(2020潍坊市二模)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若张居正在汉唐宋三代,那是一好宰相。依明代制度论,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治上最大的法理。钱穆意在说明明代()A废除丞相违背潮流 B政治体制运行特点C吏治败坏权臣弄权 D思想批判风气剧变B“张居正是一内阁学士,不是政府中最高领袖,不得以内阁学士而擅自做宰相,这是明代政制上最大的法理”说明明代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正式机构,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这是明代政治体制运行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明代废除丞相违背了潮流,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吏治败坏,

5、故C项错误;材料和思想批判无关,故D项错误。5(2020济南市二模)下表是学者对明清时期4 035位举人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进行的分类统计。据此可知科举制()类别通过进士考试的概率乡试中的排名每提高10%增加8.3%考取举人的年龄每增加一年下降4.8%A.公平公正选拔人才 B立足提高官员素质C加强社会的流动性 D任用官员不重资历C表格中的内容强调乡试的排名和年龄是影响殿试成绩的关键因素,即强调考中进士的决定因素是考生的个人文才、实力,而非家世门第,由此论证了科举制有利于促进贫寒阶层的社会流动,故选C项;“公平公正”更多的是科举制的程序特点,而非最终效果,科举制有助于社会底层人士的流动上升,但不可

6、能消除各种复杂因素对选才结果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中“立足”指目的,显然提高官员素质是科举制的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科举制的功能在于选才,不能决定官员任用,D项错误。6(2020淄博市一模)据记载,海神妈祖信仰起源于宋代的福建,到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并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这一变化是由于()A明清海外贸易发达 B运河流域商业的繁盛C妈祖信仰符合需求 D女性地位的逐渐提高B海神信仰在明清时期遍及德州、济宁、山东乃至整个北方地区,从海神兼而“河运之神”,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运河沿岸商品经济繁荣,因此“河运之神”出现,B项正确;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海外贸易萧

7、条,排除A项;C项不是对原因的表述,排除;明清时期理学是官方哲学,男尊女卑,排除D项。7(2020菏泽市一模)据史书记载,明清政府皆会向商人出卖一些功名、政治利益甚至官职,以调动商人向政府输送所需的资源,一般称为捐纳。明代捐纳主要在特殊情况下实行,清代捐纳则常态化。据此可知,明清捐纳()A构成了商人与政府的交换性纽带关系B表达出商人独立政治的诉求C扭转了封建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的状况D体现官商合流局面开始出现A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政府为了所需资源,常常会出卖一些功名、政治利益给商人,这实际上构成了帝制国家卷入市场的一个途径,也构成了商人与帝制国家之间的一种交换性纽带关系,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可知,明

8、清时期的商人在权势、财富融通的社会中,并没有表达出独立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清时期的商人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其社会地位,而非扭转,排除C项;“开始”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8(2020济南市二中模拟)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许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使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A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B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C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变化D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B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明清之际江南地区“绅商”“儒商”等的出现说明一些士绅和读书人也开始参与经商,传统的“士农工商”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因

9、此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在商业经营中的运用,A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萌芽的内容,D项错误。9(2020滨州市二模)自明中叶起,典当行出现显著变化,其资本规模、业务种类,与之前有很大不同,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这表明此时的典当行()A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B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C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D达到增加政府税收的目的A由材料“典当行不仅把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还不断扩充资本,注重资本的运用”可知,当时的典当行充当起了信用中介,具有早期金融机构的特征,故选A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

10、现,材料对此并没有相关的描述,故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典当行将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的做法不能起到阻止白银外流的作用,排除C项;典当行将库藏的钱财借出去放债的做法,有利于典当行瞒报财务状况,不利于政府增加税收,排除D项。10(2020济宁市5月模拟)明初,政府在江南地区大量设立官田。如表为这一时期苏州、松江官田和民田比率表。 地区官田民田田颁百分比税粮百分比田颁百分比税粮百分比苏州62.9994.737.015.3松江84.5294.315.845.7明朝政府的这一做法()A刺激了江南经济的恢复发展B遏制了地主和官僚势力的膨胀C巩固了江南经济的重心地位D加强了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D根据题干信息

11、可知,苏州、松江官田较民田比重高且税赋重,成为江南赋税的重要来源,使政府加强了对官田农民的人身控制,故D项正确;官田赋税沉重,不利于农业的商品化,从而不利于江南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民田多为地主和官僚势力所有,民田赋税较轻,加剧了地主和官僚势力的膨胀,排除B项;官田、民田政策对江南经济重心地位无直接影响,排除C项。11(2020济南市二模)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直属中央户工两部的宝泉、宝源两京局铸钱3.4亿4.6亿文,18世纪中叶以后每年铸钱约14亿文,较前增加了23倍。各省铸钱增长更快,年铸钱总数保持在30亿文以上。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人口增长非常迅速 B商贸规模日渐扩大C财政体系逐

12、渐完善 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D清朝实行白银、制钱并行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以钱辅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市场上银多钱少,势必引起银钱比价的变化。为平抑钱价,官方大幅度增加了制钱的投放量,所以D项正确;A项人口增长非常迅速与B项商贸规模日渐扩大和政府增发货币构不成因果关系,二者均排除;C项财政体系逐渐完善应是这一变化的结果,而非原因。12(2020潍坊市三模)下图是朱元璋颁旨绘制的大明混一图,该图将中国描绘的异常庞大,而将印度半岛、印度洋、阿拉伯半岛、波斯湾及非洲大陆描绘的比实际更小。此图着重描绘了明朝各级治所、山脉、河流、湖泊泽池、边地岛屿以及古遗址、古河道等,共计一千

13、余处。这()A推动了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B阻断了中外文化的交流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完全控制D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作为由明太祖朱元璋颁旨绘制,着重描绘并放大中国,将印度半岛等亚非其他地区缩小的地图,大明混一图体现了当时天朝上国的传统理念,这种旧观念制约了明朝的长远发展,D项正确;大明混一图的绘制和理念,不是明初“朝贡贸易的发展”的动力,A项错误;明初中外文化的交流并未被“阻断”,B项错误;大明混一图体现的是天朝上国的外交理念,不能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完全”控制,C项错误。13(2020青岛市4月质检)明清徽州家谱、方志和文人笔记等文献为徽商立传,有很多不是记载他们的商业经营如何成功,而是记载他们在经

14、商过程中的各种义行,以及经商致富后如何报效家族、乡里和国家。这主要反映出()A传统道德影响深远 B徽州商人趋名逐利C商人群体实力雄厚 D家谱方志隐恶扬善A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徽州商业发展迅速,但恪守和弘扬儒家的伦理道德仍是功劳评价的主要标准,反映出传统道德的影响深远,因此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明清时期徽州仍注重和弘扬儒道,并非趋名逐利,B项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商人群体的实力状况,C项错误;是否符合儒道不能等同于善恶,D项错误。14(2020日照市三模)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

15、品的题材。据此可知()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A明清瓷器绘画中出现了大量与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有关的题材,这与理学的影响有关,反映出主流价值观念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所涉及的瓷器绘画中的内容并不一定是政府的行为,因此无法体现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价值,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影响,而不是手工艺品作为传播媒介的影响,排除D项。15(2020青岛市平度3月模拟)明“自文成而后,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而明代学者高攀龙曾言“事即是学,学即是事,

16、无事外之学,学外之事也。然学者苟能随事察,明辨的确,处处事事合理,物物所得,便是尽性之学。”材料表明()A阳明心学是社会主流B经世致用思想盛行C明代学术思想自由开放D出现了批判空谈误国的学风D在“学者盛谈玄虚,遍天下皆禅学”的背景下,高攀龙却主张“事即是学,学即是事,无事外之学,学外之事也”。这说明高攀龙主张经世致用,批判晚明的空疏学风,故选D项;程朱理学在明代思想界占据主流地位,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只是极少数人倡导的,并不盛行,排除B项;明代理学日益走向僵化,思想控制日益严重,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2020临沂市诊断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

17、“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材料二“城市”是“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相结合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赋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的。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中国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

18、发展的空间”的表现。(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来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城”与“市”关系的演变。(7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工商业发展表现在坊市的界限被打破等方面;明清时期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得出“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演变过程为:唐朝时“坊”“市”分开;到宋朝,“坊”与“市”的界限被打破;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界限。

19、答案:(1)表现:两宋时期坊市的界限被打破,街道商铺林立,四川地区出现纸币“交子”。明清时期,丝织业、制瓷业、冶铁业等行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并缓慢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5分)(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2分)演变: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与“市”分开;宋朝时,坊市制度被打破,“城”与“市”开始交融;明清时,大量工商业市镇出现,“城”与“市”不再受限制。(5分,唐朝1分,宋朝和明清各2分)17(2020滨州市二模)1515年,葡萄牙人皮雷斯完成东方概要一书,成为16世纪第一部介绍中国情况的书籍。1517 年,由于其丰富的东方知识,他被任命为大

20、使来到中国。以下为东方概要一书的内容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中国物产很多,土地辽阔,人口众多,宝藏丰富,是一个受人尊敬、美丽和富饶的国家。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拥有大量土地和人口。皇帝从来不见老百姓,也不见大人物,即使是外国使节朝觐,也只能模糊地看到皇帝帘子后的身影。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中国皇帝不是父子相传,也不传给侄子,而是由常驻北京的王国委员会进行选举,并经大臣们通过产生。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没有广州行政长官的批准任何中国人都不能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去,而外国人来中国后也不能随便离开,任何船只如违反停泊规定,其货物被没收上缴皇帝,人员被处死中

21、国人轻易就能被打败。多次去过那里的人们断言,曾夺取马六甲的印度总督用十条大船就可以征服整个沿海。我们的大船二十天就能到达中国,六月底从马六甲出发最好,借助季风航行十五天即能抵达。(1)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两个信息,分别指出其反映的历史现象。(10分)(2)根据材料,评析东方概要的史料价值。(5分)解析:第(1)问信息,结合所学逐句判断出描述语句的真伪后,对材料的语句进行简要概括即可。如,对材料第一句可概括为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第二句可概括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回答现象:结合所学写出与信息相匹配的史实即可,如,物产丰富可对应农耕经济的发达,最高的统治者是皇帝可对应皇帝制度的建立。第(2)问结

22、合所学逐句判断出描述语句的真伪后可知,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原因可从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及写作的主观性来进行分析。从其写作视角看,作者是一个外国人,视角独特,较为客观地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从其写作的主观性看,这本书写作于作者来华之前,因此记录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难免有失误的地方,因此使用时,要注意与其他史料的相互印证。答案:(1)信息一:中国物产很多,宝藏丰富。现象:农耕经济高度发展。信息二:中国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现象:皇帝制度。信息三:使节们把所有贡品留下,皇帝会给予他们双倍的赏赐。现象:朝贡贸易。信息四:与中国进行直接贸易困难重重。现象

23、: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信息五:派船只前往中国,武力征服中国。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积极侵略扩张。(10分)(2)东方概要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使用时要注意甄别。东方概要记叙了大量当时的中国现状,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东方概要作为一部著作,本身就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不免记录有所错误。所以使用时要注意甄别,注意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5分)18(2020山师大附中4月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

24、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14分)解析:根据题干中提供的图片可以从高产作物推广、人口迁移或者二者结合的角度提出观点,以高产作物推广为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评析重在分析高产作物推广的原因,可以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即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

25、也可以分析人口流动使得作物结构发生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即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升华。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答案:现象: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在中国的中西部地区得到迅速推广。(2分)评析:伴随着地理大发现与全球物种交流的出现,以玉米、番薯为代表的高产农作物品种传入我国东南地区。由于种种原因,明清时期,东南地区的居民向湖广、四川地区大规模迁移,为这些地区带来了新的农作物品种,改变了这些地区的

26、粮食结构,促成这些地区的土地开发利用和社会稳定。(10分)总之,明清时期外来的高产农作物品种的迅速推广与国内的大规模人口迁徙关系密切。(2分)19(2020衡水中学高三联合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宋代和明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比较表宋代明代地方行政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州加设通判,知州发出的政令须由通判副署;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分封子孙为王,以镇守地方,屏藩皇室监察制度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以监督宰相为要务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材料二清朝前期,政府

27、征集名儒编纂巨籍三十多种,一以整理文化遗产,消磨学者精力;一以销毁禁书,统制思想。康熙时敕修、雍正初完成的古今图书集成,凡一万卷;乾隆时的四库全书,凡三千四百五十七部,七万九千七十卷,更是巨籍,对学术的贡献亦甚大。以上材料据江增庆中国通史纲要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明两代地方行政和监察制度的异同。(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清朝统治者大修典籍的动机及影响。(6分) 解析:第(1)问,相同点:根据材料一“每路设四监司,分掌财政、军政、刑法及仓谷”“各省设三司,分掌行政、军事及司法,互不统属,直隶中央”得出都分散地方的权力;根据材料一“设独立的谏院和御史台,监察百官”“中央设都察院,监

28、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都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不同点:根据材料一“通判可直接向中央报告地方吏治的得失”得出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根据材料一“各省设三司”“分封子孙为王”得出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根据材料一“中央设都察院,监察百官;置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地方”得出明代监察体系更加完善。第(2)问的第一小问动机,依据材料二“整理文化遗产”可知传承中华文化;依据材料二“销毁禁书,统制思想”等信息可推测出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第二小问影响,从传承文化角度可得出影响,为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从加强思想控制角度可得出影响为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答案:(1)同:分散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监察百官。异:宋代设置通判,兼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明代三司和分封并存;监察体系更加完善。(8分)(2)动机:传承中华文化;加强思想控制,促进文化认同。影响: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保留和文化传承贡献巨大;有利于巩固清王朝的统治。(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