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41577702 上传时间:2022-09-13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14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讲稿.doc(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古代,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是关于智慧的学问;近代,哲学成了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科学的科学”;现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确定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认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3、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也就是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它们之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它们之间最明显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

2、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事物作为研究对象,具有特殊性;哲学则是以整个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普遍性。它们之间又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它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哲学为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

3、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如何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凡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

4、唯心主义。(3)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主要是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4)在哲学上,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有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辩证唯

5、物主义四种不同的结合。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形态。(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唯物主义哲学随着社会实践和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叫机械唯物主义)有三个明显的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高形态。(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

6、产物。如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唯心主义则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把“绝对精神”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说成“绝对精神”的体现;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神学唯心主义也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3)辩证法在历史发

7、展中也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的朴素辩证法、近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现代的唯物辩证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实践条件和阶级基础。2、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中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上的革命变革1、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否定了凌驾于各门科学之上的、包罗万象的旧哲学(“科学的科学”),在哲学史上

8、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2、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结合和统一起来,建立了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3、从阶级属性和功能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得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4、从本质特征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学说。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显著特征。它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因而具有科学性;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

9、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因而具有革命性,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从以上四点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引起哲学的革命变革,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时代(自学)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自学)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自学)思考题1、 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怎样?2、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哲学的基本派别是什么?唯物主义、辩证法各有哪几种历史形态?唯心主义有哪几种形式?3、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5、 结合实际说明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意义。

10、第二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世界上多种多样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如果有,世界统一性的基础是什么,即这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是什么?这就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存在着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一元论。(1)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2)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2、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

11、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这种哲学就是二元论。二元论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其基本思想是:第一,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第二,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第三,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二、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形成及其意义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不能对世界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正确的哲学物质观。2、列宁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辩证

12、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2、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

13、的,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观点。3、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不显著的变动状态。它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事物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没有发生根本质变。4、 承认相对静止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

14、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如果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四、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的物质性1、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缺乏实践的观点,不能正确说明社会的物质性,因而把人们的意识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而陷入历史唯心主义。2、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到哲学中来,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1)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劳动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是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即

15、生产关系,是一种物质关系,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3)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人们的活动是由他们的思想意识支配的,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总之,人类社会是人类物质活动的结果,以物质的生产关系为基础,人们的思想意识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一、意识的起源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它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3)从动物的感觉和

16、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2、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中起着决定性作用。(1) 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2) 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3) 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二、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1)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

17、、意志等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情感、兴趣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2)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人

18、们的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不同,都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型”。(3)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内容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

19、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3、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0、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4、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5、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自学)二、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1、 规律是事物和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2、 规律具有如下特点:(1)规律具有客观性。一切规律,无论是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和改变规律。(2)规律具有稳定性和重复性。(

21、3)规律具有普遍性。3、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改造世界,实现人们的预期的目的。如果不顾规律,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2)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把隐藏在事物内部的必然规律揭示出来,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是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要克

22、服各方面的困难和阻力才能实现,更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思考题1、 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 简述列宁的物质

23、定义及其重要意义。3、 什么是运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怎样?什么是静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怎样?承认相对静止有何意义?4、 如何正确理解社会的物质性?5、 如何正确理解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6、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怎样?什么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是什么?实现意识能动性的途径是什么?7、什么是规律?它有哪些特点? 8、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结合实际说明这一原理的重要现实意义。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的科学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一、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

24、恒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如果只见事物之间的区别不见联系,就会孤立地看世界,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之间质的界限,把世界看成是不分彼此的混沌状态,这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物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如实地从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

25、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二、联系的多样性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2、把握联系的复杂多样性,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人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从事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就是因为只看到直接联系,忽视了间接联系。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一、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运动”与“发展”的区别:运动是物质的存

26、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第一,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

27、然性。因此,新事物能迅速成长壮大,最终战胜旧事物。第二,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的东西,又吸收、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且添加了一些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它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因而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4、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所谓过程,是指每一事物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二、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之间

28、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因而它主张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形而上学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因而它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的,发展就是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过程。因而它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一切事物。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变的,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因而它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唯物辩证

29、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因而它主张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坚持两点论。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坚持一点论。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

30、展的趋势和道路。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则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这是因为: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源泉就在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它主要是教导人们学会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

31、歧。第二节 联系与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正确理解矛盾的含义,就必须把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区别开来。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斗争性和同一性。(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就是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一方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

32、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敌对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弱肉强食的生存竞争固然属于矛盾斗争性的表现,生物体内的同化和异化的区别,社会生活当中人民内部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不同意见的争论和商讨等等,也都属于矛盾的斗争性的表现。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首先,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

33、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1)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第二,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

34、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3)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4)事物发展的内因、外因及其关系。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

35、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矛盾特殊性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

36、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第二,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了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没有包括个别事物的全部内容和特点。特殊事物的具体特性比普遍性丰富得多。第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37、面的不平衡。(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矛盾存在,其中有一种居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在观察和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要首先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不忽略次要矛盾,还要注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转化,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

38、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同一矛盾的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

39、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转化。(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二、质量互变规律1、质、量、度(1)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2)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3)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

40、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2. 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1)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2)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质量互变规律

41、揭示了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过程。事物的运动发展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3)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三、否定之否定规律1. 辩证的否定(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2)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第一,辩证的否

42、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就没有事物的发展。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孕育生长起来的,它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而是保留旧事物中某些积极的东西于自身之中。因此,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3)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于正确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有重要意义。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否定之否

43、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2)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了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3)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第四节 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原因和结果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原因在先,

44、结果在后。但是,并不是所有时间先后相继的现象之间的联系都是因果联系。2、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在具体的因果联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反过来也是一样。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3、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律(必然性)的哲学,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和因果规

45、律性(必然性)的哲学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4、因果联系是普遍的,但具体表现是复杂多样的。5、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偶然的东西可以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能那样出现。2、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其次,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

46、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的统一,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两种错误观点。机械决定论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看成必然的,否认偶然性的存在。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则把一切现象看成是纯粹偶然的,否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4、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三、 可能性和现实性1、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

47、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可能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它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已不再是可能性。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一方面,二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的,不可能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现实;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之中。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四、 内容和形式1、内容和形式: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相互作用的关系。(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第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第二,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