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4156292 上传时间:2021-03-26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23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1-2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01-2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1-2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2 民族脊梁--玄奘大师.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2 民族脊梁民族脊梁-玄奘大师玄奘大师 在长安与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伟人,这就是唐僧玄奘大师。 “唐僧”本来泛指唐朝的僧人,但因为古典小说西游记的缘故,一提到这两个字, 每个中国人都会想起那个百折不挠要去西天取经的唐僧玄奘。 玄奘是伟大的佛学家、旅行家、翻译家。前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称赞说: “他是历史上我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他是历史上我国佛教优良传统最典型、最圆满的体现者最圆满的体现者” 。 (赵朴初赵朴初: 在玄奘法师逝在玄奘法师逝 世一千三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世一千三百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 【对佛学的疑问】 玄奘法师(600664)是洛阳缑氏县(河南偃师)人

2、。俗姓陈,名袆,玄奘是后来得到的法 名。玄奘出身名门望族,祖辈历朝为官。 玄奘自幼跟着哥哥刻苦学习,才华出众。受到哥哥的影响,玄奘十三岁时就毅然决然地 出家。出家后一直刻苦研读佛经。 二十岁的时候,玄奘已经学完了佛教各种学派的学说,又遍游南北各地,参访不同宗派 的名师,向他们请教,名声大振。史料记载说: 二十有一二十有一,为诸学府雄伯沙门为诸学府雄伯沙门,讲扬心论讲扬心论。不窥文相不窥文相,而诵注无穷而诵注无穷,时目神人时目神人。不不 神何能此也?神何能此也?( (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 ) 二十一岁时讲经说法就已经被佛教界赞为“神人” ,可见他的佛学水平之高,得到了一 致的推

3、崇。 玄奘不断地学习提升, 掌握了当时佛教义理方面的全部内容。 但也正是在这深入的学习 钻研中,他发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他。 原来, 佛教在传入中国的漫长过程中, 由于翻译版本越来越多, 讲经的僧人也越来越多, 出现了对同一经典产生了不同解释的情况, 以至于在很多关键性的问题上众说纷纭, 甚至是 针锋相对。当时玄奘碰到的问题的难度极大,是“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共疑” 。(大 唐三藏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 这类问题,竟然有一百多条!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疑 难问题,就成为玄奘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一大心结! 【西行取经】 在这种情况下,玄奘萌生了强烈

4、的念头:要解决佛学界的疑难问题,就必须到佛教的发 源地印度去学习,取得真经,才能破除迷暗! 于是在贞观三年,在他二十八岁的青春年华,玄奘从长安偷偷地出关,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穿越一望无际的沙漠时, “前望悠然。但见平沙,前望悠然。但见平沙, 绝无人径绝无人径。 ”(续高僧传卷四) 但他始终不退缩,发下了宏大的誓愿:宁向西方一步死宁向西方一步死, 不回东土半步生!不回东土半步生!终于实现了愿望,到达了梦寐萦绕的北印度。 他来到当时印度最高的学府那烂陀寺,拜在戒贤法师门下,追随他学习佛学。而根据记 载,贤戒法师已经在那烂陀寺等待玄奘一直等了三年了。 戒贤法师在玄奘来印度

5、的三年前患了恶疾,身如刀刺,一度想到自杀。梦中有人告诉他 要等待中国僧人玄奘的到来,他才没有轻生。玄奘的到来,使他的生命重新燃起了希望,他 把毕业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这位中国僧人。 贞观十五年(641 年) ,印度的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了一场辩论大法会,五印度 18 国的 国王全部列席,大小乘僧人以及婆罗门等七千余人到会,这就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曲女城辩 论大会论大会” 。 在这场盛大的佛学大会上,玄奘担任主讲人,18 天内竟没有一人能够对他的观点提出 诘难,说明玄奘的佛学已经达到了当时印度的最高水平,获得了印度佛学界的一致认可。小 乘僧众尊称玄奘是 “解脱天” , 大乘僧众则尊称他

6、是 “大乘天” , 玄奘的声望传遍了整个印度。 【归国译经】 玄奘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返回长安,结束了历经十七年五万余里的西行之旅。唐 太宗命梁国公房玄龄等率文武百官迎接,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举国欢腾。 玄奘在印度请回了佛经梵文原典 520520 夹、夹、657657 部部。以及大量的佛像,和佛舍利 150150 粒粒。 玄奘得到了太宗、高宗的敬重,赐号“三藏法师” 。佛经分为经藏、律藏、论藏三大类, 三藏的意思是全部佛经。能够通晓全部佛教经论的人,才有资格被称为“三藏法师” 。 唐太宗对玄奘特别赏识,曾经两次劝他还俗从政,玄奘不为所动,表示自己更愿意翻译 佛经,传播学术。太宗对他更

7、加尊重,大力支持他进行佛经翻译工作。 【唐太宗的赞赏】 太宗还应玄奘法师的邀请,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 。其中说: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松风水月,比不上法师才情的清高华美;仙露明珠,比不上玄奘法师品性的明朗润泽。 序中还对玄奘取经、译经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陲。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大意是说,把慈悲的云彩从西边的印度引过来,将佛法的甘雨遍洒在东边的大唐。佛教 教义由不完整而变得完整,芸芸众生得以洗涤罪业而获得无上的福报! 【译经的

8、成果】 玄奘晚后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翻译佛经,在十九年宝贵的人生时光中,他 译出了大般若经600 卷、 瑜伽师地论100 卷、 大毗婆沙论200 卷,以及俱舍论 、 成唯识论 、 摄大乘论等佛教经论,共计 7575 部、部、13351335 卷卷。 玄奘法师 59 岁时,上表朝廷,希望到距离长安城较远且安静的玉华寺去翻译佛经,获 得了唐高宗的许可。 玄奘法师在玉华寺整整耗费了 4 年的时间,译完了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经 。这是宣 说诸法皆空思想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玄奘法师多年劳累,积劳成疾,安详地与世长辞。遵照玄奘法师的遗嘱,玄奘法师被葬 在了白鹿原上。 高宗总章二年(669)

9、,朝廷敕命将玄奘遗骨迁徙到了樊川的北原,并重新建塔造寺,这 就是兴教寺。 【卓越成就】 一千多年来,玄奘的品格和学识,一直倍受尊崇。玄奘大师的一生,最感人的事迹是西 行取经、翻译佛经、创立宗派,以及献身学术的精神。 取经取经:十七年西游取经。出国的时候,他经受了艰以想象的困难,行程数万里,终于到 达目的地。 译经译经:在生命的最后十九年时光里,玄奘夜以继日地,把取回来的佛经,翻译出来,一 直工作到去世。他的辛勤的翻译工作,为中国佛教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创宗创宗: 玄奘法师继承了印度的瑜伽行派, 创立了我国大乘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 唯识宗, 并由他的弟子们传入了朝鲜和日本。 可以说,玄奘

10、大师的一生,就是为了取经、译经、传播佛学而生。 玄奘大师传奇般的取经历程、他翻译的佛经、他创立的佛教宗派,都给长安与中国佛教 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先生说: “我们自古以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这拼命苦干、 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公认的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代表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 今天,大雁塔的南广场上,矗立着玄奘大师手持锡杖的铜像,穿越着时空,讲说着长安 与中国佛教的精采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