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统编新教材】《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1稿 .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38712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统编新教材】《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1稿 .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统编新教材】《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1稿 .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统编新教材】《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1稿 .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统编新教材】《乡土中国》研读指导课教案 -1稿 .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1稿) 教学课题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研读课科目语文年级 高中一年级课时1课时教师 一、课程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 要“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发挥应有的作用”“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对乡土中国的研读,借助文学作品及生活实际对专题进行研究性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批判思维能力,力求促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探索整本书的门径,形成和积累自己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二、教材分析乡土中国

2、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老先生的学术性著作,费老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本书重要术语及观点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加以理解,深入理解书中的重要观点对中国社会的诸多现象有基础性意义。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某些观点是否符合当今需要,可以做深入探究。而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有乡土中国全文,也有阅读方法、研读题目等,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性,但更具体的指导需要教师课堂教学。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第四课时。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整本书的基础阅读,并用圈点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了批读,学生读懂了一些内容。但因为学术论著本身具有较

3、强的专业性和思辨性,因而学生对某些内容理解困难,且缺乏批判性阅读和专题阅读的思维和方法。本节课将在研读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明确研读的概念及意义。(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2. 深入理解作品,选择研读专题。(体现 “文化传承与理解”“思维发展与提升”)3. 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体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4. 明白小论文的写作方法。(体现“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教学重点: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选择研读专题。五、教学方法 讲授

4、法、提问法、讨论法、研究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师材料: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2018.9) 整本书阅读任务书教学用书(重庆出版社,2018.9) 学生材料:整本书阅读任务书(重庆出版社,2018.9)教学环境: 学生46人组成小组七、教学过程活动内容活动意图时间教学活动一:导入,理解研读乡土中国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若要给一个没有读过乡土中国的人用一两句话分享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方面。你会分享什么呢?学生活动一:分享乡土社会中国社会文化的基本特性的一个方面。老师PPT展示本书的目录结构。学生活动二:

5、在阅读的过程中,同学们对本书有没有疑问呢?若有。在哪些地方呢?抽生二三人分享疑问。对书中内容存疑,再想方设法把它弄懂,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性阅读的过程。研究性阅读,简称研读。百度百科对它的解释为:研读,钻研阅读,是一种深入性的阅读,以获得较深入较全面的知识为目的,区别于浏览性阅读,趣味性阅读等。我们也可以将研究性阅读理解为在阅读中进行研究性学习。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带着问题,运用观察、比较、分析、判断、推理等方式去研究获取新的知识。乡土中国的整本书研读,就是要“结合现实生活,结合中国文化传统,全面深刻地理解本书的主要观点,梳理本书的内容体系和逻辑结构,并且用这本书

6、的科学理论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在此基础上,还要对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或专题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深度的探究”(整本书阅读任务书 p10)“主要观点”“内容体系”“逻辑结构”“重要问题”“专题”,这些词为我们点出了乡土中国研究性阅读的方向。研究性阅读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研究性阅读? “当没学问的人大惊小怪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可以见怪不怪;当没学问的人熟视无睹的时候,有学问的人却可以见微知著。”(万维钢)研究性阅读让我们的思维更具思辨能力,让我们变得更有学问。通过分享,迅速切入乡土中国的内容,激发学生对研读的兴趣和明白研读的意义。同时暗扣研读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口头,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与他人分享

7、自己的阅读心得。” 6分钟其中:活动一2分钟活动二2分钟老师讲解2分钟教学活动二:选择研读专题在语文阅读中,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方法是专题学习。词典中,“专题”有两个基本概念:1.某个东西的内容集中收集,就形成专题,如新闻专题。2.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我们此处可以选第二种理解。怎样选择研读专题呢?我们来看看学霸苏轼的研读方法,看能否从中借鉴一二。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次读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人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

8、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轼)“但得其所求者尔”“ 一意求之”,对我有用的东西,我择其内容专心阅读,深入探究。(有用)或者对某个点感兴趣,就深入研读哪个方面。(有趣)又或者发现初读时批注的某个疑点还没解决,于是多方查证解决。(有疑)。(又或者在研读的过程中发现前人没有研究到的空白而又有价值的领域。此点点到为止。可归纳为有趣。)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有用、有趣、有疑。整本书阅读,其专题的题目常常和这本书的名字有关。如: “乡土中国的家文化考察”“乡土中国的地缘与血缘” “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乡约乡土中国的一面镜子”“从乡土中国挖掘礼制基因”“从乡土中国中窥视中国人的国民性格”

9、等。学生活动三:结合有用、有趣、有疑的选题方法,小组讨论,从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产生一个专题,派人写到黑板上。老师做简短点评。学生活动四:翻阅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第三部分研读(p154-168),看看有哪些专题。这些专题大体从什么角度来设置的? 专题角度大概从以下角度设置:逻辑结构,理解观点,阐述观点,探究现象(形成小论文),开展演讲、辩论、社会调查等活动,探究写作技法等。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研读专题和学生的研读专题一起呈现。引入其他有代表性的方法如苏轼的研读方法,课内外勾连,总结选择研读专题的方法:有用、有趣、有疑。并用此研读方法引导学生回归文本,从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产生一个研读专题。同时和书中编者

10、的研读专题放一起选择,既是对前面所学方法的学以致用,又是对学生的肯定和欣赏。10分钟其中:活动三4分钟活动四3分钟 老师讲解3分钟教学活动三:探究研读方法如此多的专题,我们选择一个让许多同学产生疑问的观点句来探究研读方法。例子:乡土中国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的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程度上的伸缩。”由这句话我们可以切入的专题是什么?请结合整本书阅读任务书的相关内容,调动自己的积累,自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小论文。学生活动五:小组内分任务合作探究:可切入的专题是什么(小组成员一起探讨),整本书阅读任务书中哪几个章节涉及这个内容,相关内容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解释的(2

11、-3人),调动自己的积累(书中的事例、影视作品中的事例、生活中的例子等)加以论证(2-3人),你的结论是什么(小组成员一起探讨),记录并代表小组发言(1人)。抽12两组学生回答,其他组补充。老师点评。可参考以下解析:由这句话的关键词“道德”、“法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的关系” ,可以切入的专题可能有:谈乡土中国的道德与法律、谈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情、谈中国社会的礼治与法治书中相关内容:乡土性、差序格局、礼治秩序积累补充如后面的六个例子。怎样把零散的内容形成一篇小论文?我们来看一篇小论文从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学生活动六:学生默读学案中的小论文,并思考以下问题(提示做勾画和旁批):一 要完成本文需要

12、哪些知识和能力?作者可能怎样做到的?二 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哪些?抽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至少需要以下知识和能力:第一类,知识储备。如对概念的阐述,相关名言,对乡土中国相关知识的了解,乡土社会向法制社会转型,儒家容隐制度,当代的法制现状第二类,分析论证的能力。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调查研究等方法);第三类,谋篇布局的能力。作者可能这样做到的:本身就知道(本身的知识结构);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调查法)等。总结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1. 选择专题(话题)。2. 筛选资料(储备中有用的+文献研究)。3.运用资料分析论证(多种论证方法

13、)。4 形成小论文。回到题目中总结研读方法: 找到专题或题目切入点弄懂信息,梳理专题逻辑与阅读经验进行勾连(可查阅相关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心得(形成小论文)*(以下内容在“学生活动三”中老师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提供给学生以拓展学生思维:例一:儒林外史“风影案”。第45回,余持代哥哥余特顶罪,被作者当做正面人物来歌颂。例二: (亲亲相隐)“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例三:大明律.名例律十八。亲属相为容隐条:“凡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妻之父母,女婿,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容隐。”例四:秋

14、菊打官司中秋菊从村子里一次次出去告状打官司,又一次次回到村里面对倔强的村长,她一次次想要讨个说法,选择了法律,得到了说法。当救命恩人村长完善王善堂被带走的时候,她又说那不是她要的说法。 例五:前几年的一则新闻,报道一个女大学生举报自己的父亲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结合“有疑”的专题选择方法和书中的研读题目“法制”“礼治”,产生有代表性的一句话,通过这句话来逐步建构对学术著作研究性阅读的经验和方法小组内先分任务合作探究,建构以下经验:切入专题的方法、筛选资料、分析论证、获得结论。然后通过小论文的示范,以作者完成小论文需要哪些知识和能力,建构自己完成小论文需要准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总结出完成小论文的步

15、骤。最后建构并总结研读方法。21分钟其中:活动五10分钟活动六6分钟老师讲解5分钟例六: “在一些媒体上,一方面在不遗余力的宣扬正当程序,诉讼时效,回避制度,谁主张谁举证之类的现代法治理念,但与此同时,又在大力褒扬那些主动送法上门,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反复劝阻要求离婚的夫妻,以避免一个家庭的破裂之类的动人事迹,媒体的主事者也许没有意识到,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北航法学院教授翟志勇“公了”与“私了”奇妙平衡)解析:例一:可以看出讲求理的儒家一向重视家族伦理,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孟子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 当时人与现代人有不同的法律意识。例二:孔子认为,直躬的

16、行为不能算作“行直道”:反之,孔子把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看作“直”的行为。孔子认为孝悌之爱重于伸张正义,主张给亲人包庇罪过而非大义灭亲,体现出儒家价值体系中对亲人之间、朋友之间、或同事上下级之间互相仁爱的重视,在当时的社会和思想背景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例三:大明律将亲亲相为容隐写入了法律。换句话说,亲人犯罪,隐瞒不报官是合乎伦常的,不应予以追究。例四:秋菊想要的是王善堂对她的赔礼道歉,是处于中心的那个“我”的尊严受到了挑战。后来她生儿子之后,她的问题得到了大部分解决。法律在她心目中是次要的,她心中的说法更重要,她心中的“道德”高于法律。在这里,法律有了伸缩性。例五:女大学生举报自己的父亲,从

17、伦理角度来说,算是不孝行为,不合古已有之的“亲亲相隐”的文化传统;从法律角度,又算正确之举,对父亲实施的是终级关爱。前者重“情”,后者“理”“情”兼具。例六:在现代司法体系中,社会的秩序要靠许多规范的协同运作才能适当维持,其中包括道德,礼俗,以及人为的法律家训,行规等,最终目的是维护社会基本的道德伦理秩序。在这里,中国的道德和法律有了弹性。)八、 布置研读任务(3分钟)1. 以小组为单位,从整本书阅读任务书P157-168研读专题中选定一个感兴趣的探究题;也可按“有趣、有用、有疑”的标准来自定一个探究主题。2. 若小组选择以论文形式呈现研究成果的题,请组长分配任务:选择专题或话题(小组全体成员

18、,2天)筛选资料并简单写出分析论证(3-4人,5天)形成小论文(2-3人,3天)。共计10天。3. 若小组选择其他如演讲、辩论等题目,小组长分配任务参照以上内容实行。九、参考书目王荣生阅读教学教什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月第一版美莫提默.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怎样阅读一本书郝明义,朱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翟志勇.公了与私了奇妙平衡.北京日报,2014年2月24日第20版.卢保娣浅析乡土中国中的“差序格局”安阳大学学报,()程敏华浅谈儒林外史风影案 http:/ 小论文:从乡土中国看中国的人情与法治在中国历史上,人情曾是中国伦理特殊的人际互动与社会交换形式,既具有深刻

19、的民族性,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遍的社会性。正如俞荣根1所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情”,有时说的是私情,这时候说“人情大于王法”是贬义的;但在“天理”、“国法”、“人情”这一序列关系中的“人情”,更主要的含义是“民情”、“民心”,是“民”的对应概念。这种情况下说“法顺人情”,又是褒义的。而在当代社会,人情是一个应用广泛且涵义十分复杂的概念,它既可以指人的感情,也可以指人们之间的情谊,在社会生活中还可以指“面子”、“尊严”等。中国人普遍遵循的人情是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一种社会交往行为和交往规则。于是,中国的人情就是在熟人社会中一个靠面子办事的“普通原则”。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从基

20、层上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农村和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农民离不开土地,即使是现在,农业仍是农村生活的物质基础。乡土社会是一个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非到万不得已,绝不流动。同时,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和西方国家的团体格局有着很大的不同,费孝通先生称之为“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中,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一种私人联系的增加。在这种中国特有的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中,法律和道德都因之所施的对象和“自己”关系而加以一定程度上的伸缩,即以“人情”的好坏来作为处事的判断依据。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它的秩序是一种自动的秩序,是个“无为而治”的社会。国家权力所维

21、持的法律规则,在乡土社会并不起主导作用,人们在自己的土地上生老病死,千百年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传统和习俗,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评判体系。漫长的时间积累下来许许多多经验,经过祖祖辈辈传承,人们形成了对事物评判的准则,也约定了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乡村的每一个人在相应的位置上,履行相应的职责,乡村社会有自身的公正和道义的秩序,社会权利和被渲染的乡村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保护的网络。乡土自身的礼仪和秩序有效地应付着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乡土社会的秩序中生存,要知礼,懂人情,懂规矩,礼治秩序统摄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这样一个中国的传统的环境中,“人情”的生根发芽和生长,并不出人意料。随着社会的发展,乡

22、土中国在面临着现代化不可阻挡的潮流时开始了极为艰难的转型。代表国家利益的政治和法律制度逐渐深入乡土社会内部,农民被迫以现代化国家的公民身份,直接面对政治和政府。由于教育和学校制度的改革,传统道德系统也处于变化之中,乡土固有的精英开始分化和蜕变,礼治社会渐渐失去其内在核心,逐渐转向新型“法治”秩序。于是,人情传统与法治精神并存成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大特点。只是这种并存不可避免的有着鲜明的抑或是暗自的冲突。古代儒家主张为亲者隐、为尊者讳、爱有差等,所谓瞽叟杀人、皋陶执法、舜携父而逃、视弃天下如弃帚,这种“容隐”2是中国古代法的一大特点。在现代,许多人按习惯依人情进行交往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

23、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以便更好地获得个人需求的满足。很显然它们都与现代法的精神相悖。现代法治社会要求以法立国、以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的地位凌驾于法律之上,包庇也是犯法的行为。在立法领域,人情对个人并无多大意义。而进入公共管理领域,人们总是习惯性地希望通过人情对执法及司法人员施加影响,以求得对自己有利的效果。因而,在当代社会,人情对法治有一定的干扰与破坏作用。从制度上加强防范人情对法治的干扰和破坏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不可回避的一项课题。也曾听说过“法律不外乎人情”这样的说法,不禁要想,这里的人情,如果是指“情理”、“民情”、“众人之情”或“社会舆论”,那么法律的产生不

24、正是是为了保障这种“人情”的吗?如果法律的产生以人情为基础和底线,适应并能体现“民情”或是相同意义上的“人情”,那么在执法和司法上人情与法治的对立和冲突会不会有所改善呢?或者换个思路,何不充分考量中国社会的人情因素,立足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建设一种别具洞天、另辟蹊径的社会主义法治?也许,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应该是人情与法律的完美结合,只是走到这一步的路还有很长很长。(原作者施梦雅,刘红枚作删改)注释:1 俞荣根:当代著名学者,中国法学名家。2 容隐:容,容许、允许也,隐,隐瞒、隐匿也。所谓容隐,又称为亲亲相为隐或亲属相为容隐,是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中一项规定,指“禁止亲属之间互相控诉或者作证,以保护传统的伦理秩序”的规定。一 思考:要完成本文需要哪些知识?作者可能怎样做到的?二 总结:完成小论文的步骤有哪些?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