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doc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37498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年上海市春考作文“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各大名师观点大汇编三、写作 70分25.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沪上语文名师第一时间对春考语文作文题作点评: 名师解读1:来源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 上海高中语文李老师总评:这个题目,说难,不难,想写偏题,很难,但想写好,其实比较难,需要一定的功力。 下面,李老师用我们平时总结训练的高考作文写作“四步曲”,来详细解析一下这篇作文应该怎写。一、审题 此题目,让我们讨论的话题关键词是:“怎么做”、“什么人”。 “怎么做”,提升一下,就

2、是“行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什么人”,就是“人格”、“人品”等。这里,是完全符合“文学是人学,关注的是人的内心和精神品质”,这一铁律的。 另外,特别注意,“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同学们看这句话,“也”,“但书”,我们平时强调过的,其后面的内容是这句话的重点。同时,“不尽如此”,说得很委婉,留有余地,也说明了出题老师的“倾向”。 李老师一直强调过,每一个作文题目,特别是高考真题的作文题目,出题老师在出题,都已经预设了“最好的立意”、“最好的结构”。 所以,这个作文题目,如果同学们只是肯定“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观点,你这篇作文,就是没有“思考透

3、”“写透”,拿高分的难度很大。这个观点,只是我们围绕话题思考的“一部分”,必须有,但不是全部。接下来,还要用海派作文的“思辨”,对这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二、立意 围绕这个话题,我们可以有哪些立意呢? 首先,根据“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听其言,观其行”,就是一个观点,即重视“行动”。这个点,写到这里就可以了,如果还想向深处写,中国儒家思想中的“尽性”“践形”,也可以写。这些都是我们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基本概念,高中同学们要懂,要知道,李老师讲课,肯定在阅读、写作训练中会涉及到,同学们听课要跟老师一起思考,很容易掌握。 以上这一部分,同学们可以结合现

4、实,批判只有口号,没有“行动”,“满口仁义道德,满肚子男盗女娼”的虚伪。 接下来,就要思考怎样“行动”。“行动”,要理性,要“三四而后行”。爱国行动,就是要“打砸日本产的汽车”吗?战争年代,学生的爱国是“战场上拼刺刀”吗?包括疫情期间的爱国,都可以思考、辨析。总之,有的可写。 当然,如果再向深处写,可以思考“行动”的效果。一个人,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最难的是做好事真正有好的效果。国际人道主义组织,在非洲做慈善,却加重了当地底层民众的饥饿;洛克菲勒在中国建协和医院,真正地帮助了中国,都可以写。此处道理有些复杂,暂不展开讲。 还可以写什么?“文学是人学,关注是人的内心”,如果一个

5、人,内心纯正善良,却没有“行动”,他是不是一个好人呢?一个穷人家的子女,只能让自己的父母勉强温饱;一个底层的父母,他们在寒冷的冬天,背着自己几岁的孩子送外卖,有了陪伴没有温暖,他们是不是好的父母呢?中国有句古话,“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这一部分,也很有力量。 最后总结重申几个主要观点。三、思路结构立意“立”好了,思路结构也就出来了:第1段:引入谈论的话题。第2段:肯定“行动”,批判“言行不一”的虚伪。第3段:思考怎样“行动”,强调理性,批判狂热、偏激。第4段:肯定“心”。第5段:重申主要观点。四、表达 表达是最后的成为阶段,注意要首先保证清晰表达,不要太对口语,但也不求复杂

6、,讲清楚观点,就可以。 另外,结构思路一定要清晰,先道理,后事例;先观点,后批判反思。 注意至少3处引用名人名言,注意书写,想好了写,不要有涂改,不要有数字、英文。 作文写完最后一个句号,高考语文结束。但是,同学们,春考,只是高考的练兵,同学们在春考结束后,一定要抓住最后的时间,这个时间只要用好,绝对够用,努力训练阅读、写作的方法、规范,语文成绩肯定会很好,阅读55分,作文55分,每个同学,都能做到。 名师解读2:来源魔都语文课代表 这是一个开放度比较大的作文题,所谓开放度比较大,是说这个题目并没有限定你应该“怎么说”,而是只要围绕这这个论题,你既可以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可以

7、说“你怎么做,不一定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规定的标准答案,从这个意义上讲,你怎么写都是对的,在审题上没有什么障碍,“跑题”的风险是比较小的。 但是题目又要求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不仅在文章中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且要有“认识与思考”,对于自己的观点,要有足够的依据和支撑,你要说服读者,你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这对于考生的生活积累和理论积累以及思辨能力,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也就是说,这个作文题审题不难,但是要拿到高分,在众多的考生中脱颖而出,却也是不那么容易的。 要写好这个题目,除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积累,还需要考生平时对于社会现象的关注,随着社会发展的脚步越来越

8、快,各种社会现象和关于这些现象的讨论也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比如关于是不是有阶层固化的现象,比如说寒门到底能不能出贵子,比如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甚至是一些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考,如果考生平时能够关注这些现象,那么对于自己在文章中的论证,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今年的春考作文题,是一个“深入浅出”的比较好的作文题,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在命题思路改革方面的进步。 名师解读3:来源三合一小教室年 年 岁 岁 花 相 似2021年上海春考语文作文题解读王伟娟 今年的春考作文题,让我不由地想起唐代诗人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来。“人不同”好理解,每年的考生当然不同,“

9、花相似”可指作文题,也可指题目“出彩”处,而“相似”云云,是耶,非耶?我当然愿意持肯定态度,关键看“相似”的内容是什么。 那么,“相似”为何?那就是我经常会提及的四个短语:隐含育人功能,关注思维品质,注重生活积累,体现开放原则。尽管已多次提及,但重要的话何妨重复三遍?如果在这“四项基本原则”上相似甚至相同,善莫大焉!这一点,明眼人都知道,无需多言。 我想多言几句的是,今年的春考题与平时高三学子经常看到的的作文题的相似处。“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首先是表述形式的相似。以“有人说”领起的题目,考生见的不可谓不多,以往的春考、秋考作文题中也多有出现,如

10、此表述的作文题,在考场中不啻是给考生的一剂定心剂,有利于考生在平稳的心态下正常发挥。其次是论说主题的相似。今年要求思考的主题是即将走向成人的考生非常熟悉、应该思考且无法回避的人生命题,即“如何作为与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系。这样的论说主题不虚无、很踏实、接地气,每个考生都可以有属于自己的感受与思考,都应该有言说的欲望。 我想提请注意的是,因为相似,更容易忽视;因为熟悉,更容易雷同。所以,题干中的“你怎么看”千万不能忽视了,忽视了这一点,就变成了“有人说”的传声筒,就会在隔岸观火、隔靴搔痒中丢了“我”。而在“我”缺席的情况下,你的领地,只会成了“有人“(他人)说法的跑马场;你的言说,只是“有人“(

11、他人)说法的再演绎。而熟悉的论说主题,也不只是用来高谈理想、阔论心迹的,说得再白一点,不是用来说正确的废话的。如果缺少了对题干中“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辩证思考,那此番写作的真正的意义就可能阙如,命题者的命题用意也可能落空。 如何辩证思考?其他且不说,不妨从扪心自问开始:“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个命题成立吗?为什么“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在对这个命题作出判断前是否应该对“怎么做”和“什么样的人”作个界定?在主要概念界定后这个命题是否一定成立?如果不成立,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不成立”一定是负向的吗?看似“负向”的结果有无积极的意义可言?这样的意义只关乎生命个体吗?相信,思考

12、从问题始,而问题能将思考引向深入。但愿年年岁岁题相似,岁岁年年思不同。 名师解读4:来源林教头的语文课堂 如果有读过林老师公众号的人,看到这个题目立马就会联想到一个哲学家,谁?萨特。怎么做(怎么选择)-成为什么样的人(人的本质),这不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吗?人的“自为的存在“:人的本质并不是先天决定的,人的选择决定人的属性。也即“存在先于本质”。 在林老师之前的材料中,反复引用过萨特的观点。在后现代哲学中,“去中心”化,去“本质化”的是一个根本趋向,实际上存在主义就是指出人的属性由其行为决定,人并不像物一样,本质属性天然封闭在自身当中,人是一种交往性,在意识流动场中进行自由选择的动物,人

13、需要他者的投射与建构,所以人的本质是悬置的,只有不断地通过选择建构自身,不断地通过行为刷新自身,而没有什么天然的封闭属性。(这里指价值属性而不是物理属性) 这里需要辩证的部分是为什么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这里分很多种情况,首先,你的选择是否是经过你自身反复的挣扎与思索后做出的,人的本质必须由你自身通过艰难选择而获得。如果你是通过与他人的随波逐流,或者是在某种体制或者盲目群体意识当中做出的被动选择,那这种行为无法决定你自身,也不能够变成你的自我属性。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也是在讲这个道理。真正接触了外部世界,真正在与外界的碰撞中做出了抉择,建构了自身,才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重心。 其次,是关于道德评价的

14、问题,成为什么样的人,一方面来自于自我的期许,一部分也可能来自于社会的评价。有些人喜欢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品性,品德,人格等等。这种来自于外部的评价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行为首先应当是对自身的期许,同时也是对自我和社会的一种责任,但动力源来自于自身。我们在不同场域的交流往复中,有些行为也许是错的,有些行为也许是迫不得已的,有些行为也许是盲目的。但既然人始终处在一种不断建构自身的过程,我们就不能用一种可能是偶然性的随机性的行为去断言一个人。即便,这个人是在郑重其事,反复思索后做出的行为,他(她)也可能在下一个时间再次陷入徘徊。他的本质始终是悬置的和不停自我建构的,所以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

15、“性恶”之论争才可能贯穿数千年。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在社会评价当中应当是怎样的,这个需要区分时空,场景,文化,语境等种种前提。 当然有些人也可能认为人有些本性是先天的,人做出一些行为可能贯穿始终,也可能他做的一些选择是迫不得已违反本心的。这个“本心”有没有,这个“本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塑造的,这个哲学论争千百年来中西方都还没有结论呢。有答案的就没有价值了,要不然这题拿出来考你干啥? 名师解读5:来源梦观员 历年上海市春考作文题都围绕语文核心素养中的“思维的发展和提升”一条,着重考察考生的思维深度及广度。2021年的春考题也不例外,仍旧是哲理思辨类的题目。 今年的题目关注“怎么做”与“成为什么样

16、的人”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富启示性的题目,引导考生对内省察,探讨行动与自我模铸的关系。 从人的自我塑造历程来说,人首先要定义自我的本质,对于自身的存在有一种理想的图景,然后才谈得上有意识地塑造自我。而在这样一个图景的引领下,不管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人的一切行动都在塑造着自我,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怎么做”直接关系到“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人为了把自己造成他愿意成为的那种人而可能采取的一切行动中,没有一个行动不是同时在创造一个他认为自己应当如此的人的形象。”孔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是强调以行动而非以言语判断对方是什么样的人;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是强调以行动

17、来实践和强化认知。 但是这不是自我塑造的全部。 今年的作文题以一句“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提醒考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怎么做”不一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行动虽然可以定义一个人,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内在愿景与外在行动的分裂现象,这种分裂可能是客观存在,甚至是普遍存在的。 要解释这一现象,“行动”的主动选择与被胁迫是一个切入点。如果是被胁迫,那么一旦外界的压力减轻甚至停止,行为可能就会停止乃至反向选择。 比如一个被迫勤奋学习的人,一旦有了可以不学习的假期,他可能就会选择彻底放纵自我。如果是这种情况,他再怎么勤奋学习,也无法让他真正变成勤奋的人,有可能恰恰相反,他越勤奋,就越逆反,越

18、盼望变得懒散。 当然,这个题目是开放性的,考生也可以选择其他切入点,比如为了一定目的长期以行动伪装自我等等。 总体来看,今年的这个题目将哲理性的题目上升到了哲学层面,真正启发学生反观自我,知行合一,以行动模铸理想的自我。 比较起往年“步入阳光的能力”“事实与看法”等题目,审题的难度虽然没有增加,但是对考生思维品质的要求却是提高了。这一类的题目,真正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真正能引导学生关注人的成长,是值得肯定的。no.1名师点评“怎么做”,要把客观条件放进去思考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点评 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19、 这是一个思考人生目标与行动之间关系的问题。如果写成“我们如何用行动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则有偏题之嫌,至少缺少深度。应当作带有哲理的思考,“怎么做”是思考的重点。不只是一个主观上怎么努力做的问题,要把客观条件放进去思考。只有自己的“怎么做”符合客观条件,或者自己不断地去寻求主观与客观的一致,才会实现人生目标,也就是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样的人;否则,就是“不尽如此”,甚至“不是如此”了。其实,两种看法是一致的,前者的“怎样做”中就包含了主客观一致的问题,后者的“不尽”中就包含了主客观不符的问题。(来源:同欣中学生教育)(上海语文特级教师 姚为洲) no.2名师点评2021年上海春考作文题点评

20、总体评价:今年的这道春考作文题含义简单、明确,不烧脑,不古怪,能够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估计同学们都会有不错的发挥。详解:题目的关键点在于“你”“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我们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单纯地从动作发出者的角度来说,肯定是我们自己。但是是什么让我们做出了这样的行为?这背后的“动力源泉”颇值得探究。我们行为的背后,主要有以下几个与因素在控制着:1.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器,通俗的讲,就是那些我们不可自控的生理反应;2.社会主流价值观;3匿名权威,通俗的讲就是他人的眼光和注视;4文化传统,公序良俗;以及第5点非常微妙的个人意志。之所以把个人意志放在第5点

21、,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很难确定它到底是你的心之所向,还是你在文化土壤、社会主流价值观、他人期待等因素作用下作出的选择。所以,“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句话,从表面上看逻辑很通顺;实际上“暗潮汹涌”。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主要是来自外界的强行塑造,根本上和你的内心向往、你的个人特质相违背,你不但不会成为你的行为所塑造出的那个人,你还会陷入严重的认知失调和行为失常,沦为平庸之辈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一不小心还会呈现出精神障碍的状态。所以只有我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本心和特性,它才能够有力地去塑造我们,帮助我们自我实现。这里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个性和行为与外部世界相违背,发生矛盾冲突该怎么办?这绝对是

22、优秀学子这篇作文的一个发力点、爆发点。你如何面对这样一个必然存在的矛盾,你如何去处理,如何去应对,如何去化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这个答案的水平高低就决定了这篇作文的水平高低。你得出了你的答案之后,这个答案将会引导你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从而真正的让你成为你自己,如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成为你所是的。(来源:同欣中学生教育)(上海资深语文老师 王老师)no.3名师点评放下架子,真实地写作兼论2022年春考作文题上海中学教师、市语文教学之星 俞超高考议论性文章写作最紧要的是不能脱离“逻辑”进行强行论证,也不要脱离这个时代进行空洞的理论阐述。“合逻辑”和“接地气”,是一篇议论文能够体现出上乘功夫的两大

23、指标。在这两件事情上,我们的大多数文章是没有做好的。在我们讨论写作话题的日常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在评价他人的写作时,会比较在意人家文章写得“有没有意义(现实针对性)”和“在不在理(基本的逻辑)”,可是一旦开启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模式,就开始离开自己真实的想法和体验,端着议论文的“虚架子”写作。所以往往写得既痛苦,又难以出彩。也就是无法调动自己的写作热情,刺激自己的写作灵感。其实很多同学经过多年的积累,肚子里的墨水是不缺的,缺的是对于墨水的调用。这一步被压抑住了。下面结合今天春考热腾腾出炉的春考作文题来谈谈这一点。题目是这样的:有人说,你怎么做,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请写一

24、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今年的题目很清浅,是可以写出真味儿的。审题首要的是抓住第一级核心关键信息:“怎么做”“成为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文章需要围绕:个人的作为与个人的养成之间的关系。“怎么做”是外显的行动,而“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既是一种外显的表现,也可以是一种内蕴的品性。二者之间是否存在正相关的因果联系呢?从中国传统观念而言,儒家是最为认可这一点的。儒家认为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基础就是“修身”,本质而言,就是个体怎么做,决定了这个个体未来成为怎样的人,修身修得好,内在来讲,可以成为君子,外在而言,可以匡扶天下。也就是“内圣外王”了。从经验事实来看,也可以举出很多经典的例子:北宋两个“少而孤

25、”的名人:范仲淹和欧阳修,从小父亲去世,刻苦努力,最终逆袭。老苏可以做一个对照,早些年放浪形骸,二十多岁开始研习学问。安徒生、林肯,这样的不同领域的伟人,小时候家境不好,都是鞋匠的孩子,被人瞧不起,但是个人奋斗,最终取得不凡的成绩。人的所作所为,就会造成一个人在后面的形象。从逻辑而言,一个人的作为,与是否一定让他成为怎样的人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一一对应的正相关,因为“怎么做”,基本上是客观的,而所谓“什么样的人”,则是主观评价。我们应当在这里做充分的文章。第一,“什么样的人”,是外在评价与历史评价,所以很多人重视“生前身后名”,就是在乎这些的评价。第二,“什么样的人”,也可以是内在的自我评价。所

26、谓“放旷自适”的“自适”,就是自己觉得好。庄子认为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拖着尾巴行走污泥”之中的乌龟,别人怎么评价是不重要的。因此,题目中所谓的“有人觉得不尽如此”就说的是评价和作为之间的不一致。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好在历史是人民书写的”,说出如此苍凉感慨的人们也许知道在现实中,自己的作为没有得到理想的评价,希望大众和历史得出的“什么样的人”的结论合乎自己的“作为”。也许大众和历史书写者肩上确实要承担这个重大任务了。其实这种“在乎”可以有效约束一些人的“作为”。那些“我死后哪管他洪水滔天”的“无法无天之辈”,就是对于后世做出他是“什么样的人”的论断满不在乎,所以会肆意妄为。不过,吊诡的是,他的肆

27、意妄为正在客观地塑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一点,对于普罗大众来讲,还是要学会放下这一个执念,你是什么样的人,只有你知道,客观的道德评价,内化为主观的自我界定和自我约束。人言:假作真时真亦假。2020年有一真一假:一真就是被誉为“甜野男孩”的丁真,一假就是被“打假”的马保国。我们怎么做,可能会造就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公众喜欢什么,厌恶什么,历史会记下什么,最终还是取决于我们做了什么。我们的高中议论文写作也要提倡“真”,反对“假”。提倡文章有真逻辑,有真意义。我们怎么写我们的文字,造就了我们“什么样的”文字。(来源:上海升学) no.4名师点评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复旦附中高级教师、杨浦区学科带

28、头人 张慧腾“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是许多人终其一生要去实现的价值、完成的使命、担当的责任,而这与自我的践行“怎么做”有何关系呢?今年的上海春考作文题正指向对这一人生命题的终极追问。在高三学生18岁成人之际,引导他们思考生命成长中自身行动和理想期待的关系,可谓正当其时。材料作文的情境设计极具思辨性,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与一般的思辨性作文题提供反面思考空间的表述“有人却不以为然”不同,本题中的表述是“也有人觉得不尽如此”,这是一个部分(不完全)否定的判断,因而学生在写作中对于材料的前半句话究竟认同与否,既有一定的开放性,又有相对的确定性。因此,考生不妨逐层思考:“怎么做”如何导向或影响“成为什么样的

29、人”?“成为什么样的人”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和面对“怎么做”?从而充分展现自己对这一问题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也许有人会为自身的有限性感到无力,为人生的未知性感到无助,为生活的不确定性感到无奈,但无论如何,当学生深刻思考并明确了“怎么做”和“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两者的关联后,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少几分困惑和迷茫,多几分坚定和执着。(来源:上海升学)no.5名师点评有话好好说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复旦附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黄荣华相比较前两年春考题,这是一道平实的作文题,但更具有引导意义。我认为有三大引导意义:1.人应当如何做好自己?这是教育非常重要的命题。顺此往下说,有许多的话可讲,空间很大。2.做好自己,也要思考:做好自己是不是只是自己一人孤军奋战?不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构成极为复杂的关系。因此,顺着这一点往下说,也有很大空间。引导同学认识、理解并处理好自我奋斗与社会的关系,也是教育极重要的一环。3.有话好好说。这道题朴实,简洁,大家都看得明白,又有思考空间,还承续了上海多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品质辩证,更重要的是引导同学思考既切己又宏大的生命命题。这正是我们语文教育应当去追求的一种境界。(来源:上海升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