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名作欣赏.doc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4136808 上传时间:2021-02-23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影视名作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影视名作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影视名作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视名作欣赏.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课城南旧事:别样离愁,纯美格调作品综论根据台湾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以诗情画意的银幕形象和赏心悦目的音乐旋律久久激荡着观众的心,成为20世纪80年代极有影响的电影力作,荣膺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等国内国际多项大奖,被誉为“具有极强的平民意识,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林海音的同名小说发表于1960年,她在题为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出版后记里记录下了她创作的动机: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作者在城南旧事(代序)中写道:这里的几篇故事,是有连贯性的,读者们别问我那是真

2、是假,我只要读者分享我一点儿缅怀童年的心情。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而神圣吗?作者为了纪念“愚而神圣”的童年,采用散文的笔法,写了五个短篇: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五个短篇合为一集,取名为“城南旧事”。编剧伊明说过这样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化轨迹:为了适合一部电影的长度,我抽去了“兰姨娘”这一篇;同时为了突出作品的怀乡情绪,把出版后记中写骆驼队的情节作为影片的开场;在结尾部分,增添了“台湾义地”枫林丛中英子等向父亲的新墓告别的内容。除了以上改动,第五篇“父亲的故事”也大部分被删去,把父亲这一人物贯穿到其他三节中去。因此,

3、改编是对四个短篇进行再剪辑和再创作。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仅是语言艺术化为综合艺术荧屏艺术的再创造,同时也应体现对原作的正确把握和忠实表现原则。当然,这种正确把握和忠实体现更主要的是对原著的意旨和神韵的体现。“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导演吴贻弓用这两句话概括了他对原著的理解,可谓深得原著的旨趣和韵味。电影保持了原著散文式的叙述抒情风格,不刻意编造离奇、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不营造高低潮,而是三个故事独立发生,相互之间似乎没有什么关联。这样的结构使影片具有多棱镜的功能,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当时的生活境况和社会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但仔细品咂,

4、故事背后有两个题旨,形成了内容和情感上的统一:一个是相思,思乡情怀;一个是“唯有别离多”的人生离愁,“知交半零落”的生命感怀。这两个题旨实质上是一个,正如导演吴贻弓所言:我感到作者写了许多,但究其本,其实只写了两个字,就是“别离”。一个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秀贞和妞儿是那样,小偷是那样,宋妈是那样,最后,连父亲也是那样。这一切总和起来,就是“童年”也离我而去。这样的题旨通过一双天真、稚气、聪慧、善良和纤敏的女孩眼睛映射出来,别具一番诗情画意和人生况味,整个作品也由此天然浑成地统一在一种别样的情绪与纯美的格调中。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编导在渲染“离情”上下足了

5、功夫。在作品中,也就是在英子的眼睛里,那骆驼队,骆驼颈项上挂着的铃铛、古老的宫阙、胡同、冻着冰凌的井窝子、吱呀的水车、深远湛蓝的北京秋天以及那漫山红遍的枫叶不都是镶嵌在童年记忆中的遥远的风景吗!那些城南的男女老少,邂逅相遇、相识,又离别,英子和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和小偷、和宋妈、和爸爸,刚刚品尝人性的温暖,接踵而至就是生死别离。这种别离之情和别离中所蕴涵的人生况味以及深厚的社会内涵,既是通过故事向我们讲述的,更是通过电影凭借它的艺术手段向我们呈现的。影片以“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作为情感基调,选择了一种缓缓流动的节奏,表现作品的“回忆感”“往事感”,于平常中见诗意,以一种似乎无技巧的白描手法

6、,创造出一种统一、和谐、完整的艺术氛围。影片充分利用了英子“眼睛”的贯穿作用,电影拍摄的“视点”努力从英子的心理感受出发,使用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英子的“主观”镜头,全部都用低角度拍摄,基本上做到凡英子听不到、看不到的东西都不在银幕上出现。比如文学剧本中闪回秀贞对思康的回忆,宋妈对小栓子、小丫头的回忆等等,都无保留地删去了。通过英子眼睛的串联和心灵的过滤,使得影片对生活的观照具有独特的视角,把貌似不相干的镜头统一在一起,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和诗性的感伤情调。影片精心摄制了雨夜送别的场面,让火车喷出烟雾吞没整个大远景的镜头,英子告别小偷时,小偷的近景一下子拉成大远景,结尾英子伏在马车上渐渐远去的叠印镜

7、头,无不渲染着离别的愁绪。用英子的眼睛来看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也许比大人更加敏慧而深透。英子用她独特的人生感悟和思维逻辑来提出问题,看似幼稚,实则是从大人的生活世界常态中思考与追问社会生活的不公和悲凉,具有一种清澄见底的人性良知和悲悯情怀。例如,她问爸爸:“骆驼为什么要挂一个铃铛?(骆驼走远道儿,怕一个人儿,挂个铃铛,叮叮当当的,又好听又热闹。)”“贼干吗要偷东西?”她问宋妈:“为什么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去?”小英子天真善良的心灵与现实生活造成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现实厚重感。这部影片以一个小女孩为主人公,记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然而,它却不是一

8、部儿童片。因为它主要不是描述孩子的生活世界,而是从孩子的眼睛和心灵中折射出当时惨淡的现实生活和成人世界的悲剧,有着丰富深广的社会内涵。在英子的眼中,疯子是那么可亲可爱而“疯”的本身却反映出当时复杂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小偷也并不是坏人小偷也是出于生活所迫,也有美好善良的心愿;宋妈为小英子当保姆,更是体现出农村妇女的仁厚、淳朴、隐忍的性格与生活境遇的凄惨。因此,透过孩子的眼睛来观察、解读这个世界,可以让真善美与假恶丑更加泾渭分明,具有触目惊心的动人力量。这部影片的情、景、人、事的和谐统一,不仅体现在内容上,也蕴涵在编导的艺术手法的处理中。这种艺术手法突出表现为“艺术重复”,对此,导演曾有“夫子自道”

9、,观众也会深有体悟。首先是“景的重复”。影片前半部,井台打水的镜头反复出现了四次,后半部,操场放学的镜头也反复出现了四次,拍摄视角相同,内容相同。这种重复给观众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生活的周而复始感和时间的流逝感,它像一条无形的纽带,把影片所叙述的一桩桩、一件件生活琐事,一下子联结到一起。第二是“音乐和音响的重复”。全片包括片头、片尾字幕总共八段音乐。这八段音乐除了英子在草地里和小偷告别的一段以外,其余全部采用“骊歌”的旋律,或者是不同乐器的演奏,或者是不同幅度的变奏。它在每一个大段落的结尾处重复出现,给人造成一种听觉和情感上绵延连贯感。第三是“节奏的重复”。六岁小女孩眼睛是纯净的,心灵世界是宁静

10、的,对世界的感受、体悟在纯净和宁静中有涟漪、有跳荡。为了传达出这种节奏感,导演大胆地运用了较多的长镜头和大停顿,比如秀贞给英子染指甲一节的结尾镜头,妞儿告诉英子她不是爹妈亲生的一节的结尾镜头,秀贞母女被火车轧死以后,英子躺在医院病床的镜头,小偷被抓之后英子在教室里发呆的镜头,宋妈孩子死后在厨房里的一组镜头,以及英子去医院探望父亲这一场面的后半段父女默默对视的镜头,等等。这种节奏的处理及其重复,不仅切合小女孩对世界的心灵感受,同时造成独特而连贯的叙述风格。第四是“叙述的重复”。这部影片里三个并无外在承续关系的片段,它们的开头都是一样的,都从宋妈送别她的丈夫说起,也就是说,都从牵着小毛驴的那个让人

11、讨厌的冯大明开始的。这就从叙述形式上进行不经意承接,使三个故事既有时间的流动感,又有空间的统一性。电影是综合艺术,影片城南旧事充分调动了各种艺术手段,汇聚成一条情感的溪流,在观众心中回旋。影片不是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也不是靠激动人心的事件震撼人,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电影艺术,让观众的情绪逐渐积累,让视听形象在观众心中慢慢加深和弥漫,从一些小物件、细微处酝酿,如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汇成感情的激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房。正如导演所言:“很难设想,没有写信,唱儿歌,喂药,送丈夫等等,观众

12、只会凭宋妈失去儿女同情她。感染力的能量,是靠一系列原先看来并不重要的形象信息自然积累之后,才在关键时刻得以顺利释放出来。”这句话道出了城南旧事之所以感动观众的奥妙,对我们欣赏文学作品和进行文学创作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值得好好品味。课文节选的是电影剧作中最后部分,人生的别离伤痛在这一部分得以集中展现。宋妈失去了孩子,英子失去了爸爸,同时,宋妈告别了英子家,而英子一家也告别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但是,这种诀别和离别的伤痛被导演和演员处理得极有节制,极为含蓄。宋妈得知儿子死了,没有放声痛哭,而是轻声抽噎;演员不是把眼泪展示给观众,而是通过动作细节让观众体会宋妈的内心悲恸。宋妈和英子最后离别,没有

13、难舍难分的对白,没有依依惜别的动作,没有哭声和泪痕,她们向相反的方向远去,凝重的构图,滞缓的节奏,凄清的音乐,很好地渲染了一种被抑制的而又是深沉难言的悲恸。课文赏析一、儿童的视角,撼人的深度所谓“视角”就是叙事视角,也叫叙事角度、叙事视点,指的是创作者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是一个“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同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创作者根据他所选择的叙事视角将故事事件、人物及相关的一切告诉观众。不同的叙事视角,也必然会影响到所叙内容的“特征”,比如真的还是假的?是事情的全部或仅仅只是事情的一个极小部分?对于观众而言,影片的叙事视角不仅直接关系到从故事的叙述中

14、能够看到什么和应该怎么去看,而且还直接影响观众对影片讲述的故事,特别是故事中的人物及其行为所做的反应。也就是说,叙事视角的确定并不仅仅是为了故事叙述的方便,更重要的,它还体现着创作者希望观众看到什么,或者这种表述取得何种效果的主观意图。叙事视角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叙事、限制视角叙事、纯客观叙事。一般而言,情节电影采用全知视角叙事,以好莱坞传统电影为代表;而纪录片大多采用旁观者的纯客观叙事视角,以获得真实感。在城南旧事中,采用的是第二种限制叙事视角,影片的视点是剧中人小英子的视点,影片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全片一半以上的镜头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小英子的视角是一种儿童视角,给整部影

15、片都带来了别样的叙事特点,尤其在本文,有明显的体现:1真实性:在电影叙事中,一般的故事片都采用全知全能视角,在这种视角中,创作者是无处不在、无所不知的权威,能够洞察秋毫,把事件和人物的方方面面都展现出来。这种视角是一种全封闭叙事,观众不需要思考,任由影片告知所有的事情,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接收者,被影片的叙事左右。观众观看影片的过程就是一个纯粹的享受过程,根本无需考虑影片的社会意义。因此这类影片最忌讳的就是人物形象视线和观众相交,一旦如此,就会引起观众的思考,破坏全知视角的权威性,使整个叙事都遭到质疑。而限制叙事视角讲述的事件只能是亲历者的所见所闻,尽管会带有亲历者的主观性,但相对全知视角更具有真

16、实感,因为亲历者也是见证人。城南旧事表现的所有事件都是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基本上做到凡是英子看不到的东西不拍。透过小英子的视角,影片给观众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幕幕的生活图景,如小英子眼中的宋妈的遭遇和自己上学的情景。另外,儿童的视角是一个天真无邪的视角,区别于成人视角,她的所见所闻所感都是发自内心,并不会由于尘世的困扰而刻意躲避或强调某些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采取小英子的视角也能使观众获取更强烈的真实感。2典型性:本片虽然采取的是儿童的视角,但并不是一部儿童电影。影片通过回忆,表现了对逝去童年的寄怀,对远去的苦难日子的回味,为观众展现了当时的社会景象。而当时的社会景象在本片中又是通过

17、看似无心却是有意的三件事情反映出来:疯女人秀贞的遭遇,小偷的故事以及宋妈儿女的夭亡,课文重点表现了宋妈儿女的夭亡的悲惨故事。这些事件对于小英子来说是刻骨铭心的,是童年最深的记忆。因为,秀贞是小英子第一个朋友,小偷是因为自己的一次偶然行为被抓走了,而宋妈更是家里的一员。同样,这些事件对反映当时社会景象,揭示下层人民悲惨遭遇又是具有典型意义的,观众可以从小英子最难忘怀的三件事情中认识那个年代社会的本质。在课文中,着重表现了宋妈的儿女的遭遇。3深刻性:影片主旨表现中最成功的地方之一就是在儿童的视角中揭示了当时的社会不合理性,从而获得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而且这种深度的获得,是通过儿童的视角自然而然得

18、来的,并没有任何牵强和夸大,这就使这种深度更加难能可贵了,就像有些论者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深度”。从儿童的视角中获得一种深刻的社会批判性,是通过纯正无邪的儿童视角观察成人世界形成一种对比来获取这种效果的。在小英子纯真无邪的目光中,成人世界里司空见惯的东西便显示出它的反人性的一面。比如在课文中,小英子为宋妈难过,但更不明白为什么宋妈舍弃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她们姐弟俩。另外在小偷的故事中,小英子好奇地问大人,为什么贼要偷东西啊?这些看似孩子式的问题,但问题的答案却又蕴涵了深刻的社会性,影片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升华主题。二、“散文化”电影“散文化”电影是相对于戏剧性电影而言,它并不追求情节的曲折动人,矛盾冲

19、突的紧张激烈,它在结构和意味上都类似于文学作品中的散文,符合“形散神不散”的基本特点。电影自引入我国以来,一直都以追求矛盾冲突为要义,形成一种鲜明的“影戏”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电影人在打破“影戏”传统,进行电影语言和风格上新的探索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理论界以丢掉戏剧的拐杖等文章发出了直接的呼声,电影导演从第四代到第五代,在实践上进行了探索,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就是第四代导演,正是他的努力,为“散文化”电影创造了典范文本。本文中的“散文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上散文化。本文中主要表现了两件事情:第一件是宋妈的遭遇;第二件是爸爸的病情。这两件事情排列在一起,从情节安排角度上看,这

20、两件事情没有太多的瓜葛,也不符合起承转合的戏剧情节的结构特点,体现了散文中“形散”的特征。但就是这两件事情,是小英子深刻的记忆,是她童年生活中的重要内容,是她因离情而相思的全部寄托。因此两件事情的并列,体现了“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主旨,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化”的第二个表现是镜头语言表现情感非常节制,创造了一种含蓄而又意味深长的风格。影片中镜头的景别、运动和演员的调度都服从“散文化”的风格,尤其是对情感表现的处理,非常节制。在小英子偷偷去医院探望生病的爸爸那场戏中,随着父女俩对话的深入,父女之间生离死别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已经透出来了,但导演却处理得非常节制,整场戏有110秒,共有11个镜

21、头,平均每个镜头10秒。在这场戏中,镜头也几乎没有进行运动,只在第二个镜头中稍微移了二十度左右。在狭小的病房空间中,人物只有父女俩,镜头几乎不做运动,而且没有任何背景音乐,这是近乎“白描”的镜头语言。而就在这种“白描”的镜头语言中,却浸透了父女深情。在这场戏中,父女深情不靠紧张的节奏、煽情的音乐烘托,而完全靠场面的积累,营造了一种淡而深远,欲说还休,意味深长的情感氛围。练习说明一、影评人和导演都认为,就戏剧性而言,影片的上半部更有“戏”,秀贞的遭遇富有情节性,也有深广的社会内涵,但从影片给观众的艺术感染力来说,下半部更好,小偷、宋妈更能赢得观众的亲近和喜爱。认真观赏影片,谈谈你的感受,做一番口

22、头或书面述评。设题意图:设置这道习题意在体会这部影片的艺术风格、特色,了解情节和细节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问题既涉及电影风格问题,也涉及情节“戏”和细节“戏”的艺术效果问题。从艺术风格来看,本片不以故事情节的曲折见长,而是以诗情画意见长,它所追求的是“散文诗式”的叙述风格,因此,下半部的叙述风格更接近本片的艺术追求。从“戏”的艺术效果看,秀贞的遭遇虽具有故事情节性,但也正因为如此,秀贞生活中最感人的情景被情节裹挟住了,而小偷、宋妈的“戏”主要不以情节的曲折性来感动人,而是通过生活的场景和细节来充分释放他们的内心情感,达到与观众交流的效果。二、英子因下雨赖床不愿上学而挨打到爸爸去学校给她送包袱

23、的情节,小说中有详细描写(见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爸爸的花儿落了),剧本对此则作了不一样的处理。进行比较阅读,欣赏相关电影片段,谈谈你对从小说语言到剧本语言再到电影语言的变化的理解。设题意图:设置这道习题旨在让学生对不同种类的文学艺术作品有所感悟,能作一点儿鉴别和比较。比较而言,小说中对英子赖床而挨打到上学到爸爸送来衣物、铜板都有详细的描写,其中还穿插叙述和描写了其他相关情节,但在电影文学剧本中则主要抓住两个情景:“打”和“送”,通过这一“打”一“送”,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严与爱。电影文学剧本的“叙述语言”主要突出场景和动作,通过场景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状态,

24、而剔除了一些交待性、叙述性的语言。由于剧本受到篇幅的限制(它受制于电影的时间长度),其叙述必须凝练、集中。对剧本语言和电影语言进行比较,可参阅第三课的“资料链接”中的“剧本与台本”部分。三、这部影片不靠离奇曲折的情节吸引人,也不靠时代巨变的大事件震撼人,而是从一些小物件、细微处酝酿,如藤箱里的小油鸡,屋檐下的夜雨,宋妈的皱纹,英子的眼睛,归鸦的聒噪,火车的轰鸣,庙会,操场,儿歌,红叶,所有的人、景、光、色、声都如涓涓细流,汇成感情的激流冲击着观众的心房。观赏影片,品味导演的艺术处理手法,说说这对你阅读和写作的启发。设题意图:设置这道习题,主要让学生体会“细节”在作品中的作用,特别是众多的“细节

25、”,可以起到酝酿情感、渲染氛围、营造情境的作用。众多“细节”如涓涓溪流,最后会汇成情感的深湖,它们慢慢浸润着观众的心灵,给观众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象。对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启发至少有两点:一是学会品味细节,从细节中体会作者和作品中主人公的心灵颤动和精神追求;二是学会用细节说话,在写作中让细节进入你的作品,务必去除那些大而空的套话,因为细节写好了,你的情感和思想也就充分而艺术地表达了。四、下面是荣获第三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配角郑振瑶谈扮演宋妈的体会,对照课文和电影片段,欣赏演员表演的情感表现和情感控制的艺术,写一篇电影短评。当孩子死了,宋妈躲在墙边哭,英子把小手轻柔地往我腿上一放,轻声说“宋妈,我爸叫

26、你”时,我下意识地按了按英子的小手,表示:“我知道了,就来。”我得擦干眼泪,不能这样去见主人,所以头也没抬。流了这么多泪,观众一滴也没看见。但我相信观众会感觉到宋妈内心的悲痛。表演总要给观众留点儿余地。再如“义地告别”。英子恋恋不舍地站在父亲的墓前,拉着我的手,我甚至不敢正视这双令人爱怜的眼睛。也许内心过于激动,眼圈红了,英子深情地注视着我问:“宋妈,你哭了?”这时,我是再也控制不住了。是角色?是演员?融化在一起了,多乱的现场对我们也似乎不起干扰作用了。这时,细致、清醒的导演忙过来对我轻声耳语:“努力控制住,我不要眼泪!”凭着多年的经验,我理解导演的要求。结尾,生离死别的时刻,这四个人没有抱头

27、痛哭,甚至没有落泪,可他们心里在痛哭,在落泪,此处无声胜有声。(电影艺术1983年第4期)设题意图:这道习题主要让学生体悟表演艺术的情感处理问题。当前,在电影表演中,有太多的虚情假意的夸张表演,不到流泪的火候,演员泪雨滂沱,这非但不能感动观众,反而引起观众的腻味和反感。而在城南旧事中,演员的表演温火适度,尤其是郑振瑶扮演宋妈的两个镜头,对感情控制十分到位。她不是通过虚张声势来表现感情的强烈,而是通过富有内涵的动作细节来表现感情的深度和厚度;呈现给观众的不是泪水,而是把泪水往肚里咽的努力克制的“情状”:这就使得感情表现更有张力,更含蓄,也更能够引发观众的深切体验。这里实际上涉及到演员表演和角色情

28、感以及与观众交流的辩证关系,演员表现脱离了角色情感的张扬和夸张,常常不是加强了角色的情感表现,而是对角色情感的“稀释”,疏离了观众对角色情感的认同与接受。反之,演员表演在情感表现上掌握分寸,甚至竭力克制,恰恰更能体现角色情感,更具情感的冲击力,更有含蓄隽永的艺术韵味。教学建议课文重点是电影的“散文化”特色。所谓散文化特色,就是电影的叙事和结构都类似于文学中的散文,呈现出“形散神不散”特点。在情节安排上,并不严格依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线性结构,情节与情节之间有可能是并列的,甚至是毫无关联的,这就是“形散”;但在主旨上却是统一的,这就是“神不散”。在讲述电影的“散文化”风格的时候,更重要的要

29、让学生体会“散文化”的韵味,具体可以参照“课文赏析”第二部分。课文的难点是电影叙事的视角问题。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电影的叙事视角和小说、戏剧的叙述视角有不同,电影的叙事视角是摄影机的模拟视角。一般来说,故事片的叙事采取的大多为全知视角,而纪录片的视角更多为客观叙事视角,很少有电影像本片一样采用限制型叙事视角,除非导演侧重于艺术形式的探索。在讲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建议先让学生意识到摄影机的存在以及摄影机的叙事方式和特点,比如它的运动方式:推、拉、摇、移、跟,还有它的景别变化(远、近、全、中、特)等,在这个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视角的问题。(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赏析”第一部分)第二课魂断蓝桥:爱情地久

30、天长作品综论该剧以情节见长。故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这不仅给该剧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增加了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厚度,而且为剧情的跌宕起伏、变幻莫测创设了无限的可能性。序幕:第二次世界大战,罗依上校手持吉祥符站在滑铁卢桥上。开端:影片闪回到故事的开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站在桥上的罗依上尉;由此展开剧情,引出男女主人公在桥上邂逅相遇。发展:烛光舞会上的相亲相爱到雨中相拥的意外惊喜,再到订婚的欣喜若狂。剧情发展阶段经历了三次小高潮:罗依突然告别到玛拉车站送别,玛拉在困境中收到罗依的来信到偶然得知罗依已经阵亡,车站二人意外相逢到玛拉突然诀别。结局:玛拉走向军车,饮恨自尽。尾声:罗依站在大桥上端详着吉祥

31、符,把观众又拉回到序幕的时空。故事情节完整自然,叙述技巧娴熟流畅,启承转合脉络清晰。曲折跌宕的情节紧紧抓住观众的心,观众随着情节的发展为主人公的生离死别和爱情的悲欢离合而感叹唏嘘。编导不愧为营造故事的高手,既能大开大合,又能尺水兴波。一会儿把你推向喜悦的巅峰,一会儿让你跌入忧伤的低谷。罗依与玛拉邂逅相遇,一见钟情。本来即将奔走前线的罗依,却因海上水雷而延期出发,坠入爱河的男女立即订婚,但罗依又突然接到命令,提前开拔。沉浸在无比幸福中的爱情男女等来的却是来不及道别一声的生死别离。承受着别离痛苦的玛拉更是雪上加霜,因为爱情而被解雇。失业、穷困潦倒,只能和好友凯蒂相依为命的玛拉终有一线转机,接到罗依

32、来信,未来的婆婆要来看她,但迎来的恰是精神毁灭性的打击:罗依阵亡。玛拉因此而一病不起,大病初愈便沦落风尘。卖笑为生的玛拉在招揽顾客时竟巧遇罗依。情人重逢,欣喜万分,罗依立即带玛拉回故乡结婚,隆重的欢迎舞会把喜庆的氛围推向了高潮,但也让玛拉深深自惭和自责,毅然决然永别了罗依。当我们看到玛拉迎着军车走去、结束她年轻而美丽的生命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两鬓花白的罗依拿出象牙吉祥符深情凝视与怀想的时候,我们的双眼也噙满了泪花,深深为他们执著深挚的爱情而感动,为他们爱情的不幸而忧伤,为造成不幸的根由而陷入深沉的思考。观赏这部影片,最让我们感动的还是年轻男女那热烈奔放、率真浪漫、优雅脱俗的爱情。玛拉遇见心中如意

33、郎君,少女情怀如春花绽放,很快进入痴迷境地,她的生活节奏和心绪完全被打乱,甚至她所钟爱的芭蕾事业也不再重要。这从玛拉从烛光舞会回来后对罗依的惦念、意外发现罗依站在窗外雨中以及车站送别三个场面表现得极为充分。玛拉一边叨念“过海峡遇上这样的天气唉,我想,他现在已经走了吧?”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当她看到罗依,她一下变得慌乱、紧张而急切,这种近乎癫狂的情感被气质优雅的费雯丽表演得那么真切自然、可亲可爱,冲动热烈而又不失少女的天真烂漫。玛拉车站送别的一场,那一句深情的呼唤,那在空中定格的举起的小手提包,那失神的伫望,那饱含泪水的双眼和凄迷的目光,成为激荡在观众心中楚楚动人、美仑美奂的风景。而罗依,对

34、玛拉情感如春水跳涧,直泻而来,但又不失军人风度和贵族气派,爱得忘乎所以,但又风度翩翩。这同样被罗伯特泰勒演绎得精彩妙绝。玛拉的爱洋溢着少女情怀和艺术气质,罗依的爱充满了军官风度和贵族气派。二者的结合,给人以“白雪公主”与“白马王子”的超凡脱俗的纯美之感。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尤其是战争年代,是战争的召唤,迫使相爱男女遽然分别,然而分离并不能剥夺他俩深藏在心中的爱情。罗依面对战争和死亡,坚信“我是摧不垮的!我们订了婚,我怎么能死呢?我怎么能不守信用呢?”而玛拉即便沦为妓女,也确如她所言:“就我的灵魂来说,我也是等着他的呀!”罗依从战场归来,仍然真情未变,热情不减。但是,对于玛拉来说,“物是人非事事

35、休,欲语泪先流”。罗依阵亡的噩耗,摧毁了玛拉植根心中的爱情支柱,精神世界的坍塌是导致玛拉出卖肉体的根本原因。罗依归来,玛拉喜出望外,再次唤醒了心中的爱情,但是,对罗依纯洁的爱又使玛拉陷入深深的痛苦与矛盾中,罗依家族的隆重欢迎与其贵族的身份和荣誉,更迫使她悄然远离,以死亡来兑现对爱情的忠贞。而罗依的“我永远找你”的呼唤在人间、在玛拉居住的天国久久回荡。对于如此纯洁凄美的爱情我们无法不感动,对于这样的爱情悲剧我们不能不动容。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毁灭了他们美好的爱情?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战争。是的,尽管还有其他种种原因,但战争无疑是首要原因。这也正是编导所着力表现的。影片以战争为背景,横跨两次世界大战

36、。影片序幕,渲染的是战争氛围,创设了战争状态下的悲情基调。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出上校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段恋情的回忆。是战争之手牵引着罗依与玛拉的爱情之线,更是战争的魔掌撕毁了他俩的爱情和婚姻。影片不仅用战争来渲染悲情的基调,而且揭示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激起人们弃绝战争、珍视和平的感情。我们在观看影片时,常常忍俊不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些微笑源自男女主人公风趣幽默、优雅而富有韵味的对白。该片对白堪称经典,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学习。让我们先来看玛拉与罗依初次相识在地下铁中的一场对白:玛拉:“你是回来度假的?”罗依:“嗯,就到期了,我家在苏格兰”玛拉:“那你就该回去了?去法国?”罗依:“明天。”玛

37、拉:“太遗憾了,可恶的战争!”罗依:“是的,我也是这么想。这战争,怎么说呢?它也有它的精彩之处能随时随地叫人得到意外,就像我们现在这样儿。”玛拉:“和平时期我们也会这样的。”罗依:“你真是个现实主义者。”玛拉:“是的。你好像很浪漫。”传来哨声,有人喊:“警报解除了,警报解除了。”罗依:“好啦!空袭过去了。没有过这样好的空袭吧?我们现在就走,还是等下一次空袭?”玛拉:“这主意不错,不过还是走吧。”罗依:(指玛拉手中的提包)“我帮你拿吧!玛拉:“不,不!我刚才是有点着急才掉的。”罗依:“但愿下次掉的时候我还在旁边。”初次相识虽是闲聊,但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简短的对话既表现了两人的性格特征,又恰当地

38、表达了各自对对方的好感和留恋,同时也为下面的情节展开埋下伏笔。语言风趣幽默,又不失儒雅。战争结束,罗依归来,车站巧遇玛拉:罗依:(走到玛拉跟前)“玛拉,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你吗?真是你,玛拉!”(他拥抱玛拉吻着)玛拉:“啊,罗依!”罗依:(事出意外,高兴地)“真的是你呀!亲爱的,让我好好看看你!我这不是做梦吧?想不到你会在这儿等着我。你一直在这儿等我?真是个奇迹!”玛拉:(百感交集)“啊罗依,你活着!”罗依:(挽着玛拉边走边谈)“几个月来,我一直盼着这一天,究竟盼到了。你怎么知道我回来?跟我妈谈过了吗?亲爱的,别伤心,打起精神来,别这么脆弱。过去了,一切都过去了,我们永远在一起。”玛拉:“罗依

39、,你活着”恋人相遇,欣喜万分。同是欣喜却有巨大的反差。罗依兴奋激动得如痴似狂,说起来没完没了,像个天真的孩子;而玛拉喜中亦惊,伤感痛心,百感交集,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千言万语只化为一句话:“你活着!”罗依急欲倾诉,如春江涌潮;而玛拉则愁肠百结,欲语还休。通过对话把二人的内心情感深刻地展示出来,且语言本身极有蕴涵和张力。第三课阿甘正传:英雄源自凡人作品综论一、思想内容电影阿甘正传,原名Forrest Gump,根据美国作家温斯顿格鲁姆的小说改编而成。本片由罗伯特泽米基斯导演,1994年出品,1995年获得第6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六项

40、金奖。此片名列当年全美10大票房影片榜首。有人说这是一部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有人则被阿甘的个人魅力所征服,有人赞赏导演开掘电影技术新潜力的精致手段,有人则因影片对一切社会世像的冷嘲热讽而心情愉悦,有人认为影片突出了爱与和平,有人则以为它阴险地透露着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味道。阿甘正传因为包含了太丰富的信息,使得人们对它的解读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1时代背景影片的背景是二战后的美国,此时它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就像腿脚蹒跚的阿甘,走得磕磕碰碰。曾经震惊美国人的一系列重大政治、文化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段时间中,从种族歧视到反种族隔离,从摇滚音乐到特立独行的嬉皮士,从追求爱与和平到吸毒和性解放,从几任总

41、统被刺杀到水门事件的政府丑闻,从越南战争到反战运动、民权运动,中美建交,人类登月,妇女解放,等等。这是美国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也是最特别的一个时期。在这种背景下,每个人都在追寻,就像影片开头和结尾出现的那片羽毛,尽管轻,尽管有点儿身不由己,却都有自己的轨迹。2传统智慧阿甘的上司丹中尉很自信。他生在军人世家,从177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到1863年的内战,到1944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他们家都有人为国作战捐躯。他一直以这些先辈为自己的楷模。但是他在越南战争中受伤致残,似乎并没有找到家族先辈那样的英雄自豪感,反而因为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对上帝和生活失去了信心。他萎靡不振、酗酒放纵。优

42、秀的丹中尉代表着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命中注定的责任和轨迹。但面对物欲横流、争斗不休的现代文明带来的身心伤残,“传统智慧”却束手无策,只有自暴自弃。3反叛智慧聪明的詹妮代表着二战后对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不满的青年,她想成为像琼巴叶兹一样的民谣吉他歌星,她想飞,但感觉到弱小的自己永远飞不过那座桥。从垮掉的一代到嬉皮士,从爵士乐到摇滚乐,从争取民权、反对战争到吸毒、性解放,她的追求是以全面否定传统的方式,以流浪、出离主流社会的方式,甚至不惜以放纵、堕落的方式来表现的。这正是那个时代美国青年的形象,是听着摇滚乐长大的一代,是有着鲜明特点的一代。他们热情、善良,追寻着爱和和平,希望和他人有心灵

43、的交流,但其选择的反叛、流浪的生活方式导致茫然和痛苦。在激烈抗争的同时,拥有“反叛智慧”的詹妮最终以付出生命为代价。4平民智慧傻乎乎的阿甘则聆听妈妈的教诲,把复杂的生活当做吃巧克力,微笑平静地面对苦难,虽然无法知道下一块巧克力的味道,但只要安静地慢慢品尝,坚持自己的信念,一切就都很简单。这其实是人们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纷纭变化、大事迭出的沉重生活后的向往,向往宁静、简单的生活。同时渐渐形成平民智慧、平民英雄、平民生活的概念,人们不会再轻易相信传统观念下的刻板道德、高尚理想,也不会崇拜所谓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但人们也不会反抗、偏激如昨日,不会以一种暴力反对另一种暴力,以一种堕落逃离另

44、一种堕落。人们怀念诚实、善良、奋斗、爱情、家庭这些传统的美德观念并重新提倡。人们希望自己走向理智、平静,并努力想使一切简单化、淳朴化。有意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荫。低智商的阿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以“愚者智慧”成为普通人崇拜的“平民英雄”,成为现代人渴望轻松人生的代言人。简单,宽容,随和,善良,真诚,挚爱,有责任感,这是他征服观众的内在魅力。阿甘作为一个普通小人物,无意中参与了美国民权运动、越战、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重大政治事件,与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改变了历史的大人物们频频相遇,甚至还充当着重要角色。荒诞中蕴涵着历史的真实本质。这些所谓的历史大事件经阿甘的眼睛就变成了过眼烟云、甚至滑稽搞笑的

45、东西。沉重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生经他“笨拙”的头脑过滤,变得那样简单和纯净。无论遭遇多少苦难,拥有多少名利,他都能简单处之,正如古人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智障经常遭到别人的冷眼,可他并没有因此仇视整个世界,而是更加珍惜难得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当詹妮梦想成为明星的时候,他只想到做自己。如群星灿烂的政治、文化精英们,闪亮登场却又昙花一现、转瞬即逝的时候,愚钝的他却悠悠地活下来,成为历史的见证。正应了他常说的那句话:做蠢事的人才是蠢人(Stupid as stupid dose)(此处也可以翻译成“笨人有笨人的做法”。)。“愚者智慧”并不是说傻瓜坐等幸福人生的降临。阿甘的另一个秘诀应该是执

46、著。他认真地听取妈妈的教诲,记住她对生活的每一句解释;他痴痴地爱着詹妮,不管她发生任何变化;他不顾一切返回险境救巴伯,只是为了“巴伯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得保证他没事”;他把自己仅有的两万美元全投到捕虾业,只为了曾经答应巴伯要共买一艘捕虾船。面对亲人朋友的去世、爱人的远离,阿甘选择了跑步,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回忆着他们,“妈妈说过,向前走之前必须先放下过去”。执著帮他闯过难关、长大成人,执著使他成为球星和英雄,执著给他带来财富、友谊,更使他赢得了真挚的爱情。执著不仅给他自己带来美好的生活,还使得詹妮和丹中尉感动而警醒,从痛苦和茫然中看到一些光亮。詹妮回到家乡勇敢踏实地面对生活,丹重新振作,与厄运搏击,

47、都是因阿甘的执著而来。尽管人生如同羽毛的风中之舞,但有关命运的答案,我们或许能从阿甘这里得到一些启示。正如美国先哲所云:上帝帮助那些自救的人(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二、艺术特色(一)象征手法影片的象征手法几乎无处不在,每一个人物,每一句话,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每一段音乐,几乎都有它或者明显或者含蓄的象征意义。而这意义又是寄寓在极普通的人物,极平常的话语,极简单的情节中,每个观众可以根据自己对影片的理解,或浅或深,或多或少地去捕捉这象征的内涵所在。所以,儿童看有儿童的乐趣,成人看有成人的品味。1历史的象征那一个个穿插在影片中的电视新闻片,一

48、次次政客、文化名人、民主人士的闪现,象征着这个转轮一样的世界的飞速奔跑、疯狂变幻。一个个必然和偶然叠加在一起,掀起轩然大波,然而又转瞬即逝。在政治上有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有越南战争,争取民权的运动,反战集会,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在其中作为最精英人物的代表总统们、各个组织的领袖们走马灯般地出场。在文艺方面有新旧文艺交替、综合白人和黑人艺术的“摇滚乐”的迅猛流行在社会风气方面,受大环境的影响,吸毒、性混乱、犯罪这些重大事件以电视片或其他巧妙的形式嵌在阿甘的生活中。肯尼迪、“猫王”埃尔维斯普雷斯利埃尔维斯普雷斯利(19351977):美国摇滚乐歌星,被称为“猫王”。他创作的歌曲音乐为布鲁斯节奏与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的融合,具有独特风格。其流传最广的歌曲有温柔地爱我伤心旅馆猎狗等。由于吸毒过量,他于42岁时去世。、尼克松、约翰列农等这些曾经影响一个时代甚至改变了历史的人,是时间流逝的感性记录,带着原汁历史的味道,使得影片更具真实性,艺术结构有宏大气势;同时和阿甘慢吞吞的、有点儿滑稽搞笑的“愚人”生活形成映衬对照,显示出阿甘“愚者智慧”的魅力来。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2传统美德的象征妈妈甘夫人是坚强、聪慧的化身,她说的每一句话几乎都带有哲理,以至于在电影放映之后出版的阿甘语录也很畅销:“永远不要让别人告诉你他们比你强,福雷斯特,如果上帝想让每个人都一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