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14262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单元梳理一、单元课程结构1.单元地位这一时期从1368年明朝建立起,至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止,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尤其是在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国力强大的统一国家,中国的版图至此基本奠定。也是在这一时期,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更为强化,中国的封建社会进入晚期。2.单元主题本单元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整体格局进一步巩固,各民族得到进一步的共同发展。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经济有新的发展变化、边疆地区安定巩固、文学艺术也取得很大成就。学习这段历史,重点是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同时

2、了解君主专制的弊端,以及清朝中期以后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二、单元知识梳理1.课标解析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知道戚继光的抗倭斗争。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了解明代科技的成就及影响。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新增“知道明朝的建立”“了解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知道满族入主中原。”主要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

3、台湾的建制;知道册封达赖和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知道西北边疆的巩固。认识台湾、西藏、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要求重在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和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念。)通过清朝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史实,了解清朝前期的兴盛。(增加这一知识点,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高峰,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掌握。)通过军机处的设置与文化专制措施,认识君主专制在清代的极端强化。增加:通过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和闭关锁国政策,了解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这一要求,主要是引导学生全面正确理解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的原因。)以红楼梦和京剧为例,了解清代文学艺术的成就和特色。(这一要求比

4、实验版增加了京剧,这一修改扩大学生历史知识面,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2.知识梳理本单元在课程安排上共有八课: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第17课明朝的灭亡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总体结构从明朝到清朝,第14.17是先后关系,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第15、16是并列关系,体现了明朝统治期间外交和科技文化,第18-21课是并列关系,体现了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三、单元教学建议对于本单元的教学建议做好三点:1.理清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2

5、.明确课文主线、突破教学重难;3.立足课本材料、培养学科素养。下面以每一课的具体情况加以说明。1.理清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第14课,四个子目分别是: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四个子目之间关系密切。明朝的建立是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基础,朱元璋强化皇权为的是巩固明朝统治,科举考试的变化进一步促进了皇权的高度集中;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第15课包括三个子目: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是并列关系,表明明朝在发展对外友好交流的同时,也在积极组织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第16课,包括三个子目: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

6、京城、小说和艺术。三个方面内容并列呈现,建议在教学中,一侧重于科技和建筑,二在明朝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把握它们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第17课 ,三个子目: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在时间上是先后关系,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的历史发展过程,在内容上因果相联、层层深入。学习这些内容,要宏观把握明末清初的历史,以及明朝、明末农民起义与后金(清朝)之间的复杂关系。第18课,有六个子目:清朝对全国的统治、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朝在台湾的建制、清廷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子目之间是包容与并列关系,学习这一部分内容要了解中央政府对边

7、疆地区的开发和管辖,以及清初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态度。第19课,三个子目: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人口增长,三部分之间既并列又联系紧密,都是清朝前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同时也为清朝前期的兴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农业发展又是手工业和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础。第20课,四个子目: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闭关锁国政策。四个子目之间联系密切: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是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的根源,同时社会矛盾的尖锐,也使统治者认识到只有强化君主专制制度,才能巩固其统治。第21课,两个子目:红楼梦、昆曲与京剧艺术。两部分之间是并列关系

8、,集中反映清朝文化的繁荣。学习本课,首先要了解清朝前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状况,文学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文学的发展繁荣是以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为基础的。2.明确课文主线、突破教学重难。第14课的主线是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知识点包括明朝建立、强化皇权、科举考试的变化、经济发展。重点是朱元璋强化皇权和科举考试的变化,在教学中建议从改革官制、改革科举考试、设立锦衣卫和东厂,三个方面突破强化皇权这一重点。第15课的主线是明朝的对外关系。知识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的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郑和下西洋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在教学中首先结合地图从地理上了解西洋的范围及郑和下西洋的路线

9、和概况,从而理解郑和下西洋的意义。戚继光抗倭是本课重点,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白倭寇的概念和倭寇猖獗的危害,了解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的史实,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这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及其胜利原因。第16课,主线是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三部科学巨著是本课重点,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归类整理,理解其特点和价值。明长城和北京城是建筑的典范,要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适度拓展建筑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小说和艺术也是本课的重点,建议通过表格的方式整理、分析,并归纳共同点。第17课主线是明亡清兴,分为两条线索,一是明朝灭亡,二是清朝建立。学习这些内容,必须突破三个重难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0、李自成起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第18课主线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重点包括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廷对西藏地区管辖、巩固西北边疆、雅克萨之战、清朝的疆域。在教学中,建议用表格梳理台湾、西藏、新疆、东北等方面的管理。第19课,主线是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重点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对于农业发展的表现,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前一课的政治、政权稳定角度思考农业生产恢复发展的原因,并重点讲清农作物的引入和推广。在手工业方面强调手工工场的发展,在商业发展方面,着重全国范围内商业城市的兴起和晋商徽商等商帮的兴起。第20课,主线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重点难点包括军机处的设立、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政策

11、。学习军机处设立时,设立表格比较不同时期的中央机构,侧重分析中央权力的归属。在学习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部分,结合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太祖的“八股取士”等措施,使学生看到这种文化专制是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的需要,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闭关锁国政策着重分析原因、表现和影响。第21课,主线是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是本课的重点,建议从学生所知道的红楼梦启发进一步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内容和创作特点,昆曲与京剧艺术是另一个重点,建议运用列表,对比式教学,了解昆曲的发展演变和京剧的起源、主要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3.立足课本材料、启发学科素养。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插图,配备了

12、许多辅助性栏目,为教和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平台。在第14课的教学中,通过明朝疆域图(144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方政权等有效信息,通过“材料研读”分析皇权的强化,通过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子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在第15课的教学中,通过对郑和下西洋路线图中的分析,体会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历史上的壮举。通过“明朝绘画倭寇图卷(局部)”“材料研读”了解倭寇之害,感受戚继光抗倭的爱国情怀。在第16课的教学中,通过识读明长城示意图明朝北京城平面图等地图、图片,提高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在第17课的教学中,通过“相关史事”、明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明流民图(局部)理解明朝政治腐败和土地兼并

13、严重。通过“材料研读”和明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理解李自成农民起义特点。在第18课的教学中,从清朝疆域图(1820年)、郑成功人物扫描、顺治会晤五世达赖图平定准噶尔图卷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图,获取历史信息。在第19课的教学中,通过相关史事、清代纺织图前门街市图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使学生有直观感性的认识。在第20课的教学中,结合“相关史事”和材料研读,认识军机处的特点;结合相关史事,逐步认识文字狱的危害,结合“知识拓展”了解中西方文明的差距。在第21课的教学中,通过“人物扫描”和“相关史事”,了解红楼梦的作者和地位,通过昆剧脸谱、相关史事,了解昆曲和京剧的相关知识和艺术特色,突出京剧作为“国粹”的重要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