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教案.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1137668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 9 桃花源记 教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所选文章,有的记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写作者理想中的美好生活;有的记游,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记述自己徜徉于自然之境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有的状物,如魏学洢的核舟记,赞叹了古代艺人的精湛技艺;有的抒情,如诗经二首,吟咏个人的情感追求。诵读这些诗文,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和志趣,感受其智慧,陶冶情感,开阔胸怀,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认以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通过反复诵读,领会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本单元写作“学写读后感”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了解读后感这种文体,初步掌握读后感的基

2、本写作要求和方法,并运用所学知识写作,培养并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的教学,则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诵读与赏析诗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探究意识。教学名著导读“傅雷家书 选择性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习选择性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进行选择性阅读,了解傅雷家书整本书的相关内容,提高名著阅读能力。分类内容课时教学要点阅读9.桃花源记2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课文,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把握古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语言之美。2.理解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适当关注一些有规律的语言现象,记诵优美语句。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从而提高诵

3、读的效率。4.适当结合作者生平或写作背景把握文本的内涵,了解作者的思想、情趣,感受其智慧,体会其笔下的美好境界。 5.指导学生研读作品,能将从阅读中获得的丰富而深刻的感悟明晰而有条理地表述出来。养成读思结合、经常写读后感的良好习惯。6.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古诗词节奏,提升学生的古诗词诵读水平,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7.掌握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10.小石潭记211.核舟记212.诗经二首2写作学写读后感1综合性学习古诗苑漫步1名著导读傅雷家书选择性阅读2课外古诗词诵读19 桃花源记1.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和句式。2.品味语

4、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意境和作者的语言风格。3.悟读课文,探究桃源理想,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9课预习卡第1课时1.结合课下注释,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2.疏通文意,理清作者行踪,背诵课文。 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又到了桃花盛开的时节,你们能说出几句有关桃花的诗吗?(生交流回答)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桃花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学中,意蕴丰富。今天,我们来学习东晋著名文人陶渊明的一篇以“桃花”命名的文章桃花源记。根据课文题目,你能想

5、到一个什么成语?(生:世外桃源。)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这个“世外桃源”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时下应景之物“桃花”切入,让学生交流有关桃花的诗句,能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气氛活泼,并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学习内容。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预学展示,走近作者(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2.自读课文,读准字音屋舍(sh) 俨然(yn) 阡陌(qin) 垂髫(tio)怡然(y) 邑人(y) 诣(y) 问津(jn) 3.示范朗读,读出节奏师:句读要分明,课文中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应读出对称感。同学们根据朗读示范,放声自由朗读,感受其韵味。朗读指导:古人称断句为“句读”。文言的

6、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师播放朗读示范音频,见本课“扫码听朗读”二维码)4.同桌互读,评价指正【设计意图】采用多种方式诵读,使学生读得顺畅,从而便于学生对后面句意的理解及对内容的把握。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口头翻译,圈画出不能准确把握的词句。(2)提出疑难,全班答疑解惑,教师明确。(生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师明确)2.积累词汇师生合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字词并分类归纳整理,做成资料卡片。资料卡片示例:古今异义: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阡

7、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运输事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连词。)一词多义:为 武陵人捕鱼为业(动词,作为)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舍 便舍船(动词,离开)屋舍俨然(名词,房屋)寻寻向所志(动词,寻找)寻病终(副词,随即、不久)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倒装句: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省略句: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

8、”,可补充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四、找出行踪,熟读成诵1.读文章,画行踪师:陶渊明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全文以武陵渔人的行踪为线索,请同学们找出写渔人行踪的词句。缘溪行复前行从口入复行数十步便要还家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辞去及郡下寻向所志不复得路2.依行踪,说故事师:请同学们依据渔人行踪,用自己的话讲述该故事。3.据行踪,背课文(根据行踪线索,师指导背诵)【设计意图】此环节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行文思路,在学生能够复述故事的基础上,老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背诵,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打下基础。第2课时1.品味语言,感受桃花源的美好

9、意境和作者简洁凝练的语言风格。2.探究桃源理想,体会作者的情怀,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一、解读意象(全班齐背课文)师:在大家的背诵声中,美丽的桃花源向我们走来,那灼灼的桃花就好像绽放在我们眼前。桃花在中国文化中有美好的意蕴。今天我们就去感受一下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的美好。【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用自己的话把桃花的美好意象和桃花源中美好的景象相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之美,在认真的揣摩体味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感受桃花源环境的美好。二、欣赏美景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文中描写桃源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优美的句子有哪些。(生阅读课文,在文中勾画相应语句)

10、1.外部环境之美外部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在想象中感受美。设问1:这是一片怎样的桃花林?请同学们一边朗读一边想象,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预设 不知走了多久,就在身心俱疲之际,眼前忽然出现一片仙境。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动,与溪石相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沿着溪流走上几百步,两岸仍是一片片茂密的桃花林,晴空下,桃枝交错,纷纷扰扰;桃花缤纷迷离,似红云,似粉霞。而桃林地面上则青草葱茏,就连路过的清风也沾上桃香,惹下了一场桃花雨。只见那些花瓣调皮地在空中起舞,最后或落在岸上,与青草私语,或落于溪中,随流水旅行设问2:看到这样一片美丽而又奇特的桃花林,渔人又有什么感

11、受呢?预设 “忽逢”一词体现了渔人的惊喜之情。“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体现了渔人十分好奇,急切地想探寻桃花林的心理。(2)在朗读中感受美。(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桃林之美和渔人之惊喜。)朗读指导:“忽逢”要读出惊喜,速度稍快,“数百步”三字要强调重读,以体现桃林的范围之广。“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要以“二二”的节奏断开,但前后之间要语气贯连,读得似断实连,语速要稍慢,将一幅幅画面徐徐呈现出来,就像放电影一般,以体现渔人此刻的痴迷沉醉之情。2.内部环境之美 师:渔人走到了溪流的尽头,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光亮。他于是下船上岸,从洞口进去。洞口最开始很狭窄,只容

12、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眼前变得开阔明亮了。他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一起读后面一句。内部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设问:从句中同学们读出了桃源的内部环境有什么特点呢?(生回答,师引导生抓住重点词句)预设 桃源内部环境优美。体现在“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句中,这句意思是,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子之类。土地肥沃,池塘粼粼,桑树高大,竹子青翠,可见其环境十分优美。桃源内部环境宁静。体现在“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中,这句意思是,田间小路交错相通,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从听觉方面,以喧闹衬托桃花源的宁静。桃源内部生存环境好。体现在“土地

13、平旷,屋舍俨然”一句中,这句意思是,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土地平旷,说明这里地势平坦,能生产粮食。屋舍俨然,说明住宅规划好,整齐有序,舒适美观。与桃源外战乱纷扰,人民苦不堪言形成对比。师小结:桃花美好而充满着生机,在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和桃花源内绽放,充满了诗情画意。三、感受和谐设问1:桃花源外桃林迷人,桃花源内风景如画。那么,这般美好的只是这里的环境吗?有人说:“最美的风景应是人。”在这美丽祥和的世外桃源中,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预设 桃花源里的人们过着男耕女织、夫唱妇随、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学生齐读,体会那种和乐、和美、和谐的农家生活气息。)设问2

14、:我们知道,这篇文章中出现的“并、咸、皆、悉”都解释为“都”,请同学们看看,把这句里的“并”换成“咸、皆、悉”,好不好?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师补充:老人高寿头发会由白变黄,所以称“黄发”;“垂髫”,古时候童子没成年时头发是垂着的。没有直接说老人小孩,而是说他们的特征“黄发垂髫”,这种修辞叫借代,使得语言更生动形象。(生一一替换,品读) “并(立立)”的金文预设 不好。从“并”的金文来看,“并”指的是两人一起老人小孩一起快乐,祖孙同堂,相嬉相乐,老人颐养天年,小孩茁壮成长。换成其他字则范围太大。(生齐读,读出这种和谐快乐)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3段,说说面对一个不速之客渔人,桃花源的人们有什么表

15、现。(生齐读第3段)设问3:陶渊明的语言简洁。读了这段文字,同学们能根据内容猜测渔人“具言”的是什么吗?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预设 “具言”的内容:从“皆叹惋”三个字,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到桃源外与桃源内生活差异巨大,因而渔人所说的是桃花源外社会的状况朝代不断更替,战争连年不断,苛捐杂税,民不聊生。桃花源中人“叹惋”的原因:感慨外面的世事变迁,对外面人们生活的不幸深表同情。师小结:这句话看起来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厚。因为这些内容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所以他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而后面“皆叹惋”又有种种对比蕴含其中,因而越读越意味深长。设问4:“皆叹惋”是桃

16、花源人们的表现之一,还有哪些句子写了他们的表现? 从这些句子中同学们发现桃花源的人们有什么特点?预设 句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特点:“乃”表示出乎意料,大吃一惊,说明他们对渔人的出现很意外;“便”意思是“于是,就”,在这种意外吃惊情况下,马上就邀请渔人回家,体现了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咸”说明这里邻里和睦,相处融洽;“各复”“皆”说明桃花源中人殷勤好客,邻里亲密无间,其乐融融。师小结: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可以说是“客吾客,以及人之客”,人与人之间多么和睦融洽!桃花源,将桃花文化

17、中的美好与和谐,演绎得淋漓尽致。(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第3段。重读“便、咸、各、皆”,读出桃花源人的淳朴和热情好客。)【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导学生把桃花的美好和谐意象和桃花源中的人与社会相融合,逐步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通过品味多种文言词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简洁凝练、具有丰富意蕴的语言特点。四、探究价值师:桃花源是如此的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后,它却消失了。桃花源真的存在吗?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两段,思考以下问题。设问1:“后遂无问津者”桃花源到底存不存在?为什么后面就没人找了呢?预设 不存在。本文中,渔人一从桃花源出来就告诉太守,“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字,写出太守得知此事后反应迅速,

18、但是还是没找到。而且,渔人出来后沿着来时的路返回,还一路做记号,此后众人刻意去寻找,却再也找不到。种种迹象表明,桃花源并不存在。设问2: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呢?写作背景元熙二年(420)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对刘裕政权产生了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预设 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

19、在东晋末期战乱频仍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着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作者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又是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师:让我们再次朗读描写桃花源景象的语句,再次体会作者对这种美好与和谐的理想社会的不懈追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20、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生有感情地朗读)结束语:在深深的叹惋中,陶渊明远去了,但是他追寻理想的身影,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里。年轻的时候,他做官,希望大济苍生,即使官场污浊,他也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选择了归隐,求得精神的寄托;田园梦破,继续寄梦于桃源,给世人一方心灵的乐土!现如今,我们的“中国梦”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正一步步地实现,这是一个比桃花源更值得期待,也更切实的梦想,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这个梦想吧!【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探讨桃花源的虚实,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陶渊明的追求。同时,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生活,为美好理想而奋斗。桃花源记流传了1600年,至今仍传唱不衰。这篇

21、美文中有不少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以及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因而积累文言知识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理解文章主旨、传承文化方面,本课教学设计以“桃花”意象为切入口引出本课学习的文化重心。后面的环节围绕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和谐”结构课堂,通过换字品读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最后升华,理解陶渊明的思想境界,结合现实,引领学生追逐“中国梦”,涵养学生的心灵。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以朗读为主,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想象意境,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世界。同时,教学不止于朗读,还重视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的训练,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不仅让学生领悟了文章的深刻内涵,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

22、情趣,传承了传统文化,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素养提升桃花源记语言品味学习桃花源记这样传诵千古、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一定要充分品味作品的语言。品味语言,一方面需要借助诵读,另一方面又不能止于诵读。要引导学生抓住富有表现力并能彰显内在情韵的语句,仔细揣摩,深入体味,感受文章的内在意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方面溪水虽长,但渔人一路行来,景致奇绝,所以并不嫌其长,一路上兴致盎然,不知不觉便到了山前;另一方面通过溪水,既写出曲径通幽之感,又通过溪水之美之长,为桃源的最终出现做铺垫,让人在作者看似清浅随意的记叙中渐渐积累了对桃源的美好印象。“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 “中无杂树”,我们不难想象桃花

23、盛开的时候,漫天铺开,如火如霞,绚丽美艳的景象,令人既陶醉又震撼。“芳草鲜美”,“鲜美”二字,造语奇特,描摹生动。“鲜”重点写青草色,似乎带着大地与生俱来的蓬勃生机,丛丛芳草,碧透晶莹,绿尽天涯,望之身心俱醉。在芳草的映衬下, “落英缤纷”,飘若红雨,真是人间奇景,美不胜收。作者也正是通过层层渲染铺垫,有意识地一步步“成就”桃花源的意蕴。再如写渔人与桃花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只以浅淡的笔触说:“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句子,意蕴却十分丰厚。渔人在现实世界里的见闻遭遇不是作者要重点描述的,故而只说“一一为具言所闻”。后半句“皆叹惋”只三个字,但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世

24、上情形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多么巨大:一边是混乱不堪,一边是安静自然;一边是苛捐杂税,一边是怡然自乐;一边是战乱频仍,一边是安泰谐和种种对比,蕴含其间。愈读而感慨愈多,意味愈深。疑难探究如何理解本文虚景实写的手法?本文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作者却用纪实的笔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真实存在的,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故事似虚似实,若有若无,亦真亦假。真实的一面写得让人感到如在眼前,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地向读者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身份“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使得在桃花源发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又写到南阳高士刘子骥向往这片乐土,欣然欲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年间的名人,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虚幻的一面则写得缥缈迷离,无法追寻。“晋太元中”虽指明朝代,但又不写明年月,实中有虚;交代渔人,又无住址、名姓,于事无考;结尾用“后遂无问津者”收住,读者除了叹服,对桃花源其地、其人、其事的有无,不能再问一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