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pdf

上传人:夏墨 文档编号:4072377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7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pdf(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精编 目 录 考点1 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起源学说 1 考点2 教育的发展阶段 1 考点3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著作及教育思想 3 考点4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5 考点6 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6 考点7 气质 7 考点8 人格 8 考点9 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9 考点1 0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9 考点1 1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 0 考点1 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 2 考点1 3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1 3 考点1 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3 考点1 5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 1 4 考点1 6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2、5 考点1 7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 5 考点1 8 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1 6 考点1 9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1 6 考点2 0 小学德育的原则、 方法与途径 1 7 考点2 1 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1 8 考点2 2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 9 考点2 3 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2 0 考点2 4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 0 考点2 5 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2 0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1 教育的基本要素和起源学说 1.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学习者) 和教育影响( 教育措施) 。 2.

3、起源学说 (1)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 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2)生物起源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行为。代表人物: 法国利托尔诺、 英国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代表人物: 美国孟禄。 (4)劳动起源说 教育起源于劳动, 代表人物: 苏联米丁斯基和凯洛夫。 考点2 教育的发展阶段 (1)古代教育 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a .中国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

4、 夏代 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西周 西周时期, 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并有了“ 国学” 与“ 乡学” 之分。 教育内容上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一是礼, 包括政治、 历史和以“ 孝” 为根本的伦理 道德教育; 二是乐, 包括音乐、 诗歌、 舞蹈教育; 三是射, 射技教育; 四是御, 以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五是 书, 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六是数, 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官学衰微, 私学兴起, 儒、 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 存在了4 0多 年, 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 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

5、里程碑, 促进了百家争鸣盛况 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的形成。 b .欧洲 斯巴达教育 教育内容几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 如赛跑、 跳跃、 角斗、 骑马、 投掷等, 军人与武士。 雅典教育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 奴隶社会的教育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工具, 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同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封建社会的教育 a .中国 汉代 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的建议, 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 制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 宋代开始, 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儒家经典被缩减为“ 四书” “ 五经” , 特别

6、是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四书 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明代以后 八股文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 在我国封建社会, 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 不仅具有阶级性, 还有鲜明的等级性; 教育内容是儒家经 典“ 四书” “ 五经” ; 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 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b .欧洲 教会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 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 七艺” : 包括“ 三科” ( 文法、 修辞、 辩证法) 、 “ 四学” ( 算术、 几何、 天文、 音乐) , 而且各科都贯穿神学。 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封建骑士, 又称世俗封建

7、主教育。教育内容是“ 骑士七技” : 骑马、 游泳、 击剑、 打 猎、 投枪、 下棋、 吟诗。 (2)近代教育 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 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教育的世俗化 教育的法制化 (3)现代教育 资本主义教育 一方面, 教育教学活动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 机器大工业的生产, 也为劳动人民提供了入 学的机会。 社会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权由劳动人民掌握, 教育不再具有阶级性, 教育成为促进全体人民群众全面发展的 工具。 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社会主义学校培养的主要是既能从事脑力劳动,

8、又能从事体 力劳动, 有理想、 有道德、 有文化、 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0世纪以后的教育 2 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a .教育的终身化 最早是由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来倡导“ 活到老、 学到老” 。 b .教育的全民化 c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包括: 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的自由化、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活动和教育内容组织的 民主化。 d .教育的多元化 e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考点3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代表著作及教育思想 1.中国古代时期 (1)孔子 孔子提出了“ 有教无类” 的办学方针, 并兴办私学。 在中国教育

9、史上, 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曾说过“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 则不复也” 。 (2)孟子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 性善” 论的哲学思想出发, 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 明人伦” 的“ 治人” 的“ 劳心者” 。 (3)墨子 墨子在教育方法上有着重大贡献。 首先, 他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 其次, 他指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再次, 他提出“ 量力所能至” 的自然原则。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 最后, 他强调学以致用。 (4)荀子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 提倡性恶论。 (5)韩愈 要善于识别人才、 培养人才 “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10、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 。 提倡勤奋刻苦、 独立思考 “ 业精于勤, 荒于嬉; 行成于思, 毁于随。 ” 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 韩愈的 师说 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 “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 3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 (6)朱熹 朱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 教育家。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 (7)学记 学记 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 著名教育观点有: “ 教学相长, 及时而教” “ 不陵节而施” “ 长善救失” “ 道而弗

11、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等。 2.西方古代时期 (1)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在教学方面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了“ 苏格拉底问答法” , 又称“ 产婆术” 。这一教育理论是西方最早 的启发式教育。 (2)柏拉图 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 理想国 里, 其教育思想极为丰富, 卢梭曾盛赞 理想国 是“ 最好的一部教 育著作” 。 (3)亚里士多德 其教育观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有大量反映。 (4)昆体良 雄辩术原理 ( 论演说家的教育 、 论演说家的培养 ) 一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3.国内外近现代时期 (1)夸美纽斯 著作 大教学论 ( 1 6 3 2年) ,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12、, 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提出“ 泛智” 教育 “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 (2)卢梭 卢梭的代表作为 爱弥儿 。 (3)康德 著作 康德论教育 认为“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 (4)裴斯泰洛齐 代表作是 林哈德与葛笃德 。 他认为, 教育应做到智育、 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5)洛克 洛克的教育思想体现在其教育著作 教育漫话 中。 “ 白板说” 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 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 并且得出结论: 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 人类之所以千 差万别, 便是由于教育之故” 。 绅士教育 绅士教育要把德行教育放在首位。 4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

13、编 (6)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 普通教育学 的出版( 1 8 0 6年) 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教育目的 赫尔巴特认为,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四段教学法 赫尔巴特认为, 教学可以按照明了、 联想、 系统、 方法四步去进行, 这就是所谓的“ 四段教学法” 。 “ 三中心” 传统教育“ 三中心” :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 (7)杜威 杜威和他的 民主主义与教育 分别是2 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杜威主张: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组、 改造。 新教育“ 三中心” : 儿童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 (8)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派

14、克鲁普斯卡娅的 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 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它根据马 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 论述了在苏联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问题。而由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 夫主编的 教育学 , 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写的 新教育大纲 ( 1 9 3 0年版) 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9)晏阳初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 他所提出的独具特色的乡村教育思想。 (1 0)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 生活即教育” “ 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15、(1 1)陈鹤琴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创始人之一。提出了“ 游戏就是工作, 工作就是游戏” 的早期教育观念。 考点4 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 1.人的发展的含义及其规律性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 程。教育者一定要注意个体发展的顺序性, 循序渐进, 不能揠苗助长、 急功近利。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 5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

16、编 心发展的阶段性, 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 环境、 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 出来的个别差异性。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每个个体的身心发展状况和水平, 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的身心发展也具有不均衡的特征, 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 另外一种是指 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 教育中, 要抓住“ 关键期” 及时、 适时施教。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

17、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生理前提, 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试验可以 证明。 (2)环境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 离开了外部的环境, 再好的遗传素质也难以发挥作用。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具有主观能动性。 (3)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 具体表现为: 第一,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第二,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第三,

18、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第四,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人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考点5 教育目的的不同理论 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 裴斯泰洛齐、 斯宾塞、 帕克、 马斯洛、 罗杰斯、 福禄贝尔等。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 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 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 注 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 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 自然人” , 发展人的个性, 增进人的价值, 促进个体自我实现。 6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19、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 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 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合格公 民和社会成员; 教育是国家的事业; 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 国外的柏拉图、 涂尔干、 凯兴斯泰纳、 赫钦斯、 孔德等。 3.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他主张“ 教育即生活” 的无目的教育理论, 认为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 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 教育之外 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4.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目的论。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 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

20、社 会本位论的片面性。 考点6 气质 1.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 速度、 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2.气质的特性和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1)气质的特性 感受性和耐受性 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 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 能够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反应的敏捷性 可塑性 情绪的兴奋性 指向性 (2)气质类型的外在表现 胆汁质 精力旺盛, 行为外向, 直爽热情, 情绪兴奋性高; 但心境变化剧烈, 脾气暴躁, 难以自我克制。 多血质 活泼好动, 言语行动敏捷, 反应速度、 注意转移的速度都比较快, 行为外向; 注意

21、力容易分散, 兴趣多变, 情 绪不稳定。 黏液质 反应速度慢, 情绪兴奋性低但很平稳; 举止平和, 行为内向; 注意力容易集中, 稳定性强; 不善言谈, 交际 适度。 抑郁质 多疑多虑, 内心体验极为深刻, 行为极端内向; 敏感机智; 胆小, 孤僻, 爱独处; 做事认真仔细, 动作迟缓, 防 7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御反应明显。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气质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能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 但能影响其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考点7 人格 1.人格概述 (1)人格的概念 人格是一个

22、人的才智、 情绪、 愿望、 价值观和习惯的行为方式的有机整合。 (2)人格的基本特性 人格的整体性 人格的稳定性 人格的独特性 人格的社会性 (3)性格和气质 气质是先天的, 无好坏之分; 性格是后天的, 是社会文化模式的刻印, 有可能改变, 有好坏之分。 2.人格理论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论 弗洛伊德把人格看作是一个由本我、 自我和超我三个心理结构组成的动力系统。 本我是唯一与生俱来的人格结构, 由生物本能和欲望组成。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事。 超我所代表的是社会要求, 特别是来自于父母的价值和标准。超我的一部分称为良心, 是个人的道德 标准。 (2)特质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

23、尔波特首先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 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 艾森克的人格维度 艾森克根据内倾外倾和情绪稳定不稳定这两个基本的人格维度, 可以把人分成四种类型: 稳定内倾 型、 稳定外倾型、 不稳定内倾型和不稳定外倾型。后来, 艾森克又提出了第三个维度: 精神质, 并编制了用来测 量这三个维度的工具艾森克人格问卷(E P Q) 。 五因素模型 “ 五因素模型” 是近年来最为流行的人格特质分类模型, 这五个因素及其特质是外倾性、 神经质或情绪稳 定性、 宜人性、 责任性和开放性。 8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3.人格测验 (1)自陈量表 比较著名的自陈

24、量表有: 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 简称MMP I) 、 艾森克人格问卷(E P Q) 和卡特尔1 6种人 格因素测验( 1 6 P F) 。 (2)投射测验 最有名的人格投射测验是罗夏墨迹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T A T) 。 4.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考点8 智力测验的必备条件 信度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得的分数的可靠性或稳定性。一个测验测量某种东西, 其结果是一致的, 那么这 个测量是可靠的。 效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欲测量某种心理特征的准确程度。这是测验的首要质量指标。 常模 作为参照标准

25、的分数分布就是常模。 考点9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1.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1)生理特点 此时儿童的身高和体重都处于平稳增长的时期, 骨骼增长较快, 但是由于骨骼的骨化尚未完成。心脏功 能还较差, 大脑皮质神经兴奋与抑制过程不平衡。 9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2)心理特点 记忆开始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发展。思维则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过渡。 2.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3.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1.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2.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 3.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三)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26、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规定,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 少年, 不分性别、 民族、 种 族、 家庭财产状况、 宗教信仰等, 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凡年满六 周岁的儿童, 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 可以 推迟到七周岁。 (四)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考点1 0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教育观察法 1.概念 教育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 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 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 知和考察, 并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过程对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分析和解释, 以形成对教育现

27、象的认识的方法。 观察法有两种: 广义观察( 日常观察) 和科学观察。教育观察是科学观察, 科学观察有以下特点: 第一, 正式的观察具有目的性; 第二, 正式的观察具有客观性; 第三, 正式的观察具有能动性。 2.类型 按观察的情境条件分为自然情境中的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按观察的方式分为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按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按观察实施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观察与非 结构式观察。 0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3.观察研究的记录 (1)描述记录 描述记录的具体方法有: 日记描述法、 轶事记录法和连续记录法。 (2)取样记录 取样记录的具

28、体方法有: 时间取样法、 活动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3)行为核对表 行为核对表是指将要观察的行为项目排列成清单式的表格, 然后通过观察, 检查核对该行为是否呈现的 一种方法。 (二)教育调查法 1.概念 调查法是运用问卷、 访谈等科学方式, 搜集研究对象的有关资料, 从而对事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作出客 观描述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调查法的特点有: 研究对象的广泛性、 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调查效率的高 效性。 2.类型 (1)根据调查目的的不同,可分为现状调查、比较调查、相关调查、预测调查 (2)根据调查对象范围可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和个案调查 普遍调查结果具有普遍性, 可作为重大决

29、策或教育规划制定的依据。 取样调查的信度和效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抽取的样本的典型性、 客观性和代表性。 典型调查有利于比较深入、 细致地研究, 但很难推断出总体特征。 (3)根据调查研究的方式不同可分为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文献资料调查 访谈调查有利于更详细、 更准确、 更真实地深入了解有关细节, 然而访谈过程中易掺入调查者的主观猜测 或倾向, 而且比较费时费力。 在一般情况下, 文献资料调查法不单独使用, 而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三)教育实验法 1.概念 教育实验法, 为解决特定的教育问题, 依据一定的理论创设解决问题的手段, 并有计划地实施创设的手 段, 一定时间后, 就实践

30、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 验证解决问题的手段( 实验因子) 的可行性。 2.教育实验法的分类 (1)单组实验 (2)等组实验 (四)教育行动研究法 1.概念 教育行动研究法是指教育实际工作者( 如教师、 行政人员及其他教育人员等) 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1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与专家合作, 对“ 问题” 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2.基本类型 (1)教例研究 (2)问题研究 (3)合作研究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 1.概念 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 2.类型 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可以从不同角度来分类。 从教育行为

31、涉及对象分: 教学叙事、 管理叙事或德育叙事。 从叙事主体分: 个体叙事和群体叙事, 自我叙事和他者叙事。 从教师行为分: 生活叙事、 思想叙事、 课堂叙事。 从叙事内容分: 教育行为者的思想、 教育活动、 教育行为对象。 考点1 1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 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 关注情境和 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 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 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 1.新手阶段 2.熟练新手阶段 3.胜任阶段

32、 4.业务精干阶段 5.专家阶段 2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1 2 专家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比较 专家型教师和新手型教师在课前计划、 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都存在差异, 具体可从下 表中看出。 新手型教师专家型教师 课前计划 依赖课程目标, 不会随课堂情境的变 化修改计划 简洁、 灵 活, 以 学 生 为 中 心, 具有预见性 课堂 教学 过程 课堂规则的 制定与执行 规则较含糊, 不能坚持执行规则明确, 能坚持执行 吸引学生注意力缺乏相应方法 有一套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 的方法 教材的呈现 不能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 方法 注重回顾先 前知 识, 多

33、用导 入式方法, 并 能选 择适 当 的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的运用缺乏或不会运用教学策略 教学 策 略 丰 富,并 能 灵 活 运用 课堂练习把课堂练习当作必经的步骤 把练习看作检查学生学习的 手段 家庭作业的检查缺乏相应的检查规范规范化、 自动化, 效率高 课后教学评价更多地关注课堂中发生的细节 多谈论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情况和他认为课堂中值得注 意的活动 考点1 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观摩的形式有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两种。 (二)开展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 也称微型教学, 是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 在较短的时间内( 52 0分钟) 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

34、 学, 一般将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 课后再进行分析。 微格教学具有四个特征: ( 1) 微型性。 ( 2) 学习性。 3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 3) 矫正性。 ( 4) 研讨性。 (三)教学决策训练 (四)反思教学经验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教师反思的环节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 布鲁巴奇提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方法。 (1)反思日记 (2)详细描述 (3)交流讨论 (4)行动研究 考点1 4 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理论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代表人物包括:

35、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 格塞尔、 高尔 顿、 霍尔。 霍尔: 提出“ 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如环境的压力、 刺激和要求, 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 等。代表人物包括: 墨子、 荀子、 洛克、 华生。 洛克是外铄论的典型代表, 提出了著名的“ 白板说” 。 华生宣称: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不管他们的祖先状况如何, 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各种类型的人, 从 领袖到小偷”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发展既不是单由遗传决定的, 也不是单由环境决定的, 而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 实际上, 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

36、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社会影响以及主体在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相互作用的结果。 4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1 5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心理学家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的爬梯实验。 2.环境 3.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 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 有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考点1 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

37、性 从出生到成人, 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 程。从心理角度来看,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因而, 教育者 不能揠苗助长、 急功近利。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 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这就是身 心发展的阶段性, 它反映了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教育中不能一刀切、 一锅煮、 不能对儿童施予“ 成人化” 教育。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由于遗传、 环境、 教育和自身等因素的影响, 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表现 出

38、来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中要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 (4)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不均衡发展, 另外一种是指不同方面的不均衡发展。教育中要抓住 “ 关键期” 、 “ 最佳期” 。 (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教育中要长善救失。 5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1 7 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2.权威阶段(58岁) 权威阶段又称他律阶段。 3.可逆性阶段(81 0岁) 可逆阶段又称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 01 2岁) 在这一阶段,

39、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 平等。 皮亚杰认为, 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这些阶段不是绝对孤立的, 而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 一体。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发展水平发展阶段“ 好” 行为的标准 前习俗水平 阶段1: 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避免惩罚, 无条件地服从权威 阶段2: 以工具性相对主义为定向满足自己需要, 有时可以满足别人的需要 习俗水平 阶段3: 以“ 好孩子” 为定向能够得到别人赞许的行为 阶段4: 以维护权威和秩序为定向尊重权威, 维护社会秩序 后习俗水平 阶段5: 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既尊重法律, 也认为法律是可以改变的 阶段6: 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

40、向根据良心做出的行为 考点1 8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2.品德发展是在个体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 3.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发展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道德认识、 道德情感、 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 其中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 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的发展过程 6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1 9 小学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德育原则 1.方向性原则 德育工作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 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学校德育区别于剥削阶级学校德育

41、的根本标志。 2.知行统一原则(也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 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 这一原则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提出来的, 并符合德育过程的第一条 基本规律。 3.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任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4.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 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 调节, 使其相互配合, 协调一 致, 前后连贯地进行, 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5.因材施教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42、、 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 因材施教, 引导学生, 加强德育的针对性 和实效性。 6.长善救失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7.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 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 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 地统一起来。 (二)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 通过摆事实、 讲道理, 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 使其明辨是非, 提高其 思想认识的方法。这是社会主义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 2.榜样示范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 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3.指导实践法 指导实践法也称

43、实际锻炼法,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在行为实践中使学生接受磨炼和考 验, 以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方法。 4.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 情感陶冶法( 陶冶教育法) 是教育者自觉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潜 7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移默化的感染、 熏陶的方法。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5.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 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 促使其发扬优 点、 克服缺点, 督促其不断进步的一种方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也称个人修养法, 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

44、地进行学习、 自我品德反省, 以实现思想转化 及行为控制的德育方法。品德修养指导法主要包括学习、 自我批评、 座右铭、 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 (三)德育途径 1.教学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 所以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 最经 常、 最有效的途径。 2.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社会生产劳动; 二是社会宣传和服务活动; 三是社会调查活动, 包括参观、 访问、 考 察等。 3.课外活动 4.少先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共青团、 少先队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校会、 班会、 周会、 晨会等集会活动也是德育的途径。 5.班主任工作 考点2 0 小学生易产

45、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多动综合征 主要特征是: 活动过多; 注意力不集中; 冲动行为。 (二)学习困难综合征 主要表现包括: 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诵读困难; 计算困难; 绘画困难; 交往困难。 (三)过度焦虑反应 过度焦虑反应是儿童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常常对学习成绩、 陌生环境反应敏感, 担心害怕, 甚至惶恐 哭闹。 (四)厌学症 主要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 讨厌学习。 (五)强迫行为 主要表现为: 强迫洗手; 强迫性计数; 强迫性自我检查;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或其他强迫行为。 8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2 1 小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一)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

46、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 一个行为发生后, 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 这个行为就 会再一次发生。 (二)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 筹码、 小红星、 盖章的卡片、 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三)行为塑造法 (四)示范法 观察、 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 榜样) , 是学生学习社会行为的重要方式。 (五)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法, 是由美国学者沃尔帕创立和发展的。 系统脱敏是指当某些人对某事物、 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 害怕、 焦虑、 不安) 时, 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 一种不相容的反应, 使其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 不再发生敏感反应。例如, 一个学生过分害怕猫

47、, 辅 导老师可以让他选看猫的照片, 与他谈论猫; 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 进一步让他靠近笼中的猫; 最后 让他摸猫、 抱起猫, 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 (六)认知疗法 埃利斯在美国创立了一种被称为“ 理性情绪疗法” 的认知疗法。 埃利斯提出了情绪困扰A B C理论。 A B C理论 A指诱发事件 B指个体对事件的解释与评价 C指在特定条件下, 个体的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情绪反应C是由B直接决定的。可是许多人只注意A与C的关系, 而忽略了C是由B造成的。B如果 是一个非理性的观念, 就会造成负向情绪。若要改善情绪状态, 必须驳斥非理性信念B(D) , 建立新观念并获 得正向的情绪效果(E)

48、。这就是埃利斯理性情绪疗法的整体模型“ A B C D E” 治疗的步骤。 91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考点2 2 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榜样示范法 4.情境感染法 5.规范制约法 6.舆论影响法 7.心理疏导法 8.行为训练法 考点2 3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 班会、 学校活动, 课外科学技术活动、 文化体育活动、 文娱艺术活动、 社区实践服务活动, 是组织 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 (二)基本方法 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安排活动。 2.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

49、动。 4.与纪念日、 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 考点2 4 小学教学评价的类型 (一)按评价基准分类 按评价基准分类, 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 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1.相对评价 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 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 较, 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02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 小学) 考点精编 为相对评价而实施的测验一般称为常模参照测验。 优 点缺 点 相对评价可以总体表现学 生之间的差异或比较不同群体 间学习成绩的优劣。 相对评价的着眼点放在个体差异上, 不注重是否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导致学生 争分、 争名次, 忽略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习评价受两头小、 中间大的比例限制, 很难反映出学生进步状态。 评定比例的限制同样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教师资格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