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 同步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魏** 文档编号:4072014 上传时间:2021-01-24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 同步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 同步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 同步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5《病毒》 同步教学设计.docx(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 病毒 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识别病毒,说出病毒的结构组成。2、知道病毒与人类的关系。3、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二、情感目标:1、关注病毒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特别是与人类的关系。2、认同病毒可以为人类利用,树立辩证的观点。3、关爱艾滋病人,共享生命。三、学习重点:1、让学生知道病毒是一种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认识到生物界的多样性。2、知道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四、学习难点:1、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特点。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同学们是不是生物圈里的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呢?从而引入本章课题病毒。(二)自主探究:(发导学案给学生)带问题阅读教材内容,勾画

2、重点,完成预习新知的相关内容。并完成探究中的自主探究,同桌交流,明确。(三)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病毒是如何被发现的?谁先发现的?病毒比细菌大还是小?需要借助什么仪器观察?并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介绍伊万诺夫斯基试验过程,感受病毒的大小。大约10亿个细菌等于一颗小米粒大。大约3万个病毒等于一个细菌大。一个病毒的大小约为10300纳米。(1纳米=一百万分之一毫米)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病毒大小。(四)精讲悟疑:1、病毒的结构:大屏幕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引导学生了解病毒的形态,加强对病毒的感性认识。再用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以及病毒的生活,繁殖过程动

3、画,让学生结合课本总结病毒的结构特点。观看图片,识别病毒形态:杆形、球形、蝌蚪形。学生观察认识病毒结构,了解病毒的生活,强化记忆要点:病毒结构:蛋白质“外壳”、内部遗传物质2、病毒的生活和繁殖: 病毒的生活方式:寄生在活细胞内,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 思考】病毒离开活细胞是否就意味着死亡呢?病毒离开活细胞后并不会死亡,它通常会变成结晶体。一有机会就会侵入活细胞,生命活动将会重新开始。3、病毒的种类:引导:我们知道病毒是不能独立生活的,因此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

4、分类依据吗?学生看书,总结: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的,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的,称植物病毒;寄生在细菌细胞内的,称为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根据形态的不同,分为杆状病毒、球状病毒、蝌蚪状病毒。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图片展示:各种肝炎病毒、艾滋病、SARS等人类没法根治的疾病。解说: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己收集来的有关手足口病的资料,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病毒有利和有害的两面。六、课堂检测1.下列生物属于病毒的是( ) A.痢疾杆菌 B.结核杆菌C.痢疾杆

5、菌噬菌体 D.大肠杆菌。2、下列有关病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病毒不能独立生活 B、病毒营寄生生活C、病毒具有细胞壁 D、病毒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3、噬菌体是()A、植物病毒 B、动物病毒C、细菌病毒 D、真菌病毒4、下列哪一项不是人类利用病毒为人类服务的实例( ) A.无脊椎动物病毒制成杀虫剂 B. 给高烧病人注射青霉素C.用噬菌体治疗烧伤病人的化脓性感染 D.给健康人注射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5、2003年1-5月,在亚洲许多国家流行SARS(非典型肺炎),这种病原微生物属于( ) A.细菌 B.病毒 C.酵母菌 D.曲霉6、下列选项中,能有效控制危害人体健康的绿脓杆菌的病毒是( ) A.动物病毒 B.人类病毒 C.植物病毒 D.细菌病毒7、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活方式是( ) A.自养腐生 B.异养腐生 C.异养寄生 D.自养寄生8、下列生物中不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细菌 B.水螅 C.烟草花叶病毒D.蚯蚓。板书设计一、病毒的发现:伊万诺夫斯基二、病毒的结构1、没有细胞结构2、蛋白质的外壳、内部的遗传物质三、病毒的生活:寄生四、病毒的种类1、动物病毒 2、植物病毒3、细菌病毒(噬菌体)五、病毒的繁殖六、病毒与人类的关系1、有害 2、有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