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含答案.docx

上传人:侗****源 文档编号:4064367 上传时间:2021-01-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1.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含答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教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测试01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时尚文化,( ),在对乡土文化的追寻中,人的心灵得到放松和净化,并获得文化的归属感;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_,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_的旅游胜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保持乡土

2、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村文化正_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_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决定着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广度。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乡土文化的情结长期存在于人们心底B.作为一种情结,存在于人们心底C.人们让乡土文化成为一种情结D.人们把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情结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

3、项是( )(3分)A.方兴未艾趋之若鹜从容不迫沧海桑田B.轰轰烈烈接踵而至胸有成竹饱经沧桑C.方兴未艾心驰神往信心百倍饱经沧桑D.如火如荼纷至沓来踌躇满志饱经风雨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B.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共识,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C.传承乡土文化、保持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文化底蘊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D.保持乡土文化、传承乡村特色成为一致共识,一批充满地域特色、文化底蕴

4、深厚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4.下面是一则社区活动通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言得体。(5分)为传承敬老的乡土精神,居委会与黎明美发学校磋商,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时间为3月3日上午9点到12点,地点是社区活动室。有需求的六十岁以上居民请按时光顾。行动不便者可与居委会电话联系,居委会将安排志愿者登门拜访。因为尚处实习期,志愿者理发水平欠缺,敬请居民们海涵。_5.下面是我校老师绘制的一张思维导图,描绘了“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的作用”,请把这个图撰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6分)

5、_二、阅读理解(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所谓“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慈善”或是“见人点个头”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人祭旗,那是军礼。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不相同的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

6、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满足社会中各份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上一代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对每个人来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路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了。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

7、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得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前人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这显然和法律不同,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道德是社会與论所维持的,做了不

8、道德的事,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曾子易箦(曾子在病重之际还坚持更换与自己身份地位不符的床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方式在过去怎样有效,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问题。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法治

9、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选自费孝通礼治秩序,有删改)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乡土社会中的“礼”并不代表文明、慈善或礼貌,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B.法律是靠有形权力来维持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C.安土重迁的乡土社会人口流动小,土地变动少,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D.礼不是靠外在权力来推行,它本身的敬畏感使得人主动服礼,这是人的本能行为。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对于“礼治”一词,文章先否定了人们对“礼”的表面认知,然后进行深入阐述。B.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指出二者在行为规范及

10、维持力量上的同异之处。C.文章例举“曾子易箦”,意在佐证“礼”有慎独克己的力量,与法律和道德不同。D.文章以“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为立论前提,阐述了礼治社会的由来和发展趋势。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与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异曲同工。B.乡土社会的稳定性,使得过去的经验经过代代相传成为传统,进而维持了礼的存在。C.当传统经验无法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由法律发挥作用。D.当今需兼顾礼治与法治,因为中国从乡土社会而来,又处在变迁迅速的世界环境中。(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91

11、1题。材料一: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的积淀与升华,5000年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卓越的过去与璀璨的今天。在自豪的同时,更应该展望未来。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来源,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回首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开辟了一条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速和平发展之路。然而相对于物质财富的增长,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快速发展,与拥有5000年历史文化的泱泱大国显得并不相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文明与中国文化的复兴是其核心内涵之一。而文化复兴与文化自信可谓相辅相成,倘若对自身文化都产生了距离感、陌生感乃至排斥、厌恶,那么何谈文化复兴与

12、民族崛起呢?因此,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意识到建立文化自信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据调查,中国公众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知、文化自豪、坚定信念、文化传承、文化交流、文化发展、文化竞争等维度的认知如下图:(摘自“人民论坛网”,人民智库研究员陈琳、贾晓芬)材料二:拥有悠久的文化传承,但却在很长时间中缺少社会文化氛围的中国,如何走向真正的文化繁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会林说,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黄会林说:“当代中国的文化正处在一个转折性的发展关头。一方面,以扩大物质生产、加快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不可能无限延伸,忽视文化力量的社会将面临精神缺钙

13、的危险。而在今天,文化艺术的自觉意识、主体意识也自然显现出来。物态、制度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文化,为心态层面的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面前一直都处于弱势地位。全球化一方面带来所谓的文化趋同,但另一方面更加凸显了各自的差异性,并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独立和自觉是融入世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费孝通曾经明确提出应该立足21世纪,加强文化自觉。因此,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在全球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中国文化被歪曲、降格、肢解,存在着被通俗文化、高度发达的美国文化日益同化的危险。面对强势文化的包

14、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摘自冰点文库)材料三: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文化自信,是因为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够自信。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发展出了一个根植在中国土壤上的文化体系,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东圣西圣,其揆一也。”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优秀基因,对当下的世界有着不可估量的正向引导力量,正可大放异彩,却见不少青年言必称西方,对自己的宝藏视而不见。相反,倒是越来越多的西方有识之

15、士,来中国寻找发展的钥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深深植根于中国的优秀传統文化,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又比如,面对纷繁复杂、真伪难辨的信息潮流,不少年轻人放弃了对信息甄别、筛选、判断的权利,拱手让于网络舆论,这也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网络上所谓的真假代替了事实的真假,网络上所谓的对错代替了事实的对错,任凭思想观念与价值判断被裹挟而不自知。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摘自人民日报李林)9.下列对材料一关于中国公众文化自信

16、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公众在了解自身文化来历、特色和发展趋向方面的意识理念较差。B.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促进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C.中国公众对自己的文化发展前景信念坚定,表现出比较积极的文化自信和热情。D.中国公众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自豪感最强,最不自信的是文化国际竞争影响力。10.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化即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没有与物质财富同步发展。B.中国当代文化由于被通俗文化、美国文化等强势文化包围,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C.中国有五千年的历

17、史文化,丰厚的文化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具备文化自信的根基。D.当代青年只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11.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如何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6分)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乡土情结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过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

18、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19、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尺,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有清一代,出国华工不下千万,足迹遍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

20、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合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而消失。12.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以不会褪色的乡土情结开篇,开

21、门见山;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C.“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活用旧典,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D.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13.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6分)_14.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

22、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6分)_三、写作(60分)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着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我曾带了学生下乡,田里长着包谷,有一位小姐,冒充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旁边的乡下朋友,虽则没有啐她一口,但是微微一笑,也不妨译作“笨蛋”。(费孝通乡土中国)上面一段文字,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请你给那位司机或者那位小姐写一封信,谈谈你的看法。

23、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第五单元测试01答案解析一、1.【答案】B【解析】文中括号前面分句的主语是“乡土文化”,后面省略了主语,根据语意,省略的主语也应是“乡土文化”,排除C、D选项。A项的主语是“乡土文化”,从语言表达简洁的角度考虑,主语和前面分句一样,可承前省,因此选B项。2.【答案】B【解析】第一处说的是传统民俗活动,后面说这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旺盛顽强的生命力。“轰轰烈烈”形容事业兴旺,也形容声势浩大,气魄宏伟,符合语境。“方兴未艾”是指事物正在发展,还未达到止境或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不合语境,因为乡土文化活动

24、不是新生事物。“如火如荼”原比喻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也符合语境。排除A、C两项。第二空是说人们纷纷到传统村落来旅游。“趋之若鹜”意思是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某些不好的事物(含贬义),不合语境。“接踵而至”意思是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人接连而来或事情持续发生,符合语境。“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语境是说人们已经开始行动,不合语境。“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符合语境。第三处是说中国乡土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从容不迫”意思是态度镇静,不慌不忙,文中没有“紧急”的语境意思。“胸有成竹”比喻熟练有把握,

25、符合语境。“信心百倍”解释为有很大的自信心,符合语境。“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文中说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不合语境。排除D项。最后一空前面说“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沧海桑田”比喻人世间事物变化极大,或者变化较快,不符合语境。“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风雨”语意太轻,不合语境。而“饱经沧桑”是形容经历过很多世事变迁,与语境相合。故答案为B。3.【答案】B【解析】该题要注意搭配不当和成分赘余。A、D项,“保持文化”搭配不当;C项“一致”和“共识”重复赘余。故答案为B。4.【答案】“磋商”改成“商定”;“光顾”改成“到场”;“拜访”改为“服务”;“欠缺”改为“有

26、限”;“海涵”改成“谅解”。【解析】磋商:仔细商量、研究;互相商议,交换意见。后面“将组织学生志愿者到社区开展义务理发活动”是商量的结论,搭配不当,改为“商定”。光顾:最初是主人对宾客来访时讲的敬语,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光顾”用在居民到活动室的事情上,不合语境。拜访:敬辞,短时间看望。说志愿者行为,用“服务”更切合实际。“欠缺”和“海涵”书面色彩重,用在给居民的通知上,分别改为“有限”和“谅解”更通俗易懂。5.【答案】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通过关键词产生连接,促进理解与创新,形成整体认知;它通过将新知识融入已有知识,促进意义学习,建立对书本的知识架构;它通过颜色

27、、图像线条有效地刺激大脑,加深读者的记忆和理解。【解析】题中整本书思维导图式笔记分为整体认知、建立知识架构和有效刺激大脑三个分支,可以依次表述;但在表述每一个分支的形成时要注意结合导图中箭买、括号等标示的顺序先叙述细枝再叙述主干即可。二、6.【答案】D【解析】A项,“相反它是极为残酷的”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的内容用现代标准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分析,选项忽视限制性成分“用现代标准看”,又丢掉了“可能”。B项,“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错误。结合“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的权力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有政治权力”分析可知,“在现代国家出现之前不存在法律”于文无

28、据。C项,“前人的经验可以直接取用”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分析可知,原文只是讲可以信任这些经验。故选D。7.【答案】B【解析】B项,“文章把礼与法进行对比”错误。结合文本内容“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加之于个人的”等分析可知,两者是并列关系,没有形成对比。故选B。8.【答案】A【解析】A项,“异曲同工”错误。狂人日记中所说的“历史吃人”,是对整个

29、封建文化的揭露和批判,而封建文化的本质就是“吃人”,如政治统治中的惨无人道的刑罚和屠杀、日常生活中的愚昧无知的野蛮行径、在特别情境中的愚忠愚孝的行为,这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主要是指精神的“吃人”。本文所说的“礼也可以杀人”是指“礼”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两者是不同的。故选A。9.【答案】B【解析】B项,“中国公众非常需要借鉴学习外来文化”错误,选项扩大范围,从材料一的图来看,学习借鉴的应是“外来先进文化”,选项变成“外来文化”忽略“先进”这一限制词。故选B。10.【答案】C【解析】A项,“文化即国家软实力,”错误,材料一的表述是“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关键

30、来源”。B项,“中国当代文化由于被通俗文化、美国文化等强势文化包围,缺乏足够的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错误,从材料二第二段来看,“中国当代文化缺乏足够定力,模仿、照搬之风盛行”的原因是“全球一体化和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D项,“当代青年只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就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说法太绝对,材料三开头说的是“青年必须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才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选项把必要条件说成了充分条件。故选C。1l.【答案】要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重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解析】

31、材料二第一段“首先应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重新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信心,发掘出中国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和第二段“我们必须有自觉的文化发展思维和战略”“面对强势文化的包围,我们不能妄自菲薄,忽视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自我更新能力,而应在全球意识的观照下,加强文化自信,寻找中国文化的坐标,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代要求接轨”,材料三第二段“青年应首先熟习自己的历史与文化,再图融汇异邦文化之所长,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有文化自信与根基,又有世界眼光的新青年”和第三段“一个成熟的社会,首先要有成熟的公民,公民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在于是否具有独立思考的理性精神,而理性来自定力”,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

32、行概括就可以了。12.【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题中B项,“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错误,文中“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强调人的成长道路在变且不好预测,唯一不变的是“思想”,选项与文章的观点正好相反;C项,“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活用旧典,极富新意”错误,因为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表达“乡土情结”的典型用语;D项,“生动具体”错误最后一段升华主旨,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不是“生动具体”。故选A。13.【答案】主要有两种情况: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

33、;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解析】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多数却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概括答题要点。14.【答案】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解析】答题时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此段内容和前文的离家等内容照应,内容上此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注意和文章的主旨联系,重点抓

34、住文中的句子“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漂洋过海,谋生异域”分析“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进而分析提升乡土情结的内涵、升华主旨等作用。三、15.【写作指导】抓住材料关键词:乡下人,城里人,“愚”,“笨蛋”,司机,小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从司机“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角度分析:乡下人真的是“笨蛋”吗?那土老头儿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见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个人擅长不一样,比如那土老头儿会种地,司机不会,土老头儿能说司机是“笨蛋”吗?从那位小姐冒充内行说“今年麦子长得这么高”角度分析,让她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道理,不能闹出笑话。参考立意:如果是给司机写信,审题范围:为人处世,不可偏执。“智”和“愚”是相对的,和个人擅长领域有关,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如果给“小姐”写信,则重点放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方面结构;书信体,分为称谓、正文、祝愿语、署名与日期几部分,正文部分要委婉地指出对方做法的不足之处,谦虚地表明自己的看法,说明理由,明确“智”和“愚”的概念和关系,等等。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11 /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