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40301695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物理分组实验教案.doc(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教案教师_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对长度的各个单位形成具体的观念。2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3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教学重点】知道怎样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长度的测量。【教学难点】知道测量的准确度是由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决定的,知道如何正确记录测量的结果。【仪器和器材】最小刻度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刻度尺各一支,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实验方法】1出示最小刻度分别为分米、厘米和毫米的三种刻度尺,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并对1米、1分米、1厘米的长度形成具体观念。2用上述三种刻度尺测量同一

2、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观察重点:刻度尺的刻度情况;教师的测量方法;测量结果的正确记录。3出示木折尺、钢卷尺、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指出其最小刻度或测量能达到的准确度。结论:长度测量的准确度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应根据测量的准确度要求,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注意事项】1要教给学生正确该数和记录的方法。当被测长度的一端和刻度尺零刻度线对齐,另一端位于两个最小刻度之间时,只能用眼睛估读,因而是不准确的,记录的数字要比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的示数多一位。2由于刻度尺的端面往往被磨损,它的零刻度线不适于作为测量时的起点线,这时可以在刻度尺上任选一刻度线作为测量的起点线。【教学反思】学生能够

3、通过实验正确使用刻度尺,但也存在误差和错误的使用方法,教师应注意强调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用停表测量时间一、实验目的:使用停表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二、实验器材:机械停表一块(量程15min,分度值0.1s),实验用小车一辆,挡板一块,斜面(长0.73m、10角倾角)一个。三、实验步骤:1观察表的量程和分度值,并检验停表的按钮和指针是否正常工作。2.在斜面上确定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终点处安置挡板3.将小车放置在斜面上,由起点处释放,同时按下停表按钮,小车运动到终点的同时再次按下停表按钮。4.读出并记录停表的读数为1.1s。5.整理实验器材。四、实验结果小车运动的时间为1.1s。测量平均速度1要求加深

4、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2通过分组实验使学生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 及他人协作的能力。会用刻度尺和秒表测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计时演示 教师准备一套并加小车学生 带滑轨的斜面,小球,刻度尺,停表,金属片,小木块各一个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 提出问题:在物理学中 ,用什么物理量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什么?速度的计算公式和 速度 的单位是什么?如何计算一个做变速 运动的物体 中时间 t内的平均速度?学生正确回答后,教师引出课 题,这节课我们练习测量物体运动时的平均速度。 观察回答1实验介绍

5、(1)明确实 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目的:是练习用刻度尺和 秒表测变速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实验原理: ,需要测量的 是小车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所用的时间。(2)了解实验仪器,学习使用秒表提问:使用刻度尺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观察:秒表的最小刻度,量程和零刻线。练习使用秒表。(3)介绍实验步骤2学生实验,教师巡视3实验结果讨论:(1)将几组学生填写好的实验表格(投影片)展示出来,对比每组数据,计算出的V1,V2,V 3是否相等。(2)物体作变速运动,在两段路中的速度分别是v1,v2.有位同学认为,这个物体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v=v1+v2/2,空 虚计算方法是否正确?说说你的意见。 完成实验讨论讨论

6、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教案 实验目标: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3、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实验器材:温度计10、 塑料杯10实验准备: 各组准备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10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实验过程:1复习温度计的使用,示范测温操作 上课开始,通过提出具体问题,复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然后教师进行测水温的示范操作。2实验: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用温度计实际测量。把每次测量的温度值计在表格里。自来水的温

7、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3我们再来测量一下,现在要求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在等的过程中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4、小组测量,教师指导。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钟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5、汇报交流。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重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固体熔化时温度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仪器和器材】烧杯(或

8、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器材】试管2个(内径各约35厘米和15厘米,如果大试管过长可截短一点),及大小试管相配的软木塞(或橡皮塞)2个,烧杯(500毫升),液体温度计(0100),纯萘粉(5克左右),角匙,接近沸腾的热水(约350毫升),一小团疏松的细铜丝,其余除搅拌器、冷水、滴管不用外同方案一。【操作】(1)将小塞子中心钻一孔插入温度计,再把温度计伸入小试管下部预先放入的一小团细铜丝之中。用角匙向小试管内均匀地加入纯萘粉,直至萘粉将细钢丝盖没。调整温度计的位置,使它位于萘粉柱的中心偏下处,但不接触管底。(2)如图318所示,将大塞子中心钻洞插入小试管,并通过大塞子把小试管固定在大

9、试管中,使两个试管各处的间隔尽可能均等。再把大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使它不接触烧杯的壁和底,而水面略高于小试管中萘粉柱的顶面。(3)用酒精灯对烧杯加热,让水保持沸腾状态,同时使小试管中的萘粉不断得到加热。当温度计的示数达到约70时,每隔一分钟或半分钟观察并记录一次萘的温度,直至萘温升至85左右为止。(4)停止加热,取出小试管并将它固定在支架上,让液态萘在空气中自然冷却,继续观察和记录萘的温度,直至温度降至70左右为止。(5)根据记录的温度、时间数据,画出萘的熔化、凝固图象。由此分析表明:晶体萘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在熔化和凝固过程中虽及外界发生热交换,但物质的温度保持不变【教学反思】学生理

10、解水的沸腾【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1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2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的,这个温度叫沸点。3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教学重点】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汽化现象。【教学难点】液体沸腾时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仪器和器材】烧杯(或烧瓶),温度计,方座支架,酒精灯。【实验方法】1如图2251所示,将水放在烧杯里(半杯即可)加热,温度计插入水中测水温。找一两位学生随时向全班报告温度。指出观察重点是水和温度计。2教师边实验,边讲解,首先看到较小气泡出现在烧杯底部,然后上升,指出这是由于玻璃上吸附空气和在水中溶有微量气体受热分离所形成的。少时,从杯底逐渐出现

11、一些较大的气泡,这些泡里含有水蒸气,但没有上升到水面就变小并消失了,这是因为水温不匀,杯底温度较高,蒸汽泡可以形成,但上升过程中,温度降低,蒸汽又凝结成水了。最后,加热到杯里水的各部都有气泡,而且在上升过程中气泡继续增大,这才是真正的沸腾现象。强调这时在液体表面和内部都在进行剧烈的汽化。由学生报出的温度是100后(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再加一会儿热,温度也不再上升,指出这个温度就叫沸点。移开酒精灯,停止加热,沸腾现象随即消失。说明维持沸腾是需要热量的,这些热量不是升高水温,而是进行汽化,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3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如“目的和要求”中的三条结论。【注意事项】1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一开始就

12、使用热水。2如能使用半导体温度计,由电流表显示温度(或者用演示温度计),可以使全班学生都能看清温度变化。3如果烧杯擦得特别干净或用烧杯中的水曾煮开过,这时,由于气泡产生条件不足,致使沸腾时气泡发生不太剧烈。如在水中投入少许碎瓦粒,则沸腾现象格外醒目。【教学反思】对于沸腾的实验生活中比较常见,因此实验特别成功,个别同学出现错误原因是操作不正确,注意实验环节的强调。光反射时的规律【教学目标】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1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2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重点 】总结光射到物体表面上发生反射的规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

13、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学难点 】反射的规律:【仪器和器材】光的反射演示器,其结构如图231所示,M是一块平面镜,镶在一块木板上,白色光屏E垂直固定在木板上,白色光屏F可以绕垂直于镜面的ON轴转动,E、F屏上画有以O为圆心的圆弧,上面标有刻度。平行光源(J2501型光具盘的光源),低压电源(J1201型)。【实验方法】1调整光源的位置,使一束光沿平面E内任一直线AO射到平面镜上的O点。绕ON轴转动平面F,寻求由O点反射的光线,只有当平面F和平面E在同一平面内时,才能在F上见到反射光线,平面F在其他位置时,F上都没有反射光线。得出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14、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的结论。2平面F和E处在同一平面时,观察到光的反射,从E、F屏上读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值,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3在平面E内改变入射光线的角度,重复步骤2。总结得出反射定律。4先使平面F和E成任一夹角。转动光源的位置,在E平面内看到反射光线。转动平面E找到入射光线和法线所在的平面,加深对反射定律的理解。【注意事项】1初中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理解反射定律中线和面的空间关系是一个难点。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直观地建立起光的反射图象。2入射光线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为了在光屏上显示出光传播的路线,入射光带的轴线及光屏需成一个较小的角度。同样,反

15、射光线也是具有一定宽度的光带,因此,当平面E及F有较小的角度时,光屏F上仍能有短的亮线。实验时要注意尽量减小光带的宽度,并且避开这个较小角度的位置,以免造成混乱。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教学目标】验证平面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平面镜里成正立的虚像,像和物大小相等,它们的对应点的连线跟镜面垂直,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仪器和器材】平板玻璃一块,两根相同的蜡烛,木板一条(约60154厘米)。木板中央有窄槽,可将平板玻璃垂直地卡在木板中央,木板的侧面从中央向两边画有等距离的刻线。【实验方法】1按图251组装好仪器。使平板玻璃正对着全班同学,在玻璃后面

16、放没有点燃的蜡烛甲,前面放点燃的蜡烛乙。移动没有点燃的蜡烛(或点燃的蜡烛)的位置,直到从玻璃前边的各处看到玻璃后边的蜡烛甲好像也点燃为止。2将装置仪器的木板转过90,让同学看到蜡烛甲并没有点燃,说明刚才看到蜡烛甲好像点燃的情形,实际是点燃的蜡烛乙在平板玻璃里成的虚像。虚像是正立的,和物体大小相等,虚像的位置和蜡烛甲完全重合。3观察蜡烛乙(物)和蜡烛甲(像)的位置,可以看到物和像的连线跟玻璃(镜面)垂直,借助于木板侧面的刻线,可得到物和像距镜面的距离相等。【注意事项】1为了使全班同学在各自座位上都能看到平板玻璃里的虚像,平板玻璃的高度要比蜡烛高一些,宽度要足够大。如图252所示,在PSQ范围内都

17、能看到镜面里的虚像。它的范围及玻璃的宽度以及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关。2选用薄一些的平板玻璃做实验,效果较好。因为玻璃厚了,会明显的看到由玻璃前后表面反射所成的两个虚像。3平板玻璃要垂直地卡在厚木板的中央,玻璃如果倾斜或晃动都会改变虚像的位置,影响实验效果。4实验时,玻璃后面的背景应暗一些。【教学反思】学生通过实验进行交流,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加深记忆。光折射时的特点实验目的探究光的折射的特点实验仪器及使用时注意事项:玻璃砖、印有量角器的白纸、激光笔注意:玻璃要轻拿轻放,不要弄碎;使用激光笔不要始终亮着实验的原理及方法光的反射规律实验中注意的问题实验中注意观察折射光线的位置,在实验时激光笔发出

18、的光不要对着学生的眼规范操作玻璃砖一定要紧贴白纸实验步骤:1、将玻璃砖放在印有量角器的白纸上。2、用激光笔射出一束光,以某一角度射到玻璃砖的空气的界面上,注意观察进入到玻璃砖内部的折射光线的位置,比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3、改变入射角的大小,重做实验两次4、用一束光沿法线方向垂直射向玻璃砖,观察折射光线的方向。5、总结出光的折射的特点实验记录次数入射角(度)折射角(比入射角大还是小)垂直入射折射角大小变化123结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

19、向不变。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目标】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教学重点】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教学难点】实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仪器和器材】光具组,蜡烛。光具组是专供初中进行光学实验的一种仪器。仪器如图261所示,它包括3个三角形(或圆形)底座、凸透镜、烛台、毛玻璃屏及刻度尺。【实验方法】1组装调整仪器将各零件组装好。然后以凸透镜中心高度为基准,适当调整毛玻璃屏和烛台火焰的高度,使它们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利用三角底座,把它们调在一条直线上。这个步骤称

20、为“对光轴”,这一步骤在光学实验中是比较重要的,所以应特别重视。2实验以凸透镜为基点,向烛台方向量出一倍焦距(即100毫米)、二倍焦距(即200毫米)的距离并作出标志。将烛台放在距透镜大于200毫米的位置上,移动毛玻璃屏,使毛玻璃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实像。观察这个实像,看它比实物是大了还是小了,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测出像距(即毛玻璃屏距透镜的距离),它及焦距、二倍焦距有什么关系?(大于、小于或等于)改变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按表261顺序进行实验。把每次实验的结果记入表中。物 距 u像的性质像的位置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及物同侧及异侧像距vu2fu=2ffu2fu=fuf【注意事项】1

21、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光具座(J2507型或J25071型)和学生电源(J1202型或J1202l型)代替光具组来完成这个实验。2在不具备遮光的条件下,用白屏代替毛玻璃屏实验,效果会好一些。3移动烛台和毛玻璃屏时,要注意保持它们的中心在一条直线上。为此,可以在基座的一侧划一条直线,让基础侧面贴着直线移动。【思考题】1用普通相机照相时,镜头对准了景物后,为什么还要调整焦距(俗称“调焦”)?这是在调整透镜焦距的大小吗?提示:这是为了调整透镜的位置,使景物的实像恰好落在底板上。并不是改变镜头的焦距。1 照相机照出来的像,一般比实物小,这时景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应在什么范围?提示:应在镜头两倍焦距以外。【教学反

22、思】学生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失误的地方进行交流,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找出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实验活动: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导入:对话:生1:只要把一枚大头针放到天平上称就行了。生2:应该在托盘上多放一些大头针来称。生3:应先测一空杯质量,再将一枚大头针放入空杯中测出总质量,两次测量结果相减即得大头针质量。教师指导:1、 阅读实验要求。2、 讨论:上述三个同学哪个方法正确?为什么?3、 了解实验的目的、器材。4、 设计实验步骤。5、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序号数量总质量单个质量11210032006、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师检查、指导。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动手实验,

23、也可以边做边商量,看哪组实验做得又快又好。做完实验后思考,针对上面实验设计提出有关问题,其他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若某组抢答不完善,其他组可继续抢答,抢答完毕继续自由提问,再抢答,直至完毕。组长评价:如果都动手实验,可获1颗红五角星;如果实验有一半以上的同学成功,再加获1颗红五角星;提出问题或抢答成功的组,按评价小组的评价再加获红五星。7、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让学生体验到测量微小物体的质量可以采用测多算少的方法(累积法),此结论应由学生直接去体验。8、 各组交流实验数据。如果偏差较大,要分析原因。9、 讨论:怎样测量一个微小物体的质量?以前哪些实验用过同样的方法?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也要用这

24、种方法?问题思考及训练1、用天平称一粒米的质量,下列方法中相对比较简便而又正确的是( )A先测出100粒米的质量,再通过计算求得B把一粒米放在一只杯子中,测出其质量,再减去杯子的质量C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仔细测量D把一粒米放在天平盘里,反复测量,再求平均值2、如何利用托盘天平很快知道一盒回形针的数目?写出步骤及关系式。步骤:1、 调节托盘天平,使之平衡;2、 测出10根回形针的质量为M1;3、 测出一盒回形针的质量为M2;4、 求出回形针的数目N。关系式:N= M2/ M110实验活动:测量水的质量1、 估测烧杯内水的质量,记录下来。2、 讨论:测液体质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测量液体质量时,由于

25、托盘上不可直接盛放液体,这就要先测容器的质量,即先测量空烧杯的质量,再测量烧杯和水的总质量,最后把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即为水的质量。这种方法对于有腐蚀性的化学药品或牛奶、油等黏性液体同样实用。3、比较不同的实验方案,找出缺点,指出测量值偏大还是偏小。 A先测烧杯和水的质量,再测烧杯的质量。B 先测烧杯的质量,再测烧杯和水的质量。评价:方案A的缺陷:水不易倒干净,测量值偏小。因此,方案B较好。4、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根据选择的最佳方案,分工、合作完成实验。(要求同上)合理的顺序应该是:(1)、测空杯的质量(2)、把水倒入杯中(3)、再称杯和水的总质量(4)、计算出杯中水的质量(M水=M总M

26、杯)探究四中物质的质量及体积的关系一、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纯水、(小铁块、小铜块)、小石块、细线、烧杯、量筒、天平二、探究过程:(一)、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及他的体积有什么关系?(二)、猜想:引导学生猜想猜想依据:让学生根据自己猜想说明猜想的依据 (三)、实验过程:1、实验步骤:(1)调节天平,使天平平衡 (2)测空烧杯的质量m1;将水倒入烧杯中测得总质量m2记录实验数据 (3)将烧杯中的水倒入量筒中 ,测量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4)在烧杯中加入更多的水测其质量m3重复步骤;记录实验数据 (5)用天平测出小石块、小铁块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 (6)在量筒中加入适量的水并将小石块、小铁块用 细

27、线栓好后放入量筒中,测出其体积,记录实验数据 (7)实验结束,整理实验器材,处理数据。测量盐水和小石块的密度一、体积的测量1、量筒:量筒是用来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如图1所示(1)量筒上的单位一般是ml,1ml=1cm3(2)量筒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选:选择量程及分度值适当的量筒;放:把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测:若量筒内的液体内有气泡,可轻轻摇动,让气泡释放出来;读:读数时视线要及量筒内液面的中部相平,即要及凸液面(如水银)的顶部或凹液面的底部(如水)相平,如图2乙所示。2、测量固体的体积(1)形状规则的固体可以用刻度尺测量相关的数据,再根据体积公式计算出来。(2)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排液法”

28、间接地测定下沉物体(如金属块、小石块等等)的测量方法a、先在量筒内倒入适量水,读出其体积V1;b、将物体用细线拴住轻轻放入水中,并使水全部淹没固体,读出水和固体的总体积V2;c、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漂浮物体(如石蜡、木块等等)的测量方法:沉坠法或针压法沉坠法:就是将漂浮的被测物体和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细线拴在一起(物在上重锤在下),先用手提着待测物体上端的细线,将重锤沉入水中(被测物体不能接触到水),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V1;再把被测物体和重锤一起沉入水中,读出此时量筒的示数V2;最后计算固体的体积V=V2V1。针压法:和下沉物体的测量方法相似,只不过是设法用细针将被测物体压入到水中使其全

29、部浸没。二、密度的测量1、原理:,所以用天平测出物体的质量,用量筒测出物体的体积V,就可以求出它的密度。2、测固体的密度固体的质量可直接用天平称得,外形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可通过“排水法”来测定,然后,根据密度定义求得密度。步骤:a、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b、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的水的体积V1;c、把石块放入量筒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d、算出石块的体积V=V2-V1;e、利用公式算出石块的密度。3、测液体的密度先测液体和容器的总质量,然后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液体,并测出这部分液体的体积,再称出容器及剩余液体的总质量,两者之差就是量筒内液体的质量,再用密度公式求出液体的密度。步骤a.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b.将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的一部分,记下体积V;c. 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算出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m1-m2;d.利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第 1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