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docx

上传人:0****3 文档编号:40259616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看见读后感1500字范文5篇 有一种精神守望,叫柴静观察。那读完柴静观察这本书,大家有何感受呢?来看看我细心为你整理观察读后感,盼望你有所收获。 观察读后感 读完了观察,这是一部特别尖锐,特别深刻的著作,来自一个调查记者近十年的经受和感悟。豆瓣评分8.8,它值得这个分数。书中有大量的金句,上面只是摘抄的一个特别小的部分,大部分都精彩而有哲理,不像后会无期一样矫揉造作。 这本书的主线是对一个细节的思索:在做双城的创伤的时候为留守儿童擦了眼泪被摄像师记录了下来并且在电视上播放了,这个举动引起了大家的争辩,关于记者的角色,毕竟应当完全客观理性,不带一点情感,还是说应当有感情的渗透才能浸润出一个好的采

2、访作品呢。丰富的采访经受使得她对这个问题不断有反复的观点和视角。有时候真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了,许多人看到一个新闻的时候,先感性地推断好人坏人,或者强者弱者,然后对弱者怜悯对强者愤恨,以此为基础的采访必定是不客观不全面不理性的。 希拉里在耶鲁的毕业演讲中说我们首先要支持真相和规律,不仅仅在学术争论中这样做,而且要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践行这个理念。柴静也有剧烈的这个理念,一方面追求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全面的真相,一方面用规律把整件事穿起来,这不仅是记者要做的事情,也是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和可以做的事情。 还有一点感受很深的是归属感,许多人纯粹是由于没有归属感所以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所以选择加入犯罪团体或者

3、作出很令人不行思议的事情。归属感的重要性在于,当我在一个集体中的时候,大家做同样的事情,我会觉得我做的事是对的,从而有一种安心。有人说中国现在的许多问题的根源在于没有信仰,我深以为然。中国人曾经是很有信仰的,人们信仰共产主义,在五六十年月,一首国际歌,一本.语录就可以把人们紧紧团结在一起,像雷锋焦裕禄那样的为了集体不惜牺牲自己一切的人大有人在,人们在集体中情愿付出,他们是幸福的。宗教也有这样的力气,我觉得倒不肯定是对神的信仰,而是每周聚集在一起祈祷或者一起唱歌给人们带来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会让人们觉得幸福。(广场舞给人带来的幸福感唯恐也是由于这个缘由吧。)另外,还有一个特别好的特点是神父的制度,

4、人们做了错事可以找到神父忏悔,这种忏悔是一种心理的排解,能大大削减人们发生心理疾病的可能。没有神父的我们,有其他人可以倾诉就还好,否则只能把全部的苦痛压在心里,就像弹簧一样,压得太紧可能会突然暴起,像药家鑫和最近的滴滴顺风车杀人案一样,造成不行弥补的损害。 一方面是归属感的缺失,一方面是心理询问制度的严峻缺失,造成了现在许多人的心理疾病。消失心理问题最多的集体,一类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另一类是父母性格存在缺陷的状况。总而言之,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巨大,所以当自己没有力量训练好孩子的时候不应当急着去做父母。做父母可以给人带来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自己是爽了,可以假如

5、没有给孩子以良好的训练,那么对孩子的损害是一辈子的。 还有一个感想是原来柴静也有许多缺点,原来她也为自己的缺点而倍感苦痛,比如矫情,比如急躁,她问卢安克我怎么老没方法转变我的弱点?,卢安克说假如那么简单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这里深深震颤了我,那一章叫做无能的力气,我们不是完善的人,必定的会有力所不能及的事,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事物自己会进展的,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好。我也觉得自己有许多缺点,比如短视,脆弱,也对此感到很苦痛,但是其实没有必要,我会越来越好的。究竟,假如那么简单的话,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观察读后感 在接触观察之前,对于柴静我算是一无所知,很无意地从同学里借到书

6、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读了下去。观察虽然是柴静10年从业来的自传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读过的名人自传比如巴菲特自传、乔布斯传比较起来,观察对于自己的胜利的方面和阅历描述几乎没有,而是运用了超多的细节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动地还原了本人亲身经受的重大大事的过程,同时把大事任务包括柴静自己的感受相当细腻的表现出来,表现了柴静在苦难和苦涩下内心和潜力一步步地困难成长。 观察一书涉及了相当多的中国重大大事,几乎全部的重大大事我们都能看到柴静奋斗在最前线奔波不停的身影,在这奔波之中也让她渐渐的成长起来。对于我而言,观察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端详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有一些事当时我还年幼,只是跟随着当时主流媒

7、体的看法。能在时隔多年后能再次看到大事的真相的还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对事情的偏见,有了更深刻更精确的体会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属药家鑫大事。观察让我们有机会从药家鑫的内心想法的角度再度端详整件事的经过,而让我竟然惊异地发觉这个被全中国主流媒体断定为杀人魔、看似罪无可赦的药家鑫竟然也有那么无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个选错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观察还让我们看到了非典时期从医人员的艰辛和巨大的生命风险,每一天都与死神是如此的近;让我们观察了还有卢安克那样悄悄无闻地为我们农村训练事业奉献的外国人没有观察,没有柴静的专心寻求和发觉,或许很多事情的真相和很多悄悄无名的人就将这么一向被沉没在时间的潮流中了。

8、勇于质疑并尽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静在观察中所散发出的作为一名记者最最宝贵的精神也是我被观察深深吸引的缘由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锅问究竟的干劲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时候是在对事事保留着浅尝辄止的态度,过去的是由于学业排的时间很紧急实在是很少时间做些自己的事,浅尝辄止无可厚非。来到了高校,时间上相对自由了很多,在保证了学业的基础上,是该用方案规划好课余时间认仔细真地学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的时候。其次,观察还让我真正理解并学会了用客观公正的眼光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并专心发觉身边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权威的媒体也会有偏颇失实之处,盲目跟风并随便评论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和损害。 观察一书中描述的10年从业来一

9、步步地成长历程也相当精彩,对于刚走入高校的我如何调整自己不久的将来投身于工作时的心态尤其具有现实好处,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将来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长都布满着相当多的苦涩和困难,每一次蜕变或是来自于或是刚入业时的经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辈的不经意的话和深刻的指导等等方面,一点一滴积累起来完成了从量变转为质变的过程,也从一个刚进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这天受到众人瞩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晰,在看观察的同时我们也是在和柴静一齐成长着,以她的视角端详着在这片56个民族共享的中华大地上,发生过的那些在我们心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的以前。观察中,我没有刻意选取标志性大事,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

10、超多的报道里,我只选取了留给我剧烈生命印象的人,由于工作的缘由,我恰好和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的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背一遍遍的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我明白这种摇摆是危急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担心。这就是柴静在观察中的原话,最本真和朴实的一段话。在发售观察一书后,柴静在微博上经受了大起大落,毁誉参半。但她并没有表现出相当的大起大落的回应,不争不辩,照旧在她的岗位上悄悄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也是她在书外同样表现出的那份本真朴实的气质吧,只能让人远远地仰慕。 最终,观察带给我的不仅仅仅是书籍资料上的的享受,也让我能有机会熟悉了一位很顽强很了不起的中国记者柴静,从书和

11、身上我都同样收获丰富,也期望这份收获今后还能带给我更多的有好处的启示和指引吧! 观察读后感 当今年上半年柴静的观察在微博里被广泛热议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揭黑爆内幕的书,当看完这本书,发觉这只是身在央视的记者柴静对某些采访主题的还原事实的回顾和内心想法的呈现就是这些回顾和呈现还引来那么多的争议,或许只能说明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太稀缺。 当李承鹏把央视解构得体无完肤,当中国人对柴静说凡央视赞成的,我必反对,当外国人对柴静说中国没有真正的记者,我首先对柴静深表怜悯和鄙视。在体制范围内,在种种约束中,在每走一步都像深化雷区的状况下,柴静还能和她的团队做出些真情表达、真心探究的节目,实属不易。但是随之而

12、来的一个问题是,早已不看电视者如我,没什么机会在电视上一睹柴静的风采,而基本被宫廷戏、偶像剧、相亲秀吸引的广阔电视受众,又有几个情愿一睹柴静的风采? 柴静观察的是人,是在一个个大事背后真真实切、实实在在的人,无论他们是非典中夫妻双双离世的高级干部还是小城中一个个服毒自杀的学校生,无论他们是征地大事中大言不惭的企业家还是女监中杀夫入狱的温存妻子,无论他们是说出我只是厌烦屈服的公益律师郝劲松还是备受谩骂的虐猫大事女主角,他们是人,他们有自己的成长轨迹、人生路程,他们或有别无选择的苦痛,或有水到渠成的过失,或有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言,他们是多面的、冲突的、扭曲的大众中的一员。 在观察中,有许多被公正呈现

13、了的早已被贴上标签的反面人物,这可能也是这本书最引发争议的地方。对大众来说,很简单因大事本身就对别人枉下推断,然而对记者的采访来说,最重要的却是从大事的前因后果来还原对立双方个人的心理和行事轨迹这却很简单被大众误读为怎么可以为坏人说话,最典型者如药家鑫。当关于药家鑫的调查播出之后,许多人质问柴静,你怎么可以播放一个杀人恶魔弹钢琴的场景?你怎么可以为他们的父母说话?早已被大事点燃怒火的观众却不知道,药家鑫接受公开采访的那句再次点燃众怒的话农村人难缠,后面还有一句颇令人怜悯的我怕她没完没了地缠着我的父母,被剪掉了。柴静对药家鑫大事的穷追不舍,自己也不甚清晰目的,这在她与以前的采访对象一个被心理医生

14、和她的采访挽救了的曾患抑郁症的叛逆少年的争论中找到了答案,她只是想公正呈现药家鑫当时作出捅刀行为的想法,并且告知大众其实完全可以避开此类大事的发生。家庭训练里不应只有严峻,被父母架上的责任和重担越多,孩子越可能往适得其反的方向进展。 柴静观察的人当中,还有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是卢安克,这个来自德国的志愿者在一个小村里过着清道夫似的生活,陪伴着村小的孩子们,守护着他们的纯真。他在那里算是支教,却没有工资可拿,由于他不情愿做为提高分数而教学的老师。他的收入来源仅仅是翻译书籍的些许稿费,他也基本没有温饱以外的物质需求(在这里我有所疑问的是,常写博客的他确定有互联网需求,但是他所在的村小能满意他吗?)。

15、他跟他的同学打成一片,他爱着他们,依着他们,任由他们进展自己的天性,同学跟他一起比跟父母一起亲热和拘束许多。他没有作出任何的成果,也没有教出一个拿得出手的同学,但是他的故事,他的经受,他的任由天性进展的无能状态,却时刻在颠覆你的常识和价值观。正如柴静所说,卢安克并不是要打翻什么,他只是掀开生活的石板,让你看看相反的另一面。不知为什么,看完卢安克的故事,特殊想联系一下他,告知他有这么一个为他感动的观众在支持他,但是却发觉他早已因种种缘由离开他情愿扎根下去的广西小山村,以及中国这个讲求名利和实效的国家。 最终,当看到柴静这样央视鼎鼎出名的记者也感叹买不起北京市区的房子时,作为读者的你会不会有那么一

16、丝怜悯甚至幸灾乐祸?另一方面,假设她只是想通过捷径买套房子以便接父母过来养老,你又如何正言辞地责备她在山西煤矿事故的责任人面前,对一叠叠的美金现钞没忍住诱惑?假设而已,她抵住了诱惑,所以成为了饱受热议和备受追捧的柴静。 观察读后感 我渴望呆在最安静的角落里,被最热闹的声音包围。 来自柴静的日记。 这个时代盛产名人,特殊是和媒体沾边的,有人说把一头猪放在CCTV演播室里也会出名。这话虽然有褒奖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夸张。 初闻柴静出书是去年冬天的事了,当时自己没有太大的感觉,哦,柴静也出书了,心想。那时也不知道她早先出过一本书。反正名人都出书吗,白云都出了,柴静差啥呢。 后来看了她的新书发布会

17、,打算入手。白岩松说,人们怀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妙的,人们号称最幸福的岁月其实往往是最苦痛的,只不过回忆起来特别美妙罢了,你经受的时候或许觉得很慢很难甚至很痛很苦,但经受过再回首的时候往往却特别怀念。十年的心路,情愿并能够呈现出来就值得一看,尤其还是柴静,英勇、务实而又颇具文艺范的这种,我们喜爱。 当当下单后很快就收到了书,看到封面马上想起了某网友的批判:不带这样的,只PS柴静的脸,任由大爷们一个个跟陈忠实似的。呵呵,权当是花絮了,其实我倒觉得封面照片蛮亲切。估量柴静也是有所考虑,所以在新书发布会上还特地说明白关于封面的设计思索。观察有405页,挺厚的,乍一看觉得还是对得起它的价钱。装帧朴实,没

18、有一上来好几个大彩页,没有众多大牛的联袂推举,让人感觉很踏实。书脊上的抱负国三个字像天涯的彩虹。 舒浅浅同学先行阅览,春节之后轮到了我,从黑龙江回天津的火车上开头,当然,我是平常心读柴静,没有刻意崇拜,也不带有柴静只是徐静蕾和朱军的合体之类的偏见。我平常读书是很慢的,这次还是很慢,但也有不同,由于书中的内容,间或会呼吸困难、甚至伤心唏嘘,打开这本书,你就不禁跟着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与往事里穿行,观察 初见陈虻,比你对成名有心理预备吗这样稚嫩的问题更稚嫩的是柴静那份稚嫩的心高气傲。 进入央视,溃败紧跟着溃败,但或许溃败就是蜕变的躯壳,就像她书中后来的数次蜕变,没完但总有益。 非典,在我们还在高校

19、里由于不能出校门玩而埋怨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诞生入死奋战在阻击非典的第一线。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开阖,原来暖和窄小的自我,瞬时被生命拉开了无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家乡情节是每个游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这里文字的沉重让我感到哀痛,哀痛于那样深深的恋下,眼看失去的无能为力。当然,这段故事也同样贯穿于着柴静与奶奶的那段暖和记忆。 卢安克,无能的力气,一切成熟的规律被推翻,重建,又被毁灭,反思。 当人们全在咒骂药家鑫和虐猫女的时候,柴静给我们叙述了两个怎样由于不同悲剧造成的悲剧。人最大的慈善是给生命一个救赎的机会。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观察、面对那苦难与原罪的种子,甚至是恶开出的花。这些,普遍存在于

20、我们这些和善人的心里。 陈虻,以及老范、老郝,这些亦师亦友的伙伴,与他们的感情如同血肉已经伴随生命而结合在了一起,走过人生最难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向生疏的人传递这些成长的记忆,是一种功德。这里面有痛,有泪,有苦难,有微小的欢快杂阵其中,这一切,构成繁复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们去遭受,观察。 观察是记载柴静个人的心路历程的白皮书,是中国.进展变迁的备忘录,想怎么定义,因人而异吧。但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它会这么受欢迎,我想,也许是由于柴静不断拾取令人感动的过去,令人心碎的回忆,更难为宝贵的是那触及灵魂的思索,在这物欲横流、犬牙交叉的时代,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

21、感悟,永久是我们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相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多有禅意! 也很喜爱书中的另一句话:许多事情,是由于有人信任,才会存在。 想起王筝的那首歌,我们都是好孩子,我们都是好孩子,异想天开的孩子,信任爱可以永久爱。 信任吧,由于生命本身就是一场梦的旅行。 信任吧,由于许多东西唯有你信任,才会拥有。 就象陈锡文发给柴静的短信里说:我们做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人们连续对明天有信念。 观察读后感 封面是柴静采访中的照片,几位满脸皱纹的老农笑着围坐在一起,一个小伴侣也毫不怯场地在大家面前玩耍。我知道,在农村能让老

22、人和小孩如此放松地消失在摄像机前,那绝不是简单的事情。翻过来是柴静的简介,寥寥几句写完了她的工作简历,不像很多名人出书,会在简介一栏写满各类获奖信息或头衔。 书名观察,简洁得不能再简洁,但认真揣摩,其实大不简洁,由于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很多片段式的思索,这些思索犹如散落的珍宝,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假如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召唤。

23、在很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晰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好像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晰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观察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打算告辞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打算了柴静后继采访的胜利,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阅历和熟悉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头的奇怪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熟悉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全

24、部未经过生活摔打的抱负主义者的通病;以抱负横扫一切,以道德端详一切;拒肯定简单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法;不讲规律,不追求精确性。说究竟是一种惰性,究竟追求精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快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由于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疼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许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推断,要做的只是精确地呈现,根据事物进展本身的规律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唱歌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

25、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阅历。就像她敬重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阅历以及由阅历升华出来的才智和直觉去做最精确的推断。或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洁地说,就是回归寻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

26、姐的苦痛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预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反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生疏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熟悉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像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像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缘由),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27、我认为,全部的章节里,无能的力气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全部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索、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一般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其次,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训练。既不行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当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进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训练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

28、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成功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模糊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转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许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厌烦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哄骗,不依靠门户,不依靠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给予我的那个世界。 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

29、的柔韧度好像是她可望不行即的,至少临时是。她关怀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艳羡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索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头。她还需要连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当如此。 最终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伴侣)的故事也特别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果绝不是偶然,由于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忠厚、孤独;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伤心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看端详,彼此悄悄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打算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惋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辞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这好像也违反了职业精神,但管它呢,谁让她们相互之间如此眷恋,谁让她们有过这样一段无与伦比的傲慢的旅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