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40122613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0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教学目标: 一、识记及理解 记住隋统一全国的时间,唐太宗的姓名和年号,隋唐两朝的都城,了解“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及方法 通过概述隋文帝及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探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让学生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隋朝的同意,使学生认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学生探寻“开皇之治”“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领悟国家同意以及正确的方略、政策是经济发展、国力强盛的重要前提;通过对唐太宗的评价使学生认识他在历史

2、上所起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初步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贞观之治” 二、难点: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 2、“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 教具:小黑板、挂图课型:新课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联系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相关内容导入: 教师设计问题: 1、北魏孝文帝统一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1)借鉴汉族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实施一系列的新制度,加强对经济和官吏的管理。 (2)迁移都城。494年,孝文帝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今河南洛阳) (3)大力推行学习汉族文化风俗的政策。 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黄河流域民族大

3、融合的进程。(汉人胡服、胡人汉服) 2、南方开发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三国时候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民大量南迁;(2)南北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3)孙吴政权重视发展生产。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原因:(1)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2)南方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发展经济; (3)社会相对安定;(4)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教师归纳:第一、自东汉以来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受到高度发达的汉族经济文化的影响,在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逐渐及汉族融合,同汉族的差别越来越小。同时,南北政权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 第二、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汉人南迁,促使南方经

4、济发展,到隋朝统一前,南北经济差距已大大缩小。南北经济的发展,要求冲破南北对立的政治格局。 第三、长期的分裂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人民渴望南北统一。 第四、隋朝建立以后,隋文帝发挥个人的作用,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发展生产的政治、经济措施,加之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使北方政治、经济得以发展。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大大超过了南朝,形成了北方统一南方的态势。 引入教材第一目:隋统一全国及“开皇之治” 3、学生阅读教材P2第一目:隋统一全国及“开皇之治”的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都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以长安为

5、都城的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把隋文帝杨坚统治时期叫什么,叫这个名字的原因是什么? 生:“开皇之治”,原因是:隋文帝为了巩固其统治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1、在政治方面:只要是改革政权机构,重视选拔人才。(在中央确立三省六部制度,在地方改为了州县两级制,为了选拔人才初创科举制。)2、在经济方面:一方面兴修水利,大力发展农业生产;(隋朝大运河在605年开始,到610年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

6、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另一方面减轻赋税徭役。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之隋文帝提倡节俭,在开皇年间,出现了历史上的盛世局面即“开皇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二目隋朝的灭亡及唐朝的建立然后回答教师提问: 1、隋文帝死后,统治隋朝的哪个暴君导致了隋朝的灭亡?灭亡的时间是什么? 生:隋炀帝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 2、建立唐朝的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教师归纳:隋朝官员李渊及其儿

7、子李世民起兵反隋,618年隋朝灭亡,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组织学生学习第三目“贞观之治” 学生阅读,思考老师问题: 1、唐太宗叫什么名字,他的年号是什么?都城在什么地方? 生:李世民,年号贞观,都城在长安。 师: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那请大家再从书上找找他登上皇帝宝座经过的故事。 大家看完了,我们再来看看唐太宗是怎么从隋朝的灭亡中吸取教训的。请大家接着把P4的第一自然段看完回答老师的问题。 2、唐太宗使国家长治久安的方法是什么?他的方法可以从什么故事中表达出来? 生:他遵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古训,基本上作到了广开言路。促成了当时良好的政治

8、风气的形成,这在封建社会是少有的。 魏征和唐太宗的故事。 师:同学们很聪明都可以很容易的找出答案,那我们现在来看看唐太宗到底是用什么政策来使自己治理国家的时代成为盛世的。请同学们看P4-P6的教材内容回答以下的问题: 1、唐太宗治理国家的政策是什么? 生: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1、政治方面,选用良吏,提高行政效率。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3、简法轻刑,调整修改法律。4、教育方面,重视教育,大力培养人才。5、在民族政策方面,实行恩威并重的政策,改善民族关系。 2、你认为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派代表回答:略 师: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

9、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及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 3、你这样评价唐太宗? 生:略 师: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

10、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小结本课:师生一起利用议一议来小结 隋朝和清朝有什么相似之处;以实物代替徭役对农民有什么好处?然后结合本课重点“贞观之治”来进行小结。 并完成课后作业。教学后记: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教学目标: 一、识记及理解 记住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的姓名、唐玄宗前期的主要年号、唐朝的鼎盛时期,知道武则天、唐玄宗治国的基本史实,理解开元时代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盛世形成的原因。 二、能力及方法 通过学习武则天、唐玄宗治理国家、发展生产的措施,比较唐玄宗及唐太宗的政绩,提高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1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鉴赏能力;通过对武则天的评价,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正确评价人物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了解武则天、唐玄宗任用贤才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明白当今国家主张尊重人才,重视发现、培养人才的道理;通过了学生领悟崇尚节俭、抑制奢侈是国家积累财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而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开元盛世” 二、难点:评价武则天 教学方法:小组探讨法 教具:小黑板、教学挂图。课型:新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问题回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 1、“贞观之治

12、”时代的皇帝名字叫什么?他治理的时期为什么可以达到这样的一个盛世? 2、请你对这个李世民做出评价? 学生回答: 1、答:李世民,他治理的时候是因为:一是唐太宗吸取历代、特别是隋朝灭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唐太宗认识到秦朝灭亡于秦始皇及秦二世的暴政,汉朝衰于汉武帝的骄矜,隋朝灭亡于隋炀帝的暴虐。明白“君依于民,民依于国。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的道理。因此,他经常及臣下商讨前代兴亡的经验教训,权衡得失调整、制定治国方针。二是唐太宗指定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巩固政权的措施直接产生的作用。入教材中唐太宗五个方面的治国政策。三是唐太宗本人的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四是国家统一,

1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所以可以达到盛世。 2、答: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措施,促成“贞观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他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帝之一。但是在晚年时候骄傲自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教师指出:“唐朝历史上有两个证明的盛世时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个盛世即”贞观之治“,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唐朝的第二个盛世”。 二、女皇武则天 学生阅读P8P9内容回答教师问题: 1、我国唯一的女皇帝名字叫什么?她的国号是什么?她是从谁的手里拿到皇帝位置的? 学生:武则天、周、唐高宗的手里拿到的皇帝的位置。 2、

14、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这个内容: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回答 学生:略 引导学生得出如下的结论: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的期间,促使唐朝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打下基础。武则天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不可避免地有她武断、腐化的一面,这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化了矛盾,但从总体上来看,她仍不失为历史上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她的政策好的方面,找出她的不利治理的方面。) 教师归纳小结: 武则天的政绩:政治方面:第一、打击旧的士族势力。第二、发现、重用有才干的人。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继续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一)亲自编订并颁发农书指导

15、农业生产。(二)鼓励兴修水利,栽桑养蚕,开垦荒地。(三)下令减免赋役。武则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经济文化继续发展,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的局限性:为巩固统治采取残酷手段,崇尚佛教,耗费大量钱财。 三、“开元盛世” 教师先叫学生看第一自然段,然后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书上说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主要年号。 李隆基等上皇位的时间是712年,这个时期以“先天”作为年号;713年改年号为“开元”;到742年又改年号为“天宝”。712年741年是唐玄宗统治的前期,所以说“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年号是”开元“。 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唐玄宗统治的措施。 学生归纳: 唐玄宗的统治措施:(一)重

16、用德才兼备的人为官。(二)重视农业。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整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废除酷刑苛法。倡导节俭,抑制奢侈。 完成老师提供的表格: 唐太宗、唐玄宗政绩表 统治者 经济 政治等 结果 唐太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负担,有力推行以实物代替徭役的制度。 1、重视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重视教育 5、改善民族关系 “贞观之治”局面形成 唐玄宗 重视农业生产。采取鼓励垦荒,兴修水利,清理财政,清理土地、户口等办法。 1、积极纳谏 2、选贤用能 3、减轻刑法 4、倡导节俭 “开元盛世”局面形成 学生在填写了以后教师进行讲评:这个表只是根据课本中的内容罗列的。

17、唐太宗、唐玄宗的政绩并不只是表中这些,还有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管理等。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各组派代表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小结:“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唐太宗、武则天时期奠定的基础;(二)唐玄宗本人的才能;(三)唐玄宗采取的措施的正确性;(四)人民的辛勤劳动。 四、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及鉴赏能力,另外一个方面引导他们从图中获取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发达的信息。 教师总结本课:经过唐玄宗的治理,唐朝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开元盛世”局面形成,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开元盛世”是唐玄

18、宗在唐朝近百年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是唐朝发展的黄金时期。 五、作业布置:1、评价武则天 2、请你说说“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板书设计: 第2课 走向全盛的唐朝 一、女皇武则天 1、我国唯一的女皇帝名字叫什么?她的国号是什么?她是从谁的手里拿到皇帝位置的? 2、你怎样评价武则天这个人物? 二、“开元盛世” 1、唐玄宗统治的措施 2、唐玄宗、唐太宗比较(表格出现)3、“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后记:第3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教学目标:一、识记及理解: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标志,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的进步作用。二、能力及方法:通过学习科举制,

19、认识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统治者控制人才,又为隋唐的繁荣提供了人才,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古今考试制度,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的原因之一,认识符合社会发展的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理解我国当今改革考试制度的正确性;通过了解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在唐朝的发展二、难点:唐朝科举制的作用教学方法:小组学习法讲解、讨论、归纳 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唐诗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此诗反映了古代

20、读书人登科之后的巨大变化,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隋唐朝的科举制的历史话题。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创立1、科举制产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需要,许多地主知识分子要求参及政权,隋朝统一全国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2、科举制正式创立的标志及其产生的作用?科举制的创立从地主知识分子中选拔了大量的人才,缓和了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隋文帝下令“分科举人”。3、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改革了封建选官制度,使科举制在后世发挥了积极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隋朝在选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没。(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给学生提供阅读提纲:1、唐朝的科举制度主要分为哪两大类?其

21、下设的科目有哪些?2、你怎样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3、唐代的科举考场有哪些规定?师生共同归纳基础知识: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进士等)和制举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和理解,省试合格后录用。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考中很不容易。制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广。不再经“省试”直接录用。活动讨论:古今考试制度比较相同点:公平竞争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按开始成绩选拔人才,择优录用;考试纪律严格。不同点:项目隋唐科举考试当今学校考试科目设置偏重文科有文理科,设置较合理考试内容偏重经书、诗赋,较脱离现实结合学生实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考

22、试的根本目的为封建统治者选拔人才,以缓和其矛盾,巩固其统治。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选拔人才同学们对我们现在的考试及考试制度有何建议呢?(三)、科举制度的影响先由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教师概括讲解。1、让学生感悟我国科举制度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科举制,科举制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但隋唐统治者实行科举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才巩固其统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来越突出。三、巩固小结:教师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四、学习及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会及雁塔题名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教学后记:第4课 唐朝的民族关系教学目标: 一、识记及理解:吐蕃的统一及

23、其及唐朝的联姻,并受到唐朝的深远影响;南诏的发展及其及唐朝的关系;回纥的发展及其及唐的友好关系。理解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二、能力及方法:回纥、南诏、吐蕃等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都对祖国边疆的开发做出过重大的贡献,都有过灿烂的文化。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开放的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及之交往,及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及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其中,吐蕃及唐朝的关系更是及唐“和同为一家”。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通过分析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使学生认识经济发展、国家统一

24、、社会安定是民族团结、祥和的重要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一、重点:唐朝及土蕃的关系二、难点:1、对各族人民都为祖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和、观点的理解 2、唐朝时汉族及少数民族迅速发展的原因。教学方法:谈话、讲解、阅读归纳教具:教学挂图、小黑板课型:新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对松赞干布及文成公主知道多少?或朗诵有关文成公主的配乐诗,由此导入新课。除了政治上统治时间长、经济发展水平高和文化繁荣以外,也体现在和周边少数民族的相处中,有密切的交流,推动了他们的发展。不过唐朝的民族关系和汉朝又有很大的区别,究竟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时期边疆各族分布图弄清楚唐朝主

25、要边疆民族的名称及分布。(一)、唐朝及土蕃的关系唐朝时期,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吐蕃东临中国,西临新崛起的阿拉伯帝国,南临印度戒日王朝和尼婆罗(尼泊尔),北临突厥。为了进行统治,把战略位置重要的逻些作为都城,就是现在的拉萨。(显示吐蕃的政权和经济)松赞干布热心地接受周围各族的先进文化,派贵族子弟到天竺留学,招揽了天竺的学者、尼婆罗的技师、大食的医生。所有这些国家中,以中国的文明程度最高,松赞干布非常仰慕中原文明,决心要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公元634年,第一批吐蕃使臣来到了长安。(显示松赞干布像和吐蕃赞普图)唐朝很快派使者到吐蕃,松赞干布见到唐朝使者的礼物,更增加了他

26、对中原文化的无限向往,两次向唐朝皇家求婚。尤其是第二次,派宰相禄东赞携带大量珍宝到长安。(显示步辇图)唐太宗认识到吐蕃是西部疆域重要的力量,要保证安宁,及吐蕃建立友好关系是必要的,准备答应松赞干布的请求。但是几位年龄合适的公主都害怕到吐蕃吃苦,太宗很为难。江夏王李道宗的女儿得知以后,很欣赏大宗讲的“一桩婚姻顶得上十万雄兵”这句话,自愿前去。但是又怕边远地区的人是不是太粗俗?因此她出了三个难题,如果使臣能够答上,她就自愿嫁到吐蕃。太宗非常高兴,封她为文成公主(显示文成公主像);禄东赞也接受了挑战,不仅顺利地解答了难题,还在公主面前展示了吐蕃人的机智和能歌善舞。经过了充分的准备,一支庞大的送亲队伍

27、出发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讲一讲文成公主嫁吐蕃的故事。(经过准备的三位学生分别讲述下面的故事)学生甲:公主带着乳娘、宫女、乐队、工匠,加上江夏王率领的3000羽林军,组成一支庞大的队伍。他们带着华贵而丰富的妆奁。其中有金银、珍宝、绸帛,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充沛:有经史、诗文、佛经、佛像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书籍,送去了中原文化的精英;他们还带着种子、工具等物,成为传播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的队伍。学生乙:一行人浩浩荡荡出了长安,长安城的居民纷纷赶来送行。大路两旁有几十万人,排出二十里长的队伍。人们挥舞着香花和彩带,祝愿他们的“女儿”一路平安。先向西,后向南,穿过青海到达西藏。因为青海的吐谷浑

28、首领早已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娶了唐朝的公主,所以热烈欢迎文成公主的到来。他们在事先建好的“行馆”里休息了三个月,以适应高原的气候和吐蕃的风俗习惯。继续行进中,公主看到青海的土地平坦,河流纵横,但是居民只会种植疏朗的青稞,于是让随行的工匠教他们种植大麦和燕麦,还为他们装上水磨。当地人为了纪念公主,在山上树立了一尊公主的石刻像。思考:文成公主及松赞干布联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唐及南诏的关系1、六诏是南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名称。公元8世纪蒙舍诏统一六诏更名为南诏。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问“唐及南诏的友好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3、利用有关史料介绍大理崇圣寺三塔并看图。(三)、唐及回纥的关系到了唐朝后

29、期,北方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回纥。回纥兴起于色楞格河一带,和突厥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突厥向西迁移以后,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建立回纥汗国。回纥人及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就是,看到突厥的兴衰,明白南下侵扰暂时能得到一些好处,但是不能长久。于是回纥吸取匈奴和突厥失败的教训,知道和平对自己有利,主动及唐朝交往,是及中原王朝保持和好关系时间比较长的北方少数民族。唐朝也不把回纥列为敌人,唐玄宗还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共有12位可汗接受唐朝的册封。两国边境平静无事,出现历史上罕见的和好关系。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回纥出兵帮助唐朝收复洛阳和西安。三、巩固小结:唐朝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

30、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唐朝及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多数是友好的。由于开明的民族政策、强盛的国力和先进的文化,唐朝吸引着各族人民及之交往;在交往中及唐朝加强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原的技术及文化传播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和进步,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其中,吐蕃及唐朝的关系更是“和同为一家”。四、学习及探究:唐朝通过哪些方式加强及少数民族的联系?五、课堂作业:学习辅导该节作业教学后记:第5课 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教学目标:一、识记及理解:记住及唐朝友好交往的国家,在对外交往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了解日本遣唐使及及唐朝友好交往的史实;理解对外交流发展的原因。二、能力及方法:在教

31、师指导下,帮助学生找出鉴真和玄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比较方法去认识历史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唐朝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当时在是世界上的先进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唐朝在及日本、印度的交往中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实行对外开放,加强中外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鉴真东渡日本、玄奘天竺取经的史实,引导学生学习他们为弘扬中华文化而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二、教学难点:唐朝对外关系发展的原因;佛教在中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教学方法:讲述、谈话、图示 教具:小黑板、挂图课型:新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谁能讲述唐僧的

32、故事?唐朝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民族和睦。这不仅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周围的国家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二、讲授新课:展示唐朝主要交通路线图弄清邻国的地理位置和水路陆路交通。(一)、遣唐使来华1、遣唐使就是日本皇室派往唐朝的使节,他们往返于中日之间,是中日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2、及学生一起分析日本派遣唐使的目的、次数、作用等。因这时唐朝正值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其经济文化处于世界的先进地位,而此时的日本则处于奴隶社会瓦解,封建制度确立、巩固的时期。唐朝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于促进日本社会的发展,对日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当时交通比前代有所发展,为双方的

33、交流提供了更大的可能。3、介绍为日中友好交流作出贡献的日本历史人物:空海和阿倍仲麻吕;空海在中国是怎样成为著名的学问僧的?他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有哪些重要贡献?引用王维和李白的诗歌来突出他们及晁衡的深厚友情。送秘书监晁衡卿还日本王维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李白的诗见书(二)、鉴真东渡看“鉴真坐像”图和“唐招提寺鸟瞰图”教师简介鉴真生平,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鉴真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尊敬?”然后阅读郭沫若的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三)、玄奘西行1、玄奘为什么要去天竺?2、玄奘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哪些贡献?教师讲解:玄奘西游学佛和

34、玄奘学佛后坚决回国的史实,以引导学生学习玄奘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执著追求和热爱祖国的精神。三、巩固小结:教师简要对本节课内容作一小结。然后讨论两个问题,第一,唐朝及周边各国的交流得到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第二,学习本课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一: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大国,具有先进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而且唐朝实行较为开放的外交政策。 第二:学习玄奘和鉴真的优秀品质;认识唐朝在当时世界上的先进地位,感悟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中外交往可以促进双方的发展,从而联系现实认识对外开放的重大意义。四、学习及探究

35、:五、课堂作业:教学后记:主题活动一 历史遗址考察活动目标:1、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再现.历史情境,从而感知历史,体验前人生活的某些方面。2、掌握并初步运用历史考察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的方法。3、培养从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4、增强文物保护意识。5、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6、巩固所学的相关历史知识。7、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活动资源:1、学校所在地及附近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名胜古迹。2、学校所在地及附近地区的历史博物馆、历史陈列馆(室)。3、乡土历史书籍。4、学校所在地的地方志、文史(文物)资料。5、历史教科书及相关历史读物。6、民间掌故、历史传说。7、熟悉当地历史和文

36、物的老人、文物工作者等。8、考察用具(照相机、皮尺、拓片用的纸墨等)。活动过程:1、准备。由历史老师和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考察对象。由历史老师或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提出考察要求。划分考察小组。2、活动具体过程。听取有关人员介绍。弄清考察对象的名称、时代。弄清考察对象的具体位置。踏勘考察对象的范围、周边环境及文物分布。对重点文物或主要部分进行重点考察,如观察、丈量、拍照、拓片等。3、活动后续工作。整理考察资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各小组或各位同学写出简要考察报告。报告主要内容:A.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及历史地位。B.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建议。在历史角上展示优秀考察报告和照片、拓

37、片等。教学后记: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及经济重心的南移第6课 辽、宋、西夏、金的并立教学目标:一、识记及理解:记住建立辽、宋、夏、金政权的民族首领及其建立时间,影响这些并立政权相互关系的重要盟约,理解辽、宋、夏、金之间通过和议维持和平关系的意义。二、能力及方法:通过对多民族政权并立下民族关系的特征的分析和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这一时期并立民族政权之间战及和的评价,培养学生对事件的评价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建立的政权和宋政权之间的战争及和议是中华民族内部矛盾冲突的不同表现形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通过对岳飞抗金史实

38、的学习,增强对岳飞等英雄人物爱戴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宋、辽关系,岳飞抗金2、难点: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状况下的民族关系教学方法:讲述、讨论、阅读归纳 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唐朝灭亡以后,我国历史发展的格局。并引入新的学习主题。唐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五代分布在我国北方,为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南方和今山西地区则先后建立个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在这一时期,我过先后出现了辽、宋、夏、金多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学生阅读引言讲解新课。二、讲授新课:(一)、辽、北宋、西夏的建立1、辽的建立 “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

39、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情景?你还了解这个民族的哪些知识?(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放录像介绍契丹族,录像中解说词大意是这样的)关于契丹族的起源有个美丽的传说。一个英俊的少年,骑白马沿土河而行,来到潢河及土河相汇处的木叶山,遇见一位乘青牛的美丽少女,两个互相爱慕,结为夫妻。他们的后代,就是契丹各部落人民。畜牧业在契丹人的生活里,占有重要地位。他们逐水草放牧,随季节迁徙,以马背和帐幕为家。他们放牧的本领很高,两三个人就能管理上千匹马。游牧和渔猎给契丹人带来衣食,他们吃猎到的野兽肉和捕来的鱼,用马奶作饮料。到六世纪时,契丹族开始用名马贡献给中原王朝,并及中原地区进行贸易

40、。到唐朝末年,不少中原汉人来到契丹境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契丹人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 契丹国是如何建立的?其境内生活着哪些民族的人民?阿保机在历史上有什么贡献?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契丹族不仅阿保机善于向汉族学习,其实他们整个民族都能做到这一点。下面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皇帝的,一个是民间的。辽代皇帝非常爱读汉族的文化典籍,如记录唐太宗治国经验的贞观政要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有个辽帝要汉人讲论语,论语里有一些称少数民族为夷、秋的字眼,当然是蔑称啦,汉人避嫌疑不敢讲。辽帝说,上古时候的夷狄,没有礼法,所以叫夷狄,我们现在已经彬彬有礼了,有礼

41、仪,有文化,和汉人没有两样,你还避什么嫌,尽管讲!辽代的民间,契丹人教小孩读书,常把汉人诗句按契丹语法改动、改编后念诵,比如,唐代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这是多么幽静的月夜风光:鸟儿栖止在池边的树上,僧人敲响了月光下的屋门。可契丹人读成“月明里和尚门子打,水底里树上老鸦坐”,不大有诗意了。正因为契丹人的虚心学习,所以汉化程度很快,很深。有一次苏辙出使辽朝,辽的结伴使臣几次谈及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轼的文章,头头是道。苏辙回来向朝廷报告说:我们民间印的文字,北方无所不有。这是因为,不少的商人将来人文集运到了辽国去卖,“其利十倍”呀!这足见契丹人是多么重视向汉族学习!

42、石敬塘为什么要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契丹国?对宋辽产生什么影响?对石敬塘甘作“儿皇帝”你有何看法?学生阅读教材后讨论回答。2、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并局部统一中原及南方地区。3、西夏的建立:元昊是党项族杰出的领袖,他于1038年称大夏国皇帝,定都兴庆,建立西夏。他通晓汉语,喜读汉文的法律和兵书,善于绘画,可以说他文武兼备,多才多艺。他当政以后,仿照宋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官制、兵制和法律制度,还仿照汉字创制了西夏文字。总之他推动了党项族的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二)、辽、西夏及北宋的战及和1、辽及北宋的关系北宋建立后企图统一北方,宋辽处于战争状态,10

43、04年,宋军在澶州打败辽军后,于第二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此后,宋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西夏及北宋的关系先战后和,1044年达成和议,和议促进了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三)、南宋和金的对峙1、金的崛起。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2、1125年,金灭辽。3、1127年,金灭北宋,俘虏徽、钦两帝。4、1127年,赵构重建宋朝,定都临安,史称南宋。5、南宋的抗金战争。引导学生共同探讨以下问题:l 南宋政权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建立的?l 当南宋抗金形势一片大好时,为什么南宋政府急于向金求和?l 岳飞抗金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岳飞会受到后人的尊敬?6、1141年

44、,南宋及金订立和约,双方长期对峙。课堂小结:第一、辽、宋、金之间的战争是民族大家庭中的纷争,有正义及非正义之分,无侵略及反侵略之别。第二、辽、宋、金之间的战和交融,但以和为主,以相互的交流发展为主。第三、岳飞等英勇抗击女真贵族的掳掠的战争是正义的,他们的精神令人敬佩。学习及探究:课堂作业:学习辅导本课的作业。教学后记:第7课 南宋经济的发展教学目标:一、识记及理解:记住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最主要表现,理解南方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完全超过北方,从而改变了以前以黄河流域为经济重心的全国经济格局,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二、能力及方法:通过对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标志性表

45、现的提取、培养学生历史概括能力;通过对教材图片的分析及解读,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读历史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经济重心南移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对三国起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已经完成南移,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我国经济运行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从而更好的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并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和经济重心南移2、难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教学方法:阅读、讲授、讨论 教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归纳出民族政权并立、民族关系发展的主题

46、,同时引入在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更快。二、讲解新课:(一)、农业的发展指导读书分析、归纳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四大表现:农业技术提高、耕地面积扩大、农作物品种交流、种植区域扩大和经济作物大量栽培。书42页看看,引导学生讲解。(二)、手工业的进步1、棉纺织业。了解初始阶段的棉纺织技术,观看纺车图一车、二人、双纱。2、制瓷业。了解景德镇制瓷业的概貌,并看图说说青白瓷的特点。(三)、商业的繁荣1、北宋时在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发行了“会子”,思考:纸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课外收集不同的纸币或图片。2、南宋临安是南方的政治中心和繁华的商业都市。引导学生分析临安商业繁荣的原因和表现。3、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指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四)、经济重心南移教师概述从夏商到两宋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南宋时期我国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并一直持续到今天。而今,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