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189页).docx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9585423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57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189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189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189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189页).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智慧城管”系统建设方案-第 66 页“智慧城管”整体解决方案书目录1项目概述101.1项目背景101.1.1项目建设背景101.2项目建设意义101.2.1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变粗放低效管理为精准高效管理101.2.2有效整合资源,带动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111.2.3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投资软环境建设111.2.4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形成高效敏捷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112项目建设指导思想122.1整体建设思路122.2项目覆盖范围132.3项目建设总体目标132.4系统建设具体内容142.4.1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建设142.4.2标准规范建设142.4.3数据普查与建库142.4.4城市管理

2、数据库建设152.4.5智慧城管应用软件开发152.4.6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152.4.7运行环境建设162.4.8智慧化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162.5系统建设原则162.5.1规范建设原则162.5.2整合资源原则162.5.3先进经济原则162.5.4全局前瞻原则172.6系统建设思路172.6.1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172.6.2立足实际,务求实效172.6.3资源共享,减少信息化整体投资172.6.4“一张图”的管理模式183机构设置及运行模式193.1城管模式设计193.1.1单元网格管理法193.1.2城市部件管理法203.1.3信息采集器“城管通”203.1.4创建两个轴

3、心的城市管理体制213.1.5城市管理流程再造213.1.6全方位的评价体系223.1.7运用与整合多种数字城市技术223.2组织机构设置233.2.1呼叫中心243.2.2办公室243.2.3监督考评股243.2.4指挥协调股243.2.5监督员管理股253.3系统运行相关人员设置253.3.1局领导253.3.2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253.3.3专业部门253.4管理制度建设263.4.1岗位管理制度263.4.2问题派遣与联席会议制度273.4.3技术管理制度273.5考核评价体系建设283.5.1岗位考核283.5.2部门评价283.5.3区域评价283.6安全保障制度293.6.1网

4、络293.6.2系统293.6.3数据303.6.4应用304标准规范建设314.1建设思路324.2建设内容334.2.1元数据标准334.2.2地理信息数据标准334.2.3智慧城管业务流程标准334.2.4部件、事件编码标准334.2.5单元网格划分和编码规范344.2.6地理编码规范344.2.7数据交换标准354.2.8运行管理规范355系统总体设计365.1系统架构365.1.1接入层375.1.2应用层385.1.3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平台385.1.4数据层395.1.5基础软件层395.1.6硬件与网络层395.2业务流程设计405.2.1城市管理问题采集405.2.2登记立案

5、415.2.3任务派遣415.2.4协调处理415.2.5办事反馈415.2.6核查结案425.2.7评价分析425.3系统接口425.3.1无线数据传输接口425.3.2采集器、受理子系统与协同工作子系统接口435.3.3采集器、协同工作子系统与地理编码子系统接口435.3.4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与其它各子系统的接口455.3.5其他接口456智慧城管系统数据库建设466.1数据库设计466.1.1城管基础数据库466.1.2城管业务数据库486.2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576.2.1单元网格的定义576.2.2单元网格划分576.2.3单元网格编码596.2.4单元网格图集编辑596.3数据处

6、理和入库596.3.1数据移交596.3.2格式转换616.3.3地形数据处理616.3.4网格数据处理626.3.5部件数据处理627智慧城管应用系统建设637.1智慧城管基本子系统637.1.1监管数据无线采集子系统637.1.2监督中心受理子系统707.1.3协同工作子系统767.1.4地理编码子系统827.1.5大屏幕监督指挥子系统847.1.6综合评价子系统907.1.7应用维护子系统1007.1.8基础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1097.1.9数据交换子系统1207.2扩展应用子系统1217.2.1视频监控子系统1217.2.2路边喊话子系统1227.2.3移动指挥及数据采集子系统1237

7、.2.4违章建筑管理子系统1237.2.5实景三维影像子系统1247.2.6门前四包管理子系统1257.2.7全民城管子系统1277.2.8广告管理子系统1277.2.9专项普查子系统128车辆监控子系统1328数据普查与建库方案1328.1总体技术路线1338.1.1外业普查与数据建库总体工艺流程1338.1.2三级质量保障体系1348.1.3作业安全保障制度建设1348.1.4标准和规范文档的编制1348.2单元网格划分与建库方案1358.2.1明确网格划分区域1358.2.2万米单元网格编码1358.2.3万米单元网格图示表达1368.3部件普查与数据建库方案1368.3.1数据外业普查

8、1368.3.2普查成果流转与外业采集质量控制1378.3.3内业数据处理1398.3.4内业采集质量控制1398.3.5资源数据成果建库1398.4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方案1398.4.1地名、地址、门牌/址外业采集1398.4.2地理编码资源整合与数据建库1418.5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修测与建库方案1428.5.1变化区域地形图外业修测1428.5.2修测成果整合入库1439系统集成方案1459.1系统网络结构设计1459.1.1设计原则1459.1.2技术路线1469.1.3网络拓扑结构图1479.2监督指挥中心建设(指挥大厅)1479.2.1基本布局设计1479.2.2大屏幕显示系统建设要

9、求1489.2.3音响系统建设1489.2.4综合布线系统规划1499.3GIS软件平台配置建议1499.4其他系统软件配置建议1499.4.1数据库软件1499.4.2操作系统1519.5主要硬件设备配置建议1519.5.1服务器1519.5.2网络设备1529.5.3存储设备1529.5.4安全设备15310“数字城管”视频接入系统15310.1系统概述15310.1.1需求分析15310.1.2建设目标15410.2设计依据及原则15510.2.1设计依据15510.2.2设计原则15610.3详细方案设计110.3.1系统架构示意图110.3.2系统部署设计110.3.3各单元详细设计

10、210.3.4传输网络1410.4系统功能与性能1610.4.1视频业务功能1610.4.2视频管理功能1910.5方案优势2110.5.1模数混合无缝联网2110.5.2完善的干线管理和领先的多级流转发技术2210.5.3分布式架构下的区域自治和数据同步2210.5.4基于POSA的视频中间件的核心设计理念2310.5.5基于POSA视频中间件的兼容性2510.5.6高效的ROFS文件系统2510.5.7标清高清混合接入能力2710.5.8电信级的高可靠稳定性2710.5.9完备且安全的权限、干线及路由管理27视频互联网2811指挥中心大屏幕显示系统2911.1概述2911.1.1设计目标2

11、911.1.2设计原则3011.1.3设计遵循标准3111.2需求分析3211.3系统设计3311.4系统规模3611.5系统功能描述3611.6HYTC950 功能特点3811.7显示模式4211.7.1全屏显示,高分辨率应用4211.7.2功能分区显示模式4211.7.3多路视频信号显示4311.7.4各类信号混合显示4311.7.5系统功能特点4411.7.6系统技术优势4411.8LED电子显示屏4811.8.1系统说明4811.8.2系统组成5011.8.3系统清单5111.8.4软件功能5211.8.5系统保护5211.9辅助显示屏5312指挥中心会议中控矩阵扩声系统5312.1概

12、述5312.1.1设计技术标准及规范依据5412.1.2系统设计原则5512.2系统设计5512.3系统实现功能5812.4会议扩声系统6012.5数字会议系统6212.6中控对其他系统控制6512.6.1信号处理系统6512.6.2大屏幕液晶拼接显示系统6513指挥中心装修设计6613.1工程说明6613.2规范性引用文件6613.3工程总体方案6713.4防雷系统6813.5UPS供电系统6813.6接地系统6813.7空调系统6913.8综合布线系统6913.8.1设计依据6913.8.2设计目标7013.8.3需求分析7113.8.4系统设计7213.9消防系统741 项目概述1.1

13、项目背景1.1.1 项目建设背景2007年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视察北京东城区城管新模式时指出:东城区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管理流程、探索“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明显提高了城市管理效率和政府管理水平,较好的解决了城市运行中的多发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经验值得总结,做法值得推广。住建部于2005年7月、2006年11月、2007年7月先后在北京、扬州、成都召开了现场会,先后公布了三批试点城市,积累经验,为全面推广数字化城管模式奠定基础。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个城市(城区)开展了智慧化城市管理建设工作,已经呈现了全面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新模式的良好态势。智慧城管的建设,将打

14、破现有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形成大城管格局,能有效地改善的投资环境和市民生活环境,使城市管理走向数字化。一方面提高了各部门在城市管理方面的办事效率,节约了管理成本;另一方面方便了市民,树立了政府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1.2 项目建设意义1.2.1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变粗放低效管理为精准高效管理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在事件的处理上,以块(基层单位)为主,条条协助;在部件的处理上,以条为主,块块协同。两者职责分明,无法推诿。在城市地理空间上责任到人,职责范围定位准确。在时间上,实行流程化管理,定人、定时、定量,记录在案,无效返工,及时处分。从此改变传统被动的、粗放的、迟缓的城市管理方式成为主动的、精准的、

15、高效的城市管理方式,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1.2.2 有效整合资源,带动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发展新的管理模式能够通过网络化实现不同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整合,进行统一分配、统一管理,减少、节约各部门的巡查人力、车辆出行等费用,克服多头处理、重复处理等弊病,事件处理成本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促进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及时更新,带动相关部门信息化水平共同发展,并且避免重复建设,减少资金浪费,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效益。1.2.3 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区域投资软环境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可对公共设施、市容环卫、突发事件、街面秩序等城市管理工作随时监控,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特别在

16、改善城市交通、治安状况和完善社区服务等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改善城市的投资环境和旅游环境,进而吸引大量企业投资和入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1.2.4 理顺城市管理职能,形成高效敏捷的城市管理工作机制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控中心、评价中心(即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同时建立指挥、调度、协调中心(即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形成城市管理体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另外,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的联动,实际上是一场城市管理的革命。只要有群众电话举报或者监督员报告,对于出现的问题,任何一个职能部门都推卸不了,草率不了。推行智慧化城市管理后,专

17、业部门的信息量一般增加9-12倍,及时消除了许多社会不和谐因素和城市管理盲区。2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2.1 整体建设思路根据实际情况,项目建设确定以“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突出重点,讲求实效”作为系统建设总体指导思想。 所谓“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是指充分消化和吸收全国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城管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和“大城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性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面向共享,预留接口,做好系统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建设以“小城管”建设作为切入点,首先满足城管执法局业务需求,为大城管运行积累经验,时机成熟时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单位,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所谓“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是指智

18、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做到两优先:一是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要优先,二是覆盖范围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要优先,要立足解决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力争用最小的投入做到“城市美丽、百姓舒心、政府满意”。在项目建设的总体技术和管理思路上,确定以“三统一”作为总体指导原则。1) 统一平台全县基于政务外网,建设智慧城管的指挥、监督、处置、评价等应用平台以及数据交换平台,按照智慧城管共享平台统筹规划、统一设计。2) 统一受理建立呼叫中心,统一受理市民、监督员上报的案卷以及领导派发的案卷。通过统一受理平台,将全县的城管业务举报和投诉集中到的呼叫中心。3) 统一监督设立

19、全县的监督中心,负责对县内各委办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对城管事件的处置情况进行跟踪、考核和评估,并通过智慧城管门户网站统一对外发布。2.2 项目覆盖范围城市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其中农业人口87万),总户数约30.8万户,辖21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392个行政村。其中县城建成区面积为9.54平方公里。从其他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化城市管理投入的情况来看,单位面积投入的资金还是比较大。从人员配备上看如果要做到精细化管理,每个监督员管辖的范围应保持在0.25平方公里以内;从数据方面看,目前市区面积9.54平方公里,总规划区内的其他非建成区还无法纳入市政管理范围。综合来看,智慧化城市管理

20、建设要从多方面考虑,从实际出发,立足打好基础,统筹规划,逐步向横向(区域覆盖范围)和纵向(“小城管”向“大城管”)发展。项目建设覆盖范围先从部件和事件管理、门前四包等做起,往后向地下管线、医疗保健、社区内部设施等方面开展工作。2.3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立足于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的创新,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采用“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等多种方式,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搭建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精细化、动态化,保证城市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及时解决,实现智慧化城市管理平台,在此基础上建立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系统、人口精细化

21、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建立沟通快捷、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反映快速、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信息平台。2.4 系统建设具体内容图 21系统建设内容2.4.1 组织机构与运行机制建设建立数字城市管理的组织架构。根据机构职能确定岗位和附属人员岗位,明确内设机构和岗位职责,并配备相应人员。建立协同运行机制,明确各城管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建立考评监督机制,实现长效管理。2.4.2 标准规范建设制定系统运行维护的相关标准规范。2.4.3 数据普查与建库依据建设部行业标准城市市政综合监管信息系统 单元网格划分与编码规则(CJ/T 213-2005)要求,根据属地管理、地理布局、现状管理、

22、方便管理、管理对象等原则,以1:1000地形图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对全县进行地理单元网格划分以及地理编码。开展公用设施、道路交通、环卫环保、园林绿化、房屋土地、市政工程公用设施及其它等部件普查。2.4.4 城市管理数据库建设建立数字城市管理数据库,其中主要包括城市管理空间数据库、城市管理业务信息库、系统运行维护数据库等。空间数据建设以地理框架、部件、事件建库结构为标准,对城市地理空间框架数据、城市单元网格数据、城市部件和事件进行建库,设计良好的业务信息数据库和运行维护数据库,为城市管理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支撑。2.4.5 智慧城管应用软件开发根据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市政综合监督管理信息系

23、统技术规范(CJJ/T106-2005)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技术方案,开发建设基础信息系统和扩展应用系统,基础信息系统包括:无线数据采集、监督受理、协同工作、大屏幕监督指挥、综合评价、地理编码、应用维护、基础数据管理和数据交换;扩展应用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子系统、视频喊话子系统、移动指挥及数据采集子系统、违章建筑管理子系统、实景三维影像子系统、门前四包管理子系统、全民城管子系统、广告管理子系统、专项普查子系统、车辆监控子系统。另外,系统建设中要规划与共享平台的接口,保证将来建设共享平台后可以与之无缝对接。2.4.6 评价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数字城市管理监督评价体系,通过内评价和外

24、评价两个方面,对城市管理问题发现到处理完结过程中的各个责任主体综合评价。综合评价从部门、城区、岗位三个方面进行。从系统、数据、网络、应用等方面建立安全保障机制。2.4.7 运行环境建设进行监督指挥中心大厅、办公区、机房装修建设,采购安装大屏、服务器、网络等软硬件设备。保障系统建成后能正常运行,并发挥成效。2.4.8 智慧化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体系建设基于政府信息化建设现有的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城市管理资源共享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网络成员单位之间的数据共享及交换。2.5 系统建设原则2.5.1 规范建设原则标准化、规范化是智慧城管系统建设的基础,也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因此,对于

25、数字化城管系统,系统设计和数据的标准化工作极其重要。在系统建设中应遵循国家行业标准或应用标准。对尚不形成标准的应尽量参照国家和相关规定执行。2.5.2 整合资源原则在系统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整合、利用已有的资源。挖掘、发挥已有的、分散的各类人力、软硬件设备、信息、环境等资源的潜力,通过立足实际,整合资源,降低系统建设成本,并且带动其它政府部门的信息化水平共同发展,避免“信息孤岛”、“数字鸿沟”现象的发生。2.5.3 先进经济原则在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借鉴各类系统的成功经验,同时注重考虑同类系统的建设教训,要采用国际上先进的且成熟的技术,使得设计更加合理、更为先进,保障系统在较长时间内有较高技术

26、层次。尽可能利用现有设备和现有数据资源,新增软硬件设备在满足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和软件,节省系统的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系统扩展和升级的费用要低。2.5.4 全局前瞻原则从“数字城市”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的角度“大处着眼”,前瞻性地考虑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的建设。使系统成为“数字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充分发挥系统在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功能优化和部门业务协同、信息资源共享中的综合作用,减少城市信息化整体投资。2.6 系统建设思路2.6.1 长远规划,分阶段实施充分消化和吸收全国兄弟城市建设智慧城管的先进经验,充分考虑“数字”和“大城管”建设的全局和整体性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总体设计,面向

27、共享,预留接口,做好系统建设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系统建设以“小城管”建设作为切入点,首先满足城管执法局业务需求,为“大城管”运行积累经验,时机成熟时再逐步扩展到其他单位,充分发挥系统的综合效益。2.6.2 立足实际,务求实效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以解决当前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出发点,做到两优先:一是城市管理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解决要优先;二是覆盖范围重点区域和重点道路要优先。系统建设要立足解决城市管理的实际问题,力争用最小的投入收到最大的成效。2.6.3 资源共享,减少信息化整体投资目前,“数字城市”建设已经列入县政府规划,随着“数字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地理信息资源需求将越来越大,实现地理

28、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有利于减少信息化的整体投资。因此,可以基于智慧化城市管理系统的硬件、网络和信息资源,构建地理信息平台,实现城市管理相关的信息资源共享。在一个平台的基础上,扩展专业应用系统,如视频监控、专项普查、门前三包等,实现四位一体、“平战结合”;并与各委办局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系统对接,促进“智慧城市”建设。2.6.4 “一张图”的管理模式“一张图”的管理模式,即将政府各部门的业务资源数据通过GIS系统进行有效整合,充分发挥GIS系统的直观等特点。图 22“一张图”的模式解决区域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是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智慧城管系统的关键。在智慧城管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比较完

29、善成熟的运作体系、共享交换运行机制与健全的法律法规;预防出现资源信息“信息孤岛”,真正实现互联互通及资源数据更新维护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实现数据及其相关各项信息的充分共享与应用。3 机构设置及运行模式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但数字技术并不是全部,管理模式最核心的内容是其中包含的管理思想,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也不例外。技术概念的背后,是精细化的管理体系,是反馈系统式的管理流程,是民主化、人性化的现代行政理念。因此,要真正把智慧化城市管理模式用好、用精,还要同步建立起系统的运行管理体系。3.1 城管模式设计城市管理新模式就是采用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整合应用多项数字城

30、市技术,使用“城管通”,创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管理流程,从而实现精细、高效、全时段、全方位覆盖的城市管理模式,它进一步确定了城市管理空间、管理对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体,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技术和管理体制的整合和创新。3.1.1 单元网格管理法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根据网格划分原则,将全县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所分管的单元网格(若干个单元网格可组成工作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辖区城市管理责任人,从而对管理空间实现分层、

31、分级、全区域管理的方法。单元网格管理法的作用体现在:创建了现代城市管理最基本单元网格划分的标准,为城市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城市部件)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实现了信息采集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准确定位;将原来的管理层面由四级责任人变为五级责任人,使管理责任进一步细化,为实施精确管理提供了可能;在管理空间的划分上,由每十几个人共同管理几平方公里,缩小为每人管理4060万平方米,减少了流动性、盲目性,改变了游击式、运动式管理,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确管理的转变;为城市管理、规划、市政、建设、劳动社保和应急响应等多领域的拓展应用提供了拓展空间。3.1.2 城市部件管理法城

32、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城市部件管理法的作用体现在:通过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管理内容具体化、数字化,使城市部件有序、精确定位,实现了由粗放管理到精细管理的转变;万米单元网格与城市部件对接,形成一个多维的信息体系,使对城市环境的精确管理成为现实;二者的结合为新模式奠定了一个多层空间信息架构;通过明晰城市部件分类,可以对某类部件进行快速、准确的专项普查。3.1.3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信息采集器是基于无线网络,以智能手机为原型,为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对

33、现场信息进行快速采集与传送而研发的专用工具。“城管通”使用可以使信息采集员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各类信息,通过无线网络实时发送到监督中心,实现了对城市问题的快速反应,为实施敏捷管理提供了信息采集和传递的保证;利用GPS技术和手机定位技术,实现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提高城市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同时可以对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监督,实现对信息采集员的科学管理。3.1.4 创建两个轴心的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就是对原有体制进行革命性变革,通过整合政府的城市管理职能,建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负责监督和评价)和指挥中心(负责指挥、调度、协调),形成城市管理体

34、制中的两个“轴心”,将监督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作为监督轴,将成立城市管理监督中心,为市政府负责城市管理监督与评价工作的专门机构。作为指挥轴,将成立城市管理指挥中心,为市政府主管城市综合管理和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卫生、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工作部门。 创新城市管理体制的意义在于:将监督职能剥离出来,使城市管理由一个“轴心”变成两个“轴心”,使城市管理系统结构更加科学合理,责任更加明确;可以整合管理资源,发挥专业部门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了整体效能,更加敏捷、有效地指挥调度,实现了从多头管理到统一管理、从单兵出击到协同作战的转变;在城市管理新模式下,使政府对城市管

35、理信息的获取由被动听取转变为主动收集。3.1.5 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城市管理流程再造就是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面向流程的组织、人员和岗位结构,辅以相应的组织文化建设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较低的投入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过去的城市管理流程:专业部门在巡逻过程中发现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现场进行解决,并登记处理情况。各专业部门对处理问题的情况分别于年底进行统计并向有关部门汇报,相互之间不太通气。这种管理流程由于缺乏监督,发现问题后要由本部门来处理,问题越多,工作量越大,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一些城市管理事项出现了“四个没人管”的弊

36、端:发现问题快慢没人管,处理问题是否及时没人管,问题处置到什么程度没人管,形成不了及时、全面、系统的反馈和回流,政府对城市管理的整体情况无法进行系统、全面的掌握。新模式通过建立七个环节的流程,与三个管理阶段即发现问题、任务派遣、处理问题相对应,从而克服了原有流程没有监督和回流以及速度缓慢的弊端,它的意义: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传递,由滞后变为实时;通过两个轴心的体制,将问题发现和处理的主体一分为二,使得流程得以改变,起到了监督激励、互动促进的作用;通过建立全市处理城市管理问题的整体案卷,使政府做到对全市城市管理的问题心中有数、统一调度、科学管理;使城市管理问题的反映有了“直通车

37、”,减少了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实现管理组织的扁平化;3.1.6 全方位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对工作过程、责任主体、工作绩效和规范标准进行评价。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三个方面,对评价对象即城市管理信息采集员、专业管理部门、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城市综合管理委员会四级责任主体进行综合考核评价。对每个对象都设计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个层次,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各指标均以五级计分法测评,再确定各指标在体系中的权重,然后按不同权重进行加总,得出总分,自动生成评价结果,并通过不同的颜色显示在相应的网格图中,予以公布,使其一目了然,作为考核业绩的重要内容之一。新的评价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实

38、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建立评价体系的意义:可以对涉及城市管理工作的各部门科学评价其绩效,使新模式更具有科学性;由于对挂帐问题采取用不同颜色显示在呼叫中心和指挥中心大屏幕上的方式,可以起到督促作用;有利于群众的参与和监督。3.1.7 运用与整合多种数字城市技术通过整合数字城市技术应用,以信息流调控人流、物流,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人性化、法制化和透明化,实现了数字城市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1)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了有线网、无线网的互联,构建了城市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基础设施平台;2) 利用网格地图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区域的精细划分,创建了城市管理新的地理空间体系;3) 利用地理编码技术,实现了城市管理

39、对象在管理区域中的有序、精确定位;4) 利用GIS技术,实现了图文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应用环境;5) 利用GPS技术,实现了“城管通”和城市管理对象的准确定位;6) 利用RS技术,获得城市遥感图象信息,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可视化;7) 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建设全市城市管理数据库群,实现海量地图数据整合;8) 利用数据融合、挖掘技术,将城市管理对象按照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任意分类、组合,实现城市管理对象的专项普查和城市管理评价体系数字化;9) 利用关联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各业务部门间的实时、动态、多人员的协同处理、并联工作;10) 利用工具化技术,实现城市管理各类信息在线更新和维护。综上所述,这七个方面创新点

40、组成了城市管理新模式的主要内容,它们各有分工、互相依存,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新模式的载体和基础:信息采集器-新模式实现信息快速、敏捷传递的手段:多种数字城市技术的应用与整合-再造全新的城市管理流程的技术支持;两个轴心-实施新模式的体制保证;评价体系-新模式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3.2 组织机构设置智慧城管系统的机构建设,可采用“监指合一”的模式。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正科级单位,直属县政府领导,兼具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的职能。下设呼叫中心、办公室、监督考评股、指挥协调股、监督员管理股等,办公地点设在城管执法局,由局长兼任中心主任,主管副局长兼

41、容中心副主任。3.2.1 呼叫中心负责信息采集审核立案、城市管理服务热线、受理群众有关城市管理工作的咨询和投诉,做好咨询投诉的登记、核实、交办、回复;负责制订和实施智慧化城市管理发展规划;推进城市管理信息资源整合,在技术上督促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减少管理层次,提供便民查询;承担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及终端的日常维护、应用开发、安全保障;负责处理日常事务工作。3.2.2 办公室负责文秘、督查、宣传、信息、信访、机要、档案、保密及印章的保管使用等工作;负责人事工作;负责财务工作;负责会议组织工作;负责行政事务及后勤保障工作;负责党务、工、青、妇、计划生育工作;负责组织议案、建议和提案的办理工作;负责机

42、关文化建设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3.2.3 监督考评股负责中心的设备采购确认、人员培训和对信息采集工作的考核;负责对城市管理有关部门和设施管理机构的工作绩效考核;负责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及终端的日常维护、数据录入等。3.2.4 指挥协调股负责指挥中心的任务派遣,督促任务处理、接受任务处理反馈、检查结案和综合评定;按时将受理的相关信息派遣到相关责任部门,对未落实的案卷进行跟踪督查,对已落实的问题进行汇总、统计;协调处理涉及多个部门的城市管理工作,指导督促城市管理相关部门、专业机构和街道办事处开展城市管理工作;负责对城市管理问题处理的核查,将责任部门反馈情况及时移交监督处。3.2.5 监督员管

43、理股负责城市管理监督员的招聘、培训和管理;负责监督员绩效评价;负责制定监督员工作班次、责任区等。负责城管通手机的分发、管理、维护等工作。3.3 系统运行相关人员设置3.3.1 局领导局领导主要针对城市管理中重大问题的处理给予指导,监督视察日常管理工作,对全县范围内部分影响严重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直接批示立案。3.3.2 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采用监督指挥“双轴心”模式,另外设置监督考评股负责综合评价工作。具体角色设置建议如下:l 呼叫中心设置接线员4名、值班长1名、派遣员1名,其中值班长兼任呼叫中心负责人。l 办公室、监督考评股、指挥协调股各设置员工一名,兼任股长。l 监督员管理股设置股长一名,城

44、管监督员50名。3.3.3 专业部门专业部门是整个城市管理流程中具体问题的处理单位,主要与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和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发生联系,开展日常工作。各专业部门应设置专人负责接收城市管理监督中心派遣的案卷,及时指派部门员工处理问题并及时反馈问题处理结果。3.4 管理制度建设3.4.1 岗位管理制度系统建成使用后,应制定各个岗位的职责说明书。3.4.1.1 监督员岗位职责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和负责的工作区域内不间断地进行巡查,将在巡查中发现的城市部件或事件问题,立即用“城管通”报告管理监督中心。若有必要可以赋予一定的执法权,处理市容环境、街面秩序等简单的问题。还需按照监督中心的指令负责对案卷的实地核查

45、任务以及专项普查任务等。3.4.1.2 接线员岗位职责接线员主要职责是对社会公众举报和监督员上报的问题进行受理登记,同时,接线员还负责对城市监督员发送核实任务。3.4.1.3 值班长岗位职责值班长主要职责是将符合立案条件的城市管理问题进行立案处理,并批转到指挥中心,负责核准监督员返回的核查结果,并把处理完毕的案卷结案归档,把核查未通过的案卷批转给指挥中心;对呼叫中心各案卷和问题进行统计,对超期或影响重大的案卷进行督办。3.4.1.4 派遣员岗位职责派遣员是城市管理指挥中心的重要岗位,负责指挥和协调城市管理相关部门,派遣问题处理任务,反馈问题处理结果。对立案后的案卷进行权属判断,并派发到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并接收专业部门的反馈。除制定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外,还应制定相关科室的职责说明书。各个科室根据自身业务,制定业务管理办法。监督中心还应制作部、事件手册,明确部件、事件的归属单元,并制定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