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18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9456011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18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18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18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18页).doc(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校心理学(山东自考林崇德版本)-第 18 页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校心理学的对象、性质与任务一、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与性质1、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结果,是心理学应用和服务于中小学校的具体体现。2、学校心理学是在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不仅和这些分支学科关系密切,而且也是这些心理学分支融合的结果。3、学校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学生,它的侧重点主要是研究身心缺陷和学习困难的所谓“问题”儿童与青少年。4、学校心理学的出现与崛起,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依据。二、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任务:1心理预

2、防与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以便使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顺利完成学业;心理卫生方面要使学生劳逸结合,保持身体健康等。2心理咨询: 指对人们,特别是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3诊断性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诊断性评价是一个包括确定目的、观察现象、收集资料、查询原因、实施测量综合评估等在内的完整过程。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

3、就是一种一般性的诊断性评价。4、 行为矫正,指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具体地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应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5、学习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实现教育的价值,教材为媒介所进行的各种活动。6、就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第二节 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缘起一、 社会问题(一)西方学校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原因在西方,犯罪、毒品、家庭破裂困扰社会,也是众矢之的的“公害”,且成为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三大社会问题。(二)我国开展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社会原因在新旧体制转化过程中存在各种矛盾,社会上滋长的“一切向钱看

4、”的消极现象,不仅妨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也助长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心理。在“应试教育”的条件下,容易产生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的消极现象,它往往是学生产生焦虑情绪、挫折感和人格障碍,甚至与萌发“轻生”的念头。有些家庭教育不当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现象。大众传媒中不健康的内容也是造成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二、科技发达、生活优越且教育管理不严科学技术发达,生活优越且又教育管理不严,会带来学生的问题。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变得越来越低了。三、学校咨询事业的发展心理咨询以轻度的、

5、属于机能性的心理失常为主要范围。问题儿童青少年:通常指品格上存在着问题而且经常表现出来的儿童青少年。一是指品德发展上有缺点,二是性格发展上有偏畸。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通常指智力潜能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低下地位,实际上被剥夺了基本学习权利与学习可能的学生,也指本身发展智力迟滞、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学生和从较低水平的学校转到较高水平学校时不能很快适应新环境的学生。四、危机期问题的讨论危机期出自危机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界流行的一种青少年观。该理论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特点、人际关系和家庭结构的现状所造成的反抗社会、反抗成人、蔑视法律、铤而走险的事实出发,认为个体发展到青少年期,

6、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反社会行为,要和现实、成人发生冲突。斯普兰格第二次诞生;霍尔疾风怒涛;荷林渥斯心理断乳期第三节 学校心理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一、 学校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学校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是在学校背景中,结合教师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是应用性课题。举四个方面的例子:其一,儿童多动症矫治的研究。学校心理学家不同意将多动症理解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BD),而同意“注意缺乏障碍”(ADD)的提法。鉴于过去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学校心理学家开展了“认知行为矫正”方法的研究,针对多动症儿童注意力缺乏障碍,从注意入手,调整其认知策略,还注意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减少或不用药物治疗

7、,获得良好的发展。其二,离异子女心理特点及其良好适应性的研究。研究表明,离婚导致了子女和父母双方的压抑和不安。离婚和完好家庭的子女在社会性情绪,在学业智力指标上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三,问题儿童临床心理学的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学习困难和学校恐惧症等的诊断与矫正领域。其四,青少年抽烟问题的探究。许多研究已提示,抽烟不仅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有危害,而且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父母关系、与同伴关系、青少年问题行为、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等都有不良的影响,因此青少年抽烟成为学校心理学家致力于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二、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德育教育的辅助者、学习的辅助者、职业选择的指

8、导者。三、学校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科的关系。(一)普通心理学是学校心理学的基础;(二)与儿童心理学一起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三)一门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四)心理测量学与咨询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学家提供工作手段。四、简述学校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的区分与联系。 尽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心理学的分支,但比起学校心理学来,它却带有更多的理论性。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正是为学校心理学奠定理论基础。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校心理学是从教育心理学基础分化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所以称“应用的教育心理学”。于是,学校心理学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组成一种“互有交叉性”,对比教育心理学

9、,学校心理学又具有其特殊性,一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来自教育实际,但不少原理来自动物的实验,而学校心理学的原理则都来自学校的实践和学校的课题研究;二是教育心理学尽管也涉及到问题儿童青少年,但主要还是偏重正常学生的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学主要是研究问题学生,尽管它也研究正常学生,但研究的目的是为辅导与矫正问题学生服务;三是教育心理学家从事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做干预或培养,对学生的某种心理品质进行实验研究,而学校心理学家去学校他们或是在学校工作,或是更直接地为学校服务,带有更强的应用性。第二章 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一、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年)(一)学校心理学产生的动因。 P261义务教

10、育使儿童在校的比例和年限增加,由此带来了许多问题。(1)关于义务教育的源起,费尔德提出两个相关解释:“人力资本”解释。认为义务教育是应日益工业化对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需求而产生的。“结构性强化”解释。认为义务教育是应社会秩序问题的要求和保持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的需要而产生的。(2)泰亚克把义务教育运动分为“象征”阶段和“政府机构”阶段。2身体缺陷和心理缺陷儿童的大量存在。3特殊教育的出现。(二)学校心理学的萌芽期(1890-1920年) 1、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出现学校心理学服务是从莱特纳威特默1896年在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的心理诊所开始的。威特默被称为“临床和学校心理学之父”,他创立了“临床心理学”

11、这个术语,并创办了心理诊所这本有关临床服务和残疾儿童的杂志。斯坦利霍尔于1892年创立了“美国心理协会”,并创办了美国心理学杂志、教学法的摇篮。霍尔是1899年的儿童研究运动之父。英格里希把出现学校心理学服务的“标准”定义为“以发现总的原理的一切程序和方法为特征”,并“企图理解特定的事件或个人”为表意文字。斯雷特主张当时的心理学和教育的关系根本上是共生的,只有互相需要,双方才能提高。2、诊所和教育心理学测验的兴起3、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和职责对心理学和教育的测验的管理和解释成为早期学校心理学家的主要作用和责任。在整个萌芽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方式是为特殊教育安排的诊断服务,这些诊断服务促成了学校心

12、理学的重要作用模式心理评估。“学校心理学家”一词首先出现是在斯特恩翻译德文文献的文章中,其后多年都没有被广泛使用。4、早期的组织和培训“学校心理学家”一词开始出现在美国文献和早期描绘服务状态的文章和手册中。5、重要贡献者学校心理学工作者中最突出的典范当属格赛尔,他被认为是第一个拥有学校心理学家职位的人。女性代表:荷林渥斯、罗蒙卡兹、赫倔施二、学校心理学的产生期 (1920-1940年)1、培训和证书颁发。 2、对学校心理学家有用的文献开始在各种资料上涌现。 3、心理测验依旧是学校心理学的作用和职责的主要特征。学校心理学服务范围扩大,就业机会增加。 4、组织的发展。1930年咨询心理学家学会(A

13、CP)1937年美国应用心理学家协会(AAAP)建立。 三、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期(1940-1969年)1、到20世纪60年代,学校心理学分会的通讯成为全国唯一专门研究学校心理学的刊物。2、塞耶(Thayer)会议:于1954年举行,这次会议促进了以后几十年内学校心理学有关培训、证书颁发和业务思想的形成。3、职业的发展。4、1945年,美国学会重组时,学校心理学第一次以心理学分会的形式达到全美性的统一组织。1969年美国职业心理学评估理事会终于同意颁发学校心理学文凭。标志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得到全国性的承认。四、学校心理学的繁荣期(1970年现在)主要特点:相关的规章和条例不断完善,协会的会员人数

14、大增,学校心理学的职业划分与重组。1、学校心理学组织的发展。2、全美学校心理学协会于1969年建立第一个通讯社(公报),于1972年创立学校心理学文摘(学校心理学评论),出版第一个有关培训项目和证书颁发要求的说明。3、作用和职责。第三章 学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学校心理学中的发展观(一)个体发展的动因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上的作用问题。先天遗传给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后天的环境将这种可能性变成现实性。2、个体心理发展的外因与内因问题。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3、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心理动力理论:将个体的发展看成一系列连续的发展阶段,在其中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要解决一些冲突,对这些

15、冲突的合理解决就意味着个体的发展和成长。典型的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理论。认识理论:包括皮亚杰的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个体的发展是环境的产物。假设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而习得的;强调观察学习的作用,假设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获得。班杜拉提出“交互决定论”。二、学校心理学中的系统观:(一)系统与系统方法系统: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机能的整体。系统方法:即按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的整体来加以考察的方法,即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

16、合地研究对象的一种方法。系统方法的特征:整体性(出发点和首要特征)、结构性、动态性(二)发展性系统理论:布朗芬布伦纳1977年提出“四系统观”1、微观系统:指儿童在某一特定时间所处的即时环境。2中型系统:指一个人所处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3外部系统4宏观系统:是指儿童成长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意识状态。宏观系统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相应引起其他三个系统的变化。(三)家庭系统(也称社会系统论)研究家庭中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家庭系统观应用于研究的一个基本指导原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四)学校系统三、学校心理学研究的类型(一)纵向研究:就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儿

17、童的心理发展进行有系统的定期研究,也称为追踪研究。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最早运用系统追踪观察研究了儿童的心理发展。优点:能系统地、详尽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和量变质变的规律。缺点:样本的减少很大,特别是追踪时间越长,样本减少的越多;反复测量会影响到数据的可靠性;由于历时很长,因此社会、文化等因素对个体特定心理、行为的影响变大。(二)横断研究就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年级)或某几个年龄(年级)的被试的心理、行为状况进行测查,并加以比较。优点:可以同时研究大量的数据资料,成本低,费时少,研究效率比较高。缺点:这种研究方式缺乏系统连续性,难以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取样程序也较复杂。(三)

18、聚合交叉设计(四)时间序列研究:1、准实验设计:是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一些,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那样充分和严格。是由坎贝尔和库克在讨论研究效度问题时首次提出的。2、时间序列设计:是指对一组非随机取样的被试实施实验处理,并在实验处理前后周期性地作一系列测量,然后分析测量数据是否具有非连续性,从而推断实验处理的效果的一种准实验设计。基线:被试在实验前的状态或表征这个状态的测量分数。3、多基线设计:是时间序列设计的一种变式,它允许研究者对一个被试或一组被试的多个行为进行测查,有助于分析个体间的差异。 四、数据收集的方法(一)观察法:是研究者

19、通过感官或一定的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和行为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1、 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叙述观察、取样观察和评价观察。2、 观察的设计:确定观察内容;选择观察策略;制定观察记录表;培训观察人员。3、注意事项:首先对要观察的问题应有清晰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其次,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第三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相关的事实,以便事后整理分析;第四,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的一般言行之外,还要分析儿童的相关资料。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

20、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与行为特征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1访谈法的分类:结构访谈:又称标准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依据有一定结构的问卷而进行的比较正式的访谈.结构访谈获得的结果便于统计分析,但缺乏弹性.非结构访谈:指只按照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提纲而进行的非正式的访谈.有利发挥访谈者和被访者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有利于加深和拓宽对问题的研究,但难以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者的要求也较高.2访谈法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访谈的目的,并将其进一步具体化,确定访谈研究的各种具体变量。其次是要考虑访谈问题的具体形式,以便随后着手编制具体访谈问题;第三拟定出具体的访谈问题;第四在拟定具体访谈问题

21、的同时,还需要考虑让访谈对象以何种方式对每一个问题做出反应;第五,经过上述工作之后,研究者需要通过实际访谈来检验提问措辞是否恰当,提问顺序安排是否合理,整个访谈问卷是否符合研究目的。3、注意事项:1)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2)访谈开始应提问一些非研究性的问题,以便建立起合作、有好的交谈气氛;3)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不要紧张生硬;4)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5)访谈的记录方式很多,为了获得反应所研究问题的信息,要考虑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三)、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标准化还曾度比较高,避免了研究

22、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而且能在较短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也便于定量分析.1、问卷设计步骤:根据研究目的与假设,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问卷形式列出标题和各部分项目征求意见,修订项目试测,进行项目分析与修订正式测试2常见的问卷类型:总加量表法(又称利克特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利克特于1932年提出);累积量表法(戈特曼于1940s提出);一致定位量表法和语义区分量表法。3、注意事项:1)问卷中问题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所研究的问题2)问卷的内容和表述应该是儿童所熟悉的、可以理解的;3)问卷的形式应以封闭型的问题为主,开放性的问题为辅4)问卷中问题的表述应尽量能隐蔽研究的真正意图,防止社会赞许效应的出现。

23、(四)、测验法:就是通过心理测验来研究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用一套标准化了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儿童心理的某一方面进行测量,从而做出儿童某方面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的评定也诊断。1、测验类型:按测验的功能分类:能力测验、学绩测验和个性测验。、按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描述性测验、诊断性测验、预测性测验。按测验方式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2、应注意问题:1)测验者的先前准备,这包括熟悉指导语,准备好测验所需材料,熟练地掌握测验的具体实施程序等。2)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包括安静而宽敞的地点,适宜的采光和通风条件,避免他人干扰等。3)标准化的指导语与标准时限。4)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设法引

24、起被试对测验的兴趣,取得其合作,使整个测验过程能严格地按测验程序进行。3、我国常用的测量工具: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瑞文推理测验、卡特尔16PF、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验法收集数据的优缺点:优点:表制科学,效果准确,标准化程度高,可以大范围进行,非常方便;缺点:难以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对使用者的要求很高.五、研究数据的分析与处理:(一)、研究数据的定性分析:就是对研究数据进行的“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与加工,从而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内在规律的过程。其步骤为:1确定定性分析的目标2整理研究结果3寻找关系,摸索规律。(二)

25、、数据结果的定量分析(心理学科学化的标志)1、描述统计:是对数据的整理、分类和简化,借以描述数据的全貌,以表明研究对象的某些性质。2、推断统计:主要通过样本统计量来推论总体的情况,包括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两方面。3、多元统计多元回归:最基本的用途在于根据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模型,用一组预测变量来预测一些目标变量的状态.典型相关:预测变量和目标变量都是成组出现的.判别分析:主要用于解决根据观测数据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分类和预测的的问题,即根据某种方法或原则已经将部分研究对象分成了若干类,要确定新加入的观察数据属于其中的哪一类.路径分析:是多元回归分析的延续,用于根据一定的理论假设证明变量之间的因

26、果关系。第四章 学校心理学中的测量与评估心理测量是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一、心理测量的特性与种类(一)1、间接性:人的心理特质是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测验无法直接测量心理特质,而是通过一个人对测验题目的反应来推论他的心理特质,因此心理测量具有间接性。2、相对性:人的行为比较没有绝对标准,心理测量中对人的评价总是与他所在团体中的大多数人或某种人为确定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因此心理测量具有相对性。3、代表性:测验不可能测量人所有的行为,特定的测验也只测量了它所要测定的行为领域的一个行为样本。测验的编制者往往根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抽取出决定某一心理特

27、质的代表性要素,选取最能表现这些要素的行为组成行为样本。因此测量具有代表性。4、客观性:心理测量还具有客观性。因为测验工具从编制到施测、记分及结果的解释都经过了标准化。(二)心理测验的种类:1、按测验的功能分: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人格测验2、按测验材料分:文字测验(制笔测验)、非文字测验(操作测验)3、按测验对象分:个别测验、团体测验二、心理测量工具的选择:心理测量的基本功能是测量个体间的差异或同一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反应。1、标准化测验,是经过一套严格的标准化程序进行编制,并按标准化程序去使用的测验。2信度,是指测验的可靠程度,即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来表示信度的高低。常用信度

28、指标: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分半信度、同质性信度3效度,指测验对要测量的东西能够测量的正确程度。分为内容效度、构想效度、效标效度4常模,是判断个别差异的依据和比较的标准。用于比较的参考团体叫做常模团体。常见常模有年龄、年级、性别、地区、全国和临床常模。三、心理评估的模式和原则心理评估是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量法等各种心理方法,围绕解决某一问题对学生心理所做的综合评价过程。(一)心理评估的模式:医学模式、多元模式、整合模式。(二)心理评估应遵循的原则:在发展的背景下去理解学生的行为,在发展的框架内去评价学生的行为。1、发展常模2、发展过程3、发展的稳定性,指行为跨时间、跨情境的一致性。4、共生

29、现象。共生现象是一生物学术语,这里借指同一个体的适应问题或心理障碍总是两个或更多的问题相继或同时出现,很少是孤立的单一问题。四、简述心理评估的整合模式。 P90 心理评估的模式有医学模式、多元模式和整合模式。医学模式过分强调了政党与非政党间质的区别,而多元模式则过分依赖统计分析,又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都暴露出一些缺陷。儿童青少年的某些心理现象可能是分布在一个正常的连续体上,而另一些可能适合于做质的区分。如果能够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将有助于提高心理评估的水平。整合模式就是强调对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特性与机能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估模式。五、智力测验:是为科学、客观地测定人的智力水平而按照标准化

30、的程序编制的一种测量工具。六、简介韦氏儿童智力量表。P98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编制的,1949年出版,是继比纳量表之后,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个人智力量表之一,其适用对象为6-16岁的儿童。韦克斯勒在量表中设计了12个分测验,用来测量儿童的各种能力。这12个分测验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七、行为评估是学校心理学家了解儿童,帮助发现儿童问题所在,为进一步实施干预方案提供依据,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的基本技术之一。行为评估主要是对可观察性为的综合评价,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对行为或症状本身的测量和治疗。八、心理评估工具有:(一)智力测验方面: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

31、氏儿童智力量表和瑞文推理能力测验等;(二)人格测验方面: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人格调查表、青年人格调查表、NEO人格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三)行为评估方面:儿童行为核查表、儿童行为评价系统(包括:自我报告量表、父母评价量表、教师评定量表、学生观察系统)。第五章 行为分析与矫正第一节 行为矫正的理论与假设一、行为主义的理论背景(一)经典的条件反射说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前者指个体行为中本已具有的刺激-反应联接,经过刺激替代的方式,从而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接;操作性条件反射:个体学到对某种刺激作出固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并非由该刺激引起,它只是个体操作其环境时所表现出的自发的反应。(二)条件反射形成的

32、原则:1强化与强化物 强化:是指在条件作用中,影响刺激-反应联结强度,或增加条件反应出现频率的一切程序。强化物:就是那些能够提高特定反应的可能性,或使特定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任何事物和事件。2刺激泛化与刺激辨别 刺激泛化指条件作用的形成使有机体习得了对某一刺激作出特定的行为反应,因此也就可能对类似的刺激作出同样的行为反应。刺激辨别指有机体面对环境中的大量信息,能把有关信息和无关信息加以区分,只对条件作用中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做出反应,而对其他类似的未受过强化的刺激不做反应。3消退 在条件作用中,条件反射形成之后,特定的行为反应因得不到强化而使该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逐渐下降,直到不再发生,这个过程就是消

33、退。4惩罚:运用一定的刺激物使特定行为反应的可能性下降、甚至不再发生的过程。5塑造:是将某个特定的行为分解成小的行为单元,以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方式使个体对每个行为单元形成条件作用,逐步渐进,最后将多个行为反应连贯起来形成复杂行为的方法。(三)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认为要理解个体的学习过程,必须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个人对环境的认知以及个人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1学习途径:言语的途径观察的途径。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进行的学习。2个体的观察学习经历四个阶段:注意阶段:指在观察学习时,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出的行为特征,并了解该行为所包含的意义保持阶段:指个体把选择性注意所获得的

34、信息换成言语符号或表象保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再生阶段:指根据保留的信息,将榜样的行为表现出来,模仿出来动机阶段:指个体不仅经由观察模仿从榜样身上学到了行为,而且也愿意在适当的时候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3观察学习在个体行为中产生的作用: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习得新的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可以抑制和去抑制某些行为通过观察学习可以促进某些行为。二、行为矫正的基本假设:1问题行为是后天习得的2各种问题行为是相互独立的,它们之间互不影响3问题行为与特定的不良环境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4改变不良的环境,重新学习可以使问题行为得到矫正,发展出相应的恰当的行为来第二节 行为矫正的程序与原则一、简述行为矫正的一般程序。 行为矫

35、正的实验过程一般由五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详细询问当事人其问题行为的特征与背景;2)了解当事人解决自己问题的动机与预期;3)建立良好的咨询与矫正关系;4)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做出诊断的阶段。其主要的工作包括:1)界定问题;了解当事人的问题行为是什么、有什么特点;2)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问题行为是如何习得的,又是如何被巩固的;3)确定矫正目标。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包括:1)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

36、方法;2)矫正时间和过程的安排;3)矫正过程中如何记录与评定;4)矫正效果的评价,等。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按计划实施了行为矫正之后,行为矫正即告结束,这时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二、行为矫正技术的特点:1针对外显的、具体的行为;2可以非常精确地罗列治疗的具体目标;3它的治疗程序和技术在本质上是采用各种方法重新安排当事人的环境和日常活动,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能更好地适应;4对校正的结果可以作出具体而客观的评价。三、行为矫正应遵循哪些原则?P125既包括临床方法上的原则,又包括一些伦

37、理学原则。从方法学的角度说,在行为矫正时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应对矫正方法及其效果有正确的认识。第二考虑行为矫正的对象。第三应确立现实的目标。第四应制定周密的计划。第五坚持多种方法综合使用。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行为矫正应注意几点:首先,考虑文化社会背景,重视价值分析。其次,行为矫正必须以当事人正式求助为前提。第三,保护当事人的权利。第四,必须坦率真诚。第五,要信守最少干预原则。第三节 行为改变的测量与分析行为矫正是在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制定一定的程序来处理特定的行为,促使这一行为发生某种变化的过程。一、目标行为的选择:首先分析儿童青少年问题行为产生的背景线索;决定儿童的问题,对儿童的问题进行评价。

38、二、目标行为的定义:1定义的行为应是可观察的2定义应很清楚,以便观察者阅读和解释3定义所涉及的限定条件应具体到特定的行为。三、行为的记录与测量 (一)要记录的目标行为的特征:1行为的出现率2行为的质量3行为的持续时间4刺激控制:即观察目标行为发生的相关条件(二)行为记录的策略1连续记录2间隔记录3时间取样观察。为了保证直接观察记录数据的准确性,在观察记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目标行为的定义应是客观的、精确地;其次执行观察记录的人要经过专门的训练,清楚地把握行为的操作定义,知道如何观察,怎样记录;第三,观察的代码系统应清晰、简明,易于记录;第四,观察之前的准备要充分、仔细;第五,为了保证记

39、录的信度,最好有两名观察者同时观察。四、记录数据的分析与评估(一)对特定干预效果的评估主要以两个标准来进行:学术的标准:是否有明确的证据表明干预对目标行为产生了可靠的效果,目标行为发生了预期的改变;社会有效性的标准。(二)沃尔夫建议行为矫正者至少要在三个方面考虑到社会有效性:1他们一定要审查治疗计划所认定的目标行为对当事人和社会来说,的确是非常重要的;2他们必须密切注意所采用的程序是当事人可接受的,特别是当有其他方法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时,更要注意比较;3他们要确证当事人和其照顾着对干预结果的满意。第四节 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1、消退。这种方法来源于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专家

40、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的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注意问题: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并予以正强化.对那些与问题行为有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不然则可能达不到相应的效果.要选择好执行消退程序的环境.在消退过程开始的初期,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更严重的出现,这种现象也叫消退性爆发.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目标行为的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但又突然上升,这种现象也称为自然恢复.2、暂停。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41、。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二是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到暂停区呆一段时间。3、 反应代价。就是剥夺或撤去作为偶联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得以下降。与代币制结合的原因:运用反应代价程序来矫正不良行为时,行为者本身必须已经拥有能够被剥夺或撤去的强化物.注意:反应代价应在不良行为出现之前立即实施,而且当事人周围的人应步调一致.被剥夺的强化物应确实能使行为者有所失、产生焦虑.实施反应代价程序时,不良行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应事先协商一致.反应代价应与阳性强化相结合,对行为者的不良行为,应使其付出代价,同时,对行为者所表现出的我们

42、所期望的行为,则应给予及时的强化.4、刺激控制技术。就是对情境中的有关辨别刺激加以控制,从而使相关的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此技术主要有三种:排除:把与不良行为相关联的辨别刺激从情境中全部消除,从而使不良行为受不到提示和强化,最终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限制:把与不良行为有关的辨别刺激只安排在情境的某一小的区域,或某个时间范围内,从而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只限定在一个小的范围之内.代替: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而在良好行为出现时则给予强化,这样,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步代替不良行为的发生.5、其他一些降低不良行为的技术:过矫正法厌恶法:让不良行为者进行过量的相关活动,或对不良行为者提供过量的负性强化物,从而

43、使问题行为得到削弱或戒除.系统脱敏法放松法行为契约法等。二、采用暂停技术降低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P137使用暂停技术有三点特别重要。首先,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其次,不良行为发生后马上实施暂停,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同时,对不良行为的出现,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第三,儿童在暂停区的行为应受到监控,不能任其自由。三、什么是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的过程一般包括哪三步?系统脱敏是活尔普首创的。方法是将当事人所描述的那些产生焦虑的刺激进行层次性的安排,也就是说,是按照当事人的情绪困扰程度,定出等级,然后由专业人员教给当事人放松的技巧,

44、随后,专业人员会将引起最少焦虑的情境重述,由此,当事人的感受一方面被增强了,另一方面则通过放松过程而达到脱敏的效果,直到最后所有的焦虑都消失为止。系统脱敏的过程大约包括三步:首先是评定主观焦虑单位,制定焦虑梯度;第二步是放松训练;第三步是脱敏过程。四、举例说明行为矫正的主要技巧。 行为矫正的具体方法很多,有些是为了发展良好行为的,有些则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的。(一)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 (二)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1、强化的技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指定的情境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积极强化物随之而来,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就很可能再做相同的事情。常用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间

45、歇强化等。正强化的方法是运用某种令儿童、青少年喜欢、愉快的食物或事件偶联于特定的目标行为,借以提高该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干预方法。注意点:a选择适当的强化物;b强化必须及时、一致、相倚地予以实施;c注意强化的“剥夺”与“饱和”;d对儿童青少年干预的解除。负强化:是在个体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之后撤去某事物,或让其离开某情景,从而提高目标行为发生率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注意:a负强化总是与儿童青少年感到厌恶的强化物相联系,因此在采用时要特别慎重;b使用负强化物时,总是要行为者以良好的行为来代替不良的行为.c在使用负强化物时,行为者可能建立起逃避性条件反应或回避性条件反应.间歇强化方法是指以不定期的强

46、化来维持某种行为,而不是每次出现该行为就给予强化的方法。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其他技术。主要有偶联契约、代币制和反馈法等。偶联契约:是经行为者本人同意后,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规定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将会获得怎样的后果。契约的制定是偶联契约的关键.重视:a行为契约一定要明确、具体;b目标行为之后应尽快实施强化偶联;c行为矫正者在此过程中应发挥咨询、顾问、执行、监督的作用;d根据矫正的进程,及时修订契约.代币制:行为改变的最重要的原则在于,任何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行为后果作为一种强化物都将立即出现。采用代币制矫正步骤:a明确目标行为;b建立基线,测定基线数据;c确定代币或筹码;d选定支持强化物;e拟定代币交换系统;f将矫正效果泛化到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第五节 认知行为矫正模式一、认知行为矫正的理论假设:首先,在干预过程中,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