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10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9442441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10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10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1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10页).doc(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民美术五年级美术教案集-第 10 页课题第一课肖像艺术年级五年级(2)班周次第一周教师赵阳阳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人物肖像画“以形写神”的重要特征,认识不同的艺术形式,了解课本中涉及的中外著名的艺术家。2.能准确地描述和评价作品,会区分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3.认识艺术的多样化,培养欣赏多元文化的能力。4.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中的人物(例如白求恩),学习人物精神,适时渗透国际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学习欣赏肖像艺术作品的方法,在教师的传授、引导下,对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从不同的美术观察角度去欣赏评述。教学难点对作品内涵(即传神)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可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时1课时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

2、动设计意图导入部分课件播放动画片片断,仔细观察人物的表情有什么变化。这就是绘画艺术,它用传神之笔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肖像艺术(课题)。你看出主人公在干什么吗?由动画片导入,让学生从最浅显易懂的地方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分组学习总结选择课本中你最喜欢的一幅作品,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学习要求:1.艺术家表现的人物有什么特点?2.画面是如何通过人物刻画表现人物神态的?3.从画面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请讲给大家听。4.你还想知道些什么?把它写下来我们共同探讨。曾鲸的张卿子像图轴是一幅立轴绢本设色人像的局部。此画高111.4厘米,宽36.2厘米。张卿子:诗人兼名医,他编辑的伤寒论称之为“张

3、卿子伤寒论”。李焕民的藏族女孩的画面构图为近距离肖像特写。从刀法上看,颇具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艺术家在表现女孩时脸部刻画与其他地方不同呢?脸部为最亮的部分,但是又不乏层次感。潘鹤在雕塑中运用了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学生分组讨论并反馈。张卿子像图轴:用国画的形式表现人物飘逸、洒脱的外形。作品中人物身着浅青色长袍,头戴乌巾,指甲修长,悠然捻须。画家曾鲸将人物刻画得仪表端雅,仪态安详。从画面中看出这是一个内心平静、待人友善的长者。藏族女孩:此画是用版画形式表现的。从她的眼神中看出她对新奇世界和美好生活的期待。脸部没有刀痕是为了表现女孩细腻的皮肤,长长的眉毛、充满渴望的眼睛及小巧的鼻翼处只留下点点刀痕。

4、衣服上舒展、干脆地刻制出了苍劲有力的粗犷意味,与女孩脸部形成鲜明对比。白求恩:采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白求恩大夫。从雕塑中不难看出他紧锁的双眉,好像在为战争带来的灾难而痛心。人物形象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青年女歌手:画家用油画的形式表现人物。画面以中国山水作为背景。画面构图类似于欧洲古典绘画风格,可谓是中西融合,形成中国油画新古典主义学派。通过分组讨论,学生对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最后一问使学生有探究下去的动力。通过老师总结,学生对不同画面的构图、内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学生练习现在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和大师一起画”。看书中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根据你对人物的理解添加背景,并说一说你

5、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学生把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不同感受讲给大家听。通过练习添加背景,开发、引导学生的另一种欣赏绘画的思路。评价部分肖像艺术中 “以形写神”是我国古代画家总结出来的一个重要经验,因此我们在绘画时就要学会多观察人物特点、性格,才能使自己的作品达到传神的境界。2.画人像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现人物头像的能力。 2学习、掌握人物头像的速写知识和速写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人物头像的特点。教学难点:画出人物头像的基本特征。教学准备:照片、图片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师出示一幅人物头像,同学们你们猜猜她是谁吗?你们说画的象不象?这幅画用了一些简单、流畅的线条就

6、画出了老师的形象,你们想试着画一画吗?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速写的方法画人像。 二、新授 1观察头像特征 速写是写生的一种方式,要通过观察,在短时间里用流畅的线条画出事物的大体形状、基本特征。而画人像速写要仔细观察人物头部的基本特征。请你们来观察这位同学的头像,说说有些什么特征? 2学生练习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后,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一画,直接用笔来画这同学的头像,并结合用流畅、简捷的线条,看谁画的又快又好!(学生试练习,时间10分钟左右) 3展评作品 我们一起来看这几幅作品,你认为哪几张画的比较好?为什么?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怎样修改?学生答(略) 4 初步了解人物的基本脸型及五官特

7、征 你们说的很好,我们在画人物速写时,还应注意人的基本脸型和五官特点。(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照片,共同归纳一下脸型)有:椭圆形的,瓜子形的,方形的,圆形的等。我们还可以看出下巴到鼻尖、到眉毛,眉毛到发际线之间的距离大体相同。这是人的脸型、五官的基本情况。但每个人豆油自己的特征,我们在画之前都要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的特征。 三、示范 1要先仔细观察(板书:观察)那观察写什么呢?学生回答,师板书(脸型五官特征) 2画(板书:画)速写同学,我们可以从最明显的部位开始画,注意各部位的位置、大小、特征。(板书:大小适当、比例准确)并用流畅、概括的线条画。(板书:线条流畅,概括) 3学生练习,师巡回指导 四、学

8、生练习 请大家再取一张纸,选择脸部特征稍明显的同学来画人物头像。(提示:注意脸部特征,线条要流畅,速度要快一点) 五、讲评作业 1学生自评 2我们来看这些速写作品,对照第一次的作品,你是否进步了?并说说这些作品还有哪些不恰当、不足的地方? (1)线条(2)形体特征(3)五官特征(4)布局 3修改调整 4展评。教学反思:收 获: 这节美术课,相信学生一定有了新的收获,因为学生学得认真,一部分学生的作业做得也比较理想。抓住了特征,线条也非常的流畅、画出了人物的神态,真希望我们每个同学多画多练,提高自己的速写能力。不 足:学生特别对作业要求、作业时间性这个基本要求还不大明白。第一轮作业有的明显达不到

9、要求,作业也有拖拉现象。改进措施:反复提示,进行一个周期的强化训练。课题第三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年级五年级(2)班周次第二周教师赵阳阳教学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通过实地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应会: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教学难点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课时1课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组织教学

10、组织学生来到操场。学生在操场上坐好。稳定纪律,准备上课。2.引入新课我们天天生活在校园中,你对校园有哪些美好的印象?假如让你把自己的感受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你想站在哪个位置、选择哪些场景来表达你的感情呢?我们怎样才能在一张平面的纸上画出这么多有层次的、立体的景物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讨论这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观察、讨论,引出“透视”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3.新授课(1)观察思考:观察校园里路两旁的小树远近有什么不同?观察学生队列。(2)总结:在生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同样的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种变化用绘画上的法则来解释就叫透视。(

11、3)出示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那么,我们画风景画时运用什么方法表观景物的空间感呢?(4)打开书,提出问题:第7页左上图片中木柱由近至远产生了什么变化?你还发现了什么?请你用直尺将两边木柱的变化画下来,你又有哪些发现?(5)讲解视平线和消失点。(6)分析作品:展出几幅学生作业,请学生分析是否符合透视规律。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初步认识透视现象。路近宽远窄。路两边的小树近高远矮。学生回答问题:运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学生打开课本,交流、讨论。学生回答问题:近的高,远的矮。近的粗,远的细。由近至远,它们之间的密度也在加大。两边由近至远缩小的木柱,最终都集中到一个点上。学生学习认识新知识。学生

12、通过观察、比较找出作品中不对的地方,提出正确的意见。运用启发式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能力。 经过讨论、学习,领会本课知识的重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新知识,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4.学生作业 (老师指导)作业要求:带领学生选择适合的角度,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绘画中,表现我们美丽的校园。学生作业。通过实践,学生学会了以近大远小的原理观察景物,并能运用这一原理,表现校园一角的透视现象。5.小结交流作业:其他学生的作品哪些值得你学习和借鉴?学生展示、交流。欣赏其他学生的作品,交流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评价能力,增添生活的乐趣。5.

13、偶戏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偶戏,了解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组成部分,由此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情感。2.欣赏偶戏图片,了解偶戏的种类。3.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偶戏人物,并自编偶戏故事,进行偶戏表演,激发学生喜爱民间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了解偶戏是我国民间艺术中的魂宝及偶戏的种类。教学难点:制作偶戏人物并利用偶戏人物表演。课前准备:教具:偶戏作品图片及偶戏人物范作学具:疲旧布料、手套、剪刀、胶水、彩纸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你们喜欢看偶戏吗?2.你知道偶戏是怎衫动起来的吗?3.请一学生上台说出或表演出来。4.师小结:偶戏是我国戏剧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民间艺术魂宝。板书:

14、偶戏二、讲授新课:1.出示作品:木偶戏演出图 (1)这些人在看什么? (2)上面的木偶是怎么动起来的? (3)还有什么办法使木偶人也能动起来? 2.出示示范作品: (1) 提线偶 (2)扙头偶 (3)布袋偶 (4)皮影师:你有办法让它们动起来吗?(请学生表演)3.我们玩的这些木偶你知道它们分别是什么名称吗?(请学生翻开课本填空)4.师出示学生的创作作品: (1)这些木偶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2)怎样才能让它们动起来呢? (3)你能把它放在一起编成一个故事吗?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 (1)讨论喜欢的童话故事 (2)用带来的材料怎样制作故事人物? (3)怎样去表演?三、作业练习:与小组同学选一个喜

15、欢的童话或寓言故事,跟据内客制作一组布袋偶。四、作品展示: 展示并表演,小组根据布袋偶戏的角色,大家一同表演展示。7.动物的脸教学目标1.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了解艺术家的作品怎样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认识中国画表现的特殊效果。应会:能用国画的表现方法,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特征进行创作;能较熟练地掌握用笔方法,控制墨色;能将动物的脸进行夸张、再现;能够自主探索绘画创作。2.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形成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平等发展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欣赏画家的作品,了解国画艺术表现的方法及魅力。学习用国画形式大胆地对动物的脸部进

16、行表现。教学难点:在创作中如何抓住动物脸部特征以及对绘画方法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导入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进行一个考验,比一比大家的观察力,欣赏一段短片。(课件:迅速的出示各种不同种类的动物的脸)2.师:同学们,你们记住短片里都有什么了吗?让我们再来比比快速动手能力,请你选择刚刚短片里给你印象最深的一种动物,在两分钟内把这种动物的脸画出来(画完后要将作品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上)。我们共同来检验“眼疾手快”的比赛结果,看那组同学在两分钟内体现的动物多、样子形象。学生作画3.学生将作品贴在小组栏中,并选择几张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中讲评。(1)比较哪组的作品动物种类多、样子形象(2)再比较为什么同样的动

17、物,有的象有的不象?(课件出示所有图片对照) 学生总结:抓住动物脸部特征的同学体现的形象4.我们用线条体现了动物的脸,其实在美术中有很多的表现方式,今天来学习用中国画的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 出示课题动物的脸二、新授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用中国画体现的动物,看看这些作品里是如何体现的形形色色的动物的脸,同时你要考虑:中国画作品在笔墨有什么特点?(课件:画家体现的各种国画作品其中有黄永玉的猫头鹰)生: 国画作品体现的墨色变化多能体现出以前学过的用墨(焦、浓、重、淡、清)的方法2.同学们来欣赏一下这张猫头鹰,这是我国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作品 (思考)(1)这只猫头鹰体现得怎么样? 生:夸张、形象(2)

18、猫头鹰脸上的哪部分最突出、最能体现猫头鹰的特点?生:眼睛、眉毛师:看来画家之所以画的作品形象、生动,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能够抓住动物的特征。3.师:下面老师也要来画一种动物,请你仔细观察,看看老师是怎样来体现动物的脸的。教师作画(边画边讲,讲动物特征和绘画技法),屏幕显示动物图片,学生说出特征,教师绘画表现。课件作品欣赏4.师:欣赏完了优秀的作品,我们也知道了绘画方法与动物特征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只有根据动物的特征去选择合适的方法来体现,我们的作品才会更形象。你想画什么?准备抓住它的什么特点?三、学生作业:请你结合你最想体现的那种动物的面部特征,创作合适的方法去体现动物的脸。四、评价:1.学生评

19、价(那你认为哪张作品都用的方法与的脸部特征结合好,体现的动物形象)2.教师评价:从同学们的作品中老师看到大家将动物的脸部特征与绘画方法结合的很巧妙,体现的很生动,而且从一张张生动、形象的动物的脸中看到了动物们也有喜怒哀乐。(看这只怒吼的狮子正在警告人们,我们家族成员的数量越来越少,大家应该共同保护我们,让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五、延伸: 同学们,今天我们用国画方式体现了的动物的脸,其实对于动物的脸还有很多体现形式,体现出的作品也是千姿百态,下面就让我们去看看用其他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如果你认识这种体现方式可以大声说出这种体现方式的名称。课件不同方式体现的动物的脸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利用课余时

20、间去尝试用不同方式体现动物的脸,同时老师希望下次再来到我们班级时能看到更精美的美术作品。11.色彩的明度教学内容与目标认知:对“明度”一词有较准确的了解。情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 能力: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体验色彩的美感。 难点:用水粉或其他美术用具表现一张明度变化的美术作品。教学准备:作品、水粉用具、水杯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色彩知识:三原色、三间色以及色相的知识。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了解研究色彩的明度。板书课题:色彩的明度教学意图:回顾旧

21、知识。二、明确明度定义:1.引导学生理解名词,色彩的明度:色彩的明度是指的色彩的明暗、深浅、浓淡的程度。如果我们用黑与白的眼光看世界,就会发现色彩是有深有浅的,浅的是指色彩明度高,深的是指色彩明度低。教学意图:让学生了解色彩的明度知识。三、探究学习1.出示三杯不同蓝色的水。2.让学生讨论三杯有什么不同?哪一杯的明度高?哪一杯的明度低?(启发谈话:哪一个浅,哪一个深?)3.师生合作调色练习:将一种色彩调出不同的明度。选择一种颜色,通过加黑或者加白画几个色阶,使颜色有明度的变化。教学意图: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色彩的明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明度变化这一现象。在操作中体会明度的变化。4.欣赏图

22、片,体验不同明度的色彩带来的视觉感受。5.让学生举例生活中不同明度的色彩。教学意图: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理解知识。四、创作表现:1.作业要求:表现一张有明度变化的作品,表现出名度变化的美感。2.学生绘画创作,教师指导。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五、展示评价1.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2.拓展:你认为明度的变化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吗?教学意图: 讲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感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15.有人脸的器物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造型设计的知识,培养泥塑造型能力。 2.发挥想象力,用泥做一个有人脸的小罐或杯子。 3.提高学生德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

23、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有人脸的器物。教学难点创造性地设计一个有特点的人脸器物。课前准备橡皮泥(纸黏土)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见过特别漂亮或特别奇怪的杯子吗?有人脸的器物 介绍给大家听听。学生回答(略) 二、 新授: 1.老师书上有两种特别的器物,一起来看一看。打开书本,欣赏“大禾人面铜方鼎”(商)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提问:“这两种古代器物有什么特别之处?” “大禾人面铜方鼎”以人脸为装饰图案;“人头形器口彩陶瓶。”整体以人为造型。) 2.这样的设计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回答(略) 3.古代人为什么要在设计中将人脸运用进去吧?学生回答有人脸的器物 (略) 4.“同桌相互观察彼此的脸。” “你看到同学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笑)教师用简笔画画笑的表情。 “你还会表演其他表情吗?” 学生表演,教师画 5.“原来人脸这么有意思,我们也来设计一个有人脸的杯子或罐吧!” 6.欣赏范作。 “几件范作有什么不同?” (材料相同:紫沙泥。制作方法有所不同,造型不同,人脸表情不同。) 7.“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脸器物?” 学生回答(略) 三、 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四、 展评: 1. 介绍自己作品的独特之处。 2. 教师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