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379907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同步训练)1.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2.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 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 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3.周代“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功臣或先代贵族,所

2、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下列关于“诸侯”的表述正确的有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专制统治权 诸侯须对周天子定期朝贡诸侯要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 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A. B. C. D. 4.唐代柳宗元说:“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与此相关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5.从旧石器旪代到旧石器旪代中期,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不足0.001%,而进入社会以后,即从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世界人口的年增长率已提高到0.03%。横线空白处应填写A.原始人群B.原始农业C.原始氏

3、族D.原始部落6.公元前651年,管仲在葵丘会盟并发布文告,其文告中有“毋易树子,毋以妾为妻,毋使妇人干国事”等内容;唐律疏议户婚中规定:“诸以妻为妾,以婢为妻者,徒三年。以妾及客女为妻,以婢为妾者,徒一年半。”其变化表明A.妇女地位低下B.法律取代了礼教C.宗法观念的强化D.礼乐制度的崩溃7.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A.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B.大一统观念的形成C.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8. “入宋以后,不论是政治上的风云人物还是文坛领军人物,大多是南方的面孔了,在科举考试中,商方人的优势明显,北宋后期

4、采取由北分卷的制度,特许南北分分别考试单独录取,以维持南北地区间取士人数之人体均衡。产生这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考试制度的不公平B.商品经济的发展C.古代经济重心南移D.中央集权加强的影响9.春秋时期,周王室势力衰微,被华夏视为戎、狄、蛮、夷的周边诸族群纷纷进入中原,形成了与诸夏交错杂居的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最直接的影响是A.加速了社会转型B.冲击了贵族政治C.促进了民族交融D.推动了战国变法10.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B.会使用火和打制石器C.已经会制造工具和种植水稻D.会建造房屋

5、和使用陶器11.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就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钺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B.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D.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12.西周大孟鼎(如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大盂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孟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据此可知,它可以成为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研究的重要史料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中外朝制13.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

6、、南亚的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灌溉农业发达,孕育出世界四大文明,其中,位于亚洲的是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代中国文明A.B.C.D.14.西周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史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由此形成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是A.天子诸侯卿大夫士B.诸侯天子卿大夫士C.天子卿大夫诸侯士D.天子诸侯土卿大夫15.殷商的君主都称自己为“帝”。“帝”这个称呼其实比较特殊,并不是给人用的,而是给自己的先人或神用的。这反映出商朝A.王权与神权相统一B.王位世袭制越来越完备C.氏族制残余已消失D.君主专制程度不断加强16.中国先民将黏土制作成坚固的陶器,下图是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

7、“稻穗纹敛口钵”局部),钵体上绘画的是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谷沉甸甸的以致稻穗“弯了腰”。这反映了A.水稻种植技术始于长江下游地区B.陶瓷制作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生计来源C.中国先民对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D.农业是南方父系氏族公社的经济基础17.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年代(距今)地区长江上游黄河上游黄河中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长江下游西辽河5800530053004700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晚期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屈家岭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小河沿文化47004300庙底沟二期文化43003800宝墩文化齐家文

8、化中原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后石家河文化钱山漾广富林类型雪山二期文化38003500三星堆文化寺洼文化二里头文化岳石文化?马桥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里岗文化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材料三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

9、料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筒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1)根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2)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18.尽管“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证明了夏朝的存在,但国外和国内仍有相当的历史学者怀疑夏朝的存在,因为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10、问题。材料一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摘自竹书纪年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摘自尚书君奭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摘自山海经海经海内南经材料二二里头遗址(1)你认为夏朝是否存在?请说明你的理由。(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在上古历史研究中的认识。试卷答案1.B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

11、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B项。A选项错误;C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C【详解】根据材料“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迹”“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等信息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成套的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

12、业生产,C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A项错误;根据材料“更无使用之痕迹”等信息可知,这时期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无法得出成套青铜农具是否有利于精耕细作的结论,B项错误;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D项错误。3.B【详解】根据所学,在分封制之下,诸侯须对周天子定期朝贡,诸侯要为周天子提供军赋和力役 ,诸侯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故B项正确;诸侯在自己封国内也按照分封进行统治,没有建立起专制统治,故可排除ACD项。4.B【详解】根据材料“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等信息可知,西

13、周时期通过分封土地和人口给同姓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因此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分封制,B项正确;禅让制是指统治者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材料内容体现了分封制,而不是禅让制,A项错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分配权力的体制,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分封制,没有体现宗法制,C项错误;郡县制是中央管辖地方的制度,西周时期还未实行郡县制,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郡县制,D项错误。5.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属于我国原始社会时期,此时我国已经出现了农耕经济,因此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ACD均不属于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排除。故选B。6.C【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宗法

14、制,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理解知识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它规定了嫡庶长幼之别,假如以妻为妾等现象出现就破环了宗法制,从春秋时只是不允许,到了唐朝则有明确法律规定并有相对应的惩罚措施,可看出这是在强化宗法制原则,C项符合题意;在古代中国,妇女地位一直低下,A项不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崩溃,D项错误。故选C。7.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政治制度相关特征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并未表现出专制主义思想,A项错误;题干中“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

15、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的观点体现出了大一统的思想,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宗法等级观念,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相结合,D项错误。故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概况8.C结合所学,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由此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有“财赋之地,人文渊薮”的说法。题干所述正反映了这一状况,故选C;A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B无法解释南方科举考试占优势的原因,排除;D主要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9.C【详解】周边诸族群(戎、狄、蛮、夷)与诸夏交错杂居,促进了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故选C项;

16、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转型,排除A项;生产力的发展使宗法分封制崩溃,冲击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称雄天下的欲望直接推动各国国君变法,排除D项。10.B【详解】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北京人用石块、兽骨制作各类工具,已经学会打制石器,故选B。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排除A;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人会种植水稻,排除C;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和使用陶器,排除D。11.D【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妇好墓中出土较多青铜器,反映商代青铜制造业较为发达,故D项正确;A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对神权及对神权的垄断,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铭文,但不能说明商代已具备成

17、熟的文字系统,排除;C项,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商代崇尚武力,排除。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记载了周康王赐予盂“器物与人口”等信息的西周大孟鼎,是研究分封制的重要史料,C项正确;禅让制实行于尧舜禹时期,当时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还未开始,A项错误;实行内外服制的是商朝,不是西周,当时的文字是甲骨文不是铭文,B项错误;中外朝制是西汉而非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13.B【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古巴比伦文明位于两河流域,古印度文明位于印度和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位于黄河流域,这些都是亚洲文明,故选B;古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流域,属于非洲文明,排除ACD。14.A【详解】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

18、与宗法制。分封制是与井田制对应的政治制度。周天子代表国家占有全国的土地,并将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口分封给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建立诸侯国;诸侯国的国君再分封,建立了卿大夫的领地“采邑(食邑)”;士是分封制下最低级别的贵族,没有自己的“封邑”和“邑田”,A正确;B、C、D错误。15.A【详解】殷商的君主将用于先人和神的称呼用于自称,这说明殷商的君主把自己和神并列,由此体现了王权与神权的统一,故选A;仅根据称呼并不能说明王位世袭制越来越完备,排除B;“已经消失”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C;殷商时期尚未建立起君主专制,排除D。16.C【详解】河姆渡在钵体上绘画的是稻穗在微风中摇曳,稻谷沉甸甸的以致稻穗“弯了

19、腰”,这体现了其对于农业丰收的美好愿望,C正确;A错在“始于”,通过题干信息无法判断水稻种植的起源地,排除;河姆渡时期并不能制造瓷器,排除B;河姆渡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排除D。17.(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2)依据:文字。方法::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特征: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等角度分析其特征。(2)依据:据材料“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筒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可知,文字。方法:据所学可知,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来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18.(1)存在。夏的核心区域就在今豫西和晋东南部。首先,在文献资料方面,竹书纪年尚书和山海经里均有记载。与此同时,在考古成果方面,河南二里头遗址也很有可能被证明是夏文化遗存。根本不存在。至今尚未发现像商周那样用甲骨文、金文来记录的当时的史实史料。(2)考古史料作为第一手史料直接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活动和思想,对于了解上古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但通常是散乱和零碎的。历史文献大都是后人的追述和概括,都带有感情色彩,史料价值不免要打折扣。考古史料和历史文献相结合,才是深入和全面了解上古历史的基本途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