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39379809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77.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历史一轮微专题训练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 微专题训练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1如表所示为关于商代的资料。据此可以得出商代()内容资料来源许多殷人的墓地,按族分区,展现了死者生前聚族而居的情景殷墟考古青铜器上常有象形性很强的铭文符号或图画,它们被称为“族徽”青铜铭文卜辞中常见“族”“王族”、“子族”“多子族”、“某族”(族前为人名、官名或地名)、“三族”、“五族”等殷墟卜辞A具有明显的宗族社会特征B政治分裂异常严重C开始重视血缘亲情的作用D缺乏思想文化统一2下列两幅图片蕴含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该时期()A冶铸技术成熟B原始文字萌芽C礼乐制度完善D早期国家产生3史记载:燧人氏“教民钻木

2、取火”,成为华夏人工取火的发明者,被后世奉为“火祖”;西方也有普罗米修斯触犯天规盗取天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的传说。二者的共通之处()A都可以直接作为史料运用B都有无神论的思想主张C都引发了社会制度的变革D都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4西周的有铭青铜器由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由诸侯国制作的为数甚少。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王窒、王臣的青铜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贵族政治的破坏B礼乐制度的衰落C中央集权的式微D治铸技术的提高5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该材料

3、反映出的西周社会最主要的特点是()A西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B贵族阶层内部等级森严C西周社会宗法色彩浓厚D贵族阶层生活奢侈腐化6雍正皇帝强调宗族在“立家庙以荐杰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赈贫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且赋予地方精英和宗族举办地方公共事业的合法权利。这反映出雍正时期()A宗族组织被纳人官府轨道B宗法社会被行政统治消解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化D官僚政治逐步确立并发展7春秋左传中记载:“王后无适(嫡子),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这则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宗法制度越来越完善B占卜方法具有权威性C王位继承有内在规则D德行是择君首要依据8周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

4、于是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礼乐制D等级制9有学者指出:“西周的分封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土地,而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新封的封国,因其与原居民的糅合,而成为地缘性的政治单位,遂逐渐演变为春秋的列国制度。”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西周分封制()A具有突破政治结构的血缘纽带的趋势B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C具有导致西周灭亡的趋势D所封土地名义上归国王所有10陕西晋侯墓曾出土了大量带铭文的青铜器,其中一件青铜编钟铭文记录了晋国和西周王室曾联合征讨一个名为“夙夷”的部落,这表明当时()A

5、宗法制度已经遭到部分破坏B周王室的控制力逐步衰弱C游牧部落严重威胁边疆稳定D分封关系有利于拱卫王室11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制()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12左传曰:“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一史料反映西周的社会制度是()A禅让制B内外服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132021年3月,考古中国发布了最新考古发现,距今有3000-5000年历史的三星堆古遗址出土了大批具有古蜀文化特点青铜、金、玉器等文物,与中原文化显

6、著不同。这反映了()A古蜀文化代表中原文化B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C各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D农业工具制造世界领先14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国“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三卿,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周天子此举旨在()A掌握封国所有官吏的任免权B加强对诸侯国的控制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D建立严密的官僚制度15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2019年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这一遗址,以下说法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B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C出土了大量玉器,出现了大规

7、模的祭坛和神庙D为中华文明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16据考古报告,商代女军事家妇好墓出土的仅青铜器至少有1.6吨。殉葬人数不少于16人,有100多件兵器,其中有两件青铜铖特别大,一件重8.5千克,一件重9千克,上面铸有妇好的铭文。这反映了商代()A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B相对发达的手工业文明C崇尚武力的时代特征D具备较成熟的文字系统17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帝”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判定商代()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B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D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18在旧石器时代,主要食

8、物来源于植物的块茎、鲜果、坚果、种子、嫩芽等。另外还可以确认,人类分成小的流动部队走遍大地,只是短暂地保持他们的宿营地。据此可知,当时()A人类由食物采集者变成生产者B男子在部落中已经居主导地位C原始农业和畜牧业都已经产生D生产力低下主要依靠采集为生19兴隆洼遗址发现于内蒙古赤峰敖汉旗,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这里发掘出170余座半穴居房址,最大的房址面积达140平方米。由此判断,当时兴隆洼地区()A雨水稀少,森林稀少B地势低洼,气候潮湿C遵循礼制,等级森严D地势较高,聚落而居20新石器时代,听起来很遥远,大约从一万多年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下列对新石器时

9、代认识正确的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原始畜牧业和农业开始出现土地逐渐变成私有财产ABCD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6小题)21史料与史料实证。材料一“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材料二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材料三文献记载

10、,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材料四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

11、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桑,说文“桑,蚕所食叶,在甲骨文中可释为桑的字如“,从甲骨文中桑字诸形反映出,殷人对桑树的树开已经有了基本的认识。丝,说文:“丝,蚕所吐也,从二凡丝之属皆以丝。”甲骨文中反映出殷人已懂得练丝。甲骨文中有字,象原始织机之形。经过对殷代丝绸实物的研究,殷代确已开始使用简单的提花装置的织机从甲骨文我们还可以看出,商代可能也有管理丝织业的官吏。罗存康试论商代的蚕丝业材料二 殷墟出土了极为丰富的文物,但甲骨文是分量最重的一类。因为它是人思想的反映,是历史的直接记录,它让我们了解商代的很多事件和人物,也让我们直接面对商代的

12、文明高度。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早使用的成熟文字,作为象形文字,甲骨文自诞生起就是美的载体,为艺术创造提供了广阔空间。数千年来,伴随着汉字的演变,也形成了举世无双、源远流长的书法艺术。发现120年来,甲骨学已经发展成一个国际性学科,研究者遍布中国、美国、日本等数十个国家,成为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闪耀三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之光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商代蚕丝业发展的状况,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述纺织业在商代经济生产中的地位。(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甲骨文的历史价值。23“子”字中的历史在春秋以前,“子”原为天子所属的卿的尊称,如微子、箕子之类。春

13、秋初期只有少数诸侯所属的卿称“子”;到春秋中期以后,诸侯的卿就普遍称“子”;到春秋、战国之际,“子”便成为著名学者和老师的尊称,如孔子、墨子之类。到战国时代,“子”便成为一般学者的尊称了。摘自杨宽战国史问题:(1)从春秋以前到战国,“子”的含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得照抄原文)(2)从“子”的含义变化中可透视出哪些历史信息?24古代中国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创设了若干制度。这些制度反映了中华民族管理国家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十六年遂并天下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廷尉李斯议曰:“周文(王)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相攻击如仇雠

14、(仇敌),诸侯更相诛伐(混战),周天子弗(不)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甚足易制(容易控制)。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廷尉议是。”史记秦始皇本纪(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斯建议推行郡县制的理由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的特点?材料二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了以下两组图片。形式内容第一组疆域图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A朝C制(图1某朝局部疆域)。第二组示意图汉代三公九卿制;B朝D制(图2);清朝军机处。(2)材料二中A、B分别代表什么朝代?C、D分别代表什么政治制度?请任选其中一个,概括指出其积极作用。材料三1380年明太祖以“谋危社稷”的罪名,诛杀胡维庸;同时,下令废除中书

15、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管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以后子孙做皇帝,也不许再立丞相。(3)根据材料三,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是什么?明成祖朱棣为加强皇权又采取了什么措施?(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出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两对基本矛盾。从历史的角度看,它们的演变趋势如何?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宗法制度是由氏族公社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来的。初期的作用是为了规范氏族或宗族内部的权益分配关系。后来发展、演变成为以共分嫡庶之间权位分配为核心的宗统关系,形成宗法制度。这种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嫡为大宗,庶为小宗。小宗之嫡在本支中为大宗,庶为小宗。在阶级社会中,国家形成,君权

16、产生,宗法理论成为指导政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以宗统为模式和灵魂的宗统与君统相结合的政治制度,这就是后来的封建制度,今天学术界称之为分封制度。袁行霈、严文明、张传玺、楼宇烈主编的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宗者,何谓也?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礼曰:宗人将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长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宗其为始祖后者,为大宗。此百世之所宗也。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高祖迁于上,宗则易于下。宗其为曾祖后者,为曾高祖。宗其为祖后者,为祖宗。宗其为父后者,为父宗。以上至高祖宗,皆为小宗。以其转迁别于大宗也。别子者,自为其子孙为祖,继

17、别也,各自为宗。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德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宗法制度的由来和主要特点。(2)据材料一、二,分析商周实行宗法制的目的。(3)材料二中所说的大宗、小宗有何区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宗庙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宗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的昭穆制度与宗庙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礼记中庸谓:“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这里既有宗统关系的宗族亲属远近的亲疏之序,又有君统关系的君臣等级之别。周朝就是依靠宗庙昭穆秩序的排列法,用血缘亲属关系维系着等级尊卑关系,以达到巩固周天子君临天下的统治地位的目的。摘编自刘海文西周昭穆制度的几个问题材料二唐太宗对于宗庙建制的认识和态度与以往的君主有所

18、不同。他认为“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比较重视现实功业而不追求宗法传承。唐太宗时期对宗庙的态度是比较淡漠的,究其原因,恐怕是宗庙(制度)讲究的是维持宗法继承关系的隆重仪式。故其有意忽视讲究严格的宗法程式,而重视现实功绩的思想就很自然地占据了主要地位。摘编自盖金伟、董理论东都太庙与唐代政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宗庙制度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西周宗庙制度(观念)相比,唐太宗宗庙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试卷第8页,共8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参考答案:1A2B3D4B5B6A7C8B9A10

19、D11A12C13B14B15D16B17D18D19D20C21(1)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史料要真实;史料求丰富多样,多用原始史料。(2)分歧: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认为周成王曾迁都洛邑;司马迁认为周成王并未迁都洛邑。价值:何尊作为实物史料,属于一手史料,与尚书大传和吕氏春秋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可得出周成王的确曾经迁都洛邑;何尊是研究西周政治和文化的重要史实,具有较高的史实价值。22(1)状况:商代蚕桑业已经比较发达;商代已经掌握了缫丝、织造等技术;可能出现了管理蚕丝业的专门官吏。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2)历史价值: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商代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

20、经济生活;商代的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对研究汉字的渊源和演变有着重要的价值;是认知中国早期历史和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23(1)答案1:由对统治者(或贵族)的尊称,转变为对学者的尊称;由对少数学者的尊称转变为对一般学者的尊称。(回答子的含义是“卿”不得分)答案2:从政治称呼转变为文化称呼。(2)从“子”含义变化中可以看出周王权威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坐大;教育与学术逐步向下层转移(平民转移),“士”阶层兴起并日趋活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西周的封邦建国制度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24(1)分封制下诸侯混战,天子失势;郡县制有利于集权。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中央垂直

21、管理地方。(2)元朝行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的实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或三省六部制的实行,大大提高了中央机构的行政效率(3)措施: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隶属皇帝领导;不许立丞相成为制度.目的:通过打击相权,强化君主专制。设立内阁(4)中央和地方;皇权和相权;演变趋势: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日益严密,地方丧失能动性。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25(1)由来:由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家长制发展、演变而来。特点:“嫡为大宗,庶为小宗”或嫡长子继承制。(2)规范宗族内部的权益分配关系(或通过血缘的亲疏,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大宗为“宗其为始祖后者”,“此百世之所宗也”;小宗为“宗其为高祖后者,五世而迁者也”。(或周王的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的权利,称为大宗。次子、庶子的后裔相对于大宗,称为小宗)。26(1)特点:以血缘亲疏和等级尊卑为标准;维护周天子的宗法和政治地位。原因:深受宗法制(血缘关系)影响;礼制的强化作用;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2)变化:重视功业而非单一受宗法观念影响。影响:促使宗法血缘观念弱化,淡化了宗族门第观念;有利于抑制世家大族势力,巩固专制集权统治。答案第10页,共2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