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ppt

上传人:石*** 文档编号:39343108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ppt(8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关于沟通心理学态度与态度改变现在学习的是第1页,共83页第一节第一节 态度的概念态度的概念现在学习的是第2页,共83页看到下面的图片,你会产生怎样的态度?看到下面的图片,你会产生怎样的态度?现在学习的是第3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5页,共83页 对恋爱的态度?对恋爱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婚姻的态度?对交友的态度?对交友的态度?对父母的态度?对父母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同事的态度?对上级的态度?对上级的态度?对同性恋的态度?对同性恋的态度?现在学习的是第6页,共83页一、什么是态度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

2、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特定的人、观念、情境和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情境和事件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态度只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指行为本身。态度具有对象性。态度具有对象性。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现在学习的是第7页,共83页二、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结构 认知认知情感情感意向意向 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人们作为态度的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起来的具有倾向性

3、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倾向性的思维方式。态度的认知因素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个人对于一定态度对象的体验,如接纳或拒绝、喜爱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或厌恶、热情或冷漠、敬重或轻视等。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态度作为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和反应倾向,一经产生就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必定对人们与特定态度对象有关的行为产生种种性质不同的影响;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的影响;态度具有特定的意动效应。现在学习的是第8页,共83页引发态度的三种信息你喜欢周杰伦吗?认知:关于他你有什么想法?你

4、了解他什么?情感:提到他会引发什么感受?行为:当你有机会去观看他的演唱会时你会怎样做?现在学习的是第9页,共83页 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态度。一辆汽车的客观价值:一升汽油能跑几公里路?它是否有安全气囊?外形是否美观?价格如何?二、以情感为基础的态度。对堕胎、死刑、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三、以行为为基础的态度。“嗯,我想我喜欢,因为我经常跑步或者去健身房锻炼身体。”现在学习的是第10页,共83页 态度一旦形成,可以以两种形式存在: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外显态度是指我们意识到的并易于报告的。内隐态度,是自然而然的、不受控制的、而且往往是无意识的评价。现在学习的是第11页,共83页三、态度的本质三、态度的本

5、质(一)态度的功能顺应功能认识功能防御功能调节功能(二)态度的特性态度的社会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协调性现在学习的是第12页,共83页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四、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是否决定行为?(我们都是伪君子吗?)态度是否决定行为?(我们都是伪君子吗?)1.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2.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1、态度与多重行为的关系大,与单一行为的关系小。即态度与行为未必是一对一的。2、影响行为的因素除了态度外,情境的某些方面亦很重要。3、态度越是具体,一般与行为越是有关。4、态度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5、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倾向,而我们所依据的态度是一种表白出来了的态度,这是有差距

6、的。6、还要看态度成分中认知与情感的一致程度。现在学习的是第13页,共83页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联系最紧密?人们的态度与行为联系最紧密?态度很容易获得 态度是基于直接经验 态度很具体现在学习的是第14页,共83页行为何时决定态度?行为何时决定态度?角色扮演 我们扮演的角色会塑造我们的态度。语言转变成信念 当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语言就会成为信念。等门槛现象 教训:在答应某一个小要求之前,先考虑一下后果是什么?逐渐升级的行为 邪恶的行为与道德的行为都会塑造自我。友好的行为 如果你想要更爱他人,你就要表现出你真的爱他。现在学习的是第15页,共83页五、态度与人际交往五、态

7、度与人际交往 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实验人员让两组参加者向同一位女士打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电话。告诉第一组说,对方是一个冷酷、呆板、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告诉第二组说,对方是一个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热情、活泼、开朗、有趣的人。结果发现,后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一组的参加者与那位女士交谈得很投机,通话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参加者的时间长。而前一时间也明显比前一组参加者的时间长。而前一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组参加者与女士的交谈很难顺利地进行

8、下去。现在学习的是第16页,共83页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人际交往的基本模式: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伯奈依据个体对伯奈依据个体对自己和他人所采取基本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自己和他人所采取基本态度,提出了四种人际交往模式:往模式:我不好我不好你好,我不行你好,我不行你行你行 (自卑、恐慌自卑、恐慌)我不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好,我不行你也不行你也不行 (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不喜欢自己也不喜欢别人)我好我好你不好,我行你不好,我行你不行你不行 (骄傲自大,自以为是骄傲自大,自以为是)我好我好你也好,我行你也好,我行你也行你也行 (理性、理解、宽容、接纳理性、理解、宽容

9、、接纳)现在学习的是第17页,共83页第二节第二节 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1.学习经验学习经验 人们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通过学人们像获得事实、概念、思想、思维方式及习惯一样通过学习去获得态度。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习去获得态度。个人的经历,尤其是重要经历,以及与这些经验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的情绪体验,导致了态度的产生与发展。强化(正强化、负强化)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模仿模仿现在学习的是第18页,共83页 2.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态度是为一定的心理目的服务的,人们究竟选择什态度是为一定的

10、心理目的服务的,人们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于个人的意义。因而,不同么样的态度,取决于态度对于个人的意义。因而,不同的人由于目的与原因的不同,发展起了不同的态度体系的人由于目的与原因的不同,发展起了不同的态度体系。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自我防御功能自我防御功能 价值表现功能价值表现功能 认识功能认识功能现在学习的是第19页,共83页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态度形成与发展的心理条件 个体的需要 个体的经验 交往的对象、性质 个体的自我意识现在学习的是第20页,共83页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的形成过程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态度形成包括服从认同内化三

11、个阶段。1、服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3、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过程,其中情感成分是中介因素,认同基于情感上的喜欢。而内化过程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个体态度的形成,从服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成为稳定性的心理倾向,不易改变。现在学习的是第21页,共83页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知识 家庭 群体参照

12、文化因素 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 人际影响 个性心理特征 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现在学习的是第22页,共83页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 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已态度改变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已往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往的态度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的过程。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随着社会与其本质是个人的继续社会化。随着社会与周围世界的不断改变,客观上要求人们作周围世界的不断改变,客观上要求人们作为行为引导系统的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为行为引导系统的态度发生相应的变化。现在学习的是第23页,共83页 1.凯尔曼的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的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依从依从认同认同内化内

13、化(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人们由于外在压力,为了达到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这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改变自己的态度反应或表面行为。这是一种权宜的态度改变。变。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个人的自我同一性与他人或群体存在依赖关系,或者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说个人情感上存在与别人或群体的密切联系,从而接受某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些观念、态度或行为方式。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个人获得新的自觉的认知信念,并以这种信念评判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

14、完全的态度改变。内化性的态度自己的价值时所发生的完全的态度改变。内化性的态度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是态度改变中的最深刻的改变是一种新价值观的获得,是态度改变中的最深刻的层次。层次。现在学习的是第24页,共83页(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一)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 2.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的认知不协调理论 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关系时,认知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的主体就会产生认知不协调。这种不协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力,使个人去改变有关的观念或行为,来减少或避免这种不协

15、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种不协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亦即态度的改变。现在学习的是第25页,共83页认知不协调通常在认知不协调通常在4 4种情况下出现:种情况下出现:逻辑的违背逻辑的违背 文化价值的冲突文化价值的冲突 观念层次的冲突观念层次的冲突 新旧经验的矛盾新旧经验的矛盾现在学习的是第26页,共83页 认知主体的不协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认知主体的不协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不协调。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不协调。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减少或消除不协调的途径主要有:改变或否定不

16、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改变或否定不协调认知因素的一方;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同时改变不协调认知因素双方的强度;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改变原有认知因素间的不协调关系。不协调关系。现在学习的是第27页,共83页海德的平衡理论海德的平衡理论现在学习的是第28页,共83页恢复协调的办法有:恢复协调的办法有:改变态度:我不该这样增加认知:还有其它的原因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A比B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我没有办法才这样 现在学习的是第29页,共83页缓解认知失调的策略示例缓解认知失调的策略示例 西利亚是一个大学生,她一贯认为自己是环保主义者。最近,由于父母买了一辆新

17、车,西利亚“继承”了父母的老车,过去她外出都是骑车或坐公交车,但现在她已经习惯了每天开车代步。父母的旧车是一辆耗油量极大的老爷车,西利亚该如何缓解由于自己的环保思想与使用这辆耗费能源的交通工具之间的冲突带来的认知失调呢?现在学习的是第30页,共83页西利亚可能会:西利亚可能会:改变态度:汽车不是影响环境的主要问题 增加一致性想法:这是一辆旧车,使用它是为了充分利用它 改变想法:对我而言,支持环境保护运动固然重要,但是上学和工作更重要 减少选择数量:我的时间太紧,我确实是不能再骑车或坐公交车了 改变行为:只有当不能使用自行车或公交车时我才开车现在学习的是第31页,共83页改变态度可以分别从:改变

18、态度可以分别从:认知:摆事实,讲道理 情感:动之以情 行为:行先于知 广告有效吗?广告宣传是怎样改变人的态度的?为什么角色扮演比听录音故事更有效?现在学习的是第32页,共83页有时,我们会做与自己态度相反的事,但有时,我们会做与自己态度相反的事,但此后并不会改变态度,如何解释?此后并不会改变态度,如何解释?真实情况:任务很乏味 矛盾行为:“我告诉别人这个任务很有趣”出现失调:“我不可能为了一块钱去撒谎”结果:转变态度:“我并没有撒谎,确实有趣。”没有失调:“拿了二十块,善意地说个小谎没什么大不了。”结果:态度不变:“这个游戏不好玩”现在学习的是第33页,共83页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 如果你有机

19、会策划一个公众集会并在会上宣传一个很主要的观点,比如反对建造一所核电站,你准备选择什么人来做讲演,这个人该怎么讲?通过说服可以改变态度。说服的有效性取决于“谁”向“谁”“怎么说”。现在学习的是第34页,共83页态度转变的方法态度转变的方法 参与活动法(勒温参与活动实验参与管理)登门拜访法(等门槛儿留面子)团体规定论(勒温产妇实验)全面宣传法(积极宣传与消极宣传)信息重复法(适度重复)角色扮演法 行为改变法(行为影响态度)外部附加法(过度外部条件扔石头的故事)外周线索法现在学习的是第35页,共83页 1.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抗拒反应抗拒

20、反应心理惯性心理惯性 2.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传达者威信传达者威信 传达者立场传达者立场 传达者的目的指向传达者的目的指向 传达者的吸引力传达者的吸引力现在学习的是第36页,共83页 3.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二)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二)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信息的差异信息的差异信息的倾向性信息的倾向性信息提供方式信息提供方式现在学习的是第37页,共83页态度转变中的沟通态度转变中的沟通 沟通者可信度可信度 专长或权威(米尔格拉姆点击实验)动机或意图睡眠者效应睡眠者效应类似性类似性 现在学习的是第38页,共83页通过劝说改变态度通过劝说改变态度(一)谁

21、:说服者的性质。I.专家资格:在某些方面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睡眠者效应)。II.可靠性: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是否可靠也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III.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的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现在学习的是第39页,共83页所所 以:以:有公信力的人(如一些拥有明显专长的人)比缺乏可信度的人更具有说服力;有吸引力的人(不论是外表上或是个性上的特征)比没有吸引力的人更具有说服力现在学习的是第40页,共83页但是:但是:霍夫兰德发现,劝说者的可信性的影响在其信息刚刚传递后

22、的效果最大,时间一久,就逐渐变小,而原来低可信性的传达者的效果却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这被称之为“睡眠者效应”(sleeper effect)。现在学习的是第41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42页,共83页(二)(二)怎么说:怎么说:说服的方法说服的方法 I.态度的差距:在某一限度内,态度改变随着差异的增加而增加,超过这个水平后,如果差异继续增加,态度改变开始减少。但是如果说服者的可信度高,他能产生最大态度改变的差异水平也就越大。II.信息唤起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人们的态度反而不发生改变。III.信息的呈现方式:

23、在说服信息非常复杂的时候,书面的信息效果较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在此还需要弄清楚单面与双面说服的问题。现在学习的是第43页,共83页恐惧唤起恐惧唤起在什么情况下,恐惧的唤醒会增强说服力?或者抵消说服力?在多数情况下,恐惧唤起提高了信息的影响力。但唤起太大的恐惧会适得其反,研究表明:如果需要人们立即采取行动转变态度的话,唤起较强烈的恐惧其效果较好。在一般的情况下,可采用中等强度的恐惧唤起。现在学习的是第44页,共83页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单面论证和双面论证 单方面论证;强调自己的立场的言论;双方面论证:对比、比较。优缺点。首先,对文化程度低的人而言,单方面宣传的效

24、果较好;而对文化程度高的人来说,双方面的宣传效果更好。其次,目标靶原来的态度和宣传者所强调的方向一致时,则单方面的宣传比较有效;若目标靶原来的态度与宣传者强调的不一致时,双方面的宣传效果较好。现在学习的是第45页,共83页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普遍数据与个人数据 与大量数据相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记住清楚、生动、个人化的事例的深刻影响。现在学习的是第46页,共83页所以所以:表面看来不是用于说服的信息更具有说服力;采取单面说服(即只呈现有利于你的立场的观点)好,还是双面说服好(即同时支持和反对你言场的观点)更好?一般而言,假如你确定能驳斥相反观点,那么双面说服更有效现在学习的是第47页,共83页 是在

25、持相反立场的人提出其观点之前还是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更好?如果两种观点是紧接着提出的,最好先提,因为人们改变心意要有一段时间耽搁。“初始效应”。但是如果不同论点提出的时间有一段延迟,那么最好是最后提出你的观点。“崭新效应”。现在学习的是第48页,共83页(三)(三)对谁说:对谁说:听众的性质听众的性质(Factors of persuadee)I.被说服者的人格: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和自尊。II.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人在争论出现时卷入较少,不愿去进行较深入的考虑,所以易被说服。III.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一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现在学习的

26、是第49页,共83页 IV.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变得困难。V.个体差异:包括认知需求、自我检控和年龄。现在学习的是第50页,共83页所以: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分心的听众比未分心的听众更容易被说服;智商低的人通常通常比智商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自尊程度中等的人比自尊程度高或低的人更容易受影响;1825岁的人更易于改变。此年龄以外的人的态度较稳定,不易于改变。现在学习的是第51页,共83页回到提问:回到提问:如果你有机会策划一个公众集会并在会上宣传一个很主要的观点,比如反对建造一所核电站,你准备选择什么人来做讲演,这个人该怎么讲?现在学习的是第

27、52页,共83页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将有利于你获得成功:如果满足下列条件,将有利于你获得成功:1、讲演者应该是一位看上去可爱、富有表现力和可信任的有关问题的专家,并在某些方面与听众有共同之处。2、所传播信息要能唤起听众的情绪反应,尤其是引起害怕或焦虑的情绪。3、所传播的信息中还要提供一个清楚的行为过程,让听众感到如果遵循该过程久能减少上述情绪反应并获得所期望结果。4、所传播的信息中要有清晰的结论。现在学习的是第53页,共83页 5、所传播的信息应有事实和统计结果作为支持。6、如果听众对这个问题比较了解,讲演者一定要说明支持和反对两方面的观点。7、如果听众对这个问题比较陌生,讲演者只需说明自己的观

28、点。8、讲演者应表现出自己决不会因听众接受了这个观点而获得什么个人利益。9、讲演中应尽可能地把信息重复几遍。现在学习的是第54页,共83页四、其他态度改变方法四、其他态度改变方法 1、规范改变 2、强迫态度改变:洗脑:为什么囚禁使人更易于接受劝说?隔离,劝说如不听从就会失去,有改变则奖励“斯德哥尔摩效应”洗脑导致的转变能持续多久?一般是暂时的 邪教: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现在学习的是第55页,共83页强迫态度改变:强迫态度改变:使被劝说者产生无助感 如生理或心理的虐待、睡眠剥夺、侮辱和隔离 当感到精疲力竭,无法继续承受压力和恐惧,就会抛弃原有信念,态度发生改变。改变后,得到优待:如鼓励、吃

29、的和生命的安全现在学习的是第56页,共83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973年8月,瑞典首都的一家银行发生抢劫,两名劫匪绑架了4名人质,在地下金库把他们关押了131个小时,最后劫匪向警方投降。但奇怪的是,危机结束后,所有的受害者都声明并不痛恨歹徒,他们感谢歹徒对他们的照顾,一名女人质甚至还爱上了一名劫匪并与其订婚。相反,他们对警方倒很有敌意,甚至在警方采取营救措施时还对抗警方。现在学习的是第57页,共83页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

30、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警察当成了敌人。年轻的、比较容易相信人的和比较天真的人质相对而言容易患上这种心理上的怪病 现在学习的是第58页,共83页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人们为什么会加入邪教组织?1978年,在教主吉姆.琼斯的敦促下,900名左右的人民圣殿教信徒举起纸杯,喝下了混有剧毒氯化物的紫色镇静剂。这批人一直住在奎亚那丛林里,与世隔绝地在看守的管制和镇静剂的麻痹下生活,完全习惯于服从严格的行为规则,正是这种服从使得他们最后忠诚地追随琼斯走上不归路。邪教特征:宣扬对教主的个人崇拜,绝对效忠。现在学习的是第59页,共83页几种难于改变的态度

31、:几种难于改变的态度:1 与主导动机相联系的态度;2 反映特殊人格特征的态度;3 依据多种事实和需要的复杂态度;4 根据多年经验形成的态度;现在学习的是第60页,共83页第第四四节节 偏偏 见见一、什么是偏见 从技术上讲,偏见有积极与消极之分。但无论是生活还是研究,偏见是指消极的那一种。因此,偏见(prejudice)是人们根据错误或不完全的信息概括而成的对人、对事的敌对或负面的态度。现在学习的是第61页,共83页偏见的原因偏见的原因1、偏见的社会原因社会的不平等 偏见往往被用来证明和支持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在社会上占据优越地位的合理性。内群体(ingroup)和外群体(outgroup)社

32、会习俗现在学习的是第62页,共83页2、偏见的认知根源、偏见的认知根源 特殊个案的劝说能力 类属化 归因偏差 最后归因错误(ultimate attribution error):在不明确的情境中,人们的归因往往与其信仰和偏见保持一致。刻板印象 公平观念 是指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加以绝对化的倾向。他们尤其强调“罪有应得”,谴责受害者。现在学习的是第63页,共83页3、偏见的情绪根源、偏见的情绪根源 偏见的替罪羊理论挫折和侵犯会导致偏见。人格动力学 包括投射、对优越感的寻求和权威人格等。具有权威人格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他们信仰坚定,往往持有“传统”的价值观念,不能容忍自己和别人的

33、脆弱,喜欢严厉地惩罚,多疑,极端仰慕权威。童年受到过于严厉的处罚,渴望成为权威。现在学习的是第64页,共83页专制人格者的信念专制人格者的信念 对权威的服从与尊敬是儿童应学会的最重要的品德 人们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等级:弱者和强者 一个国家需要的不仅是法律和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几个人民信得过、勇敢的、精力充沛的、具有奉献精神的领导者 只有经历苦难我们才能学到有用的东西 每个人都应效忠于某个超凡的权威,并毫不犹豫地服从权威 应强迫那些拒绝向国旗敬礼的宗教团体顺从这种爱国行为,否则就取缔他们的组织现在学习的是第65页,共83页偏见产生的结果偏见产生的结果1、自我实现的预言2、性别角色现在学习的是第66

34、页,共83页3、疏离、疏离现在学习的是第67页,共83页四、偏见的消除1、消除刻板印象现在学习的是第68页,共83页希拉里希拉里克林顿克林顿 现在学习的是第69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0页,共83页德国总理安格拉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默克尔 现在学习的是第71页,共83页中国铁娘子:吴仪中国铁娘子:吴仪现在学习的是第72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3页,共83页菲律宾总统菲律宾总统格洛丽亚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马卡帕加尔-阿罗约阿罗约现在学习的是第74页,共83页乌克兰前美女总理尤利娅乌克兰前美女总理尤利娅季莫申科季莫申科 现在学习的是第75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6页,共83页2 增加

35、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增加平等的,个人间的接触现在学习的是第77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78页,共83页 3 共同命运和合作奖励 4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现在学习的是第79页,共83页第四节态度的测量(一)量表法 又叫自我评定法,它是根据人们对一定态度对象的陈述(这些陈述通常被编制在一张量表上)进行自我评定而反映其态度的方法。现在学习的是第80页,共83页 1)如今,在解释智力和社会问题上,妇女应该多承担些领导责任。2)女人酗酒比男人还要糟糕。3)妇女开火车和男人补袜子都是荒谬的。4)现代女孩与现代男孩一样有支配自由的权利。现在学习的是第81页,共83页现在学习的是第82页,共83页感谢大家观看感谢大家观看现在学习的是第83页,共8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资格考试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