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_汪受宽_课堂教案.doc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3925454 上传时间:2020-12-03 格式:DOC 页数:351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史文选_汪受宽_课堂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1页
亲,该文档总共3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国历史文选_汪受宽_课堂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史文选_汪受宽_课堂教案.doc(35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國歷史文選(上册)授課教師 汪受寛住宅電話 8913164電子信箱 課時計劃周别課時內 容备 注一三1序 论1紀傳體概述10史記秦始皇本紀四五2讀史基礎知識/中國史史料學簡說6史記孔子世家六七6史記貨殖列傳2国庆节放假耽误2小时课八九2讀史基礎知識/古籍目錄、版本和校勘6漢書百官公卿表序十/十二2讀史基礎知識/輯佚、辨僞和考據4後漢書黨錮列傳序暨范滂傳4三國志諸葛亮傳1讀史基礎知識/漢字1編年體概述十三/十五5左傳成公十六年1讀史基礎知識/音韻4明實錄申誡公侯榜文1紀事本末體概述十五十六3通鑒紀事本末馬後抑外家1政書詔令奏議概述十六/十八5文獻通考田賦考 屯田3東漢會要民政下 禁厚葬1讀史基

2、礎知識/訓詁合计72讲授课文11篇序 論課程及課本介紹:中國歷史文選是高等院校歷史專業開設的主幹課程,教學目的是,對學生進行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的教育,培養和提高其閱讀文言文歷史文獻的能力,增強學生對我國文獻典籍的全面認識,初步學會使用文獻典籍,爲進一步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文化奠定基礎。 我們使用的是汪受寬、高偉主編,由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史文選教材,其結構分爲三個部分:(1)教學文選,(2)讀史知識,(3) 練習文選;其中“教學文選”又分爲“文獻體裁概述”和“文章選講”兩項內容。課本分上下二冊,供兩學期使用,每周學時,以每學期18周計,全年共授課 144學時。 學習方法和要求:一, 通過對各

3、個時代、各種主要歷史著作體裁中經典性文獻的選講,要求同學們在掌握較爲系統的古代漢語理性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閱讀通用的古代文獻典籍,並能具體感知各類文獻典籍的體例、敍事、取材、編纂等特點及不同文體的行文特徵。對於辭彙,既要求學生掌握古漢語中常用的基本詞彙,能夠理解詞的本義、引申義、假借義、實詞的活用、辭彙的時代特徵,又要求學生掌握史學文獻常見的某些專業辭彙和特殊辭彙。學會分析、挖掘課文辭彙深層次的意思,以明瞭其史學意義上的價值之所在,學習以課文提供的資料去分析歷史。掌握和弄懂課堂講授的課文,通貫和理解全篇的意思及重點詞語,認識繁體字。 二, 通過文獻體裁概述和每篇課文前的文獻簡介的講授,對中國古代

4、文獻典籍有較爲全面的認識,初步具備史部目錄學知識。三, 讀史基礎知識要求同學瞭解四個系統的基本知識:目錄、版本、校勘、輯佚等史料學、文獻學知識,傳統“小學”中漢字、音韻、訓詁知識,曆法紀年、歷史地理、選舉職官、姓名字号称谓、宗法、謚法、避諱、歷代度量衡等歷史文化常識,讀史工具書及其運用方面的知識。這些是閱讀中國古典文獻必備的基本知識。教學方式爲講解與輔導相結合,主要靠同學自學來獲取知識,要求同學儘量閱讀課文後列出的參考書目,以擴大知識範圍。四, 練習文選供學生作業實踐,一般由學生在課外完成。除課本上的練習內容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能力和教學需要適當補充一些。要求學生儘量結合“讀史基礎知識”,做

5、到舉一反三,以強化閱讀、理解、運用歷史文獻的能力。方式多種多樣:標點斷句、注音釋義、語法分析、白話翻譯、段落劃分、總結段落大意、史料簡析、寫練習心得等。學習參考書工具書目錄:中國史學史綱 瞿林東 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歷史要籍介紹 李宗鄴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史學名著題解 張舜徽主編 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歷史書籍目錄學 陳秉才王錦貴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古代史史料學 陳高華 陳智超等 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唐史史料學 黃永年 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清史史料學 馮爾康 南開大學出版社1986年版文言文學習手冊 林三松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2年版文言今譯

6、教程 陳蒲清 嶽麓書社1986年版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 張舜徽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文字學 唐 蘭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古書疑義舉例五種 俞 樾 中華書局1956年版訓詁學概論 齊佩瑢 中華書局1984年版訓詁方法論 陸宗達 王 寧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年版校勘學釋例 陳 桓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版本學概論 戴南海 巴蜀書社1989年版目錄學概論 武大北大編寫組 中華書局1982年版古今僞書考補正 清姚際恒撰 黃雲眉補正 齊魯書社1980年版中國辨僞學史 楊緒敏 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中國歷史文獻學 楊燕起 高國抗主編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讀史基礎手冊 汪受

7、寬 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國學知識指要 李國祥 楊昶主編 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史諱舉例 陳 桓 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謚法研究 汪受寬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中國歷史地理綱要 史念海 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歷代選官制度 陳茂同 華東師大出版社1997年版稱謂錄 清 梁章鉅 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影印本姓名的奧妙 汪受寬 三秦出版社1991年版中國歷史工具書指南 林錢森 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中國歷史大辭典 鄭天挺等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中華文化大辭典 張岱年季羨林等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98年版中國歷史大事編年 張習孔 田玨主編 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說

8、文解字 東漢 許慎 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康熙字典 清 張玉書等 成都古籍書店1980年影印本經籍籑詁 清 阮元 成都古籍書店1982年影印本爾雅 中華書局十三經註疏本辭海 舒新城主編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辭源 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漢語大字典 徐中舒主編 四川辭書、湖北辭書出版社1993年版漢語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版中國古今人名大辭典 臧勵龢等 商務印書館1921年版,上海書店1980年復印中國歷史地圖集 八冊 譚其驤主編 地圖出版社1987年版中國歷史地名辭典 魏嵩山等 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歷代職官表 清 黃本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

9、表 方詩銘方小芬編著 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 張枕石吳樹平編 中華書局1980年版四庫全書總目 清 紀盷等 中華書局1965年版中國叢書綜錄 上海圖書館編 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59年版簡明古籍辭典 胡道靜主編 齊魯書社1989年版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 中科院北京天文臺編 中華書局1985年版中國家譜綜合目錄 中華書局1997年版中國歷代年譜總錄 楊殿珣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歷代戶口田地田賦統計 梁方仲編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紀 傳 體 (一)紀傳體概述紀傳體,是以人物爲中心的著史體裁,由西漢司馬遷創體,以後歷代皆有寫作。除史記爲通史外,其餘多爲斷代史。

10、自史記至明史的二十四部後朝寫前朝的紀傳史書,因得到歷朝帝王下令頒行,而被稱爲“正史”。還有當代所撰本朝紀傳體斷代史,如東觀漢記等,被稱爲“國史”。其餘私人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如東都事略、契丹國志,數量也不少,一般被列於别史類。魏晉人將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合稱爲“三史”。到唐時,才以後漢書頂替東觀漢記爲三史之一。又習慣以三史加上三國志,稱爲“前四史”。還有將前四史加上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合稱爲“十三史”。宋人校刻歷代“正史”,以十三史加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合稱“十七史”。明代加上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二十一史”。清乾隆初,明史成書,加上舊唐

11、書和新輯出的舊五代史,合刻爲“二十四史”。1921年,柯劭忞(mn音民)修新元史成,於是有了“二十五史”的名稱。還有加上清史稿,合稱爲“二十六史”的。二十六史總共4042卷4500余萬字,系統地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清末約5000年的歷史,不僅是冠蓋史壇的巨著,在世界史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紀傳體“正史”有清代殿版本,有商務印書館的百衲本,有開明書店的二十五史本,及各種單行本。中華書局組織專家校勘、整理、標點的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是目前最通行、最便於閱讀的本子。紀傳體史書一般由本紀、表、志、世家、列傳等五種體例構成。本紀,或稱帝紀,用編年的形式,提綱挈領地寫出一個時代最高代表人物(帝王、王室、霸

12、主等)的生平及該時代的大事,以作爲全書的綱領。表,或稱譜,是按時間順序,表列國家興亡、帝王更叠、制度演變和世系官爵等情況,在書中起提要、匯總、省繁的作用。二十六史中,只有十史有表譜。志,或稱書、考,分專題敍述歷代的典章、制度、經濟、天文、地理、典籍等。二十六史的志,名稱不盡相同,而且有六史無志。列傳,是人物傳記。有爲一人所立的“别傳”,有將兩個以上人物的事迹寫在一起的“合傳”,有在傳後敘其族人、部屬事迹的“附傳”,有將事迹相似的人彙述在一起的“類傳”,有記少數民族或外國情況的“族别傳”、“國别傳”。此外,史記有世家,晉書有載記,用來記載貴族王侯或割據政權的歷史。作者篇後的評論,統名論贊。一般散

13、文體的稱爲“論”,駢文體的稱爲“贊”。其實際名稱,各書不一,如“太史公曰”、“評”、“論”、“史臣曰”、“嗚呼”、“贊”等。紀傳體以其五種體例相互配合、補充,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較好地表現了多層次多側面的封建社會一個時代的全貌,因而受到歷代統治者和史學家的重視。當然,絕大多數的官修紀傳體“正史”的正統觀念和諱飾都比較嚴重,而且,同一事件,往往在本紀、列傳、志中重復記載,難免蕪雜。紀傳體“正史”,是我們研究古代歷史最基本的史料。瞭解各部“正史”的內容,尤其是各志書和類傳的篇目含義,將大大有利於我們對有關資料的查找運用。總括二十六史的書志,約略有20種名稱。禮樂志,或分爲禮志、樂志,是專講禮儀和樂

14、章的。律曆志,或分爲律志、曆志,曆志又有曆象志、時憲志等名稱,律講鍾律、度量衡(史記律書講兵事),曆是曆法。天文志,或稱天官書、天象考、司天考,是天文學專志。郊祀志、祭祀志、封禪書,都是言祭祀大典的。河渠志,或名溝洫志,是講水系和治水、水利工程的。食貨志,史記名平准書,是農業和商業流通、貨幣發行的專志。刑法志,或作刑罰志,是關於法律的志。五行志,是記錄自然界的各種特異現象乃至妖異的。地理志,或作郡國志、地形志、職方志,都是一代全國行政區劃地理總志。藝文志,或稱經籍志,是圖書目錄,漢書、隋書、新舊唐書都是通載中秘所藏歴代書籍,明史、清史稿只記本朝著作。職官志,或作百官志,是講一代職官制度的。魏書

15、官氏志前半講職官,後半講北魏氏族。輿服志,或作車服志,講帝王公卿的車駕服飾規制。符瑞志,或作祥瑞志、靈徵志,專講祥瑞徵兆。魏書釋老志是諸“正史”中唯一的佛教道教史志。儀衛志,是講有關帝王百官儀仗規定的。選舉志,是講培養和選拔薦舉人材制度的。兵志,或稱兵衛志、營衛志,是講軍事編制的。清史稿另有交通志、邦交志,前者講交通情況,後者記國際關係。二十六史的類傳,也有20多種名稱。儒林傳,或名儒學傳,是儒家學派和學者的傳。文苑傳,或稱文學傳,是文學家的傳。藝術傳,或名方術傳,是靠技術(科學、醫學、宗教、卜筮、方士等)聞名者的傳。循吏傳 ,或稱良吏傳,是以教化治民而受愛戴的官吏的傳。酷吏傳,是以嚴峻刑法整

16、治社會的官吏的傳。遊俠傳,記那些講究信義,以行俠幫助他人解除困厄的俠客的傳。佞幸傳,又作恩幸傳,是憑諂媚獲得帝王寵倖者的傳。外戚傳,或稱世戚傳,記帝王後妃父兄的事迹。宦者傳,或稱閹官傳、閹黨傳,記宦官、太監的事迹。隱逸傳,或作獨行傳、逸民傳、逸士傳,記那些才德出衆又隱居不仕者的事迹。忠義傳,或作誠節傳、節義傳,是那些忠於帝王,行爲義氣者的傳。孝友傳,或稱孝行傳、孝義傳、孝感傳,記孝順長輩、友愛弟兄者的事迹。列女傳,記婦女中的各類型人物。賊臣傳,或作逆臣傳、叛逆傳,記反叛公卿的事迹。奸臣傳,記邪惡詐僞弄權的官吏。宗室傳,或稱諸王傳,記皇族事迹。伶官傳,是樂官們的傳。后妃傳,或作妃嬪傳、皇后傳,記

17、皇帝配偶們的事迹。明史流賊傳,專記明末農民戰爭。梁書止足傳,記善於進退不斤斤於官祿者。歷代爲二十四史作注、補作志表的著作很多,史記、漢書等的注釋,或稱爲“注”、“補注”、“會注”,或稱爲“集解”。一般都是解釋正文中的字音,疏通文義,考訂制度,講明地理沿革。也有補充史實、考證文字正誤的,如裴松之三國志注。學者爲諸史補作的表志,主要收於二十五史補編、續編、三編中。讀紀傳體史書,一要帶著問題讀,要精讀。爲讀書而讀書,毫無目標地將一本書從頭讀到尾,甚至企圖將二十六史全讀一遍,不僅難以有多大效果,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既沒有那麽多時間,也沒有必要。其次,要分類讀。即對經濟問題感興趣,就讀諸史的食貨志,想研

18、究典籍文化問題,就讀諸史的藝文、經籍志。第三要比較著讀。比較才能看出問題,比較才能知道歷史的發展及其特點。第四要注意五體配合來讀。從本紀中瞭解一代大勢,從紀傳看其人事迹,從表中查年代、官爵、世系,從志中得知地理、制度、職級,從論贊中看作者的評價意見。還要通過校勘記瞭解别本文字有否不同,以注釋幫助理解正文音義典故和古人注解的異同。二十六部紀傳體“正史”概況表书 名卷数编 著 者记史范围构 成史 記130漢 司馬遷黃帝前97本紀12列傳70世家30書8表10漢 書120東漢班固等前20623帝紀14列傳78志18表10後 漢 書120劉宋 范曄25220帝紀9皇后紀1列傳80志30三 國 志65西

19、晉 陳壽220280魏書30蜀書15吳書20晉 書130唐房玄齡等265420帝紀10列傳70載記30志20宋 書100齊 沈約420479本紀10列傳60志30南 齊 書59梁 蕭子顯479502本紀8列傳40志11梁 書56唐 姚思廉502557本紀6列傳50陳 書36唐 姚思廉557589本紀6列傳30魏 書130北齊 魏收386550帝紀12列傳98志20北 齊 書50唐 李百藥534577帝紀8列傳42周 書50唐令狐德棻534581帝紀8列傳42隋 書85唐 魏徵等581618帝紀5列傳50志30南 史80唐 李延壽420589本紀10列傳70北 史100唐 李延壽386618本紀

20、1列傳舊 唐 書200後晉 劉昫618907本紀20列傳150志30新 唐 書225宋歐陽修宋祁618907本紀10列傳150志50表15舊五代史150宋 薛居正等907960本紀61列傳77志12新五代史74宋 歐陽修907960本紀12列傳45考3世家年譜11四夷附錄3宋 史496元 脫脫等9601279本紀47列傳255志162表32遼 史116元 脫脫等9071125本紀30列傳45志32表8國語解1金 史135元 脫脫等11151234本紀19列傳73志39表4元 史210明 宋濂等12061367本紀47列傳97志58表8新 元 史257民國 柯劭忞12061367本紀26列傳15

21、4志70表7明 史332清 張廷玉等13681644本紀24列傳220志75表13清 史 稿536民國 趙爾巽等16161911本紀25列傳316志142表53 “正史”合称示意图书 名合 称史汉后三晋宋南梁陈魏北周隋南北旧新旧新宋辽金元明清新 汉国 齐 齐 唐唐五五 史元记书书志书书书书书书史书书史史书书代代史史史史史稿史 史史三 史前四史十三史十七史二十一史二十四史二十五史二十六史(二)文章選講秦 始 皇 本 紀【題解】本文節選自史記卷六,據中華書局1982年版點校本。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東漢以後才有現稱。作者司馬遷(約前145前89年),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其

22、父司馬談就有著述一部當代史的計劃。司馬遷少年時代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以15年時間壯遊天下,增長了見識和才幹。元封三年(前108年)後任太史令,閱讀了大量皇家珍藏古籍和檔案材料,並主持了太初曆的制定。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了本書的撰述。天漢二年(前99年)因李陵之禍,被處腐刑。3年後被赦出獄,任中書令,繼續發奮著述,終於在有生之年,完成了史記的寫作。史記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記載了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歷史,“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爲歷代史家所仿效。史記的注家,古代主要有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

23、張守節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秦始皇本紀記載了自秦王嬴政繼位,統一六國,直至秦二世和秦王子嬰降漢,是一部完整的秦王朝編年史。本文只選錄了秦始皇歷史的部分。秦始皇(前259前210)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政權的建立者,他功大過亦大,歷來評價不同。本文對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中央政權,及在全國進行的一系列改革進行了如實的記錄,也對秦始皇從英主到殘暴帝王的轉變過程作了生動的鋪述,爲我們研究秦王朝的歷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 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秦莊襄王公元前280前247年,原名異人,後爲秦孝文王寵姬華陽夫人的繼嗣。華陽夫人爲楚人,故改名子楚。索隱曰:莊襄王者,孝

24、文王之中子,昭襄王之孫也,名子楚。按:戰國策本名子異,後爲華陽夫人嗣,夫人楚人,因改名子楚也。 者,为语气助词,用于主语之后,表示提顿。然后用语气词“也”,煞句。照应句子,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这种判断句不同于现代汉语,在主语和谓语之间不用系词(是)来联系。而是在谓语后边用语气词“也”来帮助判断。莊襄王爲秦質子於趙 莊襄王爲秦質子於趙,質子质,音致,春秋戰國時,兩國相交,爲了表示信任,互派國君的兒子、孫子或重臣,居留在對方國內,叫做 “人質”,以國君兒孫爲人質的,稱爲“質子”。正義曰:質音致。國強欲待弱之來相事,故遣子及貴臣爲質,如上音。國弱懼其侵伐,令子及貴臣往爲質,音直實反。又二國敵

25、亦爲交質,音致。左傳云周、鄭交質,王子狐爲質于鄭,鄭公子忽爲質于周是也。 史記呂不韋列傳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往来贩贱卖买,家累千金。秦昭王四十年,太子死。其四十二年,以其次子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子二十余人。安国君子楚为秦质子于赵,秦数攻赵,赵不甚礼子楚。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吾能大子之门。”子楚笑曰:“且自大君之门,而乃大吾门!”吕不韦曰:“子不知也:吾门待子门而大。”子楚心知所谓,乃引与坐,深语。吕不韦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適嗣者,独华阳夫

26、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无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適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求见华阳夫人姊,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夫人大喜。不韦因使其姊说夫人曰:“吾闻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今夫人事太子,甚爱而无子,不以

27、此时早自结于诸子中贤孝者,举立以为適而子之,夫在则重尊,夫百岁之后,所子者为王,终不失势。此所谓一言而万世之利也。不以繁华时树本,即色衰爱弛后,虽欲开一语,尚可得乎?今子楚贤,而自知中男也,次不得为適,其母又不得幸,自附夫人,夫人诚以此时拔以为適,夫人则竟世有宠于秦矣。”华阳夫人以为然,承太子间,从容言子楚质于赵者绝贤,来往者皆称誉之。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后宫,不幸无子,愿得子楚立以为適嗣,以托妾身。”安国君许之,乃与夫人刻玉符,约以为適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

28、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李贽史纲评要说:“大贾买得皇帝,又买得个皇帝儿子,大奇,大奇!”,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 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索隱曰:按:不韋傳云不韋,陽翟大賈也。其姬邯鄲豪家女,善歌舞,有娠而獻于子楚。呂不韋衛國濮陽人。原爲陽翟(今河南禹縣)大商人。後謀立莊襄王有功,得任秦丞相,封文信侯。嬴政即位後,被尊爲相國。後因嫪毐事件被免官,前235年飲鴆自殺。 姫,姬者,周姓,古時男子稱氏,婦人稱姓,齊姜宋子亦然也,姬是貴盛之族,故後世以爲婦人美稱。 周以後稱美爲姬,此處即妾之義。 取,娶也。以秦昭王四十八

29、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爲政,姓趙氏 以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爲政。姓趙氏。徐廣曰:“一作正。”宋忠云:“以正月旦生,故名正。”索隱曰:系本作“政”,又生於趙,故曰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爲榮,故姓趙氏。正義曰:正,音政,“周正建子”之“正”也。始皇以正月旦生於趙,因爲政,後以始皇諱,故音征。 以:介詞,引進原因,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因爲”“由於”。 正:上古“正”“政”通假,說文頁39“正,是也,從止一,以止。”頁67“政,正也,從攴,從正,正亦聲。” 及:到。 姓赵氏: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

30、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秦汉以后,姓氏不别,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总地说,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国族为嬴姓,下分多个氏,赵氏为其一。秦本纪载:“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汪按:姓似应为氏字),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但关于秦始皇何以为赵氏,唐司马贞索隐云:“生於趙,故曰趙政。一曰秦與趙同祖,以趙城爲榮,故姓趙氏。”两说并存。年十三歲 年十三岁:

31、顾炎武日知录卷32“岁”:天之行谓之岁。书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岁二月,东巡狩”是也。人之行谓之年。书“维吕命王,享国百年。”左传“季魄曰:我二十五年矣。”“绛县人有与疑年,使之年。师旷曰:七十三年矣。”“于是昭公十九年矣。”史记“盖大公之卒百有馀年”是也。今人多谓年为岁。周礼“太史”注:“中数曰岁。朔数曰年。自今年冬至至明年冬至,岁也。自今年正月朔至明年正月朔,年也。”古人但曰年几何,不言岁也,自太史公始变之。秦始皇本纪曰:“年十三岁。”今人以岁初之日而增年,古人以岁尽之日而後增之。史记仓公传:“臣意年尽三年。”年三十九岁也。”尔雅“夏曰岁,周曰年,岁亦年也。”,莊襄王死,政代立爲秦王。當是之

32、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 當是之時,秦地已并巴、蜀、漢中,秦地已并巴蜀句巴,古國名,故地在今四川東部,秦置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市。蜀,今四川中部及西部,秦置郡,治所在今成都市。漢中,今陝西省秦嶺以南地區,秦置郡,治所在今陝西漢中市。 并兼并。注意并、並二字的区别。并,有四个义项:兼并;合一,具备;专;排除。並,有五个义项:1、一齐,一並。如汉书中句“诸侯並起。”;2、平列。如荀子句:“俄而並起,于尧禹。”3、连同。如汉书句:“徙代王于清河,是为刚王。並前在代凡立四十年薨。”4、普遍。如尚书句:“以並受此丕丕基。”5、通“傍”,(bng音傍),依也,沿着。如秦始皇本纪中:“自榆中并河以东, 属之阴

33、山。”,越宛有郢,置南郡矣 越宛有郢,置南郡矣;越:越过。宛yun宛城,故地在今河南南陽市。郢yn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郡据水经注卷二(页27-28):“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 正義曰:郡,人所群聚也。;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 北收上郡以東,有河東、太原、上黨郡收,占领。上郡戰國魏文侯置,秦時

34、郡治在今陝西榆林縣東南。 河東秦郡名,治所今山西夏縣西北。 太原秦郡名,治所在今太原市西南。 上党秦郡名,治所在今山西長子縣西。;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 東至滎陽,滅二周,置三川郡滎陽 秦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 二周 戰國時的兩個小諸侯國。東周末期,周考王(前440前426年在位),封其弟揭于王城(洛陽瀍水西)故地,稱河南公,即西周桓公,其封國稱西周。西元前367年,趙韓兩國又支援西周威公的兒子根在鞏(今河南鞏縣西南)獨立,稱東周君。 三川郡 韩国郡名,为秦所沿用,郡治所在今洛陽市東。因境內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呂不韋爲相,封十萬戶,號曰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士, 招致賓客遊士招致,

35、招引而来。欲以並天下 欲以并天下以,凭借来。李斯爲舍人 李斯爲舍人。文穎曰:“主廄內小吏官名。或云侍從賓客謂之舍人也。”。蒙驁、王齮(音以)、麃公等爲將軍 蒙驁、王齮、麃公等爲將軍齮,徐廣曰:“一作齕。”索隱曰:蒙驁,齊人,蒙武之父,蒙恬之祖。王齮即王齕,昭王二十九年代大夫陵伐趙者。正義曰:齮,魚綺反y音以。劉伯莊云音綺q音起。後同。應劭曰:“麃,秦邑。”索隱曰:麃公蓋麃邑公,史失其姓名。正義曰:麃bio音标,彼苗反,蓋秦之縣邑。大夫稱公,若楚制。王年少,初即位,委國事大臣。晉陽反。元年(前246),將軍蒙驁擊定之。二年(前245),麃公將卒攻卷 麃公將卒攻卷 卷(音权) 魏邑,在今河南原陽縣

36、西南。,斬首三萬。三年(前244),蒙驁攻韓,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將軍蒙驁攻魏氏畼、有詭 魏氏畼、有詭。徐廣曰:“畼,音場。”索隱曰:音暢,魏之邑名。魏氏畼()、有詭 魏國的兩個城邑,今地不詳。歲大饑。四年(前243),拔畼、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 赵太子春平君。十月庚寅 十月庚寅十月应为七月,年表作七月,又十月寒,无蝗。通鉴亦作七月。庚寅为二十三日。,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五年(前242),將軍驁攻魏,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 定酸棗、燕、虛、長平、雍丘、山陽城定,定疆界。 酸棗等城邑 皆魏邑。酸棗在今河南延津縣西南。燕在今河南

37、長垣縣西北。虛在今山東荷澤縣東。長平在今河南西華縣東北。雍丘即今河南杞縣。山陽在今河南焦作市東。,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東郡 初置東郡。東郡 秦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冬雷。六年(前241),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 取壽陵。正義曰:徐廣云:(寿陵)“在常山。”按:本趙邑也。秦出兵,五國兵罷。拔衛,迫東郡,其君角率其支屬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 其君角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內其君不名角,角为衍字。野王 魏邑名,在今河南沁陽縣境。 河內 古地名,當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梁玉绳曰,河內之地,秦未全有,故曰魏之河內。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 彗星先出東方

38、,見北方,五月見西方指哈雷彗星。该星每隔76年在地球上空出现一次,至今已出现32次。正義曰:彗,音似歲反。見,並音行練反。孝經內記云:“彗出北斗,兵大起。彗在三台,臣害君。彗在太微,君害臣。彗在天獄,諸侯作亂。所指其處大惡。彗在日旁,子欲殺父。”。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 將軍驁死。以攻龍、孤、慶都,还兵攻汲。徐廣曰:“慶,一作麃。”正義曰:括地志云:“定州恒陽縣西南四十里有白龍水,又有挾龍山。又定州唐縣東北五十四里有孤山,蓋都山也。帝王紀云望堯母慶都所居。張晏云堯山在北,堯母慶都山在南,相去五十里,北登堯山,南望慶都山也。注水經云望都故城東有山,不連陵,名之曰孤。孤都聲相近,疑即都山,孤山

39、及望都故城三處相近。”龍、孤、慶都 城邑名。龍,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南。孤,在今河北唐縣北。慶都,即今河北望都縣。汲 今河南汲縣。此句 李笠云,此语倒装,谓将军骜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死也。,還兵攻汲。彗星復見西方,十六日。夏太后死 夏太后死。索隱曰:莊襄王所生母。正義曰:子楚母也。八年,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音純)留 王弟長安君成蟜將軍擊趙,反,死屯留汉书五行志中之下师古曰:“本使长安君击赵,至屯留而谋反作乱,故赐长安君死,斩其军吏,迁其黔首也。屯留,上党县也。临洮,即今之洮州也。屯,音纯。洮,音上高反。”正義曰:蟜,音紀兆反。成蟜者,長安君名也,號爲長安君。正義曰:將,如字。

40、將猶領也。又子匠反。正義曰:括地志云:“屯留故城在潞州長子縣東北三十里,漢屯留,留籲國也。”屯留邑名,在今山西長子縣北。,軍吏皆斬死,遷其民於臨洮 遷其民於臨洮。正義曰:臨洮水,故名臨洮。洮州在隴右,去京千五百五十一里。言屯留之民被成蟜略衆共反,故遷之於臨洮郡。臨洮 秦縣名,在今甘肅岷縣。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 將軍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屍。正義曰:壁,邊覓反。言成蟜自殺壁壘之內。徐廣曰:“韰,一作鶡。屯留,蒲鶡,皆地名也。壁于此地時,士卒死者皆戮其屍。”索隱曰:臨洮在隴西。高誘云:屯留,上黨之縣名。謂成蟜爲將軍而反,秦兵擊之,而蟜壁於屯留而死。屯留、蒲蟜二邑之反卒雖死,猶皆戮其

41、屍。鶮,古“鶴”字。正義曰:卒,子忽反。鶮音高,注同。蒲、鶮,皆地名。 將軍壁死諸句 將軍成蟜在屯留軍壁中戰死,而屯留、蒲鶮的部卒繼續反抗。這次反叛被鎮壓後,活著的叛卒全被斬殺,而戰死的叛卒也被戮屍。這幾句文義難解,歷來衆說紛紜,此據三家注。河魚大上 河魚大上言黃河中的鱼沿河溯流而进入渭水。索隱曰:謂河水溢,魚大上平地,亦言遭水害也。即漢書五行志劉向所謂“豕蟲之孽”。明年,嫪毐誅。魚,陰類,小人象。正義曰:始皇八年,黃河之魚西上入渭。渭,渭水也。漢書五行志云“魚者陰類,臣民之象也。”十七年,滅韓。二十六年,盡並天下。自滅韓至並天下,蓋十年矣。周本紀云:“十年,數之紀也。天下之所棄,不過其紀”。明關東後屬秦,其象類先見也。,輕車重馬東就食 輕車重馬東就食。徐廣曰:“一無此重字。”索隱曰:言河魚大上,秦人皆輕車重馬,並就食於東。言往河旁食魚也。一云,河魚大上爲災,人遂東就食,皆輕車重馬而去。嫪毐封爲長信侯 嫪毐封爲長信侯,予之山陽地,令毐居之山阳,在今河南焦作东。正義曰:予,音與。括地志云:“山陽故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消防试题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