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921470 上传时间:2020-12-02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pdf(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卷第 期 年 月 , , , 编者按: 章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中,无论教学还 是科研,章先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他痛感语文教学沉疴,进行 “ 语言与思维训练” ,以提高 学生的语言能力;推行当代文艺讲座,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课外听说读写的大天地;进行 “ 小论文 写作”的试验,将学术论文的写法引入中学作文教学,创造性地改革中学语文教学。此外,对中学语 法教学、语文教材编写、阅读教学等,章先生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下文将细细呈现章先生语文教育 思想的形成过程,既便于读者全面了解,亦希冀以此启发读者更得语文教育堂奥。 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历程 收稿日期:

2、作者简介:章熊 ( ) ,江苏苏州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教育部考试研究委员。 我曾经反对语文知识的讲授,现在又主张重 视语文知识教育。尽管我现在认为知识是重要 的,但我坚定地认为不能重蹈覆辙,仍然认为语 文教育不是由 “ 知识点”组合而成的。 这种认识的形成有一个长期的过程,与我的 经历有关,机缘也让我能够亲聆几位前辈的教 诲。现在把我主要的语文教学思想陈述如下 赞成我的,可以找到理由;反对我的,可以获得 依据;当然,也期待有人萌生新的思路。 一、我的几项语文教学试验 在语文教学方面,人们比较熟悉我的有 “ 小 论文写作” ,引起一些人注意的还有 “ 当代文艺 讲座” 。这两项试验的相

3、关资料已经收集在我的 论文集 思索探索里,有的已经整理成书 ( 中学生论文写作 ,它的前身是 世纪 年 代中期张志公先生作序的 简单论文写作 ) ,不 打算重复,这里只谈一些没有说过的内容。 ( 一)小论文写作 这项试验当然不是那么顺利的,遭受过质 疑,也出现过曲折,但结果却是我所期待的局面 真的出现了!学生是那样的活跃,有一些学生的 习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人性”难道还应该是个禁区吗? ,这是 世纪 年代末为打破坚冰发出的一声呼喊, 而它竟出自一位中学生之口!这篇习作我至今保 存着。这 位 学 生 是 个 女 孩 子,叫 黄 湄,我 忘 不了。 航空 港 设 计初想 ,作 者 自 诩

4、 这 是 “ 世界第一流”的设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附 有一张精心绘制的彩色示意图。画面很大,需要 折叠几层才能黏附在论文后面,色彩丰富,画得 很精细。它告诉我今天年轻人的创造欲望。 抽象思维与自然科学的发展 ,全文分三部 分:欧几里得几何与演绎推理;诗人幻想假 设;回顾和展望。这篇习作的内容完全超出了我 的知识范围,我带着它向科学院的几位朋友请 教,朋友告诉我,内容是正确的。作者后来上了 北大物理系,这篇习作显示了他缜密的思维,也 告诉我一位中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 学生的习作拓展了我的视野, “ 未来学” 、 “ 天外来客”之谜、雷达对抗不但大大地增 加了我的知识储存,也让我知道了今天中学生

5、的 世界是多么的丰富,并且蕴含着多么大的潜力。 进行这样的试验,初衷其实很简单,就是让 学生找回一点个性 学他们喜欢学的,再教他 们学会梳理思路,理解如何表达。图书馆可以看 作人类共有的大脑,也是每个个体大脑的延伸。 我看到过一份美国幼儿园的教学大纲, “ 学会利 用图书馆”就是其中一个章节,这让我有很深的 感触。那么,就让孩子们 到 图书 馆 里 “ 游泳” 吧。办法也比较粗糙,只是打字油印了一些 “ 论 文专用稿纸”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先交初稿,我 一一面批 ( 谈) ,修改后 定 稿。幸好 我是一 个 “ 杂家” ,学生的不同兴趣我还能凑合应付。我离 开北大附中以后,北大附中的老师们居然把

6、这个 试验坚持了下去,而且增加了 “ 论文答辩”等环 节使之更趋完善。这时,教师的知识背景与学生 爱好之间的矛盾就出现了,不得不请别的学科老 师来帮忙。迄今为止,全国 “ 自主研发性学习” 中的 “ 小论文写作”也存在两种途径:一是论题 不限定方向;二是论文选题只限于文科。二者各 有利弊,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 时至今日, “ 自主研发性学习”以及它的写 作形式 “ 小论文”已经成了时尚概念,我倒保持 了一份冷静。我以为,它们的精神意义目前已超 过了它们的实际意义。限于现在的教学意识、环 境、师资,这种形式是无法普遍实行的。所谓 “ 精神意义” ,是指它除了提倡一种理念之外还可 以引发对习以为常

7、的写作教学模式的怀疑。 我们所习惯的写作教学模式是两周一篇作 文,我的 “ 小论文写作试验”却一学期只写一 篇,打破了习惯格局!我并不想颠覆这个两周一 次的格局,然而,这种格局的效果究竟如何呢? 无独有偶,美国加利福尼亚教育监督部门曾做过 一次试验:取同校同年级两个班,一个班两周一 次作文,一个班期末才写一篇;试验结果,两个 班的写作水平并没有明显差异。可见天下乌鸦一 般黑。这样的格局难道不值得怀疑么? 我们现在的写作教学,往往每次一个新题 目,来去匆匆,难以在学生头脑里留下印象和体 验。机械地周而复始,总是在同一平面做惯性运 动,这正是目前写作教学的最大弱点。张志公先 生说过: “ 与其让学

8、生每两周写一篇作文,倒不 如让他们少写几篇,反复修改。 ”这话有道理, 然而 “ 反复修改”要有动力,每次作文学生都感 到厌烦,叫苦,没有兴趣,又何来动力可言? 这项试验还引发我更深层次的理论思考,这 就是 “ 合力点”与 “ 高潮设计”的思路。我曾这 样写道: 自然界有所谓 “ 叠加”现象,即两个不同波 段的波峰重叠的时候,波形会发生变化,新波峰 的高度是原有二波峰的代数和。如果进而出现同 步共振,那力量将大得惊人。心理学中也有所谓 “ 合力点” ,指的是一个人所处社会诸关系与他自 身的心理倾向相协调、相结合的条件,在这样的 条件中,人的发展 ( 或好或坏)也相对加速。近 来,在人才学的研究

9、中也提出了 “ 来潮”问题。 这些都启示我们来分析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 现在看来,“ 每学期一次”的主张太偏颇了, 头脑有些发热,但不拘泥于次数,要借助 “ 合力 点”形成 “ 高潮”的教学设计思路是没有错的。 不仅写作教学如此,阅读教学也是如此,不仅一 篇课文的教学应该如此,一次课堂教学也应该 如此。 ( 二)当代文艺讲座 更 “ 离经叛道”的是 “ 当代文艺讲座” 每三周两节课,内容是介绍三周以来报章、杂 志、电影、电视里优秀的和有争议的作品。这样 的课我是开不出来的,开课的是一位叫何斐的老 师,我全力支持。虽然我讲不了这样的课,但它 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每次讲座一完,可以想象得到

10、,学生一下子 就直奔图书馆去了 他们的兴趣点被点燃了。 接着,学生作文里的语言风格也发生了变 化。不少幽默俏皮、生动活泼的句子出现了,这 样的风格课本里是没有的。 我总觉得,就语文教学而言,如果一位老师言语严谨、缜密,每句话都很重要,这样的话,学生会很累,反倒容易走神;一 节课有一次高潮,印象就会深刻。中国语言学会一次年会上,陈原先生作社会语言学报告,我找他聊了一次,谈了上述看法。他把 这个意思写进了他的 社会语言学里,注释里提到的那位 “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就是我。 “ 当代文艺讲座”留给我什么样的启示呢? 它有 “ 前瞻”与 “ 回顾”两个方面。 “ 前瞻”的方面是:中学语文教学,无论你

11、怎么安排,都必须有一个通道,通向学生课外听 说读写的汪洋大海。这是因为: 第一,语文教材是对人类社会生活加以提 炼、提升、抽象、概括的结果。人类社会生活是 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语文教材永远滞后于这种 变化和发展。 思想活跃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古今中外 的名家名篇是不可缺少的思想养料,但它们只记 录了我们的 “ 昨天” ,要让学生思想真正活跃起 来,还要让他们面对 “ 今天” 。 第二,从语言学习的角度看,我们的母语学 习总是从 “ 习得”开始,进入 “ 学得” ,然后复 归于 “ 习得” 。我们的母语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对于同一事物,在不同时期,表述它的语汇、句 法、篇法和技法都是不同的。时

12、代会在语言运用 上刻下深深的痕迹。 “ 回顾”的方面是:语文教学改革要想健康 地发展,必须不受社会的、政治的诸多因素的干 扰。回顾我国现代语文教学的历史,就会发现语 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每隔十多年就要 “ 动荡” 一次。这是因为这门学科与社会思潮息息相通, 而社会思潮是永远翻腾的。 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任何时候,都要为非 主流派留下宽松的环境,不要用行政的手段强行 统一。 ( 三)语言训练的练习设计 在我的论文 我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几点想 法里,我提出过一个看法,就是语文教学改革 的发展方向是: “ 名家名篇”“ 科学训练方法” 。 “ 名家名篇”的提出,除了它本身的文化价 值和教育价值以外,

13、还有反对当时教材编写过于 政治化的意思。然而即使是名家名篇,对于它们 的教学处理,由于师生的个体差异加上社会因素 的影响,是难以规划、统一的 ( 这一点以后还要 谈到) 。我所说的 “ 科学训练方法”是受到运动 员训练的启发,针对语言操作训练而言的。 语言操作训练的基本手段就是练习设计。 我之所以重视练习设计,是基于以下认识。 第一,母语学习的实践性。 正如人只能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人也只 能在使用母语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母语能力。知 识是对规律的逻辑概括,因此是重要的,但它不 能代替使用者自身的实践。好的练习设计可以规 定语言环境,便于管理。 第二,能 力 的 综 合 性 以 及 矛 盾 的

14、 分 解 与 简化。 “ 训练”是 专 对 “ 技 能”而 言 的 ( 比 如 说 “ 阅读”就主要是 “ 积淀”而不是 “ 训练” ) 。技 能又可以分为 “ 动作技能”和 “ 心智技能”两 类。“ 心智技能”含有不同程度的智力因素,智 力具有综合性,所以这类技能都含有不同程度的 综合性。综合性使目标不容易集中,学生会感到 茫然不知如何着手,整篇作文更是这样,这是他 们不喜欢写作的重要原因。有综合就有分解,科 学的分解使目标相对集中,这是提高效率的有效 途径。 第三,它还是培养教师的有效手段。 设计好一个练习,需要设计者有自己对语文 教学的认识和体会,还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有 足够的体验和理

15、解。练习设计促使教师研究如何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领悟到什么是教学的艺 术,从而对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也得到启发。 经过实践,我的关于练习设计的思想有所发 展,主要有两点:关于 “ 模仿类推创造”的 概括与探索;练习设计的系列化。 关于 “ 模仿类推创造” 。 “ 模仿类推创造”是我对人类学习母语 规律的概括,用传统经验的话来说,大致相当于 “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不过走上 了科学化的道路以后,它就可以脱离 “ 感悟”的 自发轨道而相对自觉化,这种训练所需要的量就 会比 “ 首”大大减少。它与基本技能训练是 并行不悖的。 “ 模仿类推创造”是限制性与启发性的 有机结合,学生要在各

16、种限制中开拓空间。语言 技能训练有的是比较单调、枯燥的 ( 因为有思维 的介入,它会比运动员的训练有趣一点儿) ,而 “ 创造”具有辐射思维的特征,其结果是多样化 的,所以由 “ 模仿”而 “ 类推”而 “ 创造” ,学 生的思维就会大大活跃起来。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次以 “ 蜡烛”和 “ 锚” 为样本的两行抒情诗设计。在这次练习中,学生 的活跃程度与成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计。为此, 我写了一篇 模仿类推创造 语言训练中 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在 中学语文教学上发 表。未几就有了反应,山东一所普通中学作了类 似探索,尽管由于学生水平不同,引导方法也因 之有所差别,但同样的效应出现了。 在确认这种练习

17、模式的价值以后,我把它引 入了高考命题,每次考试,这种类型的试题都有 许多非常鲜活的答案出现。随着高考的影响,报 刊上也出现了不少这样的设计,很多设计比我的 高明,说明这样的思路与老师们的经验是息息相 通的。 不久前北大附中林新民老师还打电话来,说 在她的教学中,对 “ 模仿类推创造”的练 习,学生的热度依然不减。 关于系列化练习设计。 练习设计的系列化是我思路的一个重要环 节。语言训练的练习设计由于技能的综合程度不 同、智力参与的程度不同、限制与启发的程度不 同、篇幅的大小不同,学生操作的难度也存在差 异。这样,就会形成同一类别练习设计的内部可 以有不同层次。这是练习设计可以系列化的理论 基

18、础。 我想举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 “ 房间布 置与描述”的练习。它是我 “ 空间描写系列化练 习设计”的一环。 这个练习设计之所以比较典型,是因为它有 两个特征。 第一,这个设计思想是从学生的常见病与多 发病里产生的。空间描写顺序紊乱是学生写作时 的常见现象,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 所能接触到的世界是三维的,是立体的;在我们 的视野范围内,我们所看到的事物是同时进入我 们眼帘的,是平面的;可是当我们表述的时候, 句序却要分出前后,是线形的。把同时感受到的 事物分出先后组成线形表达程序,而且要让读者 在头脑中重现这种空间位置关系,自然相当困 难。这就是语病产生的原因,而在现行的语文知

19、 识体系中又找不到现成的药方。为了解决这个问 题,我受到廖秋忠一篇论文的启发,借助 “ 参照 点”找到了两种基本模式以及这两种基本模式的 综合形态与变化形态,从而为学生的操作提供了 知识依据。 我想这就是语文程序性知识的基本特征,它 更像武术中的 “ 散打”而不像 “ 套路” ,管用, 却未必系统。我的 语言和思维的训练里的大 部分知识就是这么来的。 第二,我把这种技能性训练按照由易到难的 顺序组合成阶梯形程序。第一步,只要求学生按 照技能指导 ( 知识)对规定的事物进行表述;第 二步,增加想象因素,扩展篇幅,但不要求成 篇;第三步,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给以 充分的想象空间。到了第三步,

20、学生的思维被激 活了,他们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激发与释放。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技能训练之间的联 系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隔的、隐形的。例 如, “ 类比和对比”与 “ 类比说理和借物喻理” 间显然是连续的,而 “ 词语诠释” “ 程序说明” 和 “ 说明性描写”之间就有不小的间隔,至于 “ 怎样回答问题”和 “ 简单论文写作”之间拉开 的距离就更大了。 如果把技能按难易程度的排列看做 “ 经” , 那么,是不是还可以有 “ 纬”呢? 这个 “ 纬”指的是视野的扩展与思维的深化。 这样一来,有 “ 经”有 “ 纬” ,系列组合的 样式就更加多样化了。 再进一步,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 “ 作文”

21、观 念也可以尝试突破一下。这个词语的产生源于我 国是 一 个 “ 文 章 大 国” 。在 传 统 教 育 中 “ 诗” “ 文”并重,都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的标尺, 而无论是 “ 诗”还是 “ 文” ,传统经验中都既有 “ 综合”也有 “ 分解” 。例如为文先做 “ 破题” , 写诗先练 “ 对课” 。那么,为什么每次 “ 作文” 都囿于非要 “ 成篇”不可,而且还都要另起炉灶 呢?不妨把 “ 作文”的观念转换为 “ 写作练习” , 练习可 “ 大”可 “ 小” ,有 “ 经”有 “ 纬” ,这 样,我们的写作教学每学期就可形成几个单元, 单元内部前后联系,有条件进行 “ 自主研发性学 习”小

22、论文写作的学校还可以与学生的课外阅读 联系起来。 ( 四)几点理念 年,我在写 我对语文教学科学化的 几点想法时提出: “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应该 是在此基础上,进行语言与思维的训练。 ” 说实在的,写以上这段话,当时只凭直觉,是朦 朦胧胧的,甚至可以说只是灵光一闪,执笔的时 候并没有深思熟虑。 “ 语言与思维的训练”究竟 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是说不清楚的。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实践,我逐渐积累了一些 想法,形成了一些理念。主要有两点。 语言、思维、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实践中我逐渐形成了一种感觉,这种感觉 很具体,甚至接近于诗歌里的意象。那就是: 语言、思维、思想之间的关系有点像我们的 太阳系 语言

23、围着思维转,思维围着思想转。 思想也在不断运动着,它所围绕的更大 “ 天体” 就是社会 ( 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变化所形 成的社会意识) 。 语言、思维、思想三者的关系中,思维是中 介,是最活跃的因素。大家不要对这种思维方式 感到奇怪,科学研究就有所谓 “ 模型”设想。而 “ 模型”设想是否正确,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我 的上述这种 “ 模型设想”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刻 意追求的;当然,它是否正确也要经受实践的 检验。 我曾把这 种 感 觉 告 诉 张 志 公 先 生,他 说: “ 你有这种想象,很好。 ” 说到这,我还想谈谈我与张先生的一点差 异。他对我说过: “ 写作教学不是教学生说些什 么

24、,怎么想,而是学生想好了,有话说了,教他 们怎么说。 ”验诸 “ 文化大革命”之前张志公先 生在景山学校提倡写 “ 放胆文” ,可以知道他是 在反对 “ 学生八股” ,反对政治意识的人为介入。 这番话无疑是对的,但也反映出他对中学写作教 学的关注点,或者说对中学写作教学任务的界 定,完全放在技能培训方面。 而我,则更关注如何 “ 激活”学生的思维。 我 认 为, 这 是 有 效 地 进 行 技 能 培 训 的 重 要 基石。 语言训练的独立价值。 我对语言训练的认识,基于我对言语能力的 分析。我把这种能力分为三个层面。 言语能力的第一个层面是规范化。语言是一 种社会现象,然而个人的言语行为又是

25、一种个体 现象;言语表达是否正确,要以是否符合社会规 范为依据。正如人类的其他社会行为一样,它需 要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和改造。母语是可以自然 习得的,不过自然习得的母语与社会规范之间往 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需要一个规范的过程, 或者说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称之为 “ 个体言语社会化” ,它主要指书面语言,是各项 语文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言语能力的第二个层面是熟练操作。语境有 内部语境与外部语境之分。内部语境指上下文, 外部语境指言辞以外又和言语交际有关的诸多因 素,特别是场合、情境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在 第二个层面上,言语操作的要求主要指适应内部 语境,即上下文。这时候,表达

26、者不仅已经能够 对一个句子的组织操纵自如,而且对语言形式的 控制范围已经超出了句法,他们已经能够瞻前顾 后、自然衔接、前后呼应。我们通常把这种言语 技能熟练的表现称为 “ 语言通畅” 。言语操作的 这个阶段,大体上相当于我们常说的 “ 连贯” 。 言语能力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开始向两个方 向延伸。一个走向是适应和利用外部语境。在这 个层面上,语言的运用者开始注意交际双方身 份、关系以及与场合、情境等诸多因素的协调。 他们不仅能够注意避免自己语言的运用和语境之 间出现冲突,更高明的还能够积极利用语境来加 强表达的效果。适应进而善于利用外部语境,大 体上相当于我们常说的 “ 得体” 。 与之相对应的

27、另一个走向就是艺术化。我们 分析语言运用的这个层面时,已经进入了语言美 学领域。语言进入了艺术境界,自然具有鲜明的 个性。不同的作品拥有不同的群众,不同的读者 也有各自喜爱的作家。语言艺术的沟通、感染不 这里还要说一件事。叶老确实讲过 “ 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 ,而且说过 “ 语言和思维就是一回事” 。对此,语言 学界有的朋友有些微词。但我知道叶老这些话是特别针对学生作文里那些 “ 八股”腔说的。他非常厌恶那种装腔作势、虚话套话连 篇的文风,而且态度非常激烈 一个亲历五四而激情不减的老人的激烈。叶老不是搞语言学的,措辞不够严密本来不足为长者病。 但他老人家晚年 ( 已是接近 岁高龄

28、)曾亲口对我说:“ 看来语言和思维不是一回事。我老了,没有气力了! ”这种永不停止探索的 精神让我感慨,心窝发热,鼻子有点酸。 仅有个体差异,而且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这是 运用语言的最高境界,也是主观色彩最强的层 面,无论对作者还是鉴赏者都是如此。 当我们把言语能力分解成不同层面的时候, 我们就会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层面是基 础,第二个层面是在第一个层面上的发展,第三 个层面是朝着实用和文学两个不同走向的深化。 这种发展的逻辑模型大体上类似于英语大写字母 “” 。第一个层面的言语能力 ( 包括它的书面形 式)是小学阶段的教育重点 ( 至迟到初中阶段应 该大致完成) 。第二个层面的言语能力

29、是中学阶 段 ( 特别是高中阶段)要争取达到的目标。至于 第三个层面,我们只能把它作为一种积累因素适 当地延伸而不能作为教学行为的目标。 上述三个层面的能力都是后天学习而得的, 但有针对性训练和没有这种训练 ( 特别是一、二 两个层面的技能) ,效率大不相同。 心理学家皮亚杰证实:婴儿的智力发育先于 语言发育。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 “ 不是语言是 智力发展的基础,而是智力是语言发展的基础。 ” 我同意他的说法,不过有所补充,那就是:智力 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需要科学的训练。 二、几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 一)关于语法教学 长者们的不同见解 语法教学是在这次 “ 课改”中消失的。的 确,过去的语法

30、教学十分烦琐,形成学生的学习 负担,学生厌学。对这种教学我是反对的。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语法教 学?对此,几位长者的态度是不同的。 叶老是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在我翻译美国教 材 ( 提 高 写 作 技 能 )的时候,他就很关注,嘱咐我注意 “ 他们 讲了哪些我们没有讲过的东西” ,可是对待语法 教学,他老人家态度很明确,说: “ 中国人嘛, 读啥子中国语法! ” 叶老不是搞语言学的,朱德熙先生则是权威 的语法学者,他也不赞成中学生学习语法。结合 目前的争议,我还要附带说一下,他还不赞成中 学课本选那么多鲁迅作品。朱先生倒不是否认鲁 迅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而是认为鲁迅作品的 语言绕嘴

31、得很,文白夹杂,有日语味儿,对学生 会有不良影响。与之映照的,是他非常推崇朱自 清先生的文笔,主张多选几篇。由此可见朱德熙 先生的主张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语言的良好环 境,让学生从中陶冶,自然成长。 我找了吕先生,说: “ 有人不赞成中学生学 语法。 ”( 我不好明说,可是我知道吕先生心知肚 明。 )吕先生回答得很干脆:“ 不,我的意见正相 反。不是不学,而是要多学,可是绝不是现在这 个学法。 ” 接着,吕先生用一个比方来阐述他的观点。 “ 现在就像我们把孩子带进动物园,不过不 是带孩子们看狮子大象如何生活,而是带他们进 了标本室,看那些死气沉沉的一鳞半爪,孩子们 怎么能不厌烦! ” 这个比方

32、吕先生也写进了他的论文里,可见 是经过认真思考的。再看吕先生关于 “ 静态分 析”和 “ 动态研究”的论述以及对 “ 修辞”理念 的界定,可以知道吕先生的 “ 要多学”是指我们 今天开始重视的 “ 程序性知识”而言的。 既然静态分析很重要,是根本,那么,应该 如何对待中学语法教学呢?吕先生的意见是 “ 不 要提取消,提淡化” 。 在中学语言知识教学这个问题上我是追随吕 先生的。我觉得,如果处理得当,中学阶段的语 法教学可以起到以下的作用。 掌握必要的概念,便于分析相应的语言现 象。概念是思辨的工具,如果没有相应的概念, 教与学都会遇到困难。 了解语法的基本规则,有助于比较自觉地 纠正语病。 (

33、 这种作用,在成年人中较为明显, 中学生中尚不显著,但这种知识具有 “ 储存” 作用。 )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从经验抽象思维向理论 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而语法在中学语文学科知 识中是系统性最强的,可以对这种过渡起推动 作用。 然而如果处理不当,效果则适得其反。 “ 淡化”不是取消,关键在于尺度、分寸拿 捏得当。首先要转变理念:不要把语法知识作为 教学目标,只把它作为一种手段。陆俭明一次对 我说: “ 语法就好比一个拐棍,要拐棍做什么? 用它帮助走路。 ”我赞同他的看法。为此,可以 只教不考 ( 其实只要考试有言语技能方面的试 题,教师就不敢不教) 。 还要注意掌控难度。汉语语法里没有解决的 问题

34、本来就很多,真正有识之士是不会难为孩子 们的。我的意见是,对于那些基本概念,只取那 些最典型的语言现象,让学生知道就行了。有了 这些基本概念,就为指引学生操作开辟了道路。 至于哪些是学生必须知道的基本概念,我曾 经列举出来,写成文章在刊物上发表。编辑论文 集 思索探索的时候,拿出来一看,不要 了。换句话说,不成熟。 还有,吕先生谈到语言知识 “ 要多学” ,这 “ 多”究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有了 年先生 对我的指引,我知道既要包括句法,又要超越句 法。这些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二)关于阅读教学 一次在吕先生家里,先生对我说: “ 现在的 留学生不会读书,不是语言问题,而是根本不会 读书!

35、”然后作了解释。 “ 上课了,教授走进教室,问: 你们有什么 问题? 中国学生茫然了: 您还没讲课呢! 教 授也奇怪了: 我讲什么课? 国外都是学生先读 参考书,提问题。 ” 接着,用手比画了一下。 “ 参考书那么多,一大摞,读不完。读的时 候都是这里一句,那里一句,组合起来,一本书 的纲要就掌握了。哪有一个字一个句子读的! ” “ 读”和 “ 写”是两种不同能力,而我国的 传统经验是 “ 读写结合” 。其实早在 世纪 年代,叶老就把这两种能力分开,把中学语文教 学的 目 标 规 定 为 要 让 大 多 数 学 生 能 “ 读”会 “ 写” ,但是传统观念仍然难以动摇。对此,张志 公先生有很精

36、辟的见解。他说: “ 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有古语和现代语之分, 可使用了现代语,古语就消失了。唯独咱们不 然,古语和现代语并重,都是社会通用语言。平 时说话叫 爹叫 妈 ,一提笔,却是 父母 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完全不是一码事。白话可 以自然学会,文言却不学不会。再加上科举取 士, 士农工商读书人地位高,享受特权,于 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全落在写好一篇文章上面了。 现在有提 以写作为中心的,有提 以阅读为 中心的,其实骨子里都是一回事儿,都是把阅 读作为写作的附庸。 ” 把 “ 读”和 “ 写”分开,我早有这个想法。 年我接手高考命题,就推出了 “ 现代文阅 读”栏目。一时全国哗然, “ 超纲”的攻

37、击声四 起。不过现在习惯了,而且较那时有所发展,从 获取信息性阅读扩展到文学性阅读 ( 由于文学性 阅读的多解性,如何命题还要进一步研究) 。 在高考试卷上推出 “ 现代文阅读”项目而且 局面逐渐稳定以后,我又隐隐约约地有点不安: 我会不会丢掉了点什么 丢掉了我国传统经验 里有用的部分呢? 年,我为曾祥芹先生的 阅读技法系统作序时有这样一段话: 由于东方式的哲理思维和长期科举取士的影 响,我国在阅读方面的传统经验有两个值得注意 的特点:一个是注意文意本体的追求,另一个是 把阅读当作揣摩如何谋篇的手段。与此相对照的 是,在西方,阅读就是阅读,它只是一种获取信 息的手段,而且更着重于阅读所诱发的连

38、锁性的 发散思考。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我国传统的阅 读经验也自有其长处和短处。其长处是在把握文 意的精确性方面我国优于西方。其短处一方面是 有时陷于寻章摘句,过于追究微言大义;另一方 面,则是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篇章方面而使阅 读成了写作的附庸。 长处也好,短处也好,每一位打算建立起具 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体系的学者都必须对此形成 自己的观点。 既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囿于原有的经验, 又要保留其精华,应该怎么办?我也不知道。现 在研究中学写作教学的时候,这个问题又凸显出 来。我目前想到的有两点。 一个是 “ 起承转合” ,这是我国过去篇章学 的核心。对此,张志公先生曾以鲁迅 一件小 事为例做过分

39、析;启功先生也有过论述。 “ 起 承转合”是一个谋篇的流程,关于这个流程我现 在是这样理解的: 引发需要读者关注的焦点深化、扩展强 化心理效应返回焦点、加深印象。 这种谋篇方式是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的。值 得注意的是,不同民族文化就有不同的谋篇方 式。 世纪 年代,有一位名叫 的学 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篇章的组织 方式具有语言和文化的特殊性,反映了人的思维 模式 ( ) 。 他还用图示的办法表 示了种语言的谋篇特点: 另一个是声调。汉藏语系是有声调的,汉语 的声调艺术具体地说就是平仄处理。诗歌不论, 骈文里 “ 仄顶仄,平顶平”也不说,单是一般散 文就有不少讲究。 耳边又响起了张志公

40、先生的声音:“ 论古文, 叶老比我强,我比你强,你比下一拨老师强。 ” 代代递减, 广陵散难道从此绝矣? ( 三)关于 “ 序” 语文教材的编写 叶老不止一次地提出语文教学要寻找 “ 序” ,这 一点语文教学界都知道,并且引发各种各样的思考。 叶老也不止一次地和我讲过,也引发我的思考。 “ 序”的根本在于教材编写。关于教材,叶 老又不止一次地跟我讲: “ 不要以为好的文字才 能当教材,不那么好的也能当教材,甚至写得不 好的也能当教材。 ”这个看法与当时的观念大相 径庭,然而我觉得很重要,我认为这是突破藩篱 的一个重要启示。 第一,叶老的观念是相当超前的。长期以来 我们都把一篇篇 “ 好文章”作

41、为教学的依据,叶 老把它打破了!观诸世界教材观念的发展,由 “ 课 ( ) ” 而 “ 单 元 ( ) ” ,由 “ 课 本 ( ) ”而 “ 教材 ( ) ” , 这是教育理念的进步。在长期闭关自守的中国, 在坚冰刚刚化冻,这些理念还没有进入中国之 前,叶老已经提出了类似的见解。 第二,这是立足点和视角的根本变化。长期 以来我们都把 “ 文质兼美”作为选材的唯一标 准。要贯彻叶老的思想,就要以学生为主体,就 要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要以此为基础寻求新 的线索,开辟新的途径。 谈到叶老所呼唤的 “ 序” ,就会联想到吕先生 提出的 “ 科学化” 。两位老人意气相投,私交甚笃, 两种提法此呼彼应

42、。虽然所想未必完全一致,然而 所表达的是相同的焦虑,是为语文教学效率不高而 产生的焦虑,是对我们这些第一线工作者的期待。 对吕先生所提的 “ 科学化” ,世间有许多误 解,甚至有人抨之为 “ 科学主义” ,其实这样的 人根本不理解吕先生。吕先生的 “ 科学化”是指 探究语文教学的内在规律。我想这同样适用于叶 老。有人把 “ 序”理想化,设想语文教材可以像 数学课本一样,教师只要一步一步,按部就班, 就可以到达彼岸。叶老也不是这个意思。 要研究中学语文教材编写,就要了解中学语 文的学科特点。 中学语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综合性特别突出。 它兼有反映型 ( 文学史、作家、作品的知识等 等) 、抽象型 (

43、 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思考)的 因素,也有技能型因素 ( 特别是言语操作) 。 先看阅读。从 昭明文选到 古文观止 , 乃至今天的语文课本,都是以一篇篇作品为基本 单位的,即便是节选,也是自成首尾。我国如 此,国外亦然。我们可以找一条线索把它们贯串 起来 ( 历 史 的、地 域 的、体 裁 的、社 会 生 活 的) ,但是每篇作品,无论就其自身而言还 是就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言,都是一个封闭的系 统,前后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还要看到这样的语文教材的另一个特点,那 就是内容处理的不确定性。其他学科,教材大致 规定了内容范围,语文则不然。一首 木兰辞 , 小学可以教,中学可以教,到了大学中文

44、系还可 以教,教的内容却大不相同。不仅如此,即便是 同一所学校同一个年级,不同老师对同一篇课文 的处理也可以不同。他们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内 容处理及其延伸、生发都可以是很不一样的。 我们还要注意到,一些有经验的教师还可以 对教材进行 “ 重构” ,所谓 “ 重构” ,就是打乱原 来的顺序,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重新编排。中 学阅读教材之所以能够重构,就在于它们各个单 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还有 ,他在 年对六十篇英法医学杂志上所刊文章作篇章结构对比,发现同类内容,英国 人和法国人的表述习惯就大不一样。此外如 ,他在 年、 年让一组说英语和一组说希腊语的学生看同一部电影,然 后进行复述,结果操英语和

45、操希腊语的学生也表述得很不一样。 位 ( 篇或单元)之间没有稳定不变的、必然的逻 辑关系,可以容纳教师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看来,要在中学语文阅读课本里设定一 条前后衔接、显示出实质性联系的序列,恐怕是 不行的。 再看写作。尽管学生写作的内容要受到社会 意识以及学生个人生活环境、经验的制约,但是 在技能方面却是有 “ 序”可循的。 特别是在教材选编方面,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 到学生 “ 例文”的作用。我曾经开玩笑地说: “ 马 克思把希腊神话比喻成一个健康活泼的儿童,虽然 是个儿童,但因为健康活泼而可爱。同样的,学生 的优秀作文也是健康活泼的儿童,尽管还不成熟, 但儿童喜欢和儿童一块玩儿。 ”

46、不仅优秀作文如此, 即或是有缺点的习作也与同龄人水平相近、经验相 连,有普遍性,所以容易产生感应。我们不妨把它 们和阅读课本里的 “ 范文”比较一下, “ 范文”是 非常重要的,但它们只能起到 “ 积淀”作用,这种 作用要在一定时间以后才能显现;作为教材,学生 的 “ 例文” ,只要选得合适,就能够 “ 立竿见影” 。 我想,这是符合叶老的理念的。 这类教材以技能训练为主体,编写时还要注 意它在形态上的特征 螺旋式。 我写 和高中老师谈写作教学的时候,为 了比较系统地阐述我的认识,采取的是章节式线 性排列,转化成教材,就要改成螺旋往复、循序 渐进的形式,而且最好理性思维、感性思维交 错,言语技

47、能训练穿插其间进行。 像任何熟练技巧一样,掌握写作技能 ( 包括 谋篇要领)的过程必然是一种螺旋式发展的运 动。按照螺旋式运动的规律,我们可以把学生学 习写作的活动总量称为 “ 运动量” ,而把学生通 过这些活动所获得的进展称为 “ 发展量” 。这样, 写作训练的 “ 运动量”必定大大超过它的 “ 发展 量” ,这是规律。( 如右栏图) 我之所以建议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的训练交 错进行,是考虑到另一个因素 学习过程中的 心理疲劳。每一位有经验的老师大概都有这方面 的体会。至于言语技能训练,我的想法是不妨像 “ 补白”一样穿插其间,让学生每次练习以后有 个消化的时间,成为一种缓冲成分。 在编写教材

48、的时候,我希望大家再考虑一个 因素 弹性。 “ 弹性 ( ) ”是西方教材理论的一个概 念,意思是要有一定灵活性,能适应不同情况。 我国幅员辽阔,学生、教师差别极大。在编写教 材的时候是要认真对待的。 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是:这份教材是只针对某 一个层 次 的 学 校 的 呢,还 是 希 望 有 更 大 的 覆 盖面? 如果是后者,则还要思考两个问题: 怎样才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我 的观察,同一年龄段而水平不同的学生,其理解 能力的差距要小于操作能力的差距。那么,是不 是可以增加练习设计的数量,按照难易程度排 列,由教师根据本校学生水平选择? 怎样才能给教师提供比较灵活的选择、 重构余地?一般地说,这样的教师是比较少的, 但是应该鼓励这种主动性。为此,不妨考虑教材 的切分粗疏一点儿,模糊一点儿。比方说,只分 三个年级,甚至称为 “ 初级” “ 中级” “ 高级” 。 这样,教师处理时灵活余地就会大一些。 此外,还可以考虑教材的文字比较简单,让 参考书厚重一些。( 我那本可以做基础。 ) 以上就是我的认识。对不对呢?两位老人都 已作古,伊人宛在而音容渺茫,我已经无法请 教,无从请他们评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