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时势造英雄.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920211 上传时间:2020-12-02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73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2.3时势造英雄.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2.3时势造英雄.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时势造英雄.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3时势造英雄.pdf(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时势造英雄时势造英雄 晚清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太极拳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群星璀璨,名家辈 出。 这一时期是太极拳从封庭闭院走向社会大众的全面爆发。为什么在晚清民国 会出现如此之多的太极拳大家呢?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不无关系。晚清以来,尤 其是国门被西方列强用洋枪大炮打开以来,国势日益衰弱。外国侵略者在国内横 行霸道,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却得不到保障,这就激发了部分仁人志士练 武强身,保家卫国的斗志,民间习武渐成风气。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太极拳宗师 涌现,拳家风范卓显,为后世宗范。这一时期在太极拳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拳师 至少有九位: 1 1. .孙门宗祖孙门宗祖孙禄堂孙禄堂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2、孙禄堂(18601933)名福全,字禄堂,晚号涵斋,别号活猴, 河北顺平县北关人,孙式太极拳暨孙门武学创始人,中国近代著名武术家。在近 代武林中素有武圣,武神,万能手,虎头少保,天下第一手之称。最核心著作: 太极拳学。该书为太极拳发展史上第一部公开出版的著作。以易学、哲学解 析太极拳,理论实践相结合,强调拳之本质不过是研求一气伸缩之道,太极须修 中和真一之气,由无极而生。太极拳拳自虚而始再还于虚。揭示出形意、八卦、 太极三门拳学在本质上的同一性和技术体系上的互融、互补性。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1930 年,日本由全国筛选出六位技击高手来中国挑战孙禄堂,因孙 曾于 1920 年轻取过日本天皇钦定武

3、士坂垣一雄,所以在他们看来,挑战成功就 也象征着日本武道打败了中国功夫。他们这次提出只比功力,不比技巧,想利用 孙年老体衰, 以及人多的优势取胜。 时孙禄堂已七十高龄, 正专注于道功的修研, 对实战技击已无兴致,谦让不过,答应一试。因孙素来鄙屑好勇斗狠,提议以游 戏方式切磋。他平躺于地,先由四名武士任意按锁住四肢,再让最魁梧的一名坐 于身上,用双腿盘住腰腹,双手按锁住头部,然后另一人报数,数到三时,若无 法起身,便算孙输。起先不仅日方认为这无异于天方夜谭,连孙的家人也暗自担 忧。不料比试开始数到二时,只见孙一跃而起,五人皆被弹出丈外,昏扑于地, 还是孙将他们一一扶起,之后道过歉便走了。过了几天

4、,他们又上门欲以天皇之 名重金拜请孙赴日援技,被孙婉言谢绝。 2 2. .北方拳圣北方拳圣王茂斋王茂斋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王茂斋(1862-1940)山东掖县人,王茂斋老先生祖居山东省莱 州市 (原掖县) 大武官村, 他是吴式太极拳宗师吴鉴泉的师兄。 与吴鉴泉并称 “南 吴北王”。培养杨修丕勋、禹廷等杰出传人,北京、东北等北方地区吴式太极拳 大多出自其承传支脉。为人忠厚老诚,热心助人,凡南来北往路径北京的名士, 多去拜访交流拳艺,互相切磋。有从学者,也毫无保留,并经常资助武林人士, 在民国武林享有很高威望。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1918 年,王茂斋回莱州(掖县)老家,物色优秀人才,传授吴式太

5、极拳。家人推荐修丕勋,修丕勋学了三年尹振八卦掌,功有小成,方圆数里少有 对手。开始不服太极拳,说:“摸鱼的样儿能打人?”要与王茂斋比试比试。修 丕勋正值青春壮年;18 米的个头,宽宽的肩膀。而此时王茂斋已近花甲。修 丕勋一个撩掌,王茂斋、抬手粘住,仅此一触,修丕勋晃晃荡蔼跌出十几步,浑 身招数化为乌有。修丕勋不解,再来一次,一出招仍被粘住,只在被粘的一触, 又身不由已腾腾腾跌出十几步,浑身无力可用,无招可使。修丕勋听过多种多样 关于武术名家的故事,没一个像王茂斋这样神,佩服的五体投地,立即拜王茂斋 为师。 3 3. .吴门宗匠吴门宗匠吴鉴泉吴鉴泉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吴鉴泉,又名爱绅,满族,(1

6、870-1942),河北大兴县人,吴 式太极拳创始人。 吴自幼喜爱武术, 随其父习练太极拳 (其父吴全佑, 随杨露禅、 杨班侯父子学习太极拳大、小架,久练不缀,为一代太极名师),对家传的太极 拳加以充实和修改,使拳架更加柔化,动作轻松自如,连绵不断,松静自然,开 展而紧凑,收放自如。其拳架形神兼备,为太极拳神品之作,足为百世楷模。20 年代末期,由北京迁居上海,创立鉴泉太极拳社,培养了大批学生。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1)1915 年北京体育研究社,来了一个美国大力士,名威廉, 要与武术老师较量比武。社长许禹生请吴鉴泉老师和他较量。鉴老用太极拳以柔 克刚的方法连摔大力士数跤,大力士被制伏,并愿学

7、太极拳,后在该社第二班, 也毕业了,有照相为证。 (2)1917 年吴鉴泉先生应上海精武体育会、上海市政府、国术馆和上海中 华公记俱乐部的聘请,来上海教授太极拳,住在中华公记俱乐部,地址在大世界 顶楼。一日鉴老在屋顶花园乘凉,躺在一张藤椅上。有一服务员说:“老头子! 此地不好睡觉。”鉴老听不懂上海话,为此没答复他。服务员就上前拉鉴老的手 臂,鉴老借力使用太极劲,服务员摔倒在地上。服务员说:“你打人!”立刻约 来 6 人。鉴老见来了这么多人,便站了起来问道:“你们要干什么?”这些人过 来就打,鉴老应接来者,一个个都倒在地上。当时有上海名人虞洽卿,正在俱乐 部,闻声出来,便问什么事,服务员告知前因

8、,虞说:“他是我们请来的武术老 师,不用说你们 6 人,再加一倍也不是他的对手。”这些服务员只好赔礼道歉后 散去,此事传开震动上海。他在上海时,一次,遭到几个壮汉的同时袭击,吴鉴 泉虽已古稀之年,竟能轻快地将他们一一击倒。 4 4. .武派巨擘武派巨擘郝郝文桂文桂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郝文桂(18771935),字月如,郝为真之子。少时体质孱弱, 三岁头犹倾欹,及十余岁,习太极拳,颖悟异常,体力转强。是武式太极拳第四 代传人。人如其拳风,不张扬,其许多拳论,虽流传范围不广,但植根实践,言 语精辟深刻,废弃花哨,对练拳具有很强的实际指导意义。郝月如论太极要领: (1)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下

9、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含胸。 (2)两肩中间脊骨处,似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 (3)两膝着力,有内向之意,两条腿如一条腿,能分虚实,谓之裹裆。 (4)两肋微敛,取下收前合之势,内中感觉松快,谓之护肫。 (5)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势全身,谓之提顶。 (6)两股用力,臀部前送,小腹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7)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向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8)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9)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 (10)身、手、腰、腿,相顺相随,一气呵成,向外发出,劲如放箭,迅若 雷霆一往无敌,谓之

10、闪战。 (11)两股有力,臀部前收,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谓之尾闾正中。 (12)能做到尾间正中、含胸、拔背松肩、吊裆,就以意送气,达于腹部, 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3)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 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于实股,支柱全 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1931 年间,张士一劝介同校中文教授徐哲东(名震)从师月如, 徐震则因曾师从数名家而不肯轻易从师,欲先品尝。品尝时,月如无招无势地立 身屋中,以静待之,徐震则以绝招疾如电掣般地勇击,月如顺势承接其来劲,徐 震忽飞起腾空旋

11、转起来, 又非常准确地俯身转落于床上, 良久起不了身, 及起曰: “从未尝到这种滋味。”乃钦服终身。 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戏剧导演吴忍之相告: “月如先生的拳艺炉火纯表,与其 打手似被巨大的吸引力所吸住而身不由已, 任其随心所欲地摆布, 且不见其形迹。 其身体犹如充足了气的球,处处富有弹性,使人找不到用劲得力的地方,无懈可 击。有一次,月如南京授枪诀时,用一根很细的竹杆作比试,一个演势即将人挑 起,真不可想象!”宋今人在台湾再版的徐震太极拳考信录一书的序中写道: 一日盛夏的雨天,士一、徐震和今人在室内受学,月如赤膊两手叉腰立身屋中, 不丁不八,辄告三人可任意进击,每着其胸、腰、背、肩即被向上弹出,

12、学生骇 异莫明,月如则白,因屋小向前发之恐伤及人,故向上弹之是宜。 5.5.太极教授太极教授许禹生许禹生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许禹生 (18781945)武术教育家。字龙厚。北京市人,原籍 山东省济南市。 1878 年生于一个武术世家。民国时期任职教育部专科系主事, 大力推动太极拳进入教育系统,纳入国民素质体系,建议在学校设置国术课,以 增强青少年体质,并成立体育学校,首次将武术列入学科考试科目。并遍邀国术 界名流如吴鉴泉、赵鑫洲、耿诚信、郭志云、葛罄吾、纪子修、恒寿山等创办北 平体育研究社,团结各派顶尖太极人物,聘请众多太极拳家授课,包括吴鉴泉、 杨健侯、杨少侯、杨澄甫、孙禄堂等,为民国太极

13、拳具有重要影响力人物。本人 亦为太极名家。著有太极拳势图解。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从 6 岁起,他便在父兄的督促下习练查拳、潭腿等拳术,到 13 岁时,便掌握了查拳一至十路、潭腿一至十二路。20 岁那年,恭请河北沧州的 刘德宽先生至家中传艺。刘先生住满三个月时,确信许禹生人品、文化、功底均 为可心之才,才开始教他六合门拳械与奇门兵器“吕布方天画戟”。每天传艺达 6 个小时,直至 4 年后刘先生离开许家。就在许禹生 24 岁那年,有山东济南府 的一位赵姓查拳名家投贴拜访。许禹生与其交手,结果是三胜二负。自此许声名 鹊起,各地好手个个心动技痒,都以赴北京找许禹生比试一番为快,许禹生的家 中成了武术行

14、家相互交流的场所。在各路访客中,既有清廷的当差护卫,也有镖 局的镖师和拳把式教师,甚至还有绿林好汉。在他们的交流中,许禹生也受益匪 浅。只要谁擅长的技艺有独特性、实战性突出,就想方设法讨教。他多次见到太 极大家杨健侯以独特的柔劲化解了来势凶猛的拳势, 就虚心请教, 直到弄明白 “四 两拨千斤”的哲理。杨健侯见许禹生虽然技艺在身却谦恭诚实有礼,就决定收为 传人传授太极真谛。经过长年累月的苦练与体悟,许禹生掌握了传统武艺中的部 分真谛,为日后创办武术团体奠定了基础。 6 6. .杨门宗长杨门宗长杨澄甫杨澄甫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杨澄甫(18831936)男,生于北京,与其祖父杨露禅、伯父杨 班侯、父

15、亲杨健侯均为太极名家,杨澄甫承先启后,定型杨式大架,培养众多杰 出弟子,奠定未来杨式太极拳大发展的坚实基础。最核心著作:太极拳体用全 书。其中“太极拳说十要”为练拳纲要,为:一、虚灵顶劲;二、含胸拔背; 三、松腰;四、分虚实;五、沉肩坠肘;六、用意不用力;七、上下相随;八、 内外相合;九、相连不断;十、动中求静。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澄甫公幼年随父学拳。健侯公性情温和,回忆早年练功之苦,对 于爱子澄甫不忍管束过严。澄甫公每日到拳场练功,拳剑刀枪、推手散手,虽然 均合乎杨家祖传规矩,但并未真正痛下苦功。1912 年,澄甫 29 岁,在北京中山 公园设立拳场,公开传授杨式太极拳剑刀枪,只教架式,欲学

16、大捋散手、粘剑粘 杆,必需到杨府拳场,健侯公在家中亲自坐镇。健侯公思虑周密,布置得当,故 澄甫公授拳一帆风顺。1917 年,健侯公临终之前,老泪纵横,痛责澄甫公日: “你大哥随伯父练拳,刻苦异常,早已功成名就。你开门授徒,我在后面撑着。 现在我要走了,如有高手前来比试,你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你不用功,杨 家功夫失传,真是不孝之极。我死不暝目!”澄甫公惊闻此言,痛彻心肺,垂泪 叩首,发誓用功。健侯公逝世之后,澄甫公闭门谢客,日夜苦练。此时澄甫公已 34 岁。健侯公有一位家道殷实之门生,每月敬奉澄甫公束修大洋 30 元,作为安 家费用。澄甫公以每月 6 元大洋工资,雇用一名身强力壮大汉作为“桩

17、子”。练 拳者用木柱或石碑作为打击目标,试验劲力,称为“打桩”。例如,练大捋之靠 劲,杨家老辈要练靠打木桩(九宫桩)或树桩;练白腊杆之粘劲,亦每日在树桩 上左右反复刷劲。然而草木无情,唯有活人方能跳跃、躲闪、反击。以人为目标 试劲,乃打“活桩”。推手、散手之身法、步法,均合乎太极门内之规格。其他 门派武师上门比试,决不会按太极门之规格出手。因此尚须打“活桩”,在各种 不规范状况下,以身躯之任意部位接劲,将人桩腾空放出。杨式太极之长劲,虽 然将人弹放甚远,但人桩决无内伤之虞。一根白腊杆、一个人桩,陪伴澄甫公闭 门苦练 6 年,反复悟健侯公所授之内功心法,终于内劲通灵,可以随手将人桩发 放至 2

18、丈外。澄甫公心中尚未踏实,因为人桩毕竟不是武师。当时吴鉴泉先生在 北京天坛授拳,门徒众多,乃德高望重之太极名家。澄甫公遂前往天坛找吴氏试 手。吴氏得知澄甫公来方,赶紧出茶室招呼:“三爷多时不见,有何指教?”澄 甫公日:“没事。咱俩摩摩手。”两人一搭手,澄甫公顺势进圈,手背帖在吴氏 腹部,轻轻往上提了 3 下,吴顺势跳了 3 跳,杨吴本有同门之谊,又有众多门徒 在场, 故澄甫公点到为止, 并未发劲。 吴氏柔化功夫极好, 往年澄甫公与吴推手, 总无法将吴粘住,更不能将其放出。如今一搭手即将吴粘住,澄甫公自知功夫长 进,今非昔比,遂放心开门授徒,此时澄甫公已 40 岁矣(1923 年)。北京练武 行

19、家极多,听说杨三爷重开山门,上门讨教者络绎不绝。澄甫公来者不拒,对方 莫不随手跌出寻丈之外, 甚至有人被澄甫公腾空击出二、 三丈远, 跌至杨府门外。 路人、围观者啧啧称奇。于是澄甫公名声大噪。登门比武者只有两人与澄甫公未 分高下。其中之一河北香河县人张策(1859-1935),字秀林,乃通臂拳名家, 人称“臂圣”,外号“张大辫子”。辛亥革命后,张仍保留辫,与人交手之时, 他一摇头,辫子飞到对手眼前。对方一眨眼,即被击出。另一位是形意、八卦名 家孙福全(1861-1932),字禄堂,河北完县人。孙先生瘦小轻灵,有“活猴” 之美誉。 露禅公与董海川比武之后, 义结金兰。 澄甫公亦在比武之后, 与张

20、秀林、 孙禄堂结义,成为换帖兄弟。此三人乃当时北京武术界之魁首也。 7 7. .太极一人太极一人陈发科陈发科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陈发科(1887-1957),字福生,陈氏十七世(太极拳第九代), 是陈氏十四世“牌位大王”陈长兴曾孙,师承其父陈延熙是陈氏太极拳承前启后 的一代大师。陈发科先生一九二八年应许禹生等之邀到北京传拳,他以“挨着何 处何处击,将人击出不见形”的高超技艺受到北平武术界的叹服,从而在北平站 住了脚,开始在北平传拳,改变了“谁知豫北陈家技,却赖冀南杨氏传”,开创 了“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的新时代,使得有 300 多年历史的只流 传在陈家沟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的陈氏太极

21、拳走出了陈家沟,是陈家沟陈氏太极 拳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陈发科技艺高超,教学有方,从学者甚众,培养出 了李经梧、洪均生、李剑华、雷慕尼、田秀臣、陈照奎、冯志强等一大批优秀的 学生,开创了北京陈式太极拳的新纪元。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1)震脚碎砖有一次有朋友介绍陈发科去民国大学教拳, 陈发科听说该大学在半年前请了一位原来做小贩的人去教武术, 就提出自己的意 见,说不要辞去原来这位教师他才去教。学校方面提出让陈发科去学校谈谈,见 面谈后,陈发科表演,表演至双摆莲接跌岔的震脚,只听一声巨响,竟将地上铺 的一块大方砖震碎,碎块喷到洪老师他们围观的人脸上都觉得痛。这大学是办在 一所旧王府内, 地上铺

22、的是二、 三寸厚很坚固的大砖, 竟被震碎了。 在回家路上, 陈发科对洪老师说:今天不小心,给人家毁了块砖。洪老师问怎么能震碎, 陈发科说: 震脚不是使劲跺,而是将全身三、五百斤力一并沉下去的。后来, 因这所大学是私立大学,不愿支付二位武术教师费用,陈发科便用不习惯集体教 学为由推辞不去。后来洪老师才明白,陈发科震碎砖并不是无意的,是不使他们 认为他是没功夫不敢去教的。 (2)跟摔跤运动员的比试顾留馨老师(19081990)曾讲过一件事: 某年在北京有摔跤比赛,一名运动员把对方摔到观众席那里去,只见一位老人接 住这名运动员,一下把他发回场内,全场哗然,后来大家才知这位老人就是陈发 科。一天,几个

23、摔跤运动员找到陈发科家里,希望见识一下陈发科的功夫,陈发 科同意,让其中一人两手抓住他的手臂,只见他向右一转身,便把这人打到右边 的衣橱上。另一位再试,同样抓陈发科的手臂,他看到前面那人被打向右边,便 向陈发科左边用力,只见陈发科向左一转,把这个人打起,从窗口飞出屋外。我 没有问顾老师,但我估计不是他亲眼看到的。不过顾老师见多识广,他一定是相 信陈发科有这本事,才会讲这样的故事给别人听。顾老师曾跟洪老师讲过,一次 他和陈发科练推手时,把陈发科双手封住,想加劲按出时,突然觉得陈发科小臂 上似有电流,一下子被陈发科打出老远,叹为神技。 8 8. .太极文人太极文人徐致一徐致一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徐

24、致一(1892-1968),浙江余姚人,著名太极拳家。中国武协 第一、第二届委员,从吴鉴泉先生习太极拳,著太极拳浅说、 吴式太极拳 等,为科学解释太极拳之第一人。曾任上海精武体育会理事长、上海市国术联谊 会主席等。 先生之太极, 无形无相, 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德其术, 均为同代太极拳家之佼佼,公认吴式太极拳之大师。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徐致一先生生于 1892 年,幼年生活在上海,1913 年 9 月,先生 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法政专门学校经济本科甲班毕业,时年 22 岁。毕业后,入 民国北京政府审计处江苏省审计分处工作。1916 年(民国 5 年)先生调审计院 工作,同年与同事陆

25、尹甫一起学习外家拳,技艺精进无前。1917 年,师从吴鉴 泉先生学习太极拳。1927 年,北京处于军阀混战的风口浪尖,民生凋敝,才俊 人士多离京南下,徐先生也在这一年迁居上海,在精武会开始教太极拳,授薪三 月即该为义务教拳,后入上海水泥厂做文牍员。是年 9 月,太极拳浅说一书 出版发行。1928 年,与姜容樵、马步周组成健康实验社。1932 年时,任大中华 火柴公司总事务所协理,是年春,徐致一先生教顾留馨等人吴式太极拳,10 月 被聘任为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体育委员会委员。1933 年任上海市运动会国术比 赛副评判长。1934 年任中华体育会副会长,同年被聘为上海市国术分馆监察董 事,被上海精武

26、体育会聘为理事并任教。1936 年任上海世运会举重、国术选拔 赛选拔委员兼评判。1937 年被聘为上海精武体育会理事长。1947 年春,担任精 武会常务理事,和会长张文魁等人成立了精武摔角团。1949 年初,担任精武会 “会务复兴委员会”主席。1950 年 3 月 12 日,任上海体育会下属的“上海市国 术联谊会”主席,同年参加中华体育总会在北京召开的武术座谈会,探讨竞技武 术发展。1953 年 9 月,担任“华东区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大会”主席团成员, 同年在天津市召开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任武术竞赛评判长。 1956 年下半年,徐致一先生调北京工作。1957 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武

27、术评奖观 摩大会上任总裁判长。1958 年,当选中国武协第一届委员,同年 7 月,人民体 育出版社出版了徐致一编著的太极拳(吴鉴泉式);同年,武淑清考入北京 体育学院武术系,得到徐先生的资助。1960 年,经武淑清介绍,白玉玺向徐致 一学习吴式太极拳。1962 年,徐致一先生在体育报上发表一柔到底一文。 1964 年,当选中国武协第二届委员,同年 8 月,太极拳(吴鉴泉式)第 5 次印刷,重新修改和补充后,改名吴式太极拳;同年 10 月 30 日发表再谈 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答罗基宏先生一文。1964 年,经冯汉文介绍,孙南馨 向徐致一学习吴式方架太极拳,最终成为国内知名太极拳师,并著有吴式方架

28、 太极拳一书。1968 年,逝世,终年 77 岁。 9.9.抗日抗日英雄英雄郑悟清郑悟清 个人资料个人资料 郑悟清(1895-1984),字凤臣,男,汉族,曾用名:郑梧卿,河南温县赵 堡镇人,赵堡太极拳第十代宗师。1938 年1947 年间,任西安警备司令部、黄 埔军校七分校(授少校军衔)、国民党军政部西安办事处、西北补给处司令部、 陕西省政府等处任国术教官;并任西安国术馆委员。1949 年后,任西安市体委 委员。 郑悟清先生自而立之年因患不治之疾(童子痨、胃出血)医药无效,从学于 赵堡太极拳名师和庆喜先生立志钻研、刻苦修炼、持之以恒,得太极之真谛。并 结识享盛誉于黄河两岸的堪舆家安伯一先生,

29、郑悟清先生在理、数、象学方面受 益于安先生。郑悟清先生深究易理,博览群书,将儒、释、道、医、兵、书法、 文史等诸子百家学说融于太极拳。运用经络学说,人体力学,根据自己的实践心 得,进一步升华太极拳养生延年之功效,使自己三十岁的不愈之体,至九十岁无 疾而终,生命又延续了六十年,并将养生健身之法传给众人,使更多人受益。 传闻逸事传闻逸事:郑悟清 50 年代有尚姓者曾为开封某镖局镖师,武功高强,走访全国 各地,未遇劲敌。闻西安郑悟清之威名,随往访之,以较其技。 郑先生有高足 三人闻之, 乃告与师, 师欢迎光临。 但三位弟子皆为师捏汗一把, 并备担架一副, 应用药物所备齐全,以防不测。在一弟子后院相见

30、,见面时,一弟子人高马大为 使尚某换座上位,即连人带椅将尚某挪于上位。尚某待挪稳后,浑身一抖擞,一 把太师椅皆为碎片,同时邀请三人齐上,三人瞬间倒地一对半。三弟子皆瞠目结 舌,乃劝师不可再比,以防一辈英名毁于一旦。此时尚某邀郑先生下场,三个回 合,未见郑先生出手,一而再,再而三,俱将尚弹发于丈外。尚始先不服,三个 回合后,乃跪地叩头,曰: “真乃神人矣” !自此,三弟子在人前皆不敢言己 谓练拳者也。 大姑娘拳的意思还应该是给人一种“绵软优雅”而没有“刚硬僵野”的感觉。 从这一点来说,赵堡拳一开始就是纯正的 “太极” 味道,和历史渊源是一脉相承的。 郑公悟清曾讲过亲身经历的故事:拳中摇步(一步三

31、摇)这组动作郑公曾一度不知 反复练过多少遍始终感觉不能尽意.正当郑公为此苦恼的时候,一天郑老夫人带 着嘲弄的口气对郑公说“这有啥难勒,看我给你走走看看”。于是乎郑老夫人便 迈出小脚、 扭动着腰姿、 两臂带动两拳像摇货郎鼓似的轻灵优雅的走了一趟摇步. 看到了老夫人的表演,郑公当时真有些羞愧难当,但同时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从此便把摇步这组动作演绎到了满意的程度。 有一年雪下得特别大,连续多日都不见放晴,好不容易等到了雪停,郑公悟清 携夫人赶忙去泰山家看望岳父岳母。岳母见到女儿女婿心里特别高兴,准备了一 桌丰盛的午餐,大家高高兴兴的聚在一起欢叙天伦之乐。 席间郑公去茅房解小手。 那时农村的茅房非

32、常简陋,仅仅用黄土夯成半人高的土墙围起来了事。茅房旁边 长着一棵参天大树.正当郑公解小手时,只觉得身后有阵儿凉风带着雪片落到了 自己的头上和脖梗里甚是冰凉,同时觉得又有什么东西砸向自己,便下意识的欠 欠了身子,抖动了一下肩膀,也没在意什么。等郑公从茅房出来后,才看到眼前三 五米处横着一根碗口粗的树枝枝里八杈的当着去路,这时郑公才知道刚才想“偷 袭” 自己的竟然是这从树上掉下来的家伙,便顺手折了折堆放在灶房旁边,没事儿 是的回到了桌前。过了会儿听到院子里的岳母大声嚷道“这是谁嗳!给咱抱来这 么大捆柴禾”。屋里的郑公微笑着默不作声。 立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夫子功底充实的又一写照。我们常说夫子

33、走 有走相,坐有坐相,站有站相,留神观察夫子的人,都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老 人家走起路来一条线又轻如飞燕,步下生风,青年人很少能与之并肩前进。耄耋 年龄的老人了,语声如洪钟,满口牙齿,灯光下能看石印小五义,谁见到谁 能不由衷地惊叹呢!这当然是精力充沛,得力于太极拳修养。这些又是夫子形象 的另一个侧面。 太极拳见解太极拳见解: 郑悟清先生对太极理论有独到见解,拳艺上有革新精神,主要理法为:修炼 太极拳以修心炼性为宗旨,顺应自然,轻松灵活:以形顺气,以气正形;忌用滞 力,尤忌用意;小而舒展,大而紧凑;正腰正身,自身平衡;中正平圆,轻灵圆 活;周身相随,整体协调;无处不生,无处不用,小巧近快灵;击人

34、不露形;修 炼以炼气为主。 既保持传统木色, 又具有自己的特色。 先生拳艺精湛、 内功深厚, 从未穿过滑冰鞋,却能穿滑冰鞋在冰上练拳,运停自如;钉不入肉;水中投石不 起花波;点穴非凡。技击运用,击人不露形,与人试技,以微妙之变化,击 人于丈外。 太极真谛太极真谛 郑悟清先生一生未有著作传于后人,弟子们记下他的几句话却道出太极真 谛。 太极拳之练法说明 夫初练者,宜端正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属,眼不顾手, 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随,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 仅能显力者,此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活 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

35、步稳,然后镇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 气自通,气通则力自重。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 心神气相同,自能臻自然而然之妙境矣。 太极初学要诀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而外要轻松。 内空静气行於外,外松而内有神精。 功夫不可须臾断,临用之时有奇能。 人物评价人物评价 慈禧的卫官宋三、镖师尚成侠,自有功夫以来培未遇敌手,却终一日拜跪在 郑悟清先生面前。 “其拳法超出象外,得其环中,变化云谲波诡,意趣环 生,有人所不知而已独到之妙,遂以高超拳艺噪武坛”(太极拳师郑悟清先生 纪念碑碑文),在武术界享盛誉为“西北太极二郑”之一。先生的崇高品德更 受世人尊崇。先生授太极拳四十余年、从学者遍

36、及各行各业,脱颖而出者不计其 数。 1984 年先生逝世,西安市体委给温县体委的电文:郑悟清先生为赵保太极 拳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贡献。1987 年先生国内外诸弟子在赵堡镇建立“太极拳 师郑悟清先生纪念碑”,中国武术协会领导人,著名武术家李天骥敬题横额:太 极拳名家郑悟清先生碑记,发扬武当精华。武当杂志社,武当山拳法研究会 撰联:“为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谢世三周年志悼 情寄西京桃李流芳名四 海;拳精武当英威遗世壮中华”(谭大江撰书),1994 年,在赵堡镇举行“隆 重纪念太极拳一代宗师郑悟清先生逝世十周年暨百岁诞辰年”纪念活动,原西安 市体委主任、武协主席、老武术家刘侠僧书题“内功泰斗”、李天骥等致电、函 纪念。先生诸弟子在国内外成立了众多的武术团体,多以先生的名字命名。 经 先生家乡的领导提议,在赵堡镇成立“温县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先 生之次子郑钧任会长)。诸团体为研究、弘扬先生的太极拳理法,先生的弟子中 已有几部太极著出版。 中国人民日报、 中国体育报、 中华武术、 武 当、 中国太极拳、 武魂、意大利等国内外报刊及武术专著有专题介绍。 传略载入中国当代武术家辞典、中华人物辞典、国华精英大会等典 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