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913945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498.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pdf(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6 年 3 月 Mar , 2016 第 45 卷 第 2 期Vol 45No 2 哲学研究 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 摘要:知识既有能力性和思维逻辑, 也有伦理性和伦理逻辑。知识的伦理性是知识价值观的灵魂, 知识 的能力性是知识创造性和应用性的灵魂。知识伦理逻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证。伦理知 识是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知识, 知识伦理是形成和应用知识的道德理想、 规范及其根据和逻辑。人对知 识伦理的认识从古到今不断深化, 形成丰富思想和鲜明特点。研究西方哲学的知识伦理思想发展轨迹和基本 特点, 既有普遍学术价值, 也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方哲学;知识价

2、值;知识伦理 中图分类号:B5; G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 4283( 2016) 02 0026 13 收稿日期: 2015 06 20 作者简介:郝文武, 男, 陕西清涧人,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知识既有能力性和思维逻辑, 也有伦理性 和伦理逻辑。知识的伦理性是知识价值观的 灵魂, 是文以载道和教学具有的教育性的基本 途径和方式。知识的能力性是知识创造性和 应用性的灵魂, 是知识及其教学促进包括创造 力在内的人的能力发展的特性。知识伦理逻 辑与思维逻辑的统一是知识科学性的重要保 证。伦理知识是关于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 知识, 知识伦理是形成和应用

3、知识的价值追 求、 道德理想、 根据及其逻辑, 是在各层面知识 中蕴涵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道德规范。人 对知识伦理的认识从古到今不断深化, 形成丰 富思想和不同观点。研究西方知识伦理发展 的历史轨迹和基本特点, 必须认识西方哲学 家、 思想家的知识伦理思想发展脉络和主要特 点; 既有重要普遍学术价值, 也对形成现当代 中国知识伦理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知识伦理的本质特征及其 在西方的发展脉络 认识知识问题与认识其他问题一样, 首先是 认识是什么的问题, 然后是认识为什么和如何发 展、 怎样做的问题。是什么、 为什么和如何发展又 有自然事物是什么、 为什么和如何运行发展, 人和 社会事物是什

4、么、 为什么和如何运行发展, 人类怎 样对待、 利用自然事物, 怎样对待自己。思维有许 多分类, 为了清晰区别和理解社会知识、 自为知 识、 知识伦理与自然知识、 自在知识、 知识自然的 本质, 可把思维分为自然思维和社会思维。自然 不会思维, 自然思维和自然知识、 自在知识、 知识 自然是人对自然是什么、 为什么和应该如何对待、 利用自然的思维和 “价值中立” 的客观知识或知识 的客观性。社会思维是人对人自己和社会是什 么、 为什么和应该如何对待自己、 自然和利用自然 的思维。认识自然是什么、 为什么必须客观, 尽力 第 45 卷郝文武: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27 避免主观性,

5、虽然实际未必客观。认识如何对待 自然是主客观、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结合, 没有 主观性不能符合人的目的, 没有客观性不能符合 自然的规律。现实的人和社会都是历史的人客观 是什么与未来的人应该是什么的结合。认识人和 社会当然也是主客观、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 客观 是什么与应该是什么的结合, 但它不可能也不需 要纯粹客观和纯粹主观。承认人对自己和社会认 识的主观性既是必不可缺少的谦逊态度, 也是必 不可缺少的科学态度。反之, 则是傲慢的和非科 学的。 知识伦理不仅是在知识中体现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 也包括形成不同知识伦理和伦 理知识的不同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的根据, 选择不同知

6、识体现和依据不同价值追求、 道德理 想和规范, 选择不同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形 成不同知识, 还有对知识特别是具有明显伦理性 的知识进行不同理解、 解释或阐释的价值追求、 道 德理想和规范及其逻辑和根据。知识伦理的表现 和根源都非常复杂, 何人和为何、 为谁发现、 创造、 选择、 形成、 传授、 传播、 应用知识与何人和为何、 为谁接受、 学习、 选择、 形成、 应用知识, 都与知识 伦理有本质联系, 但知识伦理主要不是从不同人 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 寻找知识的伦理根 源和依据, 而是从知识中体现不同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 寻找不同人的知识伦理认识、 思 想及其理论根

7、据和实践根据。知识伦理的对象是 知识, 不是人, 知识伦理的目的和任务是揭示知识 体现的不同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及其 根源、 依据, 或者从知识中揭示不同人的价值追 求、 道德理想和规范及其根源、 依据。 如果把客观是什么称作事实认识、 事实知识 或事实判断, 应该是什么称作价值认识、 价值知识 或价值判断, 那么知识就有关于自然和社会、 人客 观是什么的纯粹事实的认识、 知识或判断, 有关于 社会、 人应该是什么的主观或价值的认识、 知识或 判断, 还有此两者结合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 合理的认识、 知识或判断。关于社会、 人应该是什 么的主观或价值的认识、 知识或判断是知识伦理

8、的本质。对知识与伦理的关系自古以来有许多不 同的看法, 如果把事实认识、 知识或判断与价值认 识、 知识或判断概括为事实认识和知识与价值认 识和知识, 那么历史上就有事实认识和知识一元 为基础, 事实与价值认识、 知识二者统一的主张; 价值认识和知识一元为统领, 价值与事实认识和 知识二者统一的主张; 事实与价值认识和知识二 元相互无关, 各行其是的观点; 事实与价值认识和 知识二元对立, 相互有害的观点; 事实与价值认识 和知识二元结合, 相得益彰的认识。理性与价值 的区别并非像有的解释说的是是否为逻辑思维的 问题, 也不是思维对象和水平问题, 而是有何种逻 辑、 思维与信仰孰为根源或孰先孰

9、后、 孰是终极目 标和孰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柏拉图的认识论或 知识论是以理性一元为统领, 理性与价值二者统 一的认识论或知识论。亚里士多德的认识论或知 识论是以理性一元为基础, 理性与价值二者相统 一的认识论或知识论。休谟的认识论或知识论是 理性与价值二元无关、 各行其是的认识论或知识 论。卢梭的认识论或知识论是理性与价值二元对 立、 相互伤害的认识论或知识论。苏格拉底、 普罗 塔格拉、 康德和舍勒甚至杜威的认识论或知识论 是价值、 爱、 情感统领, 价值、 情感、 意志与理性相 统一的认识论或知识论。韦伯的认识论或知识论 是理性与价值、 情意二元结合、 相得益彰的认识论 或知识论。 二、苏格

10、拉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等的知识伦理思想特征 从古代哲学重视本体论研究到近代哲学重视 认识论研究, 再到现当代哲学重视价值论和实践 论研究, 这是哲学界普遍认同的自古以来西方哲 学思考的基本轨迹或西方不同时代哲学研究的显 著特点, 但这不等于说古代哲学只研究本体论, 近 代哲学只研究认识论, 现当代哲学只研究价值论 和实践论。哲学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和实践论 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而且相互影响。世界原本是 什么既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也受人的认识 和实践能力、 水平与价值追求的影响, 而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无论从人类的人还是个 体的人来说, 都不仅受人的认识和

11、实践能力、 水平 28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 与价值追求的影响, 而且其本身就是人的认识和 实践及其价值追求的结果。人与动物区别的根源 是人能思维、 会说话和有情感, 但人与动物区别的 现实性结果就是人能创造和享受知识等精神财 富, 能创造和享受物质财富。人能思维、 会说话和 有情感, 必然会学习, 有知识, 能发现, 能发明, 能 创造。人能思维、 会说话和有情感是会学习、 有知 识的根源, 人会学习、 有知识又是能发现、 能发明、 能创造的根源。知识是把人能思维、 会说话和有 情感与人会学习连接起来的关键, 也是形成和认 识人的本质的关键。人是知识的产物

12、, 知识是人 的存在方式。没有人就没有知识与没有知识就没 有人、 有人就有知识与有知识就有人是同质的。 因此, 古今中外任何哲学不仅不可能不研究知识 问题, 而且都把知识与人的本质、 人对自己、 社会 和自然的认识紧密联系起来。 知识与人的本质关系决定了知识本身的复杂 性, 因为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关于知识, 既 有什么是知识, 也有与对知识本质认识紧密联系 的知识来源、 形成过程和方式、 结构层次和意义、 作用等的认识。把知识界定为人类经验的结晶, 表明知识来源于人类的实践和认识, 不是来源于 天启或神启; 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 不是人类的 一般经验; 从感觉、 知觉等经验或感性认识到

13、思 维、 想象等理性认识, 由实践到认识, 由再实践到 再认识是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方式。但它并未 明确知识与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的关系和与 人的能力发展、 技能形成的关系。把知识界定为 可证实的信念、 信仰, 一是表明知识及其来源的客 观性, 二是表明知识与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有 本质联系, 三是尽管可证实保证了知识的客观性、 真理性, 但关于信念、 信仰的基本要素、 结构特征 和形成过程、 方式十分复杂, 没有准确界定, 很容 易产生歧义。如果把信念、 信仰理解为系统认识 和知识的理性结果, 那么知识就是理性的结果。 如果把信念、 信仰理解为感悟、 体悟等感性及其与 理性高度结合的

14、结果, 那么知识也是感性及其与 理性高度结合的结果, 还可能是以感性为基础的 理性的结果, 以理性为引领的感悟、 体悟等感性的 结果, 或者纯理性和纯感性的结果。关于知识是 信息、 信号、 符号等的界定, 只是现当代信息论的 界定, 它既与知识是人类经验的结晶和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无关, 也与知识是可证实的信念、 信仰和 人的道德理想、 价值追求无关。知识就是输入、 输 出客观信息、 信号、 符号, 是认知的工具和结果, 不 是认识的工具和结果。知识不是认识的而是认知 的, 刺激反应和输入、 输出的认知过程和方式是知 识形成的过程和方式, 而不是主体对对象的主客 观反映的过程、 方式和结果。

15、知识是反映事物客观性本质和必然性规律的 真理或真理性的认识, 而真理的客观本质性和必 然规律性的真又有合道理和合情理的不同层面。 客观事物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性本质和 必然性规律。肯定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性首先要 肯定客观事物的本质性和规律性, 同时也必须承 认客观事物的发展性和变化性、 本质和规律的绝 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统一性, 承认客观事物本质的 层次性和人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层次 性。本质主义只承认绝对性、 不变性、 确定性, 因 此认为知识和真理是不变的, 否认知识和真理的 层次性、 时代性和民族性。反本质主义只承认本 质和规律的多变性, 因此认为知识和真理是多变 的, 否认知

16、识和真理的绝对性、 永恒性和确定性。 合理性建构论既反对又借鉴本质主义主张, 既反 对又借鉴反本质主义主张; 既坚持本质、 规律和反 映本质、 规律的知识、 真理的绝对性, 也坚持本质、 规律和反映本质、 规律的知识、 真理的相对性; 既 坚持真理的客观本质性和必然规律性的真的合道 理性的合理性, 又坚持真理的客观本质性和必然 规律性的真的合情理性的合理性。认为知识是合 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结合或统一的真理或真理性 认识, 是事物本身普遍必然性和人的认识的普遍 必然性相结合或统一的合理性认识, 是主体间的 普遍共识。关于知识的最简单也是最根本的界定 就是, 知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的精神结果。 赫拉

17、克利特强调“唯有变化, 别无他物” 1 45, 断言一个人不能两次跨进同一条河流。巴门尼德 强调永恒不变, 认为存在的有只能产生于自身, 不 可能产生于非存在的无。凡是存在的将永恒存 在, 延绵不断, 不可能消失 。“存在和思维是一回 第 45 卷郝文武: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29 事, 因为凡是不可思议的, 就不存在; 凡是不存在 的或非存在, 就不可思议。 ” 1 26“凡是可思议的, 就 存在。 ” 1 26凡是存在就可思议。两者明显矛盾对 立。普罗塔格拉等智者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人 以自己为准则, 人及其准则也是知识的准则。苏 格拉底认为, 人首先是认识自己, 与人的

18、道德行为 相比 , “知识是至善。正确的思维是正确的行动所 不可缺少的” 1 58。“认识是非不仅是理论上的意 见, 而且是坚定的实践上的信念; 不仅属于理智问 题, 而且属于意志问题。 ” 1 58道德知识是理智、 理 性或合规律性的认识与意志或合目的性认识的统 一。未经理性审视的生活可能是不合理、 不道德 的生活, 因此是不值得过的生活。 柏拉图认为, 知识有不同层次, 真正的知识是 理性知识。肉体感知和低级灵魂或欲望获得的认 识不是真正的知识 , “感官对象即我们周围的物质 现象, 不过是永恒不变的理念的流动的影子; 它不 能持久, 没有价值。只有持久的东西才是真实的 和有价值的; 只有

19、理性具有绝对的价值, 是至 善” 1 72。“意见” 是对多变不居事物现象的认识 和知识, 是不能相信的 。“共相” 是对事物相对普 遍性的本质的认识和知识, 是可以相信的 。“理念 或绝对理念” 是对事物绝对普遍性的本质的认识 和知识, 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本质或本体的认识 和知识, 是绝对可信的。高级的灵魂是纯粹理性, 是高尚冲动和意志, 既有抽象思维的逻辑, 又有非 抽象思维的形象和其他思维的逻辑。人对包括自 然事物、 社会事物和人自己的认识既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 也要透过本质看本质, 认识更深层次或者 更普遍、 更稳定、 更内在、 更必然的本质或本体。 自然事物、 社会事物和人与人对自然

20、事物、 社会事 物和人的认识都有现象、 本质或共相、 本体等不同 层次。善和反映善的知识既有随着时代变化与时 俱进甚至变动不居、 千差万别的表现, 也有自古以 来亘古不变的终极理想和最高追求的特征。真 理、 普遍善的知识是反映事物本质或共相、 本体和 人类亘古不变终极理想、 最高追求与时代要求及 其共同理想相结合或相统一的知识。 普遍真理既包括反映古今中外事物本质、 本 体及其规律的认识、 知识, 也包括反映古今中外人 的道德理想、 价值追求的认识和知识, 具体实际和 具体事物既包括不同时代、 社会和民族的不同实 际, 也包括同一时代、 社会和民族的不同实际。普 遍真理与具体实际紧密结合, 恰

21、如其分处理具体 问题的聪明才智就是智慧。亚里士多德认为, 人 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 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如此指导人的行 为时, 理性便成为德性。人的生命是目的与能力 的自然统一, 实践是以善为目的与导向的行为。 “有德性的人是万物的标准和尺度。 ” 1 95“德性是 一种倾向或习惯, 包括审慎的目的或选择。 ” 1 95道 德在于中庸之道, 由理性决定。吾爱吾师, 吾更爱 真理。至善及其认识、 知识既是以理性统领的理 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思辨、 慎思和沉思的活动及 其认识、 知识, 是最大的幸福, 最高的道德, 也是最 高的智慧。因此, 智慧即美德。一只燕子不是春,

22、 万事和谐才为善。实践智慧和理论智慧都是理性 智慧或者理性和智慧。德性和理论智慧显示目 的, 确保目的正确, 实践智慧确保实现目的之手段 合理, 是有效探寻真理和把普遍真理与具体实际 紧密结合起来恰如其分处理具体事务的聪明才 智 。“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环境和事实, 理论智慧 去追寻事实的原因; 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 件, 理论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本质; 最后, 实践智 慧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年轻人所能获得的只 是像数学那样的理论智慧。 ” 2 78 三、休谟、 康德与自由主义的 知识伦理思想特征 休谟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从认知维 度说是因果和归纳的认识或思维问题, 从伦理角 度说

23、是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休谟认为, 由因果 推理获得的知识构成了人类生活所依赖的绝大部 分知识, 他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是独一无二的 , “无 论古人或今人都不曾加以培养” 。 3 27康德把休谟 对因果关系的普遍性、 必然性进行反思所提出的 问题称为 “休谟问题” 。 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是知识伦理的核心问 题。以前的一些哲学家认为, 道德可以像几何学 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定性, 但休谟认为, 对于道 30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 德问题, 科学是无能为力的, 科学只能回答“是什 么” , 不能告诉“应该怎样” 。“在我所遇到的每一 个道德学体系中, 我一向注意到,

24、 作者在一个时期 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可是突然之 间, 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 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题 中通常的 是 与不是 等连系词, 而是没有一个 命题不是由一个应该 或一个不应该 联系起 来的。这个变化虽是不知不觉的, 却是有极其重 大的关系的。因为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既然表示一 种新的关系或肯定, 所以就必需加以论述和说明; 同时, 对于这种似乎完全不可思议的事情, 即这个 新关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关系推出来 的, 也应当举出理由加以说明。不过作者们通常 既然不是这样谨慎从事, 所以我倒想向读者们建 议要留神提防; 而且我相信, 这样一点点的注意就 会推翻一切通俗的道德学体系,

25、并使我们看到, 恶 和德的区别不是单单建立在对象的关系上, 也不 是理性所察知的。 ” 4 509 510 尽管休谟没有明确回 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但这段话的意思就是, 从“是” 中不能推出“应该” 。严格说来, 休谟问题并非指 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 而是指事实命题与价值 命题的关系问题, 由于事实命题一般以“is” 为系 词, 价值命题一般以“ought” 为系词, 所以休谟问 题又称 “实然与应然问题” 。 “是” 与 “应该” 相互推导有两个层面。一是 由事实关系的“是” 推导出价值关系的“是” 。事 实关系的 “是” 反映“客观事物” 的状态、 特性及其 规律性; 价值关系的 “是”

26、 反映 “客观事物对于人的 价值” 的状态、 特性及其规律性。客观事物本身很 复杂, 人的价值更复杂, 甚至变幻莫测, 它不仅取 决于客观事物的品质特性, 而且还取决于主体的 品质特性和介体的品质特性等众多因素, 是根据 众多客观事物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有机组 合的复合物, 形成的不同程度的能量, 价值关系是 事实关系和事实能量的 “函数” 。二是由价值关系 的 “是” 推导出事实关系的 “应该” 。如果事物的状 态与特征只是单一性的、 确定性的和清晰的, 那么 事物的“是” 与“应该” 就是一致的 , “是” 即“应 该” , 反之亦然; 如果事物的状态与特征是多值性、 概率性与模糊性的

27、, 或者有多个 “是” , 其中最先出 现的、 最大概率的、 最相似的“是” 就被确定为“应 该” , 或者 “应该” 就是具有最先出现的、 最大概率 的、 最相似的 “是” 。价值关系的“应该” 是指所有 价值关系中具有最大价值率的那一种价值关系, “应该” 是由众多“是” 所组成的函数或极大或最 大值函数, 其根源是人的价值追求、 道德理想和人 追求利益、 效率的最大化和可持续性的主观性。 信仰、 理想、 价值追求的“应该” 对人、 对客观事物 的 “是” 的认识、 科学知识, 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知 识的形成和应用具有根源性作用。 休谟认为, 所有知识都是经验知识, 都是心理 习惯的产物。

28、经验知识以印象和观念两种形式呈 现, 因果关系是一种经验意义上的知识关系 。“一 切科学对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地有些关系, 任何 科学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多远, 它们总是会通过 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即使数学, 自然哲 学和自然宗教, 也都是在某种程度上依靠于人的 科学; 因为这些科学是在人类的认识范围之内, 并 且是根据他的能力和官能而被判断的。 ” 4 2 3“人 类不仅是能够推理的存在者, 而且也是被我们所 推理研究的对象之一。 ” 4 3 在我们没有熟悉关于 人的这门科学之前, 任何问题都不能得到确实的 解决。 4 4 休谟把知识划归科学, 把信仰划归宗教, 把人 的认识限定在主观经验

29、的范围之内, 根本否定客 观真理, 为信仰留下了地盘。他认为理性只能发 现和判断真伪, 不能决定真伪, 道德是由情感、 意 志和行为决定的。我们拥有的经验的知识很可能 是错误的知识, 我们拥有的信仰, 其根据却不是来 自理性的论证。他试图保持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 各自的纯粹性, 让科学和宗教各得其所, 相安无 事。尽管有人认为, 是与应该是可以相互推出的, 但这同样与包括信仰在内的人的主观性有紧密联 系。康德基本没有跳出休谟所划定的这个思想 框架。 休谟哲学通过康德而具有了世界性意义。但 参见王刚休谟问题研究述评 , 自然辩证法研 究 2008 年第 3 期; 任晓明解决休模问题的一个尝 试 论

30、归纳的局部辩护及其应用 , 哲学研究 1992 年 第 3 期。 第 45 卷郝文武: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31 休谟和康德其实存在着很不相同的哲学思想的倾 向和动机。休谟的不可知论代表着反理性主义的 方向, 它否定了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打破了哲学家 的自信美梦, 目标不是使哲学变得更加科学, 成为 “科学的科学” , 而是把哲学引向日常生活, 引向常 识。十七八世纪的哲学以科学和宗教、 理性和信 仰的调解者身份出现。但休谟认为, 在宗教和科 学之间真正起着调节作用的不是哲学, 而是日常 生活意识 。“假如对休谟来说, 它们包含着感性和 感觉形式, 那么对康德来说, 它们都是理性形

31、式, 一个是理论理性, 另一个是 (纯粹)实践理 性。 ” 5 虽然康德的先验论与休谟的怀疑论存在着 根本的对立, 康德调和科学与传统宗教以及被接 受的道德信仰的方式从根本上对立于休谟的方 式, 但康德也没有把科学提高到不利于道德思想 和判断的地步 。“如果说形而上学 的问题是一 个多余的问题, 那么休谟已经出色地抛弃了这个 问题。如果说形而上学 不是一个多余的问题, 那么康德已经出色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 5 康德思想的基本问题是知识问题。康德认 为 , “一 个 判 断 要 给 人 以 知 识,必 须 是 先 验 的” 1 437。“知 识 存 在 于 先 验 的 综 合 判 断 里 面。

32、 ” 1 437“先验是经验的先决条件, 并且是现实经 验中的普遍必然因素; 超验则是完全与经验无关 的、 不可知的领域。形而上学的对象既不是经验 对象, 也不是先验形式, 而是超验的领域。 ” 2 275先 验综合判断是从感性到知性, 再从知性到理性的 判断。道德的先验判断是自由或自由意志, 自由 意志是善良意志, 善良意志的自律是绝对命令。 “人是理性存在者, 不受经验的因素所决定, 因此 是自由的。自由是道德活动的先决条件; 惟有自 由的人才能自主自觉地, 而不是被迫地行善; 惟有 自主自觉的行为, 才有道德价值; 被迫做出的事 情, 既不是善, 也不是恶。 ” 2 280自由是以自身为

33、目 的的活动。自由意志是以善良自身为目的的。 “善良意志自己立法, 自己守法, 就是道德自 律。 ” 2 281表达道德法则或知识的假言句式或命令 以经验为基础, 以 “如果那么” 句式表达, 条件 分句表示目的, 结果分句表示手段。绝对命令以 直言句式表达, 没有条件句式, 只有命令: 应该如 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做 。“绝对命令就具备了合理 性( 完全按照理性的规则) 、 普遍性( 普遍的规律) 和自足性( 不假任何外在条件的规则) , 它因此是 理性的自律。 ” 2 281 “康德称自己的哲学为批判哲学。所谓批 判 指的是理性成为万物的惟一尺度, 一切事物都 必须接受理性的审查。并且这种批判

34、进而成为理 性的自我批判。 ” 5 康德的先验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本体论坚持二元论, 认识论坚持现象论和不可知 论, 伦理学坚持自由意志论、 善良意志论和自律 论, 美学坚持非功利趣味论。康德的本体论认为, 脱离人的主观性的外在客观世界的存在或自在之 物不可认识, 人的认识只能停留在经验的或现象 的世界里, 人不能获得绝对真理, 关于本质世界的 知识和形而上学是不可能的, 人可认识的是主观 世界或人自己。主客观世界的形式和规律是由人 赋予的 。“知识永远都只能是主观的知识、 现象的 知识。 ” 5 人不仅为自然立法, 也为自己立法, 人为 自然和自己立法, 其实就是理性为自然和自己立 法, 为道

35、德立法。康德否定了世界最终的可知性, 把这个领域留给信仰, 为宗教留下地盘, 这与休谟 完全一致。康德指出, 自然法则是关于感性直观 对象及其因果性的法则, 自由法则是以无条件的 善为概念的法则。所有理智的东西, 除了借助道 德法则的自由之外, 对我们都根本没有实在性。 道德法则无非表达了纯粹实践理性的自律, 唯有 如此,一 切 准 则 才 能 与 最 高 实 践 法 则 符 合 一致。 6 74 76 麦金太尔认为, 人类道德有明显两类: 德性伦 理和规则伦理。德性伦理既重视伦理的外在规则 和个人对社会规则的遵守, 更重视个人内在美德 的修养, 重视两者的高度统一; 既重视随着社会发 展的社

36、会道德和个人品德的适应性, 更重视人性 固有的人的德性。规则伦理反传统、 反历史, 强调 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重视道德规则, 轻视内在德 性和品德。他把西方伦理史分为四大传统 : “亚里 士多德主义是正宗的古典式德性伦理传统, 但随 着文明的传布交流, 亚氏思想的流布, 尤其是它与 基督教的溶汇, 为 17 世纪兴起的经验主义思潮所 打断, 伦理史变成了德性伦理的 沦落 史, 规则伦 32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 理发生并不断兴盛起来, 其中的休谟颠覆 给德 性伦理造成了致命一击。休谟以对人类情感的解 释代替了美德的原有基础地位, 从而将人类行为 的原动力解

37、释成基于个体随意的情感与激情, 人 类事实的解释与人类价值判断被相互割裂, 亚氏 建立起的理智与情感、 个体与社会互相连接的道 德链环被割断。现代自由主义更以反历史反传统 起家, 无历史支撑, 无人格基础, 无善的预定, 以一 种完全外在和操作的形式建立起威权 , 自我 第 一次获得完全彻底的外在伦理规范意义, 社会的 共同善失落于个体的随意诉求之中。社会共同善 的关切寄希望于不可靠的现代契约观( 罗尔斯的 无知之幕 支持下达成的契约) 。 ” 7 127这对知识 伦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卢梭、 杜威和后现代主义的 知识伦理思想特征 卢梭和杜威都认为知识对道德是有害的。卢 梭反对科学理

38、性, 认为科学和艺术知识对道德是 有害的。杜威反对形而上学, 强调经验和实用, 认 为形而上学知识对道德是有害的。 卢梭认为 , “凡是出于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 好的; 人一插手就变坏了” 8 95。但是如果没有教 育, 事情将会更坏, 因此, 自然和教育都不可偏废。 教育有自然、 人类和事物的教育三种。卢梭更注 重自然的教育, 在自然中或在自然状态下的经验 积累、 知识形成和品德养成。卢梭申明 , “我自信 我谴责的不是科学本身; 而是要在有道德的人面 前捍卫美德。好人之重视真诚, 比学者之重视学 问, 更有过之” 9 379。但他反对科学与艺术的强烈 言辞远远超过他的初衷。在 论科学与艺术

39、 中卢 梭从不同角度罗列了科学和艺术的罪状。 第一, 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使人的能力提高了, 道德堕落了。他认为文艺复兴使人类几经磨难的 努力走出洪荒境地, 人类理智的光辉驱散自然的 乌云, 使自己进入精神的天国, 但这并没有提高人 类的道德境界, 相反制造了一个虚伪的时代, 使 “欧洲曾经再一次退回到远古的野蛮状态” 9 381。 他说 : “我真不明白: 何以会有那么一种比无知还 更加可鄙的科学的奇谈怪论竟冒充知识 , 而且 反过来对知识的进步设置一道难以克服的障 碍。 ” 9 381其实他很明白, 这就是科学、 文学与艺术 给人的枷锁和装点的许多花环 , “从而泯灭了人们 对他们为之而生的天

40、然的自由的爱, 使他们喜爱 他们的奴隶状态, 使他们变成了所谓的文明 人 ” 9 382, 人们可以没有任何德行而装出有德行 的外表。在艺术还没有塑成我们的风格, 没有教 会我们的感情使用造作的语言之前, 我们的风尚 虽是粗朴的, 但是自然的; 从举止的不同, 一眼就 可看出性格的不同。那时, 人性根本上虽然不见 得更好, 却很容易相互深入了解, 因此可以找到他 们自己的安全; 但这在今天已不再能感到其价值 的好处, 以此使人能很好地避免种种罪恶 。“由于 我们 荒 诞 的 好 奇 心 造 成 的 恶 果 是 古 已 有 之 的。 ” 9 386“随着我们的科学和艺术的日趋完善, 我 们的心灵

41、便日益腐败。 ” 9 386“人们的衣着愈来愈 考究, 说话愈来愈文雅, 以致使取悦的艺术有了一 套一定之规。在我们的风尚中流行着一种邪恶而 虚伪的一致性, 好像人人都是从同一个模子中铸 造出来的: 处处都要讲究礼貌, 举止要循规蹈矩, 做事要合乎习惯, 而不能按照自己的天性行事, 谁 也不敢表现真实的自己。 ” 9 384人心莫测 , “真诚的 友情没有了, 对人的真心敬爱没有了, 深厚的信任 感没有了。在那老一套的虚伪的礼仪的面纱掩盖 下, 在我们夸赞为我们这个世纪的文明所产生的 谦谦君子风度的面纱掩盖下, 人与人之间却彼此 猜疑, 互存戒心, 彼此冷漠, 互相仇恨和背信弃 义。 ” 9

42、384“海水每天的涨落之受夜里照亮在我们 头上的月亮的影响, 也远远没有风俗和道德的命 运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这么大。我们发现, 随着科 学的光辉升起在地平线上, 我们的道德便黯然失 色了, 这种现象, 在各个时代和各个地方都可 看到。 ” 9 386 第二 , “科学与艺术都是由于我们的种种坏思 想产生的” 9 395。天文学诞生于迷信, 辩论术诞生 于野心、 仇恨、 谄媚和撒谎, 几何学诞生于贪婪, 物 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 甚至于道德本身都诞 生于人类的骄傲 。“如果没有滋生艺术的奢侈之 风, 艺术对我们有何用处?如果没有人间不平之 事, 我们为什么要精研法律?如果没有暴君、 战争 第

43、45 卷郝文武:西方哲学知识伦理发展轨迹和基本特征33 和阴谋家, 我们为什么撰写史书?总而言之一句 话, 如果每个人都只专注于尽人的天职和满足于 自然的需要, 时时为祖国、 穷苦的人们和朋友效 力, 他为什么要成天去苦苦思索呢? ” 9 395 396 第二 , “科学产生于人的闲逸, 它们反过来又 助长人的闲逸。它们对社会必然造成的第一个危 险, 是无法弥补的时间的损失” 9 396 397。“浪费时 间固然是一大罪过, 而文学和艺术造成的祸害, 比 浪费时间的罪过还大得多。奢侈就是如此。同文 学和艺术一样, 奢侈也是产生于人的闲逸和虚荣。 没有科学和艺术, 奢侈之风就很难盛行; 而没有奢

44、 侈之风, 科学和艺术也无由发展。 ” 9 398“每个艺术 家都喜欢受人吹捧。受到他同时代的人的称赞; 在他所得到的报偿中这是最珍贵的报偿。不过, 如果不幸在他所生活的民族和时代里, 闻名一时 的学者竟让一群轻浮的年轻人左右着他的文风, 人们在那些践踏他们的自由的暴君的淫威下竟放 弃了他们自己的追求, 男人只敢赞美女人的娇柔, 杰出的戏剧被人遗忘了, 美好的音乐遭到鄙弃; 在 这种情况下, 他是怎样去博得人们的称赞的 呢? ” 9 400 401“奢侈之风一盛行, 必然会败坏社会 风尚; 风尚一败坏, 又必然会败坏人们的审美力。 如果在才俊之士中有一个心灵坚毅的人拒不趋时 媚俗, 不愿制造无

45、聊的作品来玷污他自己, 那他就 必然 会 遭 到 不 幸!他 将 贫 困 而 死, 被 人 遗 忘 的。 ” 9 401“当生活中的享受愈来愈多, 艺术一天比 一天完美, 奢侈之风蔓延的时候, 人的勇敢精神便 消磨了, 军中的士气便瓦解了。这一切, 都是人们 在阴 暗 的 实 验 室 搞 科 学 和 艺 术 所 产 生 的 结果。 ” 9 402 第四, 科学研究不仅产生错误, 而且错误地教 育青少年。在科学探索中, 要经过许多危险、 错误 才能达到真理 , “而错误给人们造成的危害, 比真 理给人们带来的益处大千百倍” 9 396。“因为造成 谬误的原因有无数种, 而真理存在的方式只有一 种

46、。 ” 9 396人们探求真理的态度、 动机值得怀疑, 断 定真理的标准也值得怀疑, 纵使人们真的发现了 真理, 也不会有人好好地应用真理 。“从我们童年 时候起, 人们就拿一些毫无意义的东西来教我们, 虽把我们教得外表上看起来很机灵, 但却败坏了 我们的判断能力。我发现, 人们到处都不惜花费 巨额的金钱修建规模庞大的学校来教育青年; 学 校里什么东西都教, 就唯独不教他们做人的天 职。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 本领, 反而学会一套善于诡辩的技能, 把真理与谬 误搞混, 使人分不清真伪。 ” 9 404 405 什么是崇高、 正直、 谦和、 人道和勇敢全然不知。 第五, 德才皆备是为

47、人之根本, 是知识的伦理 性和能力性结合的根本, 鼓励德才皆备是教育和 社会之根本, 重视知识轻视道德是知识形成恶果 的根源 。“对于有才能的人, 我们滥加奖励; 而对 于有德的人, 而我们却一点也不尊敬。对于夸夸 其谈的话, 我们给以千百种赏赐, 而对于美好的德 行, 却一种奖励也没有。 ” 9 407“贤者是不追逐利禄 的, 但他对于荣誉并不是无动于衷的。 ” 9 407 他看 见 “荣誉” 被滥加给予就会消沉 。“长此下去, 人们 必将愈来愈偏爱那些讨人喜欢的才能, 而不看重 有实际用处的才能。自从科学和艺术复兴以来, 这种现象愈来愈严重。我们有许多物理学家、 几 何学家、 化学家、 天

48、文学家、 音乐家、 画家和诗人, 但就是没有公民。 ” 9 407“一个终其一生只能成为 一个蹩脚诗人或二流数学家的人, 如果改行去织 布, 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大纺织家。大自然认定要 收其为徒的人, 是不需要老师的。一般的老师 将把他们的能力束缚在老师有限的能力范围之 内, 从而扼杀他们的天才。如果说一定要有 某些人从事科学和艺术的研究的话, 那也只能让 这样一些人: 他们必须自信有能力踏着前人的足 迹前进, 并最后超过前人。 ” 9 411 在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中卢梭也阐 述了这种思想。他说 : “在我看来, 在人类所有的 各种知识中, 对我们最有用但是是我们掌握得最 少的, 是关于

49、人的知识。 ” 9 217“在社会环境的重重 包围中, 由于千百种不断产生的原因的影响, 由于 在获得了许多知识的同时又接受了许多谬见, 由 于身体气质的变化和欲念的不断冲动, 可以说, 人 的灵魂也是被弄得几乎认不出来了。人们发现, 他已不再是始终按确定不移的原则行事的人了, 他的表情已失去了造物主给他打上的表现天国庄 严的纯朴的烙印; 他已面目全非, 他的欲念代替了 34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 理智, 他 心 思 混 乱, 行 事 全 凭 一 时 的 心 血 来 潮。 ” 9 217 218“由于人类的一切进步都在不断使人 离开他的原始状态, 因此, 我们愈是积累新的知 识, 我们便愈是失去获得知识之中最重要的知识 的手段, 而且, 从某种意义上说, 正是由于我们对 人进行研究, 我们反而愈是找不到如何去认识人 的门径。 ” 9 218“自从有了社会, 有了社会造成的奢 侈之风, 便产生了自由艺术和机械技术、 商业、 文 学和一切使工艺繁荣、 使国家虽富庶但一天天走 向衰亡的种种无用之物。 ” 9 323“即使你们因为抛 弃了人类的邪恶便抛弃了人类的知识, 你们也不 必担心这样做会贬低人类的价值。 ” 9 325“如果所 有人类的进步对人类真的有害的话, 则精神和知 识的进步必将助长我们的骄傲, 使我们愈加走入 歧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