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913585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48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pdf(1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等学高,年 :其主要依据是。始进入重建时期 我国教育哲学开,起年 从。停滞时期的) (哲学经历了长达三十年使教育,”大革命 文化“加之后来发生的,设置中取消了教育哲学课程 在教育系的学科,照搬苏联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式 由于学习苏联模,新中国成立后,憾的是遗 。”年 黄金十“视为我国教育哲学发展的年 至 于 有 学 者 把以, 了 各 具 风 格 的 教 育 哲 学成 形, 且先后翻译和出版了一系列教育哲学著作,课 一门重要的必修教育哲学成为高年级,学教育系中 在大。代迎来了我国教育哲学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年 纪世 ,此后。康出版第一本教育哲学寿 范,年 。京高师首开教育哲学课程南,年 。代年 纪

2、世肇 始 于 ,国的教育 哲 学我 : ) ( :章编号文 :献标识码文 :中图分类号 研究进展;学科要素;学科建设;我国教育哲学:关键词 。阶段 开始步入深入研究,表明我国教育哲学已经走出了初建阶段,变为分支领域性研究与问题研究齐头并进的局面 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已经从恢复重建之初的概论性研究转,新世纪以来。学科发展的成熟度不够,形成足够的共识 表明这一学科还没有,还存在着较大的分歧,研究主题和学科体系等学科要素方面、学科性质、但在研究对象,任务 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团体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队伍以及学术、教材、教育哲学在课程,结果表明。察 对教育哲学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水平进行较为实证的考,

3、学科要素以及研究进展等三个维度、从学科建设,的事实 基于恢复重建以来我国大陆教育哲学发展。开始恢复重建年 ,停滞期的) (却经历长达三十年,后 新中国成立之但,年代曾经出现过第一个发展高峰 ,代年纪世我国教育哲学的建设始于:要 摘 ) (展发 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 。等等,)年 (教育哲学讲话如傅统先的,问题的 学思想探究教育根本还有以多种哲;)年 (教育哲学栗原的张、)年 (教育哲学砺儒的林、)年 (新教育大纲的)杨贤江(浩吾 如李,哲学的有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教育;)年 (教育哲学姜琦的如,有以三民主义为指导的;)年 ( 教育哲学大纲吴俊升的如,有受

4、实用主义影响而成的;)年 (教育哲学大纲如范寿康的,论的有以德国古典哲学为基础立 。版年 联书店 三,育哲学教:张栗原著;版年 界书局 世,育哲学讲话教:傅统先著;版年 传信书局 平北,育哲学教:张怀编;版年 务印书馆商,育哲学大纲教:吴俊升著;版年 众图书公司群,育哲学教:姜琦著;版年 书局 界世,育哲学教:范锜著;版年 风书店华,育哲学思潮概论教:王慕宁编著;版年 务印书馆商,育哲学教:陆人骥著;版年 海南强书局上,教育大纲新:著)杨贤江(李浩吾;版年 界书局世, 育哲学教:瞿世英著;版年 务印书馆商,育哲学教:著 萧恩承;版年 务印书馆商,育哲学教:李石岑等著;版年 华学艺社中,育哲学大

5、纲教:范寿康著:我国学者自己撰写的著作有 。版年 严书局华 ,育与哲学教:世英译瞿,著) (斯克鲁英;版年 务印书馆商 ,主义与教育本 民:邹恩润译,威著杜美;版年 务印书馆商,育哲学大意教:宪承译孟,著) (特波美;版年 华书局中 ,教育哲学 :从政译述周,著) (恩豪美;版年 务印书局商 ,威教育哲学杜:金海观等笔记,威讲演杜美:翻译西方学者的著作有 。仅以此文悼念为我国教育哲学恢复和重建做出巨大贡献的黄济先生。究成果研) (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育部新教,) :目编号项(”我国教育哲学学科发展的世纪反思与人学建构“一般项目)教育学(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金项目基 : 。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主

6、要从事教育哲学,博士,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南人河,男) , (冯建军:者简介作 :稿日期收 月年 , 育 学 报教 期 第 卷 第 教 育 学 报 年 校教育系的教学计划中恢复“ 教育哲学” 一科。自此 之后, 大学开设教育哲学课程, 培养教育哲学专业研 究人员, 出版教育哲学的教材和著作。 自 年教育哲学重建以来, 不时有论文对其 发展历史做出回顾、 述评和展望, 而且在 年 月, 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以“ 我国教育哲学 年: 回顾与展望” 为题, 对我国教育哲学所走过的 年历程进行了反思, 对我国教育哲学的未来发展进 行了专题探讨。这些讨论无疑使教育哲学在回顾中 反思,

7、 在反思中清醒, 有力地推动教育哲学学科的发 展。本文的意图是在这些评述的基础上, 从学科的 视角, 对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进行“ 实证” 色彩稍浓一些的爬梳、 整理、 反思, 提出若干对教育 哲学的学科发展有指导性的意见。 本文对 教 育 哲 学 考 察 的 时 间 跨 度 为 年, 考察对象为这个期间我国学者所著述的教 育哲学教材、 著作( 不含港台学者的教材、 著作, 也不 含翻译的国外教育哲学, 但包括我国学者介绍西方 教育哲学流派的著作) , 考察的维度包括学科建设、 学科要素以及研究进展, 借由这三个维度, 反映我国 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以来发展的整体状况, 衡量教育 哲学学科的

8、发展水平。 一、 教育哲学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 学术总是与政治密切相联。新中国成 立前, 本是已有较好基础的教育哲学, 因为新中国 “ 以俄为师” 的政治需要而断送了前程。作为社会主 义老大哥的苏联, 认为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教育学中因有了马克思主义, 就无需要教育哲学了。 因此, 在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就没有设置“ 教育哲 学” 一科。新中国学习苏联的经验, 按照苏联的教学 计划, 自然也取消了原有的“ 教育哲学” 一科。当然, 苏联的教育学只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随着 世 纪 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 年代, 我国教育理论 界也开始接触当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 如 年人 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

9、白恩斯( ) 、 布劳纳 ( ) 合编、 瞿菊农翻译的 当代资产阶级 教育哲学 。遗憾的是, 刚刚重新萌芽的教育哲学研 究很快就因为“ 文化大革命” 再次中断。直到改革开 放, 准确地说是 年, 教育哲学研究和教学才又 重新起步。标志性事件是: 年, 教育部召开全 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审议了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 的教学计划, 决定在教育系教学计划中恢复“ 教育哲 学” 。由此, “ 教育哲学” 取得了合法性地位, 也开始 了学科重建的工作。 ( 一) 课程的开设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济先生是教育哲学课程开 设的经历者和参与者。他参加了 年教育部组 织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 和众多的与会者一起

10、呼吁重新开设教育哲学课。他陈述了开设教育哲学 的理由。 第一, 年来, 我国的教育工作几经反复, 使教 育理论和实践遭到严重破坏。为了拨乱反正, 澄清 是非, 有必要把教育理论和实际中的一些根本问题, 提到哲学的高度, 进行方法论的探讨, 做出合乎规律 的结论。第二, 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系设科太 狭, 学生所学的知识面较窄。为了开拓学生的眼界,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 应该增设 一些课程, 教育哲学自然应在其内。第三, 科学的发 展, 走着一条既分析又综合的道路, 教育哲学在教育 科学的发展中, 也起着理论上的综合作用。现代生 产和科技的发展, 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提出了许

11、多 新的课题, 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 不能就事论事, 应 从方法论的高度, 进行综合研究, 并从中找出一般规 律, 这就需要理论思维, 而研究教育哲学显然是提高 科研理论思维的重要措施。 为了尽快重开教育哲学, 年月, 华东师 范大学在刘佛年校长的主持下, 开办了为期二个多 月的教育哲学培训班, 聘请美籍华裔专家樊星南教 授介绍西方教育哲学流派。同年秋季学期, 黄济先 生即为北师大教育系 级本科生开设教育哲学, 这 是教育哲学恢复重建以来, 也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 以来, 第一次在高等院校教育系开设的教育哲学课, 黄济先生也因此成为新中国讲授教育哲学的第一 人。 接着, 本科教育哲学课程在全国大

12、部分师范 院校普遍开设。 世纪 年代初以来, 北京师范 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等又在教育学原 黄济先生在口述史中说到: “ 我在被 赶着鸭子上架 的形势下, 于 年秋, 在边写边讲的情况下开设了全国解放后第一堂 教育哲 学 ” 。( 黄济撰述, 樊秀丽整编: 黄济口述史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年版, 第页。 ) “ 赶着鸭子上架” , 是黄济先生的自谦, 但反映了开设 教育哲学的急迫性。 第期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 ) 理专业下面招收教育哲学方向的研究生。 年代 末, 这些院校又开始在教育学原理专业下面培养教 育哲学方向的博士。至此, 可以说, 到 年, 我国

13、 教育哲学大学课程的开设已开始实现从本科生到博 士生的全面覆盖。 年教育部颁布 教师教育课 程标准( 试行) , 把“ 教育哲学” 作为幼儿教师和中小 学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模块, 使教育哲学成为教师 教育的必修课程。 ( 二) 教材的编写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会议上, 教育 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着手进行教育 哲学教材建设, 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黄济教授、 华东 师范大学傅统先教授负责。黄济教授自 年秋 季学期为高年级本科生开设教育哲学课后, 边写边 讲, 直到 年, 将试讲两遍的讲义整理成 教育哲 学初稿 , 交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新中 国成立后的第一本教育哲学著作。

14、 年, 该书经 修订完善, 更名为 教育哲学 。 年月, 傅统 先教授和张文郁教授合作完成了 教育哲学 书稿, 但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能够及时出版, 直到傅统先教 授 年去世后, 经弟子陆有铨整理, 年由山 东教育出版社出版。 年的教材建设中, 还必须 提及的一本是陈友松教授主编的 当代西方教育哲 学 , 它收录了 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者的篇 论文, 书后还附有 最近 年英美教育哲学的主要 参考书目 。这在改革开放之初, 对于我国学者了解 西方教育哲学的新进展, 有着极大的帮助, 可视为西 方教育哲学的一本基本文选。 自 年之后, 我国教育哲学界基本上每年都 有两三本教育哲学教材出版。据本人统计,

15、 大陆学 者自 年到 间共编写出版教育哲学 本 ( 部) 。具体情况见表。 表 我国学者编写出版的教育哲学教材 黄济: 教育哲学初稿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陈友松主编: 当代西方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傅统先、 张文郁: 教育哲学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黄济: 教育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写组: 教育哲学教学参考资料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刁培萼、 丁沅: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桑新民: 当代教育哲学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王佩雄、 蒋晓: 教育哲学 问题与观念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崔相录:

16、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张家祥、 王佩雄: 教育哲学研究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王为农、 郑希晨: 教育哲学 ,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 秦和鸣、 俞朝卿: 教育哲学新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曾成平: 现代教育哲学新论 , 重庆出版社, 。 田玉敏: 当代教育哲学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桑新民: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陆有铨: 西方现代教育哲学 , 河南教育出版社, 。 黄济: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 , 河南教育出版社, 。 申振信: 现代教育哲学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张腾霄: 教育哲学漫谈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7、, 。 王坤庆: 现代教育哲学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桑新民、 陈建翔: 教育哲学对话 , 河北教育出版社, 。 钟祖荣: 基础教育哲学引论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于述胜、 于建福: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陆有铨: 躁动的百年 世纪的教育历程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何光荣: 中国古代教育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金生鈜: 理解与教育 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教 育 学 报 年 续表 黄济: 教育哲学通论 , 山西教育出版社, 。 许邦官: 教育哲学新编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梁渭雄、 孔棣桦: 现代教育哲学

18、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张瑞璠主编: 中国教育哲学史 ( 四卷)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刘复兴、 刘长城: 传统教育哲学问题新释 , 湖北教育出版社, 。 周浩波: 教育哲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童世骏主编: 教育哲学简明读本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石中英: 教育哲学导论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陶志琼: 新旧之间: 教育哲学的嬗变 , 重庆出版社, 。 曾钊新: 教育哲学 , 中南大学出版社, 。 韩钟文: 先秦儒家教育哲学思想研究 , 齐鲁书社, 刘庆昌: 教育者的哲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张全新: 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哲学 , 泰山出版社, 。 刘铁

19、芳: 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王坤庆: 教育哲学: 一种哲学价值论视角的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高伟: 生存论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郝文武: 教育哲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张楚廷: 教育哲学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石中英: 教育哲学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舒志定: 教育哲学引论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高伟: 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 , 山东教育出版社, 郝文武: 教育哲学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陈建华: 基础教育哲学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冯建军等: 教育哲学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王坤庆: 教育哲学新编

20、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彭正梅: 现代西方教育哲学的历史考察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王坤庆、 岳伟: 教育哲学简明教程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娄立志: 儿童教育哲学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 三) 队伍建设 世纪二三十年代, 我国教育哲学曾经有一支 优秀的研究队伍, 包括范寿康、 李石岑、 萧恩承、 瞿世 英、 吴俊升、 张栗原、 姜琦、 傅统先等, 他们或留学欧 美, 或研习哲学, 有着很高的哲学水平。遗憾的是, 民国时期的这批教育哲学家, 除傅统先先生外, 在我 国教育哲学经历了长达 年的停滞后, 没有能够为 新中国教育哲学的重建培养出人才, 这导致了我国 教育

21、哲学在第二个发展时期来临时, 出现了与第一 个发展高峰时期人才的断层。因此, 重建我国教育 哲学, 队伍建设只能是“ 从头” 做起。队伍建设, 主要 通过以下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从教育原理或哲学学科跨接过 来。由于教育哲学是个交叉学科, 研究者既要有哲 学背景, 也要具有教育学素养, 尤其是理论素养。因 此, 在师资匮乏的时期, 最常见的方式是让其他学科 转入到教育哲学行列。如桑新民就是从哲学转入教 育哲学的, 但这种情况较少。教育哲学的研究者大 多是从教育基本理论或马列论教育的教师中转到教 育哲学领域的, 如北京师范大学黄济先生、 华东师范 大学张家祥先生都是从教育基本理论转入教育哲学

22、的, 南京师范大学刁培萼先生是从马克思主义教育 思想转入教育哲学的。至今, 一些学校还不得不通 过这种跨接的方式指定教育哲学的教师。 第二, 培养专业的教育哲学研究队伍。 世纪 年代中期, 作为重建以来第一代导师傅统先先 生、 黄济先生的学生已经能够承担重任, 他们成为科 班出身的教育哲学研究者。如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 第期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 ) 员会主任陆有铨教授就是傅统先先生 年招收 的研究生, 年之后黄济先生、 鲁洁先生也培养 了朱小蔓、 于建福、 石中英等一批国内教育哲学的研 究者, 成为恢复重建以来教育哲学研究的第二代。 年代后期, 陆有铨教授、 王坤庆教授、 朱

23、小蔓教 授、 石中英教授等也培养了一批年轻的硕士、 博士、 博士后, 成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的第三代。第三代 研究者不仅有专业的教师指导, 更有良好的外语基 础, 具有一定的国外学习经历, 他们正在成为 世 纪上半叶我国教育哲学与西方教育哲学对接的桥 梁, 有利于缩小我国教育哲学和西方教育哲学的差 距, 迎头赶上教育哲学的国际化水平。 必须指出的是, 三十多年的教育哲学的学科队 伍建设中, 教育哲学研究者在各高校比较分散, 每个 学校都只有个教师, 没有形成明显的团队力 量, 更没有形成颇具特色的学派。教育哲学队伍的 建设基本处于自发状态, 缺少整体规划。这是我国 教育哲学这三十年发展中的一个不

24、足, 也是今后需 要努力改进的。 ( 四) 学术团体和学术刊物 学术团体的建立, 对于组织全国教育哲学力量, 联合开展教育哲学的研究, 提升一个国家的学科研 究水平, 具有重要的意义。 年, 全国教育哲学 专业委员会筹备会在济南召开。 年, 全国教育 哲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 成为第一个全国性的教 育哲学学术团体。学会凝聚国内教育哲学界力量, 自 年第一届学术年会开始, 基本上每年 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讨论会, 至 年, 已举办了 届学术年会。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年 会的参会规模不断增大, 从最初的四五十人增加到 现在的二三百人。新世纪以来, 借学术年会之际, 又 增加了与台湾学者、 国外

25、学者的交流, 已经办成了国 际教育哲学的研讨会。国外和台湾学者的参与, 有 力地推动了我国教育哲学的提升和国际化水平。 学术期刊也是学科独立的标志之一, 遗憾的是, 教育哲学在国内至今没有单独的刊物。教育哲学虽 然没有独立的刊物, 并不等于没有发表的园地。国 内的不少理论刊物都很注重发表有思想分量的教育 哲学成果, 如 教育研究 高等教育研究 教育学 报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科版) 。最近几年, 一些 社科类的综合刊物, 如 探索与争鸣 社会科学战 线 南京社会科学 等也开始刊登具有思想深度的 教育哲学类成果。此外, 由金生鈜主编、 教育科学出 版社出版的思想性教育学术集刊 教育: 思想与对

26、 话 ( 年刊) , 在相当程度上, 也可以视为教育哲学的 专门学术集刊。在未来的学科发展中, 教育哲学的 专门学术期刊的建设, 仍然是一个有待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看, 教育哲学从 年开始重建, 至今 已有 年, 教育哲学在课程、 教材、 队伍以及学术团 体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事求是地 说, 已经完成了学科建设的基本任务, 使教育哲学在 制度上已经成为合法性的、 有名分的学科。 二、 教育哲学的学科要素 教育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来说, 课程开设、 教材编 写、 人才培养、 队伍建设和学术团体成立、 学术刊物 出版等只反映了学科独立的外在标志, 但衡量教育 哲学是否真正独立的内在标志和发

27、展的成熟度, 是 看学科是否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学科要素, 包括 研究对象、 学科性质、 学科主题和学科体系等。重建 之后的我国大陆教育哲学, 其学科要素建设的状况 如何, 需要我们作出考察和基于事实的判断。 ( 一)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学科的第一要素。学科没有独特的 研究对象, 无法与其他学科相区别; 没有固定的研究 对象, 说明学科还处在摇摆不定之中, 成熟度不够。 详细考察我国学者出版的教育哲学, 其所述的研究 对象有三类。 教育哲学的对象是教育中的一般问题、 根本 问题 在恢复重建之后第一本教育哲学中, 黄济先生 将教育哲学研究对象表述为“ 教育中的根本理论问 题, 而不是

28、具体的枝节问题” 。这一定义, 得到了很 多教育哲学研究者的认同。如傅统先先生、 张文郁 先生就指出: 教育哲学“ 研究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教 育目的和方法等等问题” 。刁培萼、 丁沅也认为, “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 题的一门学科” 。崔相录认为, 教育哲学是“ 一门 以教育中的基本的、 总括性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 科。 ” 王为农、 郑希晨指出, “ 教育哲学, 作为一门学 科, 是以一定的哲学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教育根本问 题和一般规律的学问。 ” 对教育哲学研究对象的这 一认识, 为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 所认可, 该书指 出: “ 教育哲学是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

29、基本 教 育 学 报 年 问题的一门学科, 它综合了教育学、 教育史、 心理学 及其它教育学科的知识, 对教育的基本问题用哲学 的观点予以理论上的说明。 ” 针对教育哲学研究教 育的基本问题, 也有质疑的观点。质疑者认为, 如果 把“ 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作为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 则必然使教育哲学同教育科学混淆起来, 尤其是与 教育基本理论难以区分, 进而失去了教育哲学独立 存在的必要性。 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教育哲学研究对象定义为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把教育哲学作为哲学的应用学科。如桑新民指出: “ 从定义上看,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又是教 育的基础理论。哲学是世界观

30、和方法论, 教育哲学 是教育观和教育研究的方法论。教育哲学不仅是哲 学应用, 也是在教育领域对哲学理论的检验和深化 发展。 ” 刁培萼和丁沅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也认为, 教育哲学研究人的本质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 看来, 人是与自然、 社会、 思维的统一体, 人的本质这 三个方面都是与哲学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因此, 该书从“ 人与自然” 的基本关系入手, 进而从社会、 思 维运动逐步展开, 分别论述了自然发展、 社会发展、 思维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魂 灵揭示了教育中的辩证关系, 力图从总体上把握教 育运动、 发展的一般规律, 并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 据。教育哲学研究教育中

31、的哲学问题, 但哪些问题 是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认识也不尽相同。桑新民认 为, “ 哲学研究思维与存在关系, 教育哲学则是研究 教育领域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他把教育中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有 学者认为,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辩证法的科学。如 曾成平指出: “ 现代教育哲学是研究整个教育领域的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 ” 也有学者认为, 教育哲学的 基本问题是价值问题, 如王坤庆也认为, “ 教育哲学应 以教育领域中的价值问题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 教育哲学是应用哲学方法研究各种教育问题 石中英认为, 传统的教育哲学以教育中的一般 问题或哲学问题为对象, 热衷于构建抽象的理

32、论。 世纪的教育哲学关注教育实践, 反思教育生活, 启迪教师的教育智慧, 因此, 它不是关注教育一般问 题或抽象问题, 而是关注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不仅不 排除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特殊问题, 而且以教育 中的具体问题、 特殊问题为切入点。“ 世纪的教 育哲学研究所有的教育问题, 可以以任何一个真实 的具体的教育问题为起点。 ” 教育哲学研究教育 中的一切问题, 尤其是从具体问题入手, 改变传统教 育哲学“ 高、 大、 上” 的现象, 而使教育哲学走向教育 实践、 走向教育生活, 走向教师。冯建军等在其合著 的 教育哲学 中使用质料与形式、 内容与方法统一 的方式来定义教育哲学。他认为, “

33、 教育哲学是一门 在内容上是教育, 在形式上是哲学的学科, 是以哲学 的态度和方法研究教育的学问, 是对教育的一种哲 学思考和哲学解读。 ” 教育哲学面向教育, 可以 指向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中的问题, 也可以指向教育 思想、 教育观念, 关键不在于研究什么教育问题, 而 在于研究态度和方法。 ( 二) 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 教育哲学的学科属性与教育哲学的研究对象密 切相连的, 不同的研究对象, 决定了教育哲学在学科 性质上的不同选择。考察我国教育哲学的学科性 质, 主要有这样几种提法。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科的基础学科 把教育哲学作为教育理论的基础学科, 是与其 以教育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相呼应的

34、。黄济先生 认为, 教育哲学对其他教育学科来说, “ 就如同哲学 对其他学科一样, 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它应当成为教 育学科的理论基础。 ” “ 教育哲学应当是教育科 学的概括和总结。教育哲学应当给教育科学研究以 理论上的指导, 应当看作教育学科中一门概括 性、 理论性更高的基础学科” 。这一定位后来得 到了许多人的认同。刁培萼、 丁沅指出: “ 教育哲学 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 它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反 映教育的客观规律, 而不是经验事实和关系。教育 哲学是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 它摆脱 了教育经验科学的局限性和狭隘特征, 有广泛的适 应性, 因而对教育实践具有强有力的指导作用。 ”

35、 曾成平也指出: 教育哲学是“ 哲学与教育相结合而产 生的一门分支学科, 又是教育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 学科, 是各门教育学科的理论概括, 为各门教育学科 提供理论基础” 。他们都在区别于具体教育科学 的意义上, 把教育哲学定位为“ 科学之科学” 、 教育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或应用哲学 把教育哲学视为哲学的分支学科或应用学科, 是与其把研究对象定位为教育中的哲学问题相呼应 第期恢复重建以来我国教育哲学三十五年的发展( ) 的。傅统先先生、 张文郁先生指出: “ 教育哲学是一 门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 学科” ,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或哲学的一个分 支

36、学科。 张家祥指出: “ 教育哲学简单的说是以一 定的哲学观点、 方法来研究教育问题, 并对各门教育 科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 同时探讨教育实践中 提出的哲学问题的学问。教育哲学则以哲学的 观点 和 方 法 综 合 各 门 教 育 学 科 知 识 的 理 论 学 科。 ” 桑新民指出: “ 教育哲学是哲学的应用学科, 又是教育的基础理论。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 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哲学不仅是哲学 的应用, 也是在教育领域中对哲学理论的检视和深 化发展。 ” 教育哲学是教育学与哲学的交叉学科 不少学者把教育哲学看作介于教育学与哲学之 间的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但很少有学者对教育学

37、和哲学何以能够交叉、 交叉点是什么等进行论述。 冯建军在其合著的 教育哲学 中对此进行了论证和 分析。他指出: 教育哲学的存在, 以哲学与教育之间 关系的确认为前提。哲学的奥秘在于“ 人” , 哲学与 教育因为“ 人” 这一共同的对象, 将二者紧密联系起 来。哲学与教育以“ 人” 为中介而相互连结。可以 说, 它们都因为人而并在, 两者的共同兴奋点在于 人, 在于人生, 在于人生意义。哲学在于“ 使人成为 人” , 提出成“ 人” 的方向与目标; 教育则促使人成为 “ 人” , 提供成“ 人” 的方法与途径。哲学关注成“ 人” , 教育关注怎样成“ 人” 。哲学作为一门关注人生的学 科、 一种

38、探讨人生意义的学问,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 的实践活动, 教育哲学是以教育的视角关注成人, 关 注人生。因此, 教育哲学的根本主题是成人, 教育人 学是教育哲学的根本。 教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有学者在区别教育科学的基础上, 把教育哲学 定位为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刁培萼先生认为: “ 在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中, 教育的价值已经占有重要 地位。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来是一种价值 活动, 它总是趋向于价值追求。 ” 在刁培萼看来, 价值是一个多级的系统, 它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因 此, 他的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 没有专门设置价值 论的章节, 他把价值论渗透到自然、 社会与人的发展 的论述中。王

39、坤庆的 现代教育哲学 明确提出“ 教 育哲学是研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 他构建了包括价值 与教育价值、 教育价值分类、 教育价值观、 教育职能 价值观、 教育目的价值观、 知识教育价值观等内容的 教育哲学体系。虽然其他学者不认为教育哲学是研 究教育价值的学科, 但他们都没有忽视教育价值在 教育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大多设专章探讨“ 价值论与 教育” 或“ 教育价值” 问题。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世纪 年代后期, 教育哲学的抽象性和思 辨性受到质疑, 一些学者开始强调教育哲学要回到 教育本身, 关注教育实践, 为教师改进教育实践服 务。金生鈜比较早地提出了“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学 的命题” , 其后

40、, 一些研究者也撰文探讨教育哲学 的实践性, 教育哲学的实践性逐渐为教育哲学研 究者所重视。全国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六届学 术年会( 首都师范大学, 年) 专门以“ 实践实 践哲学与教育” 为主题, 对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 实 践哲学与教育哲学、 实践哲学与教师教育等问题进 行了深入的讨论。 周浩波试图以教育实践构建其 教育哲学 , 他的 教育哲学 关注“ 从事于教育事业 的各式人员的独特的生活方式的秩序安排及其存在 的合理性的阐释, 其中包括: 以理智事业为主的研究 人员, 以决策事业为主的决策人员以及以教育、 教学 实践的事业为主的教育人员。正是他们的思维和行 动, 构成了教育哲学视界的

41、基本内容” 。石中英 认为, 教育哲学不仅研究教育实践, 而且还应该“ 关 注集团的 社会实践 与个体的 生活实践 ” 。 所以, 他的 教育哲学 将教育置于个体生活和社会 生活的广阔背景下, 探讨“ 人生与教育” “ 自由与教 育”“ 民主与教育”“ 公正与教育” 等主题。 ( 三) 教育哲学的学科主题 研究主题是学科的内核。作为一个成熟的学 科, 需要研究什么主题, 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本 文选取了影响较大的 本教育哲学教材对其章节 主题进行统计, 结果如下。 如杨日飞: 教育哲学的实践性之思 , 载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年第期; 杨日飞、 刘文霞: 教育哲学的实践性转

42、向 , 载 江苏教育研究 ( 理论版) 年第期; 李长伟: 教育哲学的实践品格 , 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年第期; 王 振: 唤起“ 实践感” 教育哲学的价值之所在 , 载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年第期; 田养邑、 樊改霞: 教育哲学是实践哲 学 教育价值观的视角 , 载 教育理论与实践 年第期。 教 育 学 报 年 ( ) 教育哲学研究的主题非常广泛。总体上有 这样几类: 第一, 关于教育哲学自身的议论, 即教育 哲学的学科概论。若细致数来, 其中包含的内容也 各不相同。第二, 教育中的哲学问题, 包括众多的哲 学范畴与教育, 如人性与教育、 知识论与教育

43、、 伦理 学与教育、 认识论与教育、 美学与美育、 宗教与教育、 理性与教育、 自由与教育、 民主与教育、 公正与教育、 自然发展与教育、 社会发展与教育、 思维发展与教 育, 等等。第三, 教育中的问题, 这些问题既有教育 的根本问题, 如教育要素、 教育本质、 教育目的、 教育 价值、 教育规律等, 也有教育的实践问题, 如教育方 法、 教育机制、 教育管理、 教育实践、 课程、 教学、 教育 工艺等, 几乎涵盖了教育中的所有问题。第四, 我国 教育哲学, 包括我国传统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学科在 我国的发展、 当代我国教育哲学观念。第五, 西方教 育哲学理论或教育哲学流派的介绍和评论 (

44、) 教育哲学主题集中的不多。 本教育哲学 教材中, 本以上( 占总数的 以上) 都包含的同 一主题有: 教育哲学学科概论( ) 、 教育本质( 本 体) ( ) 、 教育价值( ) 、 教育目的( ) 、 知识 论与课程( 教学) ( ) 、 伦理学( 道德哲学) 与道德 教育( ) 、 人性( 人生) 与教育( ) 、 认识论与教 学( ) 、 美学与美育( ) 、 教育功能( ) 、 教 育实践论( ) 、 公正与教育( ) 、 社会发展与教 育( ) 、 西方哲学流派( ) 。这些相对集中的 主题有 个。 本教育哲学教材中, 只出现一次 的主题有 个, 出现两次的主题有个, 两项共计 个

45、, 占所有统计主题 个的 。远远超过了 认识相对一致的 个主题。这意味着, 重建以来的 教育哲学在研究主题上, 差异还比共识多。有些冠 名 教育哲学 的著作、 论集, 我们之所以没有纳入统 计, 原因之一是这些著作的内容五花八门, 随意性较 大, 甚至把自己的一点教育随感、 教育杂想都冠之以 教育哲学, 实在有辱于教育哲学这个名称。这也从 一个侧面说明了, 作为一个学科, 教育哲学的研究主 题还没有形成共识。 ( 四) 教育哲学的学科体系 教育哲学的主题就像建筑原材料, 有这些材料, 怎么盖房子, 盖什么房子, 取决于结构的设计, 这就 是教育哲学的体系。考察恢复重建以来的教育哲 学, 从体系

46、上看, 大致可以分为四种。 第一种, 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上升到哲学高 度, 以教育中的基本问题为核心, 建立姓“ 教” 的教育 哲学体系( ) 。这以黄济先生的 教育哲学初稿 教育哲学 为代表。在教育哲学研 究的体系上, 黄先生主张“ 从教育的基本问题出发, 提 到哲 学 的 高 度, 从 方 法 论 上 去 作 一 些 根 本 的 探 讨” 。具体包括: 教育的社会职能、 人的发展与 教育、 教育目的论、 知识论与教学、 道德论和道德教 育、 美和美育、 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黄济先 生的这一体系对教育哲学学科建设的影响很大, 后 来出版的教育哲学体系中, 多探讨他所提出的这些 问题。

47、 第二种, 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出发论及教育, 把哲 学中与教育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 建立姓“ 哲” 的教 育哲学( ) 。以傅统先先生、 张文郁先生的 教育哲学 和桑新民的 呼唤新世纪 的教育哲学 为代表。他们把教育哲学视为用哲学 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学科。因 此, 他们以哲学的框架、 体系、 原理和方法来分析教 育。如傅统先先生和张文郁先生的 教育哲学 除了 总论部分“ 人的本质” 和“ 教育的本质” 外, 在分论部 分重点论述了“ 价值论与教育( 上) : 价值与教育” “ 价值论与教育( 下) : 人生价值与教育”“ 伦理学与 道德教育” “ 认识论与教学( 上) : 教与学的辩证法” “ 认识论与教学( 中) : 知识的结构与课程论” “ 认识论 与教学( 下) : 教学方法论” “ 美学与美育” 。桑新民的 呼唤新世纪的教育哲学 直接沿用哲学的本体论、 价值论和实践论, 探讨教育本体论、 教育价值论和教 育实践论, 作者的哲学背景使该书充满哲学的味道, 同时, 贯穿着马克思主义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