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案例(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8922224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教学案例(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劝学》教学案例(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教学案例(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教学案例(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劝学教学案例-第 7 页学科名称:语文模块名称:问题探讨年级:高一(必修一)教材版本:苏教版设计时段:一课时劝学教学案例陶月英您现在阅读的文章出自语文轩,我们的域名是设计思想: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我们进行具体教学设计的准则。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教育所肩负的重要任务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如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更要关注学生个体自我的成长,如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本

2、设计力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通过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多次、多形式的读书,充分感受和理解本文的语言形式、逻辑力量、说理方法及情感意蕴,让学生在经典文本的感染中积累文化,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共同的探讨中学会交流、合作与分享。现代技术和网络在其中起到有力的辅助作用,实现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教学内容分析: 劝学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内容话题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模块。劝学主要讲述了荀子对学习观的理解,这对于正在求学的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本文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代表之作,说理性很强,但形象清新,脍炙人口,警句迭出。

3、荀子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的手法又灵活自然、生动鲜明绝无板滞生硬之感;随着丰富比喻的充分展开,形成了整齐而富于变化的句式,使文章错落有致,生气勃勃;大量的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也增强了说理分量。带领学生反复朗读、默读应该是一条体会此文铺陈扬厉、透辟说理特点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分析:1、掌握积累课文中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2、理解本文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体会比喻论证的作用,初步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3、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教学准备:布置学生充分

4、预习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文章,提出疑惑。自读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素材推荐:1中外散文名篇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2中国文化信息网()儒家经典3中国新世纪读书网()荀子教学过程设计:一、自读文章,提出疑问轻读一遍,感受文章大意。默读一遍,提出文字上的疑惑。(以在博克上跟帖的方式,提出并解决。这种方法可以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使教师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学生自读中的困难。)二、确立目标问题,讨论需要解决的问题。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古今字和通假字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释疑方法:课文注释,工具书,老师同学共同参与。)归类整理字词句式(可以用网上在线检测的方式)(

5、1) 实词:劝、已、中、就、励、疾、彰、假、致、绝、兴、功、舍、一、躁;虚词:于、而、焉(2) 通假字:揉、知、暴、有、生词类活用:日、水、上、下、高三、朗读全文,体会文意文情。1、学生各自试读,注意轻重缓急。2、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作出评价。3、教师作出评价,并作朗读提示。明确: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需停顿,有时需延长。例如,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的情况。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朗读中的停顿、延长、高低、轻重,为的是体现情味。4、教师示范

6、朗读。学生评价老师的朗读。文章的情味情感基调是什么?明确:情感基调是诚恳、坚决。四、品味情感的表现形式,从而进一步体会文章思想和修辞。1、关于语言形式:(问题探讨:哪些语句特别蕴涵诚恳、坚决的情味?用了什么句式?怎么读?)(1)多用排比句,其句式的整齐性增强了语言的力量。让学生朗读第二节,体会其坚决的语气。明确:三个句子读时要注意,第一句是议论的发端,宜读得肯定而干脆;第二组句子是由一组四个比喻组成的排比句,宜读得有力,但不能平均施力,否则容易呆板,两句一层,后一句要跟得紧一些,以强调突出。最后一句是这一节议论的结束,水到渠成,要坚决而干脆。以此类推,请学生再读第三节。(2)多用“也”字,加强

7、了肯定语气。明确:在文言文中,陈述句中的“也”多表肯定语气,要读得字正腔圆,也要读得短促坚决。2关于说理逻辑:(问题探讨: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具体论证的?)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 第一段: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

8、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二段: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行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

9、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是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三段:学习的方法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

10、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两者缺一不可。综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了中心论点。3关于说理方法:(问题探讨:用了什么方法使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默读咀嚼这些比喻的特点。)明确:比喻论证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A.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

11、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必须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B.设喻方式多样: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舍之”和“锲而不舍”,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C.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

12、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者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水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一步论证。 从说理的逻辑、说理的方法,可见作者对自己观点的笃信,以及要说服我们的良苦用心和雄辩口才。再读全文,体会其情味,尽力读出论辩的色彩。五、体会文题,简介作者。读一读题目。问题探讨:作者的用心和情感其实还表现在文章的题目,哪个字?明确:劝。讨论: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

13、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可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可举例:“劝酒”。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要讲理由;劝,态度需诚恳。为什么要劝学?引出作者简介。(亦在网上搜索、整合)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

14、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人性恶”之说,是作者劝学之因,学而知之,完善自我。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的散文风格。六、总结: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读,既要用口,更要用心。我们要通过读去理解,去体验。今天,我们通过多次、各种形式的读书,掌握了文言词语,体验了作者情感,接受了大师教诲,更初步懂得了文言文自读的方法,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所收益。七、布置作业。(1-2题做到博客上)1、摘取文中你觉得能自勉或励人的句子,并谈谈体会认识。 2、网上查找关于学习的格言,并发布交流。3背诵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