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docx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38864546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4.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1课发达古代农业注:本资料由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自 独家供应。试题精选自 20072015年 全国各地全部高考历史试题修 ,按人教版必修 2 各课依次分解而成, 包括 括 40 个选择题和 7 个非选择题, 试题排版工整合理、精致规范,欢迎各位历史同行沟通运用,因时间有限,如有遗漏和错误,望广阔同行指正、指责。同时园地真诚希望各位同行敬重园地解析和分解的成果,请不要和 把该资料转载到其它网站、博客和 QQ 群沟通,一经发觉封锁其 IP ,感谢合作!中学历史教学园地 高考真题分 解栏目必修 2 分课 汇总( 人教 版)分解、整理:张秋鸿第 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 选择题 2015 年题

2、组 1(2015天津文综1)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生产工具变革(耧车) 由材料内容‚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为播种工具,A 项所示图片为耦犁,其为翻土工具,故 A 项错误;B 项所示图片为耧车,其为西汉时期独创的播种工具,故 B 项正确;C 项所示为曹魏时期翻车的模型,其为浇灌工具,故 C 项错误;D 项所示为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翻土工具曲辕犁,故

3、D 项错误。B 2(2015江苏单科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 1678 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改变表明古代农业 () A注意作物品种选择 B须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爱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农业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水利工程) 从唐多有‚稻垄、北宋仍有‚熟稻到 1678 年‚止产粟米,是因为‚田地皆成沙土而被迫进行,并非主动选择品种,故 A 项错误;‚沟洫之制既可浇灌,又可排涝,是农业文明的大

4、发展,但从唐有‚泻泉、北宋有‚水阔到 1680 年‚沟洫之制,水陆失宜表明水利出现问题,故 B 项正确;‚田地皆成沙土,表明没有重视农田生态爱护,故 C 项错误;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但‚全凭的说法是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B 3(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B C D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化;古代中国农

5、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浇灌工具变革;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草市;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独创(印刷术)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依次排列,选择 B 项符合题意。B 4(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4)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运用 D阻碍了大土地全部制

6、的成长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战国时期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收益增加,使得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生产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故 A 项正确;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干脆关系,故 B 项错误;畜力与铁制农具的运用导致农业收益的增加,故 C 项错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阻碍了大土地全部制的成长,与农业收益的增加无干脆关系,故 D 项错误。A 5(2015广东文综14)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

7、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古文意思是‚用织机织布这些事,男子很早就学会了,有些妇女织布甚至不如男子,但农妇做耕田、收割、取水浇灌等事,是与男人一起劳动的,古文描述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耕织结合不肯定非得男耕女织,故 A 项正确;推断资本主义萌芽必需有商品交换和雇佣关系两个条件,材料未涉及,故 B 项错误;材料中男女都要耕田织布,未体现男尊女卑,故 C 项错误;农家的织布属于家庭手工业而不是官营手工业,故 D 项错误。A 6(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

8、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 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改变,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缘由,故 A 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削减,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B 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C 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限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 D 项错误。C 7(

9、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7)表 1 呈现的改变反映了 ()表 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南移) 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说明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削减,故 A 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 B 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 C 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渐渐北移,故

10、D 项错误。B 8(2015上海单科6)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描述的是 ()A西周诸侯封地的状况 B秦朝实行郡县制后的状况 C汉武帝时代的盛况 D东汉豪强势力膨胀的状况 东汉的兴衰豪强地主材料‚田亩连于方国反映出该时期土地兼并现象严峻。西周诸侯封地实行井田制,与‚井田之变不符,故 A 项错误;秦朝实行郡县制后,地方分为若干郡县,地方行政区划没有州,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时代施行限田政策和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土地兼并,与题意不符,故 C 项错误;东汉豪强势力膨胀,大量兼并土地,形成庄园经济,故 D 项正确。D 9(2015海南单科3)西汉初年,皇帝

11、找不到颜色相同的四匹马来驾车,将相大臣甚至只能乘坐牛车;到汉武帝初,一般百姓也拥有马匹,阡陌之间成群。马匹大量增加的主要缘由是()A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B西域良马引进与马种改良 C游牧民族大规模地移居中原 D长期和平使战马消耗削减 古代中国的经济汉初经济发展 西汉初年,由于社会经济凋敝,统治者实行养精蓄锐政策,社会秩序稳定,到汉武帝时经济得到发展,因此马匹大量增加,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引进西域良马的信息,图 7 故 B 项错误;游牧民族大规模移居中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C 项错误;马匹增加主要是经济发展,百姓也能养得起马,并不是因为战马消耗削减,故 D 项错

12、误。A 2014 年题组 1 (2014天津文综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舜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 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材料主要强调‚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即儒家经典记述这些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育人民,反映出儒家对农业的重视,故 A 项正确;‚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体现诞生产工具改进的意义,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 B

13、 项错误;‚尧命四子,敬授民时,反映出历法与农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 C 项错误;生产工具的改进、历法的传授都体现出农业技术的重要性,但不是主要强调内容,故 D 项错误。A 2(2014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实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 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旺盛昌盛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图片是反映皇帝祭祀场面,但没有透析出核心信息,故 A 项错误;皇帝祭祀是宗法制的影响,与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无关,故 B 项错误;从图片文字材料&sb

14、quo;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予以推断,‚农坛代表农业,皇帝祭先农坛说明重视农业发展,结合中国古代经济基本特点,可以推断是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故 C 项正确;图片只是反映皇帝在‚祭先农坛图,历代皇帝都有此举,这只能说明国家重视农业发展,不能反映统一国家的旺盛昌盛,故 D 项错误。C 3(2014重庆文综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始终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快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15、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重心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学问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 三项不符合史实,故、C、D 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 B 项正确。B 2013 年题组 1(2013安徽文综12)图 2 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图 2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

16、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图表的实力,横轴是时间从两汉到唐朝,纵轴是水利兴修的统计次数,柱状图明显看出从两汉到唐,除了短暂的隋朝兴修水利次数少之外,兴修水利的次说总体呈现增多的状态,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选 B。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 A,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解除 C,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解除 D。B 2(2013重庆文综2)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验隋唐的均田

17、制,是中国历史上最终一个封建国家全部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全部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夫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安排 农业的土地制度 均田制规定露田归国家全部,不能自由买卖,受田农夫死后归还国家,桑田可以传给子孙。均田制下,受田农夫除了缴纳赋税,还必需服役。解除 ABC。D 3(2013江苏单科1)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很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 5 座大型魏墓,1 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钁、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

18、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 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炼和所学学问的迁移运用实力。据题干材料信息,铁农具出土于秦魏等国故地,故 AC 错误;D 单纯从题干材料信息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从题干河南辉县魏墓出土的农具成套来看,成套的农具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故符合题意的是 B B 4(2013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 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 ()A中心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峻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宋太祖曾经说过:‚富室连我阡陌,为国守财耳,有鉴于此,宋代实行了&sb

19、quo;不抑兼并的措施,其后果必定是导致土地兼并严峻,从而导致租佃关系盛行,自耕农经济衰退。据此推断,D 项符合题意,C 项表述错误;宋代中心集权空前强化,A 项表述错误,材料未涉及流民问题,解除 B 项。D5(2013海南单科1)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 () 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 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亲密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 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实力,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的社会生活,‚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故选 A。A

20、 6(2013海南单科8)图 1 反映的是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图 1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式,故选 B。B 2012 年题组 1(2012广东文综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觉甲骨文中有字呈牛引犁头启土 状 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关键信息:商代、牛耕。甲骨文是商代文字,具备象形,而诗经是

21、春秋晚期的作品,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物,相较而言,D 项是最有利的证据;A 项简单会错选,留意牛骨的出土不肯定说明牛耕的出现,如中国先人已能训养牛。D 2(2012浙江文综14)史籍记载,东汉南阳樊氏能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波陂灌注,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鱼蠃梨果,檀棘桑麻,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下列关于樊氏庄园的说法,错误的是()A庄园经济力气强大B自给自足程度很高 C草市交易非常发达D生产经营活动广泛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实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在樊氏庄园实行了农、林、牧、渔多种经营,生产经营活动广泛;‚资至百万说明樊氏庄园经济力气强大;‚闭门成市反映自

22、给自足程度很高;草市是在乡村、城外交通便利处自发形成的商品交易场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C 3 (2012安徽文综卷15)据有关统计资料,元朝岁收粮赋,河南江北行省占全国总额的 2139%,江浙行省占 3710%,江西行省占 956%,湖广行省点 697%。结合图 4 分析,正确的是 () 图 4元朝行省图 A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 3/4 B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一半以上 C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 D我国的经济重心起先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 长江中下游地区粮赋总额约占全国的 5363%,A 项错误;从材料数据无法得出长江以北各行省经济均落后于江南各行省,C 项错误;唐

23、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起先加快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D 项错误;长江以南各行省粮赋总额占全国 5363%,B 项正确。B 4(2012海南单科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实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实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样缓慢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始终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从题干反映统治者‚藉田、‚新蚕的现象,以及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这样的仪式的历史现象,说明统治者重视农桑生产,这正因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D 项正确;本题

24、易因表面相识而误选 A 项,主要是无法正确解读‚历代皇帝、皇后不断实行这样的仪式信息;B 项无从体现;C 项说法错误,重农抑商是从秦国的商鞅变法始。D 2011 年题组 1(2011福建文综14)图 4 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浇灌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学问,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浇灌工程 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变更A B C D 依据所学学问,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依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之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

25、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浇灌工程,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变更,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浇灌工程,另外依据所学学问在坎儿井之前还有闻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故选 C 项。C2(2011山东文综10)图 4 描绘了汉代农夫运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起先运用铁器 图 4B注意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从关键词‚汉代,可以解除 A 项,春秋时期就起先运用铁器;汉代随着犁壁的独创,已经起先推广牛耕,解除 C;雇佣关系盛行是在明清时期,解除 D故选 B。B3(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5)图 4 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

26、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运用状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图 4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快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A 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 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运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 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 项不符合史实。D 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 项为正确选项。D 4(2011上海单科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依据所学学问推断,这一时期应当是

27、()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 从图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分布集中于江南地区,即文化中心位于江南地区。而古代中国,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它起先于两晋,完成于两宋,故选 D 项。D5(2011海南单科5)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商人买贱卖贵损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状况。而且明

28、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棉纺织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 项颠倒因果关系,解除。B、C 材料不能体现,解除。D 2010 题组 1(2010天津文综1)图 1 到图 2 的改变,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 () 图 1图 2 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起先 D单位亩产量提高 从‚二牛抬杠到曲辕犁,很明显是犁耕技术的进步,选 B。B2(2010浙江文综14)农耕技术的独创与改进,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比较右侧两图,其中图 8(1)所示的耕作技术始见于 () A战国 B秦 C西汉 D东汉 图(1)是东汉时期出现的一牛挽犁,图(2)是西汉时期出现的耦犁(二牛抬杠)。春

29、秋战国时期,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采纳了牛耕技术。商鞅变法后,秦国青出于蓝,也普遍运用牛耕。西汉时,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但这种两牛牵引的耦犁回转不便,到东汉时,在一些地方起先被比较轻巧的一牛挽犁取代。由此,战国、秦、西汉都早于东汉,解除!、B、C三项。D 3(2010浙江文综15)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夫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峻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题干材料中的‚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反映了农夫生活的艰辛,A 项正确。‚卖新丝‚粜新谷,反映农副产品进入流

30、通领域,C 项正确。‚新丝是手工业品,‚新谷是农作物,反映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土地问题,故 B 项错误。B 2009 题组 1(2009福建文综14)古代有闽人以海为田之说,这种说法突出反映了福建人 ()A临海而居的居住方式 B围海造田的生产方式 C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 D四海为家的生活方式 福建临海,具有靠海谋生的特点和优势,‚闽人以海为田主要是指靠海谋生的生存方式。A、B、D 答案都偷换了概念。C2(2009宁夏、辽宁文综24)图 4 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

31、的意思应是 ()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 从图片中‚年字的构成为‚禾,可以缩小选择的范围,从 B、D 中选择,理解‚有年即‚丰收之年,即可得出正确答案。C 3(2009重庆文综15)隋唐时期,淮水以北新增的有利于农田浇灌的水利工程是 ()A郑国渠 B芍陂 C通济渠 D邗沟 郑国渠和芍陂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邗沟位于淮水以北,符合题意的只有 C 项。C 2008 题组 1(2008北京文综14)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推断,

32、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紧扣关键字‚蜀相可知这项水利工程是都江堰。A 2(2008广东历史4)齐国管仲说: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事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某探讨者据此得出中国精耕农业的产生与专制国家农业政策亲密相关的结论。该推断 ()A材料充分、理解精确,结论合理 B材料充分、理解不精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精确,结论合理 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精确,结论不合理 本题仅供应一个材料,孤证不立,而且也是管仲对农商发展

33、的论述,带有肯定的主观性,因而说‚材料不充分,精耕农业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的确与专制国家的重农政策相关,所以理解是精确的,结论是合理的。C 2007 题组 1(2007上海历史18)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 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 90 余处,黄河流域 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 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沟通 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B CD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农业种植,形成了南稻北粟的格局,从稻和粟

34、南北兼有可以说明双方出现了沟通,但不能说明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B2(2007广东历史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殷墟戴刑具陶俑牛耕图甲骨文铁犁A B C D 解题关键是把握题中限定条件:‚商朝和‚农耕生产。A 项是戴刑具的陶俑,与农耕生产无必定联系;B 项与农耕生产有关,但牛耕最早出现于春秋后期;D 项铁犁在战国中后期用于牛耕。C 项是‚田字的写法,反映的是商朝时已出现的井田制的内容。C3(2007江苏历史3)中国古代某项水利工程兴建后,当地出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的景象。该水利工程的始建者是 ()A孙叔敖 B管仲C

35、李冰 D郑国 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守李冰修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C4(2007广东理基6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夫牵强自给自足。A5(2007山东文综1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安土重迁的思想 A BC D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反映了男耕

36、女织的自然经济,‚家家守村业 反映了重视农业的观念,‚头白不出门体现的是安土重迁的思想。B 二、 非选择题 题 1(2015四川文综13)(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有的广阔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

37、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同等的探讨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学问,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 分)(2)新航路的开拓新航路开拓的影响;古代中国的经济明清农耕经济发展(美洲作物传入)(2)结合美洲农作物的特点,从对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以及人口改变,人们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对自然环境影响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2)影响: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 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

38、淌。(3 分)变更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 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2(2014广东文综38)(25 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留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有,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盛世危言材料二(20 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夫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

39、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 分)(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改变 (1)第一小问小农经济的特征结合小农经济的含义‚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实行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来归纳即可;其次小问不同点分别概括材料一、二中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特点即可,从材料一中‚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有,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的信息可概括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从材料二中‚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的信息,再结合材料出处,可概括出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

40、济为主。(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 分)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 分)3(2014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0)(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 1666 年)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与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 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一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

41、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 19 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日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2 年)自幼喜爱钻研科学。1687 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宏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

42、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 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的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15 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缘由。(10 分)(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八股取士);经典力学;近代科学技术 (2)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3、科举制(八股取士);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典力学 (1)第一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和‚被誉为17 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日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的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来分析,可归纳出注意传统阅历技术的总结,缺乏创建,是传统科技的集大成;牛顿科技成果的特点结合近代科技的特点和牛顿力学的意义来分析,可概括出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其次小问中宋应星科技成果背景从材料一中‚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与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4、概括出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从‚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的信息,可归纳出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牛顿科技成果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二中‚自幼喜爱钻研科学的信息可概括出长期从事科学探讨,再结合所学学问从近代科技的产生来分析,可归纳出近代科学探讨方法形成,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2)宋应星的缘由从材料一中‚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的信息可概括出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再结合所学学问从明清固守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文化氛围等角度来分析即可;牛顿的缘由可从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45、、发展,牛顿力学体系的意义来分析。(1)特点:传统科技的集大成;多总结,少创建。长期试验基础上的理性探讨;突破性的科学成果。背景:中国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发达;科举失利后的发愤之作。科学冲破了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探讨方法形成;长期从事科学探讨。(2)缘由: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轻视农业手工业活动;生产方式没有质的改变;文化专制,重视科学的社会氛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供应了相识世界的新方法。4(2013浙江文综38)(26 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改变的相识。材料一 松江府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苏州府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嘉兴府 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 ‚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改变。(10 分)中国古代农业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