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847944 上传时间:2022-09-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附答案详解).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1-2022学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高级中学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9月份)1 .周初受封的几个大诸侯国,如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 各族所居,长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 区无一例外地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由此可见分封制()A.使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B.初创了中央集权政治体制C.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建立D.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认同.秦朝建立初期推行的“三公九卿”官制,构成了秦朝完整的中枢统治体系,这个体 系有的继承了殷周的遗制,有的采用了东方六国之制,而更多的那么是对秦国原有职 官制度的开展。此材料说明()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

2、.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政治制度的传承、创新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秦汉以后,随着郡县制取代分封制,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 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过表达“尚贤”原那么的各种选拔制度。这一现象()A.说明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别离B.意味着宗法制影响的消除C.说明封建专制皇权日益衰弱D.是科举制推行的必然结果.汉初各地特别是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 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局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 明郡国并行制()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唐玄宗开元

3、21年,在全国士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 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元朝行省体制下,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作出决定。但对于职务范 围内的事务可以自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由此可知行省制()A.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B.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C.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辖D.加强了对山东等地管辖.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民主是多数人的统治,其中的多数 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很

4、容易做出集体自私自利的决定”。以下雅典 民主机构或制度中较容易出现这一结果的是()公民大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朝初年科举考试中,省试主考官李昉徇私一案被告发后, 皇帝主持的殿试成为常制,这表达出宋朝科举制的考试录取程序渐趋完善,C项正确。 在隋朝创立科举制时已经否认了 “世家大族特权”,A项错误;确立“省试考试权威” 与“皇帝出题”的“殿试成为常制”不符,B项错误;“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与材料 主题不符,D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宋朝科举制演变情况。依据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遂送成常制”等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分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

5、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13 .【答案】D【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汉的上计制度是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 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上计制度是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所 以这一制度是随着中央集权制的加强而形成,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计制度是秦汉时地方官府定期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 考课依据的制度,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上计制度没有涉及到对于地方治安的管理,符合题意,故正确。应选:Do此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特点,侧重于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6、此题考查的是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14 .【答案】C【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汉朝的刺史制度,从材料中的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六条 问事可以看出汉朝的刺史应该会考察吏治。B.汉朝的刺史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可以奖励和惩罚官吏。C.材料表达不出刺史对民众的监察。D.从材料中的黜陟能否,断治冤狱可以看出,刺史之前包括决断冤狱。应选:Co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开展,要求学生结合汉朝监察制度的内容特征和影像 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汉朝设置刺史制度的目的,还要搞清楚刺史的职能特征。16 .【答案】A第10页,共17页【解析】“所征之人不拘一格”等信息意在强调

7、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公平性, 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应选:Ao此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考生可根据材料“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分 析。此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 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7 .【答案】A【解析】A. “科举制由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 可以看出科举制的阶级流动性是有限的,故正确;B.材料中并未涉及平民的等级观念是否改变,故排除;C.科举制打破了之前选官的封闭性,故排除;D.科举制相比拟之前的选官制还是相对公平的,故排除。应选:Ao此题考查的是科举制,侧重于考查的是科举制的影响。此题

8、考查对科举制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8 .【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六部制中,吏部为管理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位选 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 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礼部掌典礼事务与学校、科举之事。考吉、嘉、军、宾、 凶五礼之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明职掌全国军 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刑部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督察院管 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 务的机关。综上所述

9、,故A正确,排除BCD。应选:Ao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关键信息是: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演进情况,旨在考查学生知识再现能力。此题难度偏低。19 .【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谏官之职在谏皇帝”“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遇有皇帝有不是处, 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可以看出台谏别离,各司其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减少决 策的失误,故D项正确;台谏分职提高办事效率,主要是直言规正皇帝错误,不是加强相权,故A项错误;古代皇权至高无上,台谏别离并不能削弱皇权,故B项错误;这一制度并不能说明官僚政治的成熟,故C项错误。应选:D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题的关键是对“谏官之职在谏

10、皇帝,不谏宰相,也不 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 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的分析 理解。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20 .【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调整了监察机构的设置,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又罢谏院, 设六科给事中,成为六部的独立监察机构,科道并立;地方设13道监察御史和各省提 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清沿明制,设都察院纠察百官,所属 15道分掌各省刑名,并以六科给事中并入都察院,加强对中央部门和各省官员的监察; 清朝还制定

11、了我国古代最完整的监察法典-钦定台规,至此古代监察制度开展到顶 峰时期,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顶峰”,排除。应选:D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明清时期监察制度演变的特点和影响。 此题考查明清时期监察制度的影响,侧重考查学生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21 .【答案】B【解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周公称赞文王以德治民的政策,主张效法文王政治,实际 上表达了西周以德治国的理念,故B正确;材料信息并未涉及到反思殷商败亡的内容,排除A;材料信息表达了文王治国的功绩,但这并不是材料表达的主旨,排除C;D不符合材料信息。应选:B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主要考查西周时期政治制

12、度的特征。解答此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西周时期的治国理念。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 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22 .【答案】D【解析】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表达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 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表达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 材料未表达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第12页,共17页“依古义”即表达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应选D.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儒家实质上可说是社会伦理学与社会管理学或是宗教的伦理学诠释但不是宗教的

13、本 身.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将儒学开展成新儒学即董仲舒儒学.明清两代朝廷将宋代 形成的程朱理学定为官学形成流传至今的儒家主流.董仲舒成功地改造儒学,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倡导“天 人感应”、“君权神授”,宣扬“大一统”、“三纲五常”.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 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欣然接受董仲舒建议,实施“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兴太学等政策,禁止其他各家思想传播,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的正统思想.23 .【答案】D【解析】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 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表达了在治国方面儒

14、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 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故D正确; ABC三项表述与材料含义不相符合,故ABC错误.应选D.此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开展演变,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的社会因素相当复杂,与春秋时代的社会变革、鲁国的文化传统有着 密切的关系.春秋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展,这为封建生产关系 的产生提供了物质条件.原来为周天子所有的“公田”,逐渐转化为诸侯贵族的“私 田”.政治上,平民与贵族,奴隶与奴隶主,新兴封建势力与奴隶主贵族,以及奴隶主贵族内 部的矛盾激化了,诸侯争霸兼并土地的战争日益频繁,奴隶的逃亡与暴动连绵不绝,王 权衰落

15、,各国诸侯贵族势力大大削弱.新兴封建势力日益兴起.在思想意识和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孔子首倡“有教无类”,广收 弟子,宣讲儒家思想,出现当时影响最大的私学.孔子把西周以来奴隶主贵族的文化思 想,改造成为以“仁”为核心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的儒学,从而创立了儒 家学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1、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2、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那么;3、孟子“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 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24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代官办社学占主导地位,其教

16、授内容为国家律令和儒家伦理孝 道等著作,这种社学有利于加强教化,稳定统治,选项A正确;董仲舒吸收先秦儒家思想,并结合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思想创立汉代新儒学,实现 了儒法合流,选项B排除;理学的新开展在材料中没有提及,选项C排除;材料没有提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变,选项D脱离材料主旨,排除。应选:Ao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考生可结合材料”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 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 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进行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开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 地

17、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25 .【答案】B【解析】A.随着罗马法律的开展,罗马公民法和万民法的区别逐渐消除,但并不代表公 民法不复存在;B.从材料中“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一般都可 取得市民权”可以看出罗马法随着罗马帝国幅员的扩大而不断的与时俱进; C罗马法体系形成是在公元6世纪;D.公元212年是罗马帝国时期。应选:Bo此题主要考查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点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罗马法的内容和影响,还要搞清楚古罗马政治体制变化的特点和影响 因素。26 .【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统的命令必须得到国会通过,但材料没显示这方面的信 息,故

18、废奴论者的担忧;故C正确。AB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解放黑奴宣言并不违背宪法的基本精神。宪法是基本精神是自由、民主、平等。故 排除D。应选:Co此题考查美国的政治制度。关键信息是:,解放黑奴宣言将可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 的战时命令。此题实际主要考查美国民主政治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第14页,共17页能力。此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总体难度适中。27 .【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的是,神学家把受到诅咒的“含”说成是非洲人的祖先,以此来说明 黑人沦为奴隶是神的旨意,应选D项,ABC选项均与题干不符。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殖民扩张的影响,审题时注

19、意时间是 17世纪。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殖民扩张,考查学生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28 .【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可以看出这一决定有利于增 强法制意识,故B项正确。人民民主监督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故A项错误。C项不是题干材料的主旨,应排除。社会主义原那么在材料中没有表达,故D项错误。应选:Bo此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需要掌握新中国增强法制意识的措施。解题的关键信 息是“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此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考查对新中国增强法制意识的措施的把握,考查学生 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9 .【答案】C【

20、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1956年提出,排除A;社会主义改造是1953年开始,排除B;联系所学可知,连环画通俗易懂,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利用连环画对 民众进行教育,C正确;材料没有表达扫盲教育,排除D。应选:Co此题考查中国教育事业开展,解答的关键信息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大量连环 画”,结合选项内容进行分析即可。此题考查了中国教育事业开展,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30 .【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 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可 以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

21、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故C项正确;A项中的“照搬”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我国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是强调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故BD项错误。 应选:Co此题考查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解读分析材料“我国古代儒家主张 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 和谐诚信友善法治等内容”的主旨即可得出答案。此题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 的能力。31 .【答案】【小题1】标准:血缘、门第、等级。【小题2】进步性: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

22、世袭。【小题3】影响:张扬了 “学而优那么仕”;科举成为读书人最高最迫切的追求,推动社 会向学(读书)风气的形成;科举成为当时人们走向官场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提高个人 政治影响力。【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一问,解答此题需要掌握先秦人才 选拔制度;第二问,解答此题需要掌握汉代人才选拔制度;第三问,解答此题需要掌握 科举制的影响。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素养。32【答案】【小题1】制度:郡县制。特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

23、方的形式。历史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与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 家的形成与开展;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 重要标志;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小题2】原因:元朝疆域辽阔;吸取前朝管理地方的历史教训;民族征服。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自主性越来越受压抑。【解析】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第(1)问,需要考生掌握秦朝推广 郡县制的史实及影响;第(2)问,需要考生掌握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及古代中国 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趋势。此题考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侧重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第16页,共1

24、7页 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发放观剧津贴A.B.C.D.古代雅典经历了三场著名改革,构建了民主体制,这三场改革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A.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 B.破除贵族世袭,制约公民权利C.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开展D.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 区别。人民享有人身、财产集会、结社、通信、信教等自由;有请愿、诉讼、 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等项权利”。这些规定()A.使人民真正获得了自由民主B.实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否认了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D.表达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孙中

25、山晚年指出“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虽号称 护法之省,亦莫肯俯首法律及民意之下内既不能谋各省之统一,外何以得友邦 之成认。”据此他认为()A.外国势力的干涉导致护法失败B.军阀割据阻碍了政治民主的进程C.经济开展不平衡阻碍民主进程D.不平等条约体系影响国家的开展.顾炎武说:“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那么分居,贫民有子那么出赘,由是其流及上, 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与此对应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度,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B.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C.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 D.改革户籍,加强对乡里人口的管理.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

26、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 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吠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 素是()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 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A.否认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关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秦汉时地方守、相向朝廷申报一岁治状的制度B.这一制度随着中央集权制加强而形成C.是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D.有力地加强了地方治安第2页,共17页8 .汉官

27、典职仪云:“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以 六条问事,非条所问,即不省。”由此可知,“刺史”的主要职权不包括()A.考察吏治 B.奖惩官吏C.监察民众D.决断冤狱.汉武帝时诸列侯、郡守、二千石长吏每年必须向朝廷举荐一次人才,称为察举;另 外还有征辟,所征之人不拘一格,凡有专长或被皇帝看中者,皆可随时征召。这表 明西汉武帝时的选官制度具有一定的()A.公平性 B.民主性C.家族性D.强制性.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向全社会敞开,但那繁琐的过程,漫长的求学之路,实际上却有 利于那些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说明科举制()A.阶层的流动性有限B.没有改变平民的等级观念C.具

28、有封闭性D.违背了公平原那么.自隋唐以来,负责选用、考核官吏的中央部门是()A.吏部B.户部C.礼部D.工部.唐代台谏分职:谏官之职在谏皇帝,不谏宰相,也不得弹劾百官。弹劾朝廷百官是 御史台的职分。谏官之任命在宰相,照唐人习惯,宰相见皇帝讨论政事,常随带谏 官同去。遇有皇帝有不是处,谏官即可直言规正。关于唐代台谏制度表述正确的选项是 ( )B.台谏别离削弱了皇权D.减少了决策的失误)C.唐朝D.明清时期A.台谏分职加强了相权C.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开展到顶峰是在(A.秦朝B.汉朝.周公称赞文王“威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同时,西周在官职设置、官员 选任、政绩考核和狱讼处

29、理上,均“仪刑(效法)文王”。西周统治集团此举意在A.反思殷商败亡的教训B.宣扬以德治国理念C.表彰文王治国的功绩D.完善国家管理制度.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 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 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说明魏的律令呈现出()A.复古主义的特色B.严刑峻法的特色C.程序简化的特色D.以儒入法的特色.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 也。”这说明()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C.刑罚是德礼的表达B.德礼相较于刑罚那么无足轻重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9 .据统计,

30、明代有社学1438所,遍布城乡,其中1330所为官办,占比92.49%。社 学以朱元璋的御制大诰、明代律令、朱子小学、孝经、孝顺事实、百家姓、千字文等为教材。明代社学的兴办()A.有利于加强教化服务统治B.使儒、法思想走向合流C.促进了程朱理学的新开展D.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公元前367年和公元前242年,罗马相继确立了内务大法官和外务大法官,处理罗 马市民相互间、外国人相互间的民事纠纷。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公布安 托尼亚那敕令,废除市民与臣民的区别,准予居住在罗马帝国境内的居民或臣民 一般都可取得市民权。这些变化反映出()A.公民法已不复存在B.罗马法与时俱进C.罗马法律体系形成D.

31、共和国得以巩固. 1862年9月22日,总统林肯以三军统帅的身份发表军事命令-解放黑奴宣言.内 战末期,美国共和党中的废奴论者推断,一旦战争结束后,解放黑奴宣言将可 能被解读成一份违宪的战时命令。废奴论者的担忧主要是因为该宣言()A.发表者总统没有发布的权利B.属军事命令不能产生法律效力C.出台过程有悖正常的法定程序D.内容违背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圣经里有诺亚之子含因为看到父亲酒后失态而受诅咒:其后代“必给他的弟兄 做奴仆的奴仆”的记载。17世纪时,基督教神学家对此加以发挥,声称含后来到 了北非,是非洲人的祖先。神学家的这一说法旨在()A.宣扬基督教中的宿命思想B.进一步完善非洲的历史表达C.

32、扩大基督教在非洲的传播D.为奴隶制度和奴隶贸易辩护.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 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 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 法宣誓。这一决定()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B.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C.说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D.表达了社会主义原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出版社创作了大量连环画,涵盖了抗美援朝、工人生活、 农民翻身、战斗事迹、英雄劳动、思想改造、破除迷信、科学知识、婚姻问题、儿 童故事等方面。此举旨在()A.践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B.

33、适应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C.利用连环画通俗性教育民众D.推动扫盲教育的顺利开展.我国古代儒家主张“仁”“信”、墨家主张“兼爱”、法家主张以“法”治国;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和谐”“诚信”“友善” “法治”等内容。这说明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第4页,共17页A.照搬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C.植根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B.是现代中国建设的经验总结D.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 其怠惰。礼记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日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日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日明达法令四日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J

34、 据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 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 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 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视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狭旬而周天下,故忠 贤隽彦镉才毓行者,咸出于是。”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3)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科举制的影响。10 .中央与地方关系处理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态中的重要一环。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新皇帝(秦始皇)废除

35、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 成为假设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 员”。选自全球通史材料二大局部行省的辖区包括今天的二到三个省,远远超过 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种情况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防止了中央与 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 财权无所不统,与宋朝分割地方权力的制度明显有异。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渊源于 元朝特殊的民族征服背景。中央只有加重行省权力,才能够及时并有效地镇压对抗 行动,同时也能对分封在边疆地区的诸王贵族进行节制。行省官员中仅有主要长官 能掌握军权,而这类职务通常不授予汉人,因

36、此地方权重之弊可以通过民族防范、 民族控制得到局部弥补。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皇帝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 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2)据材料二,分析元代在地方设置行省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古代中国地方管 理制度的演变趋势。答案和解析.【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齐、鲁、晋、燕等,在夏商时期皆为蛮、夷、戎、狄各族所居,长 期徘徊于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分封制推行后,这些封国所在地区无一例外地建立 起奴隶制政权”可知,在齐、鲁、晋、燕等诸侯国统治下的蛮、夷、戎、狄各族,逐渐 结束原始社会军事民主制阶段,建立起奴隶制政权,反映出分封制推动了文化的

37、交流与 认同,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分封制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化,A项错误;分封制并非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B项错误;材料与官僚政治的建立无关,C项错误。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考生可结合材料9进行分析。此题主要考查了分封制,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 的历史素养。1 .【答案】C【解析】题干显示,过继承殷周的遗制、采用东方六国之制、开展秦国原有职官制度, 秦朝初期建立起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完整的中枢统治体系,说明政治制度在传承、创 新中开展,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互相牵制”,AD两项错误。秦朝“九卿”中除了典客、廷尉和治粟内

38、史外,大局部没有将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B项错误。应选:Co此题考查秦朝政治制度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有:有的采用了东方六国之制,而更多的那么 是对秦国原有职官制度的开展。此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 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 .【答案】A【解析】材料“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通 过表达“尚贤”原那么的各种选拔制度”表达的是政权和族权的别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A选项符合题意;宗法制对血缘关系的重视对后世影响深远,B选项排除;封建皇权处于不断加强的趋势,C选项排除;科举制是在隋唐

39、时期出现的,D选项排除;第6页,共17页应选:Ao此题关键信息是“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之外,各级权力机构官员的任用主要是 通过表达“尚贤”原那么的各种选拔制度”,结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进行分析即可。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演进,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 材料强调的是政权和族权的别离。3 .【答案】D【解析】A.根据材料内容“为此汉朝在东局部封诸侯王,从俗而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实行东西异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缓和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差异而导致的冲突,不能得出 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选项错误;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恢复一定程度出现地方割据的隐患,但这不是材料

40、所反 映的主要问题,故B选项错误;C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故 C选项错误;D.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的 背景下实行的,郡国并行的本质是东西异治,是汉初给予东方社会的一种特殊政策。这 种东西异制的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选项正确。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解答此题需要掌握郡国并行制的影响。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 .【答案】D【解析】A不符合这一时期,在探讨

41、以后的影响。B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 C没有表达君主权威问题。D通过材料题干“巡边、羁縻州”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地区 的管理,故正确。应选:D。此题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对历史表达的解释和对加强中央集权的考查,题干和选择枝都离教材较远,需充分利用 题干材料和教材中央集权知识解答。5 .【答案】A【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行省制度的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各省重要事务必须上报中书省,由中央作出决定”是中央对地方事务的控制, 材料”对于职务范围内的事务可以自

42、行解决,不需要全部上报中央”表达行政拥有一定 的自主权,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与行政效率兼顾,故A正确。B.行省制是中央集权强化的产物,故排除B。CD.此两项题干不能表达,故排除CD。应选Ao.【答案】C【解析】根据“多数人.很容易被巧舌如簧的人操纵“可以判断出公民大会、陶片 放逐法其投票的随意性极易受到“巧舌如簧的人操纵,正确;十将军委员会为雅典最高军事机构,十位将军轮流执掌军事指挥权,故不合题意; 发放观剧津贴是为了保障民主制度,故不选。应选:Co此题考查雅典民主机构,解题的关键是扎实掌握雅典民主机构的产生和运作。此题意在考查雅典民主制的缺陷。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 的

43、能力,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7 .【答案】D【解析】A.划分公民等级,明确权利义务是梭伦改革的内容;.破除贵族世袭,是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特点,但是都扩大了公民权利;C.废除债务奴隶,促进经济开展只是梭伦改革的内容;D.三大改革都扩大平民权利,推动民主进程;应选:Do此题主要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要求学生结合雅典民主政治开展的历程和内容特点来分 析。此题考查雅典民主的进程,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调动和运用所学的能力, 历史解释的素养,时空观念和唯物史观素养,家国情怀素养。8 .【答案】C【解析】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种并没有真正贯彻,人们没有获

44、得真正的自由民 主。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没有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得以真正的实现。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从法律上否认了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材料能够表达出 来。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不是无产阶级宪法。应选:Co此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要求学生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特征第8页,共17页 来分析。解答此题要搞清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特征和性质特点,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 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10.【答案】B【解析】A.材料强调的是军阀对革命的影响,而不是外国势力的影响。B.从材料中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可以看出孙中山 认为军阀割据阻碍了民主革

45、命的进程。C.材料没有强调经济开展不均衡的特点。D.材料没有反响出不平等条约对革命的影响。应选:Bo此题主要考查中国的民主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表现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此题要搞清楚辛亥革命失败以后,孙中山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表现和失败的原因。 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1 .【答案】C【解析】“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那么分居,贫民有子那么出赘,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 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说明实行强制分户,改变旧有社会习俗,故C正确; ABD材料未表达,排除。应选:Co此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秦用商君之法,富民有子那么分居,贫民有子那么出赘, 由是其流及上,虽王公大人亦莫知敬宗之道”。木题为中档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2 .【答案】B【解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 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吠亩,不系阀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 举制的特点,故B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排除。应选:Bo此题考查察举制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 数。木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直接得出 结论,难度适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