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德伯家的苔丝_和_喧哗与骚动_的现实主义契合.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8530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5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德伯家的苔丝_和_喧哗与骚动_的现实主义契合.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_德伯家的苔丝_和_喧哗与骚动_的现实主义契合.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德伯家的苔丝_和_喧哗与骚动_的现实主义契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德伯家的苔丝_和_喧哗与骚动_的现实主义契合.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65 文学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 的现实主义契合 的现实主义契合 (1.陕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2.青海民族大学 外国语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摘 要: 德伯家的苔丝和喧哗与骚动围绕女主人公的情感婚姻悲剧真实再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南北矛 盾冲突,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摩擦,全方位展示了社会变革冲击下的英、美南部农业区的社 会画面,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新旧势力和观念相互博弈时期人们的多舛命运和矛盾心理。其中社会历史悲剧主 题和婚姻悲剧主题以及悲剧的社会-家庭-个人三层结构等拓展法是小说的现实主义契合点。 关键词:现实

2、主义;社会历史悲剧;爱情婚姻悲剧;悲剧题材和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2X(2012)04-0065-05 收稿日期:2012-03-17 作者简介:陈 珍(1967) ,男,青海湟中人,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博士,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 学院副教授。 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 (以下简称 苔丝 )和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在主 题上存在极大的相似性,两部小说都以时代变迁 和社会变革特殊时期为历史背景,以南部相对落 后的农业区为场景,分别描述了现代化进程中由 于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和北方工商资本主义的进 一步渗透而引起的农村经济衰败、文化萧条的

3、社 会局面。反映了社会转型从思想、伦理、道德、 经济、生活观念等诸多方面给作者家乡为代表的 相对落后的英国南部多塞特地区及美国南方北密 西西比地区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社 会矛盾、人们精神上的迷惘困惑和失落无助。谱 写了该地区经济垮台、传统道德崩溃,旧政治体 制、社会秩序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名门贵族必将走 向没落沉沦的历史神话。哈代和福克纳作为威塞 克 斯 (Wessex) 传 说 和 约 克 纳 帕 塔 法 (Yoknapatawpha) 神话的创造者, 在小说中回忆、 记述和重构了这段特殊的历史,以相近的情节、 相似的结构、雷同的表现手法对相同的主题进行 的现实主义诠释和展现,是两部小

4、说的契合所在- 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哈代和福克纳都继承了 英美现实主义小说的优秀传统,注重社会历史对 人物命运的决定作用,使社会、家庭、个人三个 层面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社会到家庭,从家庭到 个人层层铺垫,步步深入来拓展悲剧,从而强化 了悲剧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普遍性、时代代表性 和地区典型性。本文从悲剧主题、悲剧题材、悲 剧结构和情节框架、悲剧的表现手法几个方面分 析探讨这两部作品的现实主义特点。 一、社会历史悲剧主题及其拓展 苔丝和喧哗与骚动在悲剧主题及其 拓展的艺术手法方面惊人地相似,可以大胆推测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对苔丝进行了创造 性的艺术借鉴。安卓布莱卡斯特和麦克尔米 尔盖特等批评家都

5、曾提到过福克纳和哈代的互文 关系,称巴尔扎克、狄更斯、康拉德、乔伊斯、 哈代等为福克纳的文学之父,强调了福克纳超越 民族、国界的互文性。两部小说像社会历史文献 一样记述了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剧烈的社会变化给 人们带来的精神苦闷和迷惘困惑,描述了变革引 起的社会动荡、传统道德崩溃、价值观改变,探 讨了爱情婚姻、两性关系和人类生存意义,都涉 及到历史性的悲剧主题,讲述了历史变革给人们 带来的不幸和灾难,揭示了这种灾难的历史必然 性和社会普遍性1。随着时代的发展,世事变迁, 工商资本主义取代了传统经济模式、社会秩序、 阶级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型的资 本家取代了封建的贵族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爵

6、 2012 年 7 月 Vol.22 No.4 66 位和门第已不再为世人所看重,话语权已从贵族 世家转移到资本家手中,社会已进入以资本为中 心的、金钱至上的时代。两位作家以其现实主义 的敏锐观察和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突出 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矛盾、工商资本主 义和传统农业经济之间的碰撞,以及现代主义与 传统主义的摩擦,展示了新旧势力和新旧观念的 激烈冲突,描写了新旧社会交替、新旧势力和观 念相互博弈时期人们的多舛命运和矛盾心理,通 过贵族世家的没落史揭示了旧制度必然走向衰亡 的历史必然性。 苔丝中哈代描述了这样一幅景象,随着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深入,传统农业受到极大 冲击,南部

7、农村传统经济开始瓦解,宗法制社会 长期形成的伦理观和价值观受到挑战,广大农民 破产,沦为新型的农业工人,面对新的生存危机 和挑战,他们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去谋生,这 一新生的力量同时也构成了英国无产阶级的生力 军。随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萧条,人口的不断减 少,历史上出现了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的迁徙运 动,哈代把这种不自然的人口流动形象地描述为 “一种水受到机械驱动, 往山上倒流的趋势” 2338。 阶级等级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德北家为代表 的贵族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以斯托克 家为代表的新型资本家权贵,贵族已堙没得只留 下一个毫无意义的叫叉了音的姓氏-把“德伯” 错叫成“德北” 。哈代用象

8、征手法揭示了这一历史 巨变,象征工业革命的早班邮车箭一般地摧毁了 象征小农经济的“王子” ,结束了它所代表的旧时 代,宣告了旧世界、旧制度、旧社会的终结贵 族时代像德伯家的坟墓一样走进了历史。 苔丝是一部名门世家的没落史,在圣查 理时代封过“御橡爵士”的世家贵族已沦落成一 个小商贩,家里唯一能说明曾经的辉煌的只有一 枚印章和那把带有家徽的银匙,还有那毫无价值 的家族墓地,德北为此而陶醉不已,想入非非, 终日酗酒成性,用酒精麻醉自己,活在虚幻的梦 想中逃避现实,使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王 子”之死粉碎了德北家的美梦并把他们推向了苦 难的深渊,为了生活只有把希望寄托在还有几分 姿色的女儿身上

9、,只好打发她去攀亲以改善一下 家里经济上的窘迫局面,从此埋下了苔丝不幸的 种子。纵然有显赫的家史和曾经的辉煌也无法逃 脱历史所带来的悲剧命运, “古老的家世,祖宗的 尸骨,卓著不朽的业绩,德伯家的相貌,这些还 没有给苔丝在人生的战斗中帮上什么忙,甚至在 一群普普通通的村姑中间也没占个上风,连一个 舞伴都吸引不过来。没有维多利亚时代的金钱作 后盾,诺曼的血统又算得了什么”211。社会转型 导致的贫穷成了苔丝悲剧的导火索,贵族的身世 不但没有给这个已经很不幸的家庭带来好运,相 反却带来了一连串的灾难。这是一场历史性的社 会悲剧,是英国农民的历史悲剧,它具有社会普 遍性和历史必然性。 喧哗与骚动也同

10、样记述了一个贵族世家 的没落,康普生家族曾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田 多地广,豪门大宅,黑奴成群,到小说所描述的 时代,已衰败得只能靠变卖房产度日。这个显赫 的家族曾出过几个将军,一个州长和许多有钱的 农场主,曾经拥有过辉煌的康普生时代,但好景 不长,南北战争的炮火,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彻 底摧毁了南方种植园贵族的美梦,靠工商投机发 家致富的斯诺普斯们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取代了 像康普生和沙托里斯旧南方道德的守护者,传统 种植园经济垮台,原有的社会秩序也被打破,传 统价值观也受到极大的挑战,南方古老的文化氛 围已然不再,留给昔日贵族子孙的只有痛苦的回 忆和绵长的感伤,面对新的世界他们茫然无措、 迷失方

11、向,只有在困惑失落中摸索寻觅。批评家 们一致认定康普生家族在旧南方向新南方转化过 程中所经历的变化是南方历史具有代表性的记 录。另外,当时的美国(1915-1928)也出现了以 黑奴为主的北上人口大迁徙,一度使南方显得更 加萧条,南方古老文化日渐凋敝。1916 年芝加哥 卫报在头版刊登了北上大迁徙期间(the Great Northern Drive)佐治亚州塞弗纳车站黑奴等待北 上列车的插图,画底短文披露了南方种族主义的 不公: “由南往北的大迁徙在虐待黑奴的南方白人 中引起了震惊。厌倦了被踢打咒骂的黑奴如画中 所示正成千上万地弃南方而去” 3。 喧嚣与骚动 中南方的种族歧视和苔丝中的社会偏

12、见成为 两部小说又一个值得思考的社会话题。 福克纳笔下的康普生一家也以不同的方式表 现了它的颓废、没落和无可就药,老康普生终日 饮酒,牢骚抱怨,不敢面对现实,他的酒精犬儒 主义感染了儿子,昆丁终日郁闷沮丧,困惑哀叹, 抱残守缺,悲观厌世,沉浸在旧南方的回忆中不 能自拔,最终成了旧南方的殉葬品,这深刻表现 了旧南方的漂零子弟们在旧秩序解体后的绝望和 虚无主义。康普生太太自私冷酷,虚伪妒忌,始 终拿着大家闺秀的身份不放,守卫着南方名门淑 女的形象。康普生一家自上而下都生活在矛盾和 67 惶恐之中,颓废病态的阴霾笼罩着这个贵族世家 的末世子孙,空气中弥漫着沉闷、压抑、失落和 无助。凯蒂的风流成性,昆

13、丁和妹妹的乱伦爱情, 班吉的痴呆,杰生的冷酷残忍都象征南方传统道 德的崩溃和主人公们迷乱病态的思想被扭曲的心 理。坤丁的自杀,预示着旧的社会体系必将走向 死亡。坤丁和安吉尔的迷茫代表了包括作者在内 的整个西方知识分子面对社会转型的精神苦闷 “现代主义的创痛”2115,反映了现代主义所带 来的精神危机,现代主义带来了发展和机遇,也 带来了创痛和失意。哈代和福克纳都经历了家乡 的历史剧变,作为变化不定的世界中传统价值的 守护者,对这段特殊的历史进行了反思并做了自 己的诠释,立足于本阶级的情感,对卷入历史洪 流的迷茫的人们表现了同情和怜悯,对工业化和 机械文明表现出了几分不满。他们抓住了典型事 例叙

14、述、典型环境描述和典型人物塑造,典型形 象的刻画,突出了经历历史剧变的人们的心理变 化,从而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增强了悲剧色 彩。 二、爱情婚姻悲剧主题及其拓展 苔丝和喧哗与骚动的第二个主题讲 述了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都以女主人公的 情感婚姻发展为线索,围绕女主人公的爱情婚姻 悲剧来拓展,从而演绎了一段凄美的悲剧情话, 这是两部小说的第二个契合点。女主人公爱情婚 姻的发展是两部小说的情节主线,整个故事都围 绕着这个主线而展开,成为两部小说营造悲剧氛 围和拓展悲剧故事的核心轴。哈代和福克纳都借 鉴和采用了西方文学中爱情婚姻悲剧的传统模式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爱恨情仇,婚前被玩弄, 婚后被

15、抛弃,从而一生不幸,悲剧收场。从苔丝 在五朔节出场到特兰岭攀亲失身,回家生子,重 整旗鼓到塔尔勃塞与安吉尔相爱到婚姻失败再到 重归旧好并杀死亚雷被施以绞刑,整个故事讲述 了一个没落贵族后裔的悲情故事。 喧嚣与骚动 也有着相同的情节设计,小说以凯蒂的情感悲剧 为主线描述了南方的败落、康普生家族的没落、 个人的堕落,整个故事从“一个姑娘的堕落史成 为一个家族以致整个旧南方的没落史” 4253。值得 关注的是苔丝和凯蒂的爱情婚姻都有惊人的相似 之处,两人都有婚前性行为,虽然造成性行为的 方式和原因有所不同,但结局相同。 托德奥恩比在屈从撒旦:1865-1920 年南 方乡村中的宗教、娱乐和男人中指出

16、,美国旧 南方传统女性观和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女性观在基 督文化框架中一脉相承,当时女性贞操观大行其 道,失贞在当时被看成是女性最大的罪责,因此 被社会所不容。两位女主人公婚前失足婚后遭弃 这个老套的婚姻悲剧如出一辙,也成了女主人公 接下来一连串悲剧的导火索,不但当事人的人生 受到极大的影响,还殃及到他们的家人。苔丝的 失身给她的人生蒙上了阴影,从此以后 “一条无 法测量的社会鸿沟”使她的身份产生了天壤之别 267;她和家人在马勒特村遭到村民的非议指责, 他们被认为有伤风化,德北的租期一到就被赶出 村子以正村风,最后只能流落街头,这进一步激 化了矛盾,把女主人公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凯蒂的 失贞及其影

17、响“对康普生家每一个人都是致命的 打击” 4238,从此康普生家更是江河日下,一蹶不 振。父亲因此郁闷而死,哥哥昆丁从感情上彻底 崩溃,他无法容忍妹妹对于名门“淑女”形象的 践踏,无法为妹妹复仇,又因跟妹妹乱伦的爱情 最终自杀。杰生因此丢掉了银行的体面工作,因 此怀恨她。爱情婚姻的挫折给女主人公及其家人 的生活蒙上了抹不去的阴影,成了她最终悲剧的 一大诱因。福克纳在接受记者采访谈到关于喧 哗与骚动的人物时说 “这场悲剧的主人公,凯 蒂母女俩,是两个迷途彷徨的妇女” 5。著名福克 纳研究专家雷斯特指出喧哗与骚动中的“曲 线变化主要围绕着凯蒂以及她的性意识的觉醒、 怀孕、婚姻、婚姻的解体、没有父亲

18、的孩子、四 处飘荡对家庭的影响而展开。换句话,尽管其它 变化根源、形式和幅度在小说中得到了清楚地讨 论,凯蒂作为一切变化的始作俑者成为小说的主 题”6。 为了加强悲剧的感染力和戏剧性,哈代和福 克纳有意安排贵族子孙被人奸污和抛弃的情节, 用贵族女性后裔的悲惨命运进一步突显社会转型 和历史变迁所造成的阶级变化及其结果。贵族已 失去了往日的尊严,高高在上的社会地位,已然 沦落到任人宰割的田地,这样从另一个层面强化 了悲剧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 又强调了悲剧的因果轮回,昔日的贵族,女主人 公们的祖先曾是何等的飞扬跋扈、作威作福、草 菅人命、糟蹋农家女性,表现了为祖先赎罪的宿 命论倾向。

19、最后为了生存,出于无奈的苔丝为了 家人作了仇人的情妇,凯蒂为了孩子作了妓女, 她们的行为在维多利亚和旧南方传统伦理视域中 是低贱的、堕落的,但她们的牺牲精神是难能可 68 贵的,她们身上依然闪烁着母性的伟大和人性的 光辉,在作者眼中仍然是美的、纯洁的,是最悲 惨、最感人、最值得人同情的。哈代在副标题中 称苔丝为“一个纯洁的女人” ,福克纳也这样评价 凯蒂: “她是美的,深为我所喜爱。这就是我这部 书要写的要塑造的凯蒂形象” 7。苔丝和凯蒂 是小说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作为小说的 灵魂人物,她们爱情婚姻的不幸最大限度地烘托 和渲染了小说的悲剧氛围,增强了悲剧的张力和 震撼力,为表现更深层的社

20、会历史悲剧主题起了 相当重要的作用。 三、雷同的悲剧题材 和悲剧的表现手法 哈代和福克纳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思想出发, 在两部小说中都用了相同的悲剧题材,通过两个 贵族世家的衰落,描写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展示 了一副历史变迁、社会转型期的社会画卷,揭示 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相似的历史背景,相仿 的社会环境,相近的贵族家史,没落的现世子孙, 雷同的婚姻故事这些一一对应的因素构成了两部 小说悲剧题材上的契合点。哈代和福克纳都继承 了英美现实主义小说的优秀传统,注重对人物悲 剧命运的社会根源的挖掘,通过社会、家庭、个 人三个层面真实再现了这段历史。将个人命运与 历史潮流和社会环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所塑

21、 造的人物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使悲剧具有深厚 的历史渊源。像逻辑学中三段论法社会层面为 大前提、家庭层面为小前提、最终上升到个人层 面的悲剧结论。从社会悲剧到家庭悲剧再到个人 悲剧,层层铺垫,步步推进使悲剧既有社会历史 层面的源流又有家庭层面的支撑,这样点、线、 面相互编织成一个悲剧的网络,更加突显了悲剧 的必然性,正好符合哈代的“最好的悲剧”的基 本要素强调了悲剧不以主人公的意志而转移的 注定性8。 两部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像一架相机由远 及近、由宏观到微观、由概括到具体逐渐聚焦, 从社会到家庭再到个人层层深入来拓展悲剧,这 样使整个小说弥漫着大难来临前的慌恐和无助, 营造出颓废、衰败、没落的氛

22、围,加强了悲剧的 历史必然性、社会普遍性、地方代表性和时代典 型性。采用相同的悲剧结构和情节框架来拓展悲 剧的现实主义主题是两部小说在悲剧表现手法上 的又一个契合点。 再者,鉴于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的发展,哈 代和福克纳都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用心理剖析 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意识和复杂的内心世界,借助 于心理描写这个“反映整个人世间最普遍最本质 的经验的媒介”来折射客观世界的矛盾和问题9。 还大量借鉴圣经文本,采用象征手法烘托悲 剧气氛,深化主题,使作品富有深刻的象征性和 预见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另外,哈代 和福克纳都引用了莎士比亚名句作题词或为小说 命名,哈代一开始就用“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

23、! 我的胸口是一张床,供你养息”表明了自己的态 度和立场,对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也 对维多利亚封建家长制社会偏见和宗教教规发起 了大胆的挑战。福克纳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名句为 小说命名,从一开始就点明了作者的观点-用麦 克白在梦想破灭、一败涂地的境况中显露的绝望 和虚无主义来揭示像昆丁父子那样的南方子弟在 旧体制解体,传统价值体系崩溃后的迷惘与无助。 哈代由于个人认识及世界观的局限并没有指 明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对悲剧的社会历史根源进 行剖析的同时又流露出消极悲观情绪,受叔本华 和哈特曼的悲观主义思想影响哈代认为人生本身 就是罪恶世界里的一场悲剧,充满了痛苦和灾难, 人的意志本性是造成悲剧的

24、主因。从而以“内在 意志力”为基础,以宿命论为出发点在某种程度 上把矛盾的根源归结为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 巧合,或自然的“盲目意志”10,流露出悲观主 义的思想和唯心主义的情调,从而削弱了小说的 社会批评力度和对社会原因的深层剖析。福克纳 深受乔伊斯影响,以高超的意识流手法更加客观 深刻地分析了造成南方衰败的深层原因,暴露出 南方自身的一些致命弱点和罪恶,如:奴隶制、 种族观念、清教思想。同时指出了南方赎救摆脱 厄运的方向,他指出南方只有忍耐,只有对两种 文化进行扬弃才能走出历史的困境,才能达到文 化获释。福克纳告诉人们吸取历史教训、忘记仇 恨,在两种文化中共同取舍和扬弃是自赎自救的 唯一途

25、径。福克纳的悲剧书写中透露出他作为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的怜悯和同情,但他不是悲天 悯人的宿命论者,更多表现了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相信历史会朝积极方向发展,人类会有光明的未 来,流露出乐观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倾向。 总之, 苔丝和喧哗与骚动有相同的社 会悲剧主题和爱情悲剧主题,主题的表现手法和 小说的主体结构也基本吻合,成为两部小说的主 要契合点。二者继承了英美小说现实主义的传统, 以社会转型期的南部农业区为背景,以女主人公 69 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真实再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 给农村广大地区经济、文化、思想带来的冲击, 从而揭示了南方与北方,农村与城市,工业文明 与农耕文明,没落贵族与新型资本家权贵

26、之间的 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 层面展示了社会变革时期英美两国南部农业区的 社会画卷,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变革期人类复杂矛 盾心理的探索和认识,揭示了富有代表性和普遍 性的社会发展规律,为研究英美社会文化发展历 史提供了一笔宝贵的文献资料。 参 考 文 献 1 ARNOLD K.Tess as a Moral Fable i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PHILIP M W.Cambridge Companion to William Faulkner.London:W. W. Norton Tragedy of society and history; Tragedy of love and marriage; Development of tragedy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