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道德自我完善_与_道德自我立法.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76608 上传时间:2020-11-09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49.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道德自我完善_与_道德自我立法.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_道德自我完善_与_道德自我立法.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道德自我完善_与_道德自我立法.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道德自我完善_与_道德自我立法.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道德自我完善” 与 “道德自我立法” 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 摘要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许多人物的深刻的内心反省过程、 托翁所追求的“道 德自我完善” 与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的道德哲学中的“自我立法” 、 “自我规定” 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通过分析托尔斯泰的三死 、 伊万伊里奇之死 和 复活 等几部作品来探讨康德与托尔斯 泰二人道德思想上的联系, 并在最后指出 “道德自我完善” 对于我们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康德道德自我完善自我立法 引言 伟大的俄国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 尔斯泰( 18281910) 把议论性的文字带进 了小说, 使小说具有一种思辨性和哲

2、理性, 使 广大读者受到感染之余, 也会同作家一道去 思索社会、 探讨人生。阅读托尔斯泰的作品, 我们发现作家笔下的很多人物都有深刻的内 心反省过程, 这是托翁用他全部精神力量、 一 心一意地去追求自我灵魂净化的反映, 与道 德情感的描写密切相关的是其道德学说, 即 所谓的 “托尔斯泰主义” , 其中的博爱、 勿以 暴力抗恶、 道德自我完善等主要思想, 在他的 许多创作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在托尔 斯泰的 著 作 中, 经 常 出 现 康 德 ( 17241804) 的名字。虽然作家经常抱怨 康德的著作难懂, 但是却又仔细研究这位哲 学家, 而且越到老年, 越是认真 。“有时候他 和康德辩论,

3、更多的时候是尽力依靠康德。 到了晚年, 他甚至得出结论说, 他们完全是同 道者。 ” 1 ( 306)托尔斯泰的伦理学的源泉之一 就是康德关于 “把道德看作规定人的义务的 特殊精神世界的道德学说” 。 2 ( 518) 的确, 比较康德和托尔斯泰的思想, 我们 发现二者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康德哲学的首 要问题是人的问题。他虽然没有忘掉宇宙, 但是人对他却是最重要的 。“对康德而言, 道德哲学的任务是发现我们如何能够达到那 些约束所有人的行为的原则。 ” 3 ( 442)康德的 目的只有一个 : “使人能够变得更富有人性, 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使人幸免于无谓地抛洒 鲜血。 ” 1 ( 2)而严格的

4、、 毫不妥协的康德伦理 学的真髓在于 “自己判断自己吧, 满怀 道德义务的意识吧, 时时处处都遵循道德义 务吧, 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吧。 ” 1 ( 168)人 应该 “自我立法” , 自己遵守。托尔斯泰的 “道德自我完善” 学说与康德的这些思想多 么相似!席勒曾经说过 , “关于终归要死的 人至今尚未有谁比康德说了更为崇高的话, 这也是他的全部哲学的内容: 自我规定。 自我规定这个伟大的思想照耀着我们, 它反 映在我们称之为美的自然现象之中。 ” 1 ( 179) 虽然关于托尔斯泰以及关于康德的研究早已 是见仁见智、 硕果累累, 但是有关二人之间联 系的文字尚不多见。下面我们就选取托尔斯

5、泰的几部作品, 探究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 完善” 与康德哲学的联系, 我们会发现二者 之间不仅有很多相近之处, 同时这种联系还 是不断深化的。 63 一 短篇小说三死 发表于 1859 年。托尔 斯泰在写给阿安托尔斯塔娅的一封信里说 明了它的思想内容 : “我的想法是: 三个生物 死去了, 一位贵夫人, 一个农民和一株 树。贵夫人是既可怜又可厌, 因为她一辈子 撒谎, 直到临终还仍然在撒谎。在她理解中 的基督教并不能为她解决生和死的问题。当 一个人想活着的时候为什么要死去呢? 那个农民死得很安静, 就因为他不是一个基 督教徒。他的宗教是他终生相伴的大自然 是他跟整个世界的和谐相处, 不像贵夫

6、人, 她跟整个世界十分不和。那株树死得安 静、 诚实、 漂亮。漂亮, 因为它既不撒谎, 也不做作, 既不害怕, 也不惋叹。 这就是 我的想法。” 4 ( 81)这部篇幅不长的短篇 小说却体现了托尔斯泰关于人的道德理想, 即人究竟应该怎样地生活。马车夫死得比那 位拼命抓住生命不放的贵夫人要朴素得多, 但是那株树却死得比他更为质朴、 自然。作 家揭露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道德上的丑态百 出。在这里我们发现, 撒谎 这是作家强 烈指责的关于人的道德上的一个重要缺点。 康德也极力反对撒谎, 他认为, 人不应该说 谎! 这是哲学的绝对命令 。“道德上的 训条就是: 不要说谎( 即使为了最善良的目 的) ,

7、被哲学基本原则真诚地承认的道德训 条, 不仅将在哲学中缔造永久和平, 而且会永 远确保永久和平。 ” 1 ( 261)康德还曾精辟地指 出, 即使一个人时时处处地想着要合乎道德 的行为, 一心一意地想要帮助他人, 他的行为 也仍然称不上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因为他帮 助人可能只是出于某种同情心或希望受到欢 迎而已; 只有那种从来没有把行为的结果或 后果放在心上而采取的出于自觉志愿的行 为, 才算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5 ( 271)康德把道 德内置于人的理性观念, 把它看作是由理性 的意志决定的, 因此, 我们就有可能像在自然 科学中发现几何学的公理、 定理, 甚至于整个 数学的所有其他形式一样,

8、 将之发现并表述 为一些基本的、 不变的, 可称之为绝对的法 则。既然无条件的, 出自义务感的道德假设 是道德行为方面的“绝对命令” , 那么它在实 践中就一定有被加以普遍化的可能, 就要在 道德上 “自我立法” 。 二 如果说三死 中对人的道德上的思考 只是概括式而不够深入的话, 那么中篇小说 伊万伊利奇之死 ( 1886) 看似讲的是一个 个别人物、 个别事件, 实则是被作家典型化了 的概括现象, 这是一部艺术感染力和真实性 都极为惊人的作品。对伊万伊利奇来说, 全 部生活兴趣都集中在“宦海” 之中, 他甚至除 了 “职务” 关系以外, 不再跟人保持任何别的 关系。然而就在伊万伊利奇仕途一

9、帆风顺 的时候, 他却突然病了, 并且很快恶化。而此 时的同事们甚至家属却都显露出对他生命漠 不关心的态度。他痛得无法忍受, 经历着沉 重的折磨, 可是谁也不来怜惜他、 抚慰他。明 明活着却真切地感觉到死亡, 他在恐惧之余 又开始问自己 : “难道只有它( 死亡) 才是真 实的吗? ” 6 ( 89)在这之后, 死亡就像影子一样 跟随他, 挥之不去 。“似乎它能穿越一切, 任 何东西也无法阻挡它。 ” 6 ( 90)无论对于主人 公还是托尔斯泰本人来说, 死亡无疑是可怕 的。托尔斯泰一生怕死, 不接受死, 在他的一 生中没有一个时候不感觉到“阿尔扎玛斯的 恐怖” , 而且直至晚年, 他还在困惑

10、中 : “也许 生是死, 而死才是生? ” 7 ( 120)但是不管怎么 说, 死亡能让人认真地思考生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伊万伊利奇是在临死时才想明白 原来这一切是因为他“生活得不对头” 。自 己原来不是与他们( 那些说谎的人、 不关心 他人的人) 一样生活了一辈子吗?要想死的 时候不痛苦必须要在活着的时候努力在道德 上完善自己, 不应该像原来那样生活了。正 73 如康德所说 “道德就是一个有理性东西能够 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的唯一条件, 因为只有 通过道德, 他才能成为目的王国的一个立法 成员。于是, 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 人性, 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 8 ( 88) 从 伊万伊利奇

11、之死 中我们还看到, 真正让即将要死的人感到无法忍受的是人与 人之间那可怕的虚伪、 做作。关于虚伪的问 题康德在学科间的纷争 中也讲了一个笑 话: 医生安慰一位病人, 说不断地发现他恢复 健康的征候。一会儿说他的脉搏平稳了, 一 会儿说他的大便开始正常了, 一会儿使他相 信出汗多证明病情好转然而当人们问病 人自我感觉如何时, 这位可怜的人却回答说: “我正在由于不断的好转而死亡。 ” 1 ( 255)显 然, 较之于 三死 中人物的死, 作家对伊万 伊利奇的死刻画得更为细致, 内涵也更丰富。 因为最后, 就在他马上要死的时候想通了, 不 怕死了 。“他在寻找他过去对于死的习惯的 恐惧, 可是没

12、有找到它。它在哪儿?死是怎 样的?任 何 恐 惧 都 没 有, 因 为 死 也 没 有。 取代死的是一片光明。 ” 6 ( 115)而死后也 似乎真的使人找到归宿了, 因为“他的脸却 比活着的时候漂亮了些, 主要是显得庄重 了。 ” 6 ( 51)这就是托尔斯泰所特有的方式, 集 中全部精力来揭示人物的“心灵辨证过程” , 并通过深刻而紧张的心理分析来暴露生活中 的各种丑恶现象, 从而促使人们思考生活, 完 善道德思想。托尔斯泰与康德一样, 对于他 们来说, 虚伪是最深重的罪孽。不能说谎, 即 使是 “为了仁爱” 。虚伪是万恶之源, 虚伪产 生恐惧。死在托尔斯泰这里是道德复活的过 程, 是人通

13、过思考, 净化了自己的灵魂, 是道 德上的一种复活。而康德曾经说过 , “我已 经六十岁了, 我的生命很快就要结束了, 我为 此而感到快慰, 因为我期望着开始一种更为 美好的生活。回想起我在生活中曾经有过的 欢乐, 我现在并不感到满足; 但是一想到我依 照铭刻在我心上的道德律行事那些情况, 我 就满心欢悦。 ” 1 ( 215)在对待自律和他律时, 康德更强调自律的重要性, 从自律推出道德 律 。“你应如此行动, 使你的意愿的规律, 始 终可以同时作为普遍立法之原则。如果你的 行为动机并非自律而是他律, 即使你的行为 符合绝对命令, 这种道德仅能称为合法的。 仅当他律性从自制的法则中排除, 由

14、他律转 为 自 律,合 法 性 才 会 构 成 真 正 的 道 德。 ” 9 ( 183)而康德这里所说的自律性不也正 是托尔斯泰所要求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吗?只 不过托尔斯泰关于这一点的描绘显得更朴素 些 : “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 只能依靠一种办 法, 那就是应当变成好人。人变好了, 好人应 当有什么样的生活, 这种生活自然会建立起 来的。 ” 10 ( 351) 三 三死 和伊万伊利奇之死 这两部作 品中还有一个比较类似之处值得我们注意, 在描写主人公死亡的同时( 特别是上层社会 的) 总有与农民相对比的画面, 相比之下农 民或者说仆人的状况都是健康的。正如别尔 嘉耶夫所说的 , “托尔斯泰

15、在普通劳动人民 身 上、在 庄 稼 汉 身 上 看 到 了 真 理 和 意 义。 ” 11 ( 456)如在三死 中, 侍女 “容光焕发, 脸色绯红, 胖胖的, 那裹着粗毛披巾的高高的 胸脯透出健康的气息。 ” 6 ( 63)而伊万伊利 奇之死 中的仆人格拉西姆善良淳朴、 精力 充沛和精神焕发。伊万伊利奇对他产生了 依恋的心情是因为只有格拉西姆一个人从没 有对他撒谎, 只有他一个人说了真话 : “我们 大家都要死的。 ” 6 ( 96)作为一个贵族, 托尔斯 泰敏锐地看出了资本主义的缺点, 可是他在 这个抗议中不能依靠贵族阶级本身。为了设 法打击资本主义, 为了找出一个理想、 一个可 以拿来同

16、资本主义作斗争的真理, 托尔斯泰 摒弃旧俄国的贵族阶级, 同时摒弃官僚和僧 侣, 而立足于农民真理的观点, 极力攻击资产 阶级。在这方面卢梭的思想曾给托尔斯泰很 大的影响。卢梭认为文明、 科学、 艺术、 技术、 83 国家形式的发展等等, 实际上不仅不算进步, 反而只能伤风败俗, 且认为古时候才有人的 幸福, 才有名符其实的、 真正的公平的生活制 度, 因此最接近这种制度的是社会的落后部 分, 例如农民。 12 ( 311 312)那么, 托尔斯泰为什 么如此崇拜 “农民” 呢?布宁认为, 这是因为 他看到人民朴实、 谦卑, 因为“永远在干活的 亿万朴实的农民过去和现在都对为了某种不 是我们能

17、够理解的目的差他们到世上的那位 主人 谦卑地、 毫无争议地信奉。 ” 7 ( 27)尽 管实际上一个俄国农民所真正关心的并不是 宗教、 伦理问题, 也不是死亡仪式, 而是生活 中一些最深刻、 最紧要的问题, 比如关于解放 农奴、 个人自由、 以及关于土地的问题。而我 们说, 托尔斯泰之所以到农民中寻找真理, 是 因为他发现, 在农民身上更多地体现了他心 中所追寻的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人要诚实、 不说谎” , 这一点与康德的思想可谓异曲同工。 因为康德认为“诚实就是义务” 1 ( 163), 是 “自 我立法” 的普遍法则之体现, 而人只有满足普 遍性要求, 遵循道德法则, 才可以为人。 四

18、托尔斯泰的道德探索在他的最后一部长 篇小说复活 ( 1899) 中得到了更为深刻的 体现。正如小说的题目一样, 复活 的主要 内容正是涅赫柳多夫和马斯洛娃这两位主人 公精神上的“复活” 过程, 他们都“从精神道 德的纯洁到精神道德的死亡 , 又从精神道 德 的 死 亡 走 向 精 神 道 德 的 复 活 。 ” 13 ( 565)就像涅赫柳多夫在第三次探监 之后写的日记中提到的 : “我觉得她的灵魂 在起变化, 却又不敢相信, 她那种内心的变化 使我高兴。我不敢相信, 可是我觉得她在复 活了。 ” 14 ( 364)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马斯洛娃的 复活并不是受到涅赫柳多夫赎罪的启迪, 而 是开始于

19、意识到自己曾经是一个纯洁无瑕的 少女和想重新回到那种清白自由的生活中去 的愿望, 是一种原始而自觉的力量。马斯洛 娃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与政治犯的交往使她 在精神上赢得了真正的“复活” , 她为无辜的 犯人求情, 竭尽全力地帮助别人。用小说中 玛丽亚帕夫洛夫娜的话说, 她“爱得很正” , “她是一个最有道德的人” 14 ( 457)。在这里, “马斯洛娃不仅恢复了她纯洁的道德感, 同 时还获得了一种崭新的献身精神。 ” 15 ( 114) 与马斯洛娃相比, 涅赫柳多夫精神“复 活” 之路则显得漫长而曲折、 矛盾而又复杂。 最后他自愿陪同马斯洛娃去西伯利亚, 这似 乎是一个象征, 表示涅赫柳多夫已

20、经完成了 “道德上的自我完善” 。 15 ( 115)涅赫柳多夫在 法庭上认出这就是那个十年前他真诚爱过、 七年前被他玷污并抛弃了的那个马斯洛娃, 而自己现在却以陪审员的身份坐在法庭上审 判她 , “一个有罪的人在审判一个无辜受害 的人” 。 15 ( 115)此后, 他夜不能寐, 他终于认识 到了自己的丑恶, 不禁大声喊出 : “我就是坏 蛋, 就是流氓! ” 14 ( 112)于是他下决心, 不惜任 何代价冲破束缚他的虚伪, 为马斯洛娃的事 情而四处奔波。这是涅赫柳多夫精神复活所 迈出的第一步。至于涅赫柳多夫完全的“复 活” , 在托尔斯泰看来来是以主人公手捧福 音书、 深深领悟了其中的教

21、义而完成的。这 时他相信, 如果马太福音 之登山训众 中 列出的五条戒律一旦被执行 , “人间的天堂, 人 类 所 能 达 到 的 最 高 幸 福,也 可 以 实 现。 ” 14 ( 502)对于涅赫柳多夫来说 , “一种全 新的生活开始了” 14 ( 504)到此, 我们发现 马斯洛娃的“复活” 更崇高、 更彻底, 因为她 是在实践中走向社会的, 这种转变一旦完成 是坚决稳定的。因为在这个问题上, 康德也 认为, 要想实现最高的道德上的善, 仅仅通过 个人努力来达到道德上的完善是不行的, 而 必须把意志善良的人们联合为一个整体, 在 这个统一的体系中, 才能实现最高道德上的 善。 1 ( 2

22、17) “善良意志” 作为道德律令, 对人说 来, 它是无条件的、 强制的、 必须服从的“绝 对命令” 。 16 ( 445)与女主人公相比, 涅赫柳多 夫的 “复活” 则明显是精神上的忏悔之路, 依 93 靠 “道德自我完善” 净化、 升华, 似乎找到了 他心中的上帝。然而, 这是否现实呢?因为 当问及 “至于他一生当中这个新阶段会怎样 结束” 时, 托尔斯泰自己也不知道, 只能说 “那却是未来的事了” 13 ( 570 571)。至此, 我们 不难看出 复活 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托尔斯泰 本人追求道德自我完善之心路的一面镜子。 结语 “作为艺术家和思想家, 托尔斯泰的整 个生活, 他的全部天才

23、创作, 就是表现那种由 于认识到生活的莫大虚伪而产生的精神混 乱, 就是力求通过能使矛盾调和、 能给不安的 心灵带来和谐与宁静的某种惟一的信仰而获 得拯救。 ” 12 ( 220)此时的托尔斯泰与康德是极 为相似的, 他们都去找“上帝” 解决问题, 但 是区别于耶和华, 他们二人心中的“上帝” 似 乎更接近 : “托尔斯泰得出结论说, 上帝首先 是爱; 上帝又是当一个人消灭了欲念、 从而清 除掉罪孽时所出现的一种合乎戒律的精神 ” 17 ( 280)而在康德这里“上帝 它仿 佛是客观地存在着的道德律。上帝 这就是爱。 ” 1 ( 222)因而从罪恶的生活制度中 拯救 人 们只能靠“心灵的重 建

24、” 11 ( 352), 靠 “道德自我完善” 。现在来看, 无论是二百多 年前康德的道德哲学还是一百多年前托翁的 “道德自我完善” 学说或许都有唯心的因素, 但是对我们也有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科学技 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在大众消费社会里, 人不 由自主地始终处于无休无止的竞争状态。人 们总是尝试着超越和创新, 而对其背后所带 来的道德的影响通常忽略不计, 或者只有出 了问题后才去考虑。人们欢呼雀跃通过自己 的聪明才智屡屡发明战胜大自然的本领的时 候, 却逐渐发现大自然或者说整个世界已经 常提出抗议: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很多新的疾 病种类、 病毒类型增多等等, 原来生活中很多 方面的安全感逐渐

25、消失了。此时我们不禁想 追问, 究竟是从何时, 又是什么原因会有今天 的结果?也许正是因为人类在追求物质极大 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人的道德和精神方 面的发展和完善。我们现在仍对托尔斯泰的 作品着迷, 也许正是因为其中贯穿的能给人 以启示的道德法则。就像康德的那句名言所 说的 : “有两样东西, 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 以思索, 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有加无已的景 仰和敬畏: 这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 道德法则。 ” 3 ( 442) 参考文献 1 俄 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 , 贾泽林 译, 商 务印书馆, 1997。 2 . . : Z ,. :,1995. 3美 撒穆尔伊诺克斯通普夫、 詹

26、姆斯菲泽:西 方哲学史M ,丁三东等译,中华书局,2006。 4俄 贝奇柯夫:托尔斯泰评传M ,吴钧燮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5曾志:西方哲学导论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6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M ,芳信、 刘辽逸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 7布宁:托尔斯泰的解脱M , 陈馥译, 辽宁教育出 版社, 2000。 8德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 , 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86。 9章士嵘:西方思想史M , 东方出版中心, 2002。 10 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散文选M , 刘季星 译,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 11 . , ,M ,. , 1994. 12倪蕊琴编:俄国作家批评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C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 13曹靖华主编:俄苏文学史 第一卷Z , 河南教 育出版社, 1992。 14列夫托尔斯泰:复活M , 汝龙译, 人民文学出 版社, 2005。 15刘文飞、 陈方:俄国文学大花园M , 湖北教育 出版社, 2007。 16蒋永福等:西方哲学M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 社, 1990。 17俄 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 , 蒋路译, 人民 文学出版社, 1978。 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