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14页).docx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8725933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62.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14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14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14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14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悲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士学位论文毕业论文-第 13 页引言悲秋,顾名思义,对秋景而伤感。从古代开始,悲与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战国时期楚人宋玉的九辩至三国曹丕的燕歌行,从北宋柳永的八声甘州到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都有悲秋因素。而文学中流淌出来的这股淡淡的哀愁在北宋初期变得更加浓郁,渐渐地从词文学的混沌之中显现出来,从无意识变得有意识。那悲秋从古至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到柳永这里又有哪些变化?在史书上找不到其传的柳永对悲秋词的发展又有怎样的贡献?一、 悲秋的起源与嬗变唐永泽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曲靖师范学院学报【J】2006(2)秋天,一个本来跟悲无关的季节。后来,农民收获果实,是喜,所

2、以,秋天是喜悦的季节;万物凋敝,化为尘土以消逝,失意文人内心的悲郁情结涌然而出,那片凋零的树叶不就是我么?是悲,所以,秋天是悲伤的季节。秋风瑟瑟,秋雨绵绵,渐渐地,与秋相关的的事物都被披上了悲的外衣。宋玉,战国末期的辞赋家,第一个为悲秋定义的人。在他的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悽增欷兮,薄寒之中人,怆怳懭悢兮,去故而就新。坎廪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燕翩翩其辞归兮,蝉寂漠而无声。雁廱廱而南游兮,鹍鸡啁哳而悲鸣。独申旦而不寐兮,哀蟋蟀之宵征。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

3、无成。”宋玉开片点出主题:悲哉秋之为气也。为整首作品奠定了悲伤的感情基调。在作品中,将秋天的肃杀之景与自己凄惨的遭遇、忧愤心绪相结合,景情相融相生,品味无不让人动容。明朝胡应麟称九辩为“皆千古言秋之主,六代、唐人诗赋,糜不自此出者”就肯定了其“悲秋”开山之作的地位。但这也并不是说,在宋玉之前,没有悲秋的痕迹。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也有又悲秋有关的内容,如国风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

4、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在白露凝成霜的的蒹葭丛中,想到自己深爱的“伊人”,就在对面岸上的某处,不管是“溯洄从之”,还是“溯游从之”都找不见她。即使是“道阻且跻”、“道阻且右”,都不能阻止我追寻她的脚步。相思像一大片随风飘动的蒹葭一样,浓密而绵延不绝,但那伊人啊,就是在我的眼前幻化,终成空。佛曰:“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求不得最苦,这是实话。蒹葭就是通过凄清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浓烈的相思之情,以及求不得的相思之苦。在小雅四月中写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表达诗人用萧瑟秋景来渲染遭贬低被放逐的伤痛之情。在我国大诗人屈原的笔下,以秋景托物寄

5、情的作品流芳千古。楚辞离骚中写道:“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用看到秋季落叶凋零来映衬美人的容颜易老,青春易逝,来感叹时光短暂,岁月无情。当然,除了离骚,在九歌湘夫人、九章抽思以及九章悲回风中都有“悲秋的影子”。在宋玉之后,悲秋这个话题更为封建文人所称道,尤其在失意的封建文人之中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更加明确的奠定了古代文学中“伤春悲秋”的格调。从汉武帝的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到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感叹时光飞逝;从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感叹离愁,到杜甫

6、在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描写异乡人暮年多病孤独无依的悲痛。北宋悲秋词更是达到了一个新境界。用篇幅比诗歌辞赋更长、让人更容易身领神授的词来描写秋景和抒情。柳永,被认为是上乘宋玉的第一人。他的一生命运多舛,唐永泽教授曾说过:“悲秋作者内心都有不平之音”,柳永的内心的不平之音就幻化成纸上的词。他的戚氏被宋代学者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评价说:“离骚寂寞千载后,戚氏凄凉一曲终”;他的雨霖铃更是把送别描写的细腻感人。欧阳修在秋声赋里描绘了一幅让人不寒而栗的萧瑟秋景“其色惨淡,其气粟冽,其意萧条,山川寂寥,凄凄切切”,渲染了下文“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

7、物过盛而当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将十一组事物二十八字巧妙的组合在一起,通过枯、老、昏、古、瘦、西六字,传神的向人们展现了一幅深秋时节夕阳西下,断肠人漂泊无依,牵着一匹消瘦的老马,孤独行走在古道上的凄凉画面。红楼梦中林黛玉这个角色饱读诗书,性格孤傲且多愁善感,所以作者专为他设计了“潇湘馆”(潇湘二字在旧诗作中常指泪水)。黛玉曾在此听秋雨淋漓,偶见秋闺怨,后作诗云:“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把一重病在床的少女深深的哀思、悔恨、落寞倾泻于纸上,闻之无不使人潸然泪下。王世福 王晓玲 生命的感悟 执着的追求-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

8、秋现象 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1)“悲秋”一路走来,柳永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建军 悲秋传统中的柳永词J阴山学刊 2006(5)吴熊和 唐宋词通论M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4(191-194)其中之一就是对悲秋进行了词化处理,增加了词调,拓展了词境。在柳永悲秋词出现之前的晚唐五代,悲秋主要见于诗,而词也还是短章小令。而短章小令主要是来写儿女之情,也或者借抒儿女之情另有寄托。例如温庭筠的更漏子(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冯延巳的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柳永出现,将干净利落的小令发展成缠绵悱恻的慢词,并且题材不再局限于儿女闺怨,扩展到羁旅、祝颂、节序、写景、咏物、交游等

9、。增加:在乐章集中,除了艳词,羁旅行役词所占比重最大。南宋陈振孙在中说他“尤工于羁旅行役”。这主要是由于柳永的仕途经历坎坷所决定的。睹物伤怀。柳永词在柳永词集中共收录217首,包括乐章集中的206首,外加辑佚11首。其中慢词就有123首,虽说慢词在柳永之前的敦煌词就出现过,但大量的创作柳永当数第一人。在这些长调慢词中大多数的词调都是他首用。如陈华兴 乐章集首见词调(体)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首见于乐章集从宋朝到元朝有续填且保存到至今的作品在5首以上的词调有尾犯、斗百花、女冠子、归朝欢、八声甘州、十二时、倾杯乐、雨铃霖;首见于乐章集宋至元朝有人续填三首以下的词调有迷仙引、竹马子、

10、诉衷情近、过涧歇近等;首见于乐章集但宋至元朝无人续填的词调有曲玉管、满朝欢、婆罗门令、秋蕊香引、夜半乐、临江仙引、爪茉莉等。考虑要不要删掉(跟悲秋无关)慢词属于长调,易于铺陈,能做到曲尽其情、曲尽其韵。于是柳永首创“以赋为词”。以景入情,层层铺叙。如其最长的一首慢词戚氏:晚秋天,一霎微雨洒庭轩。槛菊萧疏,井梧零乱,惹残烟。凄然,望江关,飞云黯淡夕阳间。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远道迢递,行人凄楚,倦听陇水潺湲。正蝉吟败叶,蛩响衰草,相应喧喧。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帝里风光好,当

11、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别来迅景如梭,旧游似梦,烟水程何限。念名利,憔悴长萦绊。追往事、空惨愁颜。漏箭移,稍觉轻寒。渐呜咽,画角数声残。对闲窗畔,停灯向晓,抱影无眠。这是柳永羁旅悲秋词中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全共三片,刻画了词人在秋景时分的羁旅愁思。时间从日暮到深夜到破晓、视觉从近到远、空间从庭院到驿馆再到窗边,夹杂着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的感受。在对这现在的描写中,还夹杂词人对过去的追忆、对未来的憧憬,进行极细致并且极有层次感的描写。与过去的悲秋诗词相比,内容详实,结构缜密,抒情酣畅,音律和谐,画面感丰富而饱满。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直接照抄的别人的。

12、在第一片中词人将一系列的萧飒秋景进行了细腻的铺写:夕阳西下、微雨、萧疏的槛菊、凌乱的梧桐叶、残烟、蝉吟败叶、蛩响衰草,营造出了一种凄寒、悲凉的气氛,最后“感自己与宋玉同”。中片空间转换至驿馆,时间流逝至深夜,一开始就指出“孤馆,度日如年”,“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对夜晚的景色进行里描写。那时,绮陌红楼,狂朋怪侣,通宵达旦,不知道寂寞孤独是什么。这时词人对自己的生活提出了质疑。为了“蝇头利禄,蜗角功名”飘无定所是我想要的吗?考虑要不要删最后词人下片将镜头转至窗畔,而时间已至拂晓。这片词人主要是在追忆年少轻狂的生活。与中片相衔接。而在追忆中也有平铺直叙: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

13、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竞留连。词人深深的陶醉在“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但忆往日的欢娱,就是在给自己的伤口撒盐,衬出了当下的落寞。应了老话:流逝的岁月不可追。词人重回现实,面对这苍凉的余生。下片将今昔相结合,再注入自己的感情,可算得上是一波三折。考虑要不要删全词三片犹如分三场的戏剧,紧紧联系,环环相扣,但各自又有各自的内容,其中隐射的抒发了其感士不遇之情。他结合景物描写的细致化和时空穿插的优点,既抛弃了花间词人所提倡追求的情景交融的含蓄美,也不似五代十国时期词人那样表现激烈冲突的情感体验。这种“以赋为词”的写作形式开拓的写词的新途径“屯田蹊径”。李之仪在跋吴思道小词中说到:唐五

14、代作词,至柳大抵以花间集中所载为宗,然多小阕。至柳耆卿始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逢当日,也正是对柳永以赋体写词的描述。至柳永的悲秋词的变化还有一个特点,即自我的介入。_曹千里 柳三变的“三变”论柳永词对词坛的贡献【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9(12)在柳永之前,不管是写儿女情长,还是感慨人生,都极少有作者自我的介入。一般都是“写他形诉我心”。如晚唐五代的如今家喻户晓的小令词大都绮艳蕴藉,辞藻华丽、含蓄而深隐。如唐代写词最多的温庭筠的梦江南(梳洗罢)、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满宫明月梨花白)等都是以女性的口吻来写的。而柳永一改前状,以男性的口吻写离愁,写自己的事件和情绪。如雨霖

15、铃(寒蝉凄切)这首词以男性的形象来写离别,不再有女性的柔情,而是“今宵酒醒何处”,设想别离之后的情景来写离别后的相思之苦,“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抒情更加直接明了。最后,柳永与前人有所不同之处还在于词的雅俗共赏。也因此柳永在词坛上褒贬不一。李清照谓其“虽协音律,而辞语尘下”,艺苑雌黄指责其语言“言多近俗”。词本是应乐而生,为古代宫廷宴会之曲词,后来创曲之坊在民间的流行开来,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为各种曲子在民间传播拓开了渠道,也为像柳永这样的失意之人施展才华提供了一个场所。此时的“词”来源不一,有来自民间,也有来自官立的音乐机构,也有词人自度。在晚唐时期其音乐性逐渐褪掉,时代原因再加上其

16、言情比诗来得更容易,那些皇亲国戚、儒雅文人就逐渐转为用“词”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由此“词”由俗转雅,出现了用典雅之词写通俗之情的“花间词”,而李煜完全打破俚俗的藩篱,“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用词艳丽而不淫俗。严安正 词发展史上的“复归”与升华【J】 唐都学刊1995(41)自此,词基本实现了文人雅化。直到柳永重拾民众心声,用直白的、浅显的、生动的日常俚语大量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和心理,如“恁地”、“还得似”、“伊”、“奈此个”、“便只合”、“拟把”等多个通俗易懂的俚语,亲近下层平民。后人张德瀛在词征中写道:“耆卿词多本色语,所谓有井水处,能歌柳词”。这是其俗之一,之二可算是在他的词中,有不

17、少写性生活或性意识,如在凤栖梧中“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菊花新中“脱罗裳、恣情无限。留取帐前灯,时时待、看伊娇面”,诸如此类的语言在那时的正统道德观念下,是文人士大夫所不能接受的。但柳永词也并非一味地“俗”。后人评价柳永“尤工于羁旅行役”,他的羁旅词如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融写景与抒情为一体,表达思归之急切,言浅而情深。为后人所称道,清代

18、王弈清在历代词话中写道,苏轼曾云:人皆言柳耆卿词俗,然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佳处,不过如此。可见鄙薄他的苏轼对他的有些词也不可否认的加以赞赏。再者柳永描写北宋杭州城繁华景貌的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山献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此词用波澜起伏而饱含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将杭州的富庶与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褪去了花间词的艳丽华美,略显豪放之风,全词可谓

19、“承平气象,形容曲尽”。二、 柳永悲秋词的意象分析在柳永存世的两百多首词中,悲秋词多达?首,并大致可以分为男女相思题材和羁旅途中伤高怀远题材。三、 柳永悲秋词的成因悲秋词的形成既有外在因素,也有内在的主观原因。外在的原因与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有关。宋朝因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大体上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这使得那些心系国家命运的文人借着秋天的“悲”劲儿来感慨自己“感士不遇”的人生遭遇,或者抒发内心对统治者的失望,或者表达对国家生死存亡的担忧马炳宋词主题之悲秋研究【J】哲学文史研究2015(146),但1005年的“澶渊之盟”为北宋带来了长达120年的外政和平,以至于在柳永的作品中,少有像屈原、杜

20、甫以及后来的陆游的忧国忧民的诗词,可能这也受到了晚唐,所以,柳永的词内容比起外在因素,跟他个人的经历关系更大。(一) 柳永所生活的时代背景1. 商品经济与享乐之风由于柳永在当时并不被上层文人所接受,在史书中,并没有专门为他立传,而有关他的事迹生平只能从宋人笔记或者宋元方志中寻求蛛丝马迹。所以至今柳永的生卒年都不能确定,只能稍稍推算,吴熊和教授在唐宋词通论中对柳永的生年进行推算,认为柳永的生年应该早于雍熙四年(987)。但大概是可以定在第二代皇帝宋太宗在位时期。这个时期的统治者实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得到大力发展,小商品经济在农商并重的情况下也发展迅猛,“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

21、所决定”,正是这样的经济影响了在此环境下生存的文人的审美情趣以及创作题材和内容。柳永作为此风气中生长起来的树苗,其内容也自然而然的倾向于市民阶层的审美,描写符合大众心理、观念的都市景象或市井生活。如脍炙人口的望海潮就是其代表之一。建国伊始,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避免汉唐晚期武将叛乱、藩镇割据的局面,听取了宰相赵普的计谋,上演了一场“杯酒释兵权”的戏码,不露声色的削夺了武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

22、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宋史石守信传)与此同时,宋太祖大量任用文臣,待遇极其优厚,位高而官闲,这对于文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恩遇,不仅衣食无忧,而且还能有时间有钱财进行诗词创作。这种抑武崇文政策,使许多开国大将卸下铠甲,放弃在战场上厮杀、为国开疆辟土的机会,安定皇帝一颗惶恐的心,最终致使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将遵循着皇帝倡导的享乐主义观,在家里蓄养家伎

23、,聚敛财富,终日沉迷于声色之中。总的来说,在北宋前期时期,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对声乐有一定的接触,在朝之臣的享乐之风就是下层的士人风向标,更不用说那些在人生路上失意的文人墨客。以文治国的国策决定了朝廷需要大量的有文学士,于是从宋太祖开始,举行开科取士,放宽了考试的限度,不管你是出生寒门,还是侧室庶出,都可以通过苦读参加考试,然后平步青云。所以在宋朝弹剑作歌的情况特别少,每个文人都抱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态度发愤苦读,希望能获得功名,步入仕途。柳永就是其中之一。在年少时就曾说:“学,则庶人之子为公卿;不学,则公卿之子为庶人”(劝学文),但命运独独没有眷顾

24、他,直到近50岁才考上进士,步入仕途,并且这条路也比想象中的多了几分颠沛流离。词,是伴随着声乐而产生的。从先秦的雅乐,到汉魏的清乐,再到隋唐的燕乐,声乐在时代的发展中,慢慢地从皇室贵族的宴会上传入市民阶层,在民间的“秦楼楚馆”中由伶人(歌伎)演唱。词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依附而生。由于声乐只是供人愉悦的一种手段,所以词在宋朝以前地位很低,可以说诗被认为是嫡出的,正统的,而词是庶出的,小道的。刘扬忠在唐宋词流派史中这样写道:“另一方面,作为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广大文人士大夫,在政事之余可做文章,文章之余可做诗,做事之余乃可寄情于绮席花丛偶作小词。刘扬忠唐宋词流派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164页”

25、不仅可以看出宋代为官文人之官闲,亦可窥出词在北宋士大夫文人心中的地位。享乐之风盛行,最初的词和文臣武将在烟花柳巷中相遇。前往京都考试的柳永就是嗅到了钱塘的美,触到了高阁上歌伎的声线而暂时停留在这南方的江南水巷之中。2. 新式儒学与天人合一宋朝为了改变晚唐五代儒道废弛、礼崩乐坏的局面,开始复兴儒学,这个时代的儒学被后人称之为“新儒学”。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柳诒徵曾在中国文化史评价宋代儒学复兴的原因: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皇纲一坠,藩镇朋兴,悍将骄兵,宦官盗贼,充塞于唐季、五代之史籍,人群棼乱极矣。物极则反,有宋诸帝,崇尚文治,而研究心性,笃于践履之诸儒,乃勃兴于是时。柳诒

26、徵撰,蔡尚思导读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第570页(新儒学是继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又一次飞跃性发展,但宋代儒学不同于汉代儒学,汉代儒学主要注重于先秦原始儒学章句的阐述与探讨,宋代的儒学更注重在结合当时时代背景的情况下,对先秦儒学的义理阐发,将传统儒家思想与释道思想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时代烙印。在宋代初期,宋太祖、宋太宗都崇奉老子,并且宋太宗曾这样说道:清静致治,黄老之深旨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这所受推崇的黄老学说隶属于道家思想,而这道家思想对柳永的思想有着不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道家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柳永词创作的影响。所谓“天人合一

27、”,即指人与天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主张尊爱一切自然生灵,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天人合一”在柳永朱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双月刊)2005:3词中,主要表现为内容多景与情的结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中含情,情中涉景,情景交融。人给景增添一点生气,景为人渲染一种氛围,二者相互作用,浑然一体,把抽象的情绪化为具体的物象,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生动形象地表露出来。如在鹤冲天:闲窗漏永。月冷霜华堕。悄悄下帘幕。残灯火。再三追往事。离魂乱、愁肠锁。无语沈吟坐。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个。 从前早是多成破。何况经岁月。相抛嚲。假使重相见。还得似、旧时麼。

28、悔恨无计那。迢迢良夜。自家只恁摧挫。此词中,上阕作者先用凄清孤寂的夜景来烘托出女主人公心中无法排遣的愁绪。首句交代时间地点,“闲”、“永”二字道出幽室的寂静凄冷和长夜漫漫,而这也带有主观因素,正是主人公的孤寂才会显得室的冷、夜的长,而后又用月光、凝霜两种实物更加明确的指出环境的冷清,“悄悄下帘幕,残灯火”为下文追忆往事作出延续。可以说,上阕中的冷月、清霜、残灯这些意象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冷、凄凉。可谓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二,可算作是道家中淡然入世对柳永的影响,但他的“淡然”不同于往人。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内心常常是儒道互补,要么处于庙堂之上忧国忧民,要么江湖之中淡泊闲适,可谓是“进则廊庙,退

29、则山林;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但柳永稍有些许不同,在仕途不通时,他没有从此退出凡尘,归隐山林,而是在烟花柳巷中寻求慰藉,尽情享乐。虽说柳永心中对于仕途有一定渴望,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柳永走这条路走的比常人更艰难,这种屡次的打击使柳永内心流露出一种“道人生,但不须烦恼。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的人生态度,在繁华的汴京城里,在那勾栏瓦肆之中,把“浮名”换作“浅吟低唱”。3. 雅俗之流变曹艳春 论词学发展史上的雅俗之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6:3前面说到词和乐而生,而这个乐的说法来源不一,我们暂且算是把敦煌曲子词算作是它的祖先,在唐代,诗主为文人墨客所偏爱,常用来写“雅致”之人事,而词

30、发于被认为是“鄙俗”的民间,兴起所致,随情而发的消遣娱乐之物,两者在各自的时空发展,几乎没多大所交集。但词较之诗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更易于抒情。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字数不限(相对与诗),而这使词在晚唐慢慢地流向上层,但涉域并不广。直到宋朝开科取士,下层的寒士也通过考试取得功名而入朝为官,正是这一政策使得词大量的在上层推广,词的声势慢慢地长过诗,成为当时文坛的一把手。但词从民间来,带有一些很“接地气”的东西,如一些市井民谣俚语,或者揭露广大市民的生活状态、志趣和情感的、通俗而浅直的言语,如:珠泪纷纷湿绮罗,少年公子负恩多。当初姊姊分明道,莫把真心过与他。子细思量着,淡薄知闻解好么?(抛球乐)而这

31、些都与上层文人士大夫所倡导的正统文化是截然不同的,宋代文人尚雅,肖芃 从传播形态看柳永词作的通俗性与娱乐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3 邓安丽 从柳永词之争观“雅”与“俗”【J】唐都学刊2000:4其文艺观仍以“文以载道”等传统儒学思想为标志,其文化艺术是为政治保驾护航的,所以在权的士大夫阶层开始对词进行诗化,缩减其篇幅长度,剔除其中所谓“鄙俗”的部分,以达到雅化。改变一种根深蒂固的事物是需要时间的,在经过花间派、南唐词人北宋初期晏欧二人的不懈努力,眼看着词慢慢地走上“正轨”之时,柳永的出现打破了这“发乎情止乎礼”的局面,还原了词最初的形态。算得上是柳永词的形成原因吗?(二)

32、 柳永的个人因素柳永出生于官宦家庭,世代奉儒,其家族人才辈出。其祖父柳崇因儒学闻名于世,但其心不在朝政,甘于隐逸,终身布衣,其父亲柳宜仕任监察御史多职,膝下柳永排行老七,与其俩兄长都工于文艺,人称“柳氏三绝”。此外,柳永的叔叔、兄长、儿子都是官场中人,“儒宦世家”也大抵如此。这样的家世又怎与“悲秋”这如此凉愁之词有着不解之缘呢?4. 人生理想与现实差距可能正是这样的“仕宦世家”的家族氛围所影响,柳永自小就立下了“学而优则仕”的用世之志,其才学自然也是不用说,在其有着深厚儒学传统的家庭中,柳永自幼聪慧,善思考,从民歌眉峰碧中悟得作词之法,在青少年时代就写出了题中峰寺和巫山一段云组词。乡试之后,他

33、前往京都应试,志在必得却几次名落孙山,一时愤懑之下,柳永写下了盛名一时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满腹恼骚化作了这句句调侃之语,逞得了一时的口舌之快,但这离经背道的叛逆怎能为士大夫所容忍,“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严有翼艺苑雌黄)。于是柳永带上“奉圣旨填词柳三变”的名讳游荡于娼馆酒楼间,这时的生活和人事物成为后来羁旅中怀想的对象。本说来,当时的政治制度是有利于

34、文人入仕的,不仅扩大了取人规模,并放宽了报考限制,很多寒庶士子都可通过考试平步青云,况且柳永本人也极有才华,在这样的情况下,却屡屡走不上道,想来这种打击和差距为后来柳永的悲秋词提供了主观材料。作为一名官宦世家的子弟,烟花柳巷还是抵不过入朝为官对柳永的诱惑。其实这也是柳永本人的一个矛盾所在,有着希世求进之心,但也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种不慕权贵的纠结心理。在这段恣情放纵的生活里,柳永不能完全放下“仕宦”之心,企图得到他人的引荐,就离开了京都开始了一段漫游生活,并不时用词干谒权贵(如望朱艳君 柳永羁旅词的创作成因及悲秋情结 【J】青年文学家 文学评论2013:14谢穑 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

35、情结【J】船山学刊2004:3 海潮即柳永为见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而作),在柳永47岁之时,终于及第,但却长期屈居下僚,受朝廷的差遣,周转于各地,自此又开始了一段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在这两段风梗浪萍的生活期间,柳永创作了不少的羁旅行役词,为后人所赞颂,同时也许就是这两段生活经历,让柳永从半睡半醒的状态中完全醒悟过来,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不断坚持的追求换来了什么?只有颠簸流离、贫困潦倒的游荡和入骨渐深的相思,那是年少轻狂,但却也自在快活。终于,在“谙尽宦游滋”后,怀着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对往事的追思客死他乡。 5. 士易悲秋女易怀春的传统自战国宋玉以来,“悲秋”二字就深得文人骚客之心,尤其是落魄书生

36、,柳永更是毫不遮掩的表达对宋玉的追思和仰慕。在其词中,与其他文人意象相比,出现最多的就是悲秋鼻祖宋玉。“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雪梅香景萧索)“当时宋玉悲感,向此临水与登山”(戚氏晚秋天)“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更休道、宋玉多悲。石人也须下泪”(爪茉莉秋夜)“见说兰台宋玉 , 多才多艺善词赋”( 击梧桐香靥深深)柳永的作品在前期有宋玉这一意象,大抵是觉得俩人才情相差不远,且宋玉还是一美男子,为了挽留住自己心爱之人,得找一个集才华与相貌于一体的人物,宋玉可能深得他意。在后来的作品中,出现“宋玉”的次数越来越多,这个宋玉与柳永的生活经历相似有着极大的关系。宋玉为战国

37、时期楚国的一介贫民,善于辞赋,后为景差推荐,任文学侍臣,李文 论柳永词悲秋意象之内蕴【J】邵阳学院学报2009:1后来也任过一些小官,但都不能使其施展鸿鹄大志,仕途坎坷,政治失意,后遭人诋毁,终抑郁而亡。柳永在经历一系列的打击之后,对宋玉有着“于我心有戚戚焉”的强烈认同感,仿佛久遭困挫的王丽煌 论柳永的_宋玉情结【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在精神上视其为久遭困挫后的知己。同样是老大无成,同样是宦游漂泊,同样是下层失意之人,于是柳永在羁旅行役中,以宋玉为伴,以秋为寄托,抒发着内心的惆怅和苦闷。四、 柳永悲秋词的影响及评价在柳永之前,悲秋用于诗中,主要 “悲”自然之秋,“悲”家国之秋;词出现

38、初期,多以以女性口吻写“怀春”之词,或者直接写贵族女子的仪容姿态,被视为“艳科”;后到柳永时,他巧妙的将贫士不遇之叹与羁旅行役之苦引入词中,与男女相思之情合二为一,使词打破“艳科”的牢笼,走向成熟。而柳永悲秋词不仅将其题材扩充,也改造了词的境界,把自我融入此中,改变“男子而作佳音”的状况,这是其二。其三柳永将辞赋和曲子词的优势很好地结合创作了慢词,弥补小令的不足,并奠定了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基本格式。杜小兵 柳永悲秋词初探 【J】科学教育2011:5后来苏轼对柳永的羁旅悲秋词大加赞赏,并在其基础上加入壮丽豪放色彩与淑世意识,对悲秋词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词从民间走上厅堂,从酒肆娼馆到文案书桌,柳永

39、都有着不可泯灭的功劳,而词史上的悲秋柳永算得上是首开先河,虽其被批“言浅近俗”,当其后继者也数不胜数,碧鸡漫志中记载:“沈公述、李景元、孔方平、处度叔侄、晁次膺、万俟雅言,皆有佳句,就中雅言又绝出。然六人者,源流从柳氏来,病於无韵。”;而后也有流传:学诗当学杜,学词当学柳,可见柳永对于后代文人的影响之大;在敦煌曲子和金元曲子承接之间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结语每件事物都要经历一段萌芽发展成熟之路,期间每一个蜕变都至关重要,而这使其转变之人更是得细细考量、反复琢磨,悲秋从战国到魏晋南北朝,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词从曲子词(或文人诗)到小令,从小令到戏曲,虽然各自发展的时间段不同,但都在北宋柳永这有了

40、交汇,不仅是悲秋这一概念得到升华,也使词这一文学符号得到发展。参考文献1 宋柳永.柳永词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3 孙虹.北宋词风嬗变与文学思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4 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5 周勋初.宋人轶事汇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6 木斋.唐宋词流变M.北京:京华出版社,19977 唐永泽.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2)8 王世福、王晓玲.生命的感悟 执着的追求-浅谈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悲秋现象J.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8

41、,(1)9 赵建军.悲秋传统中的柳永词J.阴山学刊,2006,(5)10 陈华兴.乐章集首见词调(体)初探J.首都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4,11 曹千里.柳三变的“三变”论柳永词对词坛的贡献J.探索与争鸣理论月刊,2009,(12)12 严安正.词发展史上的“复归”与升华J.唐都学刊,1995,(41)13 马炳.宋词主题之悲秋研究J.哲学文史研究,2015,(146)14 杜小兵.柳永悲秋词初探J.科学教育2011,(5)15 李文.论柳永词悲秋意象之内蕴J.邵阳学院学报2009,(1)16 朱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攀登(双月刊),2005,(3)17 曹艳春.论词学发展史上的雅俗之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6:,3)18 肖芃.从传播形态看柳永词作的通俗性与娱乐性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3)19 邓安丽.从柳永词之争观“雅”与“俗”J.唐都学刊,2000,(4)20 朱艳君.柳永羁旅词的创作成因及悲秋情结J.青年文学家文学评论,2013,(14)21 谢穑.试论柳永羁旅词的悲秋情结J.船山学刊,2004,(3)22王丽煌.论柳永的“宋玉情结”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5,(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