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教育学复习笔记 .pdf

上传人:C****o 文档编号:38685207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19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教育学复习笔记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2年教育学复习笔记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教育学复习笔记 .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教育学复习笔记 .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一节教育的发展考点 1 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的教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广义的教育包括: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 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 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社会属性: 永恒性 、历史性 、长期性、相对独力性 、继承性、生产性、民族性、阶级性

2、。考点 2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的构成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包括教育者 、受教育者 和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考点 3 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朱熹) 、心理起源说(孟禄) 、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斯宾塞、 沛西 能) 、劳动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考点 4 教育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的教育,其主要标志是教育的极端的原始性和极限性。2、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据史载,中国早在 4000多年前的夏代, 就有了学校教育的雏形。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

3、校、商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西周以后,有了“ 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三是射:射技教育; 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汉武帝以后,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时实行科举制度,唐朝由中央直接设

4、立的学校是“六学二馆”。“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弘文馆、崇文馆。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 “四书” 、 “五经”不仅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教材,同时也是科举考试的主要依据。明代以后, 八股文 被规定为科举考试的固定格式。古代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种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婆罗门,其次是刹帝利 ,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等级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 首陀罗 ,被剥

5、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 婆罗门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 教育活动主要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古代埃及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 。古代希腊、罗马 雅典教育 和斯巴达教育 是欧洲奴隶社会的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中世纪的西欧 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 。3、近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6、教育的 终身化 ;教育的 全民化 ;教育的 民主化 ;教育的 多元化 ;教育技术的 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考点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考点 2 教育学的发展概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从讨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 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 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强调忠孝和仁爱。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 ,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先秦时期的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7、。墨翟以“兼爱”和“ 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使用技术的传习。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 、 “闻知”和“ 说知”三种途径。战国后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文献学记 (收入礼记) ,从正反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经验和理论,尤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为突出。汉代的董仲舒主张实习“德教” ;宋代的朱熹的“明人伦”教育宗旨;明代的王阳明的“良知”本体说;清代的王夫之的“行知合一”说。(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1)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其问答法分为三步: 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步骤,因为除非一个精选学习资料 -

8、-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 ,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助产术,也称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已进行思索,自已得出结论。2)拍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器代表作理想国 中,他把人分成三种集团或等级,分别为哲学家、军人和劳动者。3)亚里斯多德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其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 政治学 中反映。他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但他所指的“每一个公民”不包括奴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

9、”的观点。4)昆体良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他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 ( 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的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启蒙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对自然性思想作了新解释,并使之哲学化。这首先要提到法国的卢梭,代表作为爱弥尔 。康德认为“人是惟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

10、, 成为本来的自我。 他是将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是第一个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法则全面和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同时,这本书也被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他在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 的概念。他提出了教学四阶段论,即明了,联合(联想) 、系统、方

11、法。他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他被看做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他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他提出“从做中学” ,据此提出五步探究教学法。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考点 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

12、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考点 2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2.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5.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考点 3 教育与科学技术(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爱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3、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考点 4 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 文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的促进作用 1.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3.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第二节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考点 1 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

14、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考点 2 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4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现代西方的内发论者进一步从人的机体需要和物质因素来说明内发论。如:a)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基本的动因。b)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

15、切行为的本质力量。c)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d)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e)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里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P.S. 内发论的关注重点是人的“生长” ,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是怎样的。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P.S. 外铄论的关注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么样才能有效学习。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

16、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考点 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性,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2、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程性的意义。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衡性。维果斯基提出的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与现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

17、发展关键期”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1)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份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2)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体差异在不同层次上存在。考点 4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1、遗传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 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 (物质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和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

18、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能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P.S. “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是英国学者高登。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5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环境是指人生活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决定论的代表”是华生。(不可缺少)3.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主导作用)教育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教育(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

19、 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决定作用)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第一节教育目的考点 1 教育目的的概述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的规格标准。(1)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2)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考点 2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作用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考点 3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的教学目标。考点 4 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20、背景;人自身的发展需要;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P.S. 马克思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考点 5 有关教育目的的确立的依据个人本位论 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力坦、赫钦斯、泰勒、马洛斯、萨特等。社会本位论 的代表人物有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巴特莱等。教育无目的论 主要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观点。考点 6 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999 年 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

21、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考点 7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 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一、素质教育的内涵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6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1. 素质

22、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 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 创造美的能力, 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

23、育。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P.S. 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二、素质教育的意义(为什么要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素质教育是克服应试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素质教育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三、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第二节 教育制度考点 1 教育制度概述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

24、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年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分支型学制。考点 2 建立学制的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人口发展状况;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考点 3 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1902 年的“壬寅学制”( 钦定学堂章程)以日本学制为蓝图,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该学制未能实行。1903 年的“癸卯学制”(

25、 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承袭了日本学制,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该学制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1912 年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子癸丑学制”是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7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学制的决定规定了中小学实行“五三三学制”。考点 4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

26、教育的过程。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堂”,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第四章学生与教师第一节教 师考点 1 教师的概念广义上的教师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狭义上的教师经过专门培训,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考点 2 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1993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工作的专业人员” 。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考点 3 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具体表现在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

27、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考点 4 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创造性。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师需要“教育机智”。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考点 5 教师的职业素质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2.教师的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必备的教育学科知识。3.教师的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

28、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8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4.职业心里健康: 高尚的师德; 愉悦的情感; 良好的师生关系; 健康的人格。P.S. 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考点 6 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P.S. 跨校合作、专家指导、政府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第二节学 生考点 1 学生的特点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从学

29、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考点 2 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三节 师生关系考点 1 师生关系的概念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考点 2 “教师中心论”与“儿童中心论”赫尔巴特、凯勒夫是“教师中心论”的代表。卢梭、杜威是“儿童中心论”的代表。考点 3 师生关系的内容教学上的 授受关系 ;人格上的 平等关系 ;道德上

30、的 相互促进关系 。考点 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1.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2.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心理相容。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4.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外活动、通过校外活动。第五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理论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考点 1 课程的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

31、各级各类学校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考点 2 制约课程的因素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9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程是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理论。P.S.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制约教育内容的根本因素。考点 3 课程类型根据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为学科课程 与经验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分科课程 与综合课程 。根据课

32、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 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 开发和管理主体, 可分为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与学校(校本)课程。根据课程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 、拓展型课程 、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 与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 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 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其主要特征是针对性,这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 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等。 “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在1968 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的。考点 4 课程理论流派1.活动课程论活动课程又叫

33、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2.要素课程论3.结构课程论结构课程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课程改革的提倡者布鲁纳。结构课程论以学科结构为课程中心, 认为人的学习是认知结构不断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因此,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对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最有价值。第二节课程目标考点 1 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 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考点 2 确定课程目

34、标的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体系。P.S. 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考点 3 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教材。第三节课程内容在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0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教材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教科书。教科书编写应遵

35、循的基本原则和要求: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要求的统一;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结合;教科书的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注意与其他学科的纵向和横向的联系。第四节课程设计与实施考点 1 课程设计1.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设计的意义2.课程设计的主要模式(1)目标模式。“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确定课程目标; 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评价课程。泰勒也因其课程评价理论被誉为“课程评价之父”。(2)斯滕豪斯的过程模式考点 2 课程实施课程实施即将已经编写的

36、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五节 课程评价考点 1 课程评价的概念课程评价是以一定的方法、途径对课程的目标、实施和结果等有关问题的价值和特点作出判断的过程。考点 2 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把焦点集中在所以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材料;报告结果。考点 3 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1. 目标评价模式目标评价模式是美国过程评价专家泰勒针对20 世纪初形成并流行的常模参照测验的不足而提出的,这种模式以目标为中心展开。该原理可概括为七个步骤或阶段: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根据行为和内容来解说每一个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确定评定

37、时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目的游离评价模式是由美国学者斯克里文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3、CIPP 评价模式CIPP 评价模式由美国评论家斯塔弗尔比姆倡导。该模式包括四个步骤:(1)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计划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1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2)输入评价主要是为了帮助决策

38、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计划进行评价。(3)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来确定或预测课程计划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计划的有效信息。(4)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计划的成绩。第六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考点 1 教学的概念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 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考点 2 教学的特点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考点 3 教学的意义及地位1.教学的意义: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

39、的一种主要手段;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份,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2.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发展”的原则。考点 4 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第二节教学过程考点 1 教学过程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 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考点 2

40、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不同于人类总认识的显著特点表现在: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2)教学过程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考点 3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2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考点 4 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P.S. 领会知识是教

41、学的中心环节。领会知识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考点 5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教师在备课时, 一般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还需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2.上课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课的具体要求:目标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讲究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4.课外辅导5 学业成绩检查与评定试题类型大体有供答型和选答型两大类。供答型试题又分为简答式试题和陈述式试题。简答式试题最简便的形式是填充题。选

42、答型试题可以分为是非题、多项选择题与组配式试题。第三节 教学原则考点 1 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它的制定必须以教学规律为依据。考点 2 我国目前中小学主要的教学原则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发展认识能力。直观教育手段种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

43、独立思考、积极思索,生动活泼地学习,直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4.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是地进行有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3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差别的教学,

44、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教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8.量力性原则第四节 教学方法考点 1 教学方法概述教学方法是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考点 2 常用的教学方法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讲

45、授法可分讲读、讲述、讲解和讲演四种。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教具和示范性的实验来说明、 印证某一事物的现象,使学生掌握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实践活动法 。实验法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使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 引起某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培养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 。考点 3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

46、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时间、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第五节 教学组织形式考点 1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考点 2 现代教学的基本组成形式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是班级授课制,它是把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阐述,为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京师同文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在于: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

47、集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班级授课制的缺点在于: 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 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考点 3 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个别教学与现场教学精选学习资料 - - - - - - - - - 名师归纳总结 - - - - - - -第 14 页,共 20 页学习必备欢迎下载现场教学的要求是:目的明确;准备充分;现场指导;及时总结。考点 4 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 在一节课里对不

48、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它适用于学生少、教师少、校舍和教学设备较差的农村以及偏远地区。考点 5 其他教学组织形式1.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指在按年龄编班或取消按年龄编班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分组进行编班的教学组织形式。目前,英、美、法、德国家实行的分组教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部分组, 即取消按年龄编班, 改按学生的能力或某些测验成绩编班;另一类是内部分组, 即在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 再根据学生的成绩将他们分为若干不同的小组。分组教学的要求有:充分了解学生;制订个体教学计划;保证教学井然有序;深入钻研教材教法。2.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贝尔兰喀斯特制的教学组织形

49、式仍以班级为基础,但教师不直接面向班级全体学生,教师先把教学内容交给较大的学生,而后由他们中间的佼佼者导生去教年幼的或成绩差的其他学生。3.道尔顿制(柏克赫斯特创建)道尔顿制就是教师不再讲授,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后,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4.设计教学法(杜威首创)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已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已设计、自已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5.特普朗制(劳伊德特朗提出)第六节 教学评价考点 1 教学评价的概念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

50、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考点 2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考点 3 教学评价的类型1.根据评价的功能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作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的过程中,为调节和完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目标得以实现而进行的确定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础,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作出评价。2.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 相对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