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文学精读.pdf

上传人:奉*** 文档编号:3863207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0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殇文学精读.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殇文学精读.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殇文学精读.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殇文学精读.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国殇国殇 在中国漫长的五千年历史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志士,屈原就是 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位代表;在群星闪烁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有着无数歌颂爱 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国殇就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一篇。 一一、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写作背景及题解及题解 1 1、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悲剧 永恒的一生 屈原(约前 340-约前 278) :战国末期楚国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杰出 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国贵族。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 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屈原的作品有 离骚 、 天问 、 九 歌 (11 篇) 、 九章 (9 篇) 、 招魂

2、,凡 23 篇。后人将屈原的离骚与诗 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 浪漫主义的源头。除此,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 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 屈原因出身贵族,博闻强记博闻强记,娴于辞令,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 三闾大夫。政治主张政治主张:对内对内举贤授能 修明法度,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对 外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性格:性格:感情激烈、刚直不阿、自信、对保守的旧势力绝 不不妥协,对自己的祖

3、国有深挚的感情。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 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 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两次流放两次流放:楚怀王时流放汉水流域,楚襄王时流放江 南地区。据载,屈原于公元前 278 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1953 年,屈 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 隆重纪念。 (1953 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四位世界文化名人除了中国的屈原外, 还有波兰的天文学家、日心说创始人哥白尼;法国作家佛朗索瓦拉伯雷;古 巴作家和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何塞马蒂。 ) 在中国思想史上,屈原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

4、把 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思想家。屈原对儒家修齐治平理想 的悲情践履及充满悲剧意味的生命历程,凸现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内在困境 和冲突。屈原选择自杀的自我成全方式,迫使我们对儒家的人生哲学进行不断 的追问与反思,他向我们昭示了一系列关涉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 毁于邪恶的悲剧。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他的 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成功了。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 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

5、“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近代学者梁 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 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闻一 多评价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 中国文学 史评价屈原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中国大百科全 书文学评价屈原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2、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七雄并立,三强鼎立。秦、楚、齐三国都有实力通过兼并战争,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屈原高瞻远瞩,主张联齐抗秦,最后由楚国 统一中

6、国。但楚怀王,顷襄王统治时期,政治腐败,没有统一中国的勇气和远 见,在抗秦与亲秦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楚日益衰弱,秦国日益强大。秦楚交战, 楚必败,每次战争,楚国将士死伤无数。 国殇正是悼念阵亡将士的祭歌。 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 3 3、题解:题解: 国殇是九歌11 篇作品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 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屈原高度赞颂将士为鬼 雄,在篇中已将他们视为鬼雄、神灵。 殇:未成年而死者(成年:男 20 岁,女 15 岁) ; 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为国家牺牲的将士(文中意) 九歌总共写到了九

7、位神:天帝东皇太一、云神云中君、湘水男神湘君、湘 水女神湘夫人、主掌人类寿夭和生死之天神大司命、掌管人类子嗣后代之天神 少司命、黄河之神河伯、太阳神东君、以及山鬼(因山神非正神,故称鬼) 。 二二、整体把握整体把握 1 1、译文:译文: 手拿吴戈啊身穿犀皮甲, 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 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埋 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 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 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 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

8、能侵犯。身 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 2 2、分析、分析 (1 1)、)、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全诗可以分几层?(赞叙结合的手法) 叙述:110 句 赞颂:1118 句 (2 2)、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叙述了什么内容?赞颂的又是什么? 叙述:激战的过程。 赞颂: 对阵亡将士表示深切的哀悼, 同时赞颂他们的英勇刚强、 爱国主义精神。 (3 3)、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作者是分几个层次来描写这场激烈的战斗的? 战前、战中、战后 A A、分析“战前”部分分析“战前”部分 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作者在这里借用“吴戈”、“犀甲”二词,

9、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犀甲”二词,是不是要说明楚军装备的精良? 提示:是为了描绘出楚国将士的雄姿,为下文牺牲之壮烈打基础。 B B、分析“战中”部分分析“战中”部分 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找出描写楚军将士行为的词或句子。(士争先) 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楚军将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士争先”的? 提示:敌我悬殊、 “箭雨” 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楚军将士又是在一种怎样的情况下“援玉稃兮击鸣鼓”的? 提示:战阵被冲乱,行列被冲垮,驾车的战马或死或伤。 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作用:烘托、渲染了楚国将士

10、的英勇无畏。 C C、分析“战后”部分、分析“战后”部分 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作者对牺牲将士的赞扬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的? 将士出发前的雄心壮志“出不入” 、 “往不反” 间接抒情 写出了楚国将士受命忘身,义无返顾的英雄形象。 将士牺牲后的姿势首身分离、剑弓依然在手 直抒胸臆 将士死后仍保持着战斗的雄姿,加深文章的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作者是怎样颂扬楚国将士的? 颂扬他们生前的勇武刚强,凛不可犯;更颂扬他们死后威灵显赫,永为鬼雄。 (4 4)、)、“身既死兮神以灵“身既死兮神以灵, ,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用我们现在在纪子魂魄兮为鬼雄。”这两句诗可以

11、用我们现在在纪 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念英雄人物时常说的什么话来概括? ? (“你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你的精神永垂不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3 3、小结:小结: 国殇从题目看是一首悼亡诗,但这首诗没有给人一种悲哀的感觉,而 是充满斗志,给人激励。楚文化,是湖湘文化的早期母体,湖湘文化源自楚文 化。湖湘文化所包含的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关心现实、经世致用 的务实学风、传道求仁、历行践履的道德原则、图变求新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 神,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开明风格,重教兴学、磨血育人的民风传统等内涵, 在屈原的政治活动及文人创作中得到明显体现。 爱国是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也

12、是湖湘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屈原的忠君爱 国到贾谊的忧国忧民、岳麓书院学子的抗金、从维新派谭嗣同的捐躯殉国到革 命派黄兴、宋教仁、蔡锷、陈天华等为中华之光复前仆后继,都是热爱祖国的 典范。爱国主义是湖湘文化主旋律。从屈原的时代到现在已经过去几千年了, 几千年来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屈原诗中的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一直光照现 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附:附: 左徒左徒: 左徒所担负的具体任务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参议国家大事, 发号施令; 二是接待宾客,应付外交事宜;三是草拟宪令,具体掌握国家的政策方针。左 徒的职掌也不会离开这三个方面。 三闾大夫: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宗庙祭祀,兼管王族屈、景、昭 三大姓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4 4、屈原的经典诗句屈原的经典诗句 (屈原离骚)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 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有缘学习更多+ 谓y g d 3 0 7 6 考证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