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 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596612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7.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 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 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 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 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docx(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语文学习专题提升课堂:理解反语手法表征下的真实情语反语是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一般是用与原意相违背的话来突出原意。常 见的有正话反说和反话正说。使用了反语手法的诗歌往往意蕴丰富,对于阅读经验并 不丰富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下面请看一道古代诗歌阅读题。【2020年3月某市高三模拟试卷】鹏鸽天怀王道甫陈亮落魄行歌记昔游,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才怕暑,又伤秋。天涯梦断有书不?大都眼孔新来浅,羡尔微官作计周。注王道甫是陈亮青少年时代的好友,两人志同道合。登第后,王道甫长期屈 居微职,性情志趣也异于从前。11.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道题目很

2、多学生答成:对朋友身为微官的羡慕,希望也能像朋友那样作计周详。也有学生能根据注释答出:对王道甫长期屈居微职的不满,认为朋友作为微官也能“作 计周”,拥有这样的才能应该得到重用。而对这两句词的真正理解应该是:对王道甫怀 才不遇、长期官微位薄的同情和不平;对友人背弃理想、只顾为自身的温饱处心积虑 的失望和惋惜;对大丈夫应尽瘁国事、不为自身温饱而焦虑的肯定。为什么学生的答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原因就在于这首词中运用了反语的修辞 手法,而局部学生没能发现。那么如何才能快速识别诗歌中的反语并准确理解诗人要 表达的真实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知史:特殊历史背景下的隐语歌以咏志,诗歌是用来表

3、达诗人心志的,而诗人的心志又必然与其生活的时代背 景有关,在泱泱历史长河中,有一些特殊时期,文人只能用反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心 志。1 .历史上有一些特殊的时期,如魏晋时期、清代“文字狱”时期,文人的言论受到 限制,于是他们在行文时多用隐语和反语。如陶渊明饮酒(二十):“但恨多谬误, 君当恕醉人。”诗人说自己是“醉人”,自己的话“多谬误”,这就是一种反语,抒写了对 现实的不满。“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凤鸟虽不至,礼 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 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 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从伏羲、神农到汉代

4、儒生,圣人之道艰难流传,而现在人们却汲汲于名利,再无人问津道义。诗人列举了 如此多的历史,显然不是为了说自己的观点“多谬误”,而是挖苦当时社会追名逐利的 风气。2 .文人深陷党争之中,如唐代牛李党争、明末党争,当时的文人或被排挤,或遭 打压,心中郁闷,又不能再因言辞为自己招祸,便只能用反语表达。如诗人李商隐, 早年师从牛党中坚人物令狐楚,后又娶李党王茂元之女为妻,在牛李两党之间摇摆。 其诗青陵台中“莫讶韩凭为峡蝶,等闲飞上别枝花一句就是用反语为自己正名。 诗人先言“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中赞美“万古贞魂”,至于“等闲飞上别枝 花”只是形势所迫,情非所愿。3 .山河破碎而朝廷偏安,爱国

5、之人心急如焚却不得重用,激愤之下故作反语。如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辛弃疾渴望收复失地,报效国家,但一直不得重用,于是他便用 反语表达怨愤之情,其词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人言头上发,总向愁 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两句语带诙谐,心实沉痛。辛弃疾还常用自己的归隐 生活来作反语,其词水调歌头白日射金阙中“笑吾庐,门掩草,径封苔”一句,一 个“笑”字暗示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他心甘情愿的选择。二、知人:诗歌情感与诗人的志趣不符古代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大多都以“入仕”为目标,希望能报效朝廷,实现 自身价值。但因为种种因素(如皇帝个人的爱好、朝廷的党争、文人的个性、政治的 需要等),不得志已

6、成文人的一种常态。这其中有很多文人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贬, 这就使他们心怀不甘,甚至是怨恨。但在用诗歌表达心情时,又不便于直说,于是便 用反语表述,既委婉诉说心志,又不会授人以柄。1 .明明渴望建功立业,却说自己安于渔樵。这类诗人很多,如王维、柳宗元、辛 弃疾等。柳宗元在溪居中写道:“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被贬到“南夷”还是“幸” 吗?溪居的生活真是柳宗元喜欢的吗?同样,对于深谙官场现实的王维来说,“思向东 溪守故篱”也只是想找一方精神的归宿。2 .明明是对朝廷不重用自己而感到不满,却说原因在自己。这类诗歌常常看起来 并无只言片语指向朝廷,但却是平静中暗含激愤。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的“不才明

7、主弃,多病故人疏”和王维早秋山中作中的“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都认为当世的君主是“明主”,当世是“明时”,怪就怪自己“不才”“无才”,这显然不是 他们的真实想法。张籍“老去多悲事”已是心怀怨恨,“都无作官意”表达的更是自己年 华逝去却壮志难酬的愤慨。杜甫一生心怀天下,渴望效力朝廷,“官应老病休”自然是 其激愤之语。3 .明明文名很高,却在否认自己。正如杜甫在旅夜书怀中说:“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写此诗时,杜甫已是名闻天下,但唐太宗却没有起用他,他感到“致君 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与之类似,柳宗元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中写道:“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8、”外表讽劝刘禹锡不要用文章博取一时 的名声,言下之意那么为:倘假设我们能违心地歌功颂德、趋炎附势,少写几句讥讽的诗 文,也不至于再度遭贬南荒吧。作者的这些自我否认,其实都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朝 廷的失望。三、知境:诗句与诗歌语境不合这类诗歌多为讽谏之作,外表上看是一个意思,仔细琢磨又是另一番意思。不过 草蛇灰线,总会有迹可循。只要认真阅读诗歌,就能找到理解诗歌的钥匙。1 .诗句与整体意境不合。以岑参的寄左省杜拾遗为例,这首诗的结尾有一句“圣 朝无阙事”,有人由此认为此诗乃歌颂当朝之作。从字面看确实如此,但这首诗是岑参 写给杜拾遗(即杜甫)的,诗中没有干谒之意,没必要在诗中歌颂当朝。再看诗歌的 前

9、六句,会发现这六句是写二人同为谏官,却无所补益,悲叹自己年华逝去,羡慕别 人飞黄腾达。在如此语境中又怎么会去吹捧朝廷呢?如果和下句“自觉谏书稀”联系起 来理解就会发现,这是对统治者的挖苦,因为这只是统治者的“自觉而作为“拾遗”“补 阙”的杜甫和岑参,他们并非没有谏议,只不过是不被朝廷采纳。杜甫后来也作了一首 奉答岑参补阙见赠,其中有这样一句:“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佳句”指的 是岑参诗中的哪一句就很值得玩味了。2016年全国卷III考查的曹翰内宴奉诏作亦 是如此,“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尝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 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

10、战袍。”前三联写自己 的文韬武略、英名雄姿、丰功伟绩,而结句“羞见盘花旧战袍”的羞愧之意并非真实, 只是在讽谏当朝统治者重文轻武而已。2 .诗歌前后语言有矛盾之处。2014年北京卷考查的奉陪郑驸马韦曲一诗中“韦 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用的也是反语,因为后一句“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明显写 的是这样美好的春色令诗人也不禁流连其中,手持绿樽,享受春光。用反语先抑后扬, 诗歌在曲折之中尽显趣味。李商隐的北齐二首“更请君王猎一围也非诚心之语, 第一首诗中,国便亡”,始堪伤,周师入晋阳,极力写君主宠幸美女而致亡国,第二首诗 中又写“晋阳已陷”,可见形势严峻,十万火急,如此时局之下,哪有心情“更请君王猎

11、 一围运用反语,使得批判意味更为浓烈。再回过头来看陈亮的这首鹏鹃天怀王道甫,“羡尔微官作计周”其实是诗人用 反语对老友背弃理想、只求个人利益的挖苦。认真研读诗歌上阕:“落魄行歌记昔游, 头颅如许尚何求?心肝吐尽无余事,口腹安然岂远谋!诗中塑造的是一个胸怀壮志、 甘洒热血的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又怎会“微官作计周”呢?陈亮和老友从理想谈到生活, 其间有三句话需要连在一起看,那就是“头颅如许尚何求”“口腹安然岂远谋”“羡尔微官 作计周这三句话的意思分别是:“头发都白了,自己还追求什么呢? ”“衣食充足, 何必要费心谋划呢? ”“羡慕你官职卑微,却能为自己计划周详。”同样是谈生活追求, 三句话表达的意思

12、却截然不同,为生活蝇营狗苟显然不是“落魄行歌”“心肝吐尽”之人 的追求。所以诗人不可能羡慕老友的这种“作计周再把“羡尔微官作计周和前一句 联系起来,作者的真实意图就容易理解了。“大都眼孔新来浅”是在说目光短浅,这表 面是在批评自己,其实是在批评老友,两句话联系起来就是,现在的你目光短浅,只 能想到为自己的生活周详计划。根据上述分析,我们知道反语的运用其实也是有迹可寻的,因此要避开雷区,备 考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历史思维。文学与历史密不可分,鉴赏诗歌时不能单纯就诗歌字词进行分析,而要把诗歌放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历史上的政治清明时期,特别是盛世, 文人都渴望建功立业;反之,政治黑暗时

13、期或社会动乱之际,特别是一些王朝没落的 时期,文人多逃避现实,心情低落,意志消沉。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 历史背景,了解诗歌的创作时代,从而把握这一时期文人的总体特征。教师在复习时 可以先结合教材,就政治清明时期和政治黑暗时期各举二三例,供学生比拟(例如将 盛唐的边塞诗和晚唐的边塞诗进行比拟)。二是要有参照意识。“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歌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表达个人 情感。给每一种情感树立一个参照系,就可以准确判断其是否使用反语。我们知道, 阅读文学作品时存在着两个主体,一个是作者主体,一个是读者主体,这两个主体的 情感未必完全一致。当这两种情感截然相反时,就可以判断作品中很有可能使

14、用了反 语。前面说到会存在“诗歌情感与诗人志趣不符”的现象,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根据自己 的阅读储藏或生活经验来判断,这就是参照系。根据阅读储藏可以了解辛弃疾深怀报 国之心,就可以判断他说渴望归隐是反语;根据生活经验可以判断有才有志却不被重 用的人自然会心生不满,诗歌中却还写“笑”,这肯定也是反语。建立参照系的做法不 仅在诗歌阅读中有效,在其他文学作品阅读中也能起到作用。三是要有整体观念。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从总体上进行把握,不能只看只言片语, 更不能一叶障目。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不能只讲题目的答法,要引导学生全面理 解诗歌内容,使学生能运用比拟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诗歌,如果发现有看似矛盾 或不合常理的地方,那就可能使用了反语。全国卷诗歌阅读第一道题是选择题,选项 会展示诗歌的主要内容,学生可以充分利用选项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脉络。 任何一首诗歌,诗人的情感都不会突然喷薄而出,必然有一个开展的过程,我们要研 究这个过程。这一点在格律诗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格律诗讲究“起一承一转一合“,有 些诗歌的“转一合”在一联中,表现为“起一承一承一转合”,这类诗歌的尾联在表达情 感时就很可能运用反语。词与之类似。总之,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注重授学生以“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规避 风险,准确答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