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学案定稿文库.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8591271 上传时间:2022-09-04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2.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学案定稿文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高三历史学案定稿文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学案定稿文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学案定稿文库.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2008江苏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 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2009江苏卷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2010福建14.朱子语类:“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 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

2、.体现三省分权制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2011上海文科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A.秦朝B.汉朝C.唐朝D.宋朝2012山东文综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 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013江苏卷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 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

3、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2014重庆文综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 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韦 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4)宋代一参二府三司制度2008上海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2007宁辽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

4、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声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2008海南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2008宁辽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 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2009四川文综1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耍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 是:()A颁布

5、附益之法B设置转运使C推行募兵制度D实施行省制度2009浙江1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2009海南6.分化削弱宰相的权力,是古代中国皇帝实现个人专制的一贯做法。宋代 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 B.行政权 C.军政权 D.财政权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 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

6、,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0山东文综10.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2011北京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011上海9.中国历史上,与秦、南朝齐、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分别是:

7、()A.匈奴、契丹、满族B.契丹、鲜卑、匈奴C.女真、鲜卑、匈奴D.匈奴、鲜卑、契丹 20M北京文综14.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 元朝的行省制度 2。08上海A组9. (2008上海)右图所示的是:()A.秦朝的疆域 B.宋朝的疆域 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 2007江苏卷4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A. B, C. D2007上海4.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 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行省制州郡县制郡县

8、制道州县制A.B.C.D.2009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 的是A.B.C.D.2009北京15.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元朝设立宣政院和实行土司制度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设立理藩院A. B. C. D.2010江苏卷3.“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 D.行中书省201

9、0上海10.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B.宣政院、中书省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2011海南4.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二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A.岭北行省B.辽阳行省C.甘肃行省D.云南行省2011江苏卷4.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 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 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这段材料可 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

10、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2011天津文综1,下列各组古今地名对应正确的是:()大都-北京汴梁-开封临安-苏州益州-成都A.B.C.D.2012北京文综13.图6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A.唐长安B.宋开封 C.元大都D.明北京2012上海9.元朝时右丞相铁木迭儿掌管宣政院,他的儿子也为宣政院使。元史奸臣传记载了时人的批评,称其“无功于国,尽居贵显。”宣政院的“贵显”在于:()A.向各省宣达政令B.负责中央官员选拔C.管理佛教事务和吐蕃地区D.掌管蒙古兵马征发2013天津文综L右图为岛夷志略片段。从其内容判断,该著作的出现应不晚于:()A.秦汉

11、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20M上海10.元代加强了对疆域的有限管理,其中管辖琉球的机构是:()A.江浙行省B.宣政院C.中书省D.澎湖巡检司2013大纲全国卷12.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这体现出:()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菖里石塘 石城之骨由潮州而生逢逞如艮苦 la俗云菖里石塘以余推之岂止苒g 蟆H机四帆乘黑破浪海上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6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一统河山巾 图5国方平定巾 图6六合一统帽 图72007山东

12、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 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2009浙江16.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2011北京文综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2011海南8.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二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A.节度使B.枢密使C.三司使D.布政使2012江苏卷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

13、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 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据此, 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013北京文综13.读图7(中国古代部分都城示意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2013重庆文综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 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

14、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013山东基能55.在中国古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期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这一状况被彻底改变始于:(A.汉朝B.唐朝C.明朝D.清朝)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2014新课标全国II卷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

15、清朝军机处的设置2007宁辽:(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2。09广东5.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A.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同统一后秦王称皇帝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D.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有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2012天津文综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 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

16、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材料中未能体现出: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2013江苏卷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谶(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2013山东文综12.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嘉庆二十一年七月初六日内阁奉上谕:和世泰等奏,口英咕喇国贡使连日演习礼仪极为敬谨,即派苏楞额、广惠各载原品顶戴沿途伴送,钦此)

17、。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20M福建文综13.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7 (清雍正帝祭先农坛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2014海南单科8.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20M上海多选题33.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 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 C.隶属于皇帝的最

18、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A.清朝前期以2012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四)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辖地、澎湖巡检司、土司制度(元朝1206-1368)m匕里内容为适应疆域辽阔的现状;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实行行省制度。中央: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

19、司,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决策机构。地方:全国设行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行省、路、府、州、县。除十大行省外,两个单列特点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鹰组”(现在的河北、山西和河南、山东及内蒙一部分),二是 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地区。在台湾设置澎湖巡检司.与中央的关系:行省是元朝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军政要务呈报O行政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行省官员还要定期定期觐见,向皇帝O中央还以检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等形式加以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土司制度。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影响直接: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深远:行省制度

20、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JlM案她也做邪那nis0武关根HHS11LUJ“林那物,批箔景帝列燃珑 蹴糠的七国Q 1 10 2g公里七国之乱形势M菊省行肃),/甘)一。(五)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的强化(明清)岭北行省北部东辽行省北陕西行省.湖广行省省“南ffl二匕旦官吏任命官吏权限历史作用与影响分封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行省制明一一废除丞相制度、设内阁(13681644)考占一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m匕豆.明太祖朱兀璋认为宰相,“威权专断”,威胁君权,是历代祸乱的根源。(加强皇权)内容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丞相,权分,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

21、负责。影响中国制度从此废除,达到新的高度。考点二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强化明成祖设立内阁原因明太祖丞相废除后,导致皇帝O确立明成祖选拨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明宣宗时内阁 大学士被授予票拟权,明神宗万历初年,“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特点明朝内阁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O 票拟:内阁大臣代皇帝批答臣僚奏章,把批阅建议与在纸上并贴在奏章上面进呈皇帝裁决。 批红:皇帝在内阁大臣票拟好的臣僚奏章上用红字做批示,亦称“批朱”。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导致明后期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考点三封建

22、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郡国并行制和推恩令形成早在楚汉战争时间,刘邦为了分化项羽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共封了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 7个异姓诸侯王。西汉建立后,鉴于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先后加以铲除。同时大封同姓 子侄为王,共9国,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史称郡国并 行制。(即和并行)结果郡国并行制使封国势力逐渐坐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中央难于驾驭局面。后汉景帝削藩引起“七 国之乱”,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和“酹金夺侯”等措施从根本上诸侯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清一一朝设置军机处(16161912)原因康熙亲政后成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

23、约,最后集权于皇帝的局面。确立直接原因一一o根本原因一一为了加强职能地位:是一个正式的权力机关,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人员: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噩遍,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机构设置: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一精、简、速、密。评价标志 O反映出封建制度的衰落。(六)古代中国选官制度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一一八股取士实行时间先秦时期两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创始唐朝完善明清时期-1905依据才能、品德科举 制积极破除了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选官范围,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有利于提高行政官员的素养,有利于提图,有益于专制主义政治体制

24、的稳固;有益于社会的形成;从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局限使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 弱。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扼杀了读书人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导致中国落后;8古代中国选官制度2006江苏卷5.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B.科举试卷仅从信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C.首创了武举和殿试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旁行糊名法2008上海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 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25、()2。09上海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09北京文综13.北京孔庙始建于元朝,院内碑林中现存3块元代进士题名碑。这些信息可以佐证元朝时期:()A.科举制度开始形成B.殿试成为科举定制C.科举开始采用八股文体D.统治者继承了中原文化2010江苏卷2.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J造成 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2010浙江16.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26、()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2(m四川文科13.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 间为天地一大变局”。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011山东文综9.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 一个中央之统治二这一制度是:()2011广东文综13.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耍原因是:() 土族子弟 口

27、实素子笫 臼小姓子弟A.宗法制的终结B.察举制的完善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D.科举制的推行2011江苏卷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2012安徽文综13.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J这句话意在强调:()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B.选官须注重才学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D.选官应注重品行2013福建文综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 文

28、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 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J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2014海南单科3.史载,东晋时,太尉郁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 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都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 了当0寸:()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

29、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 这反映出唐代:()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20M上海7.古代有一位汉族士大夫教他十七岁的儿子学习鲜卑语、弹琵琶。儿子通晓这些技能之后,以此侍奉达 官贵人,深得他们宠爱。这一情形最有可能发生在:()A.秦朝B.西汉C.唐朝D.北齐(七)古代中国监察制度朝代秦朝西汉唐宋明清制度中央(御史大夫) 和地方(监御史)刺史制度御史台通判,提点刑狱都察院锦衣卫 东西厂评价A、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发展的趋势来看,逐渐走向健全。B、在不同历史时期,监察机构发挥过不同 作用C、但是因专制制度本质所决定,

30、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尤其是各个王朝末期的腐败, 监察机构和官员贪脏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古代中国监察制度2004天津文综15.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2007四川文综12.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御史大夫通判御史台军机处A. B. C. D.2009海南5.“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A.什五连坐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2010广东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

31、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 宰相是非。这说明:()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2010北京文综12.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 实行于:()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2012海南5.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 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A)古代中国政治制

32、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概述历程朝代君主专制制度(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帝个人专断 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 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 听命于中央)萌芽 形成战国基本矛盾与的矛盾与的矛盾确立秦朝制、制、朝议制制发展两汉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内朝制汉初郡国并行制一州郡县制刺史完善隋唐制郡县制道州县制节度使加强宋制路州县制通判转运使创新元制省、路、府、州、县强化明明太祖:废权分明成祖设宣政院土司制度 改土归流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和密折制基本趋势不断加强、不断削弱直至被。不断加强、不断削弱影响积极从秦朝到唐朝,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奠定了中国两千

33、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后来历代王朝所沿用。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飒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以及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消极从宋朝到清朝,消极作用逐渐增大:专制集权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迈向近代社 会的进程中危害尤为严重。唐朝中央地方三省道(节度使)明朝中央集权六部九寺五监宋朝地方节度使(虚)三省中央三司(财政)六部司里县尉刑民军政政狱1.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2.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加强 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3.明政府在地方设三项,分掌 地方的行政、司法、军政,三司 直接隶属中央.中央(内部)户礼部部兵

34、部洁朝地方吏 部I 部刑 部内阁都 察 院皇帝议政王大臣会议五军都督府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省巡抚几省设管” 军政壬分(军 区)追道员府 亘隶州厅县散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解析1.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全面认识(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由皇 帝个人专断独裁,集行政权、财权、军权于一身;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行政权、财权、军权归属中央, 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但两个概念相辅相成,不可分割。(2)两大基础经济基础:分散的小农经济;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3)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35、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的基本矛盾。基本趋势: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特点:皇权至上原则;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掌握立法、司 法、行政等独断权力;宣扬“君权神授”;思想文化的专制统治。(5)积极方面:政治: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经济: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的加强,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外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为

36、抵抗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文化: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便利了各民族的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整体发展。(6)消极方面:政治:君主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经济: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思想文化:加强思想文化控制,文化专制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发展。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和人浮于事的现象。6广东卷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 B. C.D.2。08天津文综13

37、.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 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2007广东单科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西周实行分封制西汉设置刺史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2007江苏卷5.中国古代历史上屡次出现南北分裂或对峙,最终多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政权为结局。以下哪次统一却 改变了这一 “定势”? :()A.隋朝统一 B.北宋统一 C.明朝统一 D.清朝统一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出现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

38、些变革反 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C.检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2013上海7.历史课上,讨论中国古代的官制演变,同学们征引史料,各抒己见。其中涉及宋代文官体制的史料是:() A.甲说、乙说 B.甲说、丙说 C.甲说、丁说 D.乙说、丙说甲说: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乙说: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丙说: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丁说:青海军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2013山东文综11.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39、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2014广东文综1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 员的有:()A.秦朝御史大夫B.汉朝丞相C.唐朝六部尚书 D.明朝内阁大学士20M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 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2。14山东文综14.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

40、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 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2014四川文综4.读表1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高层政区州路行省布政使司省统县政区郡郡州州路、府、州府、直隶州/州府、直隶州县级政区县县县县县县州、县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 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2012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

41、, 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 是:()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1,化绛方芹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劳动工具土地制度水利工程赋税政策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大禹治水平均分配奴隶社会夏制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 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 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西汉:编户制度 北魏:租调制 隋唐:租庸调制 唐朝中期:两税法 明朝:一条鞭法 清朝:摊丁入亩商西周春秋铁犁牛耕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所有

42、制;父子都江堰秦汉代关中“”全国高考新课标I卷历史考试大纲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 .获取和解读信息A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B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C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2 .调动和运用知识A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B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C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3 .描述和阐释事物A客观叙述历史事物B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C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4 .论证和探讨问题A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B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C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二、考试范围古代中国1 .古代中国的

43、政治制度(1)商周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 .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4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重大改革:1.商鞅变法3.北魏孝文帝改革4.王安石变法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秦始皇2.唐太宗3.康熙帝

44、4.孔子5.李时珍近代中国1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2)辛亥革命(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4)新民主主义革命(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2 .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3 .近代思想解放的潮流:(1)维新思想(2)新文化运动(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历史上重大改革:戊戌变法现代中国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 “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 “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2)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