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3842906 上传时间:2020-11-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7年度科研创新项目中期评估报告 项目编号:2017-01-07-00-02-E000101.项目基本情况(相关内容与申请书一致)项目名称纯有机室温磷光发射功能材料的构建及性能项目负责人马骧联系方式64252288依托学校华东理工大学项目立项时间2017年6月 29日项目总经费100 万元预计完成时间2022年6月 30日涉及学科一级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限填主要涉及的一级学科3个)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1)设计并制备出多个结构新颖,具有特定RTP发射功能的超分子体系。构建出多个结构或功能新颖的RTP超分子聚合物体系和水凝胶体系,并通过多种外界刺激来实现调控RTP超分子聚合物的形貌和功

2、能的可逆调控。(2)制备出系列RTP功能的纯有机共聚物,同时根据材料RTP性能反馈来优化共聚物的结构设计,发展RTP功能优化的新型共聚物。(3)本项目预期能在国外学术期刊上发表20-25篇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申请发明专利5-6项。(4)培养硕博士研究生10-12名。参加国际学术会议4-5次。2017-2019年度研究计划设计合成共轭更大的新型磷光体客体分子,对合成的客体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研究体系的光物理和光化学性能。利用设计合成的磷光体染料客体分子单元,基于主客体识别作用构建主链型的RTP超分子聚合物,制备基于主客体聚合物,对超分子聚合物进行结构和形貌的表征。基于以上超分子聚合物,制备相应的

3、RTP水凝胶材料体系。2.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说明:1.阶段性指项目立项至今;2.项目绩效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与预算评审申报文本一致;3.目标值完成情况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应在表4中予以体现)项目绩效目标分解与完成情况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目标值完成情况产出目标发表科研论文10-13篇SCI论文26篇申请发明专利2-3项4项(2项授权)培养研究生5-6名8名效果目标发表科研论文一区和二区化学材料期刊二区以上25篇申请发明专利申请发明专利2项4项(2项授权)培养研究生5-6名2名博士,6名硕士影响力目标发表科研论文主要发表于一区和二区期刊上二区以上25篇申请发明专利争取专利公开和授

4、权2项授权,2项公开培养研究生个别研究生争取获国家奖学金3名获国家奖学金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展与完成情况项目按照计划顺利实施,超额完成了阶段性研究成果目标。已经设计合成了多个结构新颖、具有RTP发射功能的超分子体系,制备了数个具有高效室温磷光发射的无定形纯有机聚合物材料体系。在Acc. Chem. Res.,JACS,Angew. Chem. Int. Ed.,Chem. Sci.,Adv. Opt. Mater.,Chem. Commun.和Ind. Eng. Chem. Res.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6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 (授权2项),已经指导2名博士和6名硕士毕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3次。项

5、目已取得的重要成果代表性成果1:纯有机无定形态无重原子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纯有机室温磷光材料凭借其长寿命的发光、多样化的设计和方便制备等特点有望在光电材料和生化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研究工作中,研究团队通过将各种含氧官能团取代的苯基磷光单体与丙烯酰胺简单二元共聚,非常便捷地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效室温磷光发射的无定形态聚合物材料。此类无定形态材料因其超长的寿命和高效的量产,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发光现象,并且值得注意的是,该工作中利用氧原子上孤对电子促进的n*跃迁来提高系间穿越几率,代替了该类体系中常见的卤素重原子,实现了无重原子无定形态的室温磷光发射。丙烯酰胺聚合物链之间的氢键交联网络既能固定磷光团来

6、抑制其非辐射跃迁,也能提供微环境来隔绝猝灭分子,从而确保该体系能实现高效的室温磷光发射。同时,由于体系中并未使用到卤素重原子,使得三线态发光寿命大大增加,移除激发光源后发光现象仍可以持续5 s。该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无重原子无定形态纯有机室温磷光聚合物材料,制备方法新颖、简便且通用,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10854-10858) 上,受到了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Top 5%),并被选为VIP论文和期刊内封面报道。代表性成果2:纯有机小分子室温磷光材料。通过将有机重原子磷光染料基团修饰到-环糊精上,非常便捷地制备了一系列具有高效室温磷光发射的

7、无定型态有机小分子化合物。这类无定形固态的环糊精衍生物间的氢键环境既能固定磷光团来抑制其非辐射弛豫,也能将磷光团与外界猝灭物质相隔离,从而确保分子能实现高效的室温磷光发射。同时,由于环糊精自身拥有能够选择性地包结芳香化合物的较大疏水空腔,他们还选择利用其中一个环糊精主体衍生物与荧光客体分子利用主客体作用在水中进行预组装来共建超分子体系,制备出具有磷光-荧光共发射且多色发光(包括白光发射)可调控性质的包合物材料。该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纯有机小分子无定型态室温磷光材料,制备方法新颖、简单且通用,该研究工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18, 140, 1916-1923)上,受到了

8、期刊编辑和审稿人的高度评价(Top5%),并被选为期刊封面报道。近期以来,团队在基于功能染料的有机光电 (荧光和室温磷光) 功能组装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15433; ACS Appl. Mater. Inter., 2019, 11, 14399; Adv. Optical Mater. 2019, 7, 1901277; Chem. Sci. 2018, 9, 5709等),并受邀在国际顶级化学期刊Acc. Chem. Res. (2019, 52, 738) 撰写了综述。下阶段项

9、目研究计划基于前期研究,制备相应的RTP水凝胶材料。通过各种手段研究超分子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能,研究超分子聚合物水凝胶材料的自修复、形状记忆等宏观材料性能。研究超分子聚合物薄膜等简单器件的RTP性能等。将以上设计合成的磷光体染料单元引入到聚合单体中,采用与其他聚合单体共聚的策略,制备共聚物。研究共聚物的RTP发射波长,量子效率,寿命等光物理光化学性能,研究共聚物结构与RTP发射性能的关系规律,研究湿度,温度变化等外界刺激对共聚物RTP性能的影响。拓展以上构建的RTP超分子,超分子聚合物和共聚物的功能应用,制备RTP发光材料器件,生物成像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整理相关实验数据,发表研究成果。及时总

10、结并提交项目进展和结题报告。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无。363. 项目经费执行表(说明:1. 单位:万元;2.实际使用经费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投入年度2017年2018年2019年总计教委下拨资助金额20202060学校资助金额0000其他资助金额0000合计20202060支出 (教委已下拨资助金额)科目2017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2018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2019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2017-2019年预算小计2017-2019年实际使用经费小计设备费(不含5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4059.075.83681614.3869材料费46.296543.344.16

11、411213.7892测试化验加工费10.220010.110.914832.9998燃料动力费00000000差旅费22.322921.62266会议费00000000国际合作与交流费1012.00022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00.1478000000.1478劳务费7.211.012764.06619.219.2其中:1.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7.211.012764.06619.219.2 2.访问学者00000000 3.非在编在岗研究人员00000000 4.科研辅助人员00000000专家咨询费0.8010001.80其他费用(需注明具体内容)00000000合

12、计202020202018.97366058.5237执行率(实际使用经费合计/预算经费合计*100%)100%100%94.87%(部分经费支付正在进行中)98.29%项目编号:2017-01-07-00-02-E000131.项目基本情况(相关内容与申请书一致)项目名称新型碳基复合多级结构储能材料精准构筑与调控机制项目负责人李春忠联系方式64250949依托学校华东理工大学项目立项时间2017年6月 29日项目总经费 300万元预计完成时间 2022年12月 31日涉及学科一级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技术(限填主要涉及的一级学科3个)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研究目标: 面向新能源领域中的

13、实际应用,发展碳基复合多级结构材料限域反应精准构筑 和控制新方法,可控合成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表面耦合结构、孔道嵌入结构和二维插 层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新材料,揭示材料结构的形成、演化和控制机制, 建立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设计与调控方法。 针对碳基复合多级结构材料限域反应制备过程,建立多尺度的平衡态密度泛函 理论、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理论,以及量子化学计算和分子模拟结合的多尺度模拟方 法,阐明反应-扩散的耦合机制及其对材料生长过程的影响,甄别其中的多种控制 机制及其相互关系,阐明其对材料微结构形成的影响。设计制备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等原型器件,研究其电化学特征及应用性 能,探讨材料结构与其电化学

14、性能的关系及其调控规律,以及材料微结构对电子传 输行为的影响规律,最终建立材料微结构与应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为发展新型 电池和超级电容器提供新的材料体系。预期成果:1、发展碳基复合多级结构能源材料限域反应精准构筑和控制 新方法,可控合成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表面耦合结构、孔道嵌入结构 和二维插层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新材料,揭示多级结构的 形成、演化和控制机制,建立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设计与调控方法。2、针对碳基复合多级结构材料限域反应制备过程,建立多尺 度的平衡态密度泛函理论、非平衡态统计力学理论,以及量子化学 计算和分子模拟结合的多尺度模拟方法,阐明反应-扩散的耦合机 制及其对材料生长过程的

15、影响,甄别其中的多种控制机制及其相互 关系,为材料微结构的精准控制提供理论基础。3、设计制备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原型器件,研究其电 化学特征及应用性能,探讨材料结构与其电化学性能的关系及其调 控规律,以及材料微结构对电子传输行为的影响规律,最终建立材 料微结构与应用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4、石墨烯表面耦合金属化合物复合电极材料的比电容量 1200 mAhg-1;孔道嵌入结构复合电极材料比电容量 800 mAhg-1, 循环寿命 2000次;二维插层结构复合电极材料比电容量 1000 mAh g-1, 5C下比电容量 800 mAhg-1,循环寿命 500次。5、在材料、化学及化学工程等领域的

16、国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5-45 篇,申请发明专利15-20 项。培养博士研究生12-16 名,硕士研究生16-20 名。2.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说明:1.阶段性指项目立项至今;2.项目绩效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与预算评审申报文本一致;3.目标值完成情况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应在表4中予以体现)项目绩效目标分解与完成情况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目标值完成情况产出目标分别采用直接插层、预撑插层、剥离复合、层层组装等方法制备插层结构前驱体。制备出高性能插层材料完成研究主体层板和插层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组装条件对合成前驱体的组成、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主、客体基元组装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揭示出材料

17、生长的规律完成发展碳基复合多级结构能源材料限域反应精准构筑和控制新方法,可控合成电化学性能优异的表面耦合结构、孔道嵌入结构和二维插层结构过渡金属化合物碳基复合新材料。揭示多级结构的形成、演化和控制机制,建立复合材料多尺度结构设计与调控方法。完成效果目标发表文章35完成申请发明专利26完成培养博士研究生10完成培养硕士研究生20完成影响力目标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展与完成情况2017年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展与完成情况1.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情况2017年已为项目做了良好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石墨烯表面耦合金属化合物复合材料,利用结构导向剂晶面诱导和反应工艺协同调控的策略对材料进行了初步合成。利用介孔材料规整的

18、孔道构筑微反应器,研究孔道内原位反应制备金属硫化物嵌入式结构的工艺条件;初步选择了金属硫化物前驱体,探讨了金属硫化物在管道内的分布。初步探索了制备插层结构前驱体的方法,为之后研究主体层板和插层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及组装条件对合成前驱体的组成、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主、客体基元组装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过程奠定了基础。2.项目具体实施进展 (1)利用机械湿法球磨,实现了百克级NCArGO三元复合正极材料的制备。在球磨过程中,氧化石墨烯原位被热还原,且均匀包覆在NCA一次纳米颗粒的表面,从而有效抑制了NCA纳米颗粒表面岩盐相的产生,显著提高了NCA的循环稳定性。仅添加1%的氧化石墨,就可以使NCA的比电容量提

19、升44.3%。在1C下经过100次循环后,比容量仅仅损失8.3%与市售石墨负极组装袋装电池后,也具有非常优异的电化学性能。(2)利用三维碳纤维布表面的微区刻蚀和功能化,在其表面成功地构筑了高密度的、牢固的MoS2/C异质纳米片阵列。所制备的MoS2/C NSAs直接用作钠电负极时,在0.2 A g-1下,容量高达433 mAh g-1, 即使在10 A g-1下,仍可得到232 mAh g-1容量。在3 A g-1下, 循环寿命长达10000圈且容量仍可保持在 300 mAh g-1, 这是目前报道的最好的MoS2基钠电负极。(3)我们首次利用限域硫化蒸镀的方法制备了中空单晶SnSC 纳米微球

20、。此微球不但具有有效的缓冲空腔,同时单晶特性又实现了电子和离子在固相中的快速传输。在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展现了高的可逆比容量(在电流密度为100 mA g-1,具有936.5 mAh g-1),优异的倍率(在电流密度为5000 mA g-1,仍具有556.6 mAh g-1)和循环性能(250圈后容量仍保留829.8 mAh g-1)。2018年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展与完成情况1.项目按计划进度完成情况本项目按计划已完成2018年进度,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利用Ti3C2层间的孔道构筑微反应器,开发了孔道内原位反应制备金属化合物/碳嵌入式结构的工艺条件,并精准制备了在Ti3C2表面的垂直生长MoS

21、2纳米晶。采用直接插层、预撑插层、剥离复合、层层组装的方法制备插层结构前驱体,通过煅烧的方式可控合成了MoS2纳米球和N、S共掺杂的rGO组成的MoS2/rGO纳米囊泡结构,并揭示了其电化学性能增强的原因。合成了超薄MoS2纳米片原位生长在多孔碳球上,建立了纳米材料成核生长机理及形态结构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纳米材料制备及组装过程的微观机制及控制原理,阐明了石墨烯表面功能基团等表面性质对金属化合物材料结构的影响规律。2.项目具体实施进展(1)近年来,Ti3C2作为MXene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成员,表面富含大量功能基团以及高导电率和宽层间距,是一种典型的基于离子嵌入/脱出储存能量的赝电容材料,在发展高

22、能量密度超级电容器中吸引了广泛关注。受此启发,我们基于Ti3C2层间的限域反应调控,利用静电作用将含钼的阴离子引入到CTAB扩层并修饰的Ti3C2层间,再经过低温煅烧后,实现了1-3层MoS2纳米晶在Ti3C2表面的垂直生长。所合成的MoS2/Ti3C2复合物不仅有效的耦合了MoS2的高比容量特性和TiC高功率特性,还创造了大量边位和活性位,实现更多的Li+/Na+储存。独特的层间限域作用以及Mo-C共价键(evidenced by XPS)使MoS2纳米晶牢固锚定在层间,显著增强了结构稳定性。结果,MoS2/Ti3C2复合物在20 A/g的高电流密度下,储锂容量高达340 mAh/g,接近石

23、墨负极理论比电容量。同时也表现出显著提升的储钠比容量(在0.05 mA/g下,传递了450 mAh/g容量)。更重要的是,所合成的复合材料在储锂/钠方面具有非常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1000次)。当前发展的二维层间限域反应策略为精确控制材料纳米结构提供了可能。相关工作发表在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4306上。(2)我们采用简单的模板协助,快速冷干,最后煅烧的方法制备出由MoS2纳米球和N,S共掺杂的rGO组成的MoS2/rGO纳米囊泡结构。这种结构具有显著的优点:首先,高比表面积的石墨烯很好地将MoS2前驱体进行分散,促进了囊泡结构的产生,同时由于石墨烯带

24、负电,这种囊泡结构还可以通过静电作用组装到带正电的柔性碳纤维布上。其次,中空的MoS2/rGO纳米囊泡结构暴露出极大的活性比表面积,使得活性物质与电解液充分接触,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高导电性的石墨烯作为基底材料,不仅改善了MoS2的电学性能,也有利于电子通过石墨烯网络快速传输,从而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当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材料时,复合材料制备的电极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1和5 A g-1的电流密度下,容量分别为964和528 mA h g-1,在200圈循环后,电流密度0.5 A g-1下容量保持率为85%。最后我们将这种结构进一步组装到柔性碳布基底上,作为无粘结剂的柔性

25、电极,同样获得了较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 Eng. J. 2018, 350, 1066-1072上。(3)开发具有快速充放电能力和长寿命的锂离子电池用电极材料是当前面临的巨大挑战.本文中,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扩散过程控制设计并合成了超薄MoS2纳米片原位生长在多孔碳球上。这种类海绵状的多孔碳纳米球不仅可以吸附并储存大量的电解质,有效地缩短了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离子的传输路径;而且还能用作类弹性体来缓冲表面活性电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变化。此外,这些超薄MoS2纳米片的层间距扩大到0.89纳米,极大地丰富电化学活性位点。因此,与相应的MoS2/C絮状物相比,所制备的MoS2

26、/C纳米球表现出更高的比电容量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我们希望这种设计理念可以延伸到其他高倍率、稳定电极材料的制备。相关工作发表在Sci. China Mater. 2018, 61, 1049-1056上。(4)基于插入式反应实现储锂的TiO2,除了具有优异的稳定性(脱嵌锂时体积膨胀 1000次)。当前发展的二维层间限域反应策略为精确控制材料纳米结构提供了可能。该工作发表于Adv. Funct. Mater. 2018, 28, 1804306上。(2)基于纳米空间内的微蒸镀策略,设计并制备了椰子状结构SnSC纳米球。椰子状结构有效的结合了核壳纳米结构的面面接触和蛋黄-蛋壳结构的高稳定性优势,作

27、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显著提升了SnS的大电流充放电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在0.1 A g-1倍率下展现了936 mAh g-1的比容量,并且以0.5 A g-1的电流密度循环了250圈后,依然具有830 mAh g-1,显著优于其他SnS基材料。利用反应扩散方程和晶体生长的介尺度理论建立了核-壳结构演化动力学模型,发现其纳微尺度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反应/传递速率之间的匹配关系决定,而该匹配关系可通过温度场进行调控,从而从理论和实验上实现了该结构的制备,为合金化机制电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指导。最后,组装了LiMn2O4/SnS/C锂离子全电池,表现出高的输出电压和高比电容量。该工作发表在AIChE

28、 J. 2018, 64, 1965-1974.上。下阶段项目研究计划研究孔道限域反应特征与热质传递行为,限域效应对热质传递及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及微反应器内的纳米尺度效应。研究合成工艺条件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复合材料组成结构的影响规律,限域反应过程中金属化合物的成核生长机理;探索前驱体种类、孔道环境以及限域效应等对金属化合物在孔道内的分布响规律。基于插层结构前驱体在层间限域空间内进行插层客体的碳化反应,合成插层结构金属化合物-纳米碳等复合材料,研究合成工艺条件及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复合材料组成结构的影响规律;研究层间限域碳化反应特征,介观尺度上的热质传递行为,层间限域效应对热质传递及反

29、应特征的影响规律以及微反应器内的纳米尺度效应。 建立纳米材料制备过程化工基础问题的研究方法,结合纳米材料成核和生长机理,从不同尺度上研究化学工程基础问题,探讨应用性能形态结构成核生长工艺参数及工程因素之间的关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无3.项目经费执行表(说明:1. 单位:万元;2.实际使用经费截止到2019年12月31日)投入年度2017年2018年2019年总计教委下拨资助金额60.060.060.0180.0学校资助金额0000其他资助金额0000合计60.060.060.0180.0支出 (教委已下拨资助金额)科目2017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2018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

30、2019年预算经费实际使用经费2017-2019年预算小计2017-2019年实际使用经费小计设备费(不含50万以上大型科学仪器)7.04.46.08.565.04.5418.017.5材料费12.013.6813.011.2514.014.0739.039.0测试化验加工费3.05.055.03.35.04.6513.013.0燃料动力费00000000差旅费3.02.253.03.743.03.019.09.0会议费00000000国际合作与交流费4.05.400004.05.4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1.00.023.03.883.03.087.06.98劳务费29.228.

31、829.228.129.230.1687.687.06其中:1.参与项目研究的研究生、博士后25.527.125.528.125.524.9376.580.13 2.访问学者2.002.002.006.00 3.非在编在岗研究人员1.71.71.701.75.235.16.93 4.科研辅助人员00000000专家咨询费0.800.81.560.80.52.42.06其他费用(需注明具体内容)00000000合计60.059.660.060.3960.060.01180180.0执行率(实际使用经费合计/预算经费合计*100%)99.33%100%100%100%项目编号:2017-01-07

32、-00-02-E000231.项目基本情况(相关内容与申请书一致)项目名称单分子界面化学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龙亿涛联系方式021-64252339依托学校华东理工大学项目立项时间2017年 7 月 1 日项目总经费 300万元预计完成时间2022年 6 月 30 日涉及学科一级学科: 化学 (限填主要涉及的一级学科3个)研究目标及预期成果项目研究可构建出新型结构可控的功能化单分子界面,研究建立高灵敏、高分辨的单分子界面原位分析新方法和新装置;在单分子界面上进行空间、能量、时间域的动态检测和控制,揭示单分子界面化学的新知识与新原理,为生命活动与能源转化过程等的化学本质研究提供新方法与新装置。研究成

33、果有望在Nature和Science(含子刊)等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2017-2019年度研究计划设计、合成结构可控功能分子;表征测试合成分子的光电响应性能;制备改性Aerolysin蛋白孔道等纳米孔道;构建基于纳米孔道的结构可控单分子界面;优化界面构建条件,建立系统的单分子界面构建方法;研究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的光电信号提取与放大策略;初步建立单分子界面原位光电分析新方法。2.项目阶段性进展情况(说明:1.阶段性指项目立项至今;2.项目绩效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与预算评审申报文本一致;3.目标值完成情况中涉及的相关研究成果应在表4中予以体现)项目绩效目标分解与

34、完成情况分解目标指标内容指标目标值目标值完成情况产出目标构建出新型结构可控的功能化单分子界面 1种相关功能分子合成已顺利完成,成功的构建了功能化单分子界面研究高灵敏单分子界面分析新方法1种基于构建的功能化单分子界面,已初步建立了单分子界面分析新方法揭示单分子界面化学的新知识与新原理1种通过对单分子界面进行精准调控,研究揭示了化学的新知识与新原理效果目标SCI论文在Nature/ Science(含子刊)等重要国际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共发表SCI论文48篇, 包括3篇Nature子刊人才培养培养杰青/长江学者/优青/青年长江等人才1-2名已有2人获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影响力目标提升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国际影响力US News 化学科学排名世界前50随着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学科进一步提升,排名已进入US News 化学科学世界前50项目按计划实施进展与完成情况项目总指标和任务已基本完成。构建了新型结构可控的纳米孔道单分子界面;研究了高灵敏单分子界面分析新方法与新装置;揭示了单分子界面化学的新知识与新原理。已发表项目基金标注的SCI论文48篇,包括Nature Protocols(2篇)、Nature Communications(1篇)、J. Am. Chem. Soc. (2篇)和Angew. Chem. Int. Ed.(4篇)等;授权专利9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事务文书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