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高中英语_以写促读_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_龚熙华.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84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文  高中英语_以写促读_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_龚熙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文  高中英语_以写促读_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_龚熙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文 高中英语_以写促读_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_龚熙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文 高中英语_以写促读_阅读教学模式的实证研究_龚熙华.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宄工作和取得的研宄成果。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 关材料均是真实的。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 或其它机构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宂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宄所做的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 期:丄叫 1M. 研宄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南京师范 大学。学校有权保存本学位论文的电子和纸质文档,可以借阅或上网 公布本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可以采用影印、复印等手段保存、 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可以向国家有关机关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和 纸质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2、阅。(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 保 密 论 文 注 释 : 本 学 位 论 文 属 于 保 密 论 文 , 密 级 : 保 密期限为 _ 年。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rovement of Reading through Writing for Senior Students By Gong Xihua Supervised by Professor Zhang Yina Submitted t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3、April, 2014 摘要 中文摘要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 ( 2003)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形 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长期以来,英语阅读在髙中英语教学中居于首要地位,其效果如何直接影响 着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但研究发现,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重形式、 轻效果;重信息、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字词、轻语篇等。而英语阅读与 写作是两种关系密切的语言运用能力。本课题试图以写作教学作为切入点,探讨 写作教学能否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能否提高学生运用英语阅读策略能力

4、; 能否解决学生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低下的问题。 本论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描述和阐明了读写结合的研究现状和意义。笔 者以输入输出假说理论、迁移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读写一体化理论为依据,对 高二两个平行文科班学生共 83 人的英语阅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针对所 学教材的体裁、题材和文本的特点,制定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和理解水平的读后 改写、读后仿写、读后缩写、读后扩写、读后续写和读后写评论等写作活动,并 提出切实可行的读写结合教学实施建议。 通过阅读习惯调查问卷的前后对比和学生阋读理解能力前后测试数据比较, 证明 “ 以写促读 ” 阅读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 养学生形成有效的阅读 策略

5、、提高深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等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以写促读;英语阅读兴趣;英语阅读策略;深层次理解能力 I Abstract Abstract The English Curriculum Standards(2003) points out the ultimate goal of English Curriculum is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tudents5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help students form effective English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train th

6、e students9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using language after their compulsory English education. English reading has long occupied a prime posi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It has directly affected the entire quality of English teaching. However, we have discovered from research many problems exist

7、i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Much undue focus has been put on formality, specific information, results, independent words and phrases, rather than on significance, key messages, processes and discourse. Reading and writing are closely linked to one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competently. This t

8、hesis attempts to make a foray into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and explore whether this can affect students9 interest in reading, whether this will elevate their ability to use the reading strategies and also whether this could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in thoroughly understanding what they have re

9、ad. This thesi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describes and illustrates the research statu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Using input and output theories, transfer theory, 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 and reading and writing theory, the writer carries out surv

10、eys and an interview of English reading among 83 students from two parallel liberal arts classes in Grade 11. After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genre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studying the themes of the texts, and using her knowledge of her students? cognition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the

11、 writer designs a series of writing tasks, such as paraphrasing, writing using similar formats or structures, writing using succinct language, expounding, continuing narratives and writing comments after reading. The writer also suggests a feasible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 teaching. Throug

12、h the comparison of survey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s given before and after the study, the writ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teaching of “reading through writing” elevates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ding and cultivates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read effectively and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Impr

13、ovement of Reading through Writing, Interest in English Reading;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dept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II 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 I Abstract . II 第 一 章 导 言 . 1 mm 献综述 . 3 一、 阅读与阅读模式 . 3 () 阅读的概念 . 3 (二)阅读模式 . 3 二、 写作与写作模式 . 5 () 写作的概念 . 5 (二)写作模式 . 6 三、 国内外关于 “ 读写结合 ” 教学的研究 . 6 (一)

14、 国外关于 “ 读写结合 ” 教学的研究 . 7 (二) 国内关于 “ 读写结合 ” 教学的研宄 . 8 四、 本章小结 . 10 第三章理论依据 . 11 一、 语言输入假说和语言输出假说 . 11 (一) 语言 “ 输入假说 ” . 11 (二) 语言 “ 输出假说 ” . 11 (三 ) “ 输入 ” 与 “ 输出 ” 的关系 . 12 二、 迁移理论 . 13 三、 语篇分析理论 . 13 四 、 读写一体化理论 . 13 第四章研宄设计 . 15 一、 研宄问题 . 15 二、 研宄对象 . 15 三、 研宄工具 . 15 四、 研宄程序 . 16 第五章 “ 以 写促读 ” 阅读教

15、学活动设计和实施原则 . 19 一、 “ 以写促读 ” 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 19 (一) 读后改写活动设计 . 19 (二) 读后仿写活动设计 . 20 (三) 读后缩写活动设计 . 22 III 目录 (四) 读后扩写活动设计 . 23 (五) 读后写评论活动设计 . 23 (六) 读后续写活动设计 . 25 二、 “ 以写促读 ” 教学的实施原则 . 26 三、 本章小结 . 28 第六章结果与讨论 . 30 一、 实验前研究结果 . 30 (一) 实验前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和分析 . 30 (二) 实验前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访谈结果和分析 . 33 (三) 实验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结

16、果 . 34 二、 实验后结果 . 35 (一) 实验后学生英语阅读现状调查结果和分析 . 35 (二) 实验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结果 . 37 三、 研究结果讨论 . 38 第七章结论 . 40 一、 本研宄的主要发现 . 40 二、 本研宄的局限性 . 41 三、 研宄展望 . 41 参考文献 . 42 附录(一)问卷调查 . 47 附录(二)访谈提纲 . 49 附录(三)阅读理解前测 . 50 附录(四)教学内容和写作任务 . 56 附录(五)阅读理解后测 . 57 ISC m . 63 Acknowledgement . . . . . . . 64 IV 第 一 章 导 言 第 一

17、 章 导 言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高中英语课程对语言知识、 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 容和标准。在此摘录高中阶段语言技能 6 9 级的目标描述中对读的技能的部分 目标要求。 六级:能从一般文字资料中获取主要信息;能利用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 义;能根据上下文线索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 七级 :能从一般性文章中获取和处理主要信息;能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 能通过上下文克服生词困难,理解语篇意义;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八级: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通过分 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 解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九级:

18、能阅读一般的英文报刊或杂志,从中获取主要信息;能阅读一般英文 原著,抓住主要情节,了解主要人物;能根据情景及上下文猜测不熟悉的语言现 象。 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与课标要求严重 脱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如下: ( 1)重形式,轻效果。表现在教师去 语境化教学和教学模式的僵化; ( 2)重信息,轻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 学生对文本表面信息的获取,缺少对语言本身的关注,缺乏对文本内涵的追问; (3)重结果,轻过程。教师通常以完成阅读任务为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关注的 重点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果而不是理解过程; ( 4)重字词,轻语篇。教师 将语言知识的教

19、学等同于词汇和语法知识的教学,很少引导学生去观察和思考所 教语言点在具体语篇中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更少从文本的宏观结构上去帮助学生 学习和掌握其语篇知识; ( 5)重活动,轻思考。教师设计的活动只要求学生在短 时间内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不是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不利于培 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张伊娜, 2008)在这种阅读教学模式下,本应 肩负拓 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任务的阅读课,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 而 “ 对于多数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是决定英语学习成败的关键 ” ( 肖礼全, 2006)。由此可见,在我国,英语阅读教学决定了英语教学成败的关键。阅读新 1 第

20、 一 章 导 言 模式的探索成为新课改理念下广大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首要任务。 作为重要输出活动的写作过程,与阅读有着共同的认知机制和语言加工机制, 它们是互逆的两个方面。尽管不少专家学者认同这一观点,但往往只看到英语阅 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多是 研究怎样通过阅读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忽 视了写作对英语阅读能力提升的反作用,因而从写作的角度寻找提升阅读能力的 方法和手段的教育工作者为数不多。基于此,笔者在调查分析高中生英语阅读现 状的基础上,研究了现行教材的特点,提出高中英语 “ 以写促读 ” 教学模式的构 建,希望能在理论和实践上对高中英语阅读常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为高中英语 “

21、 读写结合 ” 阅读课堂的研宄提供范式。 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言,主要概述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宄目的,以及 论文的框架和每一章的大概内容。 第二章采用文献研宄的方式,对近十年来发 表在各大期刊上的文章进行梳理, 总结高中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现状以及国内外对 “ 读写结合 ” 教学模式的研宄 成果和不足,指出读写结合教学的研宄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第三章分析 “ 以写促读 ” 研宄的理论基础,指出在 “ 输入 ” 和 “ 输出 ” 假设 理论、迁移理论、语篇分析理论和 “ 读写一体化 ” 理论支撑下的读写结合的必要 性。 第四章为研宄设计,包括本研究的问题,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和研宄的程序。 第

22、五章为 “ 以写促读 ” 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主要分为读后改写、仿写、缩 写、扩写、续写和读后写评论,同时提出在设计读后写活动过程中应注意的原则, 包括意义原则,趣味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适合性原则。 第六章为结合前后问卷调查和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前后测试,对结果进行统计 比较分析和讨论。 第七章为本论文的结论,包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宄的局限以及对后续研 宄的建议。 2 第二章文献综述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阅读与阅读模式 () 阅读的概念 张隆华 (1987)认为: “ 阅读从认知文字符号开始,经过大脑的分析综合活动, 领会课文的意义,体会课文的感情,并凭借着课文练习阅读的技能,从而发展阅读 能力

23、。 ” 他对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尤其关注。阅读是一个信息传递、 解码、重组的十分复杂的现象。它是读者从书面材料中获取信息,从而影响其非 智力因素的过程 ( 张必隐, 1992)。束定芳和庄智象 ( 1996)指出 : “ 阅读活动是 一种多种因素、多向交流和反映的复杂解码过程。解码依据来自文字知识、语言 知识(具体为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语用知识(涉及到人际交际修辞规则 和语篇修辞原则)和世界知识(包括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所有影响阅读 过程 的因素都处在不同的层面上,任何一个都可能与另一个发生互动关系,影响对阅 读材料快而准确的理解。 ” (二)阅读模式 阅读作为语言学习中的

24、一个重要板块,其模式的研宄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内外 专家和学者的重视,并取得重大的发现和成果。 1. “ 自下而上 ” 模式 ( Bottom-up models) 绝大部分人认为,阅读应该就是从认识字母和单词开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中期,美国学校的阅读教学就渗透了 “ 阅读应该从字母和单词开始 ” 的想法 。 Gough 对这种认识加以论证并提出了 “ 自下而上 ” 模式 ( Bottom-Up Model)。 他认为 : “ 从看到书面文字到了解文字的意义这一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对书写文字的系 列加工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字母的辩认、词义的了解、句子中词的加工及短时记 忆储存,这是一种 ( 自下而上

25、 的阅读模式。 ” 读者需要从字母和单词的辨认开 始,然后到短语、句子,逐步上升到段落直至语篇,即由词及句,由句及段,由 段及篇,由词句的解码释义,到篇章的认知理解。读者阅读的过程,也即是对输 3 第二章文献综述 入的信息不断整合的过程,解码结束了,阅读理解自然也就完成了。 这种模式实际上把阅读过程简单化了。它没有关注阅读过程中语境这个很重 要的因素。阅读变成了单纯的语言知识的应用过程,读者变成了被动接收信息的 个体,读者的主动作用被忽略了。而 “ 语境效应 ” 告诉我们,阅读理解的问题不 仅表现在语言方面,更更重要的是读者如何运用头脑中自己的知识使语篇意义化。 这种模式下的教学往往偏重于关注

26、句子的内部结构和含义,忽略对整篇文本材料 的理解和上下文语境的理解,导致阅读效果不佳,阅读能力不高。所以说,这样 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提髙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 自上而下 ” 模式 ( Top-down models) “ 自上而下 ” 的阅读理论模式是哥德曼 ( Goodman) 于 19H 年提出的。这 一理论 “ 反对把阅读看成是对一系列词句的知觉,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 中的提示,他们在文章中挑选和选择足够的信息来做出预测,用他们自己的经验 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 ” 他认为阅读是一种 “ 心理寓言的猜 测谜语游戏 ”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运用己有知识

27、、经验和构思图式进行信息加 工。这种模式将读者看成是阅读过程中的一个主动的参与者,他会运用自己已经 掌握的语言知识和相关的背景知识,对阅读文本进行取样 ( sampling)、 预测 (predicting) 、 验证 ( testing) 、 肯定 ( confirming) 或修正 ( revising) , 这 四个阶段的加工,就是一种从 “ 猜测 ” 到 “ 证实 ” 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心 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读者对文章的理解 也即是他们的语言知识和图示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阅读遇到的问题有可能是语 言问题,也有可能是阅读技巧问题,更可能是缺乏背景

28、知识或不知如何运用知识 去理解文章的问题。自上而下模式注重对快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这种模式的局限性比较明显。 他们强调流利的阅读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忽略 甚至贬低阅读过程中知觉和解码等的重要性,忽视诸如词汇和语法形式等低端技 巧,强调诸如通过语境或一些背景知识作出的意义预测等所谓的高端技巧,高端 知识,即 Smith(1971)所说的非视觉信息的作用被不适当地夸大了, Webster 在 1984 年就明确提出,这一模式无法充分解释非熟练的读者,特 别是外语读者的阅读过程。在这一种模式之下,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寻找线索,并 根据线索进行预测验证的能力,强调阅读过程中选择、推论和预见等思维过程,

29、4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主张学生要进行快读。这一模式往往造成学生阅读过程中主观臆断的不良习惯, 忽略特殊话题里具体词句的特殊含义,导致阅读效果的低下。 3 交互式阅读模式 ( the interactive model) 1977 年代美国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 Rumelhart (1977)经过大量地研宄,吸取 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科技,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 “ 交互式阅读模式 ” 。 这种模式强调的阅读是读物和读者的背景知识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不再被看作 是单纯的解码或者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而是自上而下 ” 和 “ 自下而上 ” 两 种模式交互作用的过程。交互式理论模式是对前两种模式的折

30、中,对 “ 自下而上 ” 和 “ 自上而下 ” 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同时作了充分的肯定。它主张,读物本身无 法向阅读者传递信息和意义,它只是指明理解的方向,而读者循此运用自己原有 的知识重建信息。也就是说,阅读理解其实是一种阅读者依据自己的原有知识对 文本信息进行重新组织和表达的过程。 在交互式阅读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或调节使用信息处理模 式,同时也可以根据阅读文本的难易程度,自由选择 “ 自下而上 ” 或 “ 自上而下 ” 的阅读模式。阅读理论研宄表明,阅读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递和读者被 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活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读者自始至终处于一 个积极向上的状

31、态,不停地对视觉信息进行解剖、加工和处理。这一过程不仅要 求读者有必要的语言能力,同时对读者的预测机智、认知能力、语篇分析能力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 “ 以写促读 ” 阅读模式的尝试正是受到这三种阅读模式的 启发,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以 “ 交互式 ” 阅读模式为基础,设计并开展一系列写作 活动,以此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致使学生深层阅读和 理解能力缺失的现状。 二、写作与写作模式 (一)写作的概念 写作是以准确的书面语言来记叙事物,表达、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是把思 想转变成语言文字符号的过程。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交流活动,同时又是一种思 维活动,通过训练写作能力能够有效发展

32、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王笃勤 ,2002)。 5 第二章文献综述 从现代信息论、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写作是一个收集、加工、输出信息的整体系 统。因此,写作可以检验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写作模式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写作教学主要有结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和体裁教学法。 (罗明礼 2008.11)。 20 世纪 60 年代之前, “ 结果教学法 ”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写作教学领域一直 占据着主导地位。结果教学法认为写作训练的重点在于对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 的正确使用。学生能够通过范文所展示的各类篇章的句法、结构及修辞规则,熟 悉并掌握不同体裁的写作特点,应对各种各样的写作要求。

33、其教学步骤为:教师 对范文进行分析和讲解,学生模仿范文进行写作,最后由教师评改、评分,学生 模仿抄录并改写正句子。学生的整个写作过程都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完成的,是一 种基于句子层面的写作。(游玉祥、赵聪娥, 2004: 5) 20 世纪 70 年代, Flower. L. & Hayes (1981)提出了 “ 过程教学法 ” 。他 们认为,写作包括三个部分: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以及写作过程,它是一 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 过程教学法 ” 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过程 写作法强调,写作就是以英语为目标语,发现并澄清意义,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的一个过程。 “ 过程写作法把重点放在学生

34、的写作过程和写作能力上,有利于 学 生了解自己的写作过程,充分发展他们自己的思维能力。 ” ( 张英、李瑞芳、 程慕胜, 1999. 3 ) “ 体裁教学法 ” 上世纪 80 年代盛行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地。它以 语篇体裁分析理论为基础,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写作教学之中,要求围绕语篇的图 式结构进行写作教学。它强调,语篇不仅是语言的建构,也是社会意义的建构; 体裁不同的语篇,其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也不同。写作教学的过程既要引导学生 熟悉语篇的图式结构,同时也要了解建构的过程,让学生具有理解或撰写不同体 裁语篇的能力。 ( Kay, H. &T. Dudley-Evans, 1998) 三、国内

35、外关于 “ 读写结合 ” 教学的研究 6 第二章文献综述 (一)国外关于 “ 读写结合 ” 教学的研究 长期以来,国外许多语言学家对于外语教学的读写结合进行了大量的研宄。 早在上世纪 50 年代,由 Flesch (1955,1981)在其两本专著 Why Johnny Can t Read 和 Why Johnny Still Can t Read 中发起的针对美国阅读教学的激烈批评, 由此推动了 “ 以写促读 ” 的实践研究。 Loban(1963)通过对 4 年级、 6 年级和 9 年级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测试成绩的纵向研宄,发现阅读和写作之间有着紧密的联 系。他得出结论:阅读能力强的学生,

36、其写作能力肯定也强,反之亦是如此,且 年段越高,关系越明显 。 Widdowson (1979:120)认为阅读和写作可以贯通在日 常教学中一起进行。他认为,语言学习者通过阅读学习写作技巧,也可以通过写 作来提高阅读的技巧。传统语言学认为,阅读是吸收性技能 ( receptive skill), 而写作是产出性技能 (productive skill)。 显然,他们认识到了阅读和写作形式 上的差异,却没有认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忽略了阅读和写作的复杂的 认知心理过程以及两者的互动性和交际功能。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阅读界和写 作界开始相互接触,结合两个领域的理论家们达成了一致的共

37、识,结果发现,阅 读和写作几乎是两个相同的认知过程,拥有共同的关键性的认知机智,阅读者还 是写作者都要经历搜索意义、创建认知语篇世界等一系列心理过程,都要从共同 的 “ 认知基础 ” 库中提取材料。 Zarael (1992)揭示现行阅读教学的关键缺失,即常常将 “ 阅读所不可或缺的 过程忽略,灌输给学生静态、纯粹接受性的 阅读理念,而不是将阅读看成一个积 极的、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意义构建的过程 ” 。写作则为学生参与阅读过程中的意 义构建提供了机会。 应用语言学家 Zamel(1992)和 Hirvela(2004)也认为 “ 读写能力 ” 是相互影 响和作用的整体。后者将 “ 以写促读 ”

38、定义为 “ 在阅读的不同阶段通过写作保证 更高质量的阅读效果,写作作为一种促进阅读的手段,一种工具,而非本身作为 一种目的的行为 ” ,其核心指导原则在于 “ 在阅读之前、之中或之后进行的写作 能促使读者对他所读的内容的理解,增进阅读的效果并推动第二语言阅读能力的 进步 ” 。 在理论层面上, “ 以写促读 ” 的理念借鉴了 Eisterhold (1990)提出的 针对第一语言学习者的读写互动的三种假设:单向线性交互模型 (unidirectional modal)、 非线性交互模型 ( nondirectional model)和双向线 7 第二章文献综述 性模型 ( bidirectional model)。 教育心理学家 Fitzgerald (2000)根据心理学界对大量的实证研宄的元分 析结果,归纳出 “ 阅读 ” 和 “ 写作 ” 是密不可分的两种能力,并依据两者的区别、 联系和互动提出了关于 “ 读写能力 ” 的互动发展。在理性分析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论证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