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方案(73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8334049 上传时间:2022-09-03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7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沉降观测方案(73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沉降观测方案(73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沉降观测方案(73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沉降观测方案(73页).doc(72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沉降观测方案-第 66 页目录第一章11、总则12、适用范围13、工作依据24、术语、概念2第二章21 工程概况22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3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32.1.2 人员要求42.2单位职责42.3 工作内容53 沉降变形测量7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73.2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03.3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23.4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44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164.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6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94.3观测技术要求215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235.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23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275.3观测技术要求

2、286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31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31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336.3观测技术要求337沉降监测点点号编排347.1 点号编排原则及要求347.2 点号编排规定358数据管理与评估条件368.1 数据管理368.2 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流程图389 奖惩措施42附件三:附表43附表1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准备工作检查记录表43附表2 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结果评估验收记录表44附表4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表46附表5 路基观测桩沉降量记录汇总表47附表6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表48附表7 路基沉降板观测记录汇总表49附表8 横剖面沉降测试记录表50附表9 路基边

3、桩位移观测记录表51附表10 路基边桩位移观测记录汇总表52附表11 过渡段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3附表12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表54附表13 桥梁墩(台)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5附表14 涵洞沉降量记录表56附表15 涵洞沉降量记录汇总表57第一章1、总则1.为统一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标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的技术要求,确保观测质量;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有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2.本细则适用于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标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要求。3.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

4、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线下工程实际变形特征。4.沉降变形观测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准确预测结构物工后沉降。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5.沉降变形观测是确定有砟轨道铺设关键时间节点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6.沉降变形观测过程中必须与评估紧密结合,加强动态协调,以及时发现沉降异常情况。2、适用范围本方案适用于我标段施工范围内的所有路基(含过渡段)、桥梁、连续梁徐变、涵洞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3、工作依据1.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铁道部工管

5、技200977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4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5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6工程测量规范(GB002693);7全球定位系统(GPS)铁路测量规程(TB1005497);8设计有关规定及沉降观测设计图纸。4、术语、概念(1) 基准点:设计院所提交的二等水准控制点,一般每2KM布设一个。(2) 工作基点:当基准点观测条件不满足要求或不方便时,可埋设加密点为工作基点。(3) 监测点:施工构筑物的沉降变形观测点,根据设计图纸布设。(4) 工后

6、沉降量:当铺轨工程完成以后,基础设施产生的沉降量。第二章1 工程概况新建铁路徐州至淮安至盐城线位于江苏省北部,连接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地市,沿线地区是江苏省重要的工业、经济、文化、城市等发展水平较高的经济走廊。线路西起徐州铁路枢纽,经睢宁县、宿迁市、泗阳县,至淮安市设新淮安东站与淮扬镇铁路贯通,线路长度207.846km。淮安至盐城段,线路西起新淮安东站,经阜宁县、建湖县至盐城市,东接入新长铁路盐城站,线路长度105.864XYZQ-VI标正线长度50.302km,宁盐上下行联络线长度8.176km,包含特大桥43168.31延长米/5座,框架中桥1898.3顶平米/3座,框架小桥826.

7、68顶平米/5座,路基长度4.057公里,区间路基土石方47.82万断面方,站场路基土石方8.32万断面方,框架箱涵12处。其中预制架设箱梁1793孔,连续梁9联。2 组织管理与工作内容2.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2.1.1中铁上海工程局徐宿淮盐铁路站前标指挥部成立线下工程沉降观测领导小组,参建各分部成立沉降观测工作小组;2.1.2 人员要求1、指挥部领导小组:由指挥部总工桑广飞任组长,工程部部长李晟、测量负责人陈伟任副组长;2、一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一分部总工代庆双任组长、测量队长高翔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3、二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二分部总工王祖海任组长、测量队长周张

8、吉山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 4、二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小组:由二分部总工高原任组长、测量队长周聂胜林任副组长,各工区区长及测量技术人员组成;2.2单位职责2.2.1 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参建各分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确保观测数据真实、可靠。2.2.2 各方职责如下:1 指挥部(1)指挥部负责全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的领导和协调工作,对沉降变形观测过程进行监督检查。(2)组织专家对观测数据进行预评估。2 各分部(1)各分部是沉降变形观测的实施责任主体,必须严格按有关规范、设计文件及指挥部要求做好各项工程施工过程的沉降变形观测

9、,对观测数据的真实性负责。(2)负责沉降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及其保护工作。(3)负责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其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4)配置专业人员,按规定监测项目和频率进行全过程观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确保其真实性、可靠性和全面性。(5)参与沉降变形观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6)参与和配合指挥部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预评估工作。的保护工作。2.3 工作内容2.3.1 各分部编制线下工程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员、设备情况;(2)观测组织机构,按单位工程落实到负责人;(3)明确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4)明确资料整理与提交文件的技术要

10、求;(5)特殊工点与特殊情况需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2.3.2 各分部建立变形观测网(1) 观测网平面布置示意图,应明确基准点、工作基点与线下工程结构物相对位置,明确路基、桥梁、过渡段等结构物观测点的里程。(2)填写观测断面及观测点位置与工程属性信息,详见附表。2.3.3 埋设观测设备:(1)按施工图纸要求埋设观测设备;(2)观测点标志要醒目,并由测量小组专门负责测点的保护与调整;2.3.4实施观测(1)原始观测资料必须随观测进度整理,严格执行签署制度;(2)必须确保观测质量和观测时效。每个测段的资料测完后,必须及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如发现测量精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应马上组织进行重测;(3)

11、及时对沉降结果进行分析,当发现测点观测数据异常时(如墩台隆起或沉降突然加大等),应采取措施对观测结果进行核查,排除人为因素后应及时将情况报告指挥部领导小组;(4)对大面积水域中的水中墩观测和涵洞积水等特殊情况单独制定沉降变形观测方案,报指挥部领导小组审批;(5)按要求定期对沉降检测网的工作基点进行复测;2.3.5 测量成果整理1 构筑物变形测量的相关资料应在竣工交验时一并移交接受单位。2 每一项目的工程变形测量任务完成以后,应提交下列综合成果资料:(1) 施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2) 控制点与观测点平面布置图(3) 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4) 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5) 观测记录手簿(6) 平差

12、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7) 变形过程和变形分布图表(8) 变形分析成果资料(9) 变形测量技术报告3 沉降变形测量1、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标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路基、涵洞等结构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水平位移监测根据路基(含过渡段)、桥涵、涵洞工点具体要求确定。2、徐宿淮盐铁路站前工程XYZQ-标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并建立工作基点。4、根据徐宿淮盐铁路首级控制网的分布情况,沉降变形监测网加密点至少应与本工程首级高程网二个二

13、等水准基点联测(CP),且使用时应做稳定性检测,一般情况下,加密点稳定性检测至少半年检测一次,存在区域沉降问题的区段,每季度进行1次或根据需要加密。3.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3.1.1 监测网精度等级要求沉降观测网包括加密点,按国家二等水准要求观测,主要技术指标如下:(1)按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仪器:DINI03 等同等级仪器,作业过程中,水准仪、水准尺按国家一、二等水准规范(GB/T 12897-2006)要求,进行外业检测,并每年送国家法定专业计量鉴定1次;本线位移沉降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按下表规定执行:表3.1.1-2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14、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3.1.2 位移沉降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3.1.2.1垂直位移监测网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3.1.2-2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50.30.4DINI03型仪器,宜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0.60.8DINI03型仪器,宜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15、。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布设方法分为三级:1)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同大地测量点的比较,要求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基准点使用全线二等精密高程控制测量布设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2)工作点。要求这些点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和坐标的传递点,同基准点一样,其平面控制点应设有强制归心装置。工作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

16、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垂直位移监测需要。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并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 3.1.2.2水平位移监测网1.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水平位移监测网

17、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表3.1.1-3等级相邻基准点的点位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相对中误差作业要求一等1.53000.71/250000按国家一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二等3.03001.01/120000按国家二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1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三等6.03501.81/70000按国家三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四等12.04002.51/40000按国家四等平面控制测量要求观测2.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水平位移

18、监测网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网坐标的相互转换。3.2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3.2.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监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利用设计提供的沿线二等水准基点;特殊情况下建立独立网时,网应不少于3个点;使用独立监测网时,必须确定与交接工程部位其它高程系统之间的换算关系。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3.2.1的规定。图3.2.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 工作基点。要求埋设在稳定区域,条件合适时,直

19、接以二等水准网基准点为工作基点。观测条件不满足要求或不方便时,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当布点难以满足稳定要求时,间距可适当放宽,可在300500米之间。(3)监测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3.2.2 观测系统的布置要求(1)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

20、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2)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但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3个月进行1次复测。(3)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2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局指挥部上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3.3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21、3.3.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3.3.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3.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

22、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观测路线见图3.3.3: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6)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图3.3.3观测路线示意图3.3.4 特殊情况下处理方法: 针对低矮桥墩、净空小的涵洞,由于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但需要注明,避免数据处理错误。3.3.

23、5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3.3.6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3.3.7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等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3.4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3.4.1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3.4.2 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

24、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3.4.3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3.4.4 观测时,按以下顺序进行:(1)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2)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3.4.5 每一测段必须为偶数测站结束。3.4.6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

25、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3.4.7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3.4.8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

26、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3.4.9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3.4.10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3.4.11按照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 3.4.12 观测元件保护要求(1) 各分部应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观测元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要与施工作业队伍及班组明确责任。(2) 观测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有导线的元件应将导线引出至路基坡脚观测箱内。(3)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

27、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观测元件不受损坏。(4) 各施工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观测元件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观测元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4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4.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4.1.1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应根据不同的结构部位、填方高度、地基条件、堆载预压等具体情况来设置沉降变形观测断面。同时应根据施工过程中掌握的地形、地质变化情况调整或增设观测断面。 4.1.2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

28、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1、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2、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3、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所示:A-1 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提基地地面横坡缓于1:5时的变形监测,于路提基地线路中心处理埋设单点沉降计进行地基沉降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路提坡脚外2m设置边桩进行坡脚位移监测。监测

29、剖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度段范围或地形地质变化大时宜加密。A-1 型路提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2 型监测断面:一般每隔一个A-1型断面设一个A-2型断面进行地基沉降监测校核监测,于路提基底线路中心同时埋设单点沉降计及沉降板,其它元器件埋设同A-1型。A-2 型路提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3 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提基底无压缩层的变形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度段复杂地质宜加密。A-3 型路提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A-4 型监测断面:适用于路提填高较高且地基加固为桩板结构的变形监测,于路基面中心和两侧路肩设置沉降观测桩

30、进行路基面沉降监测;于板梁上线路中心处理埋设沉降板。监测断面的设置间距为50m,过渡段范围或地形地质条件变化大时宜加密。A-4 型路提沉降观测元器件布置示意图4.1.3监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心,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4.1.4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二等平差)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4.1.4所示:图4.1.4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4.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4.2.1 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不锈钢棒或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

31、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图如图4.2.14.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40镀锌铁管或不锈钢管,管壁厚度不小于3mm)及保护套管(75 PVC管,管壁厚度不小于3mm)组成。钢底板尺寸为500(长)500(宽)mm,厚10mm。如图4.2.2所示:(1)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

32、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内外加设保护盖。(4)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4.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0m,并在桩顶预埋20mm不锈钢棒或钢筋,顶部磨圆,刻画十字线(或采用直径100毫米松圆木制

33、作,长1.0米,可采用打入埋设或开挖埋设,埋设深度0.9米,桩周上部0.3米用混凝土浇筑固定,松圆木中心打入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的钢钉作用观测点)。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4.3观测技术要求4.3.1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4.3.2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

34、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4.3.3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应及时通知指挥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4.3.4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 4.3.5 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表4.3.5的规定。表4.3.5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一般1次天每天填筑量超过3层时1次/每填筑3层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

35、较长1次3天路基施工完毕前3个月1次/周3个月以后1次2周轨道铺设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连续3次;以后1次/2周。2、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5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5.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5.1.1新建徐宿淮盐本标段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5.1.2 承台观测标:设置两

36、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5.1.3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12处,当墩台高度小于14m时,设置1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中线左侧1m小里程距地面0.5m处,当墩台高度大于14m时,设置2个观测标,位于墩身两侧中心距地面0.5m处; (2) 桥墩观测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位置。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桥墩上观测

37、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5.1.3。5.1.4 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桥台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图5.1.4。图5.1.3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mm)图5.1.4 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mm)5.1.5 梁体观测标:(1) 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逐孔观测,以后每30孔选择1孔观测。对于实测弹性上供大于设计值的梁,该孔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均应逐孔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

38、孔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 观测点布置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还应在支点和跨中截面之间每隔1520m等间隔加密设置,详见附图。图5.1.5梁体徐变观测标布置示意图(mm)(3) 钢结构桥梁梁部不存在徐变,为了观测变形,每孔设置6个观测标,分别在支点及跨中设置。5.1.6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沉涵洞较高时测标可埋在涵内;涵洞较矮无法立尺时,埋在涵外,过渡

39、段填筑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转移到帽石上,在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如图5.1.6所示。 涵轴断面箱身截面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5.1.7桥梁梁部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6.1.7所示,其中测点1,2,3,4构成第一个闭合环,测点3,4,5,6构成第二个闭合环。所有观测线路在形成闭合环以前必须置镜两次以上,以保证不会形成相关闭合环。并以固定端其中一点为固定点,其他点相对于该点的沉降。图5.1.7 桥梁梁部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5.1.8 桥梁墩台水准路线观测按一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闭合水准路线(二

40、等精度平差),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墩台一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如图5.1.8所示:图5.1.8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5.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5.2.1 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如图5.2.1所示图5.2.1 承台观测标设置示意图5.2.2墩身观测标:采用25mm不锈钢螺栓测标。见图5.2.2所示:图5.2.2 墩身观测标设置示意图(mm)5.3观测技术要求5.3.1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开始进行沉降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

41、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5.3.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桥梁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桥梁施工质量。5.3.3 观测精度要求:桥涵基础沉降和梁体徐变沉降变形的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5.3.4 观测频次要求:(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一般根据表5.3.4-1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5.3.4-1 墩台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进行首次观测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

42、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临时观测点取消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桥梁,不宜少于2个月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1、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2、架桥机(运梁车)通

43、过时观测要求:第一次通过和第二次通过前后均需要观测,其后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2) 梁体徐变观测据表5.3.4-2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表5.3.4-2梁体徐变观测频次表梁体测量间隔表观测阶段观测周期预应力终张拉张拉前、后各1次预应力张拉完成轨道铺设前张拉完成后第1天张拉完成后第3天张拉完成后第5天张拉完成后13月,每7天为一测量周期桥梁附属设施安装1次/周,要求安装前、后必须各有1次轨道铺设期间1次/天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03个月,1次/月第412个月, 1次/3个月(3) 涵洞沉降观测据表5.3.4-3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

44、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表5.3.4-3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次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测试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后各1次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涵洞完工轨道铺设前6个月1次/周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注: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次/1天,连续2次;其后每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1周。5.3.5 梁体徐变量计算:对于梁体的徐变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

45、梁体徐变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徐变变形量。6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6.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6.1.1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桥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6.1.2 路堤与不同结构物的连接处应设置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路桥过渡段在距离桥头5m、15 m、35m处设置一个沉降观测断面,见图6.1.2-1。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见图8.1.2-2型沉降监测断面。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6.1.3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6.1.4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图6.1.2-1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沉降观测点与剖面沉降管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