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获得.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82460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93.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的获得.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知识的获得.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的获得.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的获得.ppt(2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第4章知识的获得 【考查重点】 1.知识的概念; 2.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3.概念的含义、种类,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4.原理的含义、原理学习的方式; 5.问题解决的过程; 6.创造力的含义、创造力的培养。,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大纲详解】 一、知识的概述 (一)知识的概念 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它既包括个体从自身的生活实践和人类的社会历史实践中获得的各种信息(即狭义的知识),也包括在获得和使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技能、技巧、策略等。 (二)知识的分类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从信

2、息加工的观点出发,根据知识的性质将其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作为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比如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等。它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所谓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 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的区别是:陈述性知

3、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陈述性知识是相对静态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是动态的关于操作过程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的提取比较缓慢,而程序性知识的加工速度很快。,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例题4.1】名词解释:陈述性知识(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5年真题) 【答案】陈述性知识是指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言语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陈述性知识是一种个体具有明确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通常包括有关某一具体事件、事实、经验性的概括的断言以及反应真理本质的较深刻的原理等,主要用以说明

4、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从而区别和辨别事物。陈述性知识是一种相对静态的知识,通常以命题和命题网络来表征。 【例题4.2】名词解释:程序性知识 【答案】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即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是一种动态的知识,以产生式或产生式系统来表征,即“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是条件项,“那么”是动作项。它包括一系列具体的操作程序,如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进行四则运算、概括一段材料的主要意思等。,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例题4.3】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的知识属于()。 A.描述性知识B.陈述性知识 C.程序性知识

5、D.条件性知识 【答案】C 【解析】陈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通过言语来进行清楚的描述,也称描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条件性知识所反映的只是知识适应的时空条件,是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结合。 【例题4.4】“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所表达的观念,在知识的分类体系中属于()。 A陈述性知识B程序性知识 C条件性知识D策略性知识 【答案】A 【解析】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和原理等的描述。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怎样进行推理、决策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等。条件性知识是“有关的知识”。“

6、知识就是力量”是对“知识是什么”的描述,因而是陈述性知识。因此,答案选A。,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概念学习 (一)概念的意义与结构 概念就是代表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观念的符号。概念是观念的、抽象的,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但存在于个别的事例中。 概念具有以下特征: 1概念是对多个同类事物共同特征的概括; 2概念将大量信息组成有意义的单位,大大简化了人的思维过程; 3概念是用词来表达的; 4概念是有层次的,它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统。 一般认为,概念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即概念的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概念的定义特征即概念所指的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特征;概念规则是指整合定义特征的

7、规则或定义特征结合的规则。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是由定义特征和概念规则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概念的种类 1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 根据概念定义的严格程度可将概念分为科学概念和日常概念。前者是通过教学过程而获得的,概念的定义有确定的内涵和范畴;后者也称为前科学概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其定义不一定准确。 2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可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通过直接的具体经验获得的对同类事物的定义特征,这种抽象称为一级抽象或初级概念。二级概念是直接用定义的形式获得的概念。 3难下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 根据概念定义特征的难易程度,可分为难下

8、定义的概念和易下定义的概念。前者定义特征一般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而后者的定义特征明显,容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三)概念的形成与同化 概念的获得一般是通过两种基本形式进行的: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 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指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一类事物找出这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的特征,并用词来表示这个概念。但概念形成并不是学生进行概念学习的主要方式,中小学生概念学习大多是通过概念同化的方式进行的。 2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指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概念的基础上,以定义方式直接向学生讲授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奥苏伯尔认为,概念的同化有三种

9、模式:类属性同化、总括性同化和并列结合性同化。 【例题4.5】幼儿往往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因此当他们看到月亮会动时,就坚持认为月亮是有生命的,这种构建知识的方式是()。 A同化B顺应C图式D平衡 【答案】A 【解析】同化是指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把它纳入已有认知结构的过程。幼儿认为所有会动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是其原有的知识经验,而月亮是有生命的是幼儿通过将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后获得的,是同化的过程。,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四)概念的运用 概念在认知活动中的运用一般反应在两个水平上,即知觉水平和思维水平。知觉水平的运用是

10、指运用已经获得的概念,帮助识别具体的同类事物,将具体事物归入某一类型之中。思维水平是指运用概念对事物进行判断、推理或将概念进行重新改组,以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三、原理学习 (一)原理的含义 原理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间某种关系的表述,也就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说明。因此,原理学习是建立在概念学习基础之上的。 (二)原理学习的条件 1学习者的内部条件 首先,学习者对概念的学习和理解。由于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表述,所以,如果对概念的理解不清楚,就无法正确理解原理。 其次,学习者的言语能力。由于原理学习涉及对概念间关系的言语表述,因此,言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内

11、部条件。 再次,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 最后,学习者的动机也是重要的内部条件。 2学习情境的条件 原理学习主要的外部条件体现在言语指令中,教师的指导语对原理学习有重要作用。 (三)原理学习的方式 原理学习有两种方式: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 发现学习指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独立发现概念间的关系。 接受学习指教师将原理以命题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并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使新的原理融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四、问题解决 (一)问题解决的性质 1问题 问题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问题情境;已

12、有的知识、技能;障碍;方法(亦即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2问题解决 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 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 (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 (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 (3)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问题解决的理论 关于问题解

13、决的理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试误说、顿悟说、信息加工模式和现代认知派理论等。 1试误说 试误说是桑代克提出的。他在研究猫打开迷笼的研究中发现,猫在迷笼中寻找笼栓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开始是一些盲目的动作,偶尔碰上门栓打开笼门;下次再关进迷笼时,错误会减少,会较快找到笼栓。这一理论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盲目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又是一种尝试错误的渐进的过程。这种观点由于忽视了认知在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因此,只是适用于解释简单问题的解决。 2顿悟说 顿悟说是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在研究黑猩猩取香蕉的过程中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人在遇到问题时,会重组问题情境的结

14、构,弥补问题的缺口,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一过程的突出特点是顿悟,即对问题情境的突然领悟。这种观点强调了问题解决的认知成分,即个体对问题情境的理解以及重组情境对问题解决的作用。但是,苛勒却认为这种顿悟是先验的,带有唯心的成分。,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3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加工理论将问题解决看成是信息加工系统将最初的信息经过加工转换成最终的信息状态的过程。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研究者当属纽厄尔和西蒙。他们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会遇到各种问题情境,这些问题情境的综合就构成了问题状态,问题状态可以分为初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一系列中间状态。问题解决的目的就是设

15、法从问题的初始状态一步步转变为目标状态。将一种问题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称为算子,因此,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从初始状态转变到目标状态的过程。 搜索算子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算法式,指将达到目标的各种可能的方法都算出来;另一种是启发式,即只试探那些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算子。 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转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的过程,对我们理解问题解决的本质是有一定意义的,但是人类信息加工与计算机信息加工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4现代认知派理论 认知派理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奥苏伯尔等人的模式。1969年奥苏伯尔和鲁宾森提出,问题解决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呈现问题情境;明确问题

16、的目标和已知条件,将问题情境与已有的知识基础或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填补空间,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即根据已知条件和目标,根据有关背景命题、某些原理或策略来填补问题空间;解答后进行检验。 (2)格拉斯的模式。格拉斯认为,问题解决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形成问题的初始表征,即对问题进行理解;制定解决问题的计划,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构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或对以前的理解的修正;执行计划和检验结果。 这一模式将问题解决的四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不是线性的而是曲折的、迂回的,会遇到挫折、失败或停顿等。,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三)问题解决的过程 杜威的

17、五阶段论:开始意识到问题、识别问题、收集材料形成假设、接受或拒绝试探性的假设、问题解决和评价。 华莱士的四阶段论:准备收集信息阶段、深思酝酿状态、灵感或启迪(即问题解决方案的突然出现)、验证检验各种方法。 当前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四阶段说:理解和表征问题、寻求解答的方案、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对结果进行检验。,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例题4.6】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3年真题) 【答案要点】 (1)问题识别。问题识别是问题解决过程中最难的一步。问题识别的最好方法是将问题写在纸上,并标出要解决的问题。 (2)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

18、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因为不正确的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将会造成解决问题上的麻烦。定义问题和表征问题的根本就是限定问题。 (3)形成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包括分析策略、综合策略、发散策略、聚合策略。其中分析策略是将整个问题分解为各个部分;综合策略是将问题的各要素整合起来;发散策略是从不同角度想出问题解决的方法;聚合策略是将问题解决的多种可能性集中在一点上,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4)组织信息。组织信息即组织可利用的相关信息,以形成最适合于问题解决策略的表征,使问题解决的策略发挥作用。 (5)分配资源。问题解决过程中,必须明确时间等资源如何分配才有利于问题解决。通常的做法是用一张纸,写出自己已有的资源

19、,并计划如何分配。 (6)监控问题解决过程。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是监控自己解决问题的每一步,以确保最快、最有效地达到问题的目标。 (7)评估问题解决。通过评估,新问题才会识别,重新定义,选择新的解决策略,分配认知资源。评估既可能标志着问题解决的结束,也可能标志着问题解决的开始。 虽然问题解决包括以上七步,但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各步骤之间的顺序不是固定的,成功的问题解决是上述步骤的灵活使用。,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问题解决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主要可分为两类:问题情境和学生个体的心理因素。 1问题情境因素 (1)情境刺激的特点。也就是刺激

20、呈现的方式,如刺激间的距离、位置、时间顺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2)定势。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当定势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致时,就会促进问题的解决;不一致时,就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3)酝酿效应。当人们反复探索问题而仍没有结果时,暂时将问题搁置一段时间后再去研究时,问题就能较快地得到解决。 2个人因素 (1)有关的知识背景。具备相关的知识背景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 (2)智力水平与认知特点。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

21、有一定影响。 (3)个性倾向性及性格特征。个体的动机、兴趣、意志力、勤奋、创造精神等品质都直接影响问题解决的效率。例如,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体现了动机对问题解决效率的影响。,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五、创造力的培养 (一)创造力的含义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作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前者指科学家和其他发明创造者最终创造对人类而言是新颖的且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后者则是对个体而言的,也就是说,思维的

22、产品对于个体而言是新颖的,但对于人类而言是已知的,因此只具有个人意义而不具有社会意义。个体在真创造和类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能力就是创造力。,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二)创造力与智力、人格的关系 一般认为,智力指的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些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因此,从功能上来讲,它与创造力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而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既可能

23、有高的创造力,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也就是说,高智商虽然不是高创造力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并且,这种非线性的关系还揭示:创造力具有一般的智力测验无法测出的智慧品质,正是由于这些特殊品质的参与,才实现了单纯智力无法完成的创造。 创造力与人格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推孟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例题4.7】试述创造力与

24、智力、人格的关系。(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1年真题) 【答案要点】(1)创造力、智力和人格的含义。 (2)创造力与智力、人格的关系: 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创造力和智力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功能方面。一般认为,智力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因此,从功能上来讲,智力和创造力的区别在于:智力能使人们有效进行认知活动,而创造力的功能在于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产品。因此,创造力是一种更高水平的能力。 创造力与智力之间的关系还体现在对应关系上。长期研究表明,它们之间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具体来说: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的创造力;高智力的人既可能有高的创造力

25、,也可能有低的创造力;低创造力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高创造力的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 创造力和人格的关系。高创造力的人具有一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性地完成任务的人格特点。通过长期追踪研究发现,高创造力者具有以下人格特点:有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自信而有进取心;谨慎;好胜心强。,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三)创造力的测量 创造力测量与智力测量的显著区别是:创造力测量着重于测量未知的、新颖独特的答案与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智力测量着重于测量唯一的、确定的答案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创造力的测量方法有以下几种: 1实验法 在实验室中,通过给被试设置特定的问题情境,并控制和改

26、变一些条件,要求被试做出反应,根据反应结果来测量其创造力。 2评定法 由专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创造力做出评价。 3测验法 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规定的程序对学生进行测量,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常模比较,最后根据比较的结果对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做出评价。 著名的创造力测验有如下几种: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性思维测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四)创造力的培养 1教师需注意的方面 (1)改变不利于创造力培养的教育观念。如过分追求成功,以同龄人的行为为楷模,禁止学生提问,权威式教育等。 (2)提高教师的素质。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

27、师具有以下特征: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努力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以激发儿童的创造渴望。 2创造力培养的措施 广开思路;远距离联想;多中心注意;类比推理;克服紧张;集体讨论;心理安全;在语文和数学教学中培养创造力。,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例题4.8】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概念和关系。(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4年真题) 【答案要点】(1)智力和创造力的概念 智力主要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达到的水平。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能力与实践活动能

28、力,这些都属于一般能力,是人完成一切活动所必要的。 创造力是指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可以是一种新观念、新设想、新理论或新方法,也可以是一项新技术、新工艺、新形式的物质产品等。新颖和独特是创造力的基本特征。 (2)智力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创造力强,智商不一定高,但是,弱智者有强创造力的概率是相当低的。具有强创造力的物质基础是要具有中等或者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创造力与智力在整体上正相关非常显著,智力水平对创造力水平有制约作用。 高创造力者至少必须有中等及其以上水平的智商,高智商者比中智商者更有可能成为高创造力者,而低智商者不可能有极优的创造力。 创造力和智力是两种不同但又有一定联系的能力,都应该是教育目标。教育工作者应当兼顾这两种能力的培养,让它们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创造力与智力的组合方式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尤其应注意对智力中等学生的创造力的开发。,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教育学习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