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29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841495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29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29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29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29页).doc(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第 27 页靖远历史及风俗习惯简介靖远县滨中华民族文化摇篮黄河之畔,属甘肃省中部干旱地区之一,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地处边陲,民族往来频繁,陡迁不定,战乱接踵,兴衰多端凡此种种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靖远县民族徙迁活动情况靖远县自新石器时代已有了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长期以来为各兄弟民族共同生息经营。先民活动情况史籍记载简略。康熙靖志谓“古会州(按:今靖远县)为西北荒幅边徼,昔人据险卜筑,不过恃大河为天堑耳。而河外即沙塞毳幕”及“靖远虽古羌戎地。”这说明靖远县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如遗留至 今的地方名有“乌兰山”、“打拉池”、“迭烈逊”、“哈思吉”、“毛卜拉”等均为蒙语,

2、足证其蒙民居住过。就姓氏而言,据甘肃省通志载:“甘肃地处边陲,屡经兵燹,私家谱谍,荡然无存,欲考姓氏源流,戛乎其难”。其中所搜集到有关靖远的姓氏极少,仅有:赵氏:靖远赵率教,明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总兵官、右都督。郭氏:会州郭蛤蟆,金兰会洮河元帅。王氏:靖远王进宝,清初以功擢陕西提督,奋威将军,谥忠勇,子用予历任松潘、固原、太原、凉州四镇总兵。潘氏:靖远潘育龙,清康熙时以功授肃州总兵,擢固原提督、谥襄勇。子福游击、祥重庆知府,祺、衸、褘康熙举人、从孙之善川北、西安二镇总兵。陈氏:靖远县陈善新乡县人,明初由靖远卫百户升指挥佥事,历任宁镇副将,子纪,纪子谟,谟子节,节子取学,取学子宏荫,宏荫子五瑞

3、相继袭。魏氏:靖远魏益其气先三原人,父从征满四阵亡,益以功授靖远卫百户,子荣升副千户,子堂,堂子继宗,继宗子印,印子承勋相继袭。展氏:靖远展誉美,清朝邑训导。房氏:靖远房怀明,怀明本卫指挥,弟恺官邓州同知,房镐子恢,孙凤时皆能世其家学。房世纯,清武生,凉州游击。火氏:靖远有火家台子,皆火姓居之。这些姓氏大部是其人显达而记入的,不能尽括靖远先民的姓氏,这种局限性,失去了原来的面目。同时据甘肃通志稿载:“甘肃境内之伊斯兰教徒始为元世祖至元廿八年(1291)以甘肃旷土赐回回昔宝赤合散等俾耕之。英宗至治二年(1322)免回回屯戍河西者银税(元史)是为回回入甘肃之始”。其中所列述当时伊斯兰教之姓氏有:沙

4、、哈刺鲁、马、丁、海、毕、陕、闵、绽、鲜、页、古、拜、善、韩、苏、白、田、高、虎、周、哈、李、张等,这些姓氏,在今靖远县境内的大部分伊斯兰教徒中仍占多数。根据靖远旧县志和各种残存的石碑中调查,汉人中自古以来沿用的姓氏有:丁、于、王、张、李、赵、虎、汪、万、汜、肖、左、苏、魏、扈、吴、路、贺、霍、陈、刘、房、齐、焦、朱、温、卢、邢、武、宋、高、苗、金、程、牛、 马、陆、侯、谢、薛、杨、柳、权、徐、许、郑、邓、宁、傅、袁、叶、苟、姜、蒋、江、郝、何、邱、仇、谭、寇、董、冯、门、夏、贾、俞、朱、毛、田、罗、 雒、白、韩、曹、郭、葛、段、范、蒲、孙、乔、卞、里、蒙、雷、拜、窦、杜、裴、麻、安、师、史、

5、车、孔、孟、屈、章、来、梁、秦、唐、汤、祁、滕、关、 顾、康、严、邹、童、景、单、莫、巩、周、吕、骆、阎、钱、沈、海、蔡、黄、常、卜、方、强、柴、詹、展、辛、韦、岳、石、米、林、姚、任、冉、包、曾、 康、廖、拓、毕、耿、闵、牟、狄、火、妥、哈、胡、蒙、邵、洪、边、樊、龚、雍、聂、党、成、永、舒、崔、尹、吕、豆、占、戴、訾、昝、苏、折、粟、黎、 陕、绽、鲜、善、沙、页、黑、行、欧阳、哈刺鲁、倪、靳、荆、柯、问、南、种、甄这些不同姓氏的汉人散居在靖远各地,说明靖远确是一个来自五湖四海的多民族之地。靖远历史上的民族聚散靖远民族聚散的来龙去脉,据靖远新志中载:“靖远古为边地,汉始辟为县,西晋之乱沦于鲜

6、卑,唐广德时陷于吐蕃,西夏、金、元迭为征战,明代套部(蒙古)不断犯境,故土著大族绝少,现有人民多半以从军开垦而来者,其源流可分:1、移民实边而来者自明初多来自山西洪县古槐树移民处。2、从军而来者有明之世靖远扰于北虏,岁无宁日,始正统二年边患日急,乃设卫防河,靖远户口在档案上始有确实之记载。然时所谓户口者,完全为移来军户分所屯垦,民户廖廖,殆不可稽。而树今日户口之基础,则此数千百军户实为之(靖远新志户口略)。3、宦游而来者如旧志中所载,明清远卫指挥房贵便落户在靖远,其后裔多在今乌兰乡新城村。4、经商而来者历代山、陕、豫、川等省来靖经商后落户者为数不少。5、游幕而来者如旧志载明陈善幕游来靖,后在甘

7、盐池落户教学。6、谪戍而来者如明嘉靖时翰林郭宗皋从山东福山谪戍靖远。清末王孝、王典等充军在靖远落户。这些从外地来靖远定居的户口。民族列在各旧志中均无记载。据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有汉、回、蒙、满、苗、藏、壮、土、侗、维、东乡、保安、土家等十三个民族,共计人口395966人。其中,汉族391768人、回族4090人,其它各民族为数不多。靖远人民习性据有关史籍记载:大明一统志云:“人习武艺,不畏攻杀”。巩昌府志云:“卫于外徼,仅隔一衣带水,九边皆推其人勇猛善战,敌人号为拾儿军,常避之。然其俗则恂恂循礼度,富者务债储缓急,则出以助饷,贫者安闾里,闻惊则奋勇当先,岂所谓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犹存秦俗之

8、习尚乎!”旧志云:“靖远虽涉边僻,人多朴实淳厚,以耕牧为计,以园圃为业;人多刚劲好斗,射猎是习,虽处荒塞,亦有尚义者”。“人多醇良,尚礼义,不事浮夸。然近日多务末技,以巧诈相竟,是又不可以一定论也”。成化靖志云:“网绕河环,原隰平衍,性质实尚賙,务猎,力学”。康 熙靖志云:“人习战斗,身昌矢石,虽披坚执锐而捍卫牧圉若性生焉。负刚劲、尚气节,殊猷奇绩出其中,忠勇气侠出其中,封拜接踵,勋名烂烂,迄今阀阀甲 第联蝉,桑梓何其盛也。乃今却走马以粪,而四郊无垒,八荒奠安,质朴者尽力田畴,颍秀者潜心诗书,师严道尊,塾多执经问业之子,畏法远刑;邑鲜健讼告讦之 风,岁时祀先展墓,不愆反本之义;婚娶纳采,亲迎犹

9、端正始之道,犷猂之气久消,无复金华之旧染,宽柔之教谁施,恒多善下之谦。然而军民杂处,往往游气 不事生业者不乏,而士气亦日以颓靡不振,是则仁里之一梗也”。这是旧志中所搜集到仅留存下来靖远人民习性情况的部分史料。至近代仍保持着人民尚武勇于捍卫祖国和反抗外来侵掠的优良传统。如地下党抗日义勇军早期在靖远的 组成及活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中靖远人民在人力物力方面的踊跃输将、英勇献身、不畏强暴、英雄辈出,皆习性之然也。同时不尚浮华、修饰、勤俭、朴素之风 迄今不衰,万以耕读为重、互助为荣,并在甘肃享有文化先进县之称。靖远人民的生活居住:靖远县人民历来居住以堡、寨、村、庄、户、水、山头、崖湾为聚集点。如平滩堡

10、、裴家堡、泰安堡、新堡子、刘家寨子、杜家寨柯、贾家寨柯、三合村、论古 村、唐庄、路庄、三百户、五百户、马饮水、营盘水、贾家山头、张家崖湾等。而这些居住点,又多民族同姓集中于一地,与地处边防防御自卫有直接的关系。居住的形式有楼房、瓦房、土房、高房子、土窑、石窑、箍窑、棚道、卧铺子、铺面等。楼房:为富有者所居,多系竭山式屋顶,或为一藉水,木楼板,两至三层,数量不多。现今城乡有的家庭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起钢筋水泥的楼房,为过去所没有。瓦房:是一些富户所居,多为“四合头”的天井,前为街门,进为影壁,北为四明柱或深门浅窗三及五间的上房也叫堂屋,两房连耳房,南为三间对厅,东西厦房各三 间,后面建有围房、

11、厨房、畜厩、厕所。这样的四合院在全县为数不多。现在建起了土砖木结构、机制瓦铺顶,以及砖院墙、贴磁砖等新房,较过去坚固、美观、宽 敞,大大超过了以往。土房:全县到处可见,即所谓土搁梁,墙壁、房顶不用砖瓦,根基用五至七层砖或以石砌,结构、门窗均极简单,只用一道梁,亦有四合院形式者,但不讲究。近些年 来这些老式的土房,除山原干旱地区外,已多由新建的土砖房及少数户的水泥平顶房所代替。无论瓦房或土房均为平房,尽管建筑规格、造价不等,但式样大同,主 次严分(高低),有所谓“三间上房挎耳房”意指长辈住上房晚辈住偏房之习。高房子:是旧社会一些农村建于堡上或院宅中高出院墙的独间小房子,多筑土为基,建其之上,三面

12、开窗,一面为门,用以守望,今除少数乡村尚有保留外,新式院落多不修建。土窑:在山原干旱地区缺少木料和建筑材料,依山挖成土窑洞,沿外表按有门窗,组成四合院状,“冬暖夏凉”誉为“神仙地府”。有人咏诗形容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窑洞无瓦房,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现已逐渐淘汰,由土砖房所代替。石窑:又叫窨子,多开凿在沿黄河一带的营防滩、碾子湾、独石头、河包口等地及东湾砂梁、四龙等地的陡立红砂峭壁悬崖之间,以水或靠山为险。窑中设有磨、碾、灶房,讲究者雕有花纹图案,援绳而上,为历代先民避战乱藏身之所,今上述各地仍留有残迹。箍窑:是用土基块拱成的半圆形窑洞,以草泥裹里外,安有简易门窗,既可住人亦

13、可供储藏物。一些田边地畔亦多有此窑,用以看守庄稼。棚道:是以土坯作墙,上架简易梁檩和细椽,以草泥上顶,多用于圈牛羊牲畜或作磨、碾加工房。堡子:是用土夯筑成的小型土城池,有女墙、炮台之备并有铁门,有的一家专筑,有的数家或阖村共筑,为旧社会防匪乱之所,其中住房,建筑量力而为,不拘形式。卧铺子:以木作框架,上覆以蓆片或草泥,可以移动,多用夏秋看守田园,秋后收获完结则搬回家中。铺面:也叫铺子,多为临街而建,敞门内设铺柜、货架,有的单间,有的一连数间,专为经商营业之用,城乡村镇都有。今已为现代商店代替。饮食:靖远县的民间饮食传统惯为一日三餐,而农村一般为四餐,早起的一顿喝茶吃馍叫“早干粮”,九点多钟的一

14、顿餐叫“早饭”,下午三点多的一顿叫“吃响午”,下午收工的一顿叫“吃黑饭”。城市一般为早、午、晚三餐。主食:主为小麦、黄米、大米、小米(谷米),次为玉米、高梁、荞麦、莜麦,扁豆、黄豆等。其中以“白面、黄米、大米”为主。蒸食:有麦面发酵作的花卷、蒸镆、“月饼”、“马蹄子”、包子、饺子、穷馍馍、“鸡卷子”、“金裹银”(白面夹黑面卷子)。米面蒸的甜米黄儿、锅塌子(又叫 半驾洼)。玉米面做的发糕等。这些蒸食食品中以白面镆镆最为普遍,城乡各家皆能蒸制。尤以白面花馍馍夹有姜黄、红麯、香豆、清油,巧作成各种花样的油塔 子、油卷子,送“满月”的“马蹄子”。过喜庆酒席上的花馍馍能作出巧小的“菊”、“荷”、“佛手”

15、、“梅花”、“海棠”、“如意”、“万卷书”、“芭蕉 扇”等玲珑活泼的形状,十分美观。各家竞奇斗巧,一家胜过一家,是有艺术性的蒸食,除了蒸食之外,还用莜麦或小麦、糜、谷等杂粮炒熟后磨成炒面,干舔或拌 食皆可,如同藏民的“藏巴”。煮食:是日常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饮食之一。多用麦面制作,其品种有长面(分细、宽、柳叶、二细、圆梭等)、挂面用麦面和盐水拉成晾干后煮食。“截截子”(是 以柳叶面条切成五寸左右的面条)。旗花子(是以擀好的白面页子切成菱角形者)。砌食子(以合好的白面在草帽上搓成形如贝壳者,又叫麻食子)。跌疙瘩(是以 合好的面,以筷子挟为小块者,又叫懒婆娘饭)。灰豆饭(是先用灰煮熟扁豆,再下入旗花

16、子成赤褐色者)。面片子(分软、硬两种;软为活面手揪、硬为面叶刀 切)。掣面(是以合好的面拉成长条者也叫软面,细园形的叫“鸡肠子”)。其它如用荞面作的削精面,用黄米和“花旗子”同煮的叫米合面也叫“混江龙”。其中 以长面专讲擀、切、刀工,既是家常饮食,又是逢节过年招待客人的主要煮食。过去以手工擀面页,然后以刀切成细宽两种,最细的有如丝线,宽的宛如韭叶,煮成 后添入臊子汤或酸汤,清得扑鼻,用筷子捞起,似千条银丝,是家庭妇女向客人显示切面手艺的“拿手戏”;并代表“长乐”“长寿”独具地方特色。今已为机器压 面取而代之。副食:以各种蔬菜为主,肉类、禽蛋、鱼类、野菜为辅,吃菜分拌菜、熟菜、炒菜和醃菜等,多以

17、拌菜为主,炒菜次之。拌菜:多加以佐料油、盐、醋、熟油等,用切或煮熟,应时拌食也叫凉拌。如黄瓜、韭菜、蒿笋、苴莲等多洗净切丝凉拌。葫芦、茄子、菜花、白菜、芹菜、包心菜、洋 葱等既可煮熟凉拌,也可以荤油、清油炒食。民间一般以拌食为主,炒食者甚少。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蔬菜种类增加,如灯笼辣椒、西红柿、塑料棚的早菜提先上 市,丰富了副食品来源。一般家庭除拌菜而外,多讲究炒菜,亲友到家,先是拌菜佐酒,然后量力上各种炒菜,随上面食或米饭。炒菜:除有客人来,一般吃饭只炒蔬菜,节日、春节动劳,猪、羊、鸡、禽蛋、鱼则逢有喜庆宴席和款待客人时为之,除炒之外,尚有烂、焖、燉、烩、爆、炸、卤、酿、糟等制作方法,品类繁

18、多,如黄焖鸡、大杂烩、炸丸子、爆炒里脊、酿八宝饭、糟肉、烂羊羔肉、卤肉等不一而足。醃菜:秋末冬初,城乡人民皆有醃菜的习惯,以补充蔬菜淡季之不足,既经济又节约,系古今之传统。醃菜的种类以白菜为主,先把选好的白菜切根洗净,在锅内煮得 半熟,捞出后挽成一束束小把,装入缸内,撒入青盐、花椒等,以净石块压其上,待发酵有酸味时食之,也叫酸白菜。除此之外还有用盐水泡醃的红萝卜、苴莲、韭 菜、辣椒以及加糖水调料泡的糖蒜。干旱地区的农民因蔬菜不能经常供应,多有一年到头吃醃菜者。野菜:以田头地边的苦儿菜(败酱草),野韭、野葱、黄花菜尖、槐花、榆钱(以上二种可作穷馍馍)、香椿芽、地软儿、低留儿、枸杞芽、苜蓿芽等或凉

19、拌或炒,限于季节为数有限,不甚普遍。饮料:过去农村以烧焦麦粒及大枣烧焦为麦茶,枣儿茶饮用解渴极为普遍。一般家庭接待亲友用茯茶和绿茶泡沏,但不普遍。现在一般人家以泡茶或熬罐罐茶,有时加入白糖作饮料,招待客人。浆水:以芹菜、香菜叶用面汤发酵制成,稍带酸味,清凉可口,为城乡夏季消暑普遍饮料,并可制作浆水面。除以上通用饮料外,还有常用的米汤、油茶、醪糟、酒醅子水等。服饰:靖远县由于地接内蒙,人民以衣着结实、耐寒为主,不尚华丽,提倡朴素、清洁、补衲,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和“蛇退皮”、小的穿大的退下衣服之习。新中国建立前,由于当时社会轻工业落后,民间衣料多用陕西和本地纺织的土布、毛褐子以及

20、机织白扣布、黑洋布、斜布等。绸、缎子、毛料除结婚行“彩礼”之外,一般人多不使用。此外羊皮、毛线织品、毛擀品(毡、衣、裤、袜、帽)也是衣料之一。建国以来各种棉纺品、化纤、丝绸衣料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进入了千家万户,人造革和进口衣料的穿着到处可见。衣服式样:建国前男女老幼都穿以手工缝制的便衣,男以对门襟上衣、大裆裤为主。女以大襟上衣、大裆裤、旗袍为主。男子出门访亲友穿长衫,戴礼帽表示礼貌。妇 女民国初穿旗袍、大袄、裙子、但不普遍。小孩则穿小袄、小褂、开裆裤(又叫叉叉裤)。夏季一般人多穿单夹夹子(背心),戴草帽。夏季一般人多穿单夹夹子 (背心),戴草帽。冬季农村男人多穿老羊皮袄、棉衣、棉裤。富有之家多

21、穿搭布、绸面子的羔子皮袍、袄,但为数不多,至于长袍马褂乃是极少数富有者的特殊衣 着,为一种特殊现象。建国以来,衣着的式样及衣料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现衣料已由化纤品代替了棉麻毛织品,由缝纫代替了手工针线活。服式方面男则中山装、军便装、军大衣、半截 干衣、宇航服及毛织衣裤为主。对门襟便服、长袍长衫渐次稀少。女则以大、小翻领、西装、滑雪衫、风雪大衣等新颖服装为主流,大襟衫袄及大裤裆裤为一般老妇 穿着。至于鞋袜,建国前多为家庭自作的家生鞋,现在鞋、袜多买于商店,穿皮鞋、胶鞋、布鞋、塑料凉鞋经济普遍。雨天胶靴、春夏秋穿单鞋,冬则棉皮鞋,妇女 穿高跟鞋、靴者也遍及城乡。建国前大头棉窝窝、麻鞋、草鞋、毛线

22、鞋、绣花鞋、单夹布袜子、皮袜子已不多见。唯小孩一般仍多穿家做鞋,结实耐用。农村妇女有 的仍以做家生鞋为己任。日常用器:睡卧具:靖远城乡人民皆以睡上坑为习。土坑均以土坯铺石板或草泥坑面子砌成。通间砌一大炕者叫通间炕。以炭炉通火者叫火坑或叫掣炕。以柴草畜粪等煨烧者叫煨 炕。这种热炕在靖远有悠久的历史,保温性强,适宜高寒地区取暖,可防风湿,是劳动人民生活实践中的创造。个别家庭今也使用板床,也有使用钢丝床、思梦席床 和沙发床的。灶房炊具:一般灶房都有泥、砖所砌成的一锅或双锅的锅台也叫锅头。小家庭多用小泥炉子。多烧煤炭,乡村多烧柴草。现在用烤箱和铁炉子者较多,部分家庭的锅台已用水泥或磁砖砌制,小鼓风机已

23、使用较多,液化气炉在个别家庭已派上用场。室内用具:建国前一般家庭内用具以桌、椅、柜、凳、炕桌、条凳等为主。现在除少数干旱地区家庭外,多数家庭除桌、椅外,有大小立柜、五斗橱、铺盖床、写字 台、梳妆台、沙发、靠背椅等,一部分家庭使用综合家具。电器用品、彩电、黑白电视机、录收音机、收音机、洗衣机、电风扇、电炉、电褥子、石英钟、电子钟、 电冰箱等,已在一些家庭不等设置。照明用具:解放前以清油灯、煤油灯、汽灯、土蜡烛为主。现在全县大部分地方通了电,电灯代替了古老的油灯。不少家庭已按上日光灯、台灯、落地式台灯、华丽的吊灯,手电筒的使用极为普及。粮食加工用具:解放前全县以石磨、石碾、土油榨加工米面和油料。建

24、国以来除国营面粉厂外,各式小型钢磨、碾米机、粉碎机、压面机、榨油机、豆芽机等代替了沉重的手工操作,连牲畜饲料加工也使用上了机器。日常生活用具:旧社会人们外出多用提篮(叫笼笼子)、钱褡连(叫钱叉子)携带什物。去乡下多手提木棒(叫鞭干子),以防恶犬伤人。部分人手中提旱烟袋、羊 角、鹰膀骨烟袋,这种烟袋,内久积的烟油是无名肿毒和蛇咬伤的有效敷抹剂。鹰膀骨烟袋,吸久之后,是治大牲畜结症的特效药。妇女们身带针扎子,在家身边多 使用针线蒲篮。随着时代前进现在一般人外出多提人造革提包。除农村老人外,旱烟袋则以纸、卷烟取代。妇女的针扎和针线蒲篮农村尚有,城市已不多见了。靖远 人由于一年四季多风沙,人们都喜带有

25、色茶、墨眼镜、变色眼镜。城中妇女亦多戴太阳眼镜及变色眼镜者和戴耳坠、戒指的风气大行。儿童玩具:一般儿童玩具有皮球、毛蛋(毛线加棉花缠成的圆球)、毽子、沙包、风转、弹弓、风筝、铁环、打猴儿、弹丸、纸牌(牛九儿)、扑克、口琴、麦杆响响、下方、走窑儿、驰子儿、象棋、军棋、升官图等。现在又加入新式机动和电子游艺及玩具。交通工具:建国前一般人外出多为步行、陆路或骑驴、乘马、坐大车。短途运输有单轮推车子。水路沿黄河两岸多顺流乘羊皮筏子,过渡除羊皮筏子外用木船摆渡。现 在一般人外出除步行外,遍用自行车,少数人拥有摩托车,大中型及手扶拖拉机,有的家庭有汽车。沿黄河铁桥、索桥及汽船摆渡。靖远礼仪语言方面:青年人

26、及小辈在老人及长辈面前讲话时忌手舞足蹈,粗声大气,须侃侃而言,表示恭敬。老年人教育青年及子女时忌用恶言垢语,否则人呼之为“老不正 经”。开玩笑要分老少、场合、同时须有分寸,不能过头。一般讲话要有礼貌,不能带把子(不文明言语),称呼他人为“尊”、“贵”;自谦为“贱”、“愚”或 “家”等。生活方面:问路寻人须对人尊称,不能“白搭话”以免拒答。同时乘车、马时须暂停,下车、马而问之。访亲友或去他人家,须先扣门通声,擅入者为不礼。若迂所访之家养狗,得先请主人挡狗,不得乱打,以免犯“打狗看主人”、“打狗欺主”之嫌。投亲访友以问男为主,若先冒然问女,视为轻薄。主要不让坐,客人先坐为不礼,坐时客左席,主人坐次

27、席为客者须谦让,不能冒然左席。但小辈、青年人不能就上座,须偏坐。招待亲友主家量力待以饭菜,亲友不得显嫌弃之态。动筷子先以挟粗、淡菜为礼。不得使菜盘尽空,主人加菜时,客人须拒止,表示满足。老少进食时除病者外,不得卧食,以卧食为懒慢。食馍馍时不得剥皮。吃饭不能尽量时,得先以另碗拨出,不能剩饭菜。并得将自己搿开的馍馍吃尽,不能残剩。饭碗须清理干净。更不得以筷子敲餐具,以为不恭。衣扣须整齐,鞋不能踏拖,去他家脱帽不得倒扣,以帽口朝上为礼。在家或路遇讨饭者,表示同情,量力帮助,不得恶语谩骂。邻居、亲友有喜庆丧葬大事,须携礼品庆、悼,并帮助料理、代劳。父母对子女以慈爱教育为责,忌溺爱娇养。兄弟妯娌中主张和

28、睦。交朋友以诚实为本,以不瞻父母老人者为不齿叫“忤逆”。宴席礼节:不论庆、丧席均设方、圆桌或炕桌,方桌以八人为一席叫“八仙桌”;圆桌以十人为一席表示“十全”。桌之正面为上席,对面为首席(主人座)其他为陪席,有的也 把上席称首席。入席以辈分大小依次就座。有“父子不同席”,“岳、婿、舅、甥不同席”、“长辈与小辈不同席”之分。入席后上席老者不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先 动,老者不离席其他人不能先离开。这种清规在旧社会必须遵行,不然认为是主人招待不周。现在一般喜、丧宴以来人先后凑齐一桌人数,即开一席,不受上述旧习 的限制,人多时还形成挤抢的风习。酒席分前、后场,一般前场有四拼盘,或全盘子以佐酒,主人敬酒后方

29、能动筷子。接着上正菜,有八道、十道和十三道之别。最后上汤则全席终场。好酒者另设专席称 “酒台”,由专人招待,酒敞开供应,任何人都能参加畅饮。丧事(又叫白事)边来客边招待多用大杂烩“碗碗菜”,一人一碗具分食之优点,然后加添菜,以食足 为了。对喜、丧事所来之尊客(即娘家人、娘舅家、又叫骨头主)另屋专席招待,以示尊敬。喜筵行令猜拳,丧事禁之,示哀悼之意。行令猜拳:主人对客人必须敬酒,敬拳(不会者请他人代之),每人以六拳为度,通桌依次猜之叫打通关。长辈与小辈不能同席猜拳,不能饮酒者请他人代之,或喝一杯过关。总之以适量为原则,避免酗酒闹事。旧社会喜事分数天进行宴客,如今均一天结束,较前节约多矣。仪表:男

30、子发须:一般农村劳动者皆剃光头,不留发,青年学生、工人及工作人员多留短发如:平头、分头、背头等,个别的青年人今有烫发者,叫赶时髦。小孩子“百禄” (百天)之期剃头叫剃胎毛,有留圆桃形及小辫者,至周岁后始剃去。留须一般老年人逢“龙”、“虎”年留胡子。有三须、绺腮、八字胡等,今工作人多不留胡 须;农村老年人不留须者旧习玩称“老返青”。妇女发型:新中国成立初,除部分年龄较大和农村妇女仍在头上梳发髻(叫巴巴头)外,一般妇女一改过去少女独辫为双辫。现在双辫子多变为剪发,有散披者,有盘髻于顶者,有冷、热烫者形式多样,既具民族风格,又融西洋发型,不拘一格。面、指、唇:男子面部以经常刮尽为礼貌。对于一些青少年

31、留八字胡者,为舆论所指责。妇女面部多敷脂粉,以图美观并防风沙。新中国成立前积于旧习“不损父母骨 血”的影响,部分人留长指甲,不轻易剪除之不卫生习俗今已不存。唯妇女染红指甲用风仙花包手的风俗仍存。妇女抹口红者并不普遍。礼俗冠礼:靖远旧俗,儿童年满十二岁叫成丁或成人。有的焚香敬拜祖先。有小时寄拜于寺庙神佛处者,是日去寺庙拜神佛叫“换盘”皆古人冠礼之遗俗。今天每逢子女生辰,家中备长面、搅团、或菜肴庆祝叫“过岁儿”,亲友致以贺礼祝生日。对冠礼之俗已很少举行。婚礼:靖远建国前婚礼一本古制,所谓“六礼告成”(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繁琐泥古已成过去。建国以来逐渐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打破了

32、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桎梏,实行“文明结婚”或“自由结婚”。婚礼的过程,大概先为看对象谈恋爱,成年的男女双方谈好后,经介绍人出面,双方正式见面, 互相表示满意后,再由双方家庭互探情况和子女品德,至双方情投意合,可以互相看家,然后正式央人作媒人(介绍人)从中撮合,如无异意,便由男方携酒礼、 衣、履等至女家订婚,部分至亲厚友亦来参加。接着则订日期抬礼,以男方经济力量向女方以衣料、鞋袜、化妆品等送女方作聘礼,又叫“喝酸酒”。女方于是日邀 请至亲厚友,左邻右舍款之以酒宴,来者送礼品及现金叫做“添箱”,表示对婚者妆奁之助。男方在抬礼时还向女方送现金,通过介绍人议定数目,不能苛求。有些 山原地区迄今仍留

33、有“父母之命”、“要彩礼”的旧习。抬礼之后接着便是结婚。现在有的在抬礼之次日即为举行结婚典礼,有的还须经双方研究定日期(选择良辰吉日)再为举行。结婚之前男女双方去乡政府领结婚证书。 婚礼先一日须请亲友、领居到家中筹备,并给女方送“肉方字”、“离娘馍”、“熟衣”等偏僻地方还有要麦、羊的旧习。结婚之日由男方选聘适宜生相之人去女家 迎娶,女方亦出聘随陪者送亲,至男家后新郎披红出迎,鸣爆竹与新娘先至洞房,小息后,换衣举行结婚典礼,由主婚人给新郎新娘颁发结婚证书,二人携手共进洞 房饮合欢交拜酒。亲友陆续前来送礼贺喜,以酒宴招待。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陪导下,按席依次向来宾敬酒,并行鞠躬礼致谢。至亲向新郎新娘

34、以礼物赠之。宴客 毕,来宾还有闹新房之习,至深夜客散,新郎新娘方能入洞房就寝(农村在就寝前,还由娶亲娘铺床,祝愿多男多子,并有听床之习)。次日晨起,新娘由同辈妇女 陪同,至主房向全家长辈及同族长辈磕头谓之分大小。结婚后三日,新郎新娘备礼品去岳父家回拜叫做“回门”。也有于婚事之次日,邀请曾为婚事操劳出力者至家 中,宴以酒席,叫做“谢劳”。结婚三日后,各至亲家分期邀请新娘至其家认亲,以馔食招待,叫新媳妇回酒。结婚后一月左右,新娘归宁到娘家省亲,娘家留住一 月叫“站对月”,亦有住数天即回者,无硬性限制,城市已不讲究此习。早婚、冠戴:在旧社会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往往有十三四岁的男女即为结婚者。其原因不

35、外以早娶儿媳代婆母操劳或盼早得孙子之故,造成不少悲剧。冠戴是旧社会 的童养媳或再嫁寡妇带来的前房儿女,以父母之命强为撮合,使之成婚。也有把自己女儿给与苦力,由男方无偿的给女方下数年苦力,而后把女儿冠戴给苦力者为妻 的。招女婿:即男到女家成亲,旧社会一些女家无男丁继嗣,自家生有女儿,便相准男方后,让男子到女家招婿成婚。婚后所生第一个男孩子必从母性,以后生者则从父姓。妻长于夫之俗:多为家庭缺少劳力,或盼子成龙,往往有夫方总角,妻已及笄,使小夫大妻成婚造成悲剧,但民间还流传“妻大两(岁)黄金淌”,“妻大三抱金砖”之谚。兄招弟媳之俗:旧社会个别家庭,在同胞弟弟亡故之后,如兄鳏,兄可招弟媳妇为妻。但弟招

36、嫂则为不许,有“弟招嫂不是杀便是绞”之谚。这种习俗与家庭经济困难有关,但也因靖远地处边陲,受某些少数民族婚俗所影响。今天则早已拼弃矣。改嫁:寡妇改嫁,旧社会毫无自由,尤其是膝下有子女者,则以母嫁为不光彩。故形成“抢寡妇”、“买寡妇”的恶劣行径。今天寡妇改嫁有婚姻法保障,但阻力依然存在。离婚:新中国建立前,“男子有七出”之权可以休妻并可纳妾。建国以来有婚姻法的保障,男子纳妾为违法行为。结婚后之夫妻,如双方不合,经亲友调解无效,双方 同意后可以离婚。而靖远人素以离婚为不祥,非至万不得已,而不为也。有的离婚后,经一段时期,由亲友拉合,仍可经法院许可复婚。更有已有妻室以变相的方式 假离婚,偷纳妾者,为

37、社会舆论所谴责。丧礼:停尸:病者经诊断挽救无望时,子女及亲属守待在侧,并给病者口中含入玉器和金、银珠子等表示亲视含殓。待其咽气(停止呼吸)。并将准备好的丝绸类衣履穿整齐 (叫穿老衣)。咽气后移尸于室正中地下灵台上(用砖砂土砌者,也有用地床者),然后以表纸浸酒中,在死者上半身及面部以酒纸轮换“泄火”防尸体腐化。在咽 气之时子女多沿旧习将死者嘴、眼捂合,叫“眼合口闭”。并酒麦麸、烧纸钱至门外,叫“引路”意在让死者直往西天乐土。停尸后于灵床前设祭案,上摆献馔及以 死者岁数摆成的“到头饭”(在枸杞枝上一岁捏一小面蛋插米饭碗内),并燃长明灯,前置醮盆及食品罐供烧纸和盛奠食。子女及新属于灵床左右铺草就地守

38、灵叫 “坐草”,在择定葬期后,给亲友报丧,孝子以有孝不得再入他人家门。三日祭:于死者三日之晨,贴白色丧联于门,并将死者生卒年月日时辰以后辈名字以辈分出讣告叫“告牌”,亲友是日来吊孝送三献,也叫“献饭”。祭奠日:多于选择好葬埋之前一日举行之,又叫“开吊”,也有上半日“开吊”下半日入葬者以家庭经济力量和时令、死者病因而定(如炎夏、死于非命、产妇、小儿 均当日而葬无需开吊)。开吊之日,用鼓乐,出悬开吊纸于门楼上,设置灵堂,亲友来吊者送奠仪(如輓幛、馒头、花圈、纸扎等),向死者灵案前醮盆烧纸钱致 祭,孝子跪叩答礼,丧家以菜、食招待。是日女婿、外甥、请亲友为死者写铭旌,表彰死者生平。并恭请死者娘家人来吊

39、,否则为不恭犯例。入夜家人及亲友依次向 死者遗体告别叫“见灵”,然后将死者遗体移棺材中叫“成棺”。葬日:叫“发引”于预定时辰由家中抬灵柩于门外谓之“起丧”,然后孝子亲属着白孝服或戴黑沙于臂,以白布挽灵柩叫“掣线”。亲友八人抬灵柩,鼓乐、花圈、纸 扎、輓幛等前导,鸣炮“起灵”直往墓地,中途不许歇停沿途亲友也有“路祭”者。今送葬多用汽车,汽车到墓地后,亲友抬灵柩,绕茔地三圈叫“抢茔”,然后停 灵墓穴前,下棺穴中,再启棺盖,察看死者尸体是否走动,务使端正叫“分经”,最后先由娘家人动土,孝子、亲友共同加土封成墓丘。亲友返回丧家再以菜食招 待,以示答谢。三日之后孝子拉水至墓地,划茔地坟墙,以水波洒墓丘叫

40、“全三”。此后每逢七日于墓地祭奠。至七七为止。亡者百日时烧纸祭奠,至亲厚友也有参 加者叫“烧百日纸”。除服:俗叫“换孝”有百日、一年、或三年举行者取古人“除服”之意。火葬:建国前病痨而死及僧人死后有火葬者。今虽有火葬场之设,此俗有待宣传推行,仍不普遍。迁葬:又叫提坟,农村有基于迷信、讲风水进行者多在冬至节之后,并在晚间进行。一般由于基建等迁葬者,为后辈不忍祖光遗骨露曝而为之。靖远节俗春节:旧时农历正月初一称“过年”。从腊月中旬开始,碾米磨面,擀长面、蒸馍馍、做豆腐、杀年猪、扫房、拆洗被褥、做新衣、糊花窗、是日零时各家点烛焚香。 鸣放爆竹,迎神祭祖,献馔品。全家齐集向祖先拜年后,分辈依次拜年,长

41、者给小辈压岁钱。初一至初二走访拜年,有的村庄筹办社火、灯会。初五日各村打社鼓, 家家打扫庭院叫“扫五穷”吃荞面搅团谓之“缠五穷”。初七日称“人日”吃“长寿面”,敬神上香,所上之香柱要超过全家人口数,意在、祈求多寿添丁,唯忌放 炮,传说放炮可惊致魂不归体。清末“立春”还有春官打春牛之俗,今已消逝。元宵节:又名“灯节”或“过十五”。自明正统二年建卫以来,每年正月十四至十五日庆祝三天。节日里城乡张灯、舞龙狮、耍旱船、铁芯子、踩高跷、跑纸马、打太 平鼓、唱大戏、小曲子、节目繁多。民间煮吃元宵和长面。县城各商号张灯结彩,燃雕花盆火,唱自乐班。各街巷挂封神、三国、西游记等连环画故事 牌灯、九连灯等。今城乡

42、皆多办灯会,演戏,耍社火,故有“小年大十五”之谚,一年比一年红火。二月二:农历二月初二日农民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今留有炒各种豆子,吃凉粉、凉面、煮干菜、腊肉,以示春节结束。一般人理发,剃光头,主吉利,谓之“二月二龙抬头”。清明节:为扫墓祭祖之日,往祖先墓地扫墓祭祖。今每逢清明,有些学校带学生为烈土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四月八:农历四月八日为佛教“浴佛节”,是日法泉寺有盛大庙会,群众去法泉观光游览成为乡俗。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各家门口插杨柳、采集艾叶、包粽子、煮粽糕、酿酒醅、吃绿豆糕、饮雄黄酒防五毒。小孩带荷包(香包)和五色丝绳。各家互赠节日吃食。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为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七夕

43、,旧社会是日剧团多演天河配,妇女有穿针乞巧的风俗。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也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是日各家上坟祭祖,佛寺举行“盂兰”法会,放河灯。今上坟之俗尚存。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节,也称团圆节、瓜果节。入夜圆月当空,各家庭院以月饼瓜果献月,然后分食。靖远有中秋蒸“嫦娥奔月”、“兔子拜月”及各种花卉图案大小千层月饼之习。今是日政府还邀请侨眷,统战人士举行中秋茶会,共庆佳节,思念海外亲人,盼祖国统一。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称重阳登高节。学校学生登山锻炼身体,有菊之家邀亲友饮酒赏菊。北湾乡剪金山有传统庙会,演连台戏百花山。十月一:农历十月初一日,民间糊、印纸衣、携带祭品往祖先

44、墓地祭奠,谓之送寒衣。冬至节:有“冬至当日长”之谚。是日人们多吃长面,农村还有“煮五豆”的习惯,煮下的“五豆”一直要吃到腊月初八日。腊八:农历腊月初八日为传统“腊八节”,人们以黄米、大米加豆类、豆腐、肉臊子煮“腊八粥”,分献门、灶神及祖先,并以多煮一顿吃不完剩下为好。农村是日还向粪堆栽“冰娃娃”,开始砸粪,比粪堆大小,示粪多粮多之意。除夕:农历腊月末一日为除夕,又叫守岁,是日午后,家家打扫卫生,张贴对联、门神、五福、人人着新衣,焚香敬祖先,小辈给长辈拜年,通宵不睡,至零时鸣放爆竹,谓之守岁。靖远方言靖远县境广阔,人民语言分上河、下河、沿滩及南川各有不同,但差异不大。地方语言具有代表性的属城关、

45、沿滩一带。从发音来说,腔口较硬,咬字较重,独特地表现在把“基、欺、希”和“资、雌、思”容易混同。由于发音不准,往往形成语言的别扭,甚至造成外地人听不懂靖远 话。例如,把“积极”、“机器”、“自己”、“集资”都容易读为“子子”,如说“学习积极分子”叫人听起来就成为“学习子子分子”;“购买机器”容易听成 “购买子子”,“拖拉机”成了“拖拉子”。对于“洗不洗?不洗了我洒呢”,让人听成“死不死?不死了我杀呢”。从语词来看,同异地差别较为明显的是语尾多带“子”和“儿”字。比如,对动植物类有称猪娃子、狗娃子、牛娃子、驴娃子、猫娃子、兔娃子、羊羔子、马驹子、野 狐子和辣子、茄子、柿子、豆子、笋子、麦子、稻子

46、、谷子、糜子等之习。衣着方面有称裹肚子,夹夹子、围裙子、尿布子、毡毡子等之惯。带“儿”方面如称猪 儿、猫儿、兔儿、鸡儿、鱼儿、鸟儿和今儿、明儿、昨儿、后儿、外后儿之类。除此,询问这里或那里?靖远土话答曰:这达、那达、欧达、吾达、乍乍、哇哇、答 应语类还有哼、昂、咳、唉、嗳等。靖远方言比较常见的社交方面,把给东西的“给”,容易说成“驾”;串门叫“浪门子”、“浪走”、“浪去了”、“浪一会儿”;聊天叫“喧”、“款”、“谝”、 “扯摸”。赞语方面有“花翻”(殷情)、“对劲”(情投意合)、“然板”(合调、密切)“裕贴”(把事已料理妥当)、“娆的很”(好美之意)“硬邦”(结 实)、“赞劲”(硬邦或处事完美

47、)、“发马”(勇敢、历害、凶勇)、“红火”(热闹)等。讽贬语言方面有“顽伙”(不成材)、“背扇”(把事没做好)、 “冷棒”(愚笨)、“处迷”(懵懵)、“洋板”(笨傻)、“仔拐”(调皮)、“勾野”(引诱他人干坏事)、“掂不住”(不自量)、“挠五指”(耍手段)、 “锄把头”(形容不像样子)、“扫天星”(把不吉利,又不干净的人称扫天星),“生牛皮”(调皮)、“没拉事”(没有本事)、“耍打流势”(不集中精 力)、“白眼障道”(呆痴)等。其它方面包括社会生活或自然现象,无论动名词等诸类,均有靖远本地方言之特点。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广,在标准语的影响下, 靖远方言从发音到语词都有所变化,但某些特有乡土语言仍

48、在流行。靖远民间禁忌禁忌古谓“记古”由历代遗留而来,其中多含迷信色彩,今部分已多消逝,但不少含有文明礼貌和科学性,摘要如下:1、人死在外,不论男女老少忌再进家宅,只能停尸户外。2、死去亲人的小辈谓有“生孝”,忌去别家走动。3、未成年男女,已婚未生子女者,以及死于产期的产妇忌埋入祖坟内。4、人甫死之后,未经选择,忌动哭声。5、妇人产小孩,产房门口挂红布,忌他人进入。6、制醋酱房门,悬挂红布,忌他人进入。7、亲友互相忌讲长辈姓名及浑号,家庭小辈忌称长辈姓名,同时同辈忌互称乳名。8、衣服扣子忌钉双数,谓“四六不上身”。9、老人死后寿衣忌穿双件,毛料和皮衣,被褥忌用缎子(谐音断子)。10、修盖房屋屋基忌砌双层。11、双方嬉玩忌玩弄对方帽子和以铁器指对方。12、忌一年之内兄弟二人先后结婚,忌姐妹二人同年出嫁。忌借房给别人结婚,民谚有:“宁借房给别人停丧,不借房给人成双”之说。13、死了未成年的小口,尸体忌从大门出,须从墙头转出埋之。14、忌女、婿在岳父家中同室住宿,俗谓“女婿上床家破人亡”。15、上坑忌不脱鞋,有谚说:“上坑不脱鞋,死了没人埋。”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