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829344 上传时间:2022-09-0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西莫夫短文两篇(7页).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 7 页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

2、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教学方法 1比较阅读法。 2涵泳品味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思考自然和社会,多角度看问题,获得新知、真知。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

3、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音: 遗骸 褶皱 劫难 追溯 (2)释义: 遗骸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选四名同学回答, 明确:(1)hi zh nn s (2)遗骸:遗骨(遗留的残骨)。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细致精密。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

4、物没有一点破绽。 2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谈自己阅读的初步印象。 明确: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两文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一观点,两文都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 三、精读课文,比较分析两篇短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多媒体显示: 教师要求学生精读课文,填写上表。 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内讨论交流,要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教师巡视各组,掌握讨论情况,随时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然后选交流成功的两个小组介绍阅读成

5、果。 明确:1恐龙无处不在,说明对象为“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或“板块构造”理论。说明角度为:通过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理论。文章的思路简述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这两句话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第二部分为27段,介绍恐龙无处不在是大陆在漂移。2、3段介绍南极和地球其他大陆上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4、5段写这一发现引起了作者的深入思考,作者没有把思维定格在恐龙本身研究上,而是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考察;6、7段作者思有所获,“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第三部分为812段,简明介绍板块学说,并说明

6、每个大陆都有恐龙化石的原因。第四部分为1315段,再次聚焦南极恐龙和其他生物,确证这一推断的正确性。总之,全文从现象到本质,逐层推进,表现了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 2被压扁的沙子,说明对象为“恐龙的灭绝”,说明角度为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灭绝的原因。文章的写作思路如下: 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第1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为26段,探讨恐龙大灭绝,介绍两种学说“撞击说”和“火山说”,揭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为711段,解释斯石英的成因,重点说明其性质,为排除“火山说”提供科学依据。第四部分为1217段,依据科学理论,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

7、过火山运动,从而得出结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教师总结:两文都体现了作者思维的开放性和严密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研究,打开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户,我们不禁为作者道好称奇,科学需要激情,需要创新! 四、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多媒体显示: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

8、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明确:这些句子都被作者安排在括号里。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学生明确: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蛙”和“蟾蜍”,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 3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

9、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4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 5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 教师总结: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化严密的科学论证为幽默诙谐的类比说明,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

10、写作中学习借鉴。 五、布置作业 1课余利用图书馆或网络查询有关“板块构造”“恐龙灭绝”的资料介绍,进一步了解这一方面的科学知识和科研动态。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为什么能变色 人们常常用变色龙来形容那些见风使舵,反复无常,媚上欺下的人。可是,真正的变色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恐怕都没有见到过。这不单是因为变色龙大多数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和非洲其他一些地方,而且,即使有一条变色龙就在你眼前不远,你也许还发现不了它哩! 变色龙,顾名思义,它能变色,是爬行类动物蜥蜴的一种,俗称避役,属无毒动物。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变色龙的体色是怎样变化的呢?在绿草丛里,它的体色呈绿色;在红花丛里,转眼之间,它的体色

11、又变成了红色;在黄泥土中,一眨眼工夫,它的体色又变成了黄色 那么变色龙为什么能改变体色呢? 经科学家仔细观察,发现在变色龙的表皮上有一个变幻无穷的“色彩仓库”。在这仓库里,储藏着绿、红、蓝、紫、黄、黑等奇形怪状的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的周围有放射状的肌纤维丝,可以使色素细胞伸缩自如。一旦周围的光线、湿度和温度发生了变化,或者让变色龙受到化学药品的刺激,有的色素细胞便增大了,而其他一些色素细胞就相应缩小,于是,变色龙通过神经调节,像魔术一样,随心所欲地变换着身体上的颜色。 变色龙的这些变色本领,在工业生产上是很有启示意义的。现在,人们已经用某些特制的颜料做成变色漆,这种漆对温度的高低变化十分敏感

12、,一旦温度变化,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就会改变颜色。将这种变色漆刷在容易发热的机器设备上,就可以用颜色及时发出警报,提醒人们立即采取措施,以免因温度过高而损坏机器设备。 在生物变色的启示下,人们开始研制人造变色物质。例如我国生产了一种测温笔,它的彩色笔芯在不同温度下会改变颜色,测温笔上附有某种颜色的“标志纸”。将测温笔在受热物体的表面上划一笔痕,两秒钟后,根据颜色的变化,查对标志纸的颜色,就可测知物体的温度了。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1恐龙灭绝之谜 爬行动物到陆地上生活,开始了“爬行动物时代”,大地第一次被脊椎动物广泛占据。那时的地球气候温暖,遍地都是茂密的森林,爬行动物有足够的食物,逐渐繁盛起来

13、,种类越来越多。有的长了较长的腿,适宜在陆地生活;有的则完全失去了腿,长的像蛇一样;有的腿又变成了像鱼鳍一样的鳍状肢,表明它们又重新回到了水里;还有的长了翅膀,向天空飞去它们不断的分化成各种不同种类的爬行动物,其中有一种变成今天的龟类,而另一类则演变成为哺乳动物,还有一类成了现代的蛇和蜥蜴。但最为突出、最多样化的一类是分为鳄鱼、恐龙及鸟类。 恐龙是动物中体格最大的一类。恐龙很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和浅水湖里,那儿的空气温暖而潮湿,食物也很容易找到。恐龙在地球上统治了几千万年的时间,但不知什么原因,它们在某一段很短的时间里突然灭绝了,今天人们看到的只是那些留下的大批恐龙的化石。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人

14、们仍在不断地研究之中。 恐龙是地球历史上最大的动物。有人设想,如果恐龙不灭绝的话,现在统治地球的恐怕不是人类,而是恐龙。但是,在距今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恐龙却全部灭绝了,这是动物演化史上最重大而又令人迷惑不解的一个问题。各国科学家进行了长期地探索和研究,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推测和假说。直到K/T界线地外撞击理论提出,人们似乎觉得找到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但是,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世界上大部分保存有恐龙或恐龙蛋化石的地层剖面中,恐龙或恐龙蛋化石出现的最高层位在K/T界线层几十公分至几米之下。比如我国广东南雄的K/T剖面是世界上恐龙蛋化石保存最为完整的剖面之一,在该剖面中,恐龙蛋最丰富的阶段达1

15、2个种之多,但只有一个种延续到K/T界线,而其他种均在K/T界线之前已经消失。这说明,恐龙在地外撞击事件发生之前几万到几十万年已经趋于灭绝,灭绝过程持续了数万年甚至数十万年之久。地外撞击事件是瞬间突发事件,由此造成的恐龙灭绝也应该是突然的。因此,K/T界线地外撞击事件可能并不是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而只是造成本已趋于灭绝的恐龙最终彻底灭绝的原因。到目前为止,造成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有待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 最近对广东南雄K/T剖面中恐龙蛋的研究发现,靠近K/T界线的恐龙蛋壳中铅等有毒元素的含量迅速增加。人们不禁有以下猜想,是否有可能由于食物中毒而造成恐龙死亡或抑制了恐龙蛋的孵化能力而导致恐龙灭绝呢?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将对此做出回答。 2恐龙灭绝新说 多国科学家在墨西哥万卡坦半岛陨石坑地区进行了两个月紧张的钻井工作,到达650万年前彗星曾撞击的地层。这口井深25公里,穿越两个硬岩层,专家们从中发现了一些证明当时的地面与彗星“接触”的证据。科学家在对7961000米的研究中发现了硫酸盐类矿物灰石和硬石膏。他们认为,这证明了彗星坠落导致地球上50%动物灭绝的理论。硬石膏的存在是硫大量集中造成的,硫与碳酸盐结合形成了硫酸,硫酸雨“杀死了”陆地和水中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