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脊疾病学(颈椎劳损病).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71678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脊疾病学(颈椎劳损病).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整脊疾病学(颈椎劳损病).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整脊疾病学(颈椎劳损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脊疾病学(颈椎劳损病).ppt(6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整脊疾病学,第一章 颈椎劳损病,内容,二、寰枢关节错位,三、颈椎间盘退变椎曲 紊乱综合征,附:以宗健脊十八式,一、急性斜颈(落颈),概述,颈椎病可以泛指发生于颈椎的病变。自20 世纪70年代杨克勤教授提出因劳损引起的颈 椎病变为颈椎病的概念之后,目前临床上颈 椎病的概念有两种:,概述,一、广义 由于劳损引起的维系颈椎平衡的肌力平衡 的肌力失衡导致颈椎的结构等改变,损害神 经,甚至压迫椎管内的颈髓所引起的一些列 症状、体征的统称。 二、狭义 指颈椎间盘退变、椎曲紊乱综合征。,一、急性斜颈(落枕),1、概念,因突发性颈部一侧肌肉疼痛而致头项部活 动被限制,颈部被动向一侧倾斜,或屈曲位 或后伸位,为

2、急性斜颈,俗称“落枕”。,2、功能解剖与损伤机制,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是支撑头颅并起旋转、 侧屈运动的主要肌肉动力,若因过度劳累或 外感邪气而受损,则可发生痉挛。 头颅与颈椎由颅骨与寰椎组成颅椎关节相 连,若头颅过度侧屈或前屈或寰枢关节不平 衡,刺激颈神经,可导致肌肉痉挛、疼痛。,3、中医病因病机,风寒外袭脉络受损,经气不调。 气滞血瘀气血凝滞,脉络痹阻。,4、诊断依据,症状:睡眠后,突发性头部活动受限,呈屈曲或后伸位向一侧倾斜 病史:无明显外伤史、无发冷发热。 检查:X线可有颈椎侧弯、颈曲紊乱。,5、鉴别诊断,急性咽喉炎、颈部淋巴结炎、脑肿瘤、颈 椎脓肿、急性创伤。,6、治疗,针刺:上风池、上

3、风府、健侧内关、颈项穴。 药熨:颈肌、胸锁乳突肌(痛侧) 布兜牵引:急性期缓解后(一般3天后),可行仰卧位颈椎布兜牵引。,二、寰枢关节错位,1、概念,因枢椎旋转、倾斜或前倾,导致与寰椎组 成的关节正常位置偏移,引起的症状、体 征,称寰枢关节错位。,2、特点,寰枢关节易于错位 关节面平坦,关节囊松弛; 关节活动频繁; 不易发现 该关节很小,x线片不易见到; 寰枢关节半脱位造成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与一般颈椎病的表现没有特殊区别;,3、相关解剖,上部颈椎为寰椎和枢椎。 寰椎与枕骨相关节为寰枕关节,是颅脑与全身衔接的枢纽。 寰椎与枢椎相关节称寰枢关节。,寰枢关节的组成 寰枢外侧关节,左右各一,有寰椎侧块

4、的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关节囊的后部及内侧均有韧带加强。 寰枢正中关节:由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关节面与寰椎横韧带中部前面构成。属于车轴关节,寰枢关节沿齿突垂直轴转动,使头连同寰椎进行旋转运动。 寰枕关节:由寰椎两侧侧块的上关节凹与相应的枕骨髁构成的椭圆关节。,经测量,寰枢前间隙应小于3mm,大于此值即为半脱位或脱位。,枕寰间只有“点头”运动,而寰枢关节才有“摇头”运动。 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几乎完全依赖于韧带结构。寰椎环绕齿突运动,被横韧带牢固的固着于齿突上。横韧带(十字韧带)紧张而有弹性,维持着寰枢之间的正常关系。,4、病因病理,病因 寰枢关节周围韧带的损伤 局部炎症,致关节滑膜渗出,关节

5、囊肿胀 关节周围肌痉挛和韧带挛缩,由于寰枢椎相对位置发生旋转,偏移或倾 斜等细微改变,使椎动脉受到不同程度的刺 激: 常可出现血管紧张性改变(如头痛、血压异常) 眼、耳、心血管及内脏功能紊乱。,5、诊断,病史 症状 体征 影像学检查,症状,眩晕 因颈部伸展或旋转而改变体位诱发眩晕。急性发病时病人不能抬头 疼痛 头痛和眩晕一般同时存在 为间歇性跳痛,从一侧后颈部向枕部及半侧头部放射,并有灼热感 少数病人有痛觉过敏,摸及头部即感疼痛明显。 其中枕大神经病变是引起头痛的主要原因。 副神经周围支配的斜方肌,其根性的病变或该肌外伤后可引起斜方肌痉挛,而从斜方肌穿出的枕大神经支受到挤压诱发临床症状。 寰椎

6、或枢椎发生移位时也可刺激从椎间孔中穿出的枕大神经而诱发头痛。,症状,视觉障碍 大脑枕叶视觉中枢缺血性病变 病人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缺损、复视、幻视,严重失明。 突然摔倒 椎动脉受刺激导致椎体交叉缺血引起。 当病人颈部旋转时突然感到下肢发软而摔倒。 发病时病人意识清楚,短时间内能自己起来,甚至行走 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精神抑郁 植物神经与内脏功能紊乱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多汗或无汗、流涎、心律失常、项背胸部烧灼感、蚁行感、胸闷、呼吸节律不均匀,体征,病人头可斜向一侧,呈前伸位或斜颈状。 发病时颈部活动受限,作颈部旋转或活动可 引起眩晕、恶心或心慌等症状;部分病人在 患侧锁骨上听诊检查能听到椎

7、动脉因为扭曲、 血流受阻引起的杂音。后颈部拇指触诊能摸 及患椎向一侧呈旋转移位,同时棘突及移位 的关节突关节部有明显压痛。,X线表现,张口位:齿状突偏歪或前倾 侧位:C1、2、3有成角旋转,颈曲有改变。,寰枢关节错位侧偏型,寰枢关节腔右宽左窄,提示齿状突侧偏,6、鉴别诊断,梅尼埃病 三叉神经痛 桥脑小脑脚病变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7、治疗,1、理筋方法 (1)药熨:颈部、胸背、寰枢部位结合部 (2)骨空针调压法:针上风池、上风府、脑空等穴位 (3)寰枢椎部位用轻柔手法按摩。,7、治疗,2、练功 以宗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1、2、3、4、5、6、7式。 3、方药辨证论治 治疗注意事项:不宜做布兜牵

8、引;禁用寰枢椎的高度旋转和后伸手法,不宜用斜扳法。,三、颈椎间盘退变椎曲紊乱综合征,1、概念,颈椎间盘因损伤或年龄因素膨出后纤维 化,甚至软骨化,或钩椎关节软骨退变、增 生或韧带钙化,导致椎曲紊乱、颈椎力学结 构改变、神经和椎动脉受损,从而产生的一 系列症状体征,称为颈椎间盘退变椎曲紊乱 综合征,即颈椎病。,2、颈椎病的中医认识,颈椎病,中医根据症状可将其分属 “痹症”、 “眩 晕”、“痿证”等范畴。在病因学上通常认为是外伤、 风寒湿邪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等所致,头晕、 目眩、耳鸣则与痰浊、肝风、虚损有关。中医不仅 仅将颈椎病着眼于颈肩背臂等局部 ,而且还有机地 联系脏腑、经络、气血等整体

9、进行辨证施治;并将 肝、脾、肾等内脏的功能与筋骨、肌肉、关节功能 有机结合,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作用,故而将颈椎病分为风寒湿痹、经络受阻、肝 肾不足、气血虚弱、痰湿困阻及外伤等型。,3、发病率,颈椎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著提高。 4050岁的发病率为20,60岁以上者达50 ,而70岁以上则更高。颈椎病多为青中年 好发,目前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近年来有 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颈椎病的发病率呈逐年 上升的趋势。,4、病因,上部胸椎慢性劳损性侧凸 据调查448例颈曲紊乱的颈椎病患者,发现其中 87%的患者有上段胸椎超5侧凸,其中大多为长期 伏案、俯首工作的人。 肩背肌受凉、粘连 还

10、可因刺激神经引起胸闷、胃肠功能紊乱等。 外伤 肿胀、充血、渗出。 椎间盘膨出和退变 由于慢性劳损、肌力不平衡导致某一椎体旋转。,5、功能解剖及损伤机制,(1)颈曲依赖前宽后窄的椎间隙维持正常的 结构力学和运动力学,椎间隙内含椎间盘。,(2)钩椎关节及其组成的神经根孔是由正常 的椎曲决定方位和大小。 (3)腰椎的序列会影响颈曲的序列。,(4)椎动脉是由锁骨下动脉左 右各发出一支,从第6颈椎横突孔 进入后沿各横突孔上行,至环 椎侧块有一个迂曲,然后进入大 脑汇合成基底动脉,主要支配大 脑后1/3与小脑,(5)椎间盘退变若不影响椎曲,则不会出现 临床症状体征。,6、症状,眩晕 为主要症状,可为旋转性

11、、浮动性、摇晃性、或下肢发软站立不稳等。 头痛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导致侧支循环血管扩张。 发音障碍 发音不清、嘶哑,或口唇麻木感。,6、症状,精神症状 以神经衰弱多见。 颈脊神经受累表现 肩膀痛、上肢麻痹等。 交感神经症状 心慌、胸闷、健忘等。,7、诊断,根据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诊断 通过X线片医生可以了解到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改变、是否有骨质增生、关节错位等,X线照片颈椎有侧弯,钩椎关节不对称,椎曲加大或变直或反弓等。,8、诊断分型,不同于以往临床上的分型,韦以宗等主要以整脊疗法治疗颈椎病,常用分型为: (1)神经根型 (2)椎动脉型 (3)椎动脉-神经根型。,9、治疗,1、理筋 包括膏摩

12、、药熨法、骨空针调压(按部位分型法辨证用穴) 2、整脊 (1)牵引 用平衡牵引法或卧位牵引法 (2)调椎整曲 理筋折顶法 兜颌旋转法 颈胸枢纽旋转法 挺胸端提法,9、治疗,3、方药辨证论治 颈病灵、天麻钩藤饮 4、练功疗法 “以宗健脊强身十八式”第一至十 二式。 本病治疗以调曲为主要治疗目标,以宗健脊十八式,练功疗法十八式,第一式:虎项擒拿式 第二式;抱头侧颈式 第三式:抱头屈曲式 第四式:侧颈双肩松胛式 第五式:左右开弓式 第六式:双胛合拢式 第七式:抱肩转胸式 第八式:抱背转胸式 第九式:摸膝转胸式,第十式:挺胸后伸式 第十一式:顶天立地式 第十二式:剪步转盆式 第十三式:金鸡独立式 第十

13、四式:过伸腰肢式 第十五式:前弓后箭式 第十六式:点头哈腰式 第十七式:床上起坐式 第十八式:抱膝滚腰式,第一式:虎项擒拿式,损伤病理:颈后之项韧带及头颈夹肌、肩胛提肌是维持颈曲、支撑头颅重力的重要肌力。此组肌肉因长期低头工作而劳损,继发颈椎紊乱。因此保护此组肌肉,是预防颈椎病的重要措施。 防治机制:此为颈肌自我按摩推拿的方法,可使粘连松解,缺血者增加血运和肌容积,增强肌张力。 练功方式:直立,稍低头,双手合拢颈后,用腕关节拿捏颈后肌肉,并提拔1020次。 注意事项:掌力要准稳,不要拿伤皮肤。,第二式;抱头侧颈式,损伤病理:颈椎侧屈、旋转运动,主要依靠颈前外侧的前、中、后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后

14、外侧的斜方肌,左右两侧需平衡协调。斜角肌是起于颈椎16的横突前缘,止于第1、2肋骨上。斜方肌起于颈椎横突后缘,止于肩胛及锁骨外缘。如果长期头颈单向运动(即经常向右或左一方转动),例如教师上课习惯单向转身向学生、向黑板,长期坐教室侧方的学生,或办公室接待客人长期一方向转头等等,可导致斜角肌、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单侧劳损(运动多充血,运动少缺血)肌力不平衡,所维系之颈椎骨出现单侧旋转,钩椎关节紊乱而引起颈椎病。 防治机制:颈椎中轴位依靠两侧斜方肌、胸锁乳突肌和斜角肌平衡,侧颈锻练这二组肌肉的肌力,使受损者得到恢复,受累者不致损伤,维持或恢复正常颈椎力学平衡。 练功方式:正位、两目平视,双手屈肘,两手

15、掌合拢于脑后,然后将头颈往一侧屈,并稍加压力,左右侧屈各1020次。 注意事项:侧屈时胸廓、腰背,保持直立不动。,第三式:抱头屈曲式,损伤病理:头颈屈伸运动是靠颈前的斜角肌(屈)和颈后头颈夹肌、项韧带、斜方肌、肩胛提肌等(伸)。长期低头或半低头工作,如阅读、书写、司机、电脑、财会、缝纫工、车床工等工种,容易导致伸肌群劳损。特别是项韧带。该韧带是颈部最坚韧的骨骼肌韧带,深埋于所有颈椎叉状棘突中,起到支撑头颅重力,维持颈椎正常向前弯曲的曲度以及各颈椎中轴位置的重要作用。一旦劳损,肌力下降,颈椎骨失去中心维系力,产生旋转、侧弯、出现颈曲紊乱,而致颈椎病。 防治机制:锻炼颈部与损伤之伸肌群,维护对颈曲

16、及颈椎中轴的肌力。 练功方式:二目平视,双手屈肘,双掌合拢后脑。 第一步:按压后脑屈颈至下颌抵胸。 第二步:抱头双手略加压力对抗,使之慢慢抬头并后伸。如此反复1020次。 注意事项:胸背不动,如已有病变,屈伸范围以不疼痛为原则。,第三式、抱头屈伸式(之一),第三式、抱头屈伸式(之二),第四式:侧颈双肩松胛式,损伤病理:同第一式。长期劳累及风寒外袭,可导致斜方肌、肩胛提肌痉挛、粘连,颈椎力平衡失调。 防治机制:侧屈后,可使屈侧肌肉松弛,伸侧肌肉紧张,松肩运动使其各组肌肉起止点受到牵拉、抖动,松解粘连、恢复肌力。 练功方式:正立、自主侧颈,双手下垂,抖、摇动双肩带胛,先前摇1020次,再后摇102

17、0次,上下抖动1020次。 注意事项:如松肩过程,自感有麻痹者,为已有肌肉粘连,应加大力度。,第五式:左右开弓式,损伤病理:同第二式。 防治机制:运动双上肢,使肩胛带得到充分舒展,调整因伏位单上肢操作导致胸背肌力不平衡。 练功方式:站立位,双手屈肘握拳合拢于两胁下,然后一手伸直奋力向前,另一手肩肘向后,左右交替,做1020次。 注意事项:伸直上肢需用力,另一肩尽力向后背靠拢。,第六式:双胛合拢式,损伤病理:同第二、三式。 防治机制:使肩胛后耸,向胸椎合拢,以松解大小菱形肌与斜方肌因劳累充血或损伤而粘连,使疲劳恢复,血运改善,损伤修复。因劳损而错位之胸肋关节得到调整恢复。 练功方式:正立、屈双肘

18、提肩,使双肩往背靠拢,同时作深呼吸以扩胸,又称“扩胸运动”,反复3050次。 注意事项:头颈不动,提胸,两肩双力往后靠。如有酸痛感,说明已有损伤,应多作此运动式,以达到自我康复。,第七式:抱肩转胸式,损伤病理:维系颈椎椎曲及中轴位之斜方肌、头颈夹肌,项韧带均以肩胛、胸椎为附着点,上连颈椎下连上段胸椎。因劳损或风寒损伤,肌力失去平衡,上可导致颈椎紊乱,下可导致胸椎肋胸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颈椎旋转、侧弯,可压迫神经根、椎动脉。胸肋关节、胸椎小关节紊乱,导致支配内脏的神经紊乱,出现心动过速、胸闷、胃脘胀闷等并发症。另一方面,肩胛骨上部肋骨背部组成胸胛关节,其冈上肌、肩胛提肌、斜方肌,可使肩胛上移;

19、大小圆肌及大小菱形肌(附着胸椎)可使肩胛骨左右摆动。肩胛部肌肉可因长期单一上肢活动或风寒而受损,肌肉缺血粘连,可导致胸椎关节紊乱。 防治机制:运动肩胛内大、小菱形肌对胸椎中轴位的稳定作用(左右平衡),左右转动胸廓,调节肩胛内肌肉对胸椎的平衡力,纠正胸椎关节错缝。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抱紧两肩,左右转摇胸廓各3050次。 注意事项:转胸时,尽量腰胯不动。,第八式:抱背转胸式,损伤病理:胸椎与腰椎之间的胸腰部是脊柱运动的枢纽,因此运动胸廓可带动腰椎。 其运动力主要是背阔肌和腰骶棘肌,这二组肌肉可因长期坐位(如司机、办公室工作等)而劳损,肌力不平衡,导致胸腰椎关节紊乱,产生腰背痛。 防治机制:双手抱

20、腰背部,以稳定二组肌肉,转动胸廓,使之肌力协调平衡,久坐充血可消散,损伤可恢复。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转向背,掌心按压腰背部,转动胸廓,左右转动各1020次。 注意事项:转动胸廓,头颈随转但骨盆不转。,第九式:摸膝转胸式,损伤病理:同第八式 防治机制:在第八式基础上,增大胸腰枢纽的活动度,使因久坐、久站疲劳缺血之肌肉恢复血运,消除疲劳,已损伤者增加血运,使之恢复肌力平衡。 练功方式:正立,略弯腰,右手触摸左膝,左手触摸右膝,交替进行,各1020次。 注意事项:转胸时,腰部不弯曲。,第十式:挺胸后伸式,损伤病理:同六、八式 防治机制:经六、七、八、九式运动后,胸椎左右肌力得到调节,胸椎关节左右松

21、解,本式使之关节前后松解粘连,错缝复位。 练功方式:双手按压胸背,双肩往后作挺胸,略伸腰,并同时叫喊“呵”声,调节肺活量。反复2050次。 注意事项:挺胸时头颈及骨盆不动。,第十一式:顶天立地式,损伤病理:同第六、八式 防治机制:提升胸廓,使胸肋关节及胸椎关节上下运动,松解肌肉韧带粘连,调节胸膈郁闷。伸展腰椎各组肌肉,消除疲劳。 练功方式:正立,稍息步态,两目平视,双足站稳,腰背挺直,收腹、抬头、双手五指交叉,上举头顶,并向上伸展,同时喊出“呼”声,双手放下,再上举,反复2050次。 注意事项:上举双手,同时尽力使胸廓上升。,第十二式:剪步转盆式,损伤病理:腹部肌肉如腹直肌,腹内、外斜肌,腹横

22、肌,均与髂腰肌相连,与脏器形成腹内压维持腰椎平衡。同时,腰椎屈肌腰大肌在腹腔后下连腿部内收肌群,止于股骨小转子。长期坐位,腹肌、腰大肌容易松弛,维系力减弱,导致腰椎不稳。另一方面,下肢外展之阔筋膜张肌因劳损而导致臀上皮神经卡压,出现疼痛。 防治机制:剪步(双下肢交叉运动)主要运动内收肌群及腹肌群,消除疲劳,使髂腰肌,阔筋膜张肌,有粘连可松解,缺血可改善,恢复下肢内收外展及腰部屈伸肌力平衡。 练功方式:立正,右脚起步跨至左下肢前方,后左脚起步跨至右下肢前方呈剪交剪步态,向前8步;退后反交叉步态8步,前、后各1020次。 注意事项:交叉步态时,避免两下肢冲撞,并保持身体平衡。,第十三式:金鸡独立式

23、,损伤病理:骨盆是脊柱的基础,维系腰椎、胸椎中轴位之骶棘肌、腰背筋膜均起于骨盆两髂骨。其骶骨承载腰椎。因此,骨盆损伤,出现倾斜,即可继发腰椎侧弯。骨盆之髂骨与骶骨由韧带连结,特别是骶髂韧带,妇女可因妊娠产后恢复不好,或长期侧身卧等等而导致骶髂韧带劳损、松弛或痉挛。对骶髂关节维系力减弱,由于下肢步行垂直应力作用,可导致骶髂关节错缝引起下腰痛,甚至骨盆倾斜。 防治机制:运用身体垂直弹性力,锻炼骶髂韧带,使之劳损者恢复,维持力平衡。 练功方式:双手叉腰,单下肢直立,弹跳,左右下肢交替各1020次。 注意事项:如患者有膝关节炎性关节炎或下肢伤疼者,改为单下肢站立。如在弹跳中下腰痛者,说明骶髂关节已有损

24、伤,应找整脊师调治。,第十四式:过伸腰肢式,损伤病理:同十五式。 防治机制:调整竖脊肌、腰大肌、腹外、内斜、腹直肌以及骶髂韧带前后的维系力。 练功方式:正立、双手向前着地爬下,双下肢伸直,但胸腹不着地,方法有三: 1式:作俯卧撑式双上肢屈伸,使身体及一下肢直上直上。各俯撑1020次(可视体力增加); 2式:仰卧、屈膝、双手抱胸,挺腹挺腰,反复1020次; 3式:俯卧、伸腰,双上肢后展,下肢后伸作飞燕式,510次。 注意事项:按俯卧撑要求胸腹及膝不能触地。,第十五式:前弓后箭式,损伤病理:同第十四式。 防治机制:在十四式基础加强内收肌、腰大肌的锻炼,并有防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用。 练功方式:站立

25、,双手叉腰,右下肢前跨,身体前倾,并屈膝(前弓),左下肢后伸直(后箭)后退回伸右膝,身体后倾,一前一后反复1020次。 注意事项:如膝关节有病变者,运动时避免屈膝引起疼痛。,第十六式:点头哈腰式,损伤病理:脊柱伸肌群不仅有伸直脊柱功能,还有支撑躯干的负重功能。因长期坐位,易损伤,且背部肌肉也容易因姿势不正而损伤,或受风寒损伤,逐步出现肌肉劳损,继发椎间隙变窄、后关节腔变窄,因肌肉支撑力减弱而压力升高,椎间盘、关节软骨受高张压而变性退化,椎骨排列紊乱、旋转、侧弯,椎曲改变而刺激或卡压脊髓、神经,出现腰腿痛。 防治机制:以锻炼伸肌群为主,维护脊柱的支撑力。 练功方式:正立、分步、挺膝,双手五指交叉

26、,屈低头颈、弯腰,双手抵地方向;再直立,弯腰,双手抵地,反复1020次。 注意事项:双手抵地方向时,如能抵地更好,不能抵地尽量下弯,但双膝不能屈曲。,第十七式:床上起坐式,损伤病理:腰椎的稳定,后靠竖脊肌,前靠腹肌及腹内压,因肥胖腹肌松弛,腹内压减低,腰椎椎曲可增大而导致椎间盘退化、甚至小关节退化、崩解、腰椎滑脱。 防治机制:锻炼腹肌及腹内压,和竖脊肌维持对腰椎力平衡。 练功方式:仰卧、屈膝,双手抱膝,使全身屈曲,然后用力呈伸双下肢状(但手抱膝不松开),使上半身离床,力争能坐起(如开始不能坐起,让旁人扶持),然后再躺下,再坐起,反复10次。 注意事项:需入静,候气归丹田,增加腹压。,第十八式:抱膝滚腰式,损伤病理:同第十七式 防治机制:屈膝屈髋并使整个腰椎呈屈曲状,在滚动状态下,恢复竖脊肌力 练功方式:仰卧、屈膝、屈髋、上半身起立,伸手将双膝抱紧,稍加力势,使上半身坐起,并即躺下。反复1030次。 注意事项:有髋、膝关节创伤疾病和腰椎曲度变直、反弓者,不宜此法。,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