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3768583 上传时间:2020-10-24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3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ppt(7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学语文“解读课标”主题研究,龙港五小 张春霄,培训安排: 1、培训遵照“四个统一”的要求进行:统一目标、统一计划、统一教材、统一考试。 2、本课程共30课时,其中脱产集中培训15课时(2天半,一个专题辅导半天),校本培训(含自学)15课时。 3、每专题集中培训3课时。 4、集中培训可以采用“2+X”模式:主讲教师辅导报告2课时,其它时间安排互动式讨论。 5、主讲教师可对“学习点击”进行适当提示。,考试说明 1、此课程全省统一考试。由省里统一命题,采用试题库出卷。 2、考试参考书:小学语文“解读课标”主题研究、语文课程标准。 3、提供的“学习点击”可作为重点复习内容。 4、考试时间120分钟,

2、满分100分。,试题类型 1、观点界说(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说明正确的在哪里,不正确的在哪里。 2、问题阐述(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相当于简答题,但防止填空题,答的不仅仅是标题,要作出相应的简单说明,不必举例。 3、教学叙事(2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从研究角度转化成描述(叙事性描述),就是从文学角度讲,降低了要求:A、有完整的事件,可长可短;B、必须展开阐述;C、运用文学语言D、体现一件事一个主题,不要泛泛而谈,反映一、二个教学理念。 4、教例(案)分析(1题,共18分)。,主题一: 课程标准的新体系,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历程:,时间:1996年7月1日 2001年,200

3、1年9月在全国43个实验区试点,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时代使然。 (即现实意义或重要性),1、“课程标准”不是新词,比“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历史还要悠久。 1912年1952年1992年1996年 2、“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又到“课程标准”是在教育理念上的提升,说明了对语文教育认识的深入。,(一)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我国过去实施的课程方案,包括“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的“教学大纲”是规范学科课程的指导性文件,其关注的重点是学科教学本身。其特点是:一是关注教师;二是规定具体。,其次,作为国家制定的关于学科课程的指导性文件,不能过多地规定教学过程的直接要求和细微问题,应

4、该规定的是国家对公民的在各方面素养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折射出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变化和调整思路:,a、指导思想的变化。,b、教学目标的变化。,c、教学内容的变化。,d、教学要求的变化。,e、教学评价的变化。,(二)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工作做出细致的规定,规定教材编写、教学过程、学业评价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对最高要求进行严格的限制,强调教学不能超“大纲” ,限制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公民在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所谓下限大纲、上不封顶),对基本要求作引申说明:,1、绝大多数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个“基本”要求。

5、(不可能是“所有”,所以新课标的要求和实施就有地区之间、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差异。) 2、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到这个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作为一个国家法定的标准,只求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标,并不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是“优秀”。在语文教学总目标上,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每一个方面都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的要求。(正如俗语说的“天才是有的,全才是没有的”。),语文课程标准开篇明义地提出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是: (所谓基本要求就是最重要的、当前注意的、重点、难点、特点,不是全部) (1)人文素养;(2)科学素养(探究学习);(3)创新精神;(4)合作意识;(5)开放的视野;(6)阅

6、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7)、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上“基本要求”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三)从“学科课程”到“整合课程”,大纲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中心,强调学科本位,缺乏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联系,导致语文课程内容空、偏、旧、繁。,1、生成的课程观 意思是阅历、经历、过程。课程不是既定的固定系统,而是预设的变化系统。课程是不断生成的:观念、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师生的经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这种生成、变化的特性既为课程的不断延伸提供了可能,也为语文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新的课程观,主要是:,2、活动的课程观。语文课程包括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

7、程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但固守学科本位,不利于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可持续地发展。活动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形式,所谓实践出真知。活动的课程观已经开始动摇“课堂是语文教学主渠道”的传统观念。,3、整合的课程观。 A、主要有两个基本思路:语文教学内部因素的整合、语文教学与外部因素的整合。 B、具体包括语文教学功能的整合、知识的整合、方法的整合、能力的整合、评价的整合等。学生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语文课文内容、情节、更重要的是课文背后隐含的更为丰富的人文内涵。,二、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1、第一部分“前言”。阐述语文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语文课程的

8、设计思路。这些内容是语文课程标准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注意三个问题:,A、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事物具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是不依赖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而文化属性则蕴含人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等。语文主要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所以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照搬到语文教育中来。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B、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前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突出“人文性”这一特征,在处理两者关系时,用了“统一”,而不是“结合”、“联系”等词,更多地强调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两者的整合关系。,

9、C、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4个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目标),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保障)。语文课程建设的理念是多层次、多元化的体系,上述4个理念是当前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2、第二部分“课程目标”。,要淡化汉语拼音,不单独进行词语解释,应放在语境中解释,淡化词义教学。加强“习作”教学,整个义务教学阶段被称为“习作教学”。把听说教学发展为“口语交际”。,新课程标准十分关注课程目标的制定。根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语文课程的特点,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

10、面具体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把初中和小学合并在一起,分为4个学段,并对每个学段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方面提出了目标要求。各种设计结合在一起(总体目标、分段设计、分类设计),体现了课程目标设计的新思路。,3、第三部分“实施建议”。,语文教学大纲叫“教学要求”,而新标准叫“教学建议”。所谓要求就必须做,而建议觉得对就做。体现了人文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4、第四部分“附录”。,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有两个基本优点:一是理念领先。二是空间留余。不过多地规定语文教育的细节要求,更多的是提出原则性要求,为教师创造性发挥提供更大的空间。,三、语文课程标准设计思路。,1

11、、理性维度。 (1)战略眼光。在观念上注意与世界各国母语教育的新潮流接轨;内容上与与未来现实生活接轨。 (2)理论领先。观念、理念决定行为。原来提倡的教师为中心,强调预设;后来又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现在讲究师生互动。理性思考包括六个方面。 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B、科学的教育理论 C、语文教育的规律 D、中国语文教育的得失成败 E、各国母语教育的经验教训 F、当前国际流行的建构主义、多元智能、后现代主义的思想与观点。,(3)兼优思想。它蕴涵了“集优、兼容、整合”的思想。主要体现3个方面:整体性与阶段性的有机联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外哲学、心理学思想

12、的兼容。 (4)关注发展。新课标有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1)整体设计。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表现在几个方面: 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单一性学习与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内部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 语文课程与其它方面形成一个整体。,2、操作维度。,(2)分段设计。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4个学段: 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仅使总体目标变得更加具体,而且分解总体目标,降低了目标得达成难度。,3、三维设计。三个维度设计目标要求: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

13、态度和价值观。如此设计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这样设计的好处有3点(P5),健全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处理人与自然的价值观,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观,要尊重他人,善于沟通;处理自我的价值观,要自信自强,自我发展;处理人与文化的价值观,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提升现代文化的品位。,4、弹性设计 。新课标立足于开放教育思想,在具体目标的表述和实施建议中都留下了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主题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的规定: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的目的);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前提)

14、;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策略); 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达到语文课程目的的保障)。,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过去的教学大纲把语文教育的目的基本上定位于: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核心是“语言能力”。曾对整个语文教育产生良好而深远的影响,弊端是保守性、单一性。,新课标首次把语文课程的目的规定: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核心是“语文素养”,在概念上有三点解释,1、“致力于”不同于以往的“培养”,要求加大力度,全神贯注。 2、“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功能是单一的;“语文”是人类文化

15、的重要组成部分,功能是多元的。,3、“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从内容上看,语文素养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为宽泛,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而语文素养既包括语言能力,也包括语文学习习惯和方法,还包括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前者重在功用性,后者既有功用性,又有非功用性。 4、“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形成”强调的是过程的动态性和基础性,“发展”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动态的)。,(一)语文素养的概念界定,概念: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在学生身上养

16、成的一种涵养水平。对概念作5点引申说明:,1、语文素养是一种语文教育结果的表现形态。 2、语文素养呈现语文水平的生成性的动态结构。 3、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文化品位、人文精神等。 4、语文素养生成的主要途径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5、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可以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语文课程的价值和功能,调整当前和今后语文教育的观念和策略。,(二)、语文素养的基本要点,1、热爱祖国语文。包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祖国的语言文化。 2、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尊重祖国语文的态度;关心当代文化、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

17、优秀文化营养的态度;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态度;主动学习语文的态度;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的态度等。 3、丰富的语文知识。字、词、句、段、篇。(P8) 4、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5、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位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 6、提升思维水平。语文课程以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为重点,让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7、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包括: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创意等;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和

18、语言品位等。 8、完善健全的人格。包括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审美情趣、文化品位、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生活情趣等。,(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五大策略: 1、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 2、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 3、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4、增进现代的人文精神。 5、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1、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人性) 2、学生认识的多元性。(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体验,存在差异性,所以认识也是多元的。积极倡导语文教育也是多元的。),3、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语文课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实践场所,实践活动有3种类型: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

19、语文课堂内的其它) 4、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总特点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语文教育要注重整体感悟。 “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方式有3个基本认识: 1、学习方式变革的实质是学习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2、这三种学习方式构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即自主、合作、探究)。 3、学习方式和讲授方式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学生的良好学习方式是由教师良好的讲授方式决定的,当然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一)开放性语文课程的特征。,1、时代性。语文课程应适应时代的特点,随着时代

20、的变化而发展。 2、社会性。语文课程向社会生活开放,密切联系现代实际,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3、全程性。语文课程的开放是教育全过程、全方位的开放。包括: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时空、课程类型、课程评价的开放等等。 4、实效性。“开放增效”即语文课程的开放要更多地关注它的实际效果,把开放的形式与效果的优化结合起来思考。,(二)开放性语文课程的表现,1、从课程目标看。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开放性设计。 2、从课程类型看。开放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当中包括语文学科课程、语文活动课程和语文综合学习课程。 3、从课程的时空看。开放的

21、语文课程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4、从课程实施看。开放的语文课程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5、从课程发展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根植现实,但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是开放的、变化的、发展的、有活力的,学习点击,一、观点界说(不要答成是非题) 1、语文课程标准就是以前的语文教学大纲。,错误。因为 A指导思想的变化。教学大纲以基本知识为主线,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课程标准以发展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B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大纲按学科知识体系编排,教学目标侧重知

22、识,而且比较单一并与教学内容分离;而课程标准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灵活性和创造性。,C教学内容的变化。课程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基础上,删减部分比较陈旧、难度较大的内容,补充现实生活知识和高新科技知识。 D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学大纲提出了许多具体性的“教学要求”,而课程标准则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 E教学评价的变化。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鉴定、选拔、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区别”;课程标准更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强化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2、语文教学要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正确。以前

23、的教学大纲有最高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课程标准只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基本达标,并不求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方面都是“优秀”,要求绝大数学生在每一个学生在每一方面都是“优秀”。要求绝大多数学生在每一方面都基本达到语文课程标准中“基本”要求。 所谓基本要求(指不是全部要求):A人文素养B科学素养C创新精神D合作意识E开放的视野F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G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客观事物具有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自然属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而存在的;而文化属性则蕴含着人的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等。语文主要体现的是它的文化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所以不能光从知识的

24、角度出发,不能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定理规则和方法照搬到语文教育中来。,4、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集优的思想。,正确。以前的教学大纲体现的是编写着的主观愿望。现在的课程标准所蕴含的“集优、兼容、整合”的思想方法,这种思想主要体现在 A整体性和阶段性有机联系,追求整个过程的优化设计; B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尊重多元文化相结合,追求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整体关注; C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外哲学、心理学思想的兼容,追求各种观念的碰撞和启迪。,二、问题阐述。,1、为什么说语文课程标准是时代使然?,因为 A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方案应该包括的是规定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基本要求的各科课程标准,而不是直

25、接指导教学的教学大纲;如此改革折射出了语文教育在新时期的变化和调整思路。 B从“最高要求”走向“基本要求”。新课标要求绝大数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个要求(保底);绝大数学生“基本”达到这个要求(不封顶);改变过去的“最高要求”,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C从“学科课程”到“整合课程”。由原来的强调学科本位到积极倡导新的课程观:生成的课程观、活动课程观、整合的课程观。,2、从语文教学大纲走向语文课程标准,有哪些新的变化?,A指导思想的变化:教学大纲以基本知识为主线,重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课程标准以发展素养为宗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B教学目标的变化。教学大纲按学科知识体

26、系编排,教学目标侧重知识,比较单一。课程标准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保证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C教学内容的变化。课程标准在原有教学大纲的知识基础上,删减部分比较陈旧、难度较大的内容,补充现实生活知识和高新科技知识。,D教学要求的变化。教学大纲具体性的“教学要求”,而“课程标准”则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建议”。 E教学评价的变化。教学大纲指导下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鉴定、选拔,评价的主要功能是“区别”。课程标准更强调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诊断和反馈,强化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的调控作用,注意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的相互结合与渗透。,3、从操作维度看语文课程

27、标准的设计,有哪些特点?,A整体设计:表现在(1)小学与初中的语文教育形成一个整体;(2)语文单一性学习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形成一个整体;(3)语文课程内部听、说、读、写形成一个整体;(4)语文课程与其它方面形成一个整体,实现语文课程与生活的统一。,B分段设计:在总体目标的指导下,将九年义务教育划分为4个学段: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分别拟定了学习目标。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不仅使总体目标变得更加具体,而且分解总体目标,降低了目标的达成难度。,C三维设计。语文课程目标是多元的、立体的,为此语文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相互

28、渗透,融为一体,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D弹性设计:新课程立足于开放教育思想,在具体目标的表达和实施建议中留下了空间,为教师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三、教学叙事。,1、请叙述一个反映“生成课程观”的案例。,2、请叙述一个反映“整合课程观”的案例。,四、教例分析。 教例分析,不能用对或错去判断,去下结论,用分析、要用辨证的观点说明问题。 甲:对此表示赞同。 乙:有畏难情绪。(很实在的老师) 丙:不予理睬。(解决观念问题,思路决定出路。) 丁:边学边做,与新课标一起成长。(用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课改。),主题二: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习点击: 一、观点界说:,1、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所以提倡

29、“理念领先”。,正确。所谓“理念”指的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理性观点,先有观点、观念再有行动,所以只要思想转变了,行动也会随之而变化。,2、语文素养就是语言能力或语文素质。,错误。A“语文素养”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更具兼容性,更为宽泛,因而“语文素养”比“语言能力”更能反映全面而真实的语文水平。B“语文素养”与“语文素质”,两者都是指语文教育的一种结果形态,而“养”是一个动词性词素,反映了语文学习的持续过程及学生在其中的主体作用;“质”是一个名词性词素,反映的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静止的终结状态。所以,“语文素养”比“语文素质”更能揭示语文水平生成特点及原因。C“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热爱祖国;理解和

30、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丰富的语文知识;发展语文 ;培养语感;提升思维水平;养成良好的个性;完善健全的人格。,3、语文积累指的是多读课文,多背古诗文。,不全面。因为语言积累包括4个基本方面:A语言知识的积累;B语感的积累(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C语言法则的积累,包括词法、句法、章法和修辞法则;D规范语言的积累。如课文精彩片段的记忆,优秀诗文的诵背等等。,4、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正确。A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构建语文课程体系。这样的话,语文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学术性课程,而非学生使用的学习性课程。B是不能从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出发设计语文教学活动。应放弃传统“先系

31、统讲解语文知识再安排相应练习”的思路,提倡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感性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和体验语文知识和语文原理。,二、问题阐述。,1、如何解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地形成与发展”?,A“致力于”不同于以往的“培养”。“致力于”要求加大力度,全神贯注。 B“语文”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一套负载信息的符号系统,其功能是单一的;而“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是多元的。,C“语文素养”不同于“语言能力”。“能力”指的是一个人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重在“功用性”。而“素养”指的是人通过长期学习逐渐养成的涵养达到的概念比语文能力的概念

32、更为宽泛(语文素养包括语言能力)。 D“形成与发展”的表述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形成”强调是是过程的动态性和基础性,“发展”强调的是语文素养的可持续性发展要求。,2、语文素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A热爱祖国语文。(1)语言文字 (2)语言文化 B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正确态度。P8(5大态度) C丰富的语文知识(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 D发展语文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交际能力,并促使这些能力适应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E培养语感。“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学敏锐的领悟和品位能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 F养成良好的个性。个性是个人面貌的独特侧面。 包括(1

33、)良好的气质和性格如自信、自主等;(2)良好的语文品质如个人的语言习惯语言风格、品位。 G完善健全的人格。,3、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A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即人性,反映了当前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重点。 B学生认识的多元性。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历、情感体验、思维水平、认识风格等之间存在差异,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反映必然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尊重学生,积极倡导语文教育的多元化。 C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三种类型:(1)语文课堂上的听、说、读、写实践;(2)语文课堂内的其它实践活动;(3)课外实践活动。 D语言文字的独特性。 汉语在世界语言系统中属汉藏语系的汉泰语族,它的总体特点是以形表义,音、形、义结合。(具体有4大特点)P10,三、教学叙事。 1、请叙述一个体现学习方式变化的教学实例。 2、请叙述一个体现开放、具有活力的教学实例。 四、教例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