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doc

上传人:叶*** 文档编号:37580873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9.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doc(6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研究盘龙区人民政府昆明市社会科学院盘龙区发展与改革局二00九年一月第 66 页课题组成人员课题策划:吴 涛 盘龙区人民政府代区长课题指导:龙东林 昆明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课题组织:李灿红 盘龙区发展与改革局局长课题组长:高 军 昆明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副研究员课题成员:李志杰 昆明市社科院行政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吕冀平 盘龙区发展与改革局目 录前 言1一、主要区情及经济发展概况2(一)主要区情2(二)经济发展概况6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8(一)产业化进程分析8(二)产业结构及布局特点分析9(三)“十一五”中期产业发展状况评估14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7(一)支柱产业尚未形成,

2、经济发展缺乏后劲17(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18(三)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布局零乱19(四)可供产业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十分有限19四、产业发展定位20(一)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20(二)产业发展定位29(三)主导产业选择30五、产业发展总体构想34(一)指导思想34(二)总体思路35(三)发展目标36(四)产业推进层次39(五)产业发展重点40六、区域产业功能区划及布局41(一)区域产业功能区划41(二)产业布局44七、政策和措施60(一)重视在城市规划引领下地块功能与产业发展的结合60(二)切实解决土地供给不足的问题61(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63(四)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果

3、64(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65(六)营造优越的投资服务环境67(七)建立促进楼宇经济发展的制度和环境平台68(八)积极争取上级的政策支持70前 言进入“十一五”时期,盘龙区利用区划调整带来的广阔区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主城商务核心区的地位得到巩固,北市商务副中心已经形成,三环路沿线产业布局加快推进,沣源路改造与产业发展正在规划实施。中共昆明市委九届四、五次全会确立了昆明今后发展的新思路。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与在盘龙区调研时指出,第一板块要确立“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加快城乡一体步伐,四城区与呈贡新区要大力发展以总部经济为特点与主体的都市经济、楼宇经济、CB

4、D商务中心经济。并特别指出,城市化率高的盘龙区要成为率先实现都市经济、楼宇经济、CBD经济的先行区。为贯彻落实九届四次全会与仇与书记的精神,抓住机遇,确立新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盘龙区发展与改革局委托昆明市社会科学院对盘龙区产业定位及发展重点进行研究,为盘龙区实现“十一五”目标、冲刺“十二五”提出意见建议。一、主要区情及经济发展概况(一)主要区情1.区域面积2004年行政区划调整后,盘龙区国土面积由原来的15.1平方公里陡然增加到345.83平方公里,改变了“有天无地”的窘境,建成区面积达到46平方公里,比区划前增加2.1倍。盘龙区现辖拓东(1.89平方公里)、鼓楼(1.77平方公里

5、)、东华(3.18平方公里)、联盟(4.47平方公里)、金辰(10.1平方公里)、青云(42平方公里)、龙泉(51.49平方公里)、茨坝(38.65平方公里)八个街道办事处与双龙(88.9平方公里)、松华(119.5平方公里)两个乡,其中,松华乡面积最大,鼓楼办事处最小,两者相差117.73平方公里。2.人口区划调整后,新划入农业人口4万人,城镇化率由100%下降为93.25%。2007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5.16万人,其中:拓东、鼓楼、东华三个办事处常住人口近3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7.3%。表一:2007年末盘龙区人口状况表指标单位2006年2007年增幅(%)总户数万户13.0913.

6、875.96户籍人口万人41.0841.992.23非农业人口万人36.938.02.98少数民族人口万人4.324.473.47户籍总人口拓东办事处最多达79546人,每平方公里达42088人;双龙乡人数最少为7487人,每平方公里仅84人。表二:各街道、乡年末(户籍)分人口数单位:人拓拓东鼓鼓楼东东华联联盟金金辰青青云龙龙泉茨茨坝双双龙松松华人口77954644770166333644520533918566103333074933476377487110918密度4420882269491199171101133388011453559788998849913.城乡构成盘龙区目前的区域范

7、围基本属于“半城半乡”状态,区域内的大部分面积为乡村,其中双龙、松华两个乡的面积占到全区总面积的60.26%,城乡结合部区域面积与主城中心区面积大体相当。仅从区域面积结构看,盘龙区总体上是乡大于城。4.土地资源盘龙区位于昆明市主城东北部,东南、西面与西南分别与主城区之一的官渡区、五华区与西山区相连,北与昆明北部五县区之一的嵩明县接壤。全区主要由高原盆地、丘陵与中、低山地构成,东北高、西南低,依势由高到低向主城中心区延伸。全区相对高差约为700米。全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中山山峰分布在北部,南部中部形成南北走向、窄长的中小型湖泊盆地与谷地,由北向南地势逐渐开阔平坦。山地部分占总面积的80%左右

8、,属“半山地”地形。实际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5%左右。5.气候条件受低纬度、高海拔、少寒流与日照时间长的影响,形成了冬暖干旱少雨、夏秋多雨潮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日照充足、气温变化不大的气候特征。坝区年日照达2445.6小时,日照率全年平均达56%,冬季可高达63%。全年平均气温14.5。全区年日照长达250天,无霜期220天;降雨量年平均达980毫米。6.水资源盘龙区地处金沙江流域普渡河水系盘龙江径流区,有松华坝水库(容量1.05亿立方米)、金殿水库(容量200万立方米)、白沙河水库等丰富的水体资源。穿城而过的盘龙江是滇池的重要水源,整个盘龙区处于滇池流域保护的范围内。全区河流

9、有松华坝水源小河、甸尾河,此外,还有清水河、牧羊河及供排灌使用的东干渠、金汁河、银汁河、明通河等10余条河(渠)道。全区共有小水库、小坝塘共53座,总库容达979.87万立方米。7.森林资源丰富的降水与充足的日照,为盘龙区带来了丰富的森林资源,盘龙区绿化覆盖率达55%,有昆明主城的“大氧吧”与“天然沐浴场”之称。盘龙区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于松华、双龙两乡,大部份属于水源保护区范围,林业用地面积达134.2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72.%,其中有林地面积达123.9平方公里,疏林地0.44平方公里。8.人文与自然景观资源盘龙区是昆明城市建设的最早发源地,建于公元765年的拓东城,成为昆明正式建城的

10、起点。区内人文景观十分丰富,具有较大影响的旅游资源有昆明植物园、世界园艺博览园;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的有金殿公园、真庆观、黑龙潭公园等。松华坝水源保护区、盘龙江源头及沿江长廊、长虫山等自然风光构成了盘龙区的靓丽景色。9.基础设施(1)环形交通。盘龙区建成区道路呈“环形”向周边辐射,基本形成市区30分钟交通辐射圈。区内交通网线发达,主干道由三纵三横两环组成,南北纵向包括北京路、穿金路、龙泉路,东西横向包括拓东路、东风东路、人民东路及二、三环路等城市主干道,形成有昆曲高速公路、修建中的东绕城线与北绕城线高速公路及连接昆明空港经济区的高速公路等对外交通要道,是昆明市重要的交通枢纽。次干道与支次微循环

11、道路包括白塔路、白龙路、白云路与17条经过改造的微循环道路,起到了加强区内交通环通性的作用。(2)楼宇设施。建成区内集中了昆明市众多的中高档酒店、商贸服务设施。拥有北京路、白塔路、环城东路、东风东路、人民东路、拓东路以及白塔路片区与北市区等商贸业较为集聚的主要商业街区及金格百货等中高端品牌商场。区内有震庄迎宾馆、昆明饭店、樱花假日酒店、茶花宾馆、绿洲大酒店等5家高档酒店;通过北京路这一城市中心纵轴串连起来的有金融、保险、房地产、通讯、图书、中介服务等众多商务楼宇设施。(二)经济发展概况1.经济增长2006年,盘龙区实现的GDP达到139.3亿元,2007年实现159.98亿元,增长12.2%。

12、各街道及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如表三所示。表三:街道及乡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表单位:亿元街道、乡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招商引资额06年07年增幅%06年07年增幅%06年07年增幅%合计27.330.311.02.353.236.1718.8117.546.8拓东2.01.78.80.700.7710.01.872.0910.38鼓楼3.93.34.70.310.3925.813.962.1944东华1.21.0160.260.287.691.261.6530.85联盟0.40.650.00.390.5541.04.954.783.3金辰0.40.11.5倍0.220.742.36倍1.361.4

13、88.44青云12.313.913.00.240.2920.831.692.1728.5龙泉1.91.85.20.150.05661.391.6817.13茨坝5.17.852.90.040.0525.01.511.648.96双龙0.040.091.25倍0.010.043倍0.320.3816.1松华0.040.042.财政收入2006年,盘龙区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15.08亿元,2007年完成18.95亿元,增长25.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06年完成6.46亿元,2007年完成 7.89亿元,增长22.19%。3.招商引资2007年,全区引进区外资金5.23亿元人民币,增长161

14、.6%;引进市外资金13.44亿元人民币,增长43.9%;实际利用外资905.4万美元,增长45.6%。4. 固定资产投资2007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83.6亿元,比上年增长64.21%。其中,第一产业投资3.05亿元,增长100%;第二产业投资8.84亿元,增长4.2倍;第三产业投资71.7亿元,增长45.73%。5.生活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1元,增长7.34%;农民人均纯收入5249元,增长14.85%。二、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一)产业化进程分析2006年,盘龙区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0:27.8:71.2。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43亿元,第二产业

15、增加值46.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1.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0:29.3:69.7;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下降(详见表四)。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9.5%,非公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率为74%。表四: 盘龙区产业发展水平 属地人均GDP(元)一产业比重(%)二产业比重(%)三产业比重(%)06年07年06年07年06年07年06年07年全区21777246631.01.027.829.371.269.7从表四可以看出,盘龙区2006年人均GDP为21777元,2007年为24663元。虽然三次产业结构比看似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大体相当,但从人均GD

16、P来看刚过3300美元,这样的人均收入与当前的产业结构是不相称的。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达到“三、二、一”的产业构成,人均GDP至少在2万美元左右;盘龙区与其相比,差距之大显而易见。(二)产业结构及布局特点分析1.农业(1)农业发展现状2007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农业总产值实现1.45亿元,牧业总产值实现7700万元,两业之与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93.7%,而林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3%。可以看出,盘龙区目前的农业以种植业与养殖业为主,而且大部分分布于松华、双龙两乡的水源保护区之内。全区乡村人口数为4.3万人,其中从事农林牧渔业的从业人员1.2万人,

17、占乡村人口的27.9%。农业主要发展指标详见表五。表五:2007年盘龙区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办事处、乡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万元)耕地面积(公顷)粮食产量(吨)烤烟产量(吨)蔬菜产量(吨)水果产量(吨)大牲畜存栏(头)生猪存栏(头)金辰-253125青云-2215615515121375256龙泉-440235934256625288231茨坝-834114260254304975双龙-41815341887336710706399松华-64849924641879975547139299合计2365416369451464469092321688139601占全市比重(%)1.610.090.830

18、.052.54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重只有1.61%。在农业产值中,主要是蔬菜、花卉与烤烟种植,分别为5467万元、2769万元与1005万元,分别占区农业产值的37.8%、19.2%与6.9%。牧业产值中,以生猪养殖业为主,养猪业产值占68.3%;渔业养殖由于处于松华坝保护区从2006年禁止从事农家乐旅游以来,数量大幅度缩减, 2007年产值比2006年下降60.5%。(2)农业布局特点农业布局的基本特征是:区域大而占比小。农业从城郊结合部的龙泉、茨坝办事处到北部的松华、双龙乡的广大地区都有分布,形成广而分散的布局特点。农业区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80%左右,但农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只

19、有1.0%,远低于昆明市6.7%的水平。2.工业(1)工业发展现状工业以中央省属企业为主,主要有交通运输设备、机床、内燃机、有色、化学纤维(烟草配套)、电子六个主导行业(详见表六)。表六:盘龙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一览表(2007年)所属行业企业数企业数占工业企业总数(%)产值(万元)产值占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农副食品加工业44.688951.01食品制造业22.321270.24饮料制造业22.353350.60服装鞋帽制造业22.362750.72家俱制造业11.127120.31造纸及纸制品业22.314390.16印刷业22.326240.30石油加工及炼焦11.113920.16化学原

20、料及化学制品1213.8368964.18医药制造业55.7275933.13化学纤维制造业11.110598512.02橡胶制品业11.1108351.24塑料制品业910.3234172.65非金属矿物制品55.7358714.07有色金属冶炼33.49828711.15金属制品业22.327440.31通用设备制造业1213.812519914.21专用设备制造业55.7549046.23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78.016314418.5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33.4222642.52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44.6671067.61燃气生产与供应11.1148521.68水的生产

21、与供应11.1616906.99合计87100881586100工业产业聚集程度较高。全区8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通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塑料制品、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及医药制造业六个行业拥有的规模企业数分别为12、12、9、7、5、5个,六个行业之与远超过半数。化学纤维制造业虽然仅有1家,但身为中外合资企业,企业机械化程度最高,用工量最少,仅300多人,在全区所有工业企业中产出率最高。服装制造业只有2家企业,其中从盘龙区本土上发展起来的奥斯迪服装制造近年来发展很快,规模不断扩大。(2)工业布局特点工业布局特点是集中于区域的中部地带,呈点状分布。从整个盘龙区域看,工业分布

22、从西北部的茨坝穿过龙泉到西南部的金辰再到东南部的青云,整个工业布局呈“之”字形状,主要工业片区如表七所示。表七:盘龙区主要工业片区工业片区主要行业主要企业茨坝片区机电、化工人造板机厂、重机厂、昆机、云南塑料厂、白水泥厂、标准件厂龙泉片区机械铣床厂金辰片区医药生物制药厂青云片区机械、化学纤维、服装云内动力、醋酸纤维厂、奥斯迪3.商贸服务业(1)商贸服务业发展现状2007年,盘龙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用于第三产业的为71.7亿元,占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的85.76%,在主城四区中排名第一;其中房地产业投资65.5亿元,占第三产业投资额的9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7

23、%。(2)商贸服务业布局特点商贸服务业的布局特点是密度大、集中度高,以楼宇与商厦表现出来的都市经济特征较为明显。从建成区46平方公里范围看,以北京路、白塔路为纵轴、以东风东路、拓东路为横轴的“井”字地带上,集中分布着金格系高档精品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区域总部经济中心、高档酒店服务中心,形成城市中央商务区核心区之一。新兴的北市区成为继主城核心区之后的又一商务副中心。北市区范围为北至茨坝,南接火车北站,东到白龙路、世博园,西至长虫山,90%的区域均属于盘龙区。沿北京路一线已经形成三个集中的商业区。一是以奥斯迪广场到家乐福白云店的带状区域。这里云集了颐高数码城、俊发中心、家乐福与时光俊园金格店等业态

24、;二是以北辰财富中心为节点的点状发散性商业区域。周围有凤凰城、怡泰A区、北辰小区、城建公寓等楼宇,成熟的商业配套有北辰财富中心,目前已有新华图书城等多个品牌商业进入。这里是目前北市区商业氛围较成熟与较为浓厚的商业中心;三是以江东好世界与国际友联大厦为节点的区域,开发的楼宇有江东好世界、江东四季公寓、金安小区等,成熟的商业配套有沃尔玛以及位于核心路段的江东好世界商贸中心。(三)“十一五”中期产业发展状况评估1.“十一五”中期实现程度评估(1)GDP2007年,盘龙区实现的GDP总量达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增速虽然超过了原定的11%的目标,但与调整后的目标13%相比,尚差0.8个百分点

25、。(2)农业绿色生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只达到40%,种植、养殖基本是粗放型,化肥、农药及畜禽粪便排放还很难达到要求,要达到70%的目标任务还很艰巨。(3)工业2006年,盘龙区工业增加值实现27.3亿元,2007年实现30.3亿元,增长11.0%。其中,青云办事处实现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3.9亿元,占全区的45.9%,排名第一;茨坝办事处实现工业增加值7.8亿元,占全区的25.7%,位居第二。2010年盘龙区“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工业增加值40亿元可以达到。但即使可以达到规划目标,也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6%,实在不值一提。工业对全区GDP的贡献也仅为30%左右,与全区城镇化率93.25%相

26、比,工业化显然严重滞后于城市化。(4)商贸服务业商贸业。2007年昆明市社会商品零售额完成56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占全市GDP的47.3%;盘龙区社会商品零售额产业完成11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9.47%,占全区GDP的70.36%,增幅高于全市1.87个百分点,完成情况好于全市水平。旅游业。2007年,全区接待海内外旅游者555.34万人次,增长12.3%,旅游总收入达37亿元,增长8%。旅游业完成情况要达到目标差距较大。文化产业。区域内已形成一批以云南映象为龙头的文化产业、云南典藏拍卖、云南吉鑫、云南新华书店等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云南省优秀文化企业”,云南映象文化城初

27、具规模;拥有区域性群众文艺品牌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少儿活动基地昆明少年儿童图书馆、特色文化社区桃源、白塔社区;初步建立了以松华乡李四冲苗族村民族民间工艺品生产基地,发展了民族刺绣、木雕工艺、微雕微书、滇式风筝、剪纸等具有丰富民族内涵与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品,培养了多位知名民间艺人,特色突出,前景较好。截止2007年底,盘龙区共有文化产业单位(项目)3738个,从业人员达26181人;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占全区GDP的7.8%,增幅高于GDP增幅5.5个百分点。综上所述,盘龙区“十一五”中期在产业发展与布局方面有一些亮点,但总体而言,产业指标完成情况基本在低位徘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28、加快重点产业发展与布局从近两年来的情况看效果不够明显。2005年,盘龙区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3:25.6:73.1。规划实施两年来,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006年1:27.8:71.2,2007年1:29.3:69.7。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两年的平均增速为-8%,第二产业的平均增速为20.75%,第三产业的平均增速为9.95%,作为盘龙区经济支柱的三产业发展速度没有达到规划指标。二产业增速加快虽然是近两年来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亮点,但主要是以为数不多的几家省、市重点企业作为硬支撑,区属企业尤其是民营经济的发展还不十分理想。因此,“十一五”时期的后三年,盘龙区在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必须迈出一大步

29、,这是值得区级各部门认真思考的大问题。从“十一五”中期产业运行表现出来的情况看,规划中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及目标与现实有一定差距,表明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缺乏前瞻性、全局性、经济性,对面临的问题亦估计不足,导致实施过程中难以决策。2.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评估(1)农业污染危害程度较大农业有很大一部分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2007年区统计数据中无公害蔬菜与无公害水果生产未统计,但畜禽养殖呈上升态势,表明农业种植与养殖对水源污染危害较严重。(2)工业污染治理成效显著近两年来,盘龙区工业企业投入主要集中于节能降耗方面;因此,工业粉尘、废气、污水排放明显降低,危害性已降到低点。(3)商贸服务业环保情况较好商贸服

30、务业产生的污水、垃圾基本通过回收处理,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率较高,对城市的污染较小。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新增长点少,支柱产业集中度不够一是绿色经济示范基地效益尚未显现,农业在盘龙区所起的作用日益萎缩。从2005年至2007年,盘龙区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按照昆明市主体功能区划看,盘龙区两个农业乡松华乡全部及双龙乡一部分被划定为禁止开发区域,特别是2008年市委、市政府对松华坝水源保护区实施更加严厉地限制种、养植措施后,盘龙区的农业比重逐步下降已成定局,不可逆转。二是工业集中度不够。对盘龙区而言,工业是立区之本、聚集财富之源、反哺农业之需,一旦放弃工业作为支撑区域

31、产业的载体,就等于放弃其在第一板块中的竞争地位。五华、官渡之所以占据主城区头两位,就在于其工业地位明显。“十一五”以来,两区工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可见工业园区对于一个区域来讲是何等重要。盘龙区无工业园区,企业基本是中央、省属的老企业,工业布局散而体制复杂,集中度不够,缺乏聚群效应。三是缺乏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尤其缺乏根植于本土的大型商贸服务企业。(二)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各街道、乡的人均GDP与居民收入同城镇化水平成正向强相关。城市中心区的办事处城市化水平高,人均GDP也高;而两个乡城镇化率低,人均GDP也较低。一是城区街道办事处与农业乡之间经济发展

32、水平差异较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街道办事处人均GDP与人均财政收入较高,而两个农业乡较低。人均GDP最高的拓东街道办事处为最低的松华乡的5.5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青云街道办事处为最低的双龙乡的2.8倍。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异性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几乎只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3。三是城乡基础设施差异性大。松华、双龙的一些自然村在饮水、交通、用电等方面还存在较大问题。四是城乡体制、政策与资金投入差异较大。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居民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财政投入制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对农村的投入与对农业的补贴不足,农村电网、水利设施建设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三)产业优

33、势下降,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产业单一,优势企业不多。区划调整前,盘龙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主城四区中位列第一,而目前传统商贸业优势逐步被五华赶超,官渡区、西山区与盘龙区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如2007年,主城四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五华区为189.29亿元,官渡区为93.74亿元,盘龙区为112.59亿元,西山区为90.31亿元。区划调整后,盘龙区由于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制约以及昆明市工业发展布局的导向等因素影响,不仅没有工业企业落户,而且还有大量的原有工业企业逐步向区外转移,原来具有的工业优势逐步丧失。二是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尤其是工业行业布局分散,布局战线长,群落效应难以得到有效发挥。企业间配套

34、加工业很难融合为一体,产业链较短。(四)存量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不高盘龙区土地资源在主城区中的利用率不高,闲置土地与城中村面积是开发城区主业的重要场所,由于市、区规划衔接不到位,工业、商业、居住、农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在存量土地资源的开发上受到较大限制,甚至区内的一些骨干企业已出现迁到区外发展的意愿。四、产业发展定位(一)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面临国际形势新变化(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带来的机遇。随着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临近,双方必然要在经济合作方面迈出重要的实质性步伐。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正在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突出交通走廊转型为经济走廊。有资料显

35、示,昆明的出口商品有40%以上是通往南亚、东南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对昆明的投资占昆明利用外资总额的20%左右。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为盘龙区招商引资吸引东盟地区及华商项目带来了新的机遇。(2)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21世纪初,发达国家以全球化战略为基础与出发点,大大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国际转移出现日益深度化与广度化的新趋势。有消息显示,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结论表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业转移是双赢的选择。产业转移的重点从原来的原材料工业向加工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保险业

36、、贸易服务业,以及资本密集型的钢铁、汽车、石化等重化工业日益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盘龙区可以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建立相关联的产业制造园区,大力吸引外资,加快产业升级,这是盘龙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国内形势及产业发展导向(1)又好又快的发展形势。从“十一五”时期开始,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长期较快平稳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鲜明特点是既要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又要保持平稳发展。据预测,在20062015年,甚至到2020年,中国仅仅为满足就业需要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就不能低于7%。“十一五”是我国经济社会的黄金发展期与新的上升期,一系列有利条件已经具备。第一,我国居民消

37、费结构逐步升级,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加快。国际经验表明,一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攀升时期,居民消费随之由生存性向发展性转变;与之相对应的是,重化工业,尤其是汽车工业、住宅建筑业与建材业等将会有长足的发展。第二,我国规模巨大并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劳动力资源、巨额的人力资本,将是我国经济成长的强劲的比较优势。第三,随着城市化、交通现代化与通讯数字信息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高速公路、铁路与航空、港口与机场、信息网络等条件将不断改善。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逐步完善,社会与谐、政治稳定的局面还将进一步巩固与发展。这一切,可以说将为“十一五”期间的经济社会

38、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2)东部沿海与云南的合作加强。泛三角珠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了云南与东部沿海的合作。港澳地区作为国际性金融、物流、信息中心,聚合、辐射能力强,广东等沿海地区得改革开放之先风,率先发展,具有资本、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面临着扩大经济腹地、拓展经济空间及产业转移后方基地的迫切要求。盘龙区正处于加速推进城市化、调整区域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为有效承接港澳珠三角的资本与产业转移创造了条件。(3)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

39、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比重与水平;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与综合运输体系。3.省内发展的环境及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1)云南的改革正进入攻坚阶段。省委、省政府在解放思想旗帜的指引下,从云南的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实现了巨大的变化。发挥

40、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壮大烟草、电力、矿产、旅游、生物等支柱产业群体,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功迈出了经济增速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发展的质量不断提高,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大通道建设加紧实施。在大通道建设中,云南按照三个层次同步推进。一是建设连接国际的交通;二是建设连接国内其它省区的交通;三是建设好省内的交通。在北部,昆明连接昭通、水富北上四川;在东部,昆明连接曲靖东到贵州,昆明连接南宁至广西出海到达越南;在南部,昆明连接河

41、口到越南,昆明连接磨憨到老挝、泰国;在西部,昆明连接瑞丽至缅甸。庞大的交通网络正在加快形成,有效地促进了云南与周边省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发展。(3)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及导向。云南省“十一五”规划提出构建“一极三向五群”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昆明在其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与作用。4.昆明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1)昆明改革开放的新观念、新步伐、新气势。以市委九届四次全会的召开为标志,掀起了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建设现代新昆明的高潮。转变行政职能、整治软环境、提升招商引资水平、聚力园区建设、实施工业突破等大手笔为落寂多年的昆明带来了勃勃生机。目前,昆明已成为全国审批项目最少的城市,软环境建

42、设迈出重大一步。(2)现代新昆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是招商引资取得大推进。2008年上半年,全市签订236个招商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达75.2亿美元;内资项目达186个,协议投资总额达到2300亿元;二是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国家级开发区完成业务总收入357亿元,省市级开发区完成业务总收入300多亿元;三是工业实现突破。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6.0%,仅比第三产业少1.3个百分点。(3)昆明被列为云南省综合改革先行试验区。省委、省政府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出发,以抓住昆明的发展就是抓住了全省发展的关键为理念,将昆明列为全省的综合试验改革区。有了省上的支持与帮助,昆明在今后

43、的发展中更增添了行动的动力。(4)昆明的产业发展重点与导向农业发展以生态为重点。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把昆明建成全省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高新农业的示范与辐射基地,农产品商贸与深加工基地,农业产业化与信息输出基地,实现资源、环境与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工业发展重点加强。提出培育优势产业“4542工程”的目标,到2012年装备制造、有色冶金、钢铁、化工4个产业的产值都将突破500亿元,生物、能源、食品、电子信息4个产业的产值都将突破200亿元,形成支撑全市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产业群。 现代服务业成为发展重点。按照2008年6月出台的昆明市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总体发展目

44、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以上,逐步构建服务业的网络体系。到2015年,实现全市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型,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占GDP的比重由2007年的47.5%提高到60%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5%以上。重点是围绕休闲度假型旅游业、商贸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商务会展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楼宇服务业等产业发展。5.盘龙区发展的环境前景分析(1)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十五”期间,盘龙区经济发展迈上了一个新水平。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3%;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7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25%;合同利用外资1789

45、万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9.8亿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47%。以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支柱地位不断巩固,“十五”期末,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5%。“十一五”时期,盘龙区着眼于构建主城现代商贸服务中心,提升现代服务业。在楼宇经济方面,全力支持金格百货做精做强,加快汇都国际项目实施,规划多个商贸片区,即打造白塔、鼓楼昆纺、联盟、北辰财富中心、世博、云南映像、新迎等7个重点商圈。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投资、社会参与”的思路,支持世博集团创新发展,打造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景区,为云南映象文化产业基地等品牌项目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带动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依托盘龙江文化艺术节,创新培育都市文化、社区文化优势。在农业发展方面,创新培育高科技绿色产业。充分发挥农林生物科研院所及高层次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加快促成昆明绿色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努力建设带动全市、服务全省、面向东南亚与南亚的农林生物研发、农业会展及绿色产品交易中心基地。(2)发展都市经济的认识更加明确。2008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合同协议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