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36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444827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9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3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3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36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36页).doc(3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第 36 页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原稿)一一部位1、大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左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病、膝盖痛、小肠气、疝气(尤其特效)、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左三分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心脏分支神经;正下22.5分大小肠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2、小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高二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枝神经,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胸部发闷、心跳、膝盖痛、小肠气、疝气、眼角痛。 取穴:平卧,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左上方,距大间上二分

2、是穴位。 手术: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12.5分肺分支神经。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3、浮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中央线外开二分,去第三节指横纹三分三。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中)节正中央外开(向大拇指)二分去第三(末)节指横纹三分四处是穴。 手术:针深12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4、外间穴 部位:食指第二节正中线外开2分,去第三节横纹六分六。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主治:疝气、尿道炎、小肠气、牙痛、胃痛。 取穴:当食指第二节正中央外开2分,去第三指横纹六分六是穴。 手术:针深12

3、分。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5、中间穴 部位:食指第一节(本节)正中央。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分支神经,心脏及六腑神经。 主治:心跳、胸部发闷、膝盖痛、头晕、眼昏。 取穴:当食指第一节正中央是穴(手掌向上)。 手术:针深12.5分。 效用:(治疝气成方)外间、大间、小间、中间四穴同时用针,为治疗疝气之特效针,单手取穴可也。 注意:禁用两手同时取穴。6、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治流产、安胎。 取穴:当无名指中节外侧(即与小指接触部),正中央是穴

4、。 手术:针深13分(扎指骨上缘)。 注意:禁忌双手取穴。二二部位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1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有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大指掌骨与食指骨之间,虎口下约1寸是穴位。 手术:1寸针,针深至35分。2、重仙穴 部位: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2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热、心跳、膝盖痛。 取穴:大指骨与食指骨间,距虎口2寸处是穴。 手术:1寸针,针35分深。 应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

5、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3、上白穴 部位: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5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5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1寸针,针35分深。4、大白穴 部位:手背面,在食指拇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而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距虎口底左侧5分是穴(左手为准)。 手术:用1寸针,针46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

6、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5、灵骨穴 部位:手背面,在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病、妇女经脉不调、难产、经闭。背痛、耳鸣、偏头痛。取穴:拳手取穴,在食指拇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治肺肠肾脑。手术:用1.52寸毫针,针深通透重仙穴(过量针)。应用:针深1.52寸可避鬼邪。注意:孕妇禁针。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5分。

7、解剖:肾分支神经。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及肾脏病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小便黄。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5分是穴。手术:针深35分。7、下白穴部位: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连接处1.5寸(距中白穴1寸)。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取穴:拳手取穴,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1.5寸(即距中白穴1寸)是穴。手术:针深35分。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

8、骨神经痛、疲劳及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肾亏之坐骨神经痛、背痛(女人因此穴效果佳,以单手为宜,且腕顺一二穴只用一穴)。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2.5寸是穴。 手术:针深24分。9、腕顺二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寸(即腕顺一穴下1寸)。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1.5寸是穴。手术:针深24分。应用:腕顺一穴与腕顺二穴互相配用。10、手解穴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甲触及手掌处。解剖:肾脏敏感神经。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而引起之一切麻木以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9、。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即屈小指使其指甲触及掌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用三棱针出血立解,用毫针1020分钟全解。11、土水穴部位:在拇指第一掌骨之内侧,距该掌骨小头1寸处一穴,后5分处一穴,又后5分处一穴,共三穴。解剖:拇指对掌肌、脾分神经、肾支神经、桡神经。主治:胃炎、久年胃病。手术:针深3分,每用一穴即可。三三部位1、其门穴 部位:在手横纹后2寸,桡骨之外侧。解剖:此处为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2寸是穴。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25分。2、

10、其角穴部位: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4寸(距其门2寸)。 解剖:同其门穴。主治:同其门穴。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4寸处是穴。手术:同其门穴。3、其正穴 部位: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6寸(距其角2寸)。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桡骨之外侧,距手横纹6寸处是穴。 手术:同其门穴。 应用:其门、其角、其正三针同用,(即一用三针)。4、火串穴 部位:在手背腕横纹后3寸,两筋骨间陷中。 解剖:有总指伸筋,骨间动脉,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便秘,心跳,手下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向下,从横纹中央直上3寸处取之,握拳屈肘掌心向下,现沟凹处是穴位。 手术:

11、针深35分。 应用:左手下臂痛针右手穴,右手下臂痛针左手穴。5、火陵穴 部位:去火串穴2寸(横纹后5寸)。 解剖: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横纹5寸,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6、火山穴 部位:去()。 解剖:有骨间动脉,桡骨神经之后枝,心之副神经。 主治:胸痛及发闷发胀,手抽筋。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横纹6.5寸,在桡骨与尺骨之间是穴。 手术:针深11.5寸。 应用:左手抽筋取右手穴,右手抽筋取左手穴;胸部发闷发胀及痛,则火陵、火山两穴同时用针,但只可单手取穴,即用右手穴不用左手穴;用左手穴则不用右手穴。

12、7、火腑海穴 部位:火山穴上2寸,按之肉起,锐肉之端()。 解剖:有长屈拇筋,桡骨动脉,中头静脉,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分支神经,心之副神经。 主治:咳嗽,气喘、感冒、鼻炎、坐骨神经痛、腿酸腰酸。 取穴:手抚胸取穴,距火山穴2寸。即长桡腕伸肌与短桡腕伸肌之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治贫血、头晕眼花,腿酸腰酸。疲劳过度时,下针10分钟后取针,改用垫灸35壮,(勿须下针,仅灸三至五壮亦可),隔日一灸,灸上三月,益寿延年。灸至第五、第十、第十五次,下灸七壮至九壮(大壮),即每月大壮三次,小壮十二次。8、手五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去火山穴后开五分。 解剖: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

13、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6.5寸,即火山穴后五分是穴。 手术:针35分。9、手千金穴 部位:尺骨外侧,(距腕豆骨8寸)。 解剖:肝分支神经。 主治:坐骨神经痛、腹痛、小腿发胀,脚痛、脚麻。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外侧,距腕豆骨8寸(距手五金穴1.5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手五金与手千金两穴同用,左坐骨神经痛,取用右手穴,右取左穴,即用交叉神经治疗法。注意两手五金穴千金穴同时使用会引起气血错乱,应忌之。10、肠门穴 部位:当外尺骨筋腱之外侧,距腕骨3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晕

14、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外尺骨筋腱之侧,距腕骨3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11、肝门穴 部位:去腕后6寸,当外尺骨后侧。 解剖:此处为总指伸筋,歧出前膊皮骨间动脉之分枝,肝之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去腕后6寸,当外尺骨中部下侧是穴。 手术:毫针,针深35分。针下后,肝痛立消,此时将针向右旋转,胸闷解除;再向左旋转,肠痛亦解除。 应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用左手穴(不可两手齐用)。12、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莺嘴突起之上端,。即肘内侧大骨外,去肘端1.5寸。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

15、跳胸闷,呕吐、肝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1.5寸是穴。 手术:针深47分。 应用:用右手穴则不用左手穴,用左手穴则不用右手穴。13、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4寸。 解剖:此处为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面上,从腕部横纹上行4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针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左手痛,针右手穴;右手痛针左手穴)肩臂痛、背痛。针1寸治心脏病,心跳。14、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内缘,去人士穴3寸(去腕

16、横纹7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枝,为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7寸,即去人士穴3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1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15、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3寸(去腕横纹10寸)。 解剖:肱桡骨肌内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去地士穴3寸是穴。 手术:针深1.5寸。 应用:天士、地士、人

17、士三穴左右两手同时取穴,并配灵骨穴,为治哮喘之特效针。16、曲陵穴(尺泽) 部位:在肘窝横纹上,试摸有一大筋,在筋之外侧。 解剖:有肱二头肌腱,为后臂皮神经及桡骨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心之支神经,肺之交叉神经。 主治:抽筋,阳霍乱,气喘、肘关节炎,心跳。 取穴:平手取穴,在肘窝横纹上,在大筋之外侧以大指按下,肘伸屈时有一大凹陷处是穴。 手术:针35分。 应用:用三棱针刺曲陵穴内侧之动脉血管,使其出血,可治阳霍乱,肝霍乱,心脏麻痹。四四部位1、分金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之前侧,。 解剖:有肱二头肌,为后臂皮下神经,正中神经之分布区,有肱动脉,头静脉;心之分枝神经,肺之交叉神经

18、。 主治:感冒、鼻炎及喉炎之特效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后臂肱骨之下部中央,去肘窝(曲池)横纹1.5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2、后椎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 解剖:肝副神经,心之副交叉神经,直属脊椎骨神经。 主治:脊椎骨脱臼、脊椎骨胀痛、肾脏炎、腰痛。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肘横纹2.5寸是穴。 手术:针深35分。3、首英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 解剖:同后椎穴。 主治:同后椎穴。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后椎2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后椎、首英两穴通常同时用针(即所谓回马针)效力迅速而佳。4、富顶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

19、肘横纹7寸)。 解剖:肝之副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疲劳、肝弱、血压高、头痛、头晕。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首英穴2.5寸。 手术:针深35分;针浅扎治疲劳、肝弱,针深扎治头痛、头晕及血压高。5、后枝穴 部位:当肩中与肘之直线上,去富顶穴1寸(去肘横纹8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血压高、头晕、头痛、杀菌、皮肤病、血管硬化。 取穴:手臂下垂,在后臂肱骨之外侧,去富顶穴1寸是穴。 手术:针深37分。 应用:富顶、后枝两穴同时下针,可治头项疼痛扭转不灵及面部麻痹。6、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

20、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平垂,自肩骨向下2.5寸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0.51寸。 应用:左肩痛扎右肩穴;右肩痛扎左肩穴,具有特效。7、背面穴 部位:当肩骨缝之中央,举臂有空陷处。 解剖:有三角筋,回转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丹田神经。 主治:腹部发闷,发音无力。 取穴:举臂,肩骨连接处有空陷处之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35分。 应用:用三棱针时,可治全身疲劳,两腿发酸,呕吐,肝霍乱,阳霍乱,阴阳霍乱。8、人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3寸。 解剖:在二头膊筋之旁,

21、桡骨副动脉、头静脉及内膊皮神经、肺之副神经、心之分支神经、肝之副支神经。 主治:脚痛、手痛、肘臂肿痛难动、面黄(胆病)、四肢浮肿、脾肿大,感冒气喘。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3寸是穴。 手术:用毫针,针深5分治感冒气喘;针深8分,治臂肿;针1.2寸治肝、胆、脾病。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准确。9、地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肘窝横纹6寸(去人宗穴3寸)。 解剖: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心之支神经。 主治:能使阳症起死回生,心脏病及血管硬化。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之中部

22、内缘与肱二头肌间之陷处,去人宗穴3寸是穴。 手术:针深1寸治轻病,针深2寸治重病,两臂穴同时下针。 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里伤肱二头肌,扎针部位应特别准确。10、天宗穴 部位:在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肘窝横纹9寸(去地宗穴3寸)。解剖: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六腑神经,小腿神经。主治:妇科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具有速效)、小腿痛、小儿麻痹、狐臭、糖尿病。 取穴:屈肘测量以手拱胸,当后臂肱骨内缘与肱二头肌后部间之陷处,距地宗穴3寸是穴。手术:针深11.5寸。注意:下针时,偏外伤肱骨,偏内伤肱二头肌,取穴部须准确。11、云白穴部位:在肩尖前约2寸,前面穴向胸方

23、向斜下开2寸。解剖:有三角筋,回转上膊动脉,头静脉枝,锁骨神经枝;六腑神经,肺之副支神经。主治:妇科阴道炎、阴道痒、阴道痛、赤白带下、小儿麻痹。取穴:垂手取穴,肩关节前方,骨缝去肩尖约2寸许处是穴。亦即背面穴向胸方向斜下开2寸。手术:针深35分。12、李白穴部位:在云白穴稍向外斜下2寸。解剖: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转动脉,腋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肺之支神经。主治:狐臭、脚痛、小腿痛、小儿麻痹。取穴:在臂外侧,从云白穴稍向外斜下2寸是穴。手术:针深35分。13、支通穴部位:在上臂后侧,首英穴()向后横开1寸。解剖:有头静脉,后回旋上膊动脉支,后膊皮下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主治:

24、高血压、血管硬化、头晕疲劳、腰酸。取穴:自肩后侧直下,寸,即首英穴向后横开1寸。手术:针深0.61寸。注意:贴近肱骨后缘扎针。14、落通穴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富顶穴向后横开1寸。解剖:有头静脉,后回旋上膊动脉枝,后膊皮下神经;肝之副支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后背神经。主治:血压高、血管硬化、头晕疲劳、四肢无力、腰酸。取穴:自肩端后侧直下,肘横纹7寸,即富顶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手术:针深0.61寸。15、下曲穴部位:在上臂后侧,即后枝穴后开1寸。解剖:有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肺支神经,肝之支神经。主治:血压高、坐骨神经痛(肺与肝两种机能有健全所引起)、半身不遂、小儿麻痹、神

25、经失灵及神经失灵而引起之骨头脱节症。取穴:在肩端后直下,即后枝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手术:针深0.61寸。16、上曲穴部位:在上臂后侧,肩中穴后开1寸。解剖:有三角筋,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肾之支神经,肝之副神经。主治:小儿麻痹、坐骨神经、臂痛、血压高、小腿胀痛。取穴:在上臂后侧,即肩中穴向后横开1寸是穴。手术:针深0.61.5寸,治左臂痛用右臂穴,治右臂痛用左臂穴。应用:用三棱针出血治肝硬化及肝炎。17、水愈穴 部位:在上臂之后侧,即背面穴后开稍斜下2寸。解剖:有三角筋,后回旋上膊动脉,头静脉,后膊皮下神经,腋下神经;肾之支神经。主治:肾脏炎、肾结石、腰痛、腿酸、全身无力、小便

26、蛋白质、臂痛、手腕手背痛。取穴:自肩后直下,即背面穴向后横开(稍斜下)2寸是穴。手术:针深35分。应用:用三棱针扎出黄水者主治肾脏之特效针。用三棱针扎出黑血者主治手腕手背痛。用三棱针扎左边穴治左臂痛,扎右边穴治右臂痛(直接治疗)。五五部位1、 火包穴部位:在足第二趾底二道横纹正中央。解剖:心之神经,肝之神经。主治:心痛,胎衣不下,兼治肝病。取穴:平卧,当足次趾底二道横纹正中央是穴。手术:三棱针刺3分使其出黑血,立即见效。用毫针针深35分见效。注意:禁灸,妊妇禁针。2、上瘤穴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取穴:平卧,当

27、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手术:针深35分。注意:针深过量(超过5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3、海豹穴部位:在大趾之内侧,本节正中央。解剖:有长大趾伸筋,浅腓骨神经,心之分枝神经。主治:眼角痛(角膜炎),疝气,大指及食指痛,妇科阴道炎。取穴:当大趾之内侧(即右足之左缘左足之右缘),(脚指甲后)大趾本节正中部是穴。手术:针深13分。应用:左手痛右脚取穴,右手痛左脚取穴。4、木妇穴部位:在次趾(第二趾)中节正中央外开3分。解剖:心之副神经。主治:妇科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经痛,子宫炎,输卵管不通。取穴:当第二趾第二节正中央向外开3分是穴。手术:针深24分,贴趾骨下针(用最细针有效,粗针痛苦)。六

28、六部位1、火硬穴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解剖:心脏支神经,肝之副神经。主治:心跳,头晕,产后胎衣不下,骨骼胀大,下颔痛(张口不灵),强心(昏迷状态时使用),子宫炎,子宫瘤。取穴:当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注意:妊妇禁针,禁灸。2、火主穴部位:在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之间,去火硬穴1寸。解剖:心脏支神经,心脏动脉,有感腓骨神经枝,前胫骨筋。主治:难产,骨骼胀大,心脏病而引起之头痛,肝病,胃病、神经衰弱,心脏麻痹,手脚痛。子宫炎,子宫瘤。取穴:按取第一蹠骨与第二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中取之,即去火硬穴1寸是穴。手术:针深38分,

29、治手脚痛时,左用右穴,右用左穴。注意:禁灸,妊妇禁针。3、门金穴部位:在第二蹠骨与第三(中)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解剖:有短总趾伸筋,第一骨间背动脉,趾背神经,十二指肠神经,胃之支神经。主治:肠炎,胃炎、腹部发胀及腹痛,盲肠炎。取穴:当第二蹠骨与第三(中)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即与火主穴并列。手术:用细毫针,针深5分(具有特效)。注意:单脚取穴,禁双脚同时取穴。4、木斗穴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解剖:脾神经,肝神经。主治:脾肿大(硬块),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5

30、、木留穴部位:在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去蹠(去木斗穴1寸)。解剖:肝神经,脾神经。主治:白血球症、脾肿大、消化不良、肝病、疲劳、胆病、小儿麻痹。取穴:当第三蹠骨与第四蹠骨连接部之直前陷凹中,去木斗穴1寸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6、六完穴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肾之支神经。主治:止血(包括跌伤刀伤出血或是打针血流不止)偏头痛、耳聋。取穴:当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5分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注意:哮喘、肺病、痰多、体弱均禁用此穴。7、水曲穴部位: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蹠骨与趾骨关节1.5寸(去六完穴1寸)

31、。解剖:肾之支神经,肺之分枝神经。主治:腰痛,四肢浮肿,腹胀、颈头神经痛(相对用)妇科子宫多病。取穴:在第四蹠骨与第五蹠骨之间,去六完穴1寸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8、火连穴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主治:血压高而引起之头晕眼昏,心跳、心脏衰弱。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去蹠骨与趾骨关节1.5寸。手术:针深58分,针横第一蹠骨底缘扎入。注意:单脚取穴,孕妇禁针。9、火菊穴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2.5寸(去火连穴1寸)。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主治:手发麻,心跳、头晕、脚痛、高血压、头晕脑胀、眼昏、眼皮发酸、颈项扭转不灵。取穴:当

32、第一蹠骨内侧,去火连穴1寸处是穴。手术:针深58分,针与蹠骨成直角,沿蹠骨底缘扎入。注意:孕妇禁针,单脚取穴。10、火散穴部位:在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骨关节3.5寸(去火连穴2寸)。解剖:心分枝神经,肾之副支神经,六腑副神经。主治:脑痛、脑胀、眼角痛、肾亏、头晕、眼花、腰酸背痛。取穴:当第一蹠骨内侧,去趾骨与蹠。手术:针深58分,针横蹠骨底扎入。注意:孕妇禁针,单脚取穴。应用:火连、火菊、火散三穴可同时下针,主治以上各症及脑瘤,脑膜炎,但注意单脚取穴,双脚不可同时下针。11、水相穴(太溪)部位:在内踝直后,跟筋前缘陷处。解剖:肾之支神经,脑神经。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肾亏而引起的腰痛,脊

33、椎痛,背痛,妇科产后风,白内障。取穴:当跟筋前缘陷处,在内踝尖直后2寸是穴。手术:针35分,或过量针亦可(即针沿跟筋前缘扎透过去)。12、水仙穴部位:在水相穴下2寸处。主治:同水相穴。七七部位1、正筋穴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主治:脊椎骨闪痛,腰痛(限脊椎部位),颈项筋痛(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取穴:当足后跟筋正中央上,距足底3.5寸是穴。手术:针深58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坐姿扎针,体弱侧卧扎针。2、正宗穴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5寸许。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主治:同正筋穴。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去正筋穴1.53寸处是穴。

34、手术:同正筋穴。应用:正宗正筋两穴连带同时下针。3、正士穴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7寸。解剖:肺之分枝神经,脊椎骨总神经。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去正宗穴2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51寸。4、搏球穴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副支神经。主治:腿转筋,霍乱,腰酸背痛,鼻出血。取穴:平卧、脚跟用软垫垫高,当下腿后侧,在正士穴正上2.5寸即腓肠肌下缘处是穴。手术:针深12寸,以针尖抵骨效力为最佳。应用:与四花中穴主治霍乱转筋及肾亏。5、一重穴部位:在外踝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

35、扁桃腺发炎,口歪眼斜(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取穴:当踝直上3寸向前横开1寸是穴。手术:针深12寸。6、二重穴部位:在外踝直上5寸向前开1寸。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主治:同一重穴。取穴:当一重穴直上2寸处是穴。手术:针深12寸。7、三重穴部位:在外踝直上7寸向前开一寸。解剖:心分枝神经,肺之分枝神经,脾之主神经。主治:同一重穴。取穴:当二重穴直上2寸处是穴。手术:针深12寸。应用:一重、二重、三重三穴同时取穴(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8、四花上穴(足三里)部位:在外膝眼下3寸,胻(读heng胫骨)骨外廉。解剖:肺支神经,心支神经。主治:哮

36、喘、牙痛、心跳、口内生瘤、头晕、心脏、抽筋、转筋霍乱。取穴:当外膝眼之下方3寸,在前胫骨肌与长总趾肌起始部之间陷中是穴。手术:针深23寸,针深1.52寸治哮喘,针深3寸治心脏病。应用:四花上穴配搏球穴治转筋霍乱,此时四花上穴须针深3寸。9、四花中穴解剖:心之分枝神经,肺之支神经,心脏之支神经,六腑之副神经。主治:哮喘、眼球病、心脏炎、心脏血管硬化(心两侧疼痛)心脏麻痹(心闷难过、坐卧不安),急性胃痛,骨骼胀大。取穴:当四花上穴直下4.5寸。手术:三棱针出血治心脏血管硬化,急性胃痛、肠炎、胸部发闷、肋膜炎。用毫针,针深23寸治哮喘,眼球痛。10、四花副穴(膝眼下10寸)。解剖:同四花中穴。主治:

37、同四花中穴。取穴:当四花中穴直下2.5寸是穴。手术:三棱针出黑血,治心脏血管硬化,心脏麻痹,急性胃痛,肠胃炎。应用:四花副穴与四花中穴配合使用,治以上诸症,立即见效;但扎针时,对正血管(不论在穴之左右)下刺,以能见黑血为准。11、四花下穴部位:在四花副穴直下2.5寸(膝眼下寸)。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主治:肠炎、腹部胀、胸胀、胃痛、浮肿、睡中咬牙、骨骼胀大。取穴:当四花副穴直下2.5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51寸(用细毫针)。12、腑肠穴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1.5寸(膝眼下11寸)。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主治:同四花下穴。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1

38、.5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51寸(用细毫针)。应用:通常为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13、四花里穴部位: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1.2寸,当胫骨之外缘。解剖:心之支神经,肺之区支神经。主治:肠胃病、心脏病、心跳、转筋霍乱(呕吐),心脏麻痹。取穴:在四花中穴向里横开1.2寸,至胫骨之外缘处是穴。手术:针深1.52寸。14、四花外穴部位: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解剖:肺之支神经,六腑神经。主治:急性肠炎、牙痛、偏头痛、脸部神经麻痹,肋膜痛。取穴:在四花中穴向外横开1.5寸处是穴。手术:针深11.5寸。用三棱针出黑血,治急性肠胃炎,肋膜痛、胸部发胀、哮喘、坐骨及其神经痛,肩臂痛,(左右

39、)耳痛、慢性鼻炎、头痛、高血压。应用:使用三棱针时,先将四花外穴上下3寸内之附近部位,以酒精棉花擦净,然后在此血路上发现有暗影或青筋者,扎之,使其溢出黑血立即见效。15、上唇穴部位:在膝盖下缘。解剖:经外奇穴。主治:唇痛、白口症。取穴:当膝盖正下缘膑骨韧带上。手术:用三棱针刺膝盖下缘膑骨韧带上,及其邻近使其出黑血,立即见效。16、下唇穴部位:在膝盖下缘约1寸。解剖:属经外奇穴。主治:唇痛、白口症。取穴:当膝盖下缘约1寸处。手术:同上唇穴。17、天皇穴(阴陵泉)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枝神经。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病),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取穴:当

40、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2.5寸是穴。手术:针深0.51寸。应用:配天皇副穴治倒食病,胃酸过多。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18、天皇副穴(肾关)(去膝关节4寸)。解剖:六腑神经。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取穴:当天皇穴直下2寸,胫骨之内侧。手术:0.51寸。应用:通常为天皇穴之配针,治胃酸过多,倒食症。19、地皇穴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去内踝7寸。解剖:肾之神经。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腰痛。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7寸处是穴。手术

41、:针与脚约成45度扎入,。注意:孕妇禁针。20、四肢穴部位:当胫骨之内侧,在内踝上4寸。解剖:心之支神经,四肢神经,肾之分枝神经。主治:四肢痛、颈项痛、糖尿病。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手术:针深0.61.2寸。注意:孕妇禁针。21、人皇穴(三阴交)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3寸。解剖:肾之分枝神经。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腰痛。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在内踝3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81.2寸。注意:孕妇禁针。22、侧三里穴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旁开1.5寸为侧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解剖:肺之分枝神经、牙神经

42、。主治:牙痛、面部麻痹(相对是外侧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1.5寸处是穴。手术:0.51寸。23、侧下三里穴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2寸(外膝眼下5寸)。解剖:同侧三里穴。主治:同侧三里穴。取穴:在肌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2寸处是穴。手术:0.51寸。应用:侧三里与侧下三里两穴同时取穴,但单足取穴。治左边牙痛,用右足穴;治右边牙痛,用左足穴。24、足千金部位:在侧下三里外(后)开5分(然后对正外踝尖)直下2寸。解剖:肺之支神经、肾之分枝神经、喉侧(甲状腺)神经。主治:急性肠炎、鱼骨刺住喉管,肩膀及肩背痛,喉咙生疮、喉炎(火蛾病)扁桃腺炎,甲状腺肿。取穴:当肌骨前缘,即侧下三里向

43、后横开5分直下2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51寸。25、足五金部位:在足千金直下2寸。解剖:同足千金。主治:同足千金。取穴:在腓骨前缘,即足千金直下2寸。手术:针深0.51寸。应用:足千金与足五金通常同时取穴,除治甲状腺炎可双足取穴下针外,其它各症均单足取穴下针。26、七虎穴部位:在外踝后1.5寸之上2寸,又上2寸一穴,再上2寸一穴,共三穴。解剖:腓肠神经,胸骨、锁骨及肋骨神经。主治:肩骨痛、锁骨炎、胸骨炎、肿胀及肋膜炎。手术:针深0.51寸,一用三针。八八部位1、通关穴部位:在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5寸。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病而引起身体各部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5寸处是穴。手术:针深35分。2、通山穴部位:在大腿正中央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7寸。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同通关穴。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通关穴上2寸。手术:针深58分。3、通天穴部位:在大腿正中央股骨上,在膝盖横纹上9寸。解剖:心之总神经。主治:同通关穴。取穴:当大腿正中线股骨上,在通山穴上2寸处是穴。手术:针深0.51寸。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