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计谋管理.ppt.Convertor﹎.pdf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3739505 上传时间:2020-10-21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89.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计谋管理.ppt.Convertor﹎.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企业计谋管理.ppt.Convertor﹎.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企业计谋管理.ppt.Convertor﹎.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计谋管理.ppt.Convertor﹎.pdf(2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第一章企业战略管理概论 第一节企业战略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企业战略的概念和层次 第三节企业的战略管理 企业战略管理 :是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兴管理形式。 企业战略管理产生的原因:现代企业面临着一种超竞争(Super-competition)的生存环境。 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科技日新月异,新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涌现 企业战略: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为求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所作出的总体谋划。 (它不同于:长期计划or 重大决策)。 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要使企业的内部条件与外部条件相适应。 企业战略问题的实质:就是要利用和创造机会。 它不是资

2、源与市场的问题,也不是产品与需求的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的重点:就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根据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为企业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并且付诸实施。 小资料: 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为:78 年; 跨国公司的平均寿命为: 1112 年; 世界 500 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 4042 年; 世界 1000 强企业的平均寿命为: 30 年。 这一现象表明:那些对市场反应迟钝,内部管理不善的企业,将会过早地被市场所淘汰, 而进入 “企业博物馆 ” 。 第一节企业战略的产生及发展 一.企业战略的产生 战略( Strategy):原是一个军事术语。 其本意是:通过搜集战争中敌我

3、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等方面的情况,通过分 析与研究,对战争全局及其各个局部的关系,作出系统、科学的判断,从而对整个战争及 其各阶段军事力量的准备和运用所作出的总体部署。 在军事上,战略( Strategy)与战术(或策略Tactics)是有重要区别的: 战略( Strategy):是指为了获得有利的军事地位而调集兵力的总体计划和部署。 它考虑的是如何赢得战争的胜利。 战术( Tactics):是有关特定军事行动的具体方案。它考虑的是如何赢得某一战斗OR 战 役的胜利。 因此,战术是围绕战略而制定的。 返回 二、企业管理形态的发展 现代企业管理的个形态阶段: 2 1.现代企业形成阶段:

4、19 世纪 20 年代 20 世纪初 2.大规模生产阶段: 20 世纪初 30年代 3.重视商品推销阶段:20 世纪 30 年代 50年代初 4.以市场经营为中心的阶段: 50 年代 60 年代中 5. 以战略为中心的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以后 上述个阶段又可合并为:即经验导向型阶段、生产导向型阶段、市场导向型 3 个阶段。 返回 第二节 企业战略的概念和层次 一、企业战略的概念 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具代表性的表述有: 1.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 H.L.Ansoff )以“环境( Environment)战略(Strategy)组织 (Organization)”3 要素为支柱,建

5、立的企业 战略架构简称 “ESO理论” 。 2.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安德鲁斯(K.R.Andrews):企业战略是一种决策模式。实质是:通 过一种决策模式,将企业的目标、方针、政策与经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企业自己独 特的竞争优势。 3.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明兹伯格(H.Mintzberg)教授根据营销战略组合的“Ps理论” (即: Product,Price,Place ,Promotion) ,提出了企业战略的 Ps组合。即: Plan :指在战略中,应对企业进行系统、科学设计; Ploy :指企业应综合分析各种环境因素,制定适宜的行动方案与步骤; Pattern :指通过管理的整体化与规范

6、化,使企业的决策与实施相一致; Position:指企业应在何种范围、何种方针指导下开展经营活动; Perspective : 指通过赋予企业一种整体思想与文化,以反映企业的形象与特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 的总体谋划。 它是在确定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充分利用环境中机会群的情况下,通过规定企业的 经营范围、成长方向与竞争对策,并合理地调整企业结构,分配企业资源,从而使企业获 得某种竞争优势。 二、与企业战略有关的基本概念 1.企业使命: 是企业管理者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的总方向、总目的、总特征和总的指导思想。 它是指企业

7、将在哪些产品、市场和技术领域经营?亦即它将在社会中,负有何种满足人 们需要的使命。它是投资者开办企业的主要意向表达。 因此,企业使命是一种企业意向的表达。不是对企业在特定时间内要达到何种程度所做 的规定。 2.企业目标 : 是在企业使命的总框架中,为企业和员工规定的有限定时间的具体行动方向。 企业目标体系的构成: 战略目标:企业在其战略管理中所要达到的市场竞争地位、管理绩效的目标。 3 长期目标:企业在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力求实现的生产经营结果。 年度目标:是企业在特定年度的发展目标。 三、企业战略层次 由于现代企业一般采用“集中领导、分权管理”的经营模式,从而决定了企业战 略的层次性。 企业

8、战略一般可分为3 个层次: 公司战略:是企业的总体战略。 经营战略:亦称为分公司战略,事业部战略。 它是在公司战略指导下的某一特定战略经营单位的战略,是公司战略下的子战略。 职能战略:是为了贯彻、实施公司战略和经营 战略,企业特定的职能管理部门所制定的战略。 包括:财务、生产、营销、人资、研发等部门。 第三节企业的战略管理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概念 广义概念:指运用战略对企业所进行的管理。 它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总体性控制,而不是对某种具体业务活动的管理。 狭义概念:对企业战略的制定、实施和控制所进行的管理。它包括战略制定、战略 实施和战略控制 3 个组成部分。 战略管理与具体业务管理

9、的主要区别 区别略管理业务管理 杂程度复 杂简 单 作事务日常事务日常性事务 理范围个组织专业领域 要事项要事情常规事情 企业影响大变化范围变化 4 理动力境或期望资 源 实际上,企业战略管理主要解决3 大类问题 企业所处地位与环境怎样?如何面对外部威胁?如何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如何抓住新 商机? 我们想成为何种企业?目标是什么?准备进入那些业务领域?企业规模多大适宜? 企业如何才能实现预期目标?如何配置各类资源?如何领导和指挥战略的实施? 二、战略管理的过程 1.战略分析: 就是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明确企业所处环境及其相对竞争地位,确定企 业使命。 2.战略选择: 就是通过方案的

10、比较、分析与评价,企业选择最佳的“机会目标战略 ”组合的过程。 3.战略实施: 是企业战略的实际运行。它是战略分析与选择的结果,也是战略管理的目的。 战略管理的步骤 : 1.确定企业的使命与目标; 2.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 3.发现机遇( Opportunities)与威胁 (Theats); 4.分析企业的内部条件; 5.识别优势( Strengths )与劣势 (Weakness) ; 6.重新评价企业的使命与目标; 7.选择和制定企业战略; 8.实施企业战略; 9.评价战略实施的结果 三、战略管理铁律 1.变革适应律: 企业必须适应环境变化,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创造市场律: 在超竞

11、争环境下,企业战略应着眼于创造市场,而不仅是瓜分市场。 3.全程管理律: 战略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将战略的制定、实施与评价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管理,以提高 管理的有效性。 4.集中战力律:集中兵力,抓住重点,各个击破。 第二章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一般环境分析 第二节直接环境分析 第三节外部环境的描述与评价 企业外部环境:是指存在于企业组织外部,并与企业经营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因素的总和。 它一般包括两大类: 1.一般环境:又称宏观环境。它一般包括: 5 政治 P、经济 E、社会 S、技术 T 四个方面。 2.直接环境:又称经营环境、竞争环境、行业环境。它一般包括:政府、股东、顾客、 竞争者、供应

12、商等。 第一节PEST 分析 一、政治法律环境 指法律、法规、以及各种政治团体对企业活动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还包括一些重大的 政治事件(如内战、罢工) 。 它可以说是一般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其发展趋势,是正确制定企业经营方 向,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和战略的关键。 二、经济环境 指与企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发展趋向及其性质。 其主要包括: 1.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及速度;2.价格的升降及货币的升贬趋势;3.利率的升降和信贷 资金的松紧;4.消费品的购买力;5.国际经济状况。 三、社会文化环境 指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民族特征、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社会结构、教

13、育水平、 风俗习惯等情况。 它会对企业的产品、服务与市场产生实质的影响。 四、技术环境 指一国或地区的技术水平、技术政策、新产品开发能力、以及技术发展的动向等。 技术进步既会给企业提供有利的发展机会,也会给某些企业带来威胁。新技术的突破, 有时会造就一个新兴行业,有时也会影响现有产品的生产周期,以至摧毁一个传统行业。 对企业一般环境的定量评价 一般可用:积极( 1) 、中性( 0) 、消极( 1) 3 个层次;或优( 2) 、良( 1) 、中( 0) 、 次( 1) 、劣( 2)5个等级,并可结合每一因素的权重,加以评价。见下表: 极性消 极 P E S T 第二节直接环境分析 亦称为:行业环

14、境、竞争环境。对其分析的方法,首推波特的 “五因素模型 ” 。 迈克尔 .波特( M.Porter ):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他在1980 年代提出了被西方社会广泛 接受的企业竞争环境分析法五因素模型。 所谓“五因素 ” ,即为 5 种竞争作用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品的威胁、购买者的讨 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 波特的五因素模型图 潜在进入者 6 的威胁 购买者的讨价 还价能力 现有竞争对手 间的竞争 供应商的讨价 还价能力 替代品的威胁 一、潜在进入者分析 潜在进入者:亦称新进入者。是指准备进入某一行业市场的企业。 进入障碍的 7 个方面: 1.规模经济2.产品差异3

15、.资金需求4.与规模无关的成本优势5.分销渠道 6.转换成本7.法律和政策限制 二、现有竞争对手间的竞争程度 影响竞争的因素有: 1.行业增长缓慢2.竞争对手众多3.竞争对手实力相当4.固定成本 or 库存成本 高 5.产品缺乏差异性6.生产能力过剩 or 退出障碍过高 三、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 :是指能够产生与现有产品功能或效用相近的产品。 替代品的识别: 1.用一种产品去替代另一种具有相同功能的产品 2.使用回收品 3.所谓“下游替代 ” 防止替代品威胁的方法: .现有企业集体反击,以迫使替代品退出; .通过降低产品成本或改进产品功能,以降低替代品与当前产品的性价比(RvP) ; .提高顾

16、客的转换成本; 4.生产差异化的产品; 5.将生产目标转向不受替代威胁的细分市场; 6.若具关联性,则进入替代行业,获取关联优势; 7.若面临永久替代,则寻求与替代品的联合。 四、供应商的讨价能力 供应商:是指向企业及其竞争对手供应所需资源的企业或个人。 供应商的讨价能力:指供求双方交易时,对价格条件、所购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进行的 谈判与协商。 供应商具有较强讨价能力的情况: .企业所需的供应品仅由少数供应商所控制; .供应商供应的供应品没有替代品; .购买者所购数量占供应商的销售份额很少; .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或产品与众不同; .供应商的供应品对购买者的产品质量有较大影响,且购买者依赖于供应

17、商的技术; .供应商可能与购买者的竞争对手前向一体化 。 企业为确保有效供应可采取的措施: 7 .寻找和开发可能的供应来源,以减少对某一供应商的过分依赖; .若行业中仅有少数供应商,则可通过寻找替代品供应商,以削弱现有供应商的讨价能力; .向供应商表明有能力实现 “后向一体化 ” ; .选择相对较小的供应商,使企业的购买成为其收入的重要部分,从而增加其对企业的依 赖。 五、顾客的讨价能力 顾客:即产品或者服务的购买者。它可为个人、 家庭,也可为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 顾客具有较强讨价能力的情况: 1.相对于供应商而言 ,顾客相当集中; 2.顾客的转换成本较低; 3.供应商提供的是缺少差异化的标准

18、产品; 4.顾客具有 “向后一体化 ”的资源和能力; 5.顾客充分了解供应商的产品成本结构信息,甚至 了解供应商与其他竞争对手交易的时间和条件。 企业竞争环境的定量评价 采用与企业一般环境定量评价相同的方法,即用:积极、中性、消极3 个层次;或:优、 良、中、次、劣 5 个等级加以评价。 思考题: 试用“五因素模型 ” ,分析烟草行业的竞争环境 第三节外部环境的描述与评价 一、战略环境要素评价模型 步骤: 1、列出主要机会和威胁 2、给每个因素确定一个权重(0权重 1) 3、按 4 分制打分 4、将每一因素的权数和分数相乘得到该因素的加权分数 5、将每一因素的加权分数加起来,得加权总和 (机会

19、和威胁一般 520个、1加权总和 4、平均加权总和是2.5 分) 二、行业关键战略要素评价矩阵 步骤: 1、企业决策者识别行业关键战略要素 2、给每个关键战略要素确定一个权重(0权重 1) 3、对行业中各竞争者在每个关键战略要素所表现的相对力量进行评价(评价即 打分、按 4 分制打分) 4、 (23)得出竞争者在各战略要素上的相对力量的加权评价值 (关键战略要素 515个) 第三章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第一节企业的资源分析 第二节 企业的能力分析 第三节 企业的市场地位分析 第一节企业的资源分析 企业资源:是指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如:设备、资本、员工、专利、商标等。 企业资源包括: 1.物资

20、资源:企业的各种有形资产; 8 2.财力资源:企业拥有的资金; 3.无形资产:各种专利、品牌、商标、版权等。 4.人力资源:包括员工的数量、素质以及经验、技能、才智、能力等; 5.组织资源:指组织本身所形成的资源。包括企业的历史、声誉、形象等。 第二节 企业的能力分析 1.企业能力:企业有效运用各种个体资源的能力。 2.企业资源与能力的关系: 资源是能力的基础和来源; 能力是使资源产生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3.核心能力:是企业所拥有的、最精华的、能创造主要价值的技能和能力。 4.核心能力的特征: 可使企业拥有进入各种市场的能力; 能为消费者带来实惠; 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核心能力可以叠加。

21、 4.核心能力的构成要素 洞察、预见和抓住市场机遇的能力 战略企划的能力 核心的技术能力 由技术创新引导市场的能力 融资与理财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 品牌与企业形象能力 政治及社会资源能力 二、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指企业所从事的各种活动的综合体,是企业的活动系列。 迈克尔 .波特将企业所从事的活动分为: 基本活动、支持性活动两大类。 第一类活动:基本活动 来料储运 生产运营 成品储运 市场营销 商务支持与顾客支持 ;即售后服务。 第二类活动:支持性活动 它主要包括 基础性活动 包括:计划、财务、质量控制、法律服务等; 技术性活动 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创新、技术发明等;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包括:人

22、才招聘、培训、选拔、薪酬、激励等 对价值链进行分析得到的启示: 9 1.竞争者价值链之间的差异,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来源; 2.企业通过对每一价值链活动的逐项分析,可以发现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3.分析企业价值链中各种活动整体优化时,能给企业带来的优势。 第三节 企业市场地位分析 波士顿矩阵 该矩阵又称 :增长-占有率矩阵、成长 -份额矩阵。 它是 20 世纪 60 年代由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BCG)首创,后来广泛应用于策略规划。 它适用于多种经营的大公司,在规划其多种业务结构时,分析其各种业务的地位及其相 互关系。 一、波士顿矩阵的基本概念: 波士顿矩阵是将公司的多种经营业务所处的地位,画在一

23、个具有4 个区域的坐标图上。 该矩阵具有三个参数: 1.市场增长率 本期销售额 -上期销售额 /上期销售额 *100% 2.相对市场份额(相对市场占有率) =本公司某业务的本期销售额/最强竞争对手该业务的本期销售额 3.市场销售收入(市场销售额) 二、波士顿矩阵的应用 该矩阵按企业产品的市场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将其分为4 个象限。 第一象限的业务:称为“明星 ”类产品。 第二象限的业务:称为“金牛 ”类产品。 第三象限的业务:称为“问号 ”类产品。 第四象限的业务:称为“瘦狗 ”类产品。 波士顿矩阵的应用: 企业通过将其各种产品 /业务在波士顿矩阵图上定位后,我们就可分析: 1.企业

24、的产品组合是否合理? 2.企业产品组合发展的策略 (路径)。 成功的发展路径: 失败的发展路径: 第四章SWOT 分析 第一节 SWOT 分析的原理 第二节 SWOT 分析的应用 SWOT 分析:就是通过系统辨识企业面临的优势(S) 与劣势 (W) 、机会(O)与威胁 (T),并据此提出企业战略的一种方法。是西方广为应用的一种 战略分析法 SWOT 分析框架图 10 第一节 SWOT 分析的原理 SWOT 分析:就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以明确机会(O)与威胁 (T);并通过对企业 内部条件的分析,以明确优势(S)与劣势 (W),从而为企业战略的选择和决策,提供必要的 信息。 其主要目的,

25、就是通过对企业综合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识别各种优势、劣势、 机会和威胁因素,并将其中与战略相关的因素分离出来。 以下 22 个问题,是 SWOT 分析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一、机会与威胁分析( 11个问题): 1.是否可以进入新的市场?或开拓潜在市场? 2.是否可以开发具有潜在优势的新产品? 3.是否可进行横向或纵向联合? 4.外部环境是否发生了有利于企业的重要事件? 5.市场增长率势头如何? 6.竞争对手是否作出某些决策,导致发生有利企业的变化? 7.有无新的、较强大的竞争对手出现? 8.是否存在替代品?其前景如何? 9.顾客的需求变化朝什么方向发展? 10.本行业的竞争强度是否增加?

26、 11.政府是否制定了有利或不利本企业的政策法规? 二、优势与劣势分析( 11个问题): 1.企业的市场地位是否清楚? 2.企业的竞争能力如何? 3.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看法如何? 4.企业的规模效益如何?有无低成本优势? 5.企业是否有恰当的资金来源? 6.企业的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如何? 7.企业是否有明确的战略方向? 8.企业的营销能力如何? 9.企业是否闲置了设备、设施和其它资源? 10.企业是否还具有其它的竞争优势与劣势? 11.企业的管理水平如何? 11 三、SWOT 分析的框架: SWOT 分析为企业提供了4 种可选战略(见下图): 1.S-O 战略:即利用企业内部的优势,去抓住外

27、部机会的战略。 2.W-O 战略:即利用外部机会,去改进内部劣势的战略。 3.S-T 战略:即利用企业的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战略。 4.W-T 战略:即克服(减少)企业内部劣势,并回避外部威胁的战略。 SWOT 矩阵框架图 (策略组合 ) S-O 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S) 利用外部机会 (O) W-O 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 (O) 克服内部劣势 (W) S-T 战略 依靠内部优势 (S) 回避外部威胁 (T) W-T 战略 减少内部劣势 (W) 回避外部威胁 (T) 第二节 SWOT 分析法的应用 一、SWOT 分析法的四个基本步骤: Step1. 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列出机会与威胁;

28、Step2.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列出优势与劣势; Step3. 绘制 SWOT 矩阵: 以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为一方,以企业内部条件中的优势和劣势为另一方的二维矩阵; Step4. 进行组合分析: 分析每一种环境与条件组合下企业可采取的策略。 二、SWOT 分析的应用: 思考下面 4 种情况下,企业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 1.一个资本雄厚的企业,发现某一国际市场未曾饱和,那它应采取何种战略? 2.一个面对计算机市场需求快速增长的企业,却十分缺乏技术专家,那它应如何做? 3.一个企业的销售渠道很多,但政府严格的限制又不允许它经营其它产品,应如何做? 4.一个产品质量差,供应渠道又不可靠的企业,该如何

29、做? 第五章企业竞争战略 第一节成本领先战略 第二节差异化战略 第三节集中战略 第四节竞争战略的选择 竞争战略:主要针对企业如何在所选定的行业或领域,如何与竞争对手展开有效竞争的问 题。 它主要解决竞争手段,确立和维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以及如何与竞争对手抗衡的战略。 12 美国学者迈克尔 .波特指出了竞争战略可供选择的种类型: 即低成本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 第一节成本领先战略 一、概念: 成本领先战略:又称低成本战略。它是指企业的全部成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即在追求规 模效益的基础上降低成本。因而它与削价竞争完全不同。 成本领先战略的主旨,就是使企业的成本水平低于竞争对手。通过低成本地位

30、,来获得持 久的竞争优势。 二、成本领先战略的优势 1.可以获得高于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 2.能有效防御来自竞争对手的抗争; 3.能有效对抗顾客(购买者)的讨价能力; 4.当企业建立起较大的成本领先地位时,会对潜在进入者形成进入障碍; 5.可以有效地应付来自替代品的竞争。 三、实现成本领先战略的主要措施 1.通过规模经济,降低成本; 2.从产品价值链的各环节降低成本; 3. 应用“价值工程 ”原理,降低成本。 所谓“价值工程 ” ,是指通过对产品进行 “功能分析 ” ,力求以最低的成本,去实现产品 的各种必要功能,从而提高产品价值的活动。 四、成本领先战略的风险 1.生产技术的变化和新技术

31、的出现,可能使过去的设备或生产经验变得无效; 2.由于实施成本领先战略,高层管理人员可能将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成本的控制上,从 而丧失了预测市场变化的能力与看到消费者偏好的变化; 3.为降低成本而采用的规模化生产技术和设备,往往过于专业化,同时其适应性也差; 4. 企业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时,员工的激励与部门的协调,往往成为重要的制约因 素。 第二节差异化战略 一、差异化的概念: 指企业向顾客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在行业范围内独具特色,从而使企业建立起独特竞 争优势的战略。 其目的在于 :通过创造产品或服务的独特性,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为保证差异化战略的有效性, 企业必须注意的两个问题: 1

32、.必须充分了解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看能否创造出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 2.必须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与选择偏好。看能否通过创造差异化的产品或服务,去满足顾 客的需求与偏好。 二、差异化战略的优势 1.可以使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害,少受需求波动的影响和其它品牌的冲击; 2.可以给企业带来较高的溢价; 3.能够削弱顾客的讨价能力; 4.在对付替代品竞争时,往往比竞争对手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三、实现差异化战略的途径 1.思维差异 2.功能差异 3.质量差异 4.品牌差异 13 四、差异化战略的风险 1.实施差异化的企业,其产品成本可能很高; 2.当顾客变得成熟与精明时,其对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需求有可

33、能降低; 3.竞争对手的模仿,可能缩小产品的差异。 第三节集中战略 一、集中战略的概念 所谓集中战略:亦称重点市场战略、或集中目标战略。它就是指将企业的目标市场,集 中在特定的顾客或特定的地理区域上。即在行业内很小的竞争范围内,建立企业竞争优势 的战略。 集中战略的两种表现形式: 1.成本集中战略 2.差异化集中战略 采用集中战略应具备的条件: 1.企业的资源与实力不允许其顾及广泛的市场面; 2.市场上具有完全不同的顾客群,且他们有不同的需求; 3.在相同的目标市场中,其它竞争对手不采用集中战略。 二、集中战略的风险 1.由于企业全部的力量和资源都投入在一种产品或特定的市场上,当顾客偏好发生变

34、化、 技术出现革新或有替代品出现时,企业就会受到冲击甚至威胁。 2.由于狭小的市场难以支撑必要的生产规模,因而会导致高成本风险,使得企业集中战 略的成本优势削弱。 总之,集中战略对外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差。 第四节竞争战略的选择 一、三种战略的不同要求 战 略 类 型对资源和技能的一般性要求对组织的一般性要求 成本领先 战略 久的资本投入和取得资本的途径 2.易于制造的产品设计 3.工艺流程管理的技巧 4.严格的劳动管理 5.低成本的营销渠道 格控制成本 2.详细的控制报告 3.结构严谨的组织 4.基于严格控制的定量化目标的激励 差异化战略 高的工艺设计水平 2.创造性的视野和魄力 3.强大

35、的研发能力 4.较强的营销能力 5.在质量和技术方面享有较高声誉 引人才的政策和氛围 2.用主观评价取代定量目标 3.研发和营销的有力协同 集中战略对特定战略目标的 以上各政策的组合 对特定战略目标的 以上各政策的组合 二、选择竞争战略的原则 企业选择战略时,可考虑以下几种组合: 1.可以在不同的产品线上,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 14 2.可在价值链的不同活动上,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 3.可在产品的不同时期(生命周期) ,采用不同的竞争战略。 三、竞争战略选择的方法“战略钟 ” “战略钟 ”提供的 8 种战略选择途径: 1.低价低质战略2.低价(同质)战略3.(一般的、广泛的)差异化战略:高质同

36、价 4.混合战略:差异化成本领先5.集中的差异化战略:高质高价 6.高价(同质)战略7.高价低值战略8.低质(同价)战略 途径 6、7、8 是失败的战略。 第六章企业成长战略 第一节密集型成长战略 第二节一体化成长战略 第三节多角化成长战略 第一节密集型成长战略 亦称为集约型成长战略。指企业在原有生产范围内,充分利用其在产品和市场方面的潜力, 以求得成长和发展的战略。 密集型成长战略的三种形式: 1.市场渗透: 指企业的现有产品,在现有市场上进一步渗透,以扩大市场销量的战略。 实现市场渗透的 3 种方法: 1.努力使现有顾客增加购买数量; 2. 通过定价、广告、服务及各种促销手段,努力从竞争对

37、手那里“抢”到更多的顾客。 3.通过促销活动,设法使从未使用过企业产品的潜在顾客购买企业的产品。 2.市场开发: 指企业用老产品去开发新市场,以扩大老产品的销售量。 市场开发的 3 种途径: 一是进入新的细分市场; 二是为产品开发新的用途; 三是将产品推广到新的地理区域。 3.产品开发: 指向现有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改进后的老产品,以增加企业在现有市场销售量的战略。 第二节一体化的成长战略 是指企业在现有业务活动的基础上,按照生产顺序和物流方向,进行横向或纵向发展的战 略。 这种战略,是企业利用自身在技术、资源、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优势,进行深度和广度 的发展,以扩大企业规模。因而,它是我国企业近

38、年来广泛采用的一种战略范式。 西方国家企业联合的形式: 1.卡特尔( Cartel) 2.辛迪加 (Syndicate) 15 3.托拉斯 (Trust) 4.康采思 (Konzern) 一、一体化战略的典型形式 1. 后向一体化 2. 前向一体化 3. 水平一体化 “后向一体化 ”与“前向一体化 ” , 统称为:纵向一体化。 二、一体化战略对企业的作用 1.有利于企业生产要素的优化和重组。 2.有利于实现生产的专业化。 3.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加速科技进步。 一体化战略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1.可能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 2.可能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3.可能提高企业的退出障碍 4.可能会弱化对

39、企业内部某些部门的激励 第三节多角化成长战略 一、多角化战略的概念 多角化:也称多样化、或多元化。它是相对“专业化 ”而言的。它是指一个企业同时在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业中进行经营;或是指企业同时生产或提供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或 服务的战略。 企业实行多角化经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单一经营的风险;或是为了更多的占领原 有市场和开拓新市场。 二、多角化战略的分类标准 美国学者赖利( L.Wrigley )提出的分类标准 单一产品经营(战略) 主导产品经营(战略) 多 角 化经营(战略) 三、多角化战略的类型 1.水平多角化:亦称横向多角化 2.同心圆多角化:纵向多角化、垂直多角化 3.混合多角化

40、 四采取多角化战略的原因 .降低和分散经营风险 .实现战略性行业转移 .获取整体规模优势 .追求企业规模的增长 五多角化战略的利益 多角化战略带来的战略利益主要有: 1.产生协同效应 2.分散经营风险 3.通过交易内部化,降低了交易成本 16 六多角化战略的风险 1.企业资源配置过于分散2.企业运作管理费用过大 3.人才难以支持4.多角化的时机难以把握 中国汽车行业简介 汽车工业是产业关联度高 , 规模效益明显 , 资金和技术密集的重要产业, 是现代经济增长 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也是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汽车工业在经济起飞过程中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新

41、世纪以来 ,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迅速 , 中国 汽车市场也逐渐发展壮大, 已经位居世界第三 , 仅次于美日 .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 1971年,我国汽车产量突破10 万辆; 1980 年,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 1992 年,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 2002 年,汽车产量突破300万辆; 2003 年, 汽车产量突破 400万辆; 2006 年, 新增产量 157万辆,增长率 28% 我国市场上主要汽车品牌 自主品牌 : 奇瑞、吉利、华晨、哈飞、长安、红旗、夏利、奥拓 进口品牌: 奔驰、宝马、雷诺、福特、大众、奥迪、VOLVO 、通用、丰田、标致、雪铁 龙 合资企业: 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

42、汽大众(奥迪)、华晨宝马、广州本田、一汽丰 田、一汽马自达、南京菲亚特、东风日产、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长安福特、上海通用、 郑州日产、海南马自达 竞争现状 目前我国汽车品牌有355 个,其中自主品牌占69% ,但是在 100个轿车品牌中,自主 品牌只有 37 个。目前国内销售的轿车中,合资企业生产的国外品牌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0% 左右,国内自主品牌主要集中在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主要有吉利、奇瑞、哈飞等。 通过上面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一 , 2000 年之后 , 我过汽车产业是爆发式增长与低增长交替出现, 总体发展不稳定 , 并且在 06 年之后产能过剩问题有进一步加剧趋势. 二 , 中国汽车市

43、场竞争异常激烈, 国内品牌和美日等国品牌实力有较大差距, 特别是在 高端市场上缺乏核心竞争力. 三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中国广大 的消费群体日趋成熟理性, 国产汽车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关于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 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 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 Economic)、技术 (Technological )和社会( Social )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

44、素进行分析。简 单而言,称之为 PEST分析法 17 中国汽车政治环境分析 国家政策的支持 : 1, 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 . 在十一五规划中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提出, 为中国汽车产业 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2, 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 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财 物, 积累了了一定的人才和经验, 为下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 3,.小排量汽车解禁。 2006年 1 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取消一切 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行驶路线和出租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这直接促进了小排量汽 车的销售 . 国家政策的局限性 : 1, 汽车税费。当前汽车消费税税赋过重,结

45、构不合理,17% 的增值税, 10% 的购置附加 税,3% 至 8% 的消费税,还有难以计数的各种费,造成消费者买得起用不起 ,制约了汽车 消费市场。而且公路收费站点多,增加了消费者的支出。 2.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国企业目前融资渠道单一,主要靠银行贷款,由于国 家的紧缩政策,银行贷款紧缩,使的民营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题。 相应的部分政策法规 :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有利于抑制能源需求增长过快的势头 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要求地方政府一律取消不利于汽车消费的政策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取消汽车产品进口配额管理,继续降低汽车进口关税 二手车市场管理办法:二手车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化 汽车品牌销售管理

46、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提出只要汽车生产商授权,进口车可以和 国产车同网销售。 汽车产业 “十一五 ”发展规划纲要:发展自主品牌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一定程度上的缓解了长期困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政策瓶颈 ” 问题。 中国汽车经济环境分析 经济要素是汽车工业腾飞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始终处在高速发展的 轨道上,国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耐用消费品市场也将保持一 种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我国的汽车市场。 截至 2008 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五年达到或超过10% 的发展速度,经济学界人士预计 2008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中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看法。 美国金融风

47、暴席卷全球 从 07 年 7 月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五次冲击波, 导致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和雷曼兄弟 先后破产 , 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大房贷公司严重亏损, 美联储和财政部三次注资救市. 受次贷危机拖累,日本第二季GDP 比去年同期减缩 2.4% 创下七年来最大降幅;欧元 区 GDP 下降 0.2%,折合成年率为 0.8%。这是自 1992 年以来欧元区 15 国整体 GDP 首次出现 萎缩,包括德国、法国、意大利经济都在走低。次贷危机的影响还在进一步扩大. 此外,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压力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国际经济环境中潜在的风险进一 步积聚,明年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可能性在增大。 18 国内经济形式变

48、化 : 目前国内受金融危机波及有限, 经济仍维持 8% 增长, 但我国的出口贸易受挫最大. 国内股市严重萎缩 , 极大的打击了投资者信心, 政府采取货币紧缩政策 , 外企向国内的注 资明显减少 . 我国贫富差距过大 , 体现在城市之间和城乡之间以及消费者本身, 购买力参差不齐 经济环境对汽车影响 一, 融资难 , 中小企业发展举步惟艰 . 二, 出口贸易受影响 , 汽车销量下滑 . 三, 国内消费者购买力有所下降 社会因素 一, 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 但在消费时 崇洋媚外 也不少 , 自主品牌本土优势不明显 . 二, 人口规模不用说 , 汽车的消费者群体日益增长, 且目前消费者观念趋于保

49、守, 超前消 费意识不强 , 市场潜力巨大 . 三, 老龄化速度加快 , 老龄人群体日益增长 , 但相对应的汽车市场基本尚未开发 四, 随着私家车的普及 , 人们的消费更加理性 , 对品牌 , 质量和环保的认知度越来越高. 五, 交通和环保因素 . 一方面 , 我国人均占有公路的长度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严重限制了 汽车的普及 , 另一方面人们对环保要求的提高, 短时间内制约了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因素 技术落后。目前国内汽车引进技术产品达到国际80 年代水平的占 30左右,进行开 发的换代产品达到80 年代水平的占 30,技术落后的占40。其中突出的是客车和旅行 车,大部分是仅适合公路中短途客运和城市公共交通用的低档产品。轿车的关键生产技术 仍然控制在合资的外方手中,他们往往不愿意转让技术。目前,我们的汽车自重约比国外 同类车重 10-20,耗油高 10-30,汽车首次故障里程一般为1 千 -2 千公里,而国 外达到 1.5 万-2 万公里。此外,电器系统、供油系统和附件性能不稳定,经济寿命一般为 10 万-15 万公里,只及国外同类车的一半。 开发设计能力也同样缺乏,现有产品除了全部引进就是测绘仿制,即使是自己设计的 东风 140 和解放 141,主要也是参照国外的车型。而轻型车和轿车则缺少设计人员和相关 设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