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4页).doc

上传人:1595****071 文档编号:37360541 上传时间:2022-08-31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5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4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4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4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74页).doc(7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第 71 页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项目概述11.2研究依据和内容2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31.4项目研究结论4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52.1项目建设背景52.2项目建设必要性6第三章 区域行业发展现状与建设优势条件83.1区域行业发展现状83.2项目建设优势条件11第四章 项目功能定位与建设规模134.1汽配物流园的定位134.2汽配物流园的功能134.3项目建设内容规模15第五章 项目建设规划方案155.1规划设计指导思想155.2项目规划设计目标165.3项目规划设计要点175.4规划设计方案1

2、8第六章 项目建设安排及运营方案206.1项目建设进度安排206.2项目经营方案21第七章 环境保护267.1环境保护概况267.2环境保护措施277.3项目环境分析评价28第八章 消防与节水、节能措施288.1消防措施288.2节水、节能措施29第九章 项目管理与工程招标319.1项目组织管理319.2项目监理329.3工程招标33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3610.1投资估算3610.2资金筹措方案39第十一章 项目经济及社会效益评价3911.1项目经济效益评价3911.2项目社会经济效益42第十二章 结论与建议4212.1结论4212.2建议43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摘要1.1.1

3、项目名称:#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1.1.2 建设性质:新建1.1.3 主管单位:#农业委员会1.1.4 建设单位:#人民政府1.1.5 组织实施部门:#县农委、#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县水务局、#国土分局、#县林业局、#县种植中心、#镇人民政府1.1.6 法人代表:#1.1.7 建设地点:#1.1.8 建设年限: 1.5年1.1.9 建设内容: (1)整理土地#亩,其中北片区建设规模#亩,南片区建设规模#亩,其中裸岩石砾地面积为220.35亩、旱地面积为51.49、荒草地面积为476亩、农田水利用地为11.33、农村道路50.25亩、果园303亩、滩涂533.77亩;新增耕地783亩,新增耕地

4、率75.86。 (2)综合治理流域面积15平方公里,修建谷坊坝30座,修建护地坝1170m,防护坝1685m,护坡435m等。(3)基础设施建设:蓄水池2座,井房2座,提水站2座,机 井2眼,修田间路3#km,修生产路10.25km,排水斗沟26.85km,排水农沟26.99km,排水井8个。(4)道路防护林面积446亩,由垂柳组成,占地株距为2m。共栽植防护林(生垂柳)2.0505万株。1.1.10 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估算为3568.万元,其中:工程建设费:3218万元, 其他费:88万元, 预备费:208万元。1.2 报告编写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2)中华人民

5、共和国水法(2002年)(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2年)(4)河道管理条例(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6)防洪标准(GB50201-94)(7)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8)#市水资源保护规划(2001年)(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订)(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11)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3年)(12)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标准(1994年)(13)中华人民共和国村镇规划编制办法(2000年)(14)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6号令)(2004年)(15)建设项目用地

6、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第27号令)(2004年)(16)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6号令)(2003年)(17)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办法(国土资源部第14号令)(2003年)(1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1993年)(19)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20)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2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GB/T15773-1995)(2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规划通则 (GB/T15774-1995)(23)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1995)(24)#县防洪规划(25)#市#

7、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26)#市#县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2001-2010)(27)造林技术规范(GB/T15776-1995)(28)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29) #县#相关资料1.3 报告编写范围(1)#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2)#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方案及其技术论证;(3)#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工程设计和工程投资估算以及工程布置;(4)#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环境保护、组织管理以及综合效益分析。1.4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以小流域为单元,以#风沙源项目为突破口,以水源保护为中心,以构

8、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水土保持防线为重点,建设生态型、清洁型小流域的指导思想,达到“保护水源、改善环境、拦沙减沙,发展产业”的目的,集中连片进行综合治理开发,节水保水,发展产业。1.5 治理目标(1)治理水土流失目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将本流域宜治理的52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全部治理,水土流失量减少80。(2)改善生态环境目标: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90,治理措施保存率9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到70,骨干工程标准采用2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一般工程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h最大降雨设计。(3)经济目标: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治理措施完全发挥效益后,流域内人均收入翻一番,人均

9、收入比当地平均水平高20。(4)治污目标:流域内集中村落生产和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治理率达到8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90%以上。固体废弃物集中堆放,定期处理和清理,达到清洁小流域的目标。(5)小流域总体目标:环境清洁、景观优美、自然和谐、人居舒适、产业发展、农民富裕。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1 项目背景(1)水少和水脏是#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大城市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不足3003,属重度缺水地区。平原地下水超采区已达26002,其中严重超采区12502。特别是1999年以来,#遭受了连续5年的干旱,密云、#两大水库来水锐减,使#城乡供水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水资源

10、紧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再加上水污染严重,郊区污水处理率仅为13%。伴随郊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及规模养殖、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污水排放量将不断增加。郊区污水治理投入少,发展缓慢,水污染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水环境治理任务非常艰巨。水少和水脏是#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市长期的战略任务,#市据此提出了“节水优先、治污为本、有效保护、科学利用、统一调度”的治水思路。#山区是#的天然生态屏障和主要的水源涵养及供给源地,也是居民休闲旅游度假胜地。#水库是#市地表水主要供水源地之一,水库上游地区的水源保护直接关系到#饮水安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山区水土

11、流失严重#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特别是#水库上游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疏、水源涵养条件差,每逢暴雨,洪水暴涨暴落,并携带大量泥沙入库。1950年以来,水库上游发生较大的山洪和泥石流灾害达12次,在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同时,也导致大量泥沙和污染物入库。目前,#水库泥沙淤积已达65亿3。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水库上游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减少,但流失的水土作为一种非点源污染和污染物的载体,已成为影响水库水质的重要污染源之一。据坡地径流场定位观测分析,20002003年,#水库上游地区年均流失总磷约10、总氮约100、约400。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从城市发展的高度重新

12、认识山区,围绕城乡统筹战略建设山区。这都对水土保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3)小流域综合治理卓有成效长期以来,#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大流域为骨干,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拦蓄灌排节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水土保持工作思路与#山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基本相适应的。但是1999年以来,#遭受连续5年干旱,水少和水脏已成为#生态环境的首要问题,水资源保护是#市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山区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和意识也不断提高,原有水土保持思路和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的形势,难以满足水源保护的需要。这就要求#的水土保持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丰富和发展。为此,#市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以水源保护

13、为中心,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防治灾害、促进发展”的总要求,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思路。#县作为#西北部的水源涵养区,却是最大的风沙源和水土流失严重区域,是#市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的主要区域之一,对#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山区流域不仅可以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也可促进山区各项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因此,为贯彻 #”的精神、保护#饮用水源基地和更好地建设生态#,拟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项目位置见图2-1、图2-2)。结合水土保持工程、排洪防洪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和产业发展等全面规划,科学设计,综合治理,实

14、现#小流域保护#生态屏障、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图2-1 项目地理位置图 图2-2 项目区位图2.2 必要性分析2.2.1 是改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水河为#水库上游的三大给水源之一,也是#水库的主要泥沙源,研究结果表明:#水河每年带入#水库的泥沙达40万吨。面临#市供水日益矛盾的现状,加快改善#水库上游的生态环境建设刻不容缓;项目区位于#河流域的上游,其水土流失的程度和强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进度直接影响到#水库水体,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生态环境的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县地表水源急剧减少,水生态环境继续恶化。进行项目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对#河生态环境建设有积

15、极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项目区及周边水资源紧缺的局面。保护水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是#市水土保持工作的奋斗目标,是构筑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的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必然要求。2.2.2 是流域治理污染保护水源的需要本项目区位于#水库的上游,#水库是#市重要的供水水源,#水河河水直接进入#水库。但近年来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入库水量锐减,泥沙严重淤积,作为饮用水已不符合标准。为了尽快恢复#水库饮用水源功能和保证水库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必须对水库本身和整个上游区域实施全面综合治理。由于山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点分散,生活垃圾、污水以及畜禽粪便等面源污染严重。其中,污水污染包括生活污水和畜禽污水

16、污染,村庄生活污水、各类企事业单位生活生产污水、养殖小区冲刷粪便后的污水,全部直接排放,严重影响#水库上游的水质。村庄生活生产垃圾就地倾倒,不仅使河沟堵塞,而且成为水源污染的隐患,必须将垃圾分类处理,规范整治,建设垃圾池和垃圾转运站进行集中收集处理。2.2.3 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环境的需要#小流域是#县的贫困山区,农村经济总量偏低,经济来源单调,主要靠养殖业和林果业。因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的影响,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劳动生产率低下。与此同时还存在农村生活环境差的问题,农民饮用水水源为自备井,大多数为浅水井,没有给水和排污管道;厕所与家畜窝圈共用,没有清洁设备。村庄院落柴薪到处堆图2-3

17、#村边、果园路边环境现状放,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没有垃圾集中收集场所,面源污染严重,生态意识淡漠。图2-4 #村边、路边环境现状通过小流域综合整治,可以将山区现有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综合产出率;通过整治可以使原来的未利用地、河滩地、坡地及其他闲杂地变成农田或林地,为农业增产、增收奠定基础。通过土地整理和村庄基础设施改善、污水垃圾的处理等加速村镇建设步伐,改善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环境;通过产业的升级和治理,提高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2.3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2.3.1 基础资料准确可靠,技术设计合理适用项目的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现状资

18、料,采用1/10000地形图现场勾绘、实地调查勘测及室内量算汇总取得。水文、气象等资料应用项目区附近地区观测记录并结合#县多年平均气象值取值。准确可靠的基础资料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区各项建设包括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中的谷坊坝、排洪渠、护地坝、水保林、封禁治理等,其总体布局和设计均参照我国水土保持规范,并充分体现和运用了现有科研成果和典型治理成功经验及先进技术,既满足项目建设宗旨又充分考虑实现项目目标的自然经济资源和科学技术可行性,完全适应该区自然经济、农业发展特点;项目设计的灌溉工程、污水处理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均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程设计,各项工程相辅相成,长短

19、结合,辅助于水土保持工程,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消除污染、保护水源,美化环境、促进发展的目标,其设计合理,实用性强。为了使建设项目有序实施,项目区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对流域内各种情况进行了详细摸底,为本项目的开展和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3.2 生态效益显著,社会影响良好本项目实施后,流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的改变,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生产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处理,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形成完整的生态防护体系和区域经济开发优势,促进农业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项目区的公共卫生、生活环境、农村经济、土壤环境、水质状况、径流泥沙以及生产环境都带来极为有利的影响。在项目建成以后强化监督管理,

20、合理开发利用,对#水库周边环境的影响将会得到长期的发挥。在项目实施当中,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培养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际技能,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贯彻将有重要而深刻的影响。2.3.3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当地农户积极参与项目地点处于#县的贫困山区,它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水源,减少污水垃圾污染,而且还能够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促进产业发展提高农户收入,因此将肯定得到当地农户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要求“植树造林、绿化荒漠、控制水

21、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等政策措施,把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流域综合治理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随着水土保持事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多年来当地政府根据水土流失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激发了广大群众进行流域治理的积极性。第三章 项目地点基本情况分析3.1 建设地点自然条件3.1.1 地理位置#县#小流域,位于#水库上游三级保护圈内,位于#县西北部#镇,属于#水河流域,隶属于#河水系, 属于#镇管辖,地理位置在#县西北部。项目区北靠著名的旅游景点松山自然保护区,南临

22、#国道,是#旅游观光的必经之路。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平方公里。图3-1 项目地理位置图3.1.2 地形地貌项目区地势北高南低,东西平均宽3.2公里,南北平均长12.5公里。北部山势高而陡峻,海拔高程800米以上且山体大部分裸露,地表风化强烈。区域最高海拔1589.4米,最低海拔479米,高差为1#.4米。 图3-2 项目区地形地貌图3.1.3 水文气象 项目建设地属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9度,无霜期170d,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年径流量平均为180mm,年10积温3100。本地风向以西风、

23、西北风为主,平均风速为3.1米/秒,见表3-1。表3-1 自然条件与水土流失表地貌、土质、植被、侵蚀项 目主要水热条件#县项目区地貌山地、丘陵年降雨量(mm)一般460特征最大520地面组灌草、农作物最小277.5成物质年径流量(mm)一般180坡度组成%35度28.88最小16100.00沟壑密度(km/km2)1.9810积温()一般3100林草覆被度(%)50.00最大侵蚀模数(t/km2年)1925最小水土流失特征水蚀无霜期(d)一般170最大最小3.1.4 地质、土壤与植被项目区山脉属#山系,山体主要构成物有安山岩、灰岩、砂页岩、砾岩和花岗岩。土壤种类土壤垂直分布规律性明显,自上而下

24、为林溶褐土、耕作褐土和冲积沙土。山地土层瘠薄,土层厚度一般在30cm以下。区域内植被属典型的针阔混交林类型。山区分布着各种次生林,有荆条、三亚绣线菊等,中山阳坡及低山丘陵乔木树种稀疏,主要以蒿草类和低灌木植物为主,间有少量人工油松林,覆盖率在45%左右;沟道坝阶两侧以山杏、核桃为主,间有杨、柳、榆、槐等人工林。3.2 社会经济区域内辖有#村、#村、#村、#和#村五村庄,总户数#户,#口人,人口密度为241人/km2,人均土地为0.39hm2,人均纯收入为2571元。农业产值为28万元,具体情况见表3-2、表3-3。表3-2 土地、人口、劳力状况项 目现 状(2005年)面积总1691(hm2)

25、流失120户数总#人口总#劳力总1516人口密度总170人均土地总0.59人均耕地总#耕地面积(hm2)457.27表3-3 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值项 目现 状(2005年)农村各业农业79.00林果业8.40年产值牧业105.00(万元)副业404.8合计597.2农业13.23农村各林果业1.41业年产牧业17.58值比例副业67.78()合计100人均年产值5100.36(元)年收入4400.00流域内耕地总面积为#hm2,人均耕地#hm2。占区域面积的27.04%;林地596.94hm2,占区域面积的35.24%;果园195.54hm2,占区域面积的11.56;荒地120hm2,占区域面积

26、的7.09%;其他用地322.26hm2,占区域面积的19.06%。表3-4 土地利用情况(单位:公顷)项 目现 状占总面积的%农 地#27.04林 地595.9435.24果 园195.5411.56荒 地1207.09其它用地322.2619.06合 计1691.00100.003.3 生态环境现状流域面积# 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km2,土壤侵蚀模数1925/km2,项目区内沟壑纵横,沟壑密度达1.98km/km2。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不断被冲走,地力下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山地表土的流失,加剧了植被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的泥沙下泄,使

27、下游河道阻塞,行洪能力下降,进而被冲入#水库,使其死库容逐年减小,水质变差,最终影响水库功能的发挥。根据#市水利局遥感技术资料,区域内水土流失程度有两种,包括:轻度、中度。轻度侵蚀15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80.76%,其主要发生在坡度不大但林草覆被率比较好的山坡、灌草坡地带;中度侵蚀3.57km2,占土壤侵蚀总面积的19.24%,主要发生在坡度大且林草覆被率低的山坡、灌草坡地带。3.3.1 水土流失原因区域属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年际年内降水分布极不均匀,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以上,加之部分地区或山高坡陡植被稀少,造成本区域水土流失极为严重。3

28、.3.2 水土流失危害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土地表层受到严重破坏、土壤肥力大量流失,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破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给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造成植被退化、土地沙化、水量减少、水质下降,水土流失面积逐年扩大,不仅制约着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直接影响了#的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因此,治理水土流失是当地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图3-3 泥石流分布图第四章 项目建设目标和规模4.1 项目建设的原则(1) 突出水源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工程建设从保护水源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河道为主线,以减污保水、覆垦土地、营造良好的生态景观为中心,实现农业可持续

29、发展为目标,紧紧围绕保护水源、改善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工程建设。(2) 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区防治。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成片集中,分步实施。工程以河道沿线村庄附近为重点,集中连片,以形成规模效益。(3) 各项措施布设,要遵循自然规律并符合“科学、节约、生态、经济”的原则。工程建设结合农村产业优化展开,水土流失治理、绿化造林、村容村貌整治、污水垃圾处理和农业产业建设等多种措施有效结合,统一规划,综合治理。4.2 项目建设总体目标 4.2.1 水土保持目标使所治理的小流域达到GB/T15773199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验收规范一级小流域验收

30、标准,即:到治理期末,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以上,林草保存面积占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综合治理保存率80%以上,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控制,并有良好的管理,基本上制止了新的水土流失的产生。治理流域面积28平方公里。4.2.2 整理土地目标整理土地#亩,其中北片区建设规模#亩,南片区建设规模#亩,其中裸岩石砾地面积为220.35亩、旱地面积为51.49、荒草地面积为476亩、农田水利用地为11.33亩、农村道路50.25亩、果园303亩、滩涂533.77亩;新增耕地783亩,新增耕地率75.86。 4.2.3 村庄环境目标解决流域内#村、#村、#村、#和#村总户数#户,#口人的供水安全

31、问题;生活污水达标排放;解决厕所卫生问题;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使整个流域的人民清洁、文明地生活。4.2.4 产业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资源,通过优化、整合和治理现有土地资源,通过节水灌溉的实施,使三个村庄的农民在粮食生产和果品生产方面增加收入,提高流域农民生活水平。通过综合治理,可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态景观、实现生态效益;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的生态目标。4.3 项目建设总体规模为达到上述目标,本项目分别从流域与河道治理、整理土地、村镇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以取得综合治理的效果。(1) 流域水土保持15平方公里,使流域综合

32、治理率达80%以上;(2) 整理土地2201.28亩,新增耕地783亩;(3)村庄环境治理:修建地埋式垃圾转运站3座;安装污水处理设施4处;(4)产业发展:葡萄面积1000亩,国光苹果800亩。第五章 治理技术与方案5.1 主要技术规范与标准参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标准(SL252-2000),本项目的综合治理工程等别为等,主要建筑物等级为3级;参照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堤防工程等级:村庄和公路附近河段为4级,一般河段为5级。本项目的具体实施标准有:(1)防洪和排水标准: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县防洪规划,工程设计防洪标准是,一般河段10年一遇洪水;

33、河段附近村庄标准按20年一遇,一般村庄按10年一遇;(2)水质标准:根据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市水资源保护规划(水功能区划)(2001年),#作为#水河的上游,其水质应满足国家地面水类以上水质标准;(3)生态景观标准:逐步恢复流域生物群落和生态环境的多样性;流域内分段形成林地和自然湿地等人工或生态景观。5.2 流域治理方案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是水土保持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是各地、各部门防治水土流失,推进国土整治和江河治理,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工作。在治理过程中,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原则,科

34、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在治理方略上,采取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灌溉造林与蓄水保墒造林相结合,水平梯田、条田、集流鱼鳞坑与客土整地相结合,集雨利用与适时补灌相结合,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治理与美化同步,治理与生产同步,开发与经营同步。在坡面治理上,根据坡度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理方式。在515以下的坡地上,兴修水平梯田,营造经济价值较高的干鲜果林建设。坡度在1520之间,整地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为水平沟整地,宽1.0m,深0.8m,二为鱼鳞坑整地,鱼鳞坑约为0.30.4m。整地后,种植板栗或仁用杏。在2530的坡面上,进行高标准的集流坑整地,营造水土保持林。

35、在30以上的坡地上,选择耐旱灌木树种,采用客土造林的方法,营造水保林。在沟道治理上,按从沟头到沟口,从支沟到干沟的顺序,再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和水土流失状况,采取不同的沟道治理措施。为了防止沟道扩张,沟头延伸,减少沟蚀和坡面的蚕蚀,采用在沟道上游的支毛沟内布设土谷坊工程,在主沟道上游布设石谷坊工程,下游布设涝池工程,起到了极好的蓄水、拦沙作用。根据防洪要求对堤防进行加高加固,中下游河道加强河槽扩挖和河道疏浚,结合拦蓄,综合治理。沟道治理要与土地复垦相结合,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在水利配套设施方面,根据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类型,采用不同的灌溉方式。经济林采用渗灌技术;较大的坡面地段,进行喷灌;在山顶,

36、应用雨水集流技术,修建集雨水窑,比较好地解决了生态用水问题。在生物措施上,采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利用各种植物和菌类进行水土污染治理和涵养。因地治宜,选择不同特性的物种,以经济林、观赏花卉、灌木为主。水平阶(条)内,以青杨、云杉、沙棘为主。无灌溉条件的坡面,以耐旱的圣柳、沙棘、柠条等灌木为主。选择合适的菌类,进行河道生物清淤。在经营管理上,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把发展水保经济、开发水保产业放在重要的位置。因地制宜地发展富民经济,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结合水源地保护要求,开展农业产业和休闲服务业,做到以流域养护流域。5.3 河道治理方案河道防洪达到10年一遇标准。河道防洪坝一般采用梯形断面。采用浆砌块石

37、砌筑,在入河支沟做支沟口加固。只有实施按照严格标准制定的河道治理方案才能提高河道防洪排水标准,减少淹没损失,为两岸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为河道的日常管理和防汛创造更好的条件。与此同时,拦蓄雨洪,形成水面或营建自然湿地或造田,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性水平衡和小气候;营造人、文、水、绿相结合的新景观,为山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接近自然的休闲空间,为逐步实现山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创造条件。总之,通过河道的综合治理,带动沿河村庄经济的发展,全面提高流域的安全度、舒适度、富裕度和文明度,保障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河道两侧绿化美化工程,严格按照绿化美化标准执行,密切配合水土保持工程,在发挥水土保

38、持的强大功能的同时,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道路河道绿化美化工程设计,要本着与自然和谐,美化优先的原则,采用根系强大、枝叶繁茂的园林绿化树种,营造道路风景林,并设计必需的水土保持工程。5.4 土地整理方案(1) 土地平整标准本项目的土地平整主要是对河滩地进行统一平整和客土垫厚。本项目区内地势相对比较平缓,土层较薄,主要以砂卵石为主。由于河道常年不过水,河道内部分地区成为砂石采挖地,形成较多低坑洼地,从而造成地表不平整。对于这些区域,需要进行填挖平整,再进行客土垫厚。(2)土地平整方案土地平整工程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块内部的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

39、要。具体在设计中依据如下的原则: 1)田块设计依据地形和生产的需要,在实用的基础上兼顾美观;2)满足工程量最小的平整方案; 3)对田块灌排要求的保证;4)以地形和生产需要为重; 5)田块尽量设计为长方形; 6)不能够设计为长方形的区域,要依据地形和行政界线使用合适的不规则形状; 7)便于农业机械化作业;8)便于作物的灌溉与光照的需要。(3)施工布置和方法1)土地平整:土地平整好坏,直接影响后续施工的进程,本项目采用局部平整方式,根据地形和面积等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土地平整单元区进行平整,田块内土方尽量内部消化,在不符合设计高程情况下就近调配。2)道路:考虑到项目区的位置和为田间工作服务的需要,项

40、目区道路布设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排洪沟两侧的道路采用清基挖出的土方回填为路基,采用机械压实的方式碾压后铺设路面,其他地方的道路先修路基,压实后铺设路面。3)管道和排洪沟:由于项目区需要大量的客土回填,因此开挖管道沟槽和排洪沟时,应当等地面适当沉稳,以减少地面沉降不均对地下埋管和排水沟的影响。PVC管道的施工应按设计图纸施工,施工放线要准确,并按规定进行管道土方的回填,同时在施工时要严格控制管道的上下游高程,以满足泄水的需要。排水沟施工建议人工为主,机械为辅,施工时要严格控制沟底高程、排水沟走向等。4)建筑物:项目区建筑物主要为井房、排水井、路涵,桥涵等,这类建筑物多为混凝土结构,因此在施工

41、前,要注意材料的选择和保存,在施工中,要注意混凝土的配比和浇筑,施工后要注意养护。具体施工要求可参照相应的施工和验收规范。5.5 村庄环境治理方案5.5.1 污水处理方案(1)污水处理方案选择的原则处理效果保证,工艺先进可靠,运行稳定;基建投资省,能耗和运行费用低;占地面积少,操作方便简单;所选工艺应适应当地的水质及环境条件。(2)污水处理方案1)流域污水检测结果(表5-1)CODcr(mg/l)BOD(mg/l)SS(mg/l)总磷(mg/l)NH4-N+(mg/l)300-450150-250100-2503-525-402)设计进水水质污水处理设备的进水水质确定为:BOD5: 250mg/l;CODcr: 450mg/l;SS: 250mg/l;NH4-N+: 40 mg/l;总磷:5 mg/l;PH: 693)污水处理工程出水水质要求出水水质要求如下(表5-2):项目CODBODSS总磷凯式氨大肠菌群标准值 mg/L5010101-210-15500-1000个/l经分析对比,本污水治理工程处理出水可用于镇区环境水景、农田灌溉、生活服务区中水回用等。4)污水处理方案比选由于整个流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